税收对股利政策影响的文献综述

税收对股利政策影响的文献综述
税收对股利政策影响的文献综述

税收对股利政策影响的文献综述

张淑芳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州 510006)

摘 要:税收因素一直是影响股利分配的重要因素之一,学者从很早开始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进行了很多相关研究,然而直到现在,税收究竟是怎样以及到底如何影响着股利政策,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证检验方面都没能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本文简要介绍了税收与股利政策相关性的理论研究,针对各种理论假设所做的实证检验以及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 关键词:税收;股利政策;文献综述 一、引言

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自股市建立十多年以来一直偏低,甚至有些公司自上市以来就未曾派发过现金股利,这一问题引起了监管当局及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而税收因素一直是影响股利分配的重要因素之一,2005年中国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做出的对上市公司个人投资者股利所得税减半征收(财[2005]102号)的决定,这从政策层面上说明了我国在2005年税收改革之前的股利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股利的分配,同时也说明税收是影响股利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西方财务理论界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展开了对股利政策税收效应的探讨,在税收差异理论的基础上,经济学家们对资本利得税与股息所得税的差异对股利政策

的影响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提出了顾客效应理论,自制财务杠杆理论,税后C APM 等一系列理论。同时,美国1986年推行税收改革法案,对股息税制进行了改革,英国、德国及加拿大等国都进行过股息税制的改革,为国外学者们利用实证方法研究股息税的经济效应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资料。而在我国,由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较短,相关研究很缺乏,国内绝大多数关于股息税的理论研究文献仅限于研究对股息的经济性重复课税造成的投资者的损失,理论深度不够。因此本文介绍了税收与股利政策相关性的理论研究、针对各种理论假设所做的实证检验以及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二、国外的税收对股利政策影响的理论研究(一)M M 理论1961年,著名经济学家Miller 和M odigliani 在《商务学刊》上发表了题为“股利政策、增长和股票价值”的经典文献,第一次对股利政策的性质和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勾划出了股利政策对公司价值影响的基本框架。他们运用了精密的数学模型方法证明了公司价值与股利政策无关,但是他们的结论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对M M 理论最大的争论就是它的前提假设过于严格,“无税收差异”就是其中一个假设,显然与现实环境存在很大的矛盾。这也说明当时,M M 理论并没有将税收真正纳入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之一。后续的很多研究,大都以M M 理论为基本,围绕放松假设条件展开。

(二)税差理论税差理论就是通过放松M M 理论中“无税收差异”假设,当资本利得税率低于红利所得税率时研究股利政策形成。Farrar 和Salwyn (1967)具体研究了当时美国股利所得税率高于资本利得税率这种情况下,公司如何制定股利政策。当时不但资本利得税相对偏低,且可以通过再投资达到递延纳税的好处。所以Farrar 和Salwyn 得出结论:对于资本利得和现金股利,投资者将会在资本利得和股利收入产生系统性偏好。他们这篇文章标志着税差学派开始形成,真正考虑到了不同税种的不同税率对股利分配产生不同的影响,而此前的研究并没有系统将税收因素纳入股利政策的分析。税差理论的代表人物还有Brennan 、E ltonE.J.

和G ruberM.J.、斯蒂格利茨等人。Brennan (1970)回6

顾了Farrar和Selwyn(1967)对个人所得税影响的分析和结论,认为他们局限于对给定税率下的投资者从一家公司得到的净收入的分析,忽略了投资者参与市场交易的机会。他第一次发展了一种考虑到投资者边际税率不同情况下的市场均衡模型,并从中导出了市场估价公式,从理论上揭示了红利所得税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他指出,现行税法对资本利得征收的税率低于对红利收入征收的税率,因此将Lintner、Sharpe和M ossin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 APM)推广到考虑投资者必须缴纳不同的股利所得税和资本利得税的情况,建立起了税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三)顾客效应理论

Farrar和Selwyn只是考虑到了资本利得税和股利所得税这两种不同税种的税率差异。在这基本上,E ltonE.J.和G ruberM.J.(1970)认识到了投资者边际税率不同这种情况,由于美国的个人所得税实行累进制,个人所得税对不同的人而言是不一样的,因此个人会根据自己面临的税率选择投资于哪一类型的企业。E ltonE.J.和G ruberM.J提出了顾客效应理论,认为高边际税率的投资者偏好低股利支付率的股票,相反,低边际税率的投资者偏好高股利支付率的股票,支付高股利和低股利的公司将吸引相应的顾客群体。当市场达到均衡时,企业无需改变股利政策来迎合投资者,实际上,任何一家企业也不能通过调整自己的股利分配来满足人的税收偏好。

在此之后,关于股利政策的研究大多用其它因素来分析股利政策的影响,如Jensen和Meckling (1976)提出了代理成本理论,Miller和R ock(1985)提出了信息不对称下的信号模型等。关于税收对股利政策的影响很多学者转向了实证研究。

三、国外的税收对股利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

经验研究方面,在有关股利税与股利政策之间关系的研究上同样存在三大类方法:第一种,检验风险调整后的税前收益与股利收益率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思想是:如果对边际投资者而言,股利有效税率高于资本利得的有效税率,那么权益的税前收益应当与股息率正相关,以此来补偿股利的高税率。但是应用这种方法得出的结果却存在很大差异,例如,Black和Scholes(1974)和Miller和Scholes (1982)认为:股利与资本利得之间的税差不会影响权益的税前收益,然而Litzenberger和Ramaswamy

(1979,1980)则发现相反的证据,他们的实证结果发现期望税前收益率与股利收益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甚至发现股利收益率每增长1%,期望收益率将上升0.23%。如此高水平的研究却显示了互相矛盾的结果,令各国的学者们困惑不己。此后美国出现了一些继续深入研究的文章,国外的学者们也根据本国证券市场做了一些实证研究,但仍然无法得到学术界一致认可的结论。后来,学者发现上述方法最不利之处在于较难剔除股利变化的信息传递效应。而在财务学文献中如Aharony和S wary(1980),陈晓、陈小悦和倪凡(1998),等均证实,由于股利所具有的信息传递效应,股利增加或下降会伴随正或负的超常收益率。

