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笔墨和色彩的关系

合集下载

论传统中国绘画的色彩观念

论传统中国绘画的色彩观念

文/ 路 琼 内容提要:本文从绘画理论和创作两个方面,论述了色彩在传统中国绘画中的重要性,并以绘画品评中的“随类赋彩”为中心考察传统中国绘画中所特有的色彩观念,指出色彩在传统中国绘画中超越物类色彩的伦理观念,进而剖析了色彩与水墨在传统中国绘画发展历史进程中互为进退的交替过程。

关键词:传统绘画;随类赋彩;色彩观念;水墨论传统中国绘画的色彩观念相对于中国绘画研究中的水墨问题,色彩的问题却没能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

考察中国绘画发展的历史,我们方知,中国绘画的色彩问题远较水墨、笔墨等问题为早,并且曾经是中国绘画创作和品评中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

从绘画创作方面来说。

在中国古代,中国画又叫作“丹青”。

唐代诗人杜甫就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一诗中写道:“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熏殿。

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1]可见中国画本来是很重视色彩的。

从历史遗留物来看,远在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就已经有了较为复杂的色彩,而战国时期和西汉时色彩斑驳的帛画、辽阳棒台子汉魏墓壁画如《车骑图》等,更是运用了朱、赤、黄、绿、白、赭、黑等多种色彩,可谓是五彩缤纷;隋代展子虔的重彩青绿山水《游春图》,唐代称为“大小李将军”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金碧辉煌的山水画,以及五代黄筌鲜艳夺目的花鸟画等,都是历代流传下来的中国绘画重视色彩的有力证明。

传统中国绘画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了异常丰富的色彩系统,以至于到明代杨慎时提出了“画家有七十二色”说法。

[2] 而从绘画品评而言,东晋顾恺之在其具有第一部划时代意义的、被誉为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关于中国画创作和品评的理论—“六法”论中,就把“随类附彩”作为其中的法则之一提出来。

“随”,当为“隋”,古代两字通用。

隋,《说文》《广韵》均解释为裂肉,引申为“分”,“随类”就是“分类”。

同时,“随”又可以解释为顺、依,“随类”也就成为依据不同的对象而进行归类的意思了。

[3]“随类附彩”就是要求作画时依据所描绘对象的“类”来填充颜色,用颜色将不同“类”的物象区别开来。

浅析中国画的笔墨艺术

浅析中国画的笔墨艺术

在 , 中国美学范畴 中的重要概念 。中国画上的形 象 , 也是 大都 以墨线 为主体 , 以笔墨技 巧是衡量一 幅中 国画艺 术水平 的 所 重要标 准之一 。我们认为 , 幅好的中国画应该是 : 、 、 一 笔 墨 气 息神情 、 风韵格趣 四者俱 全 , 以笔为骨骼 , 和色彩为血 肉 , 墨 气 息神情为灵魂 , 风韵格趣 为意志。笔墨协 调一致 , 中见 墨 , 笔
的效果 , 那就有韵致。用 墨的难点在于枯焦湿润的变化 , 如果 枯焦之 中透着华润 , 湿润 之中不显漫漶 , 达到用 墨的极致 。 便
特点和成就, 可概括为一下两点。


用笔的气势风骨
用笔要有气 势。所 谓用 笔 , 是用 笔 的方 法 和原则 ,灵活 , 轻重得 当 , 疾徐适 宜 。运 笔
滑就柔弱无力。这就要求用笔 时笔端要像力 压千斤 , 不流 才
于纤弱 。只有下笔 有骨力 , 才能表 现出对 象 的神韵 和质 感 。
未干时再加浓墨, 使互相渗透产生浓淡的趣味) , 有淡破浓 , 还 有以水破淡破浓, 这都是在浓墨或者淡墨未干时画的, 浓淡碰
在一起互相渗透 , 容易模糊一片, 所以要求 清醒 , 那么时 间 的 掌握很重要 , 时间是浓淡恰到好处 的关键 。在水墨 山水中 , 积 墨点苔较多 , 层层积点 中, 要达到乱 中不乱 、 中又显得 有 不乱 些乱 的韵致 。在泼墨法的运用上 , 注意水分的运用 , 时 尤其 有 水分较多 , 用淡笔横扫, 而有精神 , 平薄之感 。在 一 幅 淡 没有 画中 , 往往是各种墨法一起 运用 , 丰富多彩 , 的趣 味也 显得 墨
到不枯不涩不滞 , 笔笔显得湿 润华泽 , 气韵盎 然 , 要求运 这就
腕沉着 , 行笔中和 , 动而不浮躁。积 墨法 、 灵 泼墨法 、 破墨法是

