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后勤保障工作
罗晓:如何做好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

如何做好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是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军队医疗救援的综合行动,对减灾、减伤,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减少人员伤亡、降低伤废、预防疾病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抗击疫情等历次重大任务中,军队卫勤力量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放在首位,勇担使命、迎难而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的特点规律卫勤保障作为非战争军事行动重要的伴随活动,呈现出政治性强、时效性强、行动复杂、突发性强、力量多元、地域广阔等特点。
灾害事故具有明显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不仅需要救援力量具备大批量伤员应急处置能力,还要具备应对时机不同、地域不同、任务性质不同的灾害救援能力。
灾害难以预测,应急筹备时间短。
以抗震救灾为例,地震灾害发生突然,缺乏有效的预警。
强烈破坏性地震可导致大量建筑物倒塌,瞬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造成的伤亡数据触目惊心,突出反映了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安全带来的巨大威胁。
灾区医疗机构停转,救援通道阻隔,不少伤病员因错过72小时黄金救治时间而不幸遇难。
根据救治需要,卫勤救援力量在接到命令后几小时内就得出发,抽组人员、筹措物资必须争分夺秒,到达震区后展开救治工作也是与死神赛跑。
伤情复杂严重,救治技术要求高。
地震等灾害对受灾民众造成的伤情较为复杂并且特点突出。
一是重伤员多,地震往往会造成大批颅脑外伤、脏器伤、骨折的伤病员,死亡率可达25%;二是复合伤、多发伤多,合并骨折和挤压综合征等占地震伤的40%;三是感染伤病员多,伤口长期暴露于污染环境中, 极易被各种致病细菌侵入造成感染,尤其是破伤风杆菌和气性坏疽菌对创口的威胁最大,致死率极高;四是挤压伤和挤压综合征多,特别是在城市伤病员中占很大比例。
需要尽快搜救被埋压的伤病员,尽早开展现场急救和分类转送。
卫生环境恶劣,身心健康负担重。
灾区普遍存在环境污染、水源污染、垃圾滞留等问题,易发生大规模传染病,成为威胁灾区居民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的重大隐患。
适应非战争军事行动特点加强饮食装备保障能力建设

★后勤建设与改革★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随着我国国家利益的拓展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凸显,非战争军事行动已日益成为国家军事力量运用的重要方式,成为检验军队战斗力的“试金石”。
饮食装备保障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物质基础。
2008年,我军广大官兵先后遂行了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等一系列重大非战争军事行动饮食装备保障任务。
在这些行动中,饮食装备作为实施抢险救灾的重要物质手段,经受了一次次近似实战的检验。
现实的挑战和实战的检验使我们清醒认识到,必须着眼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需要,努力加强部队非战争军事行动饮食装备保障能力建设。
1把握非战争军事行动饮食装备保障要求非战争军事行动饮食装备保障有其自身特点。
处突维稳、抢险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给饮食装备保障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认清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规律及其对饮食装备保障行动的影响,是有针对性地遂行饮食装备保障任务的前提。
1.1准备时间短、任务要求急,要求快速反应,主动靠前,以确保饮食装备保障的时效性非战争军事行动事先一般没有征兆,事发突然,而且变化迅速,事态一旦发生即有迅速蔓延甚至恶化趋势。
部队通常是在准备不充分甚至根本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临危受命,有时甚至边出动边受领任务,饮食装备保障准备时间十分有限。
这就要求饮食装备保障必须预有准备,快速反应,能够在短时间内组织饮食装备保障力量,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主动保障、靠前保障”的原则,在第一时间将部队所需的饮食装备器材和维修力量筹集投送到位,确保饮食装备保障有力有序有效展开。
1.2动兵规模大、机动距离远,要求严密组织,多法并举,以增强饮食装备保障的灵活性非战争军事行动具有涉及领域广泛、参战兵力多元、组织协调复杂、供需矛盾突出等特点。
以汶川抗震救灾为例,这是一次典型的诸军兵种联合行动。
军队参战人员既有重点部队,也有一般部队;既有建制部队,也有抽组部队;既有现役部队,也有民兵预备役部队。
对加强我军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装备动员能力建设的思考

对加强我军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装备动员能力建设的思考作者:暂无来源:《中国储运》 2013年第3期文/周志军李志强王子军摘要:本文通过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特点、方式、规模的学习研究,提出了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装备动员工作的意见,为以后更好地做好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装备保障工作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装备动员;能力建设军队应对非战争军事行动,已成为当今世界军事发展的共同趋势,世界许多国家都把军队参与非战争军事行动作为军队改革的重要内容。