第二种,除息日股价行为法。在无税的情况下,除息日股价下跌的幅度应当等于股利额,否则投资者可以通过套利而获利。以Cam pbell和Be2 ranek(1955)和E lton和G ruber(1970)为代表的研究的确发现,除息日股价下跌的幅度小于股利额。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个致命性缺陷,即对除息日股价下跌幅度小于股利额这种现象的替代性解释有多种,很难区分出是否由税收因素造成。例如,以K alay(1982)、Miller和Scholes(1982)为代表的短期交易理论以及新近提出的微观结构理论(Bali和Hite,1998;Frank和Jagannathan,1998)都是强有力的竞争者。就连E lton和G ruber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微结构理论是最难应付的对手”(E lton,G ruber 和Blake,2003)。

第三种方法,事件研究法。这种方法与前两种横截面性质的方法截然不同,它巧妙地利用现实中出现的税率变化来进行一个“天然试验”。例如,仅在美国,针对里根总统任期的《1986年税收改革法案》(Bolster和Janjigian,1991),克林顿总统任期的《1993年税收调节法案》(Ayers等,2002)与《1997年纳税人减负法案》(Lang和Shackelford,2000)以及布什总统任期《2003年就业与增长税收减负调节法案》(Auerbach和Hassett,2005)都有大量的相应研究。

Bolster和Janjigian(1991)、Papaioannou和Savarese(1994)以及Casey(1999)以1986年美国税收法案税率改革为背景,研究了公司股利政策的变化。Bolster的研究发现,股利所得税税率降低之后,股利支付率高的公司数量明显超过支付率低的公司。同时,Papaioannou和Savarese认为税收法案

7

实施后,股利支付率增加与降低股利所得税、提高资本利得税进而消除资本利得偏好直接相关。另外,Casey的研究与上述结果又有所不同,他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像预期那样:税率降低,公司股利支付大幅的增加。Blouin和Shachelford (2004)、Chetty和Emmanuel(2005)研究了2003年美国颁布的个人股利税削减对公司股利行为的影响,虽然他们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样本不一样,但是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在税收改革后,那些改革前高边际税率的公司明显增加特殊股利、常规股利的分配;而那些具有税收优惠政政策的公司并没有增加股利支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税收削减与增加股利分配存在因果关系。

四、国内的税收与股利政策相关研究

国内学者针对股利所得税和公司股利分配政策之间关系的问题也做了研究。王志强(2004)和童玉媛(2007)研究了税收差异下的股利政策。前者采用税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研究股利所得税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存在股利政策的税收效应,税收会抑制或延迟公司发放现金股利。后者利用最优控制理论,分析了股利所得税与资本利得税之间的差异,得出不同时期股利分配的最优选择。曾亚敏和张俊生(2005)则以2005年股息税减半征收为背景,采用事件研究法,分析了股息税降低对权益资产价格的影响,研究发现,股利所得税削减的消息宣告后,股利支付率高的公司,投资者要求的回报率也相应提高。在国内,还有很多学者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特点,对股利所得税的不合理性做了定性的研究。刘勘(2005)从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角度出发,认为股息红利税不应减半而应取消;何涛和崔轶(2002)从理论上分析认为红股不应作为应税所得。黄建中(2007)则认为股利所得税本身是一种不合理的重复征税,股息、红利所得的课税制度应当废除。

五、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关于税收变化对公司股利行为影响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但是由于研究方法和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结果也不完全一致,并且美国税率的变化往往不是单纯股利所得税的变化,而是一揽子税率的变化,对其研究结果有所影响。国内学者对于股利税收问题也做了大量的研究,表明税收的变化确实能对股利分配产生影响。这些关于股利所得税的研究在国内具有开创性,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但是大多研究是运用国外已有的理论成果以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从而得出结果。此外,我国的税收体制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大差异,如我国一直没有开征资本利得税,对于股利等个人所得采用比例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而非累进税率。现有的股利政策理论是依据国外的税收环境建立的,并不一定适合研究我国企业的股利分配,因此寻找更好的研究方法是很值得研究的。

2005年上市公司个人投资者股利所得税减半征收(财[2005]102号)政策的出台,这意味着适用于个人投资者的股利所得税大幅降低,这为研究股利所得税对公司股利决策的影响这个财务学经典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来自中国的“实验环境”。上市公司对这一政策变化做何反应,能否收到预期的政策效果等问题是值得深入研究,它可以为监管当局及国家有关部门今后相关政策的制定或者进一步修正起到一定的借鉴参考作用;另一方面这次股利所得税的降低仅针对个人投资者,通过研究上市公司的反应可以比较清晰地透视个人投资者利益在上市公司财务决策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Auerbach,Alan,and K evin Hassett,“The2003

Dividend T ax Cuts and the Value of the Firm:An

Event Stud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2005.

[2]Ayers,B.,Cloyd,C.,R obins on,J.,“The

E ffect of Shareholder-Level Dividend T axes on

Stock Prices:Evidence f rom the Revenue Recon2 ciliation Act of1993”,Accounting Review,2002.

[3]Aharony,J.,S wary,I.,“Quarterly Dividend

and Earnings Announcement s and Stockholders’Re2 turns:An Em pirical Analysis”,Journal ofFinance

,1980,(35).

[4]Black,F.andM.Scholes,“The effects of dividend

yield and dividend P olieyOn comm on stock Price

sandreturns”,Jourlzal of Finalcial Economtcs,

1974:l-22.

[5]Blouin,Jennifer,Jana Raedy,and D ouglas Shack2

elford,“The Initial Im pact of the2003Reduction in

the Dividend T ax Rate”,University of N orthCarolina

at Chapel-Hill,2004.

8

[6]Bolster,Paul J.and Vahan Janjigian,“Dividend

P olicy and Valuation E ffects of the T ax Reform Act of1986”,National T ax Journal,1991,(N o.4,De2 cember):511-518.

[7]Bali,R.,Hite,G.,“Ex-Dividend Day Stock

Price Behavior:Discreteness or T ax-Induced Cliente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8,

(44):127-159.

[8]Brennan,M.J.,“T xes,Market valuation and corpo2

rate financial P olicy”

National T ax Journal,1970,(23):417-427.

[9]Casey,K.Mike,Dwight C.Anders on,Hani I.

Mesak,and R oss N.Dickens,“Examining the Im2 pact of the1986T ax Reform Act on C orporate Divi2 dend P olicy:A New Methodology”,Financial Re2 view,1999,(34):33-46.

