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媒介即讯息”的思考
媒介即讯息在当下的意义

媒介即讯息在当下的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媒介即讯息在当下的意义愈发重要。
媒介即讯息是指通过各种媒体渠道传播的信息,它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涵盖了新闻、娱乐、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
在当今社会,媒介即讯息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媒介即讯息为人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渠道。
在过去,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无论是新闻、娱乐还是学习资料都能轻松获得。
这使得人们不仅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动态,还能够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个人素质。
媒介即讯息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媒体的传播,人们可以了解到各种新的科技成果、创新理念和发展趋势。
这种信息的传播促进了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例如,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商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促进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三,媒介即讯息是民主社会的基石。
在民主社会中,公民享有言论自由和知情权,媒体起到了监督政府、传递民意的重要作用。
通过媒体的报道和舆论的表达,人们可以了解到社会问题的真相,发表自己的看法。
媒体的自由和公正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媒介即讯息也对个人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与亲友保持联系,分享生活点滴,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情感。
同时,媒体的娱乐功能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娱乐内容,使得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然而,媒介即讯息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但也存在着虚假信息、夸大信息等问题。
人们需要具备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以免被误导或受到伤害。
信息过载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人们面临着大量信息的困扰,很难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因此,人们需要培养信息筛选和处理的能力,避免信息过载。
媒介即讯息的传播也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和不平衡。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主要有:
1、媒介即讯息: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核心,强调媒介传递的真正“讯息”是它本身对受众的刺激,而非它所传递的内容。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者其他活动。
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她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2、媒介是人的延伸:
媒介是人的感官能力的延伸或扩展。
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得综合的延伸。
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改变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反应方式。
3、“热媒介”和“冷媒介”:
媒介有冷热之分。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价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
“冷媒介”则相反,传递的信息少儿模糊,在理解之际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
这个观点,在于说明媒介作用于人的形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不同。
4、“地球村”:
麦克卢汉1967年在他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书中首次提出。
是指随着广播、电视和其它电子媒介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
麦克卢汉的媒体观

度’。
⾼清晰度是充满数据的状态” ,“热媒介要求的参与程度低;冷媒介要求的参与程度⾼,要求接受者完成的信息多。
”并且他指出收⾳机、电影、照⽚等是热媒介,⽽电话、电视、卡通画等是冷媒介。
按照麦克卢汉的观点,热媒介延伸⼀种感觉,那么电话、卡通画应该是热媒介,他们分别延伸了⼈的听觉和视觉。
电影不仅延伸了⼈的视觉⽽且也延伸了⼈的听觉,应该是冷媒介。
按照以上的逻辑分析,明显麦克卢汉对于冷媒介和热媒介的界定与其所举的例⼦有⽭盾之处。
这就显⽰他对冷媒介和热媒介概念的模糊性,因此他下的这两个定义不具有科学性。
五、过分强调了个体在媒介⾯前的⽆能为⼒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的魔⼒在⼈们接触媒介的瞬间就会产⽣,正如旋律的魔⼒在旋律的头⼏节就会施放出来⼀样,并断⾔:任何媒介都有⼒量将其假设强加在没有警觉的⼈⾝上。
