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泛爱众教案(五个课时)

弟子规泛爱众教案(五个课时)
弟子规泛爱众教案(五个课时)

《弟子规》泛爱众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只要是人,就应该相亲相爱。

2、使学生明白一个人,别人看中的是品德,不是外貌。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明白只要是人,就应该相亲相爱。

2、使学生明白一个人,别人看中的是品德,不是外貌。

教学内容:

《弟子规》泛爱众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精读文,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文字含义。

(一)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只要是人就是同类,不分族群,人种,宗教信仰,皆须相亲相爱,同时天地所滋长的万物,应该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维持这个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天是平等覆盖一切众生,不分智愚,大地是平等承载一切众生,不分净染。天地好比是我们的父母,我们应该学天地的博爱无私,平等爱护一切动物,植物。

※补充说明:

1、有人问:对于坏人及自私自利的人,如果还要保护他,岂不天下大乱大部分人都是后天学坏的,坏人做了坏事危害大众,除了应给予适当的处罚,也应让他们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周处除三害的故事)

2、天体之运行,日复一日,永不休止,代表“精进”。大地蕴藏无量无边的宝藏,生成万物,负载万物,而不求回报,并且平等养育一切众生,不分善人或恶人,代表“包容”。

(二)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品德修养高尚的人,名望自然高超,大家所敬重的是他的德行不是外表容貌;有才能的人处理事情的能力卓越,声望自然不凡,然而人们之所以欣赏佩服是他的处事能力,而不是因为他很会说大话。

※补充说明:

古代圣君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以及近代美国的华盛顿,林肯总统,都是注重德行修养的人,经过时间的流逝,历史的评断,令人怀念,尊重的还是那些德行高尚替大众着想的人,而不是外表和容貌突出的人。

二、故事启蒙:

(一)聪明努力的华陀

华陀是东汉时非常有名的医生,他之所以能成为名医,除了聪明之外,还经过一番辛苦的努力。华陀从小跟著母亲

相依为命,有一天,母亲昏倒了,醒来之后就无法下床,华陀找了好多医生都医不好母亲,没有多久,母亲去世了,华陀难过之余,也立志要成为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

在一座高山上,有个“琼林寺”,传说寺里有位长老的医术非常高明,华陀决定要去那里学医,邻人听到华陀想到琼林寺,都劝他说:“到琼林寺很远,凭你一个小孩子,怎么能够走得到呢”华陀不畏遥远的路程,他翻山岳岭,跋山涉水,带在身上的粮食吃完了,就摘果子充饥;累了就在草地、山洞休息。走了好久,他终于到了琼林寺。寺里的长老看他这么有诚意,不畏艰苦,非常感动,于是就答应他拜师的请求。起初,长老只叫他做些繁杂小事,华陀总是默默地把事情做好。事情做完后,他会非常细心地观察长老为病人看病配药,然后记在心里。

有一天,长老对华陀说:“你能吃苦又肯努力,从今天起,我要教你治病的方法”。华陀很高兴,并且很有信心地告诉长老:“师傅,我一定会努力学习做个好医生,让大家不再受病痛的折磨。”长老把华陀带进书房,然后指着装满各种书籍的大书橱说:“这是医学知识的宝库,你可要好好珍惜他们!一定要专心念书!”从此,华陀白天学习治病的方法,晚上就在书房用功读书。

这天晚上,华陀正在书房里读书,一个小师弟匆忙地跑来说:“不好了!师傅昏倒了!”华陀听了,立刻丢下书本,

赶到师傅房里去。华陀进到书房里,发现师傅躺在床上闭著眼睛,一动也不动。华陀紧张的拉著师傅的手,不停的叫著:“师傅,您醒醒啊!”可是,师傅一点反应也没有。华陀努力地使自己镇静下来,然后,他为师傅把脉。不一会儿,他微笑著说:“大家放心吧!师傅没什么毛病,一会儿就好了!”

华陀刚讲完,师傅果然就从床上坐了起来,说:“我根本没有生病,只是想考验你们!看来,只有华陀令我满意!”之后华陀回到书房,发现桌上的书已经烧成灰。原来,出去时太匆忙,桌上的书被油灯给烧了。幸好火势不大,只烧了桌上的书,而没有造成火灾。华陀将书中的知识和道理,一笔一画地写了起来,原来,他早就牢记在心里了。聪明的华陀经过不断的努力学习,长大后,终于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医。

引导重点:

(1)“成功靠一份天才,九十九分努力”,听了华陀的故事,你仍然认为成功的人只是运气好或天赋异禀吗?

(2)为人治病是一种技术,凡事都需要多加练习及下功夫,若能在学校认真听讲,并利用课余时间充实课堂上没教的知识,那么就等于在累积让自己成功的条件!