浅析“墨分五色”

浅析“墨分五色”

2021-05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艺术画廊浅析“墨分五色”樊诚(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00)摘要:“墨分五色”是中国画实践和学习过程中的重要语汇,它不仅仅存在于中国画实践的笔墨技法之中,它还内涵于中国画的色彩观念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审美观念之中。

其内涵在历代中国画家的实践和研究中不断丰富,对“墨分五色”的释评与探析对当下的中国画实践与教学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墨分五色”;中国画;笔墨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15-0044-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15.020一、前言初识“墨分五色”这一语汇,是在笔者儿时初学中国画的时候,老师讲解示范根据墨和水调和的比例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深浅程度的墨色。

后来画的多了,看得多了,每当干湿浓淡不同的墨色在宣纸上层层洇化,变幻无穷,气象万千,这都使笔者兴奋不已,回味无穷,逐渐体会到中国画墨色的独特魅力。

当然,这些都是对“墨分五色”的一些感性认识。

对于“墨分五色”的具体释义,随着中国画的发展,历朝历代艺术家、理论家对其有着不同的认识,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也很难解释全面。

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透过“墨分五色”,可以看出墨所呈现的独特的审美品质,体现出中国画对于墨色追求的独特审美趣味。

二、“墨分五色”的内涵“墨分五色”最早出自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飏,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

意在物色,则物象乖矣。

”①这里的五色应是指“青、黄、赤、白、黑”五种色彩,张彦远认为,世间万物的色彩都可以运用墨来表达,就可以达到“得意”的目的,而目的只在于表现客观物象的固有颜色的话,则反而不能表现物象真实的面貌和气质。

