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五行》研究述要

合集下载

简帛《诗论》《五行》疏证 后记

简帛《诗论》《五行》疏证 后记

简帛《诗论》《五行》疏证后记一、简帛《诗论》《五行》疏证简帛《诗论》《五行》是我国古代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两部著作,对古代文化的发展及我国传统思想的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简帛《诗论》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提出了许多关于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理论,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五行》则是我国古代文化中关于自然哲学的经典之作,对我国古代的宇宙观及自然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鉴于简帛《诗论》《五行》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对后世影响之深远,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疏证和研究,以便进一步探究其中深层的意义和价值。

在对简帛《诗论》进行疏证时,我们可以从文学史的角度出发,探讨其中提出的关于文学的理论观点,如诗歌的创作技巧、文学批评标准等,进而理解古代文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可以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入手,探究《诗论》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及其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也可以从文学价值的角度,分析《诗论》所提出的文学观念和创作理念对于当今文学创作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而在进行《五行》的疏证时,则可以从宇宙观的角度出发,探讨其中提出的自然哲学思想和哲学观点,并进而归纳总结出其对我国古代宇宙观念的形成及对后世宇宙观的影响。

也可以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分析《五行》中所涉及到的自然现象及其哲学意义,探讨《五行》对于自然科学的影响和启示。

二、后记通过对简帛《诗论》《五行》的疏证和研究,我对我国古代文化及传统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两部著作不仅对古代文学艺术和自然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对当今社会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和疏证,我坚信这些古代经典著作必将继续为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带来启迪和指引。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我国古代文化及传统思想,努力探索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我也将继续努力将这些古代经典著作的思想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和素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简帛_五行_篇的结构及哲学意义

简帛_五行_篇的结构及哲学意义

2013年6月第15卷增刊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Jun.2013Vol.15Supplement 简帛《五行》篇的结构及哲学意义甘 伟,冯雪华(贵州大学哲学系,贵州贵阳550025)[摘 要]简帛《五行》篇的结构可分为外在篇章结构和内在意许结构。

外在篇章结构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帛书有《经》有《说》,而竹简只有《经》。

《五行》篇的结构重点在内容分类上,分为德行论、圣智观和成德进路三个部分。

“德行论”是整个《五行》篇认识论的发端,对“形于内”与“形于外”之“形”进行了哲学意义的界定。

“圣智观”对关于圣智与“思”、圣智与“聪明”等问题进行了宗教意义的阐释。

“成德进路”或言“四知成圣”,旨在从逻辑的角度论证先秦儒家的成圣路径。

[关键词]简帛;《五行》;结构;哲学意义[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3)0S-0035-04[收稿日期]2013-04-20[基金项目]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研人文2013006)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甘伟(1987-),男,江西萍乡人,贵州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哲学。

1973年冬,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众多帛书中,有一本被名为《五行》篇。

20年后的1993年冬,湖北荆门郭店村楚墓出土的众多竹简中,有一本自名为《五行》篇。

依据李零先生的研究,《五行》篇应该是子思本人的论述[1]10。

简、帛《五行》在结构分析上可分为外在结构与内在结构,外在结构即篇章分类结构,内在结构是指《五行》篇在内容上的意许分类。

就篇章结构讲,两篇《五行》的最大不同在于帛书有《经》和《说》两部分,《说》是对《经》的解释,而竹简《五行》只有《经》文,却无《说》部。

《经》的部分,竹、帛主要区别只是某几个章节次序的互换,庞朴先生在其《竹帛〈五行〉篇比较》一文中指出,在章节上两书有两处不同。

简帛《五行》篇的发现与研究

简帛《五行》篇的发现与研究

简帛《五行》篇的发现与研究孙希国【摘要】Scholars from various fields in the world have made deep and careful study on article Wuxing on bamboo slips and silk. Topics such as the writing time, author and school of the articl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Wuxing theory of Simeng School with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the five elements and why Xunzi criticizes the Wux- ing theory of the Simeng School have been discussed and rich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简帛文献《五行》篇出土后,国内外各界学者对简帛《五行》篇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在诸如简帛《五行》篇的创作时代、作者、学派归属问题;简帛《五行》篇的比较研究;思孟"五行"与传统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的关系;荀子为何对思孟"五行"学说进行批判等问题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通过学界的不懈努力,我们不仅知道了什么是思孟"五行"说,也得以知道荀子在《非十二子篇》中所批判的"思孟学派"是于史有征的。