三、常礼举要(演练活动)

(一)培养感恩的心:投影片欣赏-《雨啊!请你到非洲》

世界上有许多人过着不幸的生活,小朋友面对自己幸福的生活要时常怀抱感恩的心,当你有能力帮助别人时应该及

时行善。询问小朋友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做到助人为快乐之本。

(二)地球暖化的危机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一体共存,对人,动物,植物或自然万物都应抱着一颗恭敬之心,不能有任何分别之心。地球是我们居住的地方,可是最近地球却生病了,询问小朋友知道地球生什么病吗?为什么地球会生这种病呢?这种病对人类的生活有什么重大的影响。近来因全球暖化问题,使得全球气温出现异常,我们都是地球的居住者,如何爱护地球才能使他不受伤害呢,大家可从日常生活做起,一起累积对地球的爱。

饮食方面:减少肉食多吃蔬果,随身携带环保筷,杯,碗,袋等环保用具。

交通方面:请多步行或骑脚踏车有益身体健康,出门可改搭大众交通工具。

生活方面:随手节约电源及水资源。

资源方面:确实做好资源回收的工作,减低对地球的污染。

《弟子规》泛爱众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有能力为大家做贡献的时候,就要勇敢的的奉献。

2、使学生明白当别人忙碌的时候不要去打扰别人,别人不安的时候要安慰别人。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明白有能力为大家做贡献的时候,就要勇敢的的奉献。

2、使学生明白当别人忙碌的时候不要去打扰别人,别人不安的时候要安慰别人。

教学内容:

《弟子规》泛爱众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精读文,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文字含义。

(一)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訾”是批评,说别人坏话的意思。当我们有能力可以为大家服务时,应该要乐与帮忙,不要自私自利。当别人比我们有才华有能力时,我们要真心的称赞他,并且向他学习,

不要在背后批评他人。

每个人都有帮助别人的能力,小朋友年纪虽小,但是像看到地上有垃圾随手捡起,或是扶起不小心跌倒的人,公车让座都是一件好事。

※补充故事:

1、范仲淹设义田,兴义学。

2、负荆请罪(蔺相如和廉颇)

(二)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和有钱的人相处时,不要表现出巴结讨好的态度,对待贫穷的人,也不要骄傲自大,瞧不起他人。对于用旧的东西,衣物要多加珍惜,不要随意丢弃,也不要因为结交了新朋友就疏远老朋友。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除非是坏了,不然只要好好的爱护有时候用起来比新的还顺手,甚至很多旧东西可以发挥创意做成另一样新的东西,例如旧的床单可以掌来做窗帘,饮料的吸管可以用来吹泡泡,这样一来,不但能够惜物,又能达到环保的要求呢!

引申:

在生活中,除了对物品,朋友,伴侣要勿厌故勿喜新之外,对于学问也要秉持著这种态度,学习一样东西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不要朝三暮四,一曝十寒,这样不论学什么都不会成功的。

※补充故事:

1、宋弘念旧(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三)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当别人正在忙碌没有空闲时,我们不要去打扰他,造成别人的困扰。当别人心情不好时,不要在一旁唠唠叨叨的说个不停,以免让人更心烦。当父母,老师正忙着处理事情,或在和别人说话时,我们也不可以打扰他们,或是一直插嘴,要在一旁静静等候,等他们忙完了或说完话后,再请他们帮忙。所以当我们打电话给别人时,除了问候之外,如果要长谈,要聊久一点,要先问一下对方现在有没有空,不要对方一掌起电话,我们就露雳啪啦一直讲。在三餐和睡觉时间也尽量不要去打扰别人。

(四)复习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那是不礼貌的行为。对老师对长辈也要有适合的称呼,像外国人都会直呼自己父母亲的名字,但我们中国人对这种称谓的礼仪十分重视,所以我们不可模仿。使用正确的称谓可以培养晚辈对长辈的恭敬心,就像现在如果老师听到有人直呼自己父母亲的名字都会觉得怪怪的。

※提问一:大家以后到社会上去工作时,对自己的老板,上司如果直接称呼他们的名字,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呢?在长辈面前,不要表示自己很有才能,藐视长辈。“见”在这里

读成“现”,表现的意思,在长辈面前特别表现自己,这是不礼貌的。为什么因为孩子如果从小很爱现,爱表达,把自己的锋芒毕露,将来会隐藏很大的危机。

※注一:现代人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强调自我表现,不懂谦虚的美德。

二,故事启蒙

(一)李斯善嫉

秦王政用李斯当谋士后,一面加强对各国的攻势,一面派人到列国游说诸侯,还用反间,收买等手段,配合武力进攻,这时国力强盛。韩非是李斯的同学,他在韩国看到国家一天天衰弱,三番两次向韩王进谏,韩王就是不理他。韩非满肚子学问,没被重用,就关起门来写了一部书,叫《韩非子》他在书中主张君主要集中权力,加强法治。这部书传到秦国,秦王政看到了十分赞赏,日后韩非来到秦国,看到秦国的强大,上书给秦王,表示愿为秦国统一天下出力。这份奏章一送上去,秦王还没考虑重用韩非,李斯倒先着急起来,怕韩非夺了他的地位。他在秦王面前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大王兼并诸侯,韩非肯定要为韩国打算;如果让他回国,也是个后患,不如找个罪名把他杀了。”秦王政听了这话,有点犹豫,下令先把韩非扣押起来,准备审问。韩非进了

监狱,想辩白也没机会。李斯却给他送来了毒药,韩非只好服药自杀了。

三、常礼举要(演练活动)

(一)勿厌故,勿喜新;培养感恩惜福的心

1、请小朋友看看剧中人物有那些地方做错,应该要如何改过才对?

