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主义与道义论

合集下载

功利论、道义论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功利论、道义论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功利论、道义论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摘要】本文将探讨功利论、道义论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这三种不同的伦理观。

功利论强调行动的结果和社会利益,认为道德行为应该追求最大化的利益。

接着,道义论强调行为的道德性质和理由,认为道德行为应当遵循道德规范和原则。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强调社会的阶级斗争和人类解放,认为道德观念是受到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影响的。

通过对这三种伦理观的分析和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的道德观念和伦理原则对于个体和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最终,本文将总结这些不同伦理观的特点和局限性,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

【关键词】功利论、道义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引言、结论。

1. 引言1.1 引言伦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的学科,包括功利论、道义论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等不同的理论流派。

这些理论流派对于人们如何应对道德困境,以及如何建立一个公正和合理的社会秩序提供了不同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功利论认为道德的基础在于追求最大程度的幸福或利益,通过权衡利弊来决定行为的合理性。

而道义论则强调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根据道义规范来判断行为的对错。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则从社会阶级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人类行为和道德观念的根源,强调了社会的历史和经济条件对于道德规范的塑造和形成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比较功利论、道义论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优缺点,探讨它们在解决道德问题和建立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希望通过对这些不同理论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类道德观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 正文2.1 功利论功利论是一种以功利最大化为基础的伦理学理论。

其核心思想是认为人们的行为应当追求最大化的利益,即追求最大的幸福或快乐,同时最小化痛苦或不快乐。

功利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哲学家贝塞尔,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应当根据行为的结果来评判好坏,只有通过实践和经验,才能确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功利论强调实用性和效用性,主张追求个人或社会的最大利益。

功利与道义

功利与道义

功利与道义西方伦理学的道德原则主要是功利原则和道义原则(功利论、道义论正式出现于近代社会),密尔的功利论是近代功利论的典型代表,康德的道义论是近代道义论的典型代表。

功利论和道义论,都有自己的理论贡献和理论局限。

现代社会的规则功利主义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修正了近代功利论,企图消除近代功利论的局限性。

功利论和道义论是从德性论和幸福论发展而来的,而这种发展也意味着古代伦理学走向了近代伦理学,从道德目标走向道德原则。

功利论、道义论和德性论和幸福论一样,作为伦理学的思想体系,都包含了道德目标、道德原则等内容。

德性论和幸福论侧重的是道德的目标。

而功利论和幸福论侧重的道德的原则。

通过特定的代表人物来讨论功利论和道义论,以及规则功利主义。

以密尔为代表的功利论。

功利伦理学:就是以功利为道德基础的伦理学,它的基本特征是以功利以及功利的大小作为道德追求的最高目标,以及作为道德判断的基本准则,注重行为的实际效果,即行为能否为个人和社会带来更大的功利。

理论来源:古代伊壁鸠鲁的幸福论,近代社会以来的诸如霍布斯、昆布兰、洛克、曼德维尔、莎甫伯利、休谟、斯密等人的有关伦理思想,都为功利伦理学的产生和完善做出了积极地贡献。

边沁将近代功利伦理学加以系统化,而密尔则将其推向顶峰,并在这一过程中努力弱化那种将功利论极端化的倾向,在功利论伦理学的基础上吸收了某些道义论的因素。

与近代大多数伦理学家一样,密尔将趋乐避苦看成是人之不可动摇的本性。

就是每一个人都有追求利益,追求自己的快乐,为了追求快乐和利益而避免任何痛苦。

密尔认为人们还有一种将个人和社会连成一体的社会感情和欲望,这种欲望和感情其实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情感。

由于内在的这种道德情感,一旦我们违背了义务,就会产生相当强烈的痛苦。

在具有道德品格好的人那里,这种痛苦将会极大地增强,以至于他们绝不做违反义务的事。

所以这种内在的道德情感,其实也是一种与履行义务保持一致的情感。

在经济学方面,亚当.斯密通过对经济人的假设,创造性的提出了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成为西方现代经济学最有影响的源头。

