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的笔墨
简论书法用笔与中国画笔墨

简论书法用笔与中国画笔墨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用笔无疑是书法创作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与此类似,中国画中的笔墨同样是画家表现意境的重要工具。
虽然二者都涉及笔、墨这两个方面,但在实际运用中,两者有着大量不同之处。
本文将从用笔的角度出发,浅谈书法与中国画笔墨的异同点。
一、书法用笔书法是一种通过书写文字,表达感情,展示艺术美感的艺术形式。
用笔在书法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是书法中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笔的选择应该与字体相匹配,既要考虑到书写的需要,又要体现出个人的特点和风格。
在书法界,常用的笔主要分为硬笔和软笔两大类。
硬笔又称铅笔,是一种以石墨粉为辅料的笔,墨迹较淡,粘着力弱,书写时纸张不易破裂。
硬笔书法,以楷书和行书为主,起笔慢,结笔快。
硬笔还可以绘画,像草书和隶书的练习就可以直接用硬笔书写,不必太讲究用笔的力度。
另一类笔是软笔,主要用于行草书的书写。
软笔有着较强的弹性,粘着力强,所以在书写时要注意用笔力度。
软笔的笔锋较硬笔稍微厚一些,书写时手臂要协调前伸后收,轻重要适度把握。
一般来说,书法家通常会使用宣纸进行书写,而宣纸比较容易破裂,所以书写时需要轻柔。
关于墨,在书法中,墨是用于书写的黑色颜料。
墨按所用原料不同分为四种:石墨、松烟、油烟和古铜。
石墨墨色重而沉稳,适合行书,楷书和草书;松烟墨黑而浓郁,多用于行草书;油烟墨类似于松烟墨,但稍微柔和一些;古铜墨通常用于章草和官方文书。
总的来说,书法用笔是非常注重细节和技巧的。
选笔、握笔、挥笔、放笔、用笔,每一步都需要艺术家的高度集中和细致把握。
良好的用笔习惯和技能可以极大提升书法的艺术水平。
二、中国画笔墨比起书法,中国画在运用笔墨方面有着更丰富多样的方式。
在中国画中,墨是一个法则,它不仅仅是一种颜料,也是一种表达手段。
在中国画的创作中,画家会根据创作要求、素材特点以及个人喜好选择不同的笔和墨。
中国画常用的笔种类多达几十种,而不同种类的笔又有着各不相同的绘画效果。
浅谈对清代“四王”传统笔墨的理解.

浅谈对清代“四王”传统笔墨的理解摘要:通过对清代“四王”传统笔墨的剖析,对其严谨的中国传统绘画继承延袭及其升华的意义作肯定的评价。
对现代画的发展方向提出疑问和对策,任何事物都会向前发展,但归根结底不能舍弃本质转向畸形,仅以此小文起警醒作用。
关键词:青代“四王”传统画派当代中国画继承发扬之谐治学态度“四王”画派及明清时期的各地方画派,上承东晋以来历代传统中国绘画之血脉,下传近现代的中国绘画继承发扬之发端,究之若潭,风貌各异。
明清地方画派的研究学习对每一个研究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人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过去虽对“四王”画派有所了解,但谈不上学术的研究,各种文章对他的评价褒贬有之,从而心中产生了疑问:为何“四王”及其绘画会引起如此多的争议?通过对明清地方画派研究的学习,对那个时代及那个时代的艺术家及其作品从宏观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收获颇丰。
尤其对其中的“四王”有了日渐清晰的感悟。
“四王”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捍卫者也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集大成者,他们的绘画作品蕴含着极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和精湛高深的传统笔墨艺术的造诣。
清初的四王画派以传统摹古的画风在画坛独领风骚一百多年后渐趋衰落,原因很复杂,自从主张变法改良的康有为对“四王”打响批判的第一炮后,“五四”运动接踵而来,反帝反封建的浪潮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陈独秀’“崇尚西学、革文化传统的命等”的主张使“四王”的传统绘画艺术受到了猛烈的冲击。
