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方 志 与 民 俗 文 化
地方志怎么写范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地方志怎么写范文-范文模板及概述示例1:地方志怎么写范文地方志是一种关于特定地区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它记录了一个地方的发展变迁、文化传承以及人民生活等诸多方面的信息。
撰写地方志需要系统搜集地方的各种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以及深入了解地方的风土人情和地理特点。
下面是一个范文,展示了地方志文章的一些基本结构和内容。
【引言】介绍地方志的背景和意义,说明撰写此地方志的目的和主要内容,概述所选地区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文背景。
【地理特点】描述地方的地理位置、面积、地形地貌等,以及其特殊的自然资源、气候条件等,同时强调地理特点对地方发展的影响。
【历史沿革】根据时间顺序,详细叙述该地区的重要历史事件、朝代更迭、政权变迁等,描述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
【文化传承】介绍该地方的文化传统、习俗、宗教信仰、传统节日等,以及地方的艺术、音乐、戏剧等文化表达形式,强调其在地方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名人名胜】介绍该地区的重要历史人物、文化名人以及所拥有的名胜古迹、旅游景点等,突出其在地方历史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经济发展】分析该地方的主要产业和经济基础,介绍其农业、工业、商贸、旅游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突出地方经济的特点和亮点。
【人民生活】描述该地方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民居特色、饮食文化、传统手工艺等,展示地方人民的风俗习惯和生活品质。
【未来展望】分析该地方当前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和战略规划,展望未来地方可能取得的发展成就。
【结语】总结地方志的撰写内容和主要观点,强调地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鼓励读者对该地区进行更多了解和探索。
以上是地方志范文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当然具体的撰写方式和要素根据所选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撰写地方志需要全面搜集资料、准确记述事实、注重历史和文化的价值,同时注重文笔的流畅和语言的准确,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充分了解和感受到该地区的独特魅力。
示例2:地方志怎么写范文地方志是一种详述地方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各方面情况的书籍或文章。
地方志范文模板

地方志范文模板第一篇:地方志范文模板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地方志是一种记录地方历史、风土人情、地理地貌、科技力量、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重要文献资料。
地方志的编写内容涵盖面广、记述详实,是了解地方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
一、编写标准地方志编写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一般来说要符合以下要求:1.主题鲜明,内容充实。
地方志要准确地反映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历史变迁,不泛泛而谈,不虚华描绘。
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