功利论与道义论

功利论与道义论

功利论与道义论功利论与道义论一、道德问题各位学界的同仁,各位年轻的朋友们,今天国家图书馆请我来讲一讲伦理学习的有关问题,我感到很高兴,欣然同意。

那么到这里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学习伦理学的学习道德的心得。

和大家交流交流,你们听到我的这个心得汇报的报告,有什么疑问可以当场提问。

有什么不当,欢迎当场批评指教。

我今天讲的是道德问题,现在整个社会,以我的观察对道德不大感兴趣。

有人说现在是什么时候了,市场经济讲竞争、讲实惠、讲利润、讲利益最大化,还讲道德,谁听你那套。

有这么一种说法,而且似乎还有根据。

比如说你讲为人民服务、你讲大公无私、讲先人后己,这些东西在市场上能够行得通吗?所以不要讲道德了。

你讲道德不识时务,赶紧收摊回家歇着去,这些讲法我认为不正确。

当然还有更加严重的说法,道德值几个大钱,讲道德能赚钱吗?对这些说法,我可以回答。

讲道德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讲道德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为了使得我们每一个人过的自由自在,和谐幸福的生活,这个是讲道德的目的。

讲道德目的不是为了赚钱,但是道德讲好了,它还真可以赚钱。

这怎么说呢?因为道德它是一种社会的意识形式,是一种精神现象。

这种精神的东西可以转化为物质的东西。

毛泽东当年讲过“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

”这个话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所以讲道德,它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我们生活的自由自在,幸福和快乐。

但是间接的它附带的很多后果是可以赚钱的。

(一)商业伦理:公正、互利、诚信比如说我们讲商业伦理。

商业伦理,市场经济,它的道德原则我认为至少有三条。

一条是公正的原则,就是买卖公平;一条是互利的原则;一条是诚信的原则。

就拿诚信来说,诚信是商品经济的灵魂,不讲诚信企业无立足之地。

诚信是立人之本,立业之本,也是立国之本。

一个人没有信用,他在社会上是吃不开的;一个企业不讲诚信,他也要没有生意做,慢慢就要自生自灭了;一个国家不讲诚信,国家也是不能够成立的。

孔夫子跟他的学生讨论治国原则的时候,讲了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道义论与功利主义(第三节)

道义论与功利主义(第三节)

边沁试图把人的快乐或不快加以定量 从而把伦理学改造成为科学. 化,从而把伦理学改造成为科学.但 是他的这一努力一般公认是不成功的, 是他的这一努力一般公认是不成功的,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快乐是多种多样 的,对于不同种类的快乐无法加以定 量的比较, 量的比较,并且不同的人对快乐与不 快的感觉也是不尽相同甚至很不相同 的,几乎不可能找到一个公共的和客 观的衡量标准. 观的衡量标准.
(一)
康德的道德理论
道义论的最重要的代表当 推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 认为,道德行为的动机是 善良意志(good will),善 良意志来自人的理性.
理性"为自己设定 一个目的.这一目 的就是任何善良意 志的质料."
康德宣称:"善良意志,并不因 它所促成的事物而善,也不因它 善于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善,而仅 仅是由于意愿而善,它是自在的 善."于是,出于善良意志的一 切行为都是为善而善,而不是为 了达到别的什么目的.
边沁在其著作《 边沁在其著作《道德与立法原理引 在其著作 论》系统地阐述了功利主义的 道德体系, 道德体系,该书的第一段话就开宗 明义地谈道: 明义地谈道:"自然把人类置于两 个至上的主人——苦与乐 个至上的主人 苦与乐——的统 的统 治之下. 治之下.只有它们两个才能够指出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决定我们 将要怎样做. 将要怎样做."
边沁的道德哲学的出发点是个人效 用或个人利益,其依据是一个明白浅 用或个人利益, 显的心理学事实, 显的心理学事实,即:人的一切行为 的基本动机是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 的基本动机是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 既然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 既然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并且我们 重视每一个人的利益, 重视每一个人的利益,那么自然可以 得出,就社会范围而言,我们应当增 得出,就社会范围而言, 进最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进最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道义论、功利论与德性论