【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14)004【总页数】5页(P81-85)【关键词】简帛;五行;思孟学派【作者】孙希国【作者单位】辽东学院思政部,辽宁丹东118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31荀子在《非十二子篇》中批评子思、孟轲“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

荀子对思、孟的批判,向我们宣示了先秦儒家有“思孟学派”这样一个学派,然而先秦儒家到底有无这一学派,荀子所激烈批评的思孟“五行”说到底为何?两千年来,学者们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

简、帛《五行》经文校比及思想缕析

简、帛《五行》经文校比及思想缕析

简、帛《五行》经文校比及思想缕析
苟东锋
【期刊名称】《武陵学刊》
【年(卷),期】2015(0)6
【摘要】比较简、帛经文的主要差异可以发现,简本异于帛本之处往往有其深刻用意,而帛本却总是对这些用意不加注意并试图做某种改动。

简、帛思想的差异表现在:简本并重“德之行”与“行”,帛本却偏重“德之行”;简本对仁义礼智圣的不同特点有深刻认识,帛本则有意抹杀这些差别。

比较之后还能看到,从简本《五行》《中庸》之诚明思想到帛本《五行》和《孟子》,思想的简洁和力度逐渐增加了,丰富性却丧失了。

【总页数】8页(P12-19)
【作者】苟东锋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 2002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2
【相关文献】
1.论简、帛《五行》之三层经解
2.简、帛《五行》研究述要
3.简、帛《五行》引《诗》用字比较研究
4.帛A《五行》篇說部思想研究——兼論帛17.《五行》篇與孟子的思想
5.帛简《五行》篇与原始“五行”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略论郭店楚简《五行》思想

略论郭店楚简《五行》思想

略论郭店楚简《五行》思想内容提要:郭店楚简《五行》首先对“五行”一词进行了更内在的分析与理解,认为仁、义、礼、智、圣五行,形于内则谓之德之行,未形于内则谓之行。

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

德,天道也;善,人道也。

二者所适用的范围与所成就的境界是不同的。

而如何为善,如何成德,如何集大成以成君子?简书认为仁、义、礼、智、圣五行是与心之用紧密不可分的。

所以为善成德,乃在于涵摄四行、五行之心自体的和乐一同。

这也就是所谓“为一”、“慎独”的工夫。

君子成己亦成人,涵德兼善而集其大成。

此外,《五行》还比较突出了圣智的全体作用,认为是仁义礼乐之本源。

简帛《五行》虽然有不少区别,但在《经》文文本上还是大同小异的,在思想上则更是如此。

故本文简化处理,径直认为帛书《经》的部分与简书《五行》的思想基本一致。

为了弄清简书《五行》的思想,我们首先来分析它的内在思路。

一简书《五行》开篇即云:“五行:仁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

义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

礼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行于内谓之(行)。

(智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

圣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

”仁、义、礼、智、圣为五行,然五行根据其所形的内外之分可区别为“德之行”与“行”两种。

“德之行”与“行”有何区别?《周礼·地官·师氏》:“敏德以为行本。

”这是说勤勉修德是行为之根本。

《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三行教国子,郑《注》云:“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德”是一个内在于人之身心的东西,而“行”则是施之于行为而表现在外的品行。

