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导学案正式版.doc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导学案正式版.doc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导学案正式版.doc

第八课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导学案

【使用说明】

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第八课第一框的内容,在课本上勾划导学案涉及的重点内容,独立完成

探究案。

2.突出落实的重点知识有:唯物辩证法: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发展的实质。【学习目标】

1.识记发展的普遍性,理解发展的实质,明确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

2.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道路和发展的形式,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3.通过本课的学习,要具有辩证法的思想,并树立唯物辨证发展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预习案】

一、教材助读(具体要求:先通读一遍课本,再研究预习案,在课本上规范的勾划并标注

以下知识)(一)发展的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

1.自然界是发展的

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中。自然界的发展是由物质世界的引起的。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表明,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每一个人的认识都会经历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的过程。

注:整个世界包括三部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综上可见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二)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实质

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2.发展的意义

有了发展才有了缤纷秀丽的自然界,才有了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才有了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

注:①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

(三)原理总结: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3、反对:反对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静止观点(反对形而上学用静止地观点看问题);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四)知识拓展(了解)

2.知识拓展: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是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所谓旧事物,是指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

概括: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就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判断新旧事物的三种错误标准:

(1)时间标准:以事物出现的时间的先后来判断一个事物的新旧

(2)旗号标准: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

(3)现状标准:以事物的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的完善来判断一事物

的新旧。

二、判断自测(具体要求:独立思考、写出理由)

1.发展属于变化,变化也是发展。()

2.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3.目前力量强大,发展速度快,成熟和完善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4.科学算命是科学与传统算命相结合而产生的新事物.()

三、知识结构——构建体系,把握联系

【探究案】

一.质疑探究(总体要求:把握设问方向,梳理探究思路,科学运用原理,规范作答)

探究一:辩析:事物的联系和变化发展不可分割。联系构成变化,变化即发展。

探究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地球经历了天文演变和地质演化阶段,形成了生命起源和演化条件。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又经历了从化学进化到生物学进化的上升过程,最后产生了人类。人类的出现,是自然界的一次巨大飞跃。人类的进化大体经历了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个阶段,才逐渐演变为今天这种体质的人类。

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历史,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也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历程。从夏商周到秦汉;再到唐宋元明清。到了近代,为了中国的发展,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根据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近代我国社会制度的变迁?其揭示了什么哲学道理?

3.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先后提出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胡锦涛于2003年10月提出了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2004年3月又阐述了其理论基础、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全面系统的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

探究三: 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大公司的老板出门时手里总是要拿着一只“大哥大”,人们总是用羡慕的眼光盯着那“大家伙”过了若干年,“大哥大”又变成了小巧玲珑的模拟手提电话。后来,模拟手机又被数字手机所取代,不久又推出了可以拍照、摄像、MP3、MP4等多功能手机,并且为家家户户都拥有的普遍的通讯工具。

手机的更新换代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谈谈你对发展概念的理解。

【检测案】

1.以下各项能说明发展普遍性原理的是()

①青藏高原海陆变迁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③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④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哪些属于“发展”()哪些属于“运动变化”()

A、爬行类动物变成始祖鸟

B、始祖鸟变成现代鸟类

C、恐龙灭绝

D、候鸟迁徙

E、环境破坏,鸟类减少

F、退耕还林,还草,鸟类回归

3..下列属于新事物的是()

A.科技电脑算命

B. 苏联解体

C.生物的退化

D.中国市场经济的出现

我国有古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据此回答4—5题。

4.“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表明( )

A.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C.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D.任何运动都存在相对静止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原因在于( )

A.新事物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B.新事物是和旧事物相比较而言的

C.物质是客观实在,是永不消亡的

D.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因而发展也是无条件的

6.某些人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搞“科学算命”,并称其为“发展”。这种观点是()

A.正确的,因为它运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

B.正确的,因为它是以前所没有的

C.错误的,因为它没有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D.错误的,因为它没有看到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7.“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下列与水有关的各句中蕴含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些观点告诉我们()

A、物质决定意识

B、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D、静止是不存在的

预习案答案

二、判断自测(具体要求:独立思考、写出理由)

1.发展属于变化,变化也是发展。()

(注意:并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2.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注意:判断新事物的标准三个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否具有远大前途.

不能只用时间标准来判断)

13.目前力量强大,发展速度快,成熟和完善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注意:判断新事物的标准如上,用现状标准来判断是错的)

4.科学算命是科学与传统算命相结合而产生的新事物.

