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延滨听雨ppt课件
大班语言散文诗教案《听雨》含课件

大班语言散文诗教案《听雨》含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语言领域散文诗教材《听雨》,内容包括教材第四章《雨的四季》中的散文诗《听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雨的声音、形态和情感,理解散文诗中雨的寓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散文诗《听雨》,理解诗歌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雨、观雨、品雨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雨的美丽与神奇,体会散文诗的韵味,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散文诗中雨的寓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散文诗,掌握生词和短语,感受雨的美丽与神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录音机、雨声音乐、图片等。
2. 学具:学生准备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雨声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雨的声音,引导学生谈论雨的特点。
2. 新课展示:出示PPT课件,展示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雨的形态,引出散文诗《听雨》。
3. 散文诗学习:(1)教师朗读散文诗,学生跟读,感受散文诗的韵味。
(2)学生自读,理解诗歌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
(3)分组讨论,探讨雨的寓意。
4. 例题讲解:讲解散文诗中的难点句子,如“雨,如同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着美妙的旋律。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句关于雨的比喻句。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听雨2. 散文诗内容:雨的四季3. 生词和短语:淅沥沥、滴滴答答、润物细无声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朗读散文诗《听雨》,并背诵。
(2)用一句话描述你心中的雨。
2. 答案:(1)略(2)示例:雨,如同天空的泪滴,滋润着大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雨的美丽与神奇,但在课堂实践中,应注意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观察不同季节的雨,创作一篇关于雨的散文诗。
《听雨》叶延滨(2014年高考全国卷)

(有删改)
14.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的”?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2)在山区待Hale Waihona Puke 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
①将过去的回忆与当下的情思区别开来;
②直述其情其事,省去文字过渡;
③扩充文章的思想内涵。(6分)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17.“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 “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请根据全文进行分析。(8分)
第一问:
①南方老城的雨,给他留下了古旧、神秘的童年记忆;
《听雨》叶延滨(2014年高考全国卷)
听雨
叶延滨
写下这个题目,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熟悉的诗篇,而且大多是古人的句子。雨,大概是古典的。而且常常当人们进入一种诗化的境况,才会从喧嚣的市井声浪里逃出来,逃出来的耳朵才能听雨。听雨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心静而神动,心静者不为市井或朝野的得失荣辱而悲喜,心平如水,不起波澜;神动者,是心神与自然呼应,天地万象,胸中百感,互交互合。第二是独处一室,或书房与书为侣,或山中小亭坐对群峰。第三是有雨。说到这里,话题的主角就出来了,听雨者,与雨为友,其喜怒哀乐,无不是因雨而起。
这是六月,久旱无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场透雨。雷声沉沉地滚过,把都市里嘈杂的市声驱走,然后是闪电,是风。好风啊,让窗外一排高高的杨树,起舞俯仰地欢迎,满世界都是叶子的笑声!然后急急敲下一排雨脚,如碎玉,如奔马,如瀑布狂泻——
……
我躺在床上,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沿着白石灰抹的老墙往上爬,爬出一道道渍印。这是我最早的记忆,好像是我们搬进那座南方老城一条叫斌升巷的窄街。那是一个旧公馆,房子是木结构为主的,木框里砌上砖抹上白灰。我们的房子背墙临街,墙的上部有两只小窗,用来通气透光的。小窗很高,又从不开,布一张挂满灰尘的蛛网,让人想到许多故事。故事是雨声送进来的,这是我对这个世界最早的印象:雨夜里两只高墙上的窗,窗上挂着一张蛛网,网不住的雨声和更声漏湿了童年。(前两年我调出这个城市,妻子说我不喜欢这个让雨水锈满青苔的老城。)