2、妈妈带小英去大卖场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小英一直拉着妈妈往玩具区前进……

小英:“妈妈,这个芭比娃娃好漂亮,我好想要喔!”

妈妈:“妹妹,家里已经有三个不一样的芭比,这样就够了!”小英:“我不管啦!她穿的衣服和发型跟其它三个都不一样。”小英坐在地上放声大哭,不肯离开玩具区。

3、询问小朋友小英有那些地方做错?

4、每个小朋友都希望自己有各种不同的玩具,不过有许多玩具通常都是玩过一、两次就没有再掌出来玩了,这样是不是浪费爸妈的钱呢,如果下次你看到很想要的东西,如何做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

(二)废物利用做玩具

旧的玩具也有新的玩法,有些玩具甚至不用花钱,废物利用再造新玩具。请小朋友举手发表,下列都是资源回收的东西,如何把垃圾变成玩具再利用。

(三)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看情况、场合说话。

1、请小朋友看看剧中人物有那些地方做错,应该要如何改过才对?

2、妈妈和阿姨正在客厅聊天,小英准备和同学出去玩,找不到自己要穿的衣服……小英跑到妈妈的身边,不管妈妈正在与阿姨谈话便插嘴:“妈妈,我那件蝴蝶结的洋装在哪里?”妈妈:“在衣柜的第二个抽屉,你再找找看。”小英找不到又跑去客厅问妈妈。小英:“我找不到衣服,你快来帮我找,我快要迟到了。”妈妈:“我在跟阿姨讲话,你自己再仔细找找看。”小英:“我不管啦!我就是要那件洋装。”一直缠著妈妈不放。

3、小英有那些地方做错如果你是小英找不到要穿的那件衣服,应该怎么办?

《弟子规》泛爱众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不要随便揭露别人的短处和隐私。

2、使学生明白随便宣传别人的坏事,也是一种错误。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明白不要随便揭露别人的短处和隐私。

2、使学生明白随便宣传别人的坏事,也是一种错误。

教学内容:

《弟子规》泛爱众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煎思勉。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精读文,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文字含义。

(一)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别人的缺点,不要去揭穿,别人的隐私,切忌去张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当我们有短有私,希不希望别人到处宣扬当然不希望,所以我们不希望别人如此,自己也不应该这么做。有时候善意的谎言是需要的,例如当别人生重病时,为了让他好过一些,家人可能会隐瞒他的病情不让他知道,我们也要替他保密。

(二)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煎思勉。

赞美他人的优点或善行,就是行善,因为当对方听到你的称赞之后,必定会更加勉励行善,他人听到也能够见贤思齐。例如把上弟子规学到的,听到的故事记起来,可以告诉别人,让大家都可以效法,学习。

(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张扬他人的过失或缺点,就是做了一件坏事,如果指责批评的太过份了,还会给自己招来灾祸。因此我们平时要谨言慎行,不说别人的过失,因为说别人的过失就是自己的过失,会折损自己的福份,也可能会伤害到对方或竖立敌人,若对方恼羞成怒,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要养成“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之“隐恶扬善”的习惯,要顾

及他人的面子,不但可以避开灾祸,更可以改善社会风气。

(四)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朋友之间应该互相规过劝善,共同建立良好的品德修养,如果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的品德都会有缺失。那我们要用什么态度规劝呢,要诚心诚意“怡吾色,柔吾声”的劝告。

1、要用什么样的态度规劝?

如果该规劝的时候不规劝,我们就没有尽到当朋友(或先生,或当儿子)的本分,等到一错再错,要改正就来不及了,如此双方的道德都有缺失。

2、要怎样规劝才能使人接受?

兄弟或朋友规劝时要先取得对方的信任,并且“以身作则”不要过份严格或使人难堪,要考虑到对方的能力才能使人接受。

(五)复习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疾”是快步走过去,“趋”是小步的走过去,“揖”是很恭敬的向他问候。走路时遇见长辈,要赶紧走向前去行礼问候。如果长辈没和我们说话时,就先退到一旁,恭恭敬敬地站著,让长辈先走过去。

二,故事启蒙

(一)郑均悟兄

汉朝时郑均的哥哥是一位小官吏,常收受别人送来的礼物,郑均常劝告哥哥,但他都不听,所以他便出外帮佣一年多,并将辛苦工作所得的金钱都给了哥哥,也劝告哥哥:“东西用完了可以用劳力赚钱来买,但如果犯了贪污的罪,一生的名誉都将毁于一旦。”他哥哥因此改过向善,成为一位廉洁的官吏。当哥哥过世后,郑均独立抚养嫂嫂和侄儿。