(注意:判断新事物的标准如上,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来判断新旧事物是错的)

5.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注意: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

探究案答案

探究一:(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变化是指事物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发展是指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2)事物的联系和变化发展不可分割,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发展。正是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才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3)事物的变化发展很广泛,既有前进的、向上的,也有后退的、向下。事物的发展则仅仅是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仅仅是指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可见,一切发展都是变化,但并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变化即发展”的命题是不正确的。

探究二:

1.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从化学进化到生物进化的上升过程,最后产生了人类。人类

的出现是自然界的一次巨大飞跃。它说明了自然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2.中国社会的发展是巨大的,中国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类社会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社

会形态的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说明了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每个人的认识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探究三:(1)手机的更新换代说明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检测案答案

1.C

2. ABF ABCDEF

3.D

4.A

5.A

6.C

7.A

8.B

2021年九年级数学上册 25.2 用列举法求概率导学案

用列举法求概率 学习目标 m(在一次试验中有n种可能的结果,其中A包 1.理解P(A)= n 含m种)的意义. m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应用P(A)= n 复习概率的意义,为解决利用一般方法求概率的繁琐,探究用特殊方法—列举法 求概率的简便方法,然后应用这种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几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 相等,事件A包含其中的。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 m,以及运用它 n 解决实际间题. m并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 2.难点与关键:通过实验理解P(A)= n 题目 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老师口问.学生口答)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 1. 概率是什么? 2. P(A)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3. 在大量重复试验中,什么值会稳定在一个常数上?俄们又把

这个常数叫做什么? 4. A=必然事件,B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件,C是随机事件.诸你画出数轴把这三个量表示出来. 老师点评:1,(口述)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 m会稳定在某一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事发生的频率 n 件A的概率,记为P(A)=P. 2.(板书)0≤P≤1. 3.(口述)频率、概率. 二、探索新知 不管求什么事件的概率,我们都可以做大量的试脸.求频率得概率,这是上一节课也是刚才复习的内容,它具有普遍性,但求起来确实很麻烦,是否有比较简单的方法,这 种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方法—列举法, 把学生分为10组,按要求做试验并回答问题. 1.从分别标有1,2,3 ,4,5号的5根纸签中随机地抽取一根.抽出的号码有多少种?其抽到1的概率为多少? 2.掷一个骰子,向上的一面的点数有多少种可能?向上一面的点数是1的概率是多少? 老师点评:1.可能结果有1,2,3,4,5等5种杯由于纸签的形状、大小相同,又是随机 抽取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每个号被抽到的可能性相等,都是1/5.其概率是1/5。

《力的合成》导学案

§4.力的合成——问题导读(命制教师:张宇强) §4.力的合成——问题导读 使用时间:11月30日——12月2日 姓名班级 【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我们这一节的学习目标是: 1、知道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知道共点力的概念,知道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 2、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在作用效果上的等效代替; 3、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学会作图,并能把握几种特殊情形,会求共点力的合力。 4、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问题导读】 认真阅读《课本》P61—63内容,并完成以下导读问题: 1、两个孩子可以一起提起一桶水,一个成年人也可以独自提起一桶水,这说明成年人的提水桶的力等效的替代了两个孩子的力,则这个成年人提水桶的力是两个孩子提水桶力的力,这两个孩子的提力叫成年人提力的力。 2、叫做力的合成。 3、两个力合成时,以为邻边作, 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个法则叫做。 求两个以上的力的合力:先求出,再求出,直到,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所有这些力的合力。 4、共点力: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两个或更多力的作用,当这些力或者虽不,但它们的交于一点,这样的一组力叫做共点力。 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力。

§4.力的合成——课堂导学 姓名班级 一、根据《课本》P62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实验的探究目的是什么? 2、图3.4-2中F1、F2、F、F0各代表什么力? 3、为什么图乙和图丙中都要把小圆环拉到O点? 4、通过探究能得到怎样的结论? 【课上基础训练】 ★1、利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以下两图中F1和F2的合力: 二、求合力的方法: 1、图解法: 步骤:选择某一标度→用力的图示法画出两个分力→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合力→根据所选标度求出合力的大小,用量角器量得合力方向。 用图解法求合力时,选用的标度不能太小,标度太小会导致误差增大。 【课上基础训练】 ★2、用力的图示法求F1和F2的合力: 2、计算法: 利用三角函数和三角形中的几何关系求合力,常用的有勾股 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对应比例关系等。 例如:如图:F1⊥F2,合力为F,若已知F1、F2和θ则: F= F1 sinθF= F2 cosθF=F1 2+ F 2 2 F1 F2 F1 F2 F F2=20N F 2 F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市场营销13-2班 第一组组员:宋雅琴,宋俊,胥雪,孙建惠,汤庄兰,孙磊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事物。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是互相联系的。整个物质世界就是以多种形式相互联系的整体。人离不开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种物质生活资料,而任何人又不能不与社会发生各种联系,孤立的人是不存在的。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我认为,认识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来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不要只看到某一部分、某一方面的联系,而忽视其他部分、其他方面的联系。 第二,必须抓住事物中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第三,把握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要特别避免只看到直接联系而忽视间接联系的片面性倾向。 (二)世界的运动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变化、发展属于同一序列的范畴,分别使用这三个范畴时,它们各有侧重。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世界上没有永世长存的事物。唯物辩证法不仅一般地承认运动变化,而且还认为世界是由低级