目前,我军参加非战争军事行动无论是后勤装备动员法规建设、理论研究,还是后勤装备动员训练演练都存在不足,制约着部队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发挥更大作用。
因此,加强我军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装备动员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及其对后勤装备动员的要求作为一种特殊的军事行动,非战争军事行动在目的达成、行动方式、实施对象、指挥层次、斗争环境等方面与传统的战争行动有着很大区别,对军队后勤装备动员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1.非战争军事行动具有突发性,后勤装备动员必须周密计划,完善预案突发性,是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一个显著特点。
在战争状态下,后勤装备动员常常先于军事行动展开,而和平时期非战争军事行动事发突然、情况紧急。
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意外事故,事先很少或几乎没有预兆。
部队通常是在准备不足或基本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接受任务,部队自身所携带的装备常常无法满足执行任务的需要,特别是一些通用的后勤装备,由于平时部队后勤装备储备的数量较少,在紧急事态下更多是依靠临时动员和征用地方后勤装备来补充。
因此,后勤装备动员单位必须针对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装备保障的特点,周密部署,制定规范完善的应急保障预案。
从后勤装备技术人才队伍的组织培养,到各类后勤装备物资和生产能力的储备,周密计划各项后勤装备动员准备工作,在紧急征用状态下,要在平时准备的基础上,根据所执行的任务对后勤装备保障的实际需求,迅速修订和完善后勤装备动员方案,快速实施后勤装备动员,以确保后勤装备保障任务的完成。
非战争军事行动

非战争军事行动保障探要作者:2010-12-03 17:08:15 来源:中国军网无论是硝烟弥漫的战场,还是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现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都是对后勤保障要求的形象概括。
随着非战争军事行动日趋增多,快捷、高效、机动、精确的野战后勤保障能力,对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节点在哪里?有没有预警能力。
快速反应的关键在于尽早掌握情况,在第一时间迅速采取行动。
军队后勤与公安、交通、卫生、气象、环境监测等政府职能部门之间,要密切沟通联络,明确情况通报的职能部门、时限、范围和方法、程序,形成制度,确保后勤系统能够在第一时间全面掌握重大疫情、灾情和公共安全危机等突发事件的预警信息,牢牢把握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工作的主动权。
有没有多种应急方案。
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工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无论是反恐、维稳、处突,具体行动样式千变万化。
单是抢险救灾,就可能包含应对地震、台风、洪涝、雪灾等多种样式,后勤任务需求头绪多、内容杂。
必须深入分析各类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工作的具体特点,研究制定实在管用的保障措施。
特别是参加涉外军事行动时,应尽可能地多预想几种困难情况、多准备几手应对措施,切实提高后勤的独立保障和应变能力。
要结合部队演习、抢险救灾等行动后勤保障暴露的问题,完善行动预案。
有没有与执行任务相匹配的专业技能。
如果没有专业知识和技能,不仅不能完成任务,还有可能造成自身的损失。
要把非战争军事行动相关知识技能融入到部队的日常教育训练中去,解决好官兵现有专业知识和技能与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要求衔接不紧的问题,促进知识技能向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转变。
此外,还要搞好专业力量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有效解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帮带问题。
“软肋”在哪里?指挥关系不顺。
应急指挥不畅,突出的是机构末端不健全,平时缺乏沟通协调;保障方案细化不够,上下衔接不紧,专业保障不配套;对指挥关系、处置程序不熟悉。
对此,应健全指挥机构,完善末端机构建设,理顺指挥关系,明确职责分工。
基层部队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的做法和体会

2 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组织与实施
2.1 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完善各类非战争军 事行动预案 成立以后勤部门首长、机关相关业务 科室、卫生队主官组成的指挥领导机构,负责各类 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的组织指挥。指挥组中 各级成员明确职责分工,深入学习研究,不断提高 卫勤指挥和协调能力。为增强预见性和应变性,卫 勤机构根据保障区域可能发生的灾情及部队卫勤 力量实际状况,制定各类灾害救援卫勤保障预案。 在内容上,既要有总体预案,又要针对洪涝、地震、 冰冻、火灾等不同类型灾害,制定各类救援专项预 案 。 任 务 实 施 程 序 与 步 骤 应 详 尽 细 致 ,从 人 员 编 组、任务区分、着装规定、集合地点、乘坐车辆到药 品、器械的装箱、生活物资准备都做出详细计划和 严格规定[4]。 2.2 搞好统筹安排,实施分级救治 任务实施过 程中,我们按照先重伤,后轻伤;先救活人,后处置 尸体和先急后缓的原则组织救援。卫勤分队随救 灾部队深入到一线重灾区进行伴随保障和紧急救 援,受后方卫勤指挥组领导,及时报告救灾工作中 出现的问题和急需解决的困难,上下有效通联,及 时补充紧缺药材、充分保障生活物资、有效解决伤 员后送问题,保证救灾工作的有效、顺利进行。 2.3 落实医疗战备物资储备,确保紧缺药材及时 补充 (1)卫勤保障分队在药材储备方面将平时贮 备与战时筹措有机结合,按照遂行不同类型、不同 规 模 非 战 争 军 事 行 动 的 需 求 ,贮 备 不 同 基 数 的 药 材,并定期进行维护。(2)严格落实“三分四定”要