三、常礼举要(演练活动)

(一)道人善,即是善。

请各位同学说说看,大家今天看到或听到了哪些好事情。

(二)劝告他人方式(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1、以身作则

隋朝时的辛公义,为了改变乡里丢弃病人的风气,就把病人带回家中照顾,等病人病好了,再请家人带回。反思如果硬要大家不准丢弃病人,乡民会抱怨,就算不丢弃病人可能对他也会不理不睬。

2、反讽提醒

唐朝的魏徵告诉太宗他要做良臣而不要做忠臣。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徵回答:“忠臣都要被杀头,有的心脏还要被挖出来,所以我要只做良臣”他这麼一说,唐太宗哈哈大笑。反思唐太宗是个聪明的君主,他会想到有暴君才会出忠臣,因为忠臣都在劝诫的时候被皇上杀了,所以如果他杀了忠臣就变成暴君,自此以后对于魏徵的直谏就较能够包容了。所以魏徵这样一讲后,他的性命就无忧了,有时候换个角度来劝告别人,会比直来直往更有效果喔!

3、表演法

有一次唐太宗退朝回宫后,盛怒未息,对长孙皇后说:“迟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皇后急忙问道:“陛下要杀谁呀”“魏徵总是当面悔辱我,不给我留情面!”皇后听完后,立刻换了礼服出来向太宗道贺说:“君明则臣直。魏徵忠直,敢于犯颜直谏,正说明你的圣明大度,真是可喜可贺啊!”太宗听完后,怒气渐消。想起魏徵的为人处世,内心油然生起了无限的敬意。反思贤淑的长孙皇后用夸大的肢体动作来劝谏太宗,真是充满了智慧。

(三)劝告他人的要点

1、地点

“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别人犯了错,不要在大家面前让他下不了台,要找适当的地点,私底下悄悄的说。

2、态度

理直气要和,不要因为自己是对的,就对犯错的人没有礼貌,态度要温和。

(四)实际练习

请学生到前面来练习遇到下列的情形该如何处理:公车上的人看到老人家不让座。在火车上有人大声的讲电话。有人随手乱丢垃圾。同学在背后抱怨老师功课出太多。

《弟子规》泛爱众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与别人相处的时候一定要大方大度。

2、使学生明白自己做不到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明白与别人相处的时候一定要大方大度,

2、使学生明白自己做不到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教学内容:

《弟子规》泛爱众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精读文,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文字含义。

(一)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财物的取得与给予,一定要分辨清楚明白,宁可多给别人自己少掌一些,才能广结善缘与人和睦相处。

引申:

所谓“施比受有福”要当个手心向下的人。如能舍得布施,多给少掌,就能减轻吝啬的心态,在施舍中就和大众结交了很多善缘,如果将来你有困难,别人也会来帮助你。在家里用餐时小孩在取拿之间,要观察长辈或别人是否没有吃,

所以我们要从小养成“多给与,少取用”的习惯,能处处为别人着想是好的德行,也能累积自己的福分。养

成礼让的态度就不会处处相争,家庭会和气,家族也会兴旺。

(二)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要将事物加到别人身上之前(或要托别人做事),先要反问自己:“如果换成是我,我愿意吗”如果连自己都不愿意,就要立刻停止。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要设身处地为别人著想,如有不愿别人加诸我们自己身上的事,就应赶快停止而不去做。

引申:

1、譬如我们要批评别人之前,就要想一想别人是否愿意接受我们这样的批评

2、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往往不能替别人著想。

3、当我们与人有了摩擦或出现危机时,就应反省是否曾经给人难堪,因而造成人际关系的障碍(人际关系不好),要用理智去体谅别人的感受。

(三)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受人恩惠要记得报答,别人有对不起自己的事,应该宽大为怀把它忘掉。怨恨不平的事不要记在心中太久,过去就算了(不要放在心上,处罚自己,苦恼自己)。别人对我们的恩德则要铭记在心,感恩不忘常思报答。

引申:

一个人要能常怀感恩心,不忘父母,师长,众人对我们的恩德,时时念父母,师长之恩。很多做义工的人每天都满面笑容,时时想着可以帮助别人,懂得爱人,付出会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内心会觉得充实。要感谢斥责我们的人,因为他增长了我们的智慧,要把怨恨的念头赶快转过来。父母,师长的恩情报答不完,我们要尽心尽力尽我们的本分

让这些对我们有恩之人都欢喜看到我们的成长。

(四)复习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不论骑车或乘车,路上遇见长辈,若方便停车应下车问候,并询问是否需要搭便车。若长辈要离去,则目视长辈离去约百步之遥才可以离开,这是敬老尊贤的表现。