地方志要分类明确,内容安排有序,各项内容之间要有适当的联系和衔接。
3.语言清晰、简明,应用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使读者轻松融入其中。
4.图文并茂,鲜明生动。
地方志要配以有关地区的地图、图片,使读者通过图文的形式了解地方的风貌、历史。
二、内容要素1.行政区划,包括地方的名称、地理位置、辖区面积、人口数量等。
2.历史沿革和文化底蕴,介绍本地的历史和文化,如名胜古迹、传统文化、古代历史等。
3.地理环境和资源,包括地形地貌、自然资源、气候情况等。
4.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现状,介绍本地近年的政治经济状况和社会文化特点。
5.艺术文化和习俗民风,反映本地区的艺术文化传统和习俗民风。
6.重要人物和事件,记述本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如著名战役、重要发明等。
三、参考书目地方志编写需要丰富的文献参考资料,常用的主要包括:1.史籍类:史书、地方志、宣传册,等等。
2.地理类:地图、风景图、气候图等。
3.社科类:人文地理、社会学、经济学等。
4.研究文献:研究论文、专著、学刊等。
四、范例《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志》是一部全面、系统、准确反映永宁县历史变迁、文化风貌和城乡发展的地方志著作。
本书内容包括:一、县域概况;二、永宁历史变迁;三、永宁自然环境;四、永宁主要经济;五、永宁社会文化;六、永宁旅游业;七、主要城镇介绍;八、永宁乡村建设等,全书图片和文字内容互相呼应,难能可贵。
本书不仅给读者展示了永宁县的多彩风情和丰富内涵,同时也为永宁县的地方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地方志名词解释

地方志名词解释地方志是记载地方情况的书,属史书体裁。
是方志的简称。
它以地方事物为中心内容,也涉及到当时社会各个方面。
地方志由来已久,汉代以前的历史文献和明清以后的地方志都可算作地方志的渊源,如《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都保存了大量的地方史料。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地方志,指中国古代一种图书体裁,是指某一地方的全部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古代官修史书之外,私家编撰的地方史著也是数量众多,影响深远。
这些地方史著或为一个地区的综合性史书,如《史记》、《汉书》等;或为单独某一地区的史书,如各省志等。
历代正史和各种类书、地理书、政书、文集、笔记小说中,散见着不少地方志,仅就其篇幅而言,地方志所占的比重是极小的,但就其所包括的内容和反映的时代特点而言,却居各类史书之首。
【名词解释】地方志,是指我国各地地方政府编修的记载本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史书,地方志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于历史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因此,在整个历史过程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按照新方志的分类方法,根据其资料来源的不同,地方志分为四大类型:官修志、民修志、访求志、新方志。
官修志:即由地方各级官府主持编修的志书。
民修志:民间私人组织编写的志书。
访求志:又称采访志,系从私家藏书及前人著述中摘取材料编成。
新方志:又称今方志、新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由中央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持编纂的一种新的方志。
名词解释:地方志,又称“一方之全史”、“一地之全史”,顾名思义,就是一方一域的全史,就是对该地的地情资料作一次全面系统的搜集、整理、总结、储存工作。
包含“记、述、志、传、图、表、录、照”等多种体裁。