中国先哲常常强调以德制约行,以行为德的发用,而以修德为人生的根本(注:《礼记·表记》孔《疏》云:“德在于内,行接于外。

内既不德,当须以德行于外,以接人民。

”《淮南子·要略》:“执中含和,德形于内,以著临天地。

”又云:“德不内形,而行其法籍,专用制度,神祇弗应,福祥不归。

简帛《五行》述略

简帛《五行》述略

简帛《五行》述略刘信芳【期刊名称】《江汉考古》【年(卷),期】2001()1【摘要】“Wu Xing”(五行). an epistemological literature,written on bamboo slips and Silk, is fully configurated and carefully designed. The oringin of its thought may trace back to Confucius and Zi You(子游). Its content directly affected the theory of Xin (,心mind) and Xing (性 nature) which appeared in late Warring States. In the course of writing the article, Zi Si’ s(子思) theory affected the part Explanation of ’Wu Xing’, and the part Commentaries on ’Wu Xing’ were finish ed by the students of Shi Zi (世子) no later thgn the period of Mencius (孟子). It has been spent a long period finishing the literature which is a whole system consistes of Scripture (经), Explain on Classics (说) and Commentaries on Classics (传). ’Wu Xing’ had been lost after Han dynasty (206 BC-220 AD), and the reason for which attributed mainly to the thought despotism.【总页数】7页(P71-77)【关键词】简帛;《五行》;认识论;经;年代;传;说;思想史【作者】刘信芳【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7;B992.1【相关文献】1.匿简之际——以简帛《五行》篇为中心 [J], 孟庆楠2.贞定与开启:陈来先生竹帛《五行》研究的意义——兼评氏著《竹帛〈五行〉与简帛研究》 [J], 王楷3.贞定与开启:陈来先生竹帛《五行》研究的意义——兼评氏著《竹帛〈五行〉与简帛研究》 [J], 王楷;4.帛简《五行》篇与原始“五行”说 [J], 田文军;李富春5.楚简帛文字笔迹分析方法刍议——以《郭店楚简·五行》第10、11简文字异写分析为例 [J], 周玲;刘志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帛《五行》“经文”比较

简帛《五行》“经文”比较

简帛《五行》“经文”比较五行”经文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重要篇章,主要用来论述宇宙运行和事物变化的规律性。

以下是一篇关于“五行”的比较性论述,旨在探讨不同书家在对五行的解释和理解上的差异。

《五行》古文经典中:“天地定位,阴阳定分。

邪逆沴尽,言笑志定。

色形品修,生死命根。

鼠以金母,牛以水父。

虎猛帝相,兔木师傅。

龙在阴府,蛇门将军。

马奔八方,羊信阳令。

猴骑赤尊,鸡岳帝君。

犬卖主客,猪禄财人。

”这段经文可见,五行在古代中国哲学中被广泛运用于描述天地间的宏观和微观事物,是一种包罗万象的哲学思维方式。

五行是宇宙万物的核心概念,包括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

不同的书家在对五行的解释和运用上有所不同,以下将分别进行介绍。

首先,荀子在《荀子·劝学》中对五行进行了独特的解释。

他认为五行代表的是人类道德行为的五种层次。

金代表贤人的灵魂,表现为高尚的品质和道德操守;木代表君子的操守,表现为勤于修身养性;水代表君子的胸怀,表现为广阔和宽容;火代表君子的行动,表现为勇气和果断;土代表普通人的感性需求,表现为安逸和享乐。

荀子通过五行的不同层次,强调了人类修身养性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其次,朱熹在《朱子语类·天道》中对五行的解释更偏向于天地和自然界的规律性。

他认为五行是宇宙间各种事物的本原,是万物生成和发展的基础。

金代表阵容和刚烈;木代表生长和柔韧;水代表流动和洁净;火代表炽热和燃烧;土代表稳固和厚重。

朱熹强调了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促进,将其运用于自然科学和农业生产中,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王阳明在《阳明心学》中对五行的解释则更侧重于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

他认为五行代表的是人类情感和思维的五种动力。

金代表思维的锐利和敏捷;木代表情感的丰富和温暖;水代表思考的冷静和理性;火代表情感的热情和激情;土代表情感的平稳和安详。

王阳明通过五行的解释,强调了心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提出了内心修养和自我完善的重要原则。

简帛《五行经》释解

简帛《五行经》释解

简帛《五行经》释解古佚书《五行》篇在二十世纪末曾两次出土,首次是一九七三年十二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湖北、河南、湖南省境内,出土了大量战国时代的竹简,因为这些地域在先秦时属于楚国故地,故这些竹简被称为“楚简”。

其中,一九九三年十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的804枚竹简中,有50枚竹简上的内容与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行》篇相近,经专家考证,确认为另一个版本的《五行》篇。

楚简《五行》全篇现存1144字,分章符号27个,与帛书本的“经”大体相同,而无帛书本的“说”。

中间有一部分内容的次序与帛书版本有较大不同。

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在《荆门郭店一号楚墓》报告中指出,郭店M1具有战国中期偏晚的特点,其下葬年代当在公元前四世纪中期至前三世纪初。