到高级的永恒发展过程,世界的发展是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前进过程,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挡的规律。我认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因此,新事物能快速的成长,最终战胜旧事物。第二,新事物优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前提下孕育而成,它克服了旧事物的缺点,并且添加了一些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它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得到他们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了旧事物。 (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我认为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前者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事物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联系的观点来看待世界。而后者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它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相当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出于不停的运动中,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不仅有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

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25章《随机事件的概率》(第2课时)概率及其意义导学案(无答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概率及其意义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问题,感受理论概率的意义和表示方法。 2.运用分析法和列表法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二、学习重点 运用分析法和列表法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三、自主预习 仔细阅读教材136-141,完成下列各题。 1.表示一个事件发生的__________的这个数,叫做该事件的概率。 例如:投掷一枚普通的六面筛子,“出现数字5”的概率为,可记作P(______)= 它表示如果做投掷很多很多次的话,那么_____________就有1次掷出5 。 2.要分析出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最关键的要明确两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如:投掷两枚硬币,则P(出现一正一反)=______。 (分析:我们要关注的结果是____________;而所有机会均等的结果有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P(出现一正一反)=____ 。 3.如果在一次实验中,共有m种机会均等的结果,而事件A包含其中的n种结果,那么P(A) = ______。四、合作探究 有两枚均匀的正四面体的各面依次标有1,2,3,4四个数字,同时抛掷两个这样的四面体,它们着地一面的数字不同的概率你能求得出来吗? 五、巩固反馈(当堂检测) 1.教材139,141页课后习题。 2.任意投掷均匀的骰子,4朝上的概率是_______。 3.袋中装有6个红球和7个白球,且除颜色外,这些球都相同,从袋中任意摸出红球的概率是_______。 4.某彩票中奖率是2%,买2张一定不会中奖,买1000张一定会中奖,这种说法是否正确?答______。

用列举法求概率导学案

用列举法求概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理解 P (A )= n m (在一次试验中有 n 种可能的结果,其中 A 包含 m 种)的意义。 2.应用 P (A )=n m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习重难点:理解 P (A )=n m 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 复习回顾 (1) 概率是什么? P(A) 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 试验1 从分别标有1、2、3、4、5号的5根纸签中随机抽取两根,抽出的签上的号码有( )种可能,即( )由于纸签的形状、大小相同,又是随机抽取的,所以我们认为:每个号码抽到的可能性( )都是( )。 试验2 掷一个骰子,向上一面的点数有( )种可能,即( )由于骰子的构造、质地均匀,又是随机掷出的所以我们断言:每种结果的可能性( )都是( )。 归纳: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n 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事件A 包含其中的m 种结果,那么事件A 发生的概率为P(A)=( )。( )≤ P(A) ≤ ( )。 一、 合作探究 1、(1)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的试验有几种可能的结果?它们的可能性相等吗?由此怎样确定“正面向上”的概率? (2)掷两枚硬币,用树状图和表格求下列事件的概率: A. 两枚硬币全部正面朝上; B.两枚硬币全部反面朝上; B. 一枚硬币正面朝上;一枚硬币反面朝上; 思考:树形图与表格法相比较各有什么特点? “同时掷两枚硬币”与“先后两次掷一枚硬币”,这两种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一样吗? 2、同时掷两个质地均匀的骰子,计算下列事件的概率: (1)两个骰子的点子数相同; (2)两个骰子的点子数的和是9; (3)至少有一个骰子的点数为2 四、巩固练习: 1、袋子中装有红、绿各两小球,随机摸出一个小球后放回,再随机摸出一个,求下列事件的概率:(1) 两次都摸到红色小球 (2)两次都摸到相同颜色的小球; (3) 两次摸到的球中有一个绿球和一个红球;

高中政治必修4《世界永恒发展》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4《世界永恒发展》教案 Lesson plan for senior high school politics compulsory 4 "worl d eternal development"

高中政治必修4《世界永恒发展》教案 前言:政治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其性质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受教育方针、目的制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方向性。本教案根据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了解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法的思想,并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发展的普遍性 2、难点:发展的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巩固 .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联系观”,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也是多样的,整体与部分是普遍联系的一种,因此,我们要做到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今天我们来学习唯物辩证法的第二个总特征“发展观”,哲学中将整个世界分为三大领域: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我们就从这三大领域理解发展的普遍性。 【讲授】讲授新课 . 一、发展的普遍性(教学重点) 1、自然界是发展的 活动探究:观看视频《人类进化的过程》 思考: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①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是一个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发展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是一个前进的、上升的过程。 ②这也说明了一个怎样的观点呢?——自然界是发展的。