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后勤保障工作

切实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能力宋继先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的内涵与基本特征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是指军队进行的不直接战争的军事行动的后勤保障。
一般而言,它包括反恐行动的后勤保障、维护社会稳定行动的后勤保障、抢险救灾行动的后勤保障、处置重大突发事件行动后勤保障,以及维护国家权益行动的后勤保障等。
非战争军事行动参与力量多元,过程复杂,协同性强,后勤保障难度很大,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是对现有作战保障能力的拓展。
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后勤保障与战争行动的后勤保障,在组织指挥、整体协同、基本技能等方面有许多共同点和融合之处。
抓好一些相通方面的后勤准备和训练,可以为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能力奠定基础。
同时,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后勤保障又有自身的特殊要求,如抗灾行动中的探察险情能力,救援行动中的救护能力等,都是传统后勤保障准备中较少涉及的。
第二,是针对不同行动样式的专项后勤保障。
比如,应对重大灾难的救援行动、处置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危机控制行动,具有政策性、专业性和技术强等特点,对后勤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三,是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的后勤保障。
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后勤保障,必须加强与政府、社会各种应急力量的协调与配合。
不断深化对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的认识过去人们往往把军队的职能归结为“打仗”和“准备打仗”两个方面。
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对军队的职能使命提出了新的要求,平时应急、战时应战成为我军的双重职能。
因此,切实转变观念,把军队后勤“应战”与“应急”的职能有机结合起来,以“应战”牵引“应急”,以“应急”完善“应战”,才能不断提高我军后勤保障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
长期以来,战争和准备战争始终牵引着军事后勤活动的发展。
随着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不断增加,我军后勤必须在提高作战保障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的特点规律,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军队后勤保障体系。
目前我军后勤的训练实际,与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以“打仗型”后勤推进卫勤保障能力建设

以“打仗型”后勤推进卫勤保障能力建设赵锡涛【摘要】随着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拓展,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日益紧迫,使部队卫勤保障能力建设面临挑战.作者在全面分析当前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形势的基础上,提出要按照打仗型后勤要求,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使卫勤系统融入实时感知、高效指控、精确打击、快速机动、全维防护、综合保障集成于一体能力体系,打造全面过硬的卫勤保障力量,全面提升平战时卫勤保障综合能力.%The military medical service capacity are confronted with the challenges from the broadening historical missions, various security threats and multiple military duties.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the author introduced an integrated system which idea came from the fighting logistics demands, to build up the wonderful military health service ability of the army. This system is composed of real - time perception, efficient command and control, precise beating, rapid maneuver, full -dimension protection and support.【期刊名称】《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年(卷),期】2012(019)011【总页数】3页(P1001-1003)【关键词】卫生战备;保障能力;打仗型后勤【作者】赵锡涛【作者单位】济南军区联勤部卫生部,济南25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97.32军队卫勤担负着维护军队成员及社会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根本职能,兼具“保障队”和“战斗队”双重属性。