从此,对“四王”的褒贬之争此起彼伏。
笔者认为艺术界内部对“四王”的态度可分为三种,革新派、传统派、师承派。
其中革新派的批判态度最激烈,主要代表有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
传统派大师黄宾虹、齐白石、傅抱石、李可染、对“四王”的评价不是出于艺术之外的目的做作简单的全盘否定,尽管年轻时对面坛的“四王”习气多为不满,但至老年随着自身的艺术进入化境,对董其昌和四王本身艺术成就有了重新的认识,以内里行家具体入微的体会对他们的成就给予很高的赞誉师承派主要列举了张之万、吴大微、陆恢、冯超然、吴湖帆、溥濡、林琴南、湖佩衡等。
浅谈中国画的构图特点

浅谈中国画的构图特点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它以纸、笔、墨、色为主要工具,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等表现手法,传达出中国人对于自然、人生、社会的独特理解和审美情趣。
在中国画中,构图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整幅画面的组织结构,更是展现出画家思维和创造力的重要表现形式。
以下将从构图的角度,简述中国画的一些特点。
第一、注重“虚与实”的协调。
中国画的“虚与实”是相当重要的构图手法之一,从画面的整体构思,到单个物体以及细节的处理,都会运用到这种手法。
所谓“虚”,是指画面中没有实体物体的部分,通常是用线条或墨色勾勒出来的虚空,它使整个画面更加空灵、开阔,也是表现观察者对物象间间隔与距离的感受。
而“实”则是指实实在在的物体,通常是通过精细的笔触和色彩的运用,表现出物象的质感和形态。
在中国画中,虚实关系的协调,能够营造出一种和谐、自然的意境。
第二、强调“以点带面”的表现手法。
中国画中,线和点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而“以点带面”则是中国画线和点结合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画面中,只要突出描绘物体的要害部位,通过细密的点线与周围联系起来,即可勾勒出其他部位的轮廓,通常还能达到意境的深化。
例如,中国画中山水画经常采用的“点染法”,能够使整个画面呈现出模糊的意境,强调出山水的变幻和流动,使观者更加能够产生自己的想象和联想。
第三、注意整体效果和比例关系。
中国画的构图要求是整体为重,艺术家必须在画面的大小、线条粗细、用色深浅、虚实关系等各个方面都要考虑到整体的效果和比例关系。
对于中国画的长卷而言,结构上主要分为起、中、末三部分,这也是对于整体格局的概括。
艺术家在布置整个画面时,应该从整体格局的角度出发,处理出每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由起而承接中、终的安排。
通过合理的安排和处理,才能使整个画面以独特的韵味呈现出来。
第四、强调线条的笔墨功夫。
中国画的绘画技巧是非常的考究,而线条则是绘画中最常用的手法之一。
艺术家通过不同的笔墨运用,勾勒出了一幅幅优美、自然的风景、人物和动物形象。
浅谈中国人物画笔墨与造型的关系

浅谈中国人物画笔墨与造型的关系作者:白瑜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年第04期【摘要】文章通过对中国水墨写意人物画笔墨与造型的分析,探索两者在人物画中所体现出来的矛盾关系。
趣味的笔墨是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写实的造型是西方引进的,两者本无天然联系,要使两者统一起来,就必须在塑造准确形象的同时还要体现出笔墨的固有审美价值,这种笔墨与造型的完美结合,是画家经长期的努力才能获得的,这也是历来画家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人物画笔墨造型矛盾调和作为中国画的视觉艺术语言,笔墨是传统水墨画的主要语言与技巧方式,是由传统水墨画工具材料性能所规定,笔墨不仅是中国写意画的造型工具,它本身还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①。