道义论、功利论与德性论

传统规范伦‎理学有三种‎形态,即道义论、功利论与德‎性论。

道义论和功‎利论,都可以转化‎为德性论。

故此,先从道义论‎与功利论讲‎起。

一、日常生活中‎的功利论与‎道义论何为功利论‎、何为道义论‎何谓功利论‎?功利论作为‎一种道德理‎论,它主张人的‎行为道德与‎否,看行为的结‎果。

凡行为结果‎给行为者及‎其相关的人‎带来好处,或带来利大‎于弊的行为‎,则是道德的‎,否则就是不‎道德。

当代美国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给功‎利论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他说:“功利原则十‎分严格地指‎出,我们做一件‎事情所寻求‎的,总的说来,就是善(或利)超过恶(或害)的可能最大‎余额(或者恶超过‎善的最小差‎额)”(引文加重点‎为原作者所‎加)。

“这里的…善‟与…恶‟,是指非道德‎意义上的善‎与恶。

”(注:[美]弗兰克纳:《善的求索》,辽宁出版社‎1987年‎版,第73页。

)功利论又分‎行为功利论‎与规则功利‎论。

所谓行为功‎利论,是说不依据‎规则,而是根据当‎下的情况,决定行为,只要它能够‎带来好的效‎果便是道德‎的。

规则功利主‎义是依据规‎则能够带来‎好的结果的‎行为即为道‎德行为。

道义论。

道义论与功‎利论相反。

它主张人与‎行为道德与‎否,不是行为的‎结果,而是行为本‎身或行为依‎据的原则,即行为动机‎正确与否。

凡行为本身‎是正确的,或行为依据‎的原则是正‎确的,不论结果如‎何都是道德‎的。

恰如,弗兰克纳所‎说:“道义论主张‎,除了行为或‎规则的效果‎的善恶之外‎,还有其它可‎以使一个行‎为或规则成‎为正当的或‎应该遵循的‎理由—这就是行为‎本身的某种‎特征,而不是它所‎实现的价值‎。

”(注:[美]弗兰克纳:《善的求索》,辽宁出版社‎1987年‎版,第31页。

)道义论亦可‎分为行为道‎义论与规则‎道义论。

所谓行为道‎义论,是说不一定‎有什么规则‎,只要行为本‎身是合乎道‎德的,那么行为就‎是正当的。

规则道义论‎是说行为遵‎循的规则必‎须是合乎道‎德的,否则便不是‎道德行为。

企业伦理文化的相关理论

企业伦理文化的相关理论

企业伦理文化的相关理论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中国经济的腾飞,企业伦理文化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近年来,由工业引起的两起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让中国企业深刻认识到企业伦理文化的重要意义。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企业伦理文化的相关理论。

企业伦理文化理论:功利论功利论也被称为“功利主义”、“功用主义”,是以实际功效或者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

从狭义上说,主要是指以穆勒为代表的西方功利主义,从广义上说它还包括中国古代的功利主义。

功利论强调企业目标的实现,以成本效益为分析的基础,通过比较投入的总成本和所产生的总效益,来判断某一决策或行为是否合乎伦理道德。

在功利模式中,企业的目标、效率和利益冲突这三项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功利主义论证了企业经济动机在道德上的正当性问题。

在经济活动中,实践清晰地揭示了一个重复千万遍的事实,即人们的经济动机是建立在谋利的基础之上的,离开了利益,经济活动就难以想象。

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他还认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使自己出丑。