[10]E lton. E.and M.G ruber,“Marginal Sharehold2

ers T ax Rates and the Clientele E ffect,”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70,(52):68-74. [11]Farrar,D.,and L.Selwyn.“T axes,C orporate

P olicy,and Return to Investors,”National T ax Journal,1967:(20NO4).

[12]Frank,M.,Jagnnathan,R.,“Why D o Stock

Prices Drop by Less Than the Value of the Dividend Evidence from a C ountry without T axe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8,(47):161-188. [13]Jens on,M.C.and Meckling,W.H.,“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2 nomics,1976,(3):305-360.

[14]K alay,A.,“The Ex-Dividend Day Behavior

of Stock Prices:A Reexamination of the Clientele

E ffect”,Journal of Finance,1982,(37),:1059-

10701982.

[15]Lang,M.Shacklford,D.A.,“Capitalization of

Capital G ains T axes:Evidence from Stock Price Reactions to the1997Rate Reductions”,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0,(76):69-85.

[16]Litzenberger,R.,Ramaswamy,K.,“The E f2

fect of Pers onal T axes and Dividends on Capital As2 set Prices:Theory and Market Equilibrium”,Jour2

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9,(7):163-195.

[17]Lizenberger,R.H.and Ramaswamy,K.,“Divi2

dends short-selling restrietions,tax-induced in2 vestor clienteles and market equlibrium”,The Jour2 nal of Finance,l980,(35):469-482.

[18]Miller,Mentonh and F.M odigliani.“Dividend

P olicy,G rowth and The Valuation O f Shares”,Jour2 nal O f Business,1961,(34):1031-1052. [19]Miller,M.H.and M.Scholes,“Dividends and

T axe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8,(6): 333-364.

[20]Miller,M.H.and Scholes,“Dividends and T axes:

S ome em pirical evidence”Journal of P olitical econ2 omy,1982,(90):1119-1141.

[21]Papaioannou,G eorge and Craig M,Savarese,“

C orporate Dividend P olicy Response to the T ax Re2

form Act of1986”,Financial Management,1994,

(23):56-67.

[21]R oss.S.A.,“Debt and T axes and Uncertainty”,

The Journal of Finance,1985,(7):637-658. [22]Schneller.M.I.,“T axes and the 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 of the Firm”,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80,(1):119-127.

[23]曾亚敏、张俊生,股利所得税削减对权益资产

价格的影响-以财税[2005]102号为背景的事件研究[J],经济科学,2005年第6期。[24]陈晓、陈小悦、倪凡,我国上市公司首次股利信

号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1998年第5期。

[25]黄建中,股利所得不应纳入“年所得”申报范畴

[J],财会月刊,2007年第13期。

[26]何涛、崔轶,关于红股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探析

[J],税务研究,2002年第4期。

[27]刘勘,股息红利税不应减半应取消[J],证券导

刊,2005年。

[28]童玉媛,税收差异影响下的最优股利决策[J],

决策参考,2007年第19期。

[29]王志强,税收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实

证研究[J],税务研究,2004年第7期。

(责任编辑:李 志)

9

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会计研一20101311 黄晓纯 股利政策一直是理论界及实务界研讨的问题,现金股利又是股利分配的主要方式,对现金股利的行为研究非常重要,特别是自米勒和莫迪利安尼1961年提出股利与企业价值无关理论以来,学术界不断对他们的理论提出挑战。用代理理论解释股利政策是现代股利理论研究中的主流观点。学者对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集中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和股东意愿方面,其中在公司内部因素颇多,多采用实证研究,多选取一些可量化的指标上,如盈利能力、资本成本、现金流量、控股股东、上年的现金股利、资本结构、流动比率、市盈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 刘淑莲,胡燕鸿(2003)以上市公司派现能力和投资机会的角度分析现金分红决策的影响因素为切入点,以2002年6月深沪两地上市的1179公司中,按照25%的比例共随机选取了在2000年底以前上市的299家公司作为样本,并剔除该年已经被ST、PT的股票。提出派现能力假设和投资机会假设,选取了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每股经营净现金流量、每股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每股净现金流量、每股红利、股利与经营现金流量比例、股利与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比例、资产负债率、非流通股比例、资产总额12个变量,分析了这些变量与现金分红的相关性,主要采用分类统计和回归分析方法,利用SPSS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以验证我们提出的假设。首先对每股收益、股权自由现金流量、经营净现金流量、每股现金流量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又按照现金分红大小排序,分成11个子样本组,并且按照不同的股利支付比率(EPSR、FCFER)进行分类统计,发现上市公司是通过配股融资和发行新股解决分红现金不足的问题,最后将个样本的均值对个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又得出结论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一般不超过会计收益或账面利润,但相当一部分公司的现金分红超过其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其分红的现金来源于配股融资,且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和决策当期的每股收益和资产规模呈正相关,与资产负债率呈负相关。在与现金流量指标的关系上,现金分红和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关系相对较密切,股权自由现金流指标的解释性很差,以及相对来说,高ROE、高ONCF和高分红的公司,大多为传统产业,高ROE 和低ONCF公司中分红较少的公司一般属于高科技行业,这表明现金分红与投资收益率和投资机会有关。 尹憬(2006)以沪市2004年度发放了现金股利的49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来研究影响中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发放的因素,假设股权集中度、盈利能力、上年度现金股利的发放情况、公司规模、每股净资产、负债比率为主要因素,即假设股权越分散,每股现金股利越高,以及盈利能力越强,每股现金股利越高,上年度每股现金股利越高,当年每股现金股利越高,公司规模越高,每股现金股利越高,每股净资产越高,每股现金股利越高,负债比率越高,每股现金股利越低六大假设,选取了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第二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差来反映股权集中度,用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来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用03年发放过现金股利反映现金股利的持续性,用总资产的对数来表示公司的规模,每股净资产和资产负债率用相应的公式来表示,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运用多元回归方法,运用了多重共线性检验、异方差检验、以及自相关检验,在对假设作出判断的基础上,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接受假设盈利能力越强,每股现金股利越高,每股净资产与现金股利正相关,负债比例