这与西方对色彩重视是大相径庭的,西方美学对科学的色彩关系的追求可以溯源至基督教精神中的对光的崇敬,而色彩又是光产生的,所以在威尼斯画派、19印象派等艺术流派中我们可以看到绚丽缤纷的颜色。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笔墨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笔墨
页。 1 . 丽 红 : 由获 奖谈 起 从 作 品 出发 — — 胡 明 哲 答 记 者 问 》 , 引 自何 5汪
东、王慧智 : 《中国画评 审标 准谈 》,天津人 民美术 出版社 、 人 民
美 术 出版 社 2 0 年版 ,第8 页 。 04 5
B口
1. 原 济 : 《 2【 清] 大涤 子题 画诗跋 》 ,引 自周积 寅 : 《 中国 画论辑 要 》,江苏美术出版社2 0 年版,第4 9 05 6 页。 1. 3彭华生 、钱光培 : 《 时期 作家谈创作 》,人 民文 学出版 社1 8 新 93
年 版 ,第2 2 2 页。
1 王端廷 : 《 4 中西杂交的新 生命 》, 《 艺术 家》1 9 年第5 ,第3 94 期 1
书画 工具 的操作 方 法 、操 作 过程及 操 作效 果 的总称 。经 过漫 长 的 只 要我 们 画的是 中 国画 ,那就 很难 离 开 中国画 固有 的有 民族特 色 历史 积淀 , “ 按 用笔 ,笔 墨涵 咏 ”不仅 成为 传统 书 画的实 践标 的传 统笔 墨 。 提 但在 二十 世纪 末 , 围绕 中国画 笔 墨 问题 ,展 开 了一场 论战 : 准 ,而且成 为传 统 书画 的重要 审美 标准 。山水 画笔 墨具 有独特 的 方 说 中 国画 “ 笔墨 等于 零 ” ;一 方 说 “ 否定 了笔 墨 ,中 国画就 形式 美感和 丰厚 的 审美情 趣, 墨两者 相辅 相成 , 一不 可 。 山水 笔 缺 画都是 用笔 墨 画成 的,用 笔 以树立 景物 的形 体 ,用 墨 以区分 景物 等于 零 ” 。中 国画创 作若 离开 了具 体表 现对 象 ,为笔 墨 而笔墨 , 笔 的阴 阳 。而 两者 之 中, 墨主要 记录 笔 的运动 ,留下 痕迹 ,是 服务 这样 的 “ 墨 ”当然 等于 零 ;若全 盘否 定笔 墨传 统 ,无异 于否 定 笔 于 笔 的,所 以用 笔尤 为重 要 。谢赫 在他 的 《 六法 论 》中 的第 二法 中 国画传 统 。 “ 墨就 是 具体 完成 和表现 出画面 的东 西 ,如在 具 体些 就是 用来 体现 画 家水 平高 下的 技法 部分 ; “ 笔墨 ”方 面 的修 “ 骨法用 笔 ”中 ,说 明用 笔在 中国 山水画 中的重 要地位 。 拳 所谓 用笔 ,是 从对 象 出发 ,从对 象产 生 。对象 ,正式 用笔 依 养 除 了辛 勤劳 动 , “ 不 离手 、 曲不离 口”外 ,更重 要 的是从 学 据 和根源 ,用 来摄 取对 象 的型 与神 所产 生 的笔 的态势 ,情 与意 , 习前 人 的经验 得来 ” ( 刘海 粟 ) 。石涛 云 : “ 墨 当随 时代 ”说 笔 就产 生 了笔 自己的精神 骨血 。凡 是用 笔 ,应 该首先 讲求 气 势 、韵 明中 国画之 笔 墨必 须在传 统 的基 础上 加 以创造 发 展 , 以表 现不 同 新 味 ,其 次注意 根本 要求 ,然 后深 入 思考 。如 果对所 画 的景 物 的形 时代 “ 的人 物 ,新 的世界 ” ,体现 时代 精神 。脱离 了时代 的笔 态 与气势 都没 把握 住 ,就用 工 巧、缜 密 的构思 ,那 就一 定会 失 去 墨 就不称 其为 笔 墨。 气势 、韵 味 。如果 用气 势 、韵味 去要 求他 所 画的景 物 ,那 么景 物 中 国传 统 山水 画技 法 经 过 几 千 年 的 发 展 ,成 熟 和 完 善 , 已 的真 实形态 就 会 自然地表 现其 中。作 画用 笔 ,有简 易而 内涵 表达 形 成 了一整 套复 杂 而有序 的体 系 。传 统 山水 画极讲 究程 式规 则 , 得完 美 的,有 工巧 ,精 密而 内涵表 达得 精 细 的 ,或 者注 重气 韵 、 各个 技 法关 节都 有一 套环 环相 扣 的程 式 ,这种 程式 化 的初始 图式 格 式 而笔力 雄壮 的 ,或者 注重 通顺 、明快 而笔 迹流 畅 的:纵 横驰 的 掌握在 某种 程 度上 是我 们学 习描 绘真 实 的必 要过程 。但 它 不是 骋 ,变 化运用 ,全在 于笔 。 艺术 表现 的最 终 目的, 因为继 承前 人 的程 式只 是手 段 , 目的是要 用 墨不 能仅仅 理解 为 水墨 渲染 ,烘 出 云气 。即使 一个 点 。或 构筑 起 自己的 “ 定 格式 ”—— 自己的程式 , 正如董 其 昌所 讲 : 特 先 集其 大成 , 自出机 抒 ” 。国画 的学 根张 ,枯 笔干 擦 ,也要 显 出用墨 的关 系 。但用 笔 无方 ,决 不 能 “ 师 古人 ,后 师造 化 ”。 “ 达 到用 墨的 好效 果 ,所 以关键 不在 用笔 。我 们经 常说 的基 本功 , 习过 程顺 致如 此 。因此 ,我们 的第 一步 便要 去认 识传 统 山水 画的 主 要是 用笔 ,其 次是用 墨 。经 过肌 肉训 练 ,使笔 头有 分量 ,笔毫 技法 ,通 过 临摹传 统 来达 到 了解 、掌握传 统 的笔 墨语 言 ,进 而可 入 纸 ,不是浮 在纸 面 ,做 到既沉 着 ,又痛 快 。这 是一 幅好 画 的必 以脱 开范 本 ,运 用 所 习得 的技法 组织 画 面 。接下 去便 于师 造化 , 要 条件 。我们 知道 一笔 粗 画 ,须要 重按 ,一 根细 线 ,如 同发丝 , 通 过 写生 把这 些技 法带 到现 实里 去体 验 、运 用 。最后 则变 他人 技 同样 要用 全身 的力 量 ,所谓 捉得 起 ,揿得 下 , 留得 住 。而 一根 线 法 为 自己的技法 ,不带 技术 痕迹 地运 用本 身 的笔 墨语 言来 抒情达 条又 须顿 挫波 磔 , 内中有 东西 。要笔 笔拆 开来 经得 起 看 。不能 有 意 。这 种过 程对 于 一个 画家 来说 并不 是一 次 能够 完成 的 ,而 是 需 败 笔 , 出现败 笔 ,随画 随改 ,用好 了笔 ,墨色 自能娟 洁光润 ,浓 要 反复 多次 由浅入深 地 向前发 展 。 淡穿插 ,层层 生发 , 既见笔 ,又见 墨 ,达 到用 笔用 墨的极 致 。