二,故事启蒙

(一)韩信报恩(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汉朝大将韩信在未得志之前,生活很困苦。他常到河边钓鱼,不是每次都能顺利钓到鱼,所以时常饿肚子。河边住着一位以洗衣维生的妇女,她非常同情韩信,时常给他饭吃。韩信很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我要是飞黄腾达,一定会好好报答您。”妇人听完后一脸不悦地说:“我是同情你的遭遇,那是希望你报答我呢!”一次韩信到市场卖鱼,有一恶少侮辱他说:“你常佩剑上街敢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就毫不吭气地爬过去,市场的人都笑他胆小。后来,韩信替刘邦立下不少汗马功劳,于是被封为楚王。

他想起年少困苦时曾受过河边妇人的帮助与恶少的悔辱,便赏赐妇人黄金千两答谢,授与恶少中尉的官职。后来韩信对左右的人说,当日若无两位恩人,今天不可能会有这样的成就。

给小朋友的话:

我们要学习韩信“恩欲报怨欲忘”,“不念旧恶,不憎恶人”的精神。

三,常礼举要(演练活动)

(一)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1、故事分享

以前有一户人家,每次吃鱼时,妈妈都只吃鱼头,把其他的部位留给家人,请问各位,妈妈为何都只吃鱼头呢(因为妈妈舍不得吃鱼肉,所以吃最没有肉的鱼头,把好吃的部分留给家人)

2、错误剧情演出

晚餐时间,大家坐在餐桌前吃饭。爷爷,奶奶:“君君,这些都是你喜欢吃的菜,来来来赶快吃。”(说完两人挟了一堆的菜在君君碗里)君君:“那我不客气罗!”(用筷子在每一道菜里东挑西捡,吃完一口,不喜欢的就丢回盘中,把喜欢的菜整盘吃光光)

3、请学生找出剧中错误的行为

Q:君君的行为哪里做错了

解读弟子规之泛爱众教学导案

解读弟子规之泛爱众教案

————————————————————————————————作者:————————————————————————————————日期:

《泛爱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泛爱众》的含义,并能够联系学习生活,灵活运用所用知识。 2、教学方法:故事教学,讨论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养成主动关爱他人的习惯,注重才学品德的培养,并能尽自己做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篇章意思,同时把文义逐渐融入脑海中,与日常生活对比; 【教学难点】:让学生讲出自己身边的事例。 教学过程 一、回顾 集体背诵《弟子规》的总叙部分,回忆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部分?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序里,则学文。 请同学回答,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部分? 回答:孝:孝敬父母 悌:兄弟朋友之前互相关爱 谨:为人处世应该注意的地方 信:做事要讲诚信,有信用 我们已经学了孝、悌、谨、信这四个部分的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一个内容——泛爱众。

二、解读《泛爱众》 (一)带领学生诵读新课内容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二)逐句分析 1、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译文】:只要是人,都需要去关心和爱护,因为大家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 你在帮助别人的同时,等于在帮助自己。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尽力帮助别人。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也会第一时间帮助你。如果每个人都这么做,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感到特别温暖,我们的家庭也会更加幸福,我们的班级也会更加团结,我们的社会也会更加和谐。 这时候有同学们提出了疑问: ◆1、同学们都不关心我,我为什么要关心他们?! ◆2、我看到公交车上的工人,衣服特别脏,我只能离他们远远的! 实在没办法关爱他们! 请同学们思考,我们应该怎么解答这些疑问呢?

弟子规教案

弟子规《总叙》 一、活动内容: 弟子规,圣人训。守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二、教材分析: 总叙《弟子规》就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得教诲而编成得学生得生活规范,它规定了学生主修得六门课与辅修得一门课,教导学生弟子得本分。 三、活动目标: 1、幼儿初步理解总叙含义。 2、学习诵读弟子规。 四、活动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让幼儿理解孝道得重要性。 五、活动准备: 本段大范例《弟子规》教材,《弟子规》音视频。 六、活动过程 (一)教师讲述故事“百孝善为先”,引出《弟子规》总叙内容。(二)教师出示大范例,讲述《弟子规》总叙内容,让幼儿初步理解总叙含义。 (三)提问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平时就是怎样做得,鼓励幼儿大胆发言。 1、教育幼儿懂得:首先在家里,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2、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说话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与朋友相 处要有爱心,并且要亲近品德好得人,向她学习,这些都就是非做不可得事,如果做了以后,还有多余得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学习其它有益得知识本领得道理。 (四)幼儿在古典音乐得伴奏下诵读《弟子规》P1,感受经典美好得韵律感。 (五)结束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弟子规》得总叙,知道了首先在家要孝顺父 母,回家之后,每一位小朋友都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得事情 好吗? 弟子规《入则孝》(一) 一、活动内容: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二、教材分析: 入则孝这节通过圣贤得教诲,启发培养孩子得孝心,让她们懂得感恩之心。 三、活动目标: 1、把孝心得观念引入到小朋友得心田。 2、培养小朋友得感恩之心。 四、活动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让小朋友理解孝道得重要性。