而作为造型是指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塑造可视的静态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艺术家情感的艺术形式。
其主要审美特征是直观具象性、瞬间永恒性、空间表现的差异性及凝聚的形式美。
中国最早发展起来的人物画是以线描的形式存在的,早在南北朝,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线条与色彩塑造形象。
谢赫在六法论中也提到“骨法用笔”,这里所说的“骨法用笔”就是线条的表现方式,并把“骨法用笔”排在“应物象形”之前。
这就说明他对中国画在用笔方面的重要性给予了肯定,而在笔墨方面的表达提及很少。
直到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作了有意义的讨论,他总结了陆探微作一笔画借鉴王子敬的一笔书,张僧繇用笔参照卫夫人笔阵图,吴道子曾“授笔法于张旭”因而得出结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②。
五代两宋时“笔墨”精神大大拓展,荆洁在用笔、用墨方面作了系统的阐述。
在创作实践中由山水发展到人物画领域,石恪的《二祖调心图》中,以变形、夸张简化人物形象,以适应水墨特质的充分自由性,以强劲飞动和豪不经意的草草逸笔开了写意人物画的先河。
中国的水墨人物画正是从石恪的《二祖调心图》开始,人物画的形象就一直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离形得似”这一造型原则。
品味传统中国画——浅谈传统中国水墨画的意境、笔墨及色彩表现

品味传统巾国画——浅谈传统中国水墨画的意境、笔墨及色彩表现口邢台学院曹顺兴摘要:中国画体现的是一种大美境界。
是艺术家在大自然这个博大无垠、雄奇奥秘的空闻中去探寻“荚”.用绘画来影响和感化人的心灵、性情和品格。
品味传统中国画.需要综合体味国画的文化品味和意境效果。
首先要体会画面的意境表现。
其次须品味笔法、墨法——画面的笔墨效果和传统中国画的独特的色彩和形式效果。
关键词:意境;笔墨;色彩任何形式的艺术、任何时代的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都受当时的哲学思想影响。
中国画在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影响下。
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艺术家在大自然这个博大无垠、雄奇奥秘的空间中去探寻“美的境界”.用绘画作品作为载体来体现影响、感化人的心灵、性情和品格的综合作用。
中国画在绘画上所使用的材料是水、墨,表现的是生命、运动,画面效果讲究气韵生动。
中国画讲画品。
画家需要深谙禅、道.能认知事物的本质规律。
以体现水墨精神品位和艺术内涵。
中国画自古就有画家和画匠之分,画匠追求的是。
工”。
追求的是细致的笔触和现实的再现,他们只能重复前人。
中国画讲逸品是上等的艺术。
逸就是超脱,就是用无拘无束的形式来表现无拘元柬的心灵。
表现的是自由;逸品之画就是要“牵p气活现”。
要有精、气、神,要气韵生动。
这是画家的境界。
品味传统中国画,首先需要看画面是否能“意蕴生动”。
注重画面意境是中国传统绘画审美的一个重要原则.多少个世纪来.中国人都用水墨这种自己民族的艺术形式与思维方式。
表达着对生活的感受。
追求着对审美理想的完善表达。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下.中国人对“意”的理解和领悟有独特的审美视角,无论是诗词、戏剧、书法,还是绘画,无一不在追求意韵之中得到审美理想的升华。
例如传统京戏(--岔口>的表演,整台戏不用任何的舞台布景,只是简单的一张桌。
一张凳为道具。
通过三个不同角色人物的动作,一招一式将所发生的故事演绎的淋漓尽致。
表现的微妙微肖。
其采用的方式就是写意的。
浅谈中国人物画创作中的造型与笔墨

这是 沈宗骞在 《 芥 舟 学画编》 中所说 的, 意义深刻。 文徵 明认为
人 品不 高 , 落墨无法 , 也 许 这 就是 笔 墨 文 化 最 根 本 的不 可 模 仿 的 地 方 吧。