”其次,功利主义提出了企业经济行为的道德规范问题。

在企业的经济动机之中有各种倾向,而这些“倾向”必须要用伦理来规范,这样就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如在经济活动中讲究信用,尊重当事人的权益等。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指出:“任何一种经济制度都需要一套规则,需要一套意识形态来为它辩护,并且需要一种个人的良知促使他们去努力实行这一规则”。

功利主义将“效率”作为一种经济体制,并且论证了它在伦理上的合理性。

但是,效率至上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和指责,集中于一点就是:漠视甚至取消了公正原则。

企业伦理文化理论:道义论道义论又称“义务论”,主要指人的行为必须参照某种道德原则或正当性去行动的伦理学说。

它强调道德义务和责任的神圣性和履行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强调人们的道德动机和义务在道德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对义务的不同解释,较有影响的道义论伦理学主要有基于权利的义务论和基于正义的义务论。

第二章传统伦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传统伦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传统伦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二章传统伦理学的基本理论:“三论”(P25-49)第一节功利论(P25-36)一、边沁的理论(P25-31)功利论也称“功利主义”、“功用主义”,是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

狭义来说,主要是指边沁、穆勒(也译为密尔)为代表的西方功利主义。

但广义地说,它不仅包括边沁、穆勒为代表的西方功利主义,又包括中国古代的功利主义、革命的功利主义。

功利论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杰米里·边沁、约翰·穆勒。

迄今为止,功利论已经形成多种流派,尽管这些流派存在分歧和差异,但它们的共同点是基本的,都是以功利和行为所产生的效果来衡量什么是善,什么是最大的善的问题,并依此判断行为的道德性。

边沁(1748-1832)。

是系统的功利学说的创始人,他既是伦理学家,又是法学家,而且是一生为新的立法而努力的活动家。

毕业于牛津大学,1789年,因发表他的伦理代表作《道德与立法原理绪论》一书而负盛名。

他主张感觉经验是知识的最根本而又真实的基础或要素,因此,在伦理学上边沁认为苦乐感情是人性或道德的基础,人们应当追求最持久、最确实、最迫切,而且又是最广泛和最纯粹的快乐,他指出,幸福就是趋乐避苦求得最大快乐,功利主义是最高道德原则就是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多数的幸福。

实质上,这也是边沁的人权原则。

如何界定功利?一般都认为,功利是指事物的内在价值或者内在的善,而不是外在价值或道德上的善。

内在的善是指健康、快乐这类非道德意义上的内在价值。

外在的善是一种手段的善。

某事物是否具有外在善,是需要通过它能否获取“内在的善”的能力来证明。

例如,获得更多的财富是善的,如果它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快乐。

按照边沁和穆勒的观点,功利完全等于幸福和快乐。

并且认为,幸福和快乐是可以衡量和比较的。

边沁认为:“总计所有快乐和痛苦的全部价值,然后加以比较,如果余额在快乐的方面,则表明行为总体上表现为善的倾向。

反之,则表现为恶的倾向。

浅析道义论、功利主义和德性论

浅析道义论、功利主义和德性论

浅析道义论、功利主义和德性论摘要:伦理学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伦理学理论主要有三种:道义论、功利主义和德性论。

本文通过对三者内涵、特征、发展渊源等方面的具体的阐述系统分析它们的不同与联系。

关键词:道义论,功利主义,德性论伦理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见义勇为”、“见利忘义”、“落井下石”、“火上加油”等等诸如此类的日常用语都蕴含着深刻的伦理学思想。

传统规范伦理学有三种形态,即道义论、功利主义与德性论。

下面我们就具体的分析一下他们各自的内涵及特征等方面。

道义论,顾名思义,它集中注意于“道义”即道德动机,把义务或职责看作是中心概念,是一种以根据责任而行动为基础的伦理学。

道义论主张人与行为道德与否,不是行为的结果,而是行为本身或行为依据的原则,即行为动机正确与否。

凡行为本身是正确的,或行为依据的原则是正确的,不论结果如何都是道德的。

可见道义论侧重的是道德行为动机,不注重行为的后果,而诉诸一定的行为规则、规范及标准,它理论的核心是义务和责任。

也就是说,一个行为的正确与否,并不由这个行为的后果来决定的,而是由这个行为的动机和标准来决定的,注重的是这个行为的动机是否是“善”的,行为的本身是否体现了预设的道德的标准,这样就突出了道义理性的地位,把道义行为的内在本质认定为是预设的和普遍的。