那么⾯对媒介的强⼤控制⼒和塑造⼒,⼈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般的想法是变换使⽤媒介的⽅法,在改变媒介的内容上下⼯夫。
可是麦克卢汉却认为这是“技术⽩痴的⿇⽊态度”,因为“媒介的‘内容’好⽐是⼀⽚滋味鲜美的⾁,破门⽽⼊的窃贼⽤它来涣散思想看门狗的注意⼒。
媒介的影响之所以⾮常强烈,恰恰是另⼀种媒介变成了它的‘内容’”。
诚然,麦克卢汉的媒介的内容是媒介的观点有⼀定道理,但凭此判断⼈与社会在媒介影响下的⽆能为⼒显得有些武断。
因为⼀种媒介如印刷刊物的内容是⽂字信息,虽然⽂字信息的载体是另⼀种媒介即麦克卢汉所谓的媒介的内容是媒介,但以⽂字为载体传递出的信息、表达的思想却是可以让⼈们学会思考、保持警惕、辨别好坏是⾮。
六、地球村——麦克卢汉关于媒介作⽤的预⾔ 麦克卢汉对现代传播媒介的分析深刻地改变了⼈们对20世纪,当然也包括21世纪⽣活的观念特别是当代青年⼈的观念,他所预⾔的地球村在现在的社会已经变成了现实。
在麦克卢汉看来,“地球村”的主要含义不是指发达的传媒使地球变⼩了,⽽是指⼈们的交往⽅式以及⼈的社会和⽂化形态的重⼤变化。
交通⼯具的发达曾经使地球上的原有“村落”都市化,⼈与⼈的直接交往被迫中断,由直接的、⼝语化的交往变成了⾮直接的、⽂字化的交往。
媒介理论

3、英尼斯媒介理论对麦克卢汉的影响
(1)把媒介技术及其发展看作历史进程中的重要
拖动力量
(2)接受了英尼斯关于媒介的偏向性的观点以及 媒介在超越时空方面的力量。 局限: 唯技术决定论
第三节 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
乔舒亚· 梅罗维兹: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著 名的传播学研究者。
1985出版了《空间感的失落:电子传播媒介对 人的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书,提出了他的媒介理 论。
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且突出了媒介技术在社
会历史中的巨大作用。此外,麦克卢汉“媒介是 人的延伸”的观点可以启发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 理解不同媒介各自的作用机制,他的关于“地球 村”的预言,也已经为社会的发展所证实。
2、麦克卢汉的理论带有很大的极端性和片面性。 主要表现在: (1)在他的理论中,媒介技术是社会变革和发 展惟一的决定性因素,这就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 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 (2)在过度重视技术的同时,没能充分认识到 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3)其理论立足于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 技术性影响,并试图以此来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 也是非常片面的。
它开创了一系列新的研究领域:传播媒介与经济 的进程、媒介技术的性质与权利结构的特征、媒介的 形式特性与社会的文化特征等,使经济史研究、文化 研究与新兴的传播学领域的研究范畴都得到了拓展。 2、英尼斯的观点对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对互联网的认识的启示
他的观点不仅启示我们注意新老媒介间的平衡发 展,其指导意义已远远超越仅仅涉及时空偏向的概念 的范畴,向人们展示了注意协调发挥人际传播手段与 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对于促进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节 英尼斯的媒介理论
哈罗德•英尼斯(1894-1952)加拿大影响力最深
媒介即讯息理论

媒介即讯息理论媒介即讯息理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媒介即讯息理论(Media Equation Theory)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 Clifford Nass 和 Byron Reeves 提出的一个概念。
该理论指出,人们在与媒介打交道时会有类似于在与人打交道时的反应。
他们发现,当人们使用电脑或其他机器时,他们会有类似于在与人交往时的反应,例如调整语气、回答问题、表达情感等。
这一理论认为,人们对机器的反应与对人的反应是一样的,人们会把机器当做一种有感情、能够理解其行为的存在。
人们会根据机器的行为来判断它是友好的、可靠的、有效的等。
因此,如果一个机器的行为是友好的,人们就会更喜欢这个机器;而如果一个机器的行为是冷漠的,人们就会厌恶它。
此外,Nass 和 Reeves 在其理论中还提出了一种“体验式反馈”(Experience Feedback)。
这一反馈形式指出,人们使用机器时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如果使用机器时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这将会让人们感到更加安心、舒适和愉快。
而如果使用机器时得到的反馈太少或太慢,则会让人们感到不安、厌烦和不满。
最后,Nass 和 Reeves 在其理论中还强调了“情感统一”(Emotional Coherence)。
这一理论提出,人们使用机器时,应当保持情绪统一:当使用机器时应当保持客观、快速而有效的态度。
如果在使用机器时出现不合理或不协调的行为,将会降低使用者对机器的信心,并且影响机器的性能。
因此,Nass 和 Reeves 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是一种对人机交互行为的新方法。
通过对人机交互行为的分析,可以使机器的性能得到显著提升,并且使人们在使用机器时更加安心、舒适、愉快。
此外,该理论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机交互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因素,从而促进人机之间更加高效、安全、舒适的交互。
小谈对“媒介即讯息”的理解

小谈对“媒介即讯息”的理解201012030133 王源源读完“媒介即讯息”的理论之后,脑中一片茫然,概念本意是“认为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因为传播媒介中的变革,本身就会给人类带来某种讯息,引起社会的变革。
”其理论超越了对传统媒体的理解,更强调了媒体自身所起的作用。
,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