两种版本《五行》的先后面世,在海内外学术界掀起了持久的研究热潮。

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不论是对于帛书的《五行》版本,还是楚简的《五行》版本,社会上多见于站在儒学观念上的释读或者考证推论之说,有重伦理者,有谈养生者,而从道学修身明德实践角度进行释读的,则比较罕见。

《五行》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经典?它的原生态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原生态,有什么渊源?它的诞生时间,是否可以作出大致的推论?《五行》中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复兴有无指导和应用价值?本书站在道学修身明德实践的学术思想上,立足于对文化基因的把握,在基因文化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对简帛《五行》进了对比研究,并重点对楚简《五行》进行了释解,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

本书第一部分为简帛两种版本的比对,重点以199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郭店楚墓竹简》中的《五行经》为主体底本进行解读;同时,罗列2014年中华书局发行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中的《五行》释文,重点保留了【经】的部分,方便读者自行阅读、参考。

第二部分,对“楚简《五行》优于帛书《五行》”进行了学术论证,指出楚简《五行》的原生态,是黄老德道文化系统中十分珍贵的修身明德求真基础理论“教材”,属于大道文化基因的组成部分,是德道文化类的基因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依据“论大道之文为经”的原则,做了《五行经》定名论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帛《五行》研究述要作者:苟东锋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03期[摘要]荀子关于思孟“五行”的问题是一个千古之谜。

千百年来,众说纷纭,但这说到底还是一个文献不足的问题。

帛书《五行》的出土重新激活了这个问题,信古派的学者试图以此重建一种思孟学派的历史,但是疑古派很快就在这个问题上与其势均力敌。

让人始料未及的是竹简《五行》出土了,这让信古一派大受鼓舞,也吸引了更多的学者深入关注这个问题。

简、帛《五行》的研究对传统文化研究来说有某种标本的意义。

[关键词]五行;子思;孟子;荀予[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11)03-0061-07一、思孟“五行”话题的引出思盂“五行”的话题始自《荀子·非十二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

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

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日:此真先君子之言也。

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按这段话,荀子将子思和孟子的学说统称为“五行”说,并对其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但是他并没有指出思孟“五行”说具体是怎样的。

更要紧的是荀子之后,一方面“五行”二字的涵义已被金、木、水、火、土的阴阳五行学说掩盖,不容人们做其他联想;另一方面有关子思的可靠著作已经模糊,孟子的著作也仅存部分,在人们关于子思和孟子的概念里,也并没有阴阳五行说的位置,于是,荀子提出的这个“五行”的话题就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千古之谜。

这个话题的中心议题当然是如何解释子思和孟子的“五行”说。

围绕这个问题,两千多年来学者的意见大致可分为以下7种:其一,认为五行即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

唐代杨惊最早提出这种解释。

其二,认为五行即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是也。

持此论者较多,但原因各异,大体可分三类:第一,认为思、孟的作品除了《中庸》和《孟子》,还包括《洪范》和《易传》,因此其提倡阴阳五行是可以成立的,物双松、侯外庐等持此观点;第二,认为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等思想近乎阴阳五行家的推论,其思想是原始五行到神话五行的过渡,所以其思想必然包含了阴阳五行,范文澜持此观点;第三,认为子思和孟子的思想实际上和阴阳五行没有关系,是荀子错将提倡阴阳五行的邹衍和孟子混为一谈,从而错批了孟子,也连累了子思,因此苟子这里的五行还是阴阳五行,持此论者为顾颉刚等。

其三,认为五行即五伦,亲、义、别、序、信是也,丰岛斡、谭戒甫等持此观点。

其四,认为五行是五常、五伦和阴阳五行的一种杂糅,持此论者为章太炎。

其五,认为五行或是“五伦”,或是“五常”,决非如后世之五行说,持此论者为梁启超。

其六,认为五行是仁、义、礼、智、诚,这一思想的内部暗含着阴阳五行系统的某种演化,持此论者为郭沫若。

其七,认为五行盖“王道”,字之转误,持此论者为桃源藏、王天海。

以上7种观点各执一端,各有所据,但它们背后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一致的,即苟子所谓的思孟五行到底和阴阳五行有没有关系。