公共行政经典著作导读参考文献

公共行政经典著作导读参考文献 第一讲公共行政学的产生与早期研究范式的确立 威尔逊:《行政学之研究》,《国外政治学》1987年第6期、1988年第1期中文版。 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中文版。 泰罗:《科学管理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供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3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沙夫里茨、海德编:《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第14-26页,第27-29页。 第二讲古典官僚制理论与正统公共行政学体系的确立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怀特:《行政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中文版。 供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2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古利克、厄威克:《行政科学论文集》,纽约:美国国家公共行政研究所1937年版。 厄威克:《行政的要素》,纽约:皮特曼出版社1949年版。 第三讲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终结 达尔:《公共行政科学:三个问题》,R. Dahl, “The Scienc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ree Problem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7 1947):1-11 H. Simon, “A Comment on 'The Scienc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7 1947): 200-203 西蒙:《行政格言》,见沙夫里茨、海德编:《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第127-141页。 西蒙:《管理行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沃尔多:《行政国家:美国公共行政的政治理论研究》,纽约:罗纳德出版社1948年版。 供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沙夫里茨、海德编:《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 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4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上海晟景公司网上电脑销售系统设计与实现【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上海晟景公司网上电脑销售系统设计与实现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产品销售方式已不能满足消费者高节奏的生活方式。人们渴望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最多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选择自己满意的产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网络销售为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刘志敏(2009)认为网络销售一般是指基于互联网的销售方式,即利用互联网销售企业产品[1]。企业网络销售以在线交易、客户服务为核心,用以提高商业交易的效率、范围,降低经营成本。针对目前的发展趋势,企业开发网络销售系统是必要的。 1 网络销售的现状及发展分析 1.1 网络销售是一种趋势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催热了国内在线交易市场,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网上购物市场。对消费者来说,金融危机之下对未来收入预期下降,网上购物的价格优势是吸引网民到网上购物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企业来说,金融危机让企业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希望借助网购市场拓展新渠道;对企业来说,出口受阻,他们开始把目光转向国内,也推动了国内网购市场的升温。同时网络购物市场也在成为当前新增就业机会的重要来源,王萍(2009)2008年有57万人通过在淘宝网上开店实现了就业,这相当于上海市2008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数的总和[2]。 1.2制约网络销售发展的因素 裴子钊(2008)认为制约我国网络销售发展的因素:网络覆盖率低,网络支付手段落后,缺乏良好的法律环境[3]。王伟,王丹(2008)认为物流设施不配套,顾客传统购物观念根深蒂固是我国发展网上销售存在的障碍[4]。

1.3 网络销售的发展对策 企业应在结合自身条基础上整合营销渠道资源,根据自己的经营需要选择合适的网上销售模式,李勉(2008)认为如果必要,也可以采用多种网上销售模式[5],同时确定各渠道成员在网络渠道中的角色定位并规范其网络行为。张玲(2010)认为要坚持创新,注意产业链的协同合作[6]。张月瑶(2009)认为要发挥原有优势,针对不同消费群体,转变不同的销售方式,加大政府的扶持[7]。 2 网络销售的运作流程和系统的结构选择 2.1 网络销售流程管理 网上销售系统整体设计上采用三层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间层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COM/DC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互。罗永昌(2009)认为设计规划时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几点: 用户注册:用户注册功能模块就是提供用户注册个人信息和企业收集个人信息的程序接口。用户只要在注册时填写了个人信息资料,在用户下订单的时候,系统能自动从数据库中提取出相应个人信息填入订单。所以设计时候考虑在主页上提供用户登陆模块和用户注册链接,老用户可以在此登陆,新用户可以在此进行注册。 产品发布:如何管理和陈列所有产品,使用户能方便快速的挑选出所要购买的产品,同时要将所有新上市的产品和正在促销、热销中的产品推荐给用户。因此,在系统中将所有的商品进行产品分类。 产品查询:考虑到用户较多关心的是产品名称和价格,本系统允许用户,选择产品所属类别、产品名称、及用户期望的价格水平,再根据这些条件从产品列表中选出符合条件的产品,若没有符合条件的产品则提示未找到。 电子购物车:其实就是一张在内存中的临时表。当用户首次购买时就在内存中创建此表,并向内添加记录。此后的处理就是对此表的处理更新和删除记录[8]。

企业逃税理论的文献综述

企业逃税理论的回顾与展望 刘华/张天敏 【内容提要】本文从两权合一企业所得税逃税、两权合一间接税逃税和两权分离企业所得税逃税三方面归纳了企业逃税的相关文献,旨在对企业逃税问题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对其主要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逃税理论研究的发展前景作出展望。 【关键词】两权合一/两权分离/间接税/直接税/企业逃税 逃税的现代理论研究始于阿林哈姆(Allingham)、桑德默(Sandmo)和斯里尼瓦桑(Srinivasan),他们以“单一决策人”(unitary decision-maker)假设为基础,将犯罪经济学与预期效用理论结合起来,建立预期效用最大化模型——A-S模型,对个人所得税逃税问题进行了研究,开启了逃税现代理论研究的先河。①此后,许多西方学者在A-S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逃税问题。其中,马瑞利(Marrelli)以及克莱采尔(Kreutzer)和李(Lee)通过借鉴A-S模型,以两权合一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了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逃税问题,这是最早将现代逃税理论研究从个人逃税领域延伸到企业逃税领域的文献。然而,现实中除了两权合一的企业之外,还存在大量的两权分离企业。据此,陈恭平(Kong-Pin Chen)和朱敬一(C. Y. Cyrus Chu)从分析内部委托代理关系着手,对两权分离企业所得税逃税问题进行了研究,为企业逃税研究提供了新的框架。 以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可将税种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国外学者对企业逃税问题的研究也可分为企业直接税逃税与企业间接税逃税,其中直接税逃税研究以所得税为主,间接税逃税研究则以增值税为主。按照企业的性质,可将企业分为两权合一企业与两权分离企业,同理,对企业逃税问题的研究也可分为两权合一企业逃税与两权分离企业逃税。综合税种以及企业性质,可以将企业逃税问题分为4类:两权合一企业所得税逃税、两权合一企业间接税逃税、两权分离企业所得税逃税和两权分离企业间接税逃税。然而,与所得税相比,间接税的处理方式更为简单,并且两权分离企业中的财务信息要比两权合一企业更加透明,两权分离企业间接税逃税行为更容易被税务部门查获。因此,现实中两权分离企业间接税逃税行为比较少,也鲜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② 一、两权合一企业所得税逃税研究