也就是说,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而不是其所传递的讯息。
因此,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麦克卢汉媒介即是讯息的观点主要是侧重媒介自身的影响和产生的社会后果,在这一点上,他完全是超越了传统的对媒介的认识,传统上对媒介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主要局限在对媒介内容和媒介使用上,而忽略媒介本身作为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是讯息指的是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源于新的尺度的产生;任何一种新的媒介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并指出,任何媒介的讯息是由它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
一种新媒介的出现总是意味着人的能力获得一次新的延伸,从而总会带来传播内容(讯息)的变化。
他认为能对个体和社会发挥塑造和控制作用的在于媒介自身。
麦克卢汉又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这一概念,他认为媒介的内容必须包含着人类的精神产物,寄托着人类能够理解的特质。
而这种精神产物是能够被负载传输,它本身也就是一种媒介,最典型的就是言语和文字,印刷品是离不开文字和语言的。
而媒介的外在形式决定着媒介的内容的表达,比如,广播的语言文字和电视的语言文字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的,而广播、电视的语言文字和报纸的差异又是很大的。
从这个角度上看,媒介即是讯息是很好理解的,因为一种媒介注定是另一种媒介的内容,讯息也是一种媒介,反之也成立。
任何媒介,即人的延伸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都是由新的尺度引起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起一种新的尺度。
媒介即讯息读后感

媒介即讯息读后感媒介即讯息是我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一门课程,该课程让我对媒介与讯息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了解了这门课程后,我更加认识到了媒介对于讯息传递和沟通的重要性。
本文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对媒介与讯息的关系进行一些思考。
在学习中,我了解到媒介是指将讯息传递给大众的途径和方式,它可以是印刷媒介、广播媒介、网络媒介等多种形式。
而讯息则是媒介所传递的内容,也可以是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形式。
媒介与讯息之间相互依存,没有媒介就无法传递讯息,同样,没有讯息就没有传媒的意义。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媒介与讯息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地影响和塑造着彼此。
在媒介与讯息的关系中,我还了解到了一些媒介效应的理论。
比如,媒介决定论认为媒介对于讯息的传递和接收有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它确定了人们对于讯息的理解和认知。
媒介选择论则认为人们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背景选择合适的媒介来获取讯息。
媒介放逐论则认为媒介的出现和发展对于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些理论为我理解媒介与讯息的关系提供了一些不同的视角。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对媒介与讯息的传播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传播过程包括了讯息的产生、编码、传输、解码和接收的一系列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媒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决定了讯息的传递速度、传递效果和传递范围。
同时,接收者对于讯息的理解和解码也对传播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学习,我懂得了在传播过程中,媒介和接收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只有媒介和接收者之间的良好联系和互动,才能实现讯息传递的最佳效果。
媒介即讯息这门课程的学习,让我认识到了媒介与讯息的关系对于社会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媒介与讯息的传递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通过媒介与讯息的传播,人们可以获取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从而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增加了自己的知识。
同时,媒介与讯息的传递也促进了社会的交流和互动,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麦克卢汉理论 传播学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是讯息指的是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源于新的尺度的产生;任何一种新的媒介都要在人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并指出,任何媒介的讯息是由它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
一种新媒介的出现总是意味着人的能力获得一次新的延伸,从而总会带来传播内容(讯息)的变化。
麦克卢汉的这种观点使人们研究媒介的思维方式由平面思维进入到立体思维,从微观思维进入到宏观思维,由单一片面思维进入到全面思维。
这种研究问题的视角方法有助于人们能更科学地寻找个体心理和社会变化的原因,从而制定出比较客观准确的解决问题的对策。