肯定者千方百计为其搜罗证据,否定者则按照文本提出其他解释,更有人居间调停。

总之,学者们围绕这一问题争论不休,僵持不下。

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论语·八佾》)他认为对待某种传统,仅能发表个人意见还不够,必须有确凿的文献依据才能让人信服。

思孟五行的问题,终究还是一个“文献不足”的问题,如果文献的问题不解决,这个争论也许永远都不会有新的进展。

但是文献的问题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谁也不会想到:帛书《五行》出土了。

二、帛书《五行》公布之后1973年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随后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发表了《马王堆汉墓帛书(壹)》,其中“《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的第一篇,经庞朴的研究,有“仁义礼智圣”五种“德之行”和“仁义礼智”四种“行”的说法。

而“仁义礼智圣”又见于《孟子》,因而正是苟子所谓的思孟五行,庞朴建议为这部帛书起名《五行篇》,这就是著名的《马王堆帛书解开了思孟五行说之谜》,该文开启了“五行”学研究的新局面。

马王堆帛书出土后,学者们关注的中心问题从荀子非难的思孟五行是不是阴阳五行转变为思孟五行是否就是帛书《五行》的思想,许多其他问题都从这个问题引发或者是以其为出发点的。

以下就对这些讨论做些归纳。

庞朴确定性地主张帛书《五行》的思想就是思孟五行说,大部分学者赞同这一观点,主要有李耀仙、影山辉国、浅野裕一、李学勤、魏启鹏、黄俊杰、杨儒宾、李景林、廖名春等。

他们所做的工作和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第一,对帛书文本进行了训诂和整理。

主要包括庞朴的《帛书(五行篇)校注》,这是最早对帛书进行系统校注的著作。

在这部专著里,庞朴进一步落实了他先前的主要观点,包括为帛书起名为《五行篇》以及将全文分为28章的“经”和“说”,这两点对以后的《五行》研究影响深远。

另外一部系统的训诂学专著是魏启鹏的《马王堆帛书(德行)校释》。

魏启鹏对帛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证,并为其取名为《德行》。

固这两部训诂类专著为以后的《五行》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二,探讨了帛书《五行》的学派归属及成书年代问题。

浅野裕一认为《五行篇》成书于战国初期,并提出其“经”的部分是子思门人所作,“说”的部分为子思门人或年轻时代的孟子所作;此外,魏启鹏《马王堆帛书(德行)校释》也提出《五行》是战国前期子思氏之儒的作品,在孟子之前。

但是,庞朴以及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五行》受《孟子》的影响很深,应该在孟子之后、荀子之前,属于思孟学派后期的作品。

第三,讨论了荀子批判思孟五行的原因。

既然荀子所批判的思孟五行不是阴阳五行,而是帛书《五行》中所反映的思想,那么荀子为何要批评这种“五行”?庞朴在《马王堆帛书解开了思孟五行说之谜》中第一个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他认为荀子所批评的五行是“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而这五种德行在“往旧”则分别属于道德、政治以及认识论诸领域,思孟将它们摘取出来,不顾“类”之不同,并列而谓之“五行”,赋予它们以“幽隐”的内容,构筑它们成“闭约”的体系,因而荀子大加批驳。

魏启鹏《思孟五行说的再思考》认为“荀子指斥思孟五行的真正原因,是他认为思孟造作五行败坏了‘先正立乐之术”’。

西周“五声昭德”的礼乐传统是天子威仪和权力的显示,是外向控制型的,而思孟五行以“五声之所和”论证“仁义礼智圣”这五种道德范畴,并且强调内省慎独,属于内向思辨型,因而遭到荀子的激烈批评,至于荀子与思孟在思想路线上的分歧,则是荀子批评的次要原因。

黄俊杰《苟子非孟的思想史背景——论(思孟五行说>的思想内涵》认为,荀子对思孟进行批判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个学派“心”与“道”两个重要概念的思想内涵存在根本差异,前者注重社会性和政治性,而后者则强调主体性和超越性。