促进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促进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以赣州稀土产业为例 江西省国税局课题组 摘要:我国稀土产业大而不强,在中国乃至世界占据重要地位的赣州稀土产业亦受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相关产品研发核心技术缺乏、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国家现行有关稀土产业的税收政策措施不利等问题长期困扰,严重制约了赣州稀土产业转型升级。要促进赣州乃至全国稀土产业做大做强,国家应该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坚持国内与国外并举、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快稀土行业整合,优化稀土产业结构,加强稀土资源储备,严厉打击稀土行业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着力减轻稀土行业负担,控制稀土源头开采和低附加值的稀土初级原料出口,保护国家稀缺战略资源和环境,提高稀土应用技术水平,保障我国稀土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上,加大改革力度,完善稀土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政策和稀土产业企业所得税政策,调整稀土资源税制度,实施稀土资源“费改税”,并强化稀土专用发票信息分析利用。 关键词:稀土税收政策建议赣州 稀土被誉为“工业黄金”,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2011年,我国稀土冶炼分离产品产量占

世界稀土总产量的90%以上。尽管近年国外加大开采力度,并且加快稀土废料再生利用,但在短期内仍然难以撼动中国产量老大的地位。然而,我国稀土产业大而不强,一方面出口遭遇欧美投诉,另一方面环境污染问题突出、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相关产品研发核心技术缺乏等问题长期困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税收是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如何完善税收政策措施助力稀土产业解困和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以在中国乃至世界稀土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赣州 稀土产业为例进行研究,并提出若干促进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一、赣州稀土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据了解,在全世界已探明的稀土储量中,美国的稀土储量至少有1300万吨,约占世界储量的13.13 %; 以俄罗斯为中心的独联体稀土储量有1900万吨,约占19.19 %; 澳大利亚约占5.46 %;其他国家约占25%;中国稀土储量为3600 万吨,约占36.36 %。①中国的稀土分北方稀土和南方稀土,北方稀土以包头的白云鄂博矿为代表,以轻稀土为主,主要成分是镧、铈、镨、钕四种元素;南方稀土在江西(主要是赣州)、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省均有分布,以中重稀 ①杨斌清、张贤平:《世界稀土生产与消费结构分析》,《稀土》2014年2月第35卷第1期

关于股利政策理论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股利政策影响的文献综述 西方国家对于上市公司股币政策的研究历史较长,最先是和证券估价分析联系在一起,还没形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对股利政策的真正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两位财务学家米勒和莫迪格利安尼发表了《股利政策、增长和股票估价》一文,股利政策一时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此后,很多财务学家对此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并形成了传统股利政策理论与现代股利政策理论。前者主要侧重于研究股利政策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方面,形成了股利无关论与税差理论;而后者侧重于研究股利引起股票价格变动的原因,形成了追随者效应理论、股利信号传递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 (一)传统的股利政策理论 传统股利政策理论认为,投资者更喜欢现金股利,而不大喜欢将利润留存给公司。这是因为:对投资者来说,现金股利是“抓在手中的鸟”,是实在的,而公司留利则是“躲在林中的鸟”,随时都可能飞走。既然现在的留利并不一定转化为未来的股利,那么在投资者看来,公司分配的股利越多,公司的市场价值也就越大。1956年哈佛大学约翰·林纳(John.1inther)首次提出了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理论模型,拉开了股利政策研究的序幕。 1.“一鸟在手”理论。“~鸟在手”理论主要的代表者是戈登。1962年戈登(Grordon.M.J)和夏普(EliShapiro)在众多研究的基础上推导出了戈登模型。该理论基于投资者偏爱即期收入和即期股利能消除不确定性的特点,认为股票价格变动较大,在投资者眼里股利收益要比留存收益再投资带来的资本利得更为可靠,由于投资者一般为风险厌恶型,宁可现在收到较少的股利,也不愿承担较大的风险等到将来收到更多的股利,故投资者一般偏好现金股利而非资本利得。在这种思想下,该理论认为股利政策与股东财富息息相关,股利支付的提高将会增加股东财富。 2.股利无关论。最著名的MM股利无关论是由莫迪格利安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在1961年提出的,因为两人姓氏的第一个字母均为M而简称为MM理论。Modigliani和Miller认为,在一个信息对称的完善资本市场里,在公司投资决策既定的条件下,公司的价值和公司的财务决策是无关的,因此,是否分配现金股利对股东的财富和公司价值没有影响,股利政策与股价无关,公司的股利政策不会影响股票的市价。 3.税收效应理论。法勒(Farrar)和塞尔文(Sel—wyn,L)通过研究认为,在不存在税收因素的条件下,公司选择何种股利支付方式并不是非常重要。但是,如果现金红利和资本利得可以不同税赋,如现金股利税赋高于资本利得的税赋,那么,在公司及投资者看来,支付现金股利就不再是最优的股利分配政策。由此可见,存在税赋差别的前提下,公司选择不同的股利支付方式,不仅会对公司的市场价值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也会使公司(及个人投资者)的税收负担出现差异,即使在税率相同的情况下,资本利得只有在实现之时才缴纳资本增值税,相对于现金股利课税而言,仍然具有延迟纳税的好处。 (二)现代股利政策 现代股利政策认为,在完善资本市场环境中,股利政策并不重要,每个股东都能无成本地选择公司的股利政策,以适应自己偏好,所以股利不影响公司价值。但是,在现实经济中,由于资本市场存在不对称税负、不对称信息和交易成本三种缺陷,公司的股利政策将对公司的价值产生影响,这时股利政策就显得十分重要。 1.追随者效应理论。追随者效应理论是税差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股东的税收等级不同,导致他们对待股利水平的态度不同。有的税收等级高,而有的税收等级低。公司应据此调整股利政策,使其符合股东的愿望达到均衡。高股利支付率的股票将吸引一类追随者,由处于低边际税率等级的投资者持有;低股利支付率的股票将吸引另一类追随者,由

国内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文献综述

国内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综述 张洪芳王颖 (教授)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杭州310018)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我国学者在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建议应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选择动因及投资偏好的研究。【关键词】股利政策股利无关论税差理论 股利政策是上市公司理财的三大核心内容之一,合理的股利政策不仅可以使上市公司树立良好的形象,而且能激发广大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投资热情,从而使上市公司长期、稳定地发展。因此,制定合理的股利政策对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必须慎重对待。1956 年,Lintner 对股利政策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此后,对于股利政策的研究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外众多学者潜心钻研,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在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实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一鸟在手”理论。国外的股利政策研究开展得比较早。早在1938 年,Williams 就揭开了股利政策研究的序幕,提出了股利重要论。1956 年,哈佛大学教授Lintner 对股利政策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首次提出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理论模型,认为公司管理者在制定股利政策时会考虑三个因素:①目标