弟子规泛爱众教案

《弟子规.泛爱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弟子规》第五篇《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教学目的: 1、学习《弟子规》中第五篇《泛爱众》之开篇,熟读成诵,感受古文的魅力,积累经典美文。 2 、在轻松的环境中感悟爱,体会对待“恩与怨”的不同态度。3、培养朗诵能力,能有节奏地 朗诵诗句,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诵诗句。 教学重、难点:熟读成诵,积累经典美文;体会对待“恩与怨”的不同态度。 教具准备:歌曲:《爱在天地间》;视频:《感恩一切》等 活动过程: 一、爱的初体验。 1、欣赏歌曲——《爱在天地间》师:首先,老师想请大家一起唱首熟悉的歌《爱在天地间》,好吗?(播放歌曲,全体合唱) 2、谈感受师:“爱的故事才这样美丽” ,这是一个怎样的爱故事呢?(2004 年非典时期,赞颂医护人员舍已为人的高尚情操。) 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首歌的主题吗?——爱(板书) 3、师小结师:老师今天就带大家一起去找找我们身边的爱吧! 二、古文学习,朗诵古文。 1、交流课前收集资料。师:刚才我们在歌曲中感受到了爱,老师想从你们收集的资料中 找找爱,行吗?(学生交流资料) ( 1)、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对老师的爱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对父母的爱 (3)、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对母亲的爱 (4)、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对父母的爱 (5)、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人与人之间的爱(6)、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对民族的爱 (7)、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对民族的爱 (8)、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对祖国的爱 (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亲人的爱 (10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故乡的爱。 (11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对故乡的爱。 (12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对春天的爱。 (13 )、孔隔让梨——兄弟之爱

弟子规教案之总序

《弟子规》教案之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一、教学内容 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二、教学目标 1. 诵读《弟子规》的总叙部分,理解基本意思。 2. 了解《弟子规》包含五个部分以及这五个部分的大意。 3. 使学生懂得《弟子规》这本书是给小孩子讲做人道理的,是根据圣人孔子的教诲编成的。 三、教学重难点 1. 理解句子的基本意思,在诵读的基础上会背诵。 2. 使学生明白做人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要讲信用;对别人有爱心,并且要与有仁德的人做朋友,学习他的优点与长处。做到了这些,如果我们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认真学习书本上的文化知识了。 四、教学准备 《弟子规》的图片和小故事。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老师就要带大家一起学国学了,学习国学知识,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更懂礼貌、更受欢迎的好孩子。 2、小朋友们请看这幅画,知道他是谁吗?他是孔子老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老师之一。我们一起来听听孔子老师的故事吧。 二、了解孔子、学拜师礼 1、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相传,他最早创办私塾,招收学生。孔子有三千学生,著名的有72人。孔子教学生,以儒家典籍《易》、《书》、《诗》、《礼》等为教材,培养了许许多多人才。我们现在所学的很多做人的道理、遵守礼仪都是经由孔子才得以保留或是由孔子创制的。 小朋友们来学习孔子留下来的文化,也可以算是孔子老师的弟子,就是孔子老师的学生。作为弟子,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嗯,要尊敬老师)首先,弟子应该向老师行礼。 (1)、老师给孩子示范如何给孔子行揖礼。首先整理衣服和仪容,双脚并拢。左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尾指四指并拢,左掌付托右掌背平叠,掌心朝内,左右拇指相扣,双手合抱,拱手为礼,举到额头处,鞠躬90度,以示恭敬,行三揖礼。 (2)老师带孩子向孔子行揖礼(三拜) 端身正立,整肃衣冠,让我们以至诚恭敬之心,向大成至圣先师,行敬师礼。拜,兴;再拜,兴;三拜,兴。 (3)孩子们向老师行揖礼(一拜) (4)老师请孩子们思考问为什么要行礼。 因为当我们庄重地整理好衣装仪容,缓缓的举起手,我们将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在课堂上,并恭恭敬敬,心怀感激的向老师致敬;俯下身时要把内心的傲慢、懈怠和嘈杂让大地带走;起身,我们做好了准备来上课,盛装智慧。 三. 《弟子规》题解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代李毓秀所作。

弟子规教案全集

弟子规教案全集 (总叙~余力学文) 目录 1 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备注 2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3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4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5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 孝方贤 6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7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 如事生 8 出则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复习: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9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复习: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10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复习:冬则温夏则清 11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复习: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 12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复习: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13 谨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复习: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14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复习: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15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复习: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16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复习: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17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复习: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18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复习: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19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