高考散文阅读叶延滨听雨ppt课件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 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2) 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 考点: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义 分析:解读这类问题,答题时首先要审准题干,获 得提示信息,明确语境,整体理解句子,明白语 句的表达方式。其次,要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 明确其中的含义。第⑴题考查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第⑵题考查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两道题都要透 过文学性的语言,发掘作者隐含在句里行间的深 层含义。要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要结合文本 说出自己的观点。
7
叶延滨(1948—),哈尔滨人,
著名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 全国委员会委员。《诗刊》主编。 著有诗集《不悔》、《二重奏》、 《心的沉吟》、《囚徒与白鸽》 等;文集《生活启示录》、《秋 天的伤感》、《听风数雁》、 《白日画梦》等。散文《灯火的 温情》曾入选2007年山东高考语 文试卷考题。
8
14.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 的”?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考点:段落关键语句的含意及作用。 分析:首先要找准题目的关键点。题目给出的句子, 关键点首先是“开头”二字,然后才是“古典” 二字。接下去结合文章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用 自己的话归纳概括即可。解答时需要结合全文内 容,和自己的理解综合解答。 答案:①从文章结构上说,呼应题目,引出话题; ②从文章主题上来说,暗示现代人已经难得有听 雨的闲情逸致了。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 对即可。)
4
这些都是人们久唱而常新的曲子,它们让我们只能相信,雨声是个能 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这是六月,久旱无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场透雨,雷声沉沉地滚 过,把都市里嘈杂的市声驱走,然后是闪电,是风。好风啊,让窗外 一排高高的杨树,起舞俯仰地欢迎,满世界都是叶子的笑声!然后急 急敲下一排雨脚,如碎玉,如奔马,如瀑布狂泻—— …… 我躺在床上,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沿着白石灰抹的老墙 往上爬,爬出一道道渍印。这是我最早的记忆,好像是我们搬进那座 南方老城一条叫斌升巷的窄街。那是一个旧公馆,房子是木结构为主 的,木框里砌上转抹上白灰。我们的房子背墙临街,墙的上部有两只 小窗,用来通气透光的。小窗很高,又从不开,布一张挂满灰尘的蛛 网,让人想到许多故事。故事是雨声送进来的,这是我对这个世界最 早的印象:雨夜里两只高墙上的窗,窗上挂着一张蛛网,网不住的雨 声和更声漏湿了童年。(前两年我调出这个城市,妻子说我不喜欢这 个让雨水锈满青苔的老城。) ……
听雨完整版课件

听雨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1课《听雨》。
课文描绘了作者在童年时期听雨的经历,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雨的形态、声音以及雨中的不同场景,传递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雨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让学生感受雨的美丽和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描绘雨中的场景,感受作者对雨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雨声,让学生闭眼聆听,感受雨的气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理解课文大意。
3. 精讲细读: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分析课文中描绘的雨的形态、声音以及雨中的不同场景,感受作者对雨的喜爱。
4. 情感体验:让学生想象自己曾在雨中玩耍的场景,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5. 朗读练习: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听雨雨的形态、声音雨中的场景对雨的喜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七、作业设计1. 课后让学生背诵课文。
2. 想象一下,自己曾在雨中做过哪些有趣的事情,写一篇小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要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可以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雨的形态、声音,培养对自然的观察力。
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写诗或作文,描绘自己眼中的雨,提高写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1课《听雨》。
课文描绘了作者在童年时期听雨的经历,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雨的形态、声音以及雨中的不同场景,传递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大班语言散文诗教案《听雨》含课件

大班语言散文诗教案《听雨》含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语言领域,教材为《听雨》。