股利支付率,据此可确定公司愿意支付的股利比例。②根据长期可持续的变动收益调整股利,公司管理者只有觉得在长期内能够维持更高的收益时才提高股利支付率。一般来说,股利的增长总是落后于收益的增长且平滑得多。③股利的变动。公司管理者更加关注股利的变动而非股利的发放水平。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Walter 研究了股利、每股利润、投资收益率及基准折现率同股票价值的关系,建立了华特模型,用数学公式证明了股利政策与股票价值有关。Gordon 对当时流行的盈利假说和股利假说做了精辟的分析,认为购买股票像购买其他资产一样,是因为它在将来能创造收入,并通过分析证明投资者购买股票是为了获得股利,股利的分配确实能够影响公司的价值。如此一来,股利重要论逐渐发展成了“一鸟在手”理论,其主要观点可归纳为:股票价格与股利支付率成正比;权益资本成本与股利支付率成反比。也就是说,必须采用高股利支付率的股利政策才能使公司价值最大化。 2.股利无关论。1961 年,美国经济学家Modigliani 和财务学家Miller 提出了著名的“股利无关论”。该理论认为,在严格的假设条件下,股利政策不会对企业的价值或股票价格产生任何影响。因此,单就股利政策而言,无所谓最佳,也无所谓最差,它与企业的价值不相关。一个公司的股票价格主要受其获利能力的影响,而非取决于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该理论有三个严格的假设条件:一是完全资本市场假设,指资本市场投资者

公共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公共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一.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派 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 1865 一1970 )发韧于西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德国的稗斯麦时代,法国的后拿破仑时代,美国的进步运动时代,都强调运用国家的力量管理社会,推动其进步。在美国,建国先贤——汉密尔顿提出的国家干预经济发展、凯恩斯主义等思想, 伴随着20 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蹒跚向前,并且在20 世纪30 年代大规模经济危机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传统公共行政强调“效率”, 国家对于社会和经济事务大包大揽。这些方法一度被认为是,也确实是拯救西方资本主义危机的良药, 使西方各国从原始资本的积累走上了充满活力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从理论意义上讲, 完整的传统公共管理模式存有三大理论支柱: 1.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 1887 年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指出行政应当在政治的适当范围之外。行政问题不是政治问题,虽然政治为行政确定任务,但政治不能去操纵行政。从此政治与行政的严格二分为传统公共行政定下了主基调,之后百年的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都建立在它之上。 2.理性官僚制理论(官僚制度学派) 如果说政治行政二分法为传统公共行政奠定了理论基石, 那么传统行政模式中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官僚制理论,它在形式上、方法上都与传统公共行政中其他理论配合默契,有浑然天成之感.韦伯笔下的官僚制组织是一个拥有法理权威、严格规则、职责明确的层级体制。良好的效率通过组织本身的规则和程序获得保证。在传统公共行政时代,官僚制作为理性和效率的工具, 确实为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其最大的进步莫过于:运用以理性规则为基础的,非人格化的行政取代了人格化的行政.它举起理性和逻辑的旗帜,批判和否定了产业革命初期个人专制、裙带关系、暴力威胁、主观判断和感情用事的管理方法。 其代表人韦伯认为官僚制度学派有着高度结构化,标准化,非人格化,理想形态等特征的行政组织体系,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能够达到最高程度的效率。官僚机制传统上被认为是政府管理的主要组织形式;官僚体系的设计、激励、控制等运行管理和改造,包括人事、财政、技术使用及公共工程项目等都是公共管理学科最关注的问题。韦伯认为,现代官僚制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高效的大型组织管理形式,这一点,在军队、国家和大型企业的核心结构都无一例外地采用官僚机制的实践中得到了有力的证明。但是,官僚机制也象市场机制一样,有使自己失灵的天敌,如人浮于事、臃肿、繁冗的程序等等。这些天敌会负面影响官僚机制的良性运作,需要得到管理和监督。 3.科学管理理论(古典管理学派) 古典管理学派,该学派主要关注行政效率,寻求为行政管理提供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该学派为公共行政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代表人物泰勒(1911)在《科学管理原则》中提出“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原则,该理论强化了人们对追求效率和消除浪费的关注,从而成为公共行政的核心追求。弗雷德里克.泰勒在他的科学管理原理中贡献了这样一种工作方式.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包含两个重要的观点:一是标准化的工作.这与僵化的等级制度、程序和先例相符合;二是广泛而严密的控制.与传统理论中公务员职业化、终生制完全吻合.

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CRM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1 毕业设计材料: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CRM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专业:软件开发与测试 学生姓名:李祥坤 班级:0813113 学号:30 指导教师:卢正洪 完成日期:2011-10-23 CRM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网络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及公司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客户己经成为企业与公司争夺的焦点。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 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应运而生。本文简要介绍了CRM 系统的结构和分类,以及CRM 的发展,同时对CRM 系统的设计原理和基本功能作出了描述,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客户关系管理应用系统设计的模式。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管理系统、CRM 系统、客户 一、CRM 概述 1、CRM 的体系结构

CRM 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管理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和客户之间建立一种数字、实时、互动的交流管理系统[1 ] 。从逻辑模型角度来讲,一个完整的CRM 系统分为三个层次:界面层、功能层和支持层。其中,界面层是用户与系统之间进行交互、获取或输入信息的接口。通过直观的、简便易用的前台界面,为各项用户操作提供方便。功能层是由各种功能模块构成包括销售自动化、营销自动化、客户支持与服务、呼叫中心、电子商务以及辅助决策等功能模块,执行CRM 的各项基本功能。支持层是保证整个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通常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通信协议等。 2、CRM 分类 通常,CRM 系统分为操作型、分析型和协作型三类。 (1)运营型CRM 。运营型CRM 为分析和客户的服务支持提供依据。运营型CRM 收集大量的客户信息、市场活动信息和客户服务的信息,使得销售、市场、服务一体化、规范化和流程化,主要包括销售、市场和服务三个过程的流程化、规范化、自动化和一体化。在销售方面, 包括销售信息管理、销售过程定制、销售过程监控等。在市场营销方面,提供从市场营销活动信息管理、计划预算、项目追踪等功能。 (2)分析型CRM 。分析型CRM 主要是将大容量的销售、服务、市场以及业务数据进行整合,使用决策支持技术,将完整的和可靠的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感兴趣的、可靠的信息,并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必要而有意义的预测,为整个企业提供战略和战术上的商业决策,为客户服务和新产品的研发提供准确依据,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3)协作型CRM 。协作型CRM 是为了实现全方位地为客户提供交互服务与