基于WEB GIS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指挥系统设计

实现 了数据集成和部分功 能集成 。 一体 化数 据模 型中, 类 在 两
将 后勤保障信息 的数据 、 文本 、多媒体和 图像 数据 与地理信息 信息数据不再是没有任何关系 的独立体 , 两类数据之 间通过 建 立合理高效 的关联机制实现数据融合 , 使整个 系统所有 数据 集 体化数据模型 ,以适合系统 开发和数 据管理。 成成为一个组织逻辑关系严密 的有机体 。 ( )指挥决策系统设计 二 3 指挥决策 自动化 . 依托部 队指挥 自动化信息 网络 , 通过 B o e/ ev r rw r S r e 运行 指挥决策是后勤指挥 的核心 , 指挥 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 到后勤保障任务 的成败 。紧 贴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任务 , 模式 , 以将指令直接下达到相关单位 。 可 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 针 对抗震救灾 、反恐维稳、突 发事件、防汛抗 洪等 多样 化任务 针 对非战争军事行动 的多样化特 点, 制定多种有针对性 的后勤 的不 同,分别研究制定针对任 务情 况的人员调配、物资调配 、 保障方案 。 合理的运用统计与经济分析技术 、 运筹学决算技术 、 基 础设施建设 、 人员物资运输规划和物 资采 办等保障方案 , 组 人工智能技术等决策分析技术 ,科学的进行人员 、物资、车辆
计 算机 光盘 软件 与应用
软件设计开发
C m u e D S fw r n p lc t o s o p t r C o t a ea dA p i a i n 2 1 第 6期 0 2年
如在地形 图中增加 后勤物 资保障 图层 ,用于描述 后勤物 资仓
素与管理信息之 间没有任何关联 , 两种系统是基于各 自数据 模
库、库 房、洞库等 的地理信 息 。 后勤保 障信 息包括后勤物资信 型基础上建立起来 的独立 的信 息系 统,功能相 对单一。本系统 息、后勤保障兵力信息 、 运输设备信 息和 后勤 保障物资采办信 是一个集成化 的指挥系统 ,它打破 了原来 系统间的功能壁垒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切实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能力宋继先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的内涵与基本特征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是指军队进行的不直接战争的军事行动的后勤保障。
一般而言,它包括反恐行动的后勤保障、维护社会稳定行动的后勤保障、抢险救灾行动的后勤保障、处置重大突发事件行动后勤保障,以及维护国家权益行动的后勤保障等。
非战争军事行动参与力量多元,过程复杂,协同性强,后勤保障难度很大,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是对现有作战保障能力的拓展。
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后勤保障与战争行动的后勤保障,在组织指挥、整体协同、基本技能等方面有许多共同点和融合之处。
抓好一些相通方面的后勤准备和训练,可以为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能力奠定基础。
同时,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后勤保障又有自身的特殊要求,如抗灾行动中的探察险情能力,救援行动中的救护能力等,都是传统后勤保障准备中较少涉及的。
第二,是针对不同行动样式的专项后勤保障。
比如,应对重大灾难的救援行动、处置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危机控制行动,具有政策性、专业性和技术强等特点,对后勤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三,是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的后勤保障。
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后勤保障,必须加强与政府、社会各种应急力量的协调与配合。
不断深化对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的认识过去人们往往把军队的职能归结为“打仗”和“准备打仗”两个方面。
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对军队的职能使命提出了新的要求,平时应急、战时应战成为我军的双重职能。
因此,切实转变观念,把军队后勤“应战”与“应急”的职能有机结合起来,以“应战”牵引“应急”,以“应急”完善“应战”,才能不断提高我军后勤保障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
长期以来,战争和准备战争始终牵引着军事后勤活动的发展。
随着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不断增加,我军后勤必须在提高作战保障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的特点规律,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军队后勤保障体系。