浅谈中国画的色彩及其发展

浅谈中国画的色彩及其发展
达 到 既浓艳 而 又浑厚 的效 果 。 吴 昌硕 以豪放 酣 畅 的笔 墨 , 出艳 丽而 浓 装 着 的作 品 , 的 色 写 他 彩 溶 合着 金石 治 印 的意趣 : 艳 、 润 、 古 腴 质朴 、 厚 , 清 新 淡薄 , 苍 不是
中图分 类 号 : T O
文献 标识 码 : A
律 的 。“ 随类 赋彩 ”“ 比调和 ”“ 超 自然” , 是 中国画 色 彩 重 ,对 。妙 等 都 要 的规 律 。 中 国画 色 彩 的浓 淡变 化 。 “ 色 中之 变 化 ” 是 一 也就 是 固 有 色 明
19年) 4 以后 , 设色出现多种风格 , 用色技巧不断提高。我们可以在
度 上 的变化 。中 国画 的设 色是 采用 固 有 色纯 色平涂 和 适 当的 晕染 相 结合 方法 。 以纯 色平 涂为 主 。 又有 “ 色之 变化”叫 做 “ 染” 适 一 , 渲 。 当 的渲染 不仅 为 了 交代 一 些微 妙 的 结 构 ( 如脸 部 )增强 一 些 体 积 , 感 ( 衣 纹 的暗部 )更 能够 使画 面 有节 奏 感 。所 以中 国画 的 渲染 , 如 , 并 不是 为了 追 求色彩 的 明暗 变化 , 是 为了 整个 画面 的 艺术 效 果 , 而
元 (27 16 1 7 — 3 7年 ) 明 (3 8 14 , 1 6 — 6 3年 )清 ( 6 4 1 1 年 ) , 14 — 9 1 三
关 键词 : 国画 ; 中 色彩 ; 发展
代绘 画 注重 写意 , 墨画 普遍 流 行 , 色以清 雅 为上 。 色彩风 格 和 水 用 社会 历史 条件 和 民族 欣 赏 习惯等 复 杂 的因 素联 系在 一起 的 中 国画 的 色彩 风 格 , 的来 说 清新 雅 淡 , 各 个时 代 , 据 社 会生 活 的 要 总 但 根 求 , 有 自己 的面 貌 。近 百 年 来 , 国画 坛 出现 一种 浑 厚沉 雄 的画 又 中 风 , 色彩 上 又转 趋于 浓 重茂 朴 的风格 , 吴 昌硕 、 自石 , 水 墨 在 如 齐 以 和 重 色相 结合 的画 法 , 墨 写意 和 重彩 浓装 揉合 在 一起 , 设 色 将水 使