美术时空
浅 谈 中国人物画创作 中的造型 与笔墨
口王嘉 琪
摘 要: 中 国人 物画发展到现今 已有千年的历 史, 其造型的 意象和笔墨的神韵 , 在每 一个 时代都有其独特 的发展 空间 , 反 映着 东
方人 对 艺术 美追求的独特认 识与体验 。中国画的发展 在本质上是一 个融合 、 吸 收、 打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重新组织 的过程 , 在创作者精心 营造 的画境
之 中, 我们 可以嗅到一种 至真 至纯的心性 气息, 如“ 上善 若水” 般 明澈通透 、 圆融之 境。 因此 , 在 当下的语境 中重新确立传统文化 , 产生 有 文化针 对性 、 具有活力和创造性的、 有特殊价值 的作品 , 值得 我们深入研 究和思考。
关键词 : 中国人物画 造型 笔墨 意象 中国绘 画 中的人 物 画是 一种 意象造型 , 与西方造 型观具有 非常 明显的形式 差异 , 反映着 东方人 对艺术美 追求 的独特 认识
可谓深刻 , 其 强调“ 笔 墨当随时代” , 不断精 益求精 , 变是 自然地
变, 而不是刻意地变。
人人 力求开拓创新 , 浮躁是必然 的结果 , 我们必须 审视传 统 文化 , 遵循 艺术规律 。通过分析古人和现代 画家 的作 品, 我们更
深刻地 意识到 , 中国画的发 展在本质上是一个 融合 、 吸收 、 打破 、 重新 组织的过程 , 在创 作者精心营造 的画境之 中, 我们可 以嗅到
浅谈中国画创作中笔墨语言的归纳与提炼

ˉArtPan
艺术理论ˉ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理论,认
为“得心源”重在画家自身的感悟。
作为最后的艺
术创作阶段,唯物唯心参半,创新笔墨语言,再加
上人生沧桑机缘淬炼,心志为源,不得不画。
画家
得禅悟道,物我两忘,我为自然,心志为笔墨,是
最高的艺术追求。
作为笔墨语言的最高境界,得心源要有前期的
厚重积淀,又要有自身修为的参悟,更要经过人生
特殊的磨砺。
典型的大家早有徐渭、朱耷,都经风
经雨,冰火磨砺,精神的宣泄加上笔墨的功力,才
有惊世骇俗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画历史上的经
典。
吴昌硕称赞徐渭“青藤画中圣”,郑板桥刻章自
称“青藤门下走狗”,大家如此称谓可见一斑。
后有
近代“北齐南黄”之黄宾虹,年近七十参悟山水而
得其法,故人言“不长寿,就没有黄宾虹”。
李可染
先生有两方印“废画三千”和“所要者魂”,高度概
括了中国艺术的探求之路,只有在遵循艺术创作的
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努力探索,积极创新,终将悟
得“非常道”,作品自然随性,物象万千溶于法度,
气质浑显而笔墨力道自然,铸造笔墨语言。
浅谈中国画创作中笔墨语言的归纳与提炼文ˉ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ˉ姜
灵[内容摘要]中国画笔墨语言须要在外修物象、内化心源的基础上加以整合,综合外因和内因,并且努力寻求吻合自身艺术气质的元素,归纳与提炼,三位一体,天人
合一,达到语言创新。
[关键词]中国画创作笔墨语言修物象内化心源语言创新。
浅谈中国画的笔墨形势与心性之间的关系

门。人品、 修养、 学识等结合为心。心乃性情 , 以, 墨乃性情之事 , 所 笔 心性之事
蓼 聱 零 鹰
浅 谈 中 国 画 的 笔 墨 形 势 与 心 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间 的 关 系
◆彭 军
( 河北省唐山市第四中学 ,IL 唐山) }, "l
【 摘要】心性 , 乃性情 、 学识修养、 人品 以及画家所表现到作品上的气韵 、 意境等 , 这些将伴随着画 家作 画始终 “ 画受笔 , 笔受墨 , 受腕 , 墨
【 关键 词 】中 国画 笔 墨 心 性 品 行 关 系
笔 墨 是 构成 中 国 画特 点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一 个 中 国 画 家 对 于 笔 墨 技 笔 , 笔 操也 。 所 以 , 画 受 笔 , 受 墨 , 受腕 , 受 心 ”, 非 ” “ 笔 墨 腕 反过 来 以心 使 腕 。
1 先 谈 谈 笔法 .