目前我军后勤的训练实际,与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主要体现在:虽然提出了开展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训练的要求,但对任务的分解不够具体,还没有形成配套的法规制度,训练缺乏约束力;在后勤训练中进行了针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积极探索,但带有很大的自发性和随意性,还未形成规范的训练模式;具备了一定的后勤训练条件,但用于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训练的专项保障设施、设备还不完备;具有了一定的应对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能力,但基础还很薄弱,能力不够的问题较为突出。
因此,加强针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后勤训练,解决后勤训练水平与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不相适应的矛盾,仍是军队后勤转型的重要课题。
切实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能力建立应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后勤应急指挥体系。
应在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担、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后勤应急管理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后勤应急指挥体制,明确职责分工,完善运行机制,使我军各级后勤应对非战争军事活动的各项准备有序开展。
应急指挥中心应由四大系统构成,即信息系统、咨询系统、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
信息系统必须做到上下贯通、左右相联、军地兼容;咨询系统必须为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后勤保障决策提供建议和报告;决策系统负责对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的决策和指挥;执行系统具体组织、协调和处置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后勤保障。
战役或地区级的军队后勤应急指挥中心,则应在全军后勤应急指挥中心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处置地区范围内各种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后勤保障。
提高我军后勤的战略投送能力。
一是建立健全战略投送的应急机制。
应建立高层次的军民一体化交通运输指挥机构,统一领导、理顺关系、协调各方力量。
同时,拟制应急行动方案,紧密结合部队任务,明确各类预案,做到一有情况,迅速反应、高效指挥、有序实施。
二是调整优化部队结构,加强远程运输部队建设。
根据不同任务的需要,建立小型化、轻型化、多能化、模块化的远程运输部队,以随时应付各种重大突发事件,灵活遂行各种救援任务。
三是加强投送综合演练。
结合部队可能担负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积极创造条件,组织远距离、多方式、较大规模的快速投送综合演练,为完成各种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快速投送奠定基础。
四是构建实施战略投送的保障平台。
积极抓好快速投送的战略预置,形成后勤应急保障的拳头力量,增强基础设施的国防功能,进行多种运输方式的研究与演练。
开展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演练。
各级后勤部门都应建立应对各种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应急保障预案,围绕预案分步骤、有重点开展演练,使各级各专业后勤保障部门和后勤保障人员任务清、职责清、指挥关系清、处置程序清,不断提高应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后勤保障能力。
建立并完善军队后勤应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法规制度。
必须尽快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军队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职责权限和具体规定,明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明确军队依法征用地方物资、运力的具体规定等,并对现行法规作进一步细化,使其具有更强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为军队后勤应对非战争军事行动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
机制——规范化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的和平时期,许多国家开始将军事力量投入到应对恐怖活动、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紧急救援行动之中,并在这些非战争军事行动中逐渐建构起较为规范的应急机制。
美军在这方面首当其冲地走在了世界前列,特别是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后,布什政府迅速着手机制改革,全面应对。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美国陆、海、空军陆续颁发了非战争军事行动各有关条令条例,认为战争行动的核心是摧毁敌人的战争能力,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核心则在于慑止战争、提供应急性救援活动等。
这标志其非战争军事行动理论、机制、体系及相关政策法规等已日趋成熟和完善。
近年来,俄军等根据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不同特点,则全力推进常态一体化建设,积极构建起应对各类灾害与危机的有效机制,不断加强实施紧急救援、联合军演、国际维和、反恐维稳等协同演练。
