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加与减教案范文

三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加与减教案范文

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换,培养学习爱好。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今天作者在这里整理了一些三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加与减教案最新范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加与减教案最新范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对前一阶段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熟练地运算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干问题。

2.进程与方法:

1、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回想与反思的能力。

2、先让学生在交换汇报中将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回想与整理,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数学、怎样学数学和用数学,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对一至四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

[教学难点] 对所学知识有条理地进行整理与复习。

[教学进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淘气和笑笑以及他们的同学一起学习的图片,大家想看吗?

1、出示教学情境挂图。

2、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

3、从开学到现在,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你能根据这幅图给我们的提示说一说吗?

二、合作交换,解读探究

1、分小组交换前一段时间学到了什么?

2、组织全班交换,对前一段时间所学的内容进行整理回想。在整理回想的进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言将前四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分类板书,并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形对学生容易显现的问题进行强调与说明。

三、运用迁移,巩固提高

1、第1题。(1)学生弄清题意后独立完成;(2)抽取几道算式让学生说一说运算方法。

2、第3题。

(1)同桌相互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数字信息?

(2)独立完成第(1)---(4)个问题。

(3)全班订正。

3、第3题。教师可根据本班实际,适当规定时间(2~3分钟),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查学生的运算正确率。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今天我们对开学来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收获,在数学学习的进程中你留下怎样的成长足迹?我们来一起说一说吧。

三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加与减教案最新范文2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运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运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运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运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产生是肯定的,有些则是不肯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产生的结果,知道事件产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产生的可能性做出描写。

7.能找失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觉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摸索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视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爱好,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3课时左右

二、万之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 (3)

课时左右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3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课时左右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可能性(4课时)

九、数学广角(3课时)

掷一掷…………………………………………………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第一单元

测量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进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挑选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挑选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换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课时:7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时间: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用具:课件教学流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师:请同学们视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数学书的宽数学书的厚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由于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换,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换。

四、揭示课题: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觉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板出: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板书设计: 1厘米=10毫米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加与减教案最新范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本验有些事情的产生是肯定的,有些则是不肯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写生活中一些事情产生的可能性。

2.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产生的结果。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体验事件产生的肯定性和不肯定性。

教学进程:

一、活动引入新课

击鼓传花游戏,鼓声停时一位同学上台抽签,签中内容有礼物、唱歌、猜谜。

猜猜他抽中了什么签?

(引出用可能、不可能等词来表达,揭示课题:可能性)

二、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一)教学例题1

请同学们看前面,这里有个盆:1号盆、2号盆。(实物:例题上的装有不同色彩小球的盆)咱们来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色彩的球。

展现两盆中球的色彩、数量。

1、从1号盆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球,一定是红球吗?为何?

学生讨论,教师巡查指导。

各小组都已讨论好了,谁想代表小组发言?(顺次指名学生说)

(顺次板书:一定可能不可能)

师:小朋友讨论得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实际来摸一摸,验证一下。1号盆,谁来?(学生摸出3个后提问,如连续摸下去,结果怎么样?)

2、从2号盆里任意摸一个呢?请小组讨论

请学生摸一摸(摸出3个后提问,如连续措下去,能摸到红球吗?那可能摸出什么球?为何?)(老师可根据盆里剩下的球随机提问,如:接下去可能摸出什么色彩的球?接下去一定能摸到什么球?……)

3、活动小结

(二)教学例题2

1、生活中有许多的“可能性”

例如:……(请学生举例几个)

2、自已浏览书本例题2

谁知道题目意思了,给大家说明一下。

独立完成

3、汇报、讲评

4、练习

108页练习二十四第一题。

三、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可能性的知识,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是一定会产生的,哪些事是不可能产生的,而哪些事是可能产生,也可能不产生的呢?你能举出一些例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吗?请同学们先下位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学生说) 学生说完后全班交换。

四、巩固练习

P1082、3

教学反思:

可能性(二)

教学内容:

教材P106—107

三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加与减教案最新范文4

教学目标:

1、会用分解因式法(提公因式,公式法)解某些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2、能根据具体的一元一次方程的特点灵活挑选方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程序:

一、复习:

1、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x= (b2-4ac≥0)

2、分别用配方法、公式法解方程:x2-3x+2=0

3、分解因式:(1)5 x2-4x (2)x-2-x(x-2) (3) (x+1)2-25

二、新授:

1、分析小颖、小明、小亮的解法:

小颖:用公式法解正确;

小明:两边约去x,是非同解变形,结果丢掉一根,毛病。小亮:利用“如果ab=0,那么a=0或b=0”来求解,正确。2、分解因式法:

利用分解因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分解因式法。

3、例题讲析:

例:解下列方程:

(1) 5x2=4x (2) x-2=x(x-2)

解:(1)原方程可变形为:

5x2-4x=0

x(5x-4)=0

x=0或5x=4=0

∴x1=0或x2=

(2)原方程可变形为

x-2-x(x-2)=0

(x-2)(1-x)=0

x-2=0或1-x=0

∴x1=2,x2=1

4、想一想

你能用分解因式法简单方程 x2-4=0

(x+1)2-25=0吗?

解:x2-4=0 (x+1)2-25=0

x2-22=0 (x+1)2-52=0

(x+2)(x-2)=0 (x+1+5)(x+1-5)=0

x+2=0或x-2=0 x+6=0或x-4=0

∴x1=-2, x2=2 ∴x1=-6 , x2=4

三、巩固:

练习:P62 随堂练习 1、2

四、小结:

(1)在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为0,而另一边易于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时,就可用分解因式法来解。

(2)分解因式时,用公式法提公式因式法

五、作业:

P62 习题2.7 1、2

三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加与减教案最新范文5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的生活体会上体会数的意义,感遭到数学就在身边.

2.培养学生仔细视察、认真摸索自主探索的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数数、读数、写数,初步体会数序的含义.

教学重点

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

教学难点

正确书写数字.

教具、学具

数字卡片、课件.

教学进程

一、创设情境.

(一)引入

教师谈话:开学这几天,你认识了几个新朋友?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1.同学之间相互介召、相互说.

2.指名回答.

教师提问:有认识一位新朋友的吗?谁认识了两位新朋友?有更多的吗?

这2个新朋友是谁?

教师板书: 1 2 3 4 5 (根据学生所说的板书)

(点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数学,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介绍新朋友”的情节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

教师谈话:有一位小朋友叫“淘气”,他也认识了一位新朋友“笑笑”.有一天,“淘气”

请“笑笑”到家里做客.

(二)出示主题图

教师提问

1.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些什么?

2.他们在玩些什么玩具?请你数一数,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出图上的物体数量.

(学生:他们在玩玩具,有5个积木、4辆汽车、3个皮球等等)

(点评:创设情境,让学生情不自禁的数数,从而感遭到数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运用广泛,

同时也激发学生数数、用数的积极性.)

二、尝摸索索.

(一)教师提问

1.你是怎样知道这些物体的数量的?(数出来的)

2.你是怎样数的?(一个一个的数、两个两个的数)

(二)指名数一数.说一说.

1.小组讨论:你认为怎样数数比较好?为何?

摸索:如果有更多的物体,又可以怎样数数呢?

(三个三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

2.小组合作:数出铅笔盒里文具的个数.(指名展现,全班交换.)

3.如果你想请你的新朋友到家里做客,你准备怎样做?

学生1:我准备拿2个洋娃娃请好朋友玩.

学生2: 我准备拿4辆小汽车请好朋友玩.

学生3: 我准备拿5把玩具手枪请好朋友玩.

(点评:通过视察实物,使学生体会数数的方法,感悟出数物体的数量时要

一一对应,为数更多物体数量进行渗透.同时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

(三)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刚才同学们准备了那么多的玩具,你们真是一个好客的小主人.同时我也听出来了,你们说出了许多数量是1 、2、3、4、5的物体.这就是我

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教师板书:玩具 (1、2、3、4、5)

(四)指导书写.

教师谈话:我们会数出数量是1、2、3、4、5的物体,这些数该怎么写呢?谁会写 1 ? 2怎么写?