廖名春《思孟五行说新释》认为苟子攻击孟子并不在“仁义礼智圣”这五种德行本身,而在于孟子将“仁义礼智圣”归之于人性的观点,这和荀子所主张的性恶说是相矛盾的。

李景林《思孟五行说与思孟学派》认为,荀子之所以批评思孟五行是因为两者在天人关系的认识上存在根本分歧,前者认为圣人不求知天,而后者实际上主张圣人与天道同一,因而是“不知类”的,既无“辨合”又无“符验”,所以导致了批评。

关于荀子为何批评思孟五行是这一时期的热点问题,以上五种观点是其代表。

第四,对《五行》的相关思想进行诠释阐发。

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将注意力集中在由《五行》所引发的一些哲学问题上,主要有关于身心关系的讨论,黄俊杰针对这个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杨儒宾、池田知久等也有文章;还有关于慎独思想的讨论,以岛森哲男为代表;还有对“天”的讨论,主要是浅野裕一的文章。

第五,虽然帛书《五行》的出土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对《五行》本身的关注,但是帛书《五行》与阴阳五行之间的关系仍是学者关注的一个问题,李学勤就此撰写了《帛书以上就是以庞朴为代表的主张帛书《五行》反映了思孟五行的一派学人所做的主要工作。

但是,就在庞朴一派立论的同时,也有部分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反对将帛书《五行》的思想看作荀子所指摘的思孟五行说。

这一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池田知久,此外,赵光贤、任继愈、斋木哲郎、岛森哲男等也持类似观点。

下面就对他们的工作做一总结:第一,在训诂方面,池田知久著有《第二,关于帛书《五行》的学派归属及成书年代问题。

赵光贤首先发表了《新五行说商榷》,旗帜鲜明地反对庞朴说,认为帛书《五行》的“五行”和荀子所批评的思孟五行没有关系,其作者应在汉初。

@任继愈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之《思孟学派考辨》中对思孟学派的有无提出了怀疑,认为思孟五行更是难以成立,即使有帛书《五行》也难以为证。

斋木哲郎认为帛书《五行》的思想确实与《孟子》的思想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但不能断定就是苟子批评的思孟五行说。

岛森哲男认为帛书《五行》是以孟子思想为中心,并积极吸收了荀子的某些思想,由齐国学者(稷下学派的末裔)于战国最末乃至秦时撰写的。

池田知久在对帛书《五行》文本进行具体分析之后认为它应该是战国末期乃至西汉初期的著作,因为它有着糅合儒、道、墨、法等的杂家倾向。

第三,关于荀子与思孟五行的关系。

这一派学者多对此不甚关心,只有任继愈发表了见解。

在《思孟学派考辨》中,他认为荀子激烈抨击的思孟五行就是哲学史世界观方面的阴阳五行神秘主义,他推测战国末期荀子学派的内部成分可能单纯一些,而孟子后学有与阴阳五行学派结合的情况,因为遭到了荀子一派儒家的反对。

第四,对帛书《五行》思想的分析。

池田知久在《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研究》中将帛书《五行》讨论的问题概括为四个方面,即“五行”与“四行”、“德”与“善”、“天道”与“人道”、“身”与“心”。

他首先认为一方面人类都具有仁、义、礼、智、圣五种作为端绪的“德之行”,这是“天道”赋予人的,另一方面人类通过“人道”的后天性人为活动可以将“德之行”的五种端绪扩充为仁、义、礼、智、圣五种现实的“行”;但问题在于人类不可能满足于只是分散地具有五种“行”,所以还必须通过“人道”对五者进行统一以通至“善”和“德”,这一点通过身心问题所引发的“慎独”得以解决,然而由于“圣”之一行非一般人所能开启,这就导致了“四行”与“五行”、“善”与“德”的分歧,最终能够完成“德”的也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的“君子”,从此角度观察,“人道”实际上是对“天道”的复归。

池田知久的著作将帛书《五行》思想的研究推向了更深的领域。

以上就是帛书《五行》出土之后学界关于思孟五行话题的讨论情况。

总体而言,帛书《五行》为原本已经僵持不下的思孟五行说的讨论带来了巨大震动。

久浸疑古思潮的当代学者们从帛书《五行》中看到了一丝希望,从而重新焕发了对传统文献的信心以及重构先秦思想史的热情,但是也有部分学者对此保持冷静态度,他们发现帛书《五行》并不能圆满地解决思孟五行的问题,从而只是谨慎地将其视野限定在帛书《五行》这个独立的文献本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