中国画人物题材创作中对色彩的运用

中国画人物题材创作中对色彩的运用

中国画人物题材创作中对色彩的运用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形式,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中国画人物题材创作中,色彩的运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画人物题材创作中对色彩的运用。

色彩的运用可以表现人物的气质和性格特点。

中国画追求画面的意蕴和精神境界,通过色彩的渲染来凸显人物的内在情感和外表特征。

使用红色可以表现人物的热情和活力,使用黄色可以表现人物的明亮和温暖,使用青色可以表现人物的神秘和冷静等。

通过选择不同的颜色来表达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和有趣。

色彩的运用可以营造画面的氛围和情绪。

中国画人物题材创作中往往会通过色彩的运用来表达画面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使用冷色调可以表现人物的忧郁和沉思,使用暖色调可以表现人物的喜悦和愉悦。

通过选择适合的色彩来渲染画面的氛围,使得观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画作所要传达的意义和情感。

色彩的运用还可以强调人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中国画注重线条和笔墨的运用,通过运用颜色来增强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使得人物在画面中更加立体和有层次感。

使用明暗对比可以表现人物的凹凸关系,使用冷暖对比可以表现人物的远近关系。

通过运用不同的色彩对比手法,可以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和立体,画面层次更加丰富和鲜明。

色彩的运用还可以丰富画面的细节和装饰。

在中国画人物题材创作中,往往会运用鲜艳的色彩来装饰画面,以增加画面的美感和艺术效果。

在人物的衣服、头饰和背景中使用亮丽的色彩点缀,可以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和丰富。

通过对细节部分的色彩运用,可以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细腻和精致,给观者带来更多的观赏享受。

中国画人物题材创作中对色彩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色彩的运用,我们可以表现人物的气质和性格特点,营造画面的氛围和情绪,强调人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丰富画面的细节和装饰。

通过对色彩使用的灵活和熟练,可以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和立体,画面更加丰富和有趣。

在中国画人物题材创作中,艺术家需要注重对色彩的运用,以创造出富有表现力和魅力的作品。

浅谈中国画教学中的笔墨情趣

浅谈中国画教学中的笔墨情趣

浅谈中国画教学中的笔墨情趣在中国绘画教育中,笔墨情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

笔墨情趣是指绘画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笔墨技法的韵味和意境,是传统中国绘画的精髓所在。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笔墨情趣,使其能够在绘画中自由发挥,表达自己的个性。

在笔墨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绘画的基础,只有通过观察,学生才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事物的形态和性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山水、花草、动物等元素,让他们感受并理解其特点和美感。

通过观察,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素材和图像,在绘画中更加有表现力。

在笔墨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感知是指对事物的直接感受和体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触摸不同质感的物体,比如绢、纸、墨等,让他们感受到不同材料带来的不同效果。

在绘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手指和画笔去感知颜料的质感和流动性,体会到笔墨与纸面的交融和变化。

通过感知,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笔墨的运用技巧,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在笔墨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是指对美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优秀的中国绘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的艺术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喜爱和兴趣。

在绘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不同的笔墨技法,让他们发现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

通过审美的培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绘画的独特魅力。

在中国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笔墨情趣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可以使他们更加熟练地掌握和应用笔墨技法,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对绘画的兴趣和热爱。

只有在培养了学生的笔墨情趣之后,他们才能够在绘画中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才华,为中国绘画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浅谈中国画的用色