详细内容包括:教材第四章“雨的印记”中的散文诗《听雨》,通过描绘雨滴的大小、雨声的节奏,以及雨后的景象,让学生感受和体验雨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散文诗的基本特点,感受和欣赏《听雨》所表达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倾听、模仿、创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感受散文诗《听雨》的意境。
教学重点:掌握散文诗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创造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录音机、录音带、图片等。
2.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雨的形态,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现象。
2. 新课导入:播放《听雨》课件,让学生边听边观察,引导学生感受散文诗的意境。
3. 散文诗解析:分析《听雨》的结构、语言特点,让学生了解散文诗的基本特点。
4. 例题讲解:选取散文诗中的一个片段,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学习表达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听雨》的表达方式,创作一首关于雨的小诗。
7.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珍惜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听雨》2. 散文诗结构:总分总3. 散文诗特点: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意境深远4. 学生创作展示:优秀作品及点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雨”为题材,创作一首散文诗。
2. 答案要求:结构清晰,语言优美,表达出对雨的喜爱和关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散文诗的理解和创作能力有所提高,但仍有个别学生表达不够流畅,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其他自然现象,尝试用散文诗的形式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户外活动,观察大自然,丰富写作素材。
大班教学课件《听雨》

大班教学课件《听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自然的声音”章节,详细内容为“听雨”。
通过该课文,学生将感受到不同场景下雨的声音,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描绘雨的景象,培养对自然的细腻感知。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并记忆生词、短语,如“淅沥沥”、“哗啦啦”等。
2. 培养学生运用感官体验生活,学会倾听自然声音,提高审美情趣。
3. 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对自然现象的感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运用丰富的词汇描绘雨的景象。
重点:学会倾听雨声,感受不同场景下雨的韵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录音机、雨声录音带。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播放雨声录音,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倾听雨的声音,让学生说出自己感受到的场景。
2. 课文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讲解生词、短语。
3.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分析其语言特色,如“雨滴落在地上,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感官描绘雨的景象。
4.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根据例题,尝试用语言描绘自己想象中的雨景。
5.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在随堂练习中的创作,互相提出修改意见。
6. 成果展示(5分钟)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听雨》2. 重点词汇:淅沥沥、哗啦啦、滴答滴答3. 例句:雨滴落在地上,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学习的词汇和句式,描述一下你最喜欢的雨景。
2. 答案示例:我最喜欢的雨景是春雨。
春雨细细软软,像牛毛、像花针,轻轻地洒在大地上,滋润着万物。
雨滴落在湖面上,泛起一圈圈涟漪,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仿佛在弹奏着一曲春天的赞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充分感受雨的声音,激发学习兴趣。
大班语言活动听雨课件

一:说教材《听雨》出自于山东省青岛市市编教材大班语言活动,《纲要》中指出要选择幼儿感兴趣贴近幼儿生活的事物,《听雨》就是一篇充满童真趣味,源于幼儿生活的一首散文诗,散文诗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小雨点敲打在树叶,屋顶,花朵,窗户上的声音,勾勒出了一副有声有色,活泼生动的雨景图。
从下雨时小豆豆不能出去玩的单调无味,到妈妈的耐心指导,使小豆豆感受到下雨天惊奇疑问的不同心情,从而喜欢上了下雨天,另外,从散文诗中也更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让幼儿学会乐观的看待事物,引起幼儿情感的共鸣。