(指名板书)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他们写的怎么样?那么怎样写才能写的又漂亮又规范呢?

出示田字格及示范字

教师提问:看到这些字你有什么感觉?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练习怎么写的.(生描示范字,师巡查指导.)

比较:你认为哪儿写的比较好?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点评:先引导学生视察数的写法,有了认识之后再描,最后自己写,这样的

进程实际上在不知不觉的演示进程中学会了书写.)

(五)比较数序.

1.看图数数.

教师谈话:“淘气”和“笑笑”玩的高兴及了,妈妈给他们准备了一些水果.

出示水果图

教师提问:都有那些水果?各有多少个?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明确:1、3、5叫单数,2、4叫双数.

2.比一比.

什么水果最多?什么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3.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这些数字?它们有什么用?

(点评:通过视察实物,使学生感悟到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同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进一步增加学习的爱好,从而感遭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4.数序

教师谈话:2个好朋友刚吃过水果,动画片开始了.

出示火车图

教师提问:他们在干什么?“淘气”说老虎在第一节,“笑笑”说熊猫排第一节,他们谁说的对?小松鼠在第几节?大象呢?

三、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最高兴的事是什么?

三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加与减教案范文到此结束。

北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加与减

2014-2013最新北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在一、二年级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和万以内数(三位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学习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教材注意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用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计算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目标: (二)总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 (2)掌握三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三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3)利用三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发展从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估算的能力。 (3)经历三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的探索,体现算理的多样化。 (4)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三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四)单元知识结构 逐步用脱式计算 三位数连加三个数摆在一起用竖式直接计算 加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用分步列式,或列综合算式 与三位数连减逐步用脱式计算 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用分步列式,或列综合算式 减 逐步用脱式计算 三位数加、减混合:解决实际问题用分步列式,或列综合算式教法建议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如结合学生熟悉的乘车这一生活情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在教学中渗透估算意识。因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估算意识有着重要的价值。每解决一个问题之前都让学生先估一估。开始学生估计的结果可能与正确答案相差甚远,但这样的训练多了学生就会发现估算的技巧,久而久之就能形成能力。这一训练不能省略。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会不同,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同一学生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题方法。教学中在计算方法上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但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多种方法。在方法多种的情况下要适当引导学生发现简捷的算法,但不强求一致。 4.充分借助直观操作,理解整十数的加与减。 (1)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在提出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地进行表达。提问后,可以组织学生将问题进行分类并展开讨论。 (2)能根据实际问题列出算式(设计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列式,进而解决整十数的加与减。)

三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加与减教案范文

三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加与减教案范文 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换,培养学习爱好。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今天作者在这里整理了一些三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加与减教案最新范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加与减教案最新范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对前一阶段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熟练地运算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干问题。 2.进程与方法: 1、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回想与反思的能力。 2、先让学生在交换汇报中将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回想与整理,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数学、怎样学数学和用数学,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对一至四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 [教学难点] 对所学知识有条理地进行整理与复习。 [教学进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淘气和笑笑以及他们的同学一起学习的图片,大家想看吗? 1、出示教学情境挂图。 2、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 3、从开学到现在,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你能根据这幅图给我们的提示说一说吗? 二、合作交换,解读探究