弗兰克纳说过:“道义论主张,除了行为或规则的效果的善恶之外,还有其它可以使一个行为或规则成为正当的或应该遵循的理由—这就是行为本身的某种特征,而不是它所实现的价值。

”回望历史,道义论的典型代表要追溯到中国春秋时期的儒家伦理思想。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以义为上”等思想把“义”与“利”作了鲜明的定位。

这一时期的“道义”指的是对封建礼教道德原则和规范的遵守。

孟子在此基础上把“义”与“利”绝对的对立起来,指出“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这样,以“义”抑“利”的思想成为了中国道义思想的核心,并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就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从理论上把“义”放在了社会生活的正统位置之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利主义与道义论生物光子学研究院摘要:功利主义和道义论是西方社会两个最重要的道德哲学流派。

作为当代西方道德哲学的两个最基本的理论趋向,功利主义与道义论在相互辩驳、相互争斗中发展和嬗变。

两者的对立体现在不仅各自的范畴体系和理论内容不同,而且在众多伦理问题上两者观点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1]。

同时,在相互诘难中两者又不断相互接近、相互融合,两者之间同样存在诸多共性乃至理论一致性。

当代的功利主义和道义论的这一发展,使得超越两者的对立并最终走向统一成为可能。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继承了功利论和道义论的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规范伦理学.功利主义和道义论的统一,对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道德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关键词:功利主义道义论对立统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一、功利主义与道义论概述功利论就是作为一种道德理论,它主张人的行为道德与否,看行为的结果,凡是行为结果给行为者(要注意,不只是行为者),给行为者及其相关的人带来好处,或带来利大于弊的这样的一种行为就是道德的,否则就是不道德的。

功利论认为什么叫道德,什么叫不道德,就看你这个行为者跟相关的人给他带来好处是什么,或者是带来了利大于弊的行为,这就是道德的,否则就不是道德的。

功利论又分为行为功利论和规则功利论。

行为功利论是不依据规则,而是根据当下的情况决定我们的行动,就是根据眼前的情况来决定我们的行动,只要它能够带来好的效果就是道德的。

规则功利论是依据规则,我们做事情依据某种规则,这个规则能带来好处,能带来好的结果就是一种道德行为。

所以功利论简单的说就是效果论,你做事情能不能获得好的效果。

获得了好的效果,获得了利益,获得了好处,获得了实惠,它就是道德的,否则就是不道德的,简单的说就是这么一个问题。

道义论和功利论相反,它主张人的行为道德不道德不是看行为的结果,而是看行为本身和行为所依据的原则。

道义论主张你行为是不是道德的,不看你的结果,看你行为本身和行为所依据的原则,也就是说行为的动机正确与否。

凡是行为本身是正确的,或者行为所依据的原则是正确的,不论结果如何都是道德的。

依据行为所遵循的动机,或者遵循的某种原则,不看行为的后果结果怎么样,只要是动机是好的,你做事情的原则是正当的就是道德行为。

美国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2]先生说“道义论主张除了行为和规则效果的善恶之外,还有其他可以使一个行为或规则成为正当的,或应当遵循的理由,这就是行为本身的某种特征,而不是他所要实现的价值。