学案初二物理7.2力的合成

A E E'F 2 F1 E' A E F2F1 E' A E F 【学习目标】 7.2 力的合成 1、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的角度,认识合力和分力定义。 2、会进行同一直线上的合力的简单计算。 3、通过实验探究感知同一条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情况。 【自主学习】 1、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 【小组合作探究,展示评议】 探究一、合力和分力:观察分析课本P131 页“帆的合力”、“蚂蚁的合力”图片:(1)数只蚂蚁才能挪动的一片树叶,一只甲克虫就可以挪动它了,这表明,数只蚂蚁和这只甲克虫对树叶的是一样的。 (2)众多船帆才能驱动大船,用一台发动机就可以驱动了。这台发动机对大船的 与多个船帆对大船的是一样的。 (3)两个小孩一共同用力可以提起一桶水,一个大人就可以提起同样的一桶水. 一个大人对水桶施力与两个小孩共同对水桶施力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大人的个力的作用效果和 小孩的个力的作用效果是一样的。 综合上述得:当几个力共同作用在一个物体 上时,它们的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 这个力就称为那几个力的_力,那 几个力中的每一个力都叫这个力的_ _ 力。 (注)合力往往不是物体受到的另一个力,只 是跟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的“等效替代力”。 探究二、力的合成: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的规律1.同 一直线上的二力的合成有哪两种情况?

右图是小明探究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的实验图。(一)图中粗线为橡皮筋, 其原长为 AE ,受力后伸长为 AE ′, 钩码每个重 0.5N ,据右图将 F 1、F 2 大小、方向填入下表: 根据实验现象,分析讨论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情况: 当两个分力方向相同时,合力大小如何?方向怎样? 如图(一)中 F 1= N F 2= N F 1 与 F 2 的方向 。 比较图(一)、图(三)F 与 F 1 、F 2 的作用效果 。 所以 F 就是 F1、 F2 的 力;F1、F2 就是 F 的 力, F= = N 当两个分力方向相反时,合力大小如何?方向怎样? 如图(二)F1= N, F2= N, F1 与 F2 的方向 ;比较图(二)、图(三) F 与 F1 和 F2 的作用效果 。所以 F 就是 F1、F2 的 力,F1、F2 就是 F 的 力;F= = N 综合上述得出结论: a . 同 一 直 线 上 , 方 向 相 同 的 两 个 力 的 合 力 , 大 小 等 于 这 两 个 力 的 大 小 _ , 方 向 跟 这 两 个 力 的 方 向 _ _ 。 合 力 的 表 达 式 : _ ; b . 同 一 直 线 上 , 方 向 相 反 的 两 个 力 的 合 力 , 大 小 等 于 这 两 个 力 的 大 小 _ ,方向跟 _ 的 力的方向相同。合力的表达式: _ (注)1、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力的合力,介于同一直线上的最大合力(同向 ) F1/N F2/N F/N 大小 大小 大小 F1 与 F2 同向 方向 方向 方向 大小 大小 大小 F1 与 F2 反 向 方向 方向 方向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概率》导学案

25.1.2 概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通过大量重复试验时的频率可以作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 〈二〉教学思考 让学生经历猜想试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的探索过程,丰富对随机现象的体验,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规律的数学模型.初步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三〉解决问题 在分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锻炼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与精神,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随机观念.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体验数学的价值与学习的乐趣.通过概率意义教学,渗透辩证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意义. 【教学难点】对频率与概率关系的初步理解 【教具准备】壹元硬币数枚、图钉数枚、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周末市体育场有一场精彩的篮球比赛,老师手中只有一张球票,小强与小明都是班里的篮球迷,两人都想去.我很为难,真不知该把球给谁.请大家帮我想个办法来决定把球票给谁. 学生:抓阄、抽签、猜拳、投硬币,…… 教师对同学的较好想法予以肯定.(学生肯定有许多较好的想法,在众多方法中推举出大家较认可的方法.如抓阄、投硬币) 追问,为什么要用抓阄、投硬币的方法呢? 由学生讨论:这样做公平.能保证小强与小明得到球票的可能性一样大 在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评价归纳. 用抛掷硬币的方法分配球票是个随机事件,尽管事先不能确定“正面朝上”