1、分小组交换前一段时间学到了什么? 2、组织全班交换,对前一段时间所学的内容进行整理回想。在整理回想的进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言将前四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分类板书,并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形对学生容易显现的问题进行强调与说明。 三、运用迁移,巩固提高 1、第1题。(1)学生弄清题意后独立完成;(2)抽取几道算式让学生说一说运算方法。 2、第3题。 (1)同桌相互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数字信息? (2)独立完成第(1)---(4)个问题。 (3)全班订正。 3、第3题。教师可根据本班实际,适当规定时间(2~3分钟),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查学生的运算正确率。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今天我们对开学来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收获,在数学学习的进程中你留下怎样的成长足迹?我们来一起说一说吧。 三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加与减教案最新范文2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运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运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运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加与减说课稿8篇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加与减说课稿8篇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加与减说课稿8篇 说课稿需要充分发挥教学示范和引领作用,以便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需要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下一次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加与减说课稿,希望你喜欢。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加与减说课稿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 认识和理解逻辑图式。 2. 在游戏流程中,能根据预先给出的专业指令进行加法和减法的分析和运算,并正确记录。 3. 经历自己选择、自我设计、自主探索的开放式学习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 4. 提升学生的反应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 教学重点: 逻辑图式,专业指令的运用,学会一种记录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逻辑图式,专业指令的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游戏棋、数点块、逻辑图、记录表等。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知(贴近生活现实,引发学生共鸣) 师:老师知道大家很喜欢下游戏棋,今天我们就先一起来下游戏棋。一边下一边想,下棋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学知识。(同桌下游戏棋) 师:请大家谈谈游戏棋中的数学(实物投影仪显示游戏棋盘)

生:“小心马路游戏棋”中,如果进入9号格就“违例驶入停掷一次”,假如同学掷的3和6,我就比他少行了3+6=9(格)。如果我已行到88号格,数点块掷了6,那么88+6-90=4,90-4=86,我就退到86。 师:小朋友不只会下游戏棋,还在游戏棋中找到了好多数学知识,真不错。我们刚才看到,游戏棋有好多种,不同的棋盘有不同的规则。下棋时必须依从规则。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副新的棋,请大家找一下,它与我们刚才下的棋有什么不同? (多媒体显示:逻辑图式,记录表。规则: 1.本棋由2~4人合作下。 2. 先掷三个数点块,再将掷出的点数造一个三位数。 3. 依从图内指示加或减。 4. 将得到的结果登入表格。) 二、领悟新知(初次探究,整体感知) 师:小朋友找到了新棋与其它棋的不同地方,大家也一定想在新棋上下棋。老师请教一下小朋友,下棋前应该做些什么? 师:谁来说说这棋怎么下?(学生自由发言) 师:对棋盘和规则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自由提问,提出的问题由学生或老师解答) 师小结:经过大家的思考和讨论,我们已知道新棋的下棋方法。下面就请一个座位上的小朋友合作下新棋。(学生二人一组下棋)(抽几个组演示下棋的过程) 师:小胖和小丁丁今天和我们一样,也在新游戏棋上下棋了,我们来看一下他们是怎样下的。(多媒体演示) 师:看了以上几个小组下的棋,你喜欢哪个组的下棋方法?谈谈你的想法?(学生自由发言,争辩) 学生归纳:下游戏棋的方法: 1. 用三个数点块掷出点数。 2. 根据掷出的点数造一个三位数,并登入表内。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加与减教案与反思精品

第三单元 加与减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如海学校 陈泽学 【例1】连一连。 解析: 先把每个综合算式的得数计算出来,再把算式和相应 的得数直尺连线。如:324-128+104,先把前两个数字 相减324-128,求出差是196;再把得数196和第三个 数字相加196+104,求出和是300;故把算式324-128+104 和数字300直尺连线。 解答: 【例2】在○里填上“>”、“<”或“=”。 解析: 第一组算式607-127+280○725-384+161,先分别 ○两边算式的得数,左边607-127+280,先算607-127,

差是480,再算480+280,求出和是760;右边725-384+161, 先算725-384,求出差是341,再算341+161,求出和是502; 最后比较大小760>502,也就是607-127+280> 725-384+161,故○中应填>。解答: > < 【例3】光明中学组织三、四、五三个年级的同学们共计718人去春游,现在已知三年级参加的学生人数为189人,四年级为227人。五年级有多少人参加? 解析:Array已知光明中学组织三、四、五三个年级的同学们共计 718人去春游,现在已知三年级参加的学生人数为189 四年级为227人,求五年级有多少人参加。也就是用总人 数依次减去三年级和四年级参加的学生人数,列式为 718-189-227。计算时可以脱式计算,也可以竖式计算。 解答: 718-189-227 =529-227 =302(人) 答:五年级有302人参加.