浅谈中国画的用色

彩”的 问题 ,熟
中国画从 来都是 重视 色彩 的,所 以中 体不 同的特征。“赋 彩”要“随美”而赋 。画 纸 、宣纸。主要是根据画面要求,把颜色染
国古代绘 画又称 “丹 青”。唐代 以后 ,水 墨 家在 画面 中使用 色彩 ,大 多是 在 已完成 了 到某块 色彩 的背面。如 ,在绢上画 白梅花 ,
骨法点虱 ,直接用色 彩润笔点虱,有不少经 如苏葆桢 、李 际科 等画家在作 画时,常用金 调各种 颜色 ,这样 能够 充分表现 出各种 羽
验 和 方 法 。
色来 勾花 的轮廓 ,这 就使花 不但具有装 饰 毛 的质 感 。
国 画 的 用 色 和 用 墨 一 样 ,要有 轻 重 、浓 效果 ,而且显得更加夺 目。
中 国画除重用 墨外 ,还 重用色。古 代 情和理 想 的艺术 效果 ,符合 大众 的审美 习
第五 ,关于用 粉的 问题 。古代 和现代
作画 ,有用 色重于墨的,如 山水 画有金碧辉 惯。
都 有 画 家 忌 讳 用 粉 ,也 有 画 家 喜 爱 用 粉 。
煌 的 大青 绿 ,花 乌 画 中有 鲜 丽 的勾 填 重
中 国画 。 明 代 文 徵 明说 :“余 闻上 古 之 画 全 彩 处 理 上 也 是 如 此 。 中 国 画 设 色 ,不 去 描 或 有 底 色 的 绢 上 ,用 笔 蘸 上 浓 淡 的 自粉 直
尚设色 ,墨法次之 ,故 多用青绿 ;中古始 变 绘 色 彩 由于 受 到 光 的 影 响 所 起 的 变 化 ,而 接 勾 画 、点写 ,画 出 花 乌 的形 象 ;另 一 种 方
画兴起 ,成 为一种独立 的画法 ,丰 富了中国 基本 造型以后,借助 固有色 明度 的变化 ,配 勾花后 ,正面染 白色 ,背面衬 以重粉 ,这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画笔墨和色彩的关系
关于中国画笔墨和色彩的关系,自古至今一直议论不断,有的人主张重墨轻色,有的人
主张重色轻墨,而中国画笔墨和色彩在数千年来所经历的不同绘画表现形式。在此,我仅以
个人体会和看法对中国画笔墨和色彩的关系作一点浅议杂谈。
中国画在数千年以来,经过了从形成至成长到成熟的坎坷路程,其表现形式和内容随着
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特别是笔墨和色彩的发展,在各个时期并不是齐头并进的。中
国画最早采用的表现形式是色彩和线条。早在新石器时期,彩陶就采用了这两种形式。仰韶
文化的人面鱼纹彩陶盆、三鱼纹彩陶盆和马家窑文化的旋涡纹彩陶瓮、舞蹈纹彩陶盆上面绘
制的鱼、蛙、鹿、鸟、舞乐、人面以及各种纹饰。彩陶是在橙红色的陶坯上,用、黑、白和
天然矿物质颜料赭石进行描绘。古朴的色彩,豪放的纹样,大小不一的点线面的装饰美,显
现了色彩与线条相辅相成关系的雏形。可以说,用笔工具是形成中国画艺术表现方式的前提
条件。彩陶上各种各样的生动灵动的线条美,是形成中国画用笔技法的源头,而天然矿物质
颜料,可以说是今天中国画颜料的鼻祖。
在前古不同时期活跃着青铜器艺术、雕塑艺术、书法篆刻艺术、工艺艺术、建筑艺术,
它们对中国画艺术有着启示作用,而与中国画艺术有一定渊源关系的,却是用于送葬仪式的
一部分具有旌幡形式的帛画,这些先后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战国时期楚墓和马王堆汉墓
等地方的几幅帛画,都采用了平纹绢。
绢画与帛画有一种渊源关系,是中国画表现形式的底本。这些帛画的表现形式大部分使
用以墨线勾描对象,虽然用笔还未定型,但是笔法坚挺质朴。另外,彩绘在西汉的帛画中也
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彩绘帛画中,使用的颜料主要有矿物色朱砂、土红、银粉、黄丹,植
物色青黛、藤黄,动物色蛤粉等颜料,色彩种类比以前增多了,更好地丰富了画面的表现能
力。如今,这些用大自然材料制作的颜料虽历经几千年的时光,然仍在绢画上依旧闪耀着姿
彩。
五代之前,绘画重视色彩。《周礼·考工记》说:“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
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赤、黄、白、黑为五色,是正色,其它为间