还上“反面朝上”,但同学们很容易感觉到或猜到这两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一样的,各占一半,所以小强、小明得到球票的可能性一样大. 质疑:那么,这种直觉是否真的是正确的呢? 引导学生以投掷壹元硬币为例,不妨动手做投掷硬币的试验来验证一下. 说明:现实中不确定现象是大量存在的,新课标指出:“学生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富有挑战的”,设置实际生活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对此予以肯定,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为课堂教学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也为下一步引导学生开展探索交流活动打下基础. 二、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1.教师布置试验任务. (1)明确规则. 把全班分成10组,每组中有一名学生投掷硬币,另一名同学作记录,其余同学观察试验必须在同样条件下进行. (2)明确任务,每组掷币50次,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统计“正面朝上”的频数及“正面朝上”的频率,整理试验的数据,并记录下来.. 2.教师巡视学生分组试验情况. 注意: (1).观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试验活动、是否愿意交流等,关注学生是否积极思考、勇于克服困难. (2).要求真实记录试验情况.对于合作学习中有可能产生的纪律问题予以调控. 3.各组汇报实验结果. 由于试验次数较少,所以有可能有些组试验获得的“正面朝上”的频率与先前的猜想有出入. 提出问题:是不是我们的猜想出了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产生差异的原因.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分析讨论产生差异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每次随机试验的频率具有不确定性,同时相信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也有规律

7.2力的合成导学案

罗塘中学五元教学导学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7.2 力的合成导学案 班级 组别 姓名 【学习目标】 1、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的角度,认识合力和分力定义 。 2、会进行同一直线上的合力的简单计算。 3、通过实验探究感知同一条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情况。 【自主学习】 1、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 。 【小组合作探究,展示评议】 探究一、合力和分力:观察分析课本P131页“帆的合力”、“蚂蚁的合力”图片: (1)数只蚂蚁才能挪动的一片树叶,一只甲克虫就可以挪动它了,这表明,数只蚂蚁和这只甲克虫对树 叶的 是一样的。 (2)众多船帆才能驱动大船,用一台发动机就可以驱动了。这台发动机对大船的 与多个船帆 对大船的 是一样的。 (3)两个小孩一共同用力可以提起一桶水,一个大人就可以提起同样的一桶水.一个大人对水桶施力_________ 与两个小孩共同对水桶施力_________ 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大人的_____个力的作用效果和小孩的_____个力的作用效果是一样的。 综合上述得:当几个力共同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它们的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就称为那几个力的________力,那几个力中的每一个力都叫这个力的_______力。 (注)合力往往不是物体受到的另一个力,只是跟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的“等效替代力”。 探究二、力的合成: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的规律 1.同一直线上的二力的合成有哪两种情况? 右图是小明探究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的实验图。(一) 图中粗线为橡皮筋,其原长为AE ,受力后伸长为AE ′, 钩码每个重0.5N ,据右图将F 1、F 2大小、方向填入下表: (二) (三根据实验现象,分析讨论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情况: 当两个分力方向相同时,合力大小如何?方向怎样? 如图(一)中F 1= N F 2= N F 1与 F 2的方向 。 比较图(一)、图(三)F 与F 1 、F 2的作用效果 。 所以F 就是F1、 F2的 力;F1、F2就是F 的 力, F= = N 当两个分力方向相反时,合力大小如何?方向怎样? 如图(二)F1= N, F2= N, F1与F2的方向 ;比较图(二)、图(三)F 与F1和F2的作用效果 。所以F 就是F1、F2的 力,F1、F2就是F 的 力;F= = N 综合上述得出结论: a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___________,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____________。合力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b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___________,方向跟 ______ 的 力的方向相同。合力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1、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力的合力,介于同一直线上的最大合力(同向 )与最小合力(反向 )之间。 2、合力的概念是建立在“等效”的基础上,也就是合力“取代了分力,因此合力不是作用在物体上 的另外一个力,它只不过是替了原来作用的两个力,不要误认为物体同时还受到合力的作用。

3.1.1.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案).doc

§3.1.1.随机事件的概率 一、教材分析 在现实世界中,随机现象是广泛存在的,而随机现象中存在着数量规律性,从而使我们可以运用数学方法来定量地研究随机现象;本节课正是引导学生从数量这一侧面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随机事件的概率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诸如自动控制、通讯技术、军事、气象、水文、地质、经济等领域的应用非常普遍;通过对这一知识点的学习运用,使学生了解偶然性寓于必然之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学习和体会数学的奇异美和应用美. 二、教学目标 1.(1)了解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2)正确理解事件A出现的频率的意义,明确事件A发生的频率fn(A)与事件A发生的概率P(A)的区别与联系2.发现法教学,通过在抛硬币、抛骰子的试验中获取数据,归纳总结试验结果,发现规律,真正做到在探索中学习,在探索中提高。 3.(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和亲身试验来理解知识,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2)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事件的分类;概率的定义以及和频率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随机事件发生存在的统计规律性. 四、学情分析 求随机事件的概率主要要用到排列、组合知识,学生没有基础,但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个类似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并不感到陌生,关键是引导学生对“随机事件的概率”这个重点、难点的掌握和突破,以及如何有具体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概念。 五、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件加以注意、分析,结果可定性地分为三类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指导学生做简单易行的实验,让学生无意识地发现随机事件的某一结果发生的规律性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硬币数枚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日常生活中,有些问题是能够准确回答的.例如,明天太阳一定从东方升起吗? 明天上午第一节课一定是八点钟上课吗?等等,这些事情的发生都是必然的.同时也 有许多问题是很难给予准确回答的.例如,你明天什么时间来到学校?明天中午12:10 有多少人在学校食堂用餐?你购买的本期福利彩票是否能中奖?等等,这些问题的 结果都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25.2 用列举法求概率(第二课时)