【名词解释】地方志的特征,一般认为:内容丰富、广泛,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民族、宗教、风俗、人物、土地、古迹、艺文等内容,历史地反映出该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面貌。
《华阳国志》民俗文化研究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华阳国志》民俗文化研究学生:谭小华学号:********指导教师:敖依昌教授专业:汉语言文学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二O一一年六月Graduation Thesis of Chongqing UniversityFolk Custom and Cultur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State-HuaYangUndergraduate: Tan XiaohuaSupervisor: Prof. Ao YichangMajor: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Chongqing UniversityJune 2011摘要常璩是我国两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他的《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专著。
这部著作记载了上起远古时期、下至公元4世纪中叶,我国西南地区梁州、益州、宁州(今四川、云南、贵州、重庆三省一市以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历史情况。
本文以《华阳国志》所记载的民俗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仔细阅读、分析常璩原文及相关研究成果,包括专著和论文,然后从大量的文献资料中整理出关于民俗文化内容的史料研究,并综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进行论证陈述。
本文一共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要点等内容。
第二部分是《华阳国志》研究概述,包括对作者常璩和著作《华阳国志》的简介,以及自《华阳国志》问世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后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第三部分是《华阳国志》民俗研究,这是本文的第一个重点,包括巴人、蜀人的性格差异及原因分析,巴蜀地区的神话传说,巴蜀建筑民居的风格特点,巴蜀地区的宗教信仰等内容。
第四部分是《华阳国志》文化研究,这是本文的第二个重点,包括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华阳国志》中所记载的巴蜀诗歌谚语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分析,《华阳国志》所记载的巴蜀女性文化特征等内容。
宁夏地方志中的春节年俗论考

宁 夏大 部 分 市 县 的地 方 志 中 ,列 有 “ 风 土 人情 ” 、 “ 民 间 艺术 ” 、 “ 汉 族 节 日” 、 “ 传 统 节 日” 、 “ 风俗 ”
等篇 目,记录有一系列珍贵而富有地域特色 的春节年
俗 :腊 八 ;大 扫 除 ;祭灶 ;年 三 十 贴 春 联 、贴 窗 花 、
卷》 提 供 了重要 的 参 考依 据及 调 查 线 索 ,有 助 于 民 俗 研 究 者把 握 和 了解 宁夏 春 节 的 历
史沿革及其发展 演 变的脉络 ,充分体现 了
地 方 志 书 服 务 社 会 的功 能 ,发 挥 了保 护 传 承 非物 质 文化 遗产 的重要 作 用。
《 盐池县 志》 ( 1 9 8 6 ) 中记载 :农 民吃 “ 腊 八粥” 时可 以放调料 ,但不能就菜 。传说 ,吃了菜庄稼地里
要 ] 宁 夏 大 部 分 市县 志 中记 录 有
系 列 与 春 节 相 关 的 富 有 地 域 特 色 的 传 统
节 日:“ 腊八” 、 “ 祭 灶” 、 “ 社 火 ” 等 。这 些 弥足 珍 贵 的 记 录 ,为 国 家 社 科 基 金 重 大
委托 项 目 《 中国节 日志》 子项 目 《 宁夏春 节
地 方 文献 ・ 民族 文献 :研 究与 开发
图 书馆 理 论 与 实 践