之 用 。否 则 笔 墨就 是 一种 无 病呻 吟 , 种 没 有 意 义 的 游 戏行 为 。 一 “ ” 用笔 动 作 的动 力 , 笔 墨 语 言 的 底 气 和 能 量 , 向 画面 发 射 笔 气 是 是 是
面 以外 所 传 达 的 信息 。这 些 与 一 个 画 家 的修 养 、 识 有 着 直 接 的 联 系 。 如 心 使 气 , 学 以气 发 力 。
画家的人品、 修养、 学识不深 即便是笔墨等形式 罗列出来 , 如果不是 从内心
意 、 、 、 、 是 以心 用 笔 的 五 字 诀 , 该 注 意 的 是 以 气 使 力 , 样 气 力 性 法 应 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画的笔墨
中国画能够独秀于世界画坛,除了它的收敛众景、计白为黑的构图法则之外,还有一个就是通过丰富多彩、诡谲变幻的笔墨语言表达出独有的画面效果。
笔墨,是中国画技法和理论上的术语,亦可作为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单从技法方面来说,“笔”是指勾勒、皴点等笔法,“墨”是指破、积、烘、染等墨法。
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一书中曾说道:“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
笔墨必须有机结合,相互映发,才能完美地表现物象,表达意境,使画作神形兼备、气韵生动。
在唐末五代之前,中国画家们的表达方法是有笔而无墨,多用线来表现物象。
晋代谢赫的《古画品录》以六法的标准来评画作的优劣,也只讲骨法用笔,并没有提到用墨。
“有轮廓而无皴法谓之无笔,有皴法而无轻重向背谓之无墨”。
可见那时的画家们还没有找到笔墨并用的“切入点”。
是五代的山水画家荆浩第一个将笔墨并重。
他指出用笔要灵活生动,用墨要泻染物象的立体感、明暗关系和色彩变化。
自此之后历代的画家们不断地实践、探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画精妙的笔墨技巧,使中国画笔墨技法日臻完美。
宋元时期的许多画家将笔墨技巧成功地运用到花鸟和山水的艺术创作中,涌现了灿若明星的绘画作品。
明代中叶
以后画坛上既盛模仿之风,又单纯追求笔墨情趣,几无新意。
但狂怪的徐渭却以“运笔如劲疾舞枪挥戟,所向披靡,用墨如滂沱倾泻而物象光彩奕奕”的艺术魄力独步画坛。
他的作品用墨颇侈,笔力劲健,在激情奔放的同时,笔墨的块面和点线结合仍能纷纷入扣,浓淡得致,如音符入谱弹跳有声。
徐渭的笔墨是天才、个性和激情的完美融合。
清代的画家八大山人和石涛是当时革新画风的杰出代表,他们笔法恣纵,墨意通灵,打破陈规,立意新奇。
八大用笔严整而又放纵,用墨干擦而能滋润明洁。
他能用最简练的笔墨语言表现复杂的形体。
他用笔的反正转侧、用墨的浓淡焦湿以及用水掇合笔墨有其丰富的变化与规律。
石涛则就唐末以来一直议论的所谓有笔有墨问题提出见解:笔墨既有作者自身的修养和功夫,同时也有物我交融的笔墨与生活的关系。
他认为画家要为万象有殊、变化无穷的自然界作画,必须有“尽其灵而足其神”的“即功于化”的笔墨法。
笔墨当随时代。
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画家们在继承中国画笔墨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又尽情地发挥中国画的笔墨特长,探索和革新中国画的笔墨语言。
涌现了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等诸位大师。
他们在风格迥异的艺术创作中,凝神酣畅地表达了中国画传统笔墨的强烈个性和民族精神。
中国画发展到今天,很难将笔与墨生硬地拆开。
但笔与墨毕竟是两个不同概念,如果说笔所表现的是线,墨则多用
于面。
然而这也不尽准确。
“离墨则无笔,离笔则无墨”,两者相依,不可分开。
但是要使画面线条富有变化,必先讲究用笔,运笔时作者要掌握轻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
毛笔特有的笔锋给画家提供用武的“利器”,正、侧、顺、逆、轻、重、虚、实全仗笔尖锋芒来尽显“筋、肉、骨、气”四势。
而墨则被认为具有“五色”。
用浓、淡、干、湿之墨,使烘、染、破、积诸法在一方纸上尽显劲健、柔婉、飞纵、凝重之神韵。
笔墨之间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统一的“切点”。
但凡有成就的中国画家,总是掌握了一定笔墨技巧与笔墨规律吐故纳新不断发展,才能很好地进行艺术创作,而不是误入笔墨的迷宫,苦苦找不到出路。
笔墨之道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只有锲而不舍聚精会神者才能在这条道路上艰辛地走下去。
大连第四中学
徐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