现代西方学者财政政策效应理论文献综述

第25卷第4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10月Vol.25,No.4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Oct.2004经济研究 现代西方学者财政政策效应理论文献综述 匡小平,龙 军 (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部,江西南昌 330013) 摘 要: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否有利于经济增长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经济增长,是一个既具有重要理论意 义,更具有实践意义的重要课题,自凯恩斯理论问世以来一直是西方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财政政策效应的主 要指标是财政乘数,因而本综述主要讨论关于财政乘数问题的理论文献,其中主要涉及政府增加支出和减少税 收对乘数的各种影响,目的在于判断财政扩张对经济产生刺激效应的条件。由于财政政策无非是通过作用于 供给、需求和制度而产生效应,故本综述分别从财政政策的需求效应、供给效应和制度约束三方面阐明西方学 者的主要研究文献是如何解释财政乘数的决定因素的。 关键词:财政政策;经济效应;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04)04-0076-06 作者简介:匡小平(1962-),男,湖南双峰人,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与财政政策; 龙军(1978-),男(侗族),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与财政理论政策。 财政政策对于一国经济增长有无效应、有多大效应以及效应的产生过程和实现路径如何,历来是经济学家们感兴趣的问题,也是必须认真考虑和回答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亦是区分不同经济学流派的重要依据。长期以来,各大经济学流派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发表了大量研究文献,既有理论研究文献也有经验研究文献。对于浩如烟海的这些研究成果,即使要进行粗略浏览亦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巨大工程,为此,本综述将对近年来关于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的主要理论研究文献进行阐述,以明确这一领域财政政策理论的发展轨迹,把握其目前动态,为进一步研究我国的财政政策效应(尤其是近年来实行的并将继续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提供一个国际参照平台。之所以要将文献综述限定在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方面,除了有关文献数量过多这一原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近年来人们研究重点的转移和这方面研究成果对我国具有的更大实际参考价值。如果说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大多数年份,西方学者对财政政策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导致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差额的高额财政赤字、财政政策的经济稳定作用,以及如何精心设计税收制度和安排支出项目以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话,那么,随着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困境,印尼、韩国和泰国经济因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严重衰退,以及最近美国和欧洲经济萎靡不振,人们的注意力已经主要转向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发挥的经济刺激作用方面了。 由于人们通常用财政乘数来说明财政政策的 收稿日期:2004-09-20

股利政策相关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_谢婉玲

Financial View 金融视线 |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45 股利政策相关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谢婉玲 东华大学 200051 摘要:股利政策在上市公司财务经营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国内外文献的对股利研究重点往往集中于现金股利分配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近年来则有所创新,有关学者提出运用判别模型对不同股利政策的选择动因进行研究。然而到目前为止,该类研究仅将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进行了对比,对双重股利的研究较少。关键词:股利政策;现金股利;股票股利;双重股利 一、引言 股利政策作为上市公司经营状况成果的分配它一直是证券市场和广大投资者关心的问题,在上市公司财务经营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上市公司通过选择最优股利支付,向市场传递有关公司现在状态和未来前景的信息,来达到内部管理层和外部投资者的信息均衡。因此投资者可以根据公司的股利政策和市场反应来判断公司的发展状况和质量。 二、国外股利政策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公司股利政策的研究,最早是由Lintner(1956)提出的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理论模型。该理论认为当前股利收入比留存收益所带来的未来资本利得更为可靠,那么对于那些厌恶风险的投资者来说,他们可能宁愿获得较少的股利,也不愿意将留存收益给未来不确定的高额资本利得。 Miller和Modigliani(1961)的股利无关论则成为股利政策研究的基础。该理论认为,在一个信息对称的完美资本市场里,在公司投资决策既定的条件下,公司的价值和公司的财务决策是无关的。该理论的缺陷在于忽视了资本市场的交易费用、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等种种现实。 但Miller和Modigliani后来认为,未预期到的股利变化会向市场提供有关公司未来盈余的信息,因此会导致股票价格的变化,当公司提高股利时,就是向市场传递出“盈利能力佳”的良好信号;反之,就会向市场传递出“盈利能力差”的不良信号。这就是股利政策的信号传递理论假说。 客户效应理论最先也是由Miller(1961)和Modigliani(1961)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不同税收等级的投资者对企业股利政策的偏好不同,主张应根据不同投资者的特点来制定不同的股利分配政策。 Rozeff(1982) Easterbrook(1984)等人将代理成本理论应用于股利政策研究。该理论认为,股利的支付能够有效地降低代理成本。首先,股利的支付减少了管理人员对自由现金流量的支配权,促进资金的最佳配置;其次,大额股利的发放,使得公司内部资本由留存收益供给的可能性越小,而为了满足新投资的资金需求,有必要寻求外部负债或权益融资。 以米勒、塞勒、谢弗林和史特德曼等为代表的学者将行为科学引进和应用于股利政策研究中,着重从行为学的角度探讨股利政策。股利政策的财富转移效应理论的研究认为,公司的财务决策在两个方面影响股东的财富。Ross(1997)认为,股利的信号传递作用和财富转移作用并不互相排斥。 Chin Sheng Huang, Chun Fan You, Szu Hsien Lin(2009)研究得出高现金股息支出将会减少代理成本,高股票的股息支出提供的一个乐观的信号。Gerald R. Jensen, Leonard L. Lundstrum, Robert E. Miller(2010)研究表明 收益大幅反弹常伴随着股息减少,投资者会对股息下降作出消极的反应。 三、国内股利政策相关文献综述 我国的实证研究普遍发现送、转股及双重股利能带来比现金股利更高的股票超额收益(如陈晓等1998, 孔小文等2003 和俞乔和程滢2003 )。陈晓、陈小悦、倪凡(1998)研究得出三类股利均能产生超额收益, 具有信号传递效应。双重股利和股票股利的超额收益率均大于纯现金股利, 股票股利的超额收益率与双重股利相比, 则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但现金股利效应的显著性水平及超额收益低于双重股利和股票股利。 何涛和陈晓等人实证研究指出:“纯”现金股利(无送股、转增)对股价无显著影响或者影响较小;而股票股利或者双重股利(现金加股票股利)能带来显著为正的异常报酬率。 劳兰珺 、余沿福(2008)发现无论是分配现金股利还是分配股票股利的首次股利事件公司都会为投资者带来显 著为正的长期异常报酬。分配现金股利比分配股票股利的公司长期异常报酬率更显著,同时,分配现金股利越多的公司长期异常报酬率越显著。 四、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国外的股利实践中,现金股利是最主要的股利分配方式,因此国外文献的研究重点往往集中于现金股利分配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在对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实证研究方面,较早的文献也主要集中于现金股利分配水平的考察;近年来则有所创新,有关学者提出运用判别模型对不同股利政策的选择动因进行研究。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关于双重股利信号传递理论的研究较少,大多是在研究现金股利或股票股利的同时,将双重股利与前者做比较。 参考文献: [1]Lintner. Distribution of Incomes of Corporations among Dividends,Retained Earnings, and Tax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6, (46): 97-113. [2]Chin-Sheng Huang, Chun-Fan You, Szu-Hsien Lin. Cash dividends, stock dividends and subsequent earnings growth. [J]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 17 (2009) 594!610 [3]陈晓,陈小悦,倪凡.我国上市公司首次股利信号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 经济科学, 1998, (5): 33-43. [4]劳兰珺.余沿福.上市公司首次股利与股票长期收益—股利政策的信号传递效应检验. 第三届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 (2008)