L l 8R AR Y TH £OR Y AND PRAC T I C E
●武 宇林 ( 北 方 民 族 大 学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研 究 所 , 银 川 7 5 0 0 2 1 )
宁 更灶 方 惠 中的眷 午俗 论考
贴门神 、贴灶君 、贴财神 ;除夕之夜 ,合家 团聚 ,吃
年 饭 、守 岁 。 固原 等 地 的人 煮 吃 猪 骨 头 ,称 为 “ 啃
地方志与民俗文化

地方 体 ,民俗文化是 作有《 隋州郡 图经》元和郡县图志》 诸郡物产土俗 《 及《 地 方志 记述 不可或 缺 的重要 内容 。 民俗 人 志 由来 已久 , 记》诸州图经集》 。这类地志著作较为真实 , 《 等 系统地 而 且 日趋 系 统完 整 。 民俗 文化 的记述 在 地方 志 中有着 描述 了各地的风土人情 ,成为研究这一时期民俗史 的 十分重要的地位 。续修地方志更应加强 民俗文化 的记 基本依据 。 述。 《 隋州郡图经》 又名《 , 隋诸 州图经集 》 隋 图经集 《 记》 10 郎茂撰。 ,0 卷, 郎茂 , 字尉之 , 恒山新市人 。 北周时 为 卫 国令 , 隋 , 太常少 卿 、 人 官 尚书左 丞 。 书约亡 于北 原 宋末年。 清代王谟有辑本 。 据所辑的百余条佚文来看 , 记及 北海 、 陵 、 安 、 都 、 博 永 信 上谷 、 武 、 宁 、 灵 新 玉林 、 江 民俗 , 民间风俗 , 一个 国家 或 民族 中广大 民众 即 指 雁门、 上党 、 常山、 河东 、 太原、 龙泉、 、 涿等 1 绎 魏、 7 所创造 、 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 都 、 郡 属县 的有关 情况 。按其 内容 可归 为 l , 0类 大都 为 风 体 生 活的需 要 ,在特 定 的 民族 、时代 和地域 中不 断形 如记水体者日:( “太原郡 ) 毕发水 , 今 成 、 大和 演变 , 民众 的 日常 生 活服务 。民俗就 是这 俗或与风俗有关。 扩 为 俗亦名妨女泉。 大车如轮 , 水色青碧 , 百姓祀之 , 妇人不 样一种来 自于人 民, 传承于人 民, 规范人 民, 又深藏在 临这必雨雹 , 故云妨女 , 介子推妹也。” 人 民的行 为 、 言和 心理 中的基本 力量 。 民俗文 化 , 得艳装衣新彩 , 语 是 又 如记 物产者 日 :高 邑县房 子 城 出 白土 , 滑膏 润 , “ 细 可 指 民间 民众 的风俗 生 活文化 的统称 。 也泛 指一个 国家 、 兼用灌锦 , 呆致鲜洁。” 民情风俗者如 :并 记 “ 民族 、 区中集居 的民众所创造、 地 共享 、 传承 的风俗生 以涂饰 , 州, 其气 勇 、 诚 、 , 亢 信 韩魏赵 谓 之三 晋 , 悍 盗贼 , 为 骠 常 活 习惯 。是 在普 通人 民群 众 ( 相对 于官 方 ) 的生产 生 活 记祭祀者如 :( “ 武安郡) 今赵氏数百家每有祭 过 程 中所 形 成 的一 系列 物质 的 、 精神 的文 化现 象 。 地方 他邦惧。” 志 中记 载 民间 风俗 由来 已久 ,在地 方 志 中记 载 民俗 文 祀 , 别设 位 以祭公 孙杵 臼及 程 婴二 氏 。历代 相传 , 日 号 祀 客 。” 化, 更是我国编修地方志工作 的优 良传统。 ( ) 秦 至 南北 朝 时期 地 方志对 民俗 的记 载 一 先 《 元和郡县 图志》李吉甫(5 ~ 1 ) 。 , 78 84撰 李吉甫字 唐 今 人 曾任 忠州 、 郴 地方志记载民俗始于《 山海经》 山海经》 。《 是我国 弘宪 , 赵 州 赞皇 县 ( 河北 赞 皇 县 ) , 古 代地 理名 著 , 同样也 是我 国最早 的地 方志之 一 。 州和饶州刺史等官。此书是我 国现存最早而又 比较完 该 书 以 山为 纲 , 以方 向道 里为 纬 , 除对有 关河 流 、 民族 、 整 的全国性地理著作 ,对唐代各地的一些风俗人情和 植物 、 动物 和矿 产等 地理 知识 进行 了记 述 , 还参 考 以古 社 会 民俗亦 多记 载 。如 书 中载 唐宪 宗 时使人 治瓠 子 金 “ 河 泛滥 瓠 子金 堤 , 以 代神话 , 中不乏民俗 内容。 其 对我国古代历史 、 地理 、 堤 ,值 王 尊为 东 郡太 守 , 水 盛涨 , 文 王尊率 民众 , 白马祀水 神 , 亲执 玉璧 , 沉 并 化、 中外交 通 、 话 研究 极 为 有用 , 时对 民俗 文 化研 为神之 所致 。 神 同 请 后水涨决堤 , 民皆奔走 , 吏 独 究也有重要 的参考价值 。嗣后 ,晋朝的地理志 《 畿服 使巫策祝 , 以身填金堤。 