而在伊朗,由于其全境基本都处于欧亚地震带上,所以地震频发,其紧急事务委员会在组织军民联合救援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来西亚针对其水患、风灾和山体滑坡现象严重等情况,建立起国家安全理事会为最高救援指挥和决策机构体系,在应对各种危机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各国的实践表明,规范化的应急救援机制建立,对于顺利实施非战争军事行动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演练——常态化目前,世界一些国家为了有效提高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每年都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由各军兵种,包括地方人员参与的联合应急演练。
据悉,北约每年都要举行常态化的紧急救援联合军事演习;尤其美军,自“9·11”事件后常常组织实施大规模的联合应急演练,内容设置主要有模拟地震救援、生化危机、空中和海上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的应对。
另据报道,英军近来不断加强抢险救灾、人道主义救援、反恐维稳、海上拦截等为重点内容的演练,并将其正式纳入军队条令和正规训练项目,同时进行严格的考核;英军特别空勤部队经常采取所谓的“死亡房”演练,即在“死亡房”内设置有若干假想恐怖活动,并展开应急对抗救援。
法军在军队体系内专门设置有救灾专业部队,其技术装备完整,训练体系规范,除积极组织针对性的联合军演外,还广泛地开展非战争军事行动理论研讨。
印军适应本国国情在应对突发事件中,高度重视应急机动部队建设。
目前世界各国均十分重视立足本国国情和把握世界局势全面加强多手段、多形式、多内容的常态化建设,从而使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协同——高效化非战争军事行动环境复杂、情况多变,尤其是涉外活动越来越多,除了联合军演、维和行动外,不少救援活动也越来越具有国际背景,为此,许多国家高度关注协作与协同问题。
美军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经常有多国联合组织实施,这就需要多国力量的协调与配合。
因此,在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组织计划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不同国家政治环境、文化背景、宗教信仰、语言交流、军事实力、装备水平、后勤保障以及信息情报通信等现实问题。
为了加大协调力度,目前外军增加了联合部队指挥官的“联络官”数量,以便在多元文化背景与复杂环境等因素情况下能够有效实施沟通与协同。
2004年底,印度洋地区发生特大海啸后,在联合国统一协调下,积极组织实施了紧急救援行动。
美军迅速启动了危机反应机制,建立了上至国防部、下至联合特遣部队司令部的三级指挥体制。
同时,一些国家还迅速建立起国与国之间、军地之间协同的联合预警机制,这种大协同在应急救援中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重建——有序化除参与紧急救援行动外,参与灾后重建如今也愈来愈成为许多国家军队的常态性做法。
据外电报道,在“卡特里娜”飓风灾后重建中,美军现役和后备役部队从事的恢复和重建工作主要有:部分基础设施重建、通信与交通恢复、水陆河堤清理、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和打击各类犯罪等。
日本自卫队在灾后重建中主要任务则是向灾民提供饮食保障、运送救灾物资、协助维护治安、抢修基础设施、参与次生灾害预防等。
1985年9月,墨西哥西部海域相继发生7级以上强烈地震后,墨西哥军队除实施紧急救援行动外,还直接参与了恢复社会秩序、安置大量灾民和灾后重建工作,对能源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和大型危险建筑实行突击除险抢修作业,为灾后重建铺平了道路。
可见,非战争军事化行动在灾后与危机重建中,同样发挥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法规——配套化外军近来研究表明,健全科学配套的法规制度是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重要法理基础和有力保障。
“9·11”恐怖事件后,美国会通过了《反恐怖主义法》修正案,美军据此在2001年参谋长联席会议上颁发了《联合作战纲要》,将非战争军事行动与战争行动并列为美军的主要行动类型,并以同样的方式在战略、战役和战术层次上组织实施。
法军的非战争军事行动理论是源于2002年制订的《2003-2008年军事规划法》,以确保军队反恐有法可依,并于2005年在国民议会中通过新的反恐怖法案,以更有效地预防和打击恐怖主义。
印度是世界上飓风、旱灾、洪灾、地震、雪崩和海啸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因此,印度宪法把军事化救援作为一项重要职能之一,其陆、海、空三军的相关条令中均将抢险救灾列入军队多样化行动的重要任务。
(高东广刘武艺)经中央军委批准,总后勤部今天在京举办全军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战略集训班,积极探索指导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能力建设的思路和办法,全面提高战略战役后勤组织指挥能力和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能力。
这次集训旨在贯彻落实胡主席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从战略全局上把握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重大问题,提高战略指导和组织指挥能力,推进现代后勤科学发展。
参训人员深入研究了各类型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逐步建立起具有我军特色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