而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带给个人与社会的影响并不在于媒介传递的内容本身,“铁路的作用,并不是把运动、运输、轮子或道路引入人类社会,而是加速并扩大人们过去的功能,创造新型的城市、新型的工作、新型的闲暇。
无论铁路是在热带还是在北方寒冷的环境中运转,都发生了马歇尔·麦克卢汉这样的变化。
这样的变化与铁路媒介所运输的货物或内容是毫无关系的”,“媒介的内容或用途是五花八门的,媒介的内容对塑造人际组合的形态也是不能为力的。
”相反,他认为能对个体和社会发挥塑造和控制作用的在于媒介自身。
例如他通过分析精神病学家J.C.加罗瑟斯的《非洲人的精神健康与病变》一书,指出“从西方输入的技术力量如何在偏远的丛林、草原和沙漠中起作用”,“文字环境把加纳土著拽出集体的部落社会,使他搁浅在个体孤立的沙滩上。
”循着这种思路,麦克卢汉就要求媒介研究不仅要考虑其传递的内容,还要考虑媒介自身及其赖以运转的文化母体。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的讯息,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社会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以及它所带来的可能性和造成的社会后果。
简单的说没有媒介就没有信息的传播,把媒介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了媒介即是讯息的理论,媒介在人们的理解中只不过是传播工具,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媒介的感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与通常的理解存在着差异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媒介即讯息”之己见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书笔记
[摘要]: 1964年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出版了《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其中最富有影响力的章节是《媒介即讯息》,它曾经被誉为传播界的“哥白尼革命”,扭转了以往媒介研究偏重于媒介内容的局面,将注意力引向媒介本身。
这一论断在引起学界强烈兴趣的同时,也受到了西方主流传播学界和文化学派的批判。
本文将对“媒介即讯息”这一观点进行解读及探讨,并讨论在互联网时代媒介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媒介讯息技术社会
“媒介即讯息”这一观点提出之后,曾经一度广受追捧,也一度饱受争议和批评,在互联网时代到来的今天,它又一次被人们所注意。
这一观点同时也引发了我深入的思考,现结合所思所学谈谈自己对该理论的看法以及该理论在新时代的意义。
得出“媒介即讯息”观点的前提
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的前提,在于他认为媒介研究方法不应该只是考虑“内容”,而且“还考虑媒介及其赖以运转的文化母体”,并认为“过去人们对媒介的心理和社会后果意识不到”。
因此,在《媒介即讯息》一文中,麦克卢汉开宗明义:“我们这样的文化,长期习惯于将一切事物分裂和切割,以此作为控制事务的手段。
如果有人提醒我们说,在事务运转的实际过程中,媒介即是讯息,我们难免感到有些吃惊。
”①在麦克卢汉看来,“媒介的‘内容’使我们对媒介的性质熟视无睹,媒介的‘内容’好比是一片滋味鲜美的肉,破门而入的窃贼用它来涣散和转移看门狗的注意力,这是因为任何媒介都有力量将其假设强加在没有警觉的人的身上……媒介的魔力在人们接触媒介的瞬间就会产生,正如旋律的魔力在旋律的头几节就会施放出来一样”。
②
“媒介即讯息”究竟是什么意思
“媒介即讯息”是什么意思呢?文章开篇之后说到:“所谓媒介即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也就是说,任何媒介或技术的“讯息”,其实就是“由它引入的人间事务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
③不仅从莎士比亚等人的文学作品中获得灵感,麦克卢汉还从他人的医学理论著作、经济学家的学说、电影、绘画和戏剧艺术,甚至从军事历史中获得大量的旁证,以阐述“媒介即讯息”这一思想的普适性。
这一观点乍一听上去给人以一头雾水的感觉:媒介是传播过程赖以实现,使传播者与传播对象发生关系的中介,讯息是通过媒介传递的内容,媒介怎么就会是讯息呢?其实,麦克卢汉是从功能和影响这两个角度,对“内容”这一概念做了解释。
麦克卢汉将媒介对社会的影响作为了媒介的内容。
关于从媒介技术的功能的角度理解“内容”,麦克卢汉提出任何媒介的内容总是另外一种媒介:“言语是文字的内容,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内容一样,而印刷则是电报的内容。
如果有人问‘言语的内容是什么?’那么就有必要回答说‘它是思想的实际过程,这本身是非语言的。
’”④他还将媒介的效力归因于一种媒介总是被赋予另一种内容被作为其“内容”。
应当承认,媒介作为承载、传递社会信息的工具,一旦进入信息流程,便会以其自身的特征与活力,对社会产生有力的影响。
由于传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行为之一,因此传播方式不可避免地对人类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
例如, 当印刷传媒在社会传播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时, 人们自然而然会重视书面语言符号的使用技巧, 重视文章的逻辑、修辞等。
一旦电视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传播媒介, 人们对书面语言符号使用技巧等的重视程度就有所减弱, 而开始转而强调声像效果、形象等。
近年来, 随着电脑排版的应用与电子出版的兴起, 人们开始对印刷物的版面设计、格式等产生了新的期望, 日益重视这方面的视觉效果。
近年来出版的电脑排版的书籍, 往往插图丰富多彩、排版精致、格式考究, 与以往的书籍在外观方面已不可同日而语。
据此看来,“媒介即讯息”的含义就是,对于整个人类史而言,真正起作用的不是那些转瞬即逝的信息,而是不断发展和变革的媒介本身。
这些媒介改变着我们传播和接收讯息的方法,造就了我们生活方式的本身。
甚至在麦克卢汉看来,不仅媒介本身即是讯息,而且应该是任何一种划时代的技术都因其引入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而带有不可