二:说幼儿新纲要中指出要让幼儿初步感知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特点及构成,并培养其对语言的敏感性。
大班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特别强,喜欢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事物,想象力也特别的丰富,出现了想要模仿创造的欲望,但平日课程活动中往往进行仿编活动不是特别的多,而且有的内容给孩子的想象空间不是特别的大,因此,孩子们不是特别的感兴趣,如何让孩子们积极的参与到仿编中来呢,借助日常生活中孩子熟悉和感兴趣的“雨”这一载体,让幼儿充分的发挥想象力,来进行仿编。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作品的分析,我从认知,情感,能力三个方面确立了目标。
(1)认知目标:欣赏诗歌《听雨》理解散文诗所要表达的乐观看待一切事物,就能改变心情的主题。
(2)情感目标:感受下雨天的情趣,学着乐观的看待事物,让自己拥有好心情。
(3)能力目标: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创编诗歌,表达自己对雨天的喜好。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让幼儿学着乐观的看待事物,让自己拥有一个好的心情。
教学难点:创编句型,表达自己对下雨天的喜好五:说活动准备经验准备:活动前组织儿童观察下雨时的情境,感受雨声落在不同地方发出的声音。
物质准备:《听雨》教学课件,诗歌挂图六:说教法本次活动我采用的教法有:(1)直观教学法:通过观看下雨课件,让幼儿聆听雨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提问谈话法:通过提问激发幼儿积极的思考问题,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优美语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大班语言活动优质课件泡大班散文诗听雨

大班语言活动优质课件泡大班散文诗听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语言活动教材第四章《雨的乐章》,详细内容为泡大班散文诗《听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雨的声音,理解散文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散文诗《听雨》的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 培养学生感受自然、体验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散文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掌握散文诗《听雨》的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投影仪、录音机、磁带。
学生准备:课本、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各种雨的景象,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引导学生关注雨的声音,为学习散文诗《听雨》做铺垫。
2. 例题讲解(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散文诗《听雨》,让学生感受雨的声音。
(2)逐句解析散文诗,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讨论:散文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3.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模仿散文诗的句式,创作一首关于雨的小诗。
(2)学生互相交流、展示作品,教师点评、指导。
4. 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板书听雨2. 板书内容:(1)散文诗《听雨》(2)雨的声音、景象(3)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排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雨”为题材,写一首小诗。
2. 答案示例:雨滴轻敲窗,梦中醒,闻雨声。
淅沥沥,淅沥沥,唤醒大地,滋润万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感受雨的声音,理解散文诗的意境。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课后让学生收集关于雨的成语、俗语,了解雨的文化内涵。
(2)开展“我眼中的雨”主题活动,鼓励学生通过绘画、摄影等形式,表达自己对雨的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 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①就像乐师是演唱的伴奏者一样,雨声也是人们抒发 情怀的伴奏者;②人们喜爱雨声,因为雨声能很好地 寄托不同的感受与情怀。 (每点1分,共2分)
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伴奏,那主唱的人是谁呢?人!人借雨声入 诗文以寄托情怀。
14
• (2) 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 晴朗的天。
著名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 全国委员会委员。《诗刊》主编。 著有诗集《不悔》、《二重奏》、 《心的沉吟》、《囚徒与白鸽》 等;文集《生活启示录》、《秋 天的伤感》、《听风数雁》、 《白日画梦》等。散文《灯火的 温情》曾入选2007年山东高考语 文试卷考题。
11
14.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