25.2用列举法求概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会用画树状图法求出一次试验中涉及三个或更多个因素时,不重复不遗漏地求出所有可能的结果,从而正确地计算问题的概率. 2.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画树状图的方法列举随机事件的所有等可能结果,从而得到事件发生的概率. 难点:事件发生经过多个步骤的概率计算. 教学过程(教学案) 一、情境引入 1.教学例3 学生尝试用列表法解答,小组交流讨论,教师讲评. 二、互动新授 1.教师过渡:当一次试验是从三个口袋中取球时,列表法就不方便了,为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通常采用画树状图法. 2.教师共同探究用画树状图的方法解答: 【解】根据题意,可以画出如下的树状图: 教材图25.2-1 由树状图(教材图25.2-1)可以看出,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共有12种,即 A A A A A A B B B B B B C C D D E E C C D D E E H I H I H I H I H I H I 这些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1)只有1个元音字母的结果有5种,即ACH,ADH,BCI,BDI,BEH,所以P(1个元 音)=5 12 . 有2个元音字母的结果有4种,即ACI,ADI,AEH,BEI,所以P(2个元音)=4 12 = 1 3 . 全部为元音字母的结果只有1种,即AEI,所以P(3个元音)=1 12 . (2)全是辅音字母的结果共有2种,即BCH,BDH,所以P(3个辅音)=2 12= 1 6 . 3.教师小结:用树状图列举的结果看起来一目了然,当事件要经过多个步骤(三步或三步以上)完成时,用画树状图法求事件的概率很有效. 三、课堂小结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用画树状图法求概率.画树状图法是一种很好地解决三步以上的概率问题的方法,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教学设计以发展思维为主线,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目标,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重视方法形成的过程,以探寻快捷准确的新方法为导向,以两个实际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评价的过程中展开思考,获取新思路和新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力的合成优秀学案

力的合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会画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3、 理解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的概念,会寻找等效力。 【学习重点与难点】 1.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2.会寻找等效力 ※课前预备知识: 一:力的三要素及力的作用效果 1、 力的三要素: 、 、 2、 力的作用效果 (1) (2) 二: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1、力的图示:用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 ———,线段的箭头指向力的——————,箭 头或箭尾表示力的————,得到的图就叫力的图示。 如何画力的图示(四步法) 1.定作用点 2.定方向 3.定标度 4.定大小 2、力的示意图 用一条有方向的线段把力的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做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只侧重于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昨日重现】 用一个大小为60N ,方向与水平面夹角为30度的力拉小车,请用图示法画出这个力。 ※知识清单: 1.共点力 物体受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作用于一点上或__________________交于一点,这样的一组力就叫做_________________,平等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 2. 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其他几个力的____________相同,那么这个力与另外几个力等效或可以相互替代,就把这一个力叫做另外几个力的合力,另外几个力叫做____________。互成角度的二力合成时,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___________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班级 姓名 装 订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人教版数学必修三3.1.1《随机事件的概率》配套导学案

人教版数学必修三3.1.1《随机事件的概率》配套导 学案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随机事件的概率导学案 学习目标: ①了解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 ②正确理解事件A出现的频率的意义 ③正确理解概率和频率的意义及其区别 ④运用概率知识正确理解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理解频率和概率的关系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学习过程与内容 一、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P108页完成下列问题 判断下列事件是什么事件 (1)导体通电时,发热 (2)抛一石块,下落 (3)在标准大气压下且温度低于00C时,冰融化 (4)在常温下,铁熔化 (5)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向上 (6)科比投篮一次,进球 知识梳理: 1、随机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必然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可能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频数与频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知识的形成 1、掷硬币实验:(自己动手操作) 步骤: (1)每人取一枚硬币,掷20次,并且记录结果,填入表格中 (2)各组学习组长统计本组实验次数和结果,填入表格中 (3)学习委员统计全班实验次数和结果,填入表格中 (4)画出条形图 反思:

九年级数学上册 25.2《用列举法求概率》(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自学目标: 1.会用列表法求出简单事件的概率。 2.会用列表法求出简单事件的概率。 3.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提高解题能力。 重、难点: 会用列表法和树形图法求简单事件的概率。 自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甲邀请乙玩一个同时抛掷两枚硬币的游戏,游戏的规则如下:同时抛出两个正面,乙得1分;抛出其它结果,甲得1分.谁先累积到10分,谁就获胜.你认为______ (填“甲”或“乙”)获胜的可能性更大. 2.一个盒子里有4个除颜色外其余都相同的玻璃球,一个红色,一个绿色,2个白色,现随机从盒子里一次取出两个球,则这两个球都是白球的概率是___ ___.3.同时抛掷两枚正方体骰子,所得点数之和为7的概率是_ _____. 4.一个布袋中有两个白球和两个黄球,质地和大小无区别,每次摸出1个球,共有几种可能的结果? 5.一个布袋中有两个白球和两个黄球,质地和大小无区别,每次摸出2个球,这样共有几种可能的结果? 二、自主学习: 1.甲、乙两队进行拔河比赛,裁判员让两队队长用“石头、剪子、布”的手势方式选择场地位置.规则是:石头胜剪子,剪子胜布,布胜石头,手势相同再决胜负.请你说明裁判员的这种作法对甲、乙双方是否公平,为什么?(用树状图或列表法解答) 2. 同时掷两个质地均匀的骰子,计算下列事件的概率: (1)两个骰子的点子数相同; (2)两个骰子的点子数的和是9; (3)至少有一个骰子的点数为2。

3.将三粒均匀的分别标有1,2,3,4,5,6的正六面体骰子同时掷出,出现的数字分别 为a ,b ,c ,求a ,b ,c 正好是直角三角形三边长的概率. 三、巩固练习: 1.有4条线段,分别为3cm ,4cm ,5cm ,6cm ,从中任取3条,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概率 是____ __。 2.一个圆形转盘,现按1∶2∶3∶4分成四个部分,分别涂上红,黄,蓝,绿四种颜色, 自由转动转盘,停止后指针落在绿色区域的概率为 . 3.袋中共有5个大小相同的红球、白球,任意摸出一球为红球的概率是25 。 (1)袋中红球、白球各有几个? (2)任意摸出两个球均为红球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道单项选择题都含有A 、B 、C 、D 四个选项,若某学生不知道正确答案 就瞎猜,则这两道题恰好全部被猜对的概率是 。 5、有两把不同的锁和三把钥匙,其中两把钥匙恰好分别能打开这两把锁,第三 把钥匙不能打开这两把锁。任意取出一把钥匙去开任意一把锁,一次打开锁 的概率是多少? 4.用如图3所示的转盘进行“红色蓝色配紫色”游戏. 图3 小颖制作了下表,并据此求出游戏者获胜的概率为 ?21 红色 蓝色 红色 (红,红) (红,蓝) 蓝色 (蓝,红) (蓝,蓝) 小亮则先把左边转盘的红色区域等分成2份,分别记作“红色1”“红色2”, 然后制作了下表,据此求出游戏者获胜的概率也是 ?21 红色 蓝色 红色1 (红1,红) (红1,蓝)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设计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设计 巴东三中赵金英 一、教学内容 本框题系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之《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节内容。主要内容是学习发展的观点,包括了解发展的普遍性,结合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的有关事实,说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中;把握发展的实质,说明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从而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的思维处于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的阶段,形象思维比较强,抽象思维在逐步发展。而哲学是一种思维科学,理论比较抽象,学生没有实际的体验而无法理解抽象的理论,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利用身边具体事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轻松把握教材的理论。 三、设计思路 本课力争在教学过程贯彻新课改“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尝试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争做引导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与学的双边互动。通过设置具体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重视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探讨中破解教材的重难点,体现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和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快乐学习。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发展的实质;理解发展的普遍性;了解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又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2、能力目标 运用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去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提高判断是非、正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发展观点和创新意识,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增强对社会发展的信心,自觉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使学生认同并自觉坚持科学发展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发展的普遍性 2、难点:发展的实质 六、教学方法 运用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创设具体的情境作为载体,分析情景中的哲学道理并加以总结。真正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哲学道理生活化、通俗化,使学生理解哲学道理的过程自主化。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阳光总在风雨后》,引入新课: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黑板板书: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自主学习 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和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发展的普遍性