如是 , 不 久 自行 消退 。 这 些记 载反 映 了 水 ” 经》在记载州郡及县分野 、 , 封略 、 事业 、 国邑 、 山陵、 水 尊屹立 不动 。 泉 、 、 、 、 里 、 田、 乡 亭 城 道 土 民物 、 旧好靡 不具 悉 的 同时 , 当时抗 灾过 程 中的巫术 活动 。 ( ) 三 五代 宋元 时期地 方志 关于 民俗 的记 载 也详 细记述 了民 间风 俗 。 除此 以外 ,这 一 时期还 出现 了以记 录风俗 为 主 的 到 了五 代宋 元期 间 , 特别 是宋 朝 以后 , 随着 方 志体 方志 记载 的 内容也 日益 扩大 。唐 以前 , 地方志 , 如东汉时期 的《 阳风俗传》 地理风俗 志》 南 《 和 例 的 日臻完 善 , 方 志 大多 以记载 自然 地理 内容 为 主 , 从宋 代 开始 , 而 方 专门记述风俗的《 荆楚岁时记》 。《 等 荆楚岁时记》 作为 部 专 记 一地 风 俗 的方 志 , 保存 之 完 整 , 其 时代 之 早 , 志中人文地理方面的内容 日 益丰富 ,特别是有关风俗 文 化 的 内容 越来越 受 到重视 。 宋元 方志 里 , 般都 包 在 一 对 后世 影 响颇深 。 括各 州县 的建置 沿革 、 i 势 、 山j形 I 风俗 、 物 、 物 仙释 方 人 ( ) 二 隋唐之 际地 方 志 中关 于民俗 的记 载 到 了隋唐 之 际 , 因政治 、 济和 中外 文化广 泛交 流 等方面的内容 , 经 不但形成 了比较完整的体例 , 同时也保 的需要 , 志学 有 了很大 的发展 。 方 这方 面影 响较大 的著 存 了大量 的风俗 方 面 的史料 。这 些史 料成 了研 究 当 时
明代夷夏观念下地方志中“风俗”书写的演变——以贵州地方志为中心

明代夷夏观念下地方志中“风俗”书写的演变——以贵州地
方志为中心
杨洁钫
【期刊名称】《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年(卷),期】2024(16)2
【摘要】本文以明代贵州地方志中的风俗书写为中心,考察了有关苗人“风俗”文本的特点,分析了其历史背景与编修者的华夷观念。
明初贵州建省之后,省志、府州县志编纂工作随之开始。
在明代不同时期的官修贵州地方志中,苗人风俗的书写极其相似,而这主要表现在对苗人的“非人化”“非礼制”的描写,以及强调王朝直接统治之后、渐知仁义的教化效果。
这种统一化的话语体系背后蕴含着很多原因,首先与当时任职贵州这一偏僻之地的官员以及方志编修者所持的华夷观念紧密相关,其次编修者缺乏实地考察,故而承袭前志记载。
同时也与地方志“风俗篇”具有的教化功能有关。
但统一化的描写之外也有意外出现,明代贵州巡抚郭子章的个人境遇使其私修的《黔记》呈现出非常野蛮、落后的苗人形象。
而除传统志书之外,明清的士人也构筑了另一个更加自由的空间,苗俗的真实情况在这些空间里面若隐若现。
【总页数】14页(P104-115)
【作者】杨洁钫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相关文献】
1.行政成本、汉夷风俗与改土归流——明代贵州贵阳府与新贵县设置始末
2.试论新形势下地方志宣传工作——以内江地方志宣传工作为例
3.儒学与民族地区女性研究
——以明代贵州地方志《列女传》为中心的考察4.明代贵州地方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书写略论5.明代贵州孝行探析——以地方志为中心的考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方志的基本特征与纂修方法

地方志的基本特征与纂修方法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很早即誉称为四大文明古国,既然被称为文明古国,就要有文明古国的标志,长城、大运河、故宫、秦始皇兵马佣、三星堆等都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其实除了上述中外闻名的古代建筑和遗存之外,代表我国古代文明的还有一个重要标志那就是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
我国是世界上古代文献保留下来最多的国家,有说十余万种,有说二十多万种。
不管多少,这些典籍都是我国的巨大财富。
之所以我国能将大批古代文献完整的保留下来,应当归功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与推广,而我国正是这两项对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发明国。