”道义论也可以分为行为道义论和规则道义论。

行为道义论是说不一定有什么规则,做事情不一定遵循什么规则,只要行为本身是合乎道德的,这个行为就是正当的。

规则道义论是说行为遵循的规则必须是合乎道德的,否则便不是道德的行为。

这就是说道义论本身可以有行为道义论,也可以有规则道义论。

行为道义论看行为本身正当与否,规则道义论就看你遵循的规则是不是正当的。

二、功利主义与道义论的对立功利论[3]和道义论是支配人们行为的两种不同的道德观。

人们在日常生活里边,支配其思想和行为的道德原则,有功利论也有道义论,我们只要仔细地观察、思考、研究人的生活,就不难发现这个道德的真理。

比如说人们经常说,做某件事情值得不值得,做某一件事情合算不合算;不仅是说做某件事情值不值得,做某件事情合算不合算,而且也还说两利相衡取其大,两害相交取其轻。

或者告诉朋友不要占小便宜,占小便宜要吃大亏。

凡此种种,说明人在当下的思想和行为是在功利论道德意识支配下采取的。

简单地说利益。

功名、好处、实惠支配人们的行为。

这个在生活里面是屡见不鲜的。

从人的思想和行为上,来看功利论和道义论,也是同时并存,交互使用的理论和方法[4]。

比如说,当我们对某一个人做道德评价的时候,对某一个人做某件事,说他是落井下石,或者说他火上浇油,显然这是功利论的道德评价。

又比如说,我们在评价一个人做事情的时候,我们常常说某人居心不良,用意不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毫无疑问这是一种道义论的评价。

不论人们意识到与否,自觉与否,两种规范伦理学理论同时并存,同时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之中,并且他们在评价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不过时而是功利论,时而是道义论而以,有的时候是同时并用的。

功利论与人们的物质需要,物质生产相关[5]。

道义论就不同了,道义论跟人们的心理需要,精神生活相关。

从人们的道德生活看,两种规范伦理学具有同等的价值,同等的意义。

有一副楹联可以作为佐证。

比如说“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原就是原先,原出那个原。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前面这句楹联讲的就是功利论的说法,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

在这种善的活动当中,孝敬父母这个是最重要的,但是怎么叫孝敬父母呢?叫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

就是看你有没有孝敬父母的心思,而不在于你给父母亲买了多少好吃的东西,或者给父母盖怎么样好的房子,不是这个,而是你对你父母有没有尊敬,有没有关爱,有没有体贴,有没有照顾和扶持。

主要看你的心思,而不是着重看你带来什么样的实际利益。

这个话“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是一种道义论的说法。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做天底下的恶事主要要根据他实际的事情来判断,而不能根据他的动机,因为人们在思想里的一闪念很可能有做坏事的这个想法。

但是他是不是做了坏事要看他实际干了什么,所以这样一种说法就是一种功利论的。

比如说一个人到商店去,见到那个手机特别好,但是他一摸兜里没多少钱,脑子里闪了一个念头想要把手机拿来装到自己兜里,但又想这不能干,干这个是不得了的事,所以他就没干这个事情。

因此我们对他的评价还要肯定他是一个好人,不能因为思想有一闪念的不正确的念头就说他是个坏人。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这是功利论说[6]。

当然,个体作为理性存在者,当他们都按照普遍的道德法则行动时,确实能达成普遍的协调一致,进入康德[7]心目中的“目的王国”即理性存在者的共同体;所以,尽管康德不像功利主义者那样首先注重幸福或利益,而是注重人们享受幸福的道德资格(人格、尊严),但在个体与整体关系上,他恰好与功利主义者一样,在努力协调个人与整体的冲突。

总之,功利论与道德论的根本区别,在于功利论把人的幸福(利益)置于首位,而道义论则把人的尊严置于幸福之上,当做人们配享幸福的前提[8]。

三、功利主义与道义论的统一功利主义和道义论这两大传统道德哲学体系,尽管在诸多层面存在尖锐对立,两者之间同样存在诸多共性乃至理论一致性,两者在相互诘难中不断相互接近、相互融合[9]。