弟子规 泛爱众

五年级上学期“学《弟子规》做文明人”内容 泛爱众篇 第一课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注释:覆:遮盖。 译文:不论是什么人,我们都要关怀爱护,因为我们共同生活在这天地之间。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名声自然高远。人们所重视的是一个人的品德,而不是他的相貌。 第二课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注释:望:名望,声望。訾:诋毁,指责。 译文:才学丰富的人,他的声望自然会高。人们所佩服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并非说大话的人。自己有才能,不可自私自利;别人有才能,不可心生嫉妒,轻易诽谤。 第三课 勿陷害,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注释:骄:在别人面前骄傲自大。故:故旧,老朋友。 译文:不要去讨好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傲自大。不要厌弃老朋友,不要一味喜爱新朋友。对于正在忙碌的人,不要去打扰他;当别人身心欠安的时候,不要用闲言碎语干扰他。 第四课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注释:勉:尽力,努力。 译文:别人有缺点,不要去揭穿;别人的隐私,切忌去宣扬。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当对方听到你的称赞之后,必定会更加努力。 第五课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注释:且:就,不久。作:产生。规:规劝。亏:欠缺、短少。 译文:宣扬别人的短处,是一种恶行。如果宣扬得过分,会惹出祸患。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劝善,共同建立良好的品德修养,如果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的品德都会有损害。 第六课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注释:取与:取得与给予。分晓:清楚。已不欲: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已:停止。译文:财物的取得与给予,一定要分辨清楚,给得要多,拿的要少。强加于人的事,先要问自己喜不喜欢,如果连自己都不喜欢,就要立刻停止。 第七课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注释:贵端:以端庄为贵。然:这样。 译文:受人恩惠要时时想着报答,对别人的怨恨要尽快忘记;对别人怨恨的时间越短越好,对别人报恩的时间越长越好。对待家中的婢女与仆人,品行端正很重要,若能做到仁慈宽厚,那就更完善了。用势力压服人,对方口服心不服;以理服人,对方才会心服口服,无话可说。

弟子规之泛爱众.doc

弟子规全文及译文 六、《弟子规》泛爱众(原文及译文) 《弟子规》“泛爱众”这是学生主修的第五门课。泛爱就是博爱,就是与朋友在一起相处,要讲平等博爱。这是指交友。爱人者,人恒爱之。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译文】: 不论是什么人,我们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尊敬,因 为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译文】: 一个行为高尚的人,名声自然会高。因为人们敬重的 是一个人的品行,而不是看他是否有一副好的相貌。 一个才学丰富的人,名望自然会大。因为人们所佩服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人。

自己有才能,不要只想着为自己谋私利,也应当做些对社会大众有益的事。别人有才能,不要心生嫉妒,随便轻视、毁谤。 不要谄媚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对穷人傲慢无礼。不要厌弃过去的朋友,也不要只喜欢新结交的朋友。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译文】: 当别人正忙着没空时,不要因自己有事儿去打搅。当别人身心不安时,不要跟人家说话而去打扰他。 别人有短处,千万不要到处宣扬。别人有隐私,绝对不能说出去。 称赞别人善行,本身就是一种美德。因为别人知道后,就会因此受到勉励而更加努力地去行善。 宣扬别人恶性,本身就是一种恶行。如果由于过分的厌恶痛恨而一味地去宣扬,就会招来祸害。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译文】: 朋友之间互相规过劝善,则彼此都能成就良好的德行。如果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在道德上就都会有缺陷。 拿人家东西和给人家东西,特别要分得清清楚楚。给 人家的东西要多一点,拿人家的东西要少一点,这是 人情来往的道理。 想让别人做一件事,首先要问一问自己愿不愿意做。 如果自己都不原意去做,你赶快也不要让别人去做。 受人恩惠,要感恩在心、常记不忘,并时时想着报答;别人有对不起自己的事,过去就算了,不要老放在心上,应该宽大为怀,尽快把它忘掉。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 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译 文】: 对待家里的佣人,最重要的是自身品行要端正。品行 端正固然重要,对人还要仁慈宽厚。 用权势去压服别人,别人就会口服而心不服。用道理 去说服别人,别人才会无话可说。

《弟子规》完整版教案

《弟子规》教案 《弟子规》总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2、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教学重点、难点: 1、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2、弟子规的内容是什么? 3、有余力,则学文 教学内容: 学习《弟子规》的总序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讲解题目: 1、《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2、老师念一句,学生重复一句。 3、老师念上句,学生念下句。 4、小组合作学习,比赛读 二、讲解内容: 弟子规——是(古代)小朋友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古人云:学有学业、退有居业。弟子规就是教育小朋友学习以外应该做到的事情。 圣人训——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比如:孔子、孟子等。我们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称为圣人。 训:可以做为准则的话。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 首孝悌——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 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次谨信——次:次要、二,这里指第二件事。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谨和信。谨:谨慎。做事要慎重小心。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信号,做人也要按着准则去做。不能任意随便去做事。做事还要讲诚信。不能欺骗别人,讲信用。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长大就不会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 泛爱众——泛:广泛。不是指单纯的情爱。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更要爱世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等。做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弟子规之泛爱众