力的合成导学案

高一物理导学案 沁阳一中高一物理【1】号

课程名称力的合成课型单一课课时3 学习目标 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共点力、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2.理解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知道“等效替代”是一种 重要的科学方法. 3.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 重点、难点 1.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2.合力与其分力的大小关系. 学法指导 1.学生根据导学案,结合课本进行预习,做学案后的练习进行自我检测,找出自己的误点.疑点.错点,做到听课”有备而听”. 2.讲完课后,应根据老师的讲解,结合自己的理解重新完善本导案. 导学过程导学笔记 预习导学 一、合力与分力 [自主探究] 如图3-4-1所示,图乙中的细绳对物体施加的一个力与图甲中细绳对物体施加的两个力_____相同,因此,可以用 这一个力代替那两个力. 成功发现 (1)概念: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原来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_____,这一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的几个力叫做分力. (2)关系:合力与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关系.在力的合成中,分力是实际存在的,合力是虚拟的,并不存在. 二、力的合成 [自主探究] 求合力的方法 (1)课本第62页实验中,为保证用一个力和用两个力拉小圆环产生的效果相同,应把小圆环拉到同一个点O. (2)在实验中分别记下分力F1、F2和合力F的______和______. (3)用力的图示法在白纸上画出F1、F2和合力F时,力的标度必须______. 成功发现自己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图3-4-1

平行四边形定则 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___________,这两 个邻边之间的 ______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自主探究] 用作图法作出如图3-4-2所示的四个力的合力. 成功发现 多个力合成时,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 个力的合力,直到把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这 些力的合力. 三、共点力 1.定义: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两个或更多力的作用,这些力共同作用 在同一点上,或者虽不作用在同一点上,但它们的延长 线交于同一点的一组力.在甲、乙、丙三个图中,图_________中的 三个力属于共点力. 2.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 分小组进行 合作探究图3-4-2 图3-4-3

1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哲学,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Φιλοσοφ?α/ Philosophia (哲学)是距今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腊人创造的术语。希腊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两部分构成的动宾词组,philein是动词,指爱和追求,sophia是名词,指智慧。希腊文Philosophia的含意是爱智慧,爱智慧这个动宾词组表述和界定的事情或事物,就是人类为了提高认识思维能力,为了更有智慧而进行的思想认识活动。最早使用philosophia(爱智慧)和philosophos(爱智者)这两个词语的是毕达哥拉斯。据蓬托斯的赫拉克利德在《论无生物》中记载,当毕达哥拉斯在同西库翁或弗里阿西亚的僭主勒翁交谈时,第一次使用了philosophia(爱智慧)这个词语,并且把自己称作philosophos(爱智者)。毕达哥拉斯还说,在生活中,一些奴性的人生来是名利的猎手,而philosophos(爱智者)生来寻求真理。他明确地把爱智者归到了自由人的行列,也把自由和真理联系在了一起。 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不管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确,但是他们的想法之所以有别于迷信的原因在于,这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他们提出了有关形而上学,知识论与伦理学的问题,至今依然。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直到今日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他们三人做注脚而已,仍离不开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换言之即使数千年后,我们依旧在试著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这也代表着我们依然为这些问题或是这些问题所延伸的更多问题而感到困惑。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单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单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单选)如果只见事物之间的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孤立起来,孤立地把世界,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煞事物之间质的界限,把世界看成是不分彼此的混沌状态,这是相对主义的观眯。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单选)联系具有多样性。 (多选)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 (二)世界的运动发展 (单选)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单选)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多选)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第二,新事物优起于旧事物。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25.2用列举法求概率》赛课导学案_1

25.1.2概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P(A)=m/n(在一次试验中有n种可能的结果,其中事件A包含m种). 【过程与方法】 2、学生通过试验,分析、探究、归纳出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算法,明确概率的变化范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通过试验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动脑习惯,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P(A)=m/n的探究过程及准确计算概率. 教学难点:对P(A)=m/n的归纳与理解. 教学用具:骰子、扑克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回顾:什么是必然事件?什么是不可能事件?什么是随机事件? 2、情境引入:今晚人民电影院有一场电影,老师手中只有一张票,而小明和小强两人都想拥有我的这张票去看电影,我很为难,不知把票给谁好,请同学们给老师出一个主意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那么小明和小强拥有电影票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能否用数值来表示这种可能性的大小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概率. 二、探究学习 1、抽取扑克牌试验 试验:从形状、大小相同的五张扑克牌(分别有1、2、3、4、5五个数)中随机抽取一张,然后放回洗匀再抽取,依次类推,思考: 在一次试验中,共包含_____种可能结果,每个数被抽到的可能性大小相等吗? 归纳试验特点: (1)每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只有有限个.(有限性) (2)每一次试验中,各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等可能性) 2、导出概率的定义 一般地,对于一个随机事件A,我们把刻画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称为随机事件A发生的概率,记为P(A). 3、归纳并理解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算法 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n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事件A包含其中的m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m/n.(m 为事件可能出现的结果总数;n为一次试验可能出现的结果总数) 4、例题学习 例1:某小商店开展购物摸奖活动,声明:购物时每消费2元可获得一次摸奖机会,每次摸奖时,购物者从标有数字1、2、3、4、5的5个小球(小球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