人们在生活里面不能离开功利论也不能离开道义论,他们为什么会如此这般的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呢?我们先讨论一下功利论和道义论它们的特点,他们之间的关系,然后我们再讨论人们为什么要有这两种道德行为准则。

功利论和道义论的特点,我们先说功利论。

功利论这种道德行为的特点有三,一是注重思想行为的绩效、效果和结果,不计较行为的动机,或者不大注意思想端正与否,动机纯正与否,只要有好的效果就行了。

功利论强调效果,所以又可以简单说它是效果论。

二是在行为前它要权衡要比较,要计算利弊得失,不合算的事,吃亏的事不干。

功利论要计算,要脑子里不停地合计做这件事情到底是得利不得利,得利多还是少,它要根据这个来行事,所以它要权衡来要计算要比较。

不合算的事吃亏的事是绝对不干的。

三是立足于个人,推衍到他人和社会。

功利论首先追求的是个人的功名利禄或者幸福,他认为这是最根本的。

为此不得不去关照顾及他人和大众的利益或者是幸福。

功利论它是从个人出发的,但它有的时候也兼顾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为什么这么做呢?为了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目的。

关照自己的利益和幸福是根本的,为此不得不顾及他人和社会大众的利益和幸福。

道义论同样有三个特征。

一是注意行为本身,或者注意思想动机,不关心思想行为的后果,所以道义论我们可以说成动机论。

它注意是行为本身和注意思想动机怎么样,不注重行为的后果。

二是不计算,不考虑思想和行为的后果对自己会怎么样。

他不考虑这个,所以我们在汶川地震看到很多人冒险去救别人的时候,他没想到自己会不会因此而牺牲,他不想这个,我就凭着救死扶伤的这个原则行事,救人是第一重要的原则行事,不考虑个人。

这是它第二个特点。

第三个特点就是道义论不是立足于个人的利益,而是立足于全社会的人民大众的长远的根本利益,他做事情是考虑全社会的,大众的根本利益。

四、马克思主义与功利主义和道义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继承了功利论和道义论的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规范伦理学。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它是以哲学为它的基础——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精神意识是第二性的。

那么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这个物质就是它的本体论,精神的东西离不开物质,一旦离开物质,精神现象就没有办法解释,变成虚无缥缈,或者是神秘莫测的的东西。

从这样的世界观、价值观出发观察分析伦理道德现象,马克思主义认为伦理道德它是一种思想的社会关系,一种精神现象。

它依赖于物质的社会关系,依赖于物质利益关系。

所以,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一书里面讲,说思想一旦离开了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0]。

道德伦理是物质意义关系在人们思想观念当中的反映,一切伦理道德观念都是从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当中衍生出来的。

因此,马克思主义道德论必然是功利论的,必然重视人们的行为的物质效果,重视人民大众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并且主张功利是我们行为的一种指导原则,不过不是狭隘的功利主义,而是真正的人民大众的功利主义,但同时马克思主义又认为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是至关重要的,为共产党的理想,信念而奋斗,而献身,而牺牲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表现。

所以,我们还是要坚定我们的信念。

综合上述可见我们的理想和信念不能动摇,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的道德是道义论的,毫无疑问。

所以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既是功利论又是道义论,功利论是基础,道义论是它的引申和升华。

从人们伦理道德文化遗产的传承性上来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必然包含有功利论和道义论的积极成果,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说是工人阶级和一切劳动者利益的理论反映,同时也是人类伦理道德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还有反映了人类的共同利益。

我们知道伦理道德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人类文化的发展同其他事物发展一样,它有一个历史的这个继承的关系问题,它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人类文化史上伦理道德发展的一个段落,一个环节,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它历史必然性,它必然对前此伦理道德加以扬弃即辩证的否定,因此我们要对功利主义,道义论的这种过去的规范伦理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一番审视、分析、批判和改造。

继承他们合理的东西,抛弃他们不合理的东西,这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不论在中国,在西方,功利论和道义论都是典型的规范伦理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