色。南朝萧绎《山水松石格》上说:“炎绯(红色)寒碧(青色),暖日凉星”。“丹青”被远古
人民指名为中国绘画艺术的专用名词,如《晋书?顾恺之传》“尤善丹青”。“丹青”是古代常
用的冷暖两色红、青矿物质颜料,说明了在数千年色彩已经有了冷暖分法,并赋予了意义。
《周礼·考工记》又说:“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 ,古人将色彩作
了详细的对比法,使中国画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视觉效果。
现存的魏晋南北朝至宋朝的古画中有很多是绢本,绢一般是上过胶矾的,质地挺爽,手
感柔和,是作重彩画的理想材质。古代画家们以千锤百炼的用笔功夫勾勒对象,并以五彩六
色的天然性颜料在绢上进行平涂和渲染,使画面上的色彩和线条在数千年之后至今依然鲜艳
光彩。如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卷》、唐代阎立本《步辇图》、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图》、唐
代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卫贤《高士图》、周文矩《重屏
会棋图》等,都焕发着不凡的神采。这些重彩工笔人物画,用笔大都采用铁线描和高古游丝
描等,或如行云流水,或如曲铁盘丝,或如锥画沙,流畅生动,色彩浓丽丰满,令人叹为观
止,百看不厌。
在花鸟画领域,唐代边鸾创立了宫庭富丽一派,至五代,黄荃创立了富丽的重彩工笔花
鸟画的 “富贵花鸟”派,他作画以“双钩傅色,用笔极精细,几不见墨迹,但以五彩布成”。
现存的黄荃《写生珍禽图》,用笔细腻工整,色彩富艳华丽,体现了他深厚的绘画功力。
在山水画领域,隋代展子虔《游春图》,主要以石绿、石青渲染山石树林,并以金线勾
勒,用笔坚劲以托出山峦树石,用色浓艳。其山水画被称为“青绿山水”。唐代李思训发展
了展子虔青绿画法,笔力遒劲,设色富丽,用金碧装饰画面,其山水画被称为“金碧山水”。
青绿设色,画面绚烂;金碧装饰,画面辉煌。可见,此时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以浓艳富
丽的色彩为主。
中国古代画家在继承前人以墨线勾勒、以多种颜色平涂或渲染对象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新
的表现形式。他们又注意到了用笔的意义,顾恺之在《摹拓妙法》中谈了自己的用笔体会:
“若轻物宜利其笔,重以陈其迹,各以全其想。譬如画山,迹利则想动,伤其所以嶷。用笔
或好婉,则于折楞不隽;或多曲取,则于婉者增折”,用笔表现不再是简单地勾勒对象,而是
根据物象的软硬轻重变化作出符合其性质的变化,并融入画家自己的审美观念,使线条既能
塑造物象又有画家个人特色。如顾恺之、陆探微的“笔迹周密”的“密体”和张僧繇的“笔
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都是极具特色的笔法。
到了唐代,色彩的运用达到了鼎盛得时期,正所谓“五色令人目盲”。在色彩达到绚丽
之极后,终会进入恬淡宁静的境界。其实,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受“玄学”思想的影响,
山水画领域即产生了一种新画法——水墨画法。有论者谓“山水之变始于吴”,但吴道子的
水墨山水画今已绝迹。
现存的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唐代壁画《山水》,据说曾在寺院画过山水壁画的吴道子与
它有一定的联系。在莫高窟壁画《山水》上,是用水墨以粗笔、阔笔一笔一笔画出辽阔的江
面和烟云,再略渲染层叠远山,给人一种烟雾迷蒙的景象,可以说,这是純用水墨表现中国
画的雏形。之后的王维在吴道子水墨画法的基础上,以水渗和墨彩进行渲淡。水墨技法的出
现,冲破了重彩工笔技法的壁垒,色彩与墨法之间的矛盾也由此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