分析:解读这类问题,答题时首先要审准题干,获 得提示信息,明确语境,整体理解句子,明白语 句的表达方式。其次,要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 明确其中的含义。第⑴题考查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第⑵题考查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两道题都要透 过文学性的语言,发掘作者隐含在句里行间的深 层含义。要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要结合文本 说出自己的观点。
高考散文阅读训练
叶延滨《听雨》 全国大纲卷高考题
1
2
3
听雨 叶延滨
写下这个题目,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
熟悉的诗篇,而且大多是古人的句子。雨,大概是 古典的。而且常常当人们进入一种诗化的境况,才
会从喧嚣的市井声浪里逃出来,逃出来的耳朵才能 听雨。听雨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心静而神动,心静 者不为市井或朝野的得失荣辱而悲喜,心平如水, 不起波澜;神动者,是心神与自然呼应,天地万象, 胸中百感,互交互合。第二是独处一室,或书房与 书为侣,或山中小亭坐对群峰。第三是有雨。说到 这里,话题的主角就出来了,听雨者,与雨为友, 其喜怒哀乐,无不是因雨而起。
是雨水还是泪水洗了百遍的脸。(到现在说到 “文化大革命”,我的耳边就响起一片暴雨在一 只斗笠上踢踏的声浪。)
……
川滇边界山区的雨,给他留下了特殊年代苦
味的记忆。
8
我对雨声的记忆不全是灰色的,有苦味的记 忆,也有温馨的时候。那是在陕北,夏天终日在
秃山峁劳作的我们,就像在火炉上烘着的红薯, 每天都盼望着天上有块能下雨的云。高原的雨少, 下一次就真叫恩赐。下雨可以不出工,可以凉凉 地躺在炕上,听雨声让高原有了笑语,听苞谷拔
来的,这是我对这个世界最早的印象:雨夜里两 只高墙上的窗,窗上挂着一张蛛网,网不住的雨
声和更声漏湿了童年。(前两年我调出这个城市, 妻子说我不喜欢这个让雨水锈满青苔的老城。)
……
南方老城的雨,给他留下了古旧、神秘的童 年记忆。
7
我有一段让大雨泡着的记忆,那是1966年秋。 那年本是我参加高考升大学的日子,“文化大革 命”一声炮响,升学成了泡影,父母又先后被
听雨的三个条件
4
我赶走那些如雨脚一般敲击我心窗的诗句, 它们虽美,但吟哦的是他人心曲。雨声已经伴千 载百代的人,抒发自己的情怀。像永不退场的乐 师,耐心地为一个又一个的登台者伴奏,他只是 在人们不觉察之中,调动自己的琴弦。“疏雨漏 梧桐,春水洗杏花,剑门斜雨,古城涤尘
轻。……”这些都是人们久唱而常新的曲子, 它们让我们只能相信,雨声是个能为每一 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的”?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考点:段落关键语句的含意及作用。
分析:首先要找准题目的关键点。题目给出的句子, 关键点首先是“开头”二字,然后才是“古典” 二字。提问的是第一段的中心句,要结合文章从 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即可。 作为第一段的中心句,首先就是呼应题目, 引出话题。从第一段说一想到的首先是古人的诗 句,听雨需要的放下喧嚣烦恼的诗意,在结合中 心主旨进行分析,提到了现代人的忙碌和喧嚣, 可以说是暗示现代人已经难得有听雨的闲情逸致 了。
答案:①从文章结构上说,呼应题目,引出话题; ②从文章主题上来说,暗示现代人已经难得有听 雨的闲情逸致了。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 对即可。)
12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 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2) 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 考点: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义
• 听雨的诗句虽美,但吟哦的是他人心曲
5
这是六月,久旱无雨的京城, 下起第一场透雨,雷声沉沉地滚过, 把都市里嘈杂的市声驱走,然后是闪 电,是风。好风啊,让窗外一排高高 的杨树,起舞俯仰地欢迎,满世界都 是叶子的笑声!然后急急敲下一排雨脚, 如碎玉,如奔马,如瀑布狂泻——
六月的第一场透雨的情景
6
……
我躺在床上,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 沿着白石灰抹的老墙往上爬,爬出一道道渍印。
这是我最早的记忆,好像是我们搬进那座南方老 城一条叫斌升巷的窄街。那是一个旧公馆,房子
是木结构为主的,木框里砌上转抹上白灰。我们 的房子背墙临街,墙的上部有两只小窗,用来通 气透光的。小窗很高,又从不开,布一张挂满灰
尘的蛛网,让人想到许多故事。故事是雨声送进
“革命群众”揪了出来,我被派到川滇边界山区 农村“搞社教”。正是屋漏偏遇连阴雨的时候,
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 心里下着雨,外面也是雨,风声雨声,让人心怵。 山区搞运动,免不了天天晚上的会。山里人住得 分散,一家守一个山头,我这个小工作队员,每 天就戴一顶大斗笠,提一盏马灯,风中雨中满山 地转悠。田坎又窄又滑,一下雨就变成了鳝鱼背, 真不知一天摔多少跤。啊,这也许是我命运的象 征:漫天风雨,长夜窄路,一盏孤灯,一张不知
①正是连阴雨的时候,山区自然没有几天晴朗的 日子;②由于个人与家庭的不幸遭遇,心里下着 雨,自然也就感觉不到晴朗的天气了。 (每点1分, 共2分,意思对即可)
节的脆响,让自己干涸的心,也有一个绿草般的 梦。(庄稼人听雨能听出的快乐,这种快乐进城 后就少了,至少不是那带着土味和草味的快乐 了。)
陕北高原的雨,给他留下了农村生活绿草般 温馨的记忆。
9
听雨,是听时间的脚步声, 只是各人 有各人的雨声,这是我刚刚想明白的。 (有
删改)
作者听雨的感悟
10
叶延滨(1948—),哈尔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