【素材积累】 每个人对未来都有所希望和计划,立志是成功的起点,有了壮志和不懈的努力,旧能向成功迈进。 1、立志多摘少年,但宋朝文学家苏洵27岁开始发愤,立志旧读,昼夜不息,结果大器晚成,终于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我国明代画家王冕,少年放牛时,立志要把荷花佳景惟妙惟肖地画出来。他不分昼夜地绘画,立志不移,后来成为当时著民的画家。3、越王勾践被吴国军队打败,忍受奇耻大辱,给吴王夫差当奴仆。三年后,他被释放回国,立志洗雪国耻。他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打败了吴国。 4、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北师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 加与减 第5课时 里程表(二)

第5课时里程表(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看懂里程表,并根据表中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额加减法,并能利用线段图理解题意。 2.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发展数学直觉,培养数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认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与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看懂里程表,并根据表中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能理解里程表中的信息含义,能根据含义画出线段图,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一、复习导入 (出示数线图)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老朋友,你们还认识它吗? 师提问:你能快速算出蓝格子中的数字,并说出计算过程吗? 生答: 550-350=200;770-550=220; 师提问:看来同学们都还记得数线这个老朋友,数线上面的数字越往右面

越( ),数线中增加或者减少的数字都写在哪里? 师小结:今天我就用与数线道理相同的图形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呢?我们一起去里程表(二)中看一看。(板书课题里程表(二))设计意图:“数线”是学生在一二年级理解算理、解决计算问题常常采用的数学工具,它在“形”与“理”上都与本节课要接触的“线段图”有相似之处。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画“线段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本节课的“线段图”有不同之处,而“数线”恰好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本节课“线段图”,从而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运用线段图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活动2 二、情境解读 师:(出示主题图)谁能给大家读一下给出的信息。 师:这里面的35是什么意思? 生:35是星期一早上出发时里程表的读数。 师:表格中的数字是什么意思? 生:是星期一到星期五回家时里程表的读数。 师:这些读数是怎样达到的呢?我们来看看里程表从星期一到星期五的走动情况? (放视频,停在35)星期一早上里程表的读数是多少?(35) 师:星期一开始工作了,到了回家时里程表是(160千米),星期一一天

2021秋三年级数学上册三加与减第1课时捐书活动教案北师大版

三加与减 第1课时捐书活动 捐书活动(三位数连加运算) 1.结合“捐书活动”的情境,经历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连加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三位数的连加运算。 2.能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和方法,初步发展估算意识,逐步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重点: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复习导入 1.用竖式计算。 163+248=350+539=43+18+25= 2.口答:下面6个数最接近哪个整百数? 118 103 104 109 95 98 3.师:我们班的小朋友都是非常认真学习的。可是同学们知道吗?在我们国家还有许多和你们一样大的小朋友,因为买不起书,交不起学费而失学。某间学校的小朋友都非常有爱心,他们给希望小学捐了很多书,现在我们一起看一看吧。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捐书活动”的课件,让学生独立观察主题图。 提问:图表中呈现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四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哪个年级捐的书多一些”等问题。 2.提问:哪个年级捐的书多一些?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先算出每个年级捐了多少本书。 (引导学生尝试估算,初步判断哪个年级捐书的数量多一些,探索估算的方法。) 3.提问: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重点) (1)列式:118+104+95=三位数的连加 (2)引导学生尝试估算三年级一共捐书大约多少本,探索估算的方法。 预设:100+100+100=300(本)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第1课时捐书活动教案