我国传流下来的古代典籍内容丰富,种类繁冗,其中既有史书、地理书、兵书与农书,也有政书、类书、天文书与占卜之书。
除上述典籍之外,在我国的古代文献里,还有一种特殊体裁的书籍——即倍受瞩目的地方志。
在我国现存的古籍当中,有人估算府志、州志与县志约占我国现存古籍总量的百分之十。
我国现存古籍有十万余种,就是根据现存记述府州县的地方志书数量推算出来的。
但这种统计仅限于府志、州志、县志,如果算上其他各种专志,地方志在我国现存的古籍当中所占比例将会超过百分之十五。
什么是地方志地方志到底是一种什么书,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属史书之流,有的认为应入地理书之列,也有的认为地方志乃“史地两性,兼而有之”。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展修志以来,对地方志的属性,出现了很多新观点。
有的认为是“地方百科全书”(朱士嘉《谈谈地方志中的几个问题》);有的认为是“行政管理科学的书”(于希贤《试论中国方志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有的认为地方志应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地方信息学”,为“地情之书”(刘伯伦《方志与信息》);而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说“地方志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包括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
”这些观点或标新,或立异,各执一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志与民俗文化柳成栋地方志是记载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民俗文化是地方志记述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民俗入志由来已久,而且日趋系统完整。
民俗文化的记述在地方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续修地方志更应加强民俗文化的记述。
一、民俗文化记入地方志由来已久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
地方志中记载民间风俗由来已久,在地方志中记载民俗文化,更是我国编修地方志工作的优良传统。
(一)先秦至南北朝时期地方志对民俗的记载地方志记载民俗始于《山海经》。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同样也是我国最早的地方志之一。
该书以山为纲,以方向道里为纬,除对有关河流、民族、植物、动物和矿产等地理知识进行了记述,还参考以古代神话,其中不乏民俗内容。
对我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神话研究极为有用,同时对民俗文化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嗣后,晋朝的地理志《畿服经》,在记载州郡及县分野、封略、事业、国邑、山陵、水泉、乡、亭、城、道里、土田、民物、旧好靡不具悉的同时,也详细记述了民间风俗。
除此以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以记录风俗为主的地方志,如东汉时期的《南阳风俗传》、《地理风俗志》和专门记述风俗的《荆楚岁时记》等。
《荆楚岁时记》作为一部专记一地风俗的方志,其保存之完整,时代之早,对后世影响颇深。
(二)隋唐之际地方志中关于民俗的记载到了隋唐之际,因政治、经济和中外文化广泛交流的需要,方志学有了很大的发展。
这方面影响较大的著作有《隋州郡图经》、《元和郡县图志》及《诸郡物产土俗记》、《诸州图经集》等。
这类地志著作较为真实,系统地描述了各地的风土人情,成为研究这一时期民俗史的基本依据。
《隋州郡图经》,又名《隋诸州图经集》、《隋图经集记》,100卷,郎茂撰。
郎茂,字尉之,恒山新市人。
北周时为卫国令,入隋,官太常少卿、尚书左丞。
原书约亡于北宋末年。
清代王谟有辑本。