大数据时代我国公共政策的分析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9, 8(7), 1352-1355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9816157354.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9816157354.html,/10.12677/ass.2019.87184 Analysis of China’s Public Policy in the Age of Big Data Ranran Xia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 Jiangxi Received: Jul. 10th, 2019; accepted: Jul. 23rd, 2019; published: Jul. 30th, 2019 Abstract In this era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o single field can deny the value of timely information and effective data analysis. The public sector is no exception, so the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technology is also a necessity.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relevant domestic literature on big data application and public policy analysis, ex-tracts the important role of current big data in public policy and the possible risks, how the big data can be applied to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d summarizes big data applications and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public policy as well as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in each stage. Finally, a brief review and summary are given. Keywords Big Data, Public Policy Analysis, Literature Review 大数据时代我国公共政策的分析 夏冉冉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南昌 收稿日期:2019年7月10日;录用日期:2019年7月23日;发布日期:2019年7月30日 摘要 在这个科学技术与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任何一个领域也不能否认及时信息和有效的数据分析带给他们的价值。公共部门也不例外,所以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是一种必然。本文基于此梳理了目前国内关于大数据应用与公共政策分析的相关文献,提炼出目前大数据应用于公共政策分析的重要作用及可能带来的风险、如何在公共政策分析中运用大数据、总结大数据应用与公共政策的路径研究及在各阶段的具体应用。最后,进行了简单的评述和总结。

税务人员工作满意度文献综述

税务人员公平性认知与工作满意度 关系分析研究 摘要:组织公平感是重要的激励因素,国家机关对待公务员的公平程度,会极大地影响公务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组织中的公平问题己成为衡量机关管理水平的一个有效指标。组织公平感将显著影响公务员对工作的满意度,而满意度又将影响公务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本文针对地税公务员绩效评估公平性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进行研究。首先提出问题,针对问题建立研究框架,通过调查问卷等调查工具对公务员的组织公平感和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得出研究结果。希望可以为我国国家机关制定提高公务员公平感和工作满意度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及决策提供有力的实证支持,有助于提高公务员的工作满意度,有助于和谐国家的建设,从而提高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的水平,也希望有助于组织公平相关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关键词:税务系统公务员组织公平感工作满意度

Abstract:Organizational justi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of public servants’’ motivation. How the government office treat the public servants’ will greatly influence the working attitude and behavior of the public servants. Organizational justice will be significant effect on job satisfaction civil servants, and which will affect the work of our civil service attitude and work efficiency. This article study organizational justice of skilled workers of government office and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justice and job satisfaction. First of all,the thesis clarifies the Problem of the research and its significance,To solve the problem, we establishes the research framework,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study organizational justice of skilled workers of government office and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justice and job satisfaction. It is hoped that the thesis will be of use in following aspects:improving the famines Perceptions of public savant in government office;increasing the job satisfaction of public savant in government office;increasing the individuals’commitment and loyalty to their organization;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government office ;increasing the attraction and competition of the government office and also Perfecting the organizational justice theory. Keywords:local taxation ,public savant,Organizational justice,Job satisfaction

农业产业化中的税收政策研究

农业产业化中的税收政策研究

————————————————————————————————作者:————————————————————————————————日期:

农业产业化中的税收政策研究-会计 农业产业化中的税收政策研究 田莉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农业的产业化中,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税收政策的措施,以期其能够在农业的产业化中发挥出应有作用。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研究;税收政策 一、农业产业化的税收政策问题分析 财政税收的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里最重要的一个经济杠杆,且在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农业产业化中税收政策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现行的税收政策不益于农产品的深加工 在我国农业的产业化中,现行的税收政策涉及到的主要是养殖、种植等初级农业生产的方面,对农产品的深加工极为不利,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的问题是增值税的税率比较高,减税的范围界定的不够科学、税收的优惠政策不平等且比较单一等。另一方面是农业企业购进的农副产品在进项税的抵扣上存在问题,抵扣是按照13%交税,而销售是按照17%,对农业企业的竞争不利。 2.税收优惠的范围较窄 农业的产业化主要过程是养(种)殖、收购、初次加工、深层次加工和经营。虽然现行的增值税的优惠政策有利于征免范围的明确,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优惠政策已逐渐显露出其的弊端。如:在加工的环节,税收的政策普遍倾向于农产品在简单加工后免征的增值税,这样的税收政策对农产品从初加工到深加工的转变极为不利,且无法形成一个良好的创新型的转变机制,大大增加了农业企业在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