第三单元加与减 第1课时捐书活动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18页。 教学目标: 1、结合“捐书活动”这一活动,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发展从表格中获得信息,提出问题及估算的能力。 3、在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难点:在交流连加算式的计算方法过程中,提倡算法多样化。 教学准备: 小黑板、小奖品、算式卡片、商品卡片、直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切入: 我们小学生为“希望工程”捐书活动开始了!同学们都积极地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三年级和四年级这两个班的同学们还悄悄地比赛,他们都想为“希望工程”多做贡献。老师把这两个班的捐书情况做了个统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捐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吧! 二、学习新知 1、看一看,说一说。 出示统计图,学生自主观察、讨论,启发学生根据图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 (1)出示图表。这里就是当年我们学校捐书情况的统计表。谁能告诉大家通过这张表你知道了什么? (2)你们能提出和加法有关的问题吗? A、三(1)班和三(2)班一共捐书多少本?118+104=222(本) B、三(2)班和三(3)班一共捐书多少本?104+95=199(本) C、三(1)班和三(3)班一共捐书多少本?118+95=213(本) 2、想一想。 (1)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列式:118+104+95= (2)仔细观察这个算式,它和以前学的不太一样。你能不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估算。老师请大家先来估计估计,大约会有多少本? (4)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学生在小组里叙述题意,尝试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 3、算一算。 你们认为自己估计的准不准呢?好,请你拿出练习本,动手算一算。 把你的计算方法在小组内和好朋友交流一下。 4、请你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四年级一共捐了多少本书? 自己动手做一做,然后与同学交流。 三、联系巩固 1、计算比赛,完成练一练第1题。 又对又快的同学可获得小红花一枚。 2、完成练一练第2、3题。 3、完成练一练第4题。 四、课堂总结 这届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板书设计: 捐书活动 100+100+100=300(本) 18+4-5=17(本) 300+17=317(本) 118+104+95=317(本) 答:三年级一共捐书317本。 教学反思: 创设“捐书活动”的情境,这个问题情境很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感到非常熟悉、亲切,并能在自主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探索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基础,本课的教学中,学生依靠积累的经验和知识的迁移自主探索“三位数连加的方法”的计算顺序。先通过独立思考进行演练,再全班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这个活动的设计学生能全员参与,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同样是具有价值的。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好词好句

北师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加与减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探索连家、连减、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捐书活动 教学目标 1、结合“捐书活动”这一活动,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发展从表格中获得信息,提出问题及估算的能力。 3、在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难点 在交流连加算式的计算方法过程中,提倡算法多样化。 教学准备 教具:小黑板、小奖品、算式卡片、商品卡片、直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切入: 我们小学生为“希望工程”捐书活动开始了!同学们都积极地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建设小学和民族小学这两所学校的同学们还悄悄地比赛,他们都想为“希望工程”多做贡献。老师把这两所学校的捐书情况做了个统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捐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吧!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看一看,说一说。 出示统计图,学生自主观察、讨论,启发学生根据图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 (1)出示图表。这里就是当年我们学校捐书情况的统计表。谁能告诉大家通过这张表你知道了什么?(2)你们能提出和加法有关的问题呢? A、一、二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118+104=222(本) B、二、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104+95=199(本) C、一、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118+95=213(本) 2、想一想。 (1)三个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列式:118+104+95= (2)仔细观察这个算式,它和以前学的不太一样。你能不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估算。老师请大家先来估计估计,大约会有多少本? (4)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3、算一算。 你们认为自己估计的准不准呢?好,请你拿出练习本,动手算一算。 把你的计算方法在小组内和好朋友交流一下。 3、做一做 4、(1)后来呀,我们的兄弟学校东宇小学也发起了捐书活动,这是他们的捐书情况,估计一下,他们捐了多少本? (2)汇报算式,结果。 二、学中做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说课稿