据所辑的百余条佚文来看,记及北海、博陵、永安、信都、上谷、灵武、新宁、玉林、江都、雁门、上党、常山、河东、太原、龙泉、绎、魏、涿等17郡属县的有关情况。
按其内容可归为10类,大都为风俗或与风俗有关。
如记水体者曰:“(太原郡)毕发水,今俗亦名妨女泉。
大车如轮,水色青碧,百姓祀之,妇人不得艳装衣新彩,临这必雨雹,故云妨女,介子推妹也。
”又如记物产者曰:“高邑县房子城出白土,细滑膏润,可以涂饰,兼用灌锦,呆致鲜洁。
”记民情风俗者如:“并州,其气勇、亢诚、信,韩魏赵谓之三晋,骠悍盗贼,常为他邦惧。
”记祭祀者如:“(武安郡)今赵氏数百家每有祭祀,别设位以祭公孙杵臼及程婴二氏。
历代相传,号曰祀客。
”《元和郡县图志》,李吉甫(758~814年)撰。
李吉甫字弘宪,唐赵州赞皇县(今河北赞皇县)人,曾任忠州、郴州和饶州刺史等官。
此书是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比较完整的全国性地理著作,对唐代各地的一些风俗人情和社会民俗亦多记载。
如书中载唐宪宗时使人治瓠子金堤,“值王尊为东郡太守,河水盛涨,泛滥瓠子金堤,以为神之所致。
王尊率民众,沉白马祀水神,并亲执玉璧,使巫策祝,请以身填金堤。
后水涨决堤,吏民皆奔走,独尊屹立不动。
如是,水不久自行消退。
”这些记载反映了当时抗灾过程中的巫术活动。
(三)五代宋元时期地方志关于民俗的记载到了五代宋元期间,特别是宋朝以后,随着方志体例的日臻完善,方志记载的内容也日益扩大。
唐以前,方志大多以记载自然地理内容为主,而从宋代开始,方志中人文地理方面的内容日益丰富,特别是有关风俗文化的内容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宋元方志里,一般都包括各州县的建置沿革、山川形势、风俗、方物、人物仙释等方面的内容,不但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例,同时也保存了大量的风俗方面的史料。
这些史料成了研究当时社会民俗文化的珍贵史料。
我国的地方志,发展到五代宋元时期,出现了日趋繁荣的局面。
特别是至赵宋体例始备之后,随着方志体例的基本定型,记述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从宋代开始,方志由以往偏重自然地理的记述,开始越来越重视对于人文地理方面内容的记述,尤其是风俗文化即民俗文化日趋受到重视。
在宋元方志里,一般都包含各州县建置沿革、山川形势、风俗、方物、人物仙释等方面的内容,保存了大量的民俗史料。
宋元时期全国性的区域志有《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地方性的方志保存至今的有30余种。
其中周淙的乾道《临安志》15卷(残存3卷),潜说友的咸淳《临安志》100卷,范成大的绍定《吴郡志》50卷,均有民俗内容的记述。
元代所修方志保留至今的除《元一统志》残本以外,还有11种。
如于饮的《齐乘》6卷,俞希鲁的至顺《镇江志》3卷,张铉的至正《金陵新志》15卷,以及熊梦祥的《析津志》也都有关于民俗的记述。
《析津志》,元熊梦祥著。
熊梦祥,字自得,号松云道人。
江西富州(今江西丰城市)横冈里人,曾任大都路儒学提举、崇文监丞,生卒年不详。
《析津志》是最早记述北京地方风俗历史的专门志书,北京图书馆所辑之残本分为18类,其中包括“祠庙”、“祭礼”、“风俗”、“岁纪”等条,记述元代北京地区民俗事项极为详尽。
其中“岁记”包括元宵、端午、浴佛、腊八节、春节、龙抬头节、踏青节等节俗活动。
书中在记述“龙抬头节”时写到:“ 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
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内,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的眼睛。
自此后,世人以竹拴琉璃小泡养数小鱼在内,沿街擎卖。
”又如记二月北京市民踏青之俗曰:“是月也,城北官员,士庶妇人女子,多游南城,爱其风日清美而往之,名曰踏青斗草。
”这些内容对研究元代北京地方的社会风俗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四)明代地方志中关于民俗的记载到了明代开始,中国方志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对于民俗的记述也越来越多,越来越详细。