磨灭的“讯息”,“媒介的塑造力正是媒介自身”。
对“媒介即讯息”的理性思考
“媒介即讯息”的论断中包含了偏重技术本身,忽略了媒介内容和传播者的倾向。
这导致它受到了广泛的批评。
英国学者威廉斯指出,麦克卢汉绕开了广阔的社会和文化语境,对社会和传播之间的关系视而不见,所以“麦克卢汉的技术决定论是为主导型的各种社会关系寻找意识形态上的理由。
”⑤尼克·史蒂文森在肯定了麦克卢汉对媒介技术塑造人的感知的研究有其不可忽视的批判力之后,说:“麦克卢汉转移了人们对权利与力量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历史世界中的影响的注意力,他在理论上忽视大众传播对象征意义的产生和对各主导性社会关系的维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这种情况排斥了与体制、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组织相关的各种批判性问题”。
⑥总而言之,该理论忽视了控制和使用媒介的机构和人的主体意识,掩饰和忽视了媒介发展演变过程中国家、民族利益的冲突和社会有关力量的干预。
媒介技术只是生产力的一个部分,不能孤立地发挥作用,总是和其所处环境的政治经济因素一起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上述的这些批判和该理论产生时的大众传播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德弗勒为大众传播下的定义是:“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联系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来影响他们。
”⑦也就是说,“大众传播”的要素中,除了媒介这一要素之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要素——传播者(机构或人的主体意识)。
在广播、报纸和电视占主流地位的大众传播时代,讯息传播其实是由社会精英所主导的点对面的传播。
传播者的主体意识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因此,当少数人控制着传播工具的时候,控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理论显然忽视了这一点,他认为报纸、广播、电视、电话等运用了电力传播技术的媒介对人的心理和社会造成了非集中化的效果,而持批评态度的威廉斯等人则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有可能被政府或其他权力机构利用,造成集中化的反民主的后果。
威廉斯指出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忽视控制和使用媒介的机构和人,避而不谈社会意图问题,是极其缺乏历史感和社会意识的。
我认为,上述矛盾观点的一个原因是麦克卢汉没有区分报纸、广播、电视这样的组织化传播媒介与电话、电报等个人讯息传播工具之间的区别。
报纸、广播、电视因其能够大规模传递讯息、影响舆论,历来受到各个利益集团的重视,对其进行政治、经济分析在现在的社
会仍然不可缺少。
麦克卢汉将其与电话、电报等非组织化传播手段相等同,一概宣称“媒介的内容或用途五花八门,媒介的内容对塑造人际组合的形态是无能为力的”。
⑧这显然是麦克卢汉理论的一个缺陷。
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所处的环境大大地改变了。
社会正在从机构向个人过渡,个人正在成为“新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公民。
在网络传播时代,讯息传播方式从少对多变成多对多,从中心辐射变成多节点的传播环路,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相结合,传者与受众“内爆”,内容控制的重要性下降,而传播技术本身的理论重要性则日益上升。
此刻,麦克卢汉的理论也就日益显示出其独到的阐释和批判功能,显现了其前瞻性。
当然,网络传播媒介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前者是后者的补充而非替代品,它们在当今社会的交流领域处于并存的局面。
以网络为标志的数字化媒介凭借其独特的技术属性,改变着报纸之类的纸质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
同时,数字化媒体越来越在传统媒体的变革中充当战略意义的重要角色,比如在线报纸和手机报纸的出现等。
“媒介即讯息”或许是麦克卢汉的一种极端化、夸张化的表述,但我们不能将它拿来做极端的理论应用。
我认为,他的思想其实与“生产工具决定生产力,从而影响生产关系”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有其相同之处。
肯定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的组成部分的信息传播技术对人类传播活动的变化及人类社会的其他相关变化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是麦克卢汉这一理论的闪光点。
我们既要避免陷入技术决定论的极端,又不低估技术的力量和作用。
总而言之,对于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观点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在承认传媒技术对于传媒文化生产及其社会效果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要重视人们的意图及社会决策对于传媒技术的社会应用及其效果的影响与制约。
①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7年
②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7年
③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7年
④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7年
⑤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商务印书馆2001年
⑥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商务印书馆2001年
⑦德弗勒·M·L 丹尼斯·E·E 王怡红译《大众传播通论》华夏出版社1989年
⑧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