最新北师大2014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加与减 说课稿 3 加与减 (1) 3.1 捐书活动(三位数连加)说课稿 (1) 3.2运白菜(三位数连减)说课稿 (4) 3.3节余多少钱(三位数加减混合)说课稿 (5) 3.4里程表(一)(综合应用)说课稿 (8) 3.5里程表(二)(综合应用)说课稿 (9) 3 加与减 3.1 捐书活动(三位数连加)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万以内数的连加计算,学生已经在一、二年级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万以内数(三位数)的加减法,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安排的。学习本节课可以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充实和发展,为一位数乘除三位数的学习奠定基础。 2.教材的编排意图: 教材注重结合生活实际,用图表形式呈现两所小学捐书情况,创设“捐书活动”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抓住两步计算的问题展开教学,教材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较大的思考空间,未计算前先要求学生估计结果和大致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计算。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难点是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二、说学情 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经掌握了列竖式计算三位数加减法的法则。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三位数连加的数目比较大,计算时容易发生错误,因此,本节课学生要通过探索活动熟知算理,提高计算正确率。再次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认真细心的计算习惯也是本节课的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情况,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发展从表格中获得信息,提出问题及估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用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等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让学生在感知生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单元加与减 ·第7课时单元复习· 教案 班级:课时:课型: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单元复习,学生学完乘加乘减、除加除减以及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后,为了巩固学生对这个单元知识的掌握而设置单元练习课,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巩固乘加乘减、除加除减以及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运用乘加乘减、除加除减以及小括号解决实际问题。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巩固乘加乘减、除加除减以及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运用乘加乘减、除加除减以及小括号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板块【整理知识理清思路】 师: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回顾一下这个单元的知识点。 (1)小熊购物: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师:在有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里我们运算的顺序是? 生:先算乘法,后算加法或减法。 (2)买文具:除加、除减混合运算。 师:在买文具这一节中,我们学了除加、除减混合运算,我们计算的时候运算顺序是? 生:先算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3)过河:带有小括号的两部份混合运算。 师:在过河这一节我们学习了带有小括号的两部混合运算,计算的时候运算顺序是? 生: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师:那我们一起来做题巩固一下学过的知识吧! 1.计算。 54÷(82-73)100-6×8 (4+2)×5 42÷6+8 师:请同学们看看这些题,先说一说它们的运算顺序。 (学生自主讨论回答问题) 师:有答案了吗? 生1:第一个先算小括号再算除法。 生2:第二个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生3:第三个先算小括号再算乘法。 生4:第四个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师:请同学们计算一下。 (学生自主计算后,教师再公布答案) 54÷(82-73)100-6×8 =54÷9 =100-48 =6 =52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 一堂好的职教课必须突出能力目标,一门好的职教课程必定有明确的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完成这些任务,并练出办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出自学的能力,学到相关知识,获得实际成果。今天我在这里整理了一些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最新范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最新范文1 教学总目标: 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的主要知识及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学法及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最新范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3页的例题和“试一试”,第43~44页的“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老师发现你们穿的衣服很漂亮,你知道你的上衣和裤子是谁买的吗?你知道它们的价格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一个有关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的小学生活,孩子们已经养成了研究的惯和常规。然而,由于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和思维发展不同,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因材施教。从上学期的研究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存在研究态度的问题,需要积极引导他们,让他们达到学段目标。因此,在新的学期里,我们不仅要端正学生研究态度,还要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研究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三个领域,八个单元。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混合运算”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体会到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及“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能根据这些运算顺序计算有关问题,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第三单元“加与减”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边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乘与除”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主要研究(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通过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第六单元“乘法”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主要研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连乘。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

北师大版数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加与减一

第三单元加与减(一)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的情境中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提出并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能熟练地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情感与态度:在运算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熟练地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第一课时一共有多少 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加法的意义。 2.在观察、操作的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意义及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铅笔情境)。 师:今天老师请到了咱们数学王国里的一位好朋友跟咱们大家一起来上这节数学课,大家想知道她是谁吗? 生:想! 师: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先出示图1)同学们快看,大家还记得她吗?生:记得,是笑笑! 师:恩!同学们真棒!那大家快看看,笑笑手里拿着什么东西啊? 生:铅笔。 师:非常好!再请大家仔细地看一看笑笑是怎样拿铅笔的呀? 生1:笑笑一只手拿了3支铅笔,另一只手拿了2支铅笔。 师:说得真好!(接着出示图2)同学们再看,从这幅图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2:笑笑把她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了一起。 师:说得真棒!接下来请大家数数“当笑笑把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一起之后,她的手里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生:一共有5支铅笔。 师:好!同学们真棒!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小棒代替铅笔跟着老师也像笑笑这样来表演一下! 生:(师和生一起模仿笑笑场景,边做边说:一只手里有3根小棒,另一只手里有2根小棒,把两只手里的小棒合到一起,一共有5根小棒) 师:恩!同学们刚刚表现得都很棒!个个精神都很饱满!希望接下来同学们能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