明代的方志,非常重视社会风俗的采录和撰述,在现存的900多种明代方志中,大都辟有专门的“风俗”内容,与此同时,在“土产”、“寺观”、“祠庙”、“仙释”、“镇市”、“杂志”等门类下,也杂有大量有关风俗的记述。
在明代的方志中,较为著名的志书有明成祖永乐十六年(1418年)下诏纂修的《天下郡县志书》,“遣使遍采天下郡邑图籍”,志书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分野疆域、城池、山川、坊郭、镇市、土产、贡赋、风俗、户口、学校、军卫、郡县、廊舍、寺观、祠庙、桥梁、古迹、宦迹、人物、仙释、杂志、诗文等。
代宗景泰七年( 1456年) 由陈循等主修撰成的《寰宇通志》,凡38目,119卷.;英宗天顺五年(1461年) 由李贤等主修撰成的《大明一统志》,凡19目,90卷。
《寰宇通志》与《大明一统志》皆依两京、十三布政使司编次,分记各目有关内容,是流传至今的两部明代全国总志。
此外,还有各布政使司的“通志”,《明史·艺文志》地理类著录了《山西通志》、《山东通志》、《河南通志》等10余种,而现存明代各种通志的数目则大于此,再加上各地府州、县的志书,以及各种镇志、卫志等,构成了”郡县莫不有志”的方志系统,其中的“风俗”专目,极大地丰富了当时对汉民族社会风俗的记录和评述。
明代方志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崇尚奢靡、炫耀攀比之风记述颇详。
如隆庆《仪真县志》卷十一《风俗考》载:“婚丧宴会,竞以华缛相高,歌舞燕游,每与岁时相逐。
”正德《姑苏志》卷十三《风俗》载:“由今观之,吴下号为繁盛,四郊无旷土,其俗多奢少俭,有海陆之饶,商贾并凑,精饮馔,鲜衣服,丽栋宇,婚丧嫁娶,下至燕集,务以华缛相高;女工织作,雕镂涂漆,必殚精巧。
”(五)清代地方志中关于民俗的记载清代,各地的地方志修纂工作重视胜似以往历朝,官修者在体例规格上也多有限定,并统一体例,供纂修人员参照执行,虽然各地的编写体例有所不同,但大多载有风俗的内容,亦有将风俗单独立卷者。
县志如《陇西分县武阳志》将风俗列为卷三,置之八目之首;顺治《崇信县志》分上、下两卷将风俗列为上卷。
但更多的是将风俗列为目,与星野、疆域、山川、城池、河防、田赋、物产、祠祀、古迹、人物等并置。
《巩昌县志》则将风俗上升为门,与山川、古迹、物产、建置并列。
此外,还有以纪传体记述风俗的,如《畿辅通志》。
但不论何种体例,对风俗记述之分量则日益增多。
广东省现存广东方志600余种,几乎每一种都有风俗、寺观、学校、艺文等专志。
例如《高要县志》、《兴宁县志》、《东莞县志》、《增城县志》都记载有关蜒户、客民习俗情况,而《潮州县志》、《潮州府志》更多有畲民习俗记载。
河南《嵩县志》则辟有“乡土志”,风俗则是其主要内容。
康熙《碾伯所志》,虽不分卷。
平行列目,其中除“习俗”一项外,尚有“崇祀”、“民祀”等,也是专记风俗的。
清代方志对丧礼中的尚巫之风、堂祭之举、卜葬之俗的记载和评述,以及对诞礼、冠礼、寿礼、祭礼的记载等,亦比前代志书更为详尽。
如同治《万安县志》载祭祖曰:“祭祖以清明、冬至节为期,每祭必先本醮坟。
而后行礼。
其族大财盛,能备祭仪者,先日设牌位,日午省牲,夜间习仪,质明行祭,皆整衣肃冠。
主祭者,族长。
分献者,房长。
引礼者,绅士。
执事者,儒童。
总理其事者,头人。
祭用三献,门外设燎火,其胙有生有熟,或发胙钱。
主祭、分祭、引礼、执事、头人,另有生胙。
秋祭,唯中元节,焚钱不醮坟,鲜有行祭备礼者,有之亦在中元节内。
”清代方志对风俗之记述,一般重岁时节日、尚婚丧礼仪,不但记述详备,同时地区分明、城乡分开,良陋评析。
录旧志写新志,亦多有评述与专论等等。
生产习俗在过去传统志书中多重物产、赋税、贸易,很少记述农家个体耕织活动。
清代方志中在这方面有很大进展,如乾隆间《武宁县志》即如此载述:“农民种禾,联里为伍,最相狎。
日午饮田间,或品其工拙疾徐而戏,笞次以为欢笑。
每击鼓发歌,迎相唱和,声彻田野,悠然可听。
至若御桔槔,口歌足踏,音韵与辘轳相应,低昂宛转,尤足动人。
然往往多男女相感之辞,以解其忧勤辛苦。
”又曰:“山田水出石罅中,性冷而善凝,得石灰沃之,则泥融草腐。
禾苗倍常。
人于麦收前后,以答易灰。
老少负荷。
数十为群,择能呕者一人为长,高声朗唱,众人和之,昼夜络绎,笑语相随,殆劳而不怨焉。
”《东乡县志》则分别记有田者、樵者、渔者的劳作特点及换卖之方式。
《彭泽县志》多记网置湖鱼、工习技艺、商贾贩务的具体活动,且对棉花、夏布、织染、缝纫等亦均有论列。
乾隆《武宁县志》还详记有饮茶之俗:“江南之人皆嗜茶,而武宁独甚。
至于僻村深谷,往住专蓄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