《弟子规之泛爱众》教案 1.3 黎娟 学情分析:古文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有些深奥和陌生,《弟子规》里面也不乏一些生僻的难字。但这并不是我们这节课要教学的重点。朗读依然是本课的主旋律,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使之朗朗上口,进而熟读成诵。并通过身边的真实故事,解读弟子规,源于生活,得到启发。 教学目标: 1. 带领学习《弟子规》第五篇—《泛爱众》,熟读能诵. 2. 培养学生朗读古文的能力,能有节奏的朗诵古文.(可适当讲解一些古诗文吟诵知识) 3重温蒙学经典—《弟子规》,了解其中深意,与现实相结合,通过实例重新定义《弟子规》。从中看到国学经典之精华,让学生初步了解《弟子规》。 教学重难点: 1. 古文生僻字词,古今异义,古文理解等. 2.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与古文形成对比,提高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3. 初步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兴趣 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共同探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弟子规》之泛爱众篇的吟诵音频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1.弟子规介绍(或提问)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2.泛爱众介绍(提问) “泛”就是广泛,很普遍的意思;“爱”就是慈悲, 有爱心。这个“众”,我们讲的是众人。(除了人之外,还能扩展到动物、植物。) 3、原文内容及概括(分小组各自进行讨论,并推选代表进行概括,每组随机抽选两人提问,并结合自身经历分享经验,事后进行。总体疏通,讲解,夹杂小故事和小视频、音乐、图片等)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第一部分:不分等级贵贱,人皆爱之,不以貌取人,重德重才。

弟子规泛爱众教案

《弟子规.泛爱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弟子规》第五篇《泛爱众》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教学目的: 1、学习《弟子规》中第五篇《泛爱众》之开篇,熟读成诵,感受古文的魅力,积累经 典美文。 2、在轻松的环境中感悟爱,体会对待“恩与怨”的不同态度。 3、培养朗诵能力,能有节奏地朗诵诗句,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诵诗句。 教学重、难点: 熟读成诵,积累经典美文;体会对待“恩与怨”的不同态度。 教具准备: 歌曲:《爱在天地间》;视频:《感恩一切》等 活动过程:一、爱的初体验。5 1、欣赏歌曲——《爱在天地间》3 师:首先,老师想请大家一起唱首熟悉的歌《爱在天地间》,好吗?(播放歌曲,全体合唱)2、谈感受1 师:“爱的故事才这样美丽”,这是一个怎样的爱故事呢?(2004年非典时期,赞颂医 护人员舍已为人的高尚情操。) 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首歌的主题吗?——爱(板书) 3、师小结1 师:老师今天就带大家一起去找找我们身边的爱吧! 一、古文学习,朗诵古文。15 1、交流课前收集资料。3 师:刚才我们在歌曲中感受到了爱,老师想从你们收集的资料中找找爱,行吗? (学生交流资料) 1、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对老师的爱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对父母的爱 3、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对母亲的爱 4、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对父母的爱 5、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人与人之间的爱 6、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对民族的爱

7、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对民族的爱 8、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对祖国的爱 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亲人的爱 10、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故乡的爱。 1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对故乡的爱。 1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对春天的爱。 13、孔隔让梨——兄弟之爱 14、花木兰替父从军——对父母的爱 师结语:是呀,只要我们有一双爱的眼睛,爱时刻就在我们身边存在!因为“凡是人, 皆须爱!” 2、引出本课学习的诗句。 师:今天老师也有些资料想与大家交流!(板书)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3、自由朗读4 (1)、请学生先自己读一读后,指名来试着读一读。(重点先把诗句读通读顺。师指导后全班读。) 3 师指出此诗句出自《弟子规》第五篇《泛爱众》并板书,学生复习一下总叙)1 (2)、老师知道同学们有许多诵读诗句的方法,能选择一种喜欢的方式在小组内读一读吗?(指导有节奏读)5 小组读1 请同学读4 一字一拍读;两字一拍读;拍手节奏读;仿古人读等。 3、指名诵读。2 4、全班齐读。1 三、理解诗句,感受“恩与怨”15 1、学生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3 小组内先说1 再全班交流。2 2、理解“恩与怨”5 师:你们有什么报怨的事情和大家说说吧?(请生交流)2同学之间的怨,父母老师之间的怨) 板书:怨忘 那“恩”呢?有没有什么感恩的故事要与大家分享。3 (父母的养育之恩;兄弟的互相照

弟子规:泛爱众

泛爱众:天下为公,推己及人 爱心人人都有,博爱却不多见。它要求我们爱天爱地爱大自然,爱一切万物。不仅爱美好的东西,也能心胸宽广地包容他人的过失。不分你我,没有私心,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泛众爱”,亦即天下为公。真爱要发自内心,要用心去爱。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真正做到了大爱,这个世界将更加美好。 1、宽容别人,方便自己 宽容是一种美德,因此《弟子规》对此特别强调。我们要学会不在心中谴责别人,不要因为他们的错误而责怪和憎恨他们。宽容的人能以德服人,其实只要你豁达些,宽容些,处境会很快得以摆脱。学会宽厚待人,是一门课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资本,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要素。这需要尊重他人,包容他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如果连接触的人都适应不了,还谈什么要有成功的人生呢? 救人于窘迫,脱人于尴尬,是一种真正的美德,而且往往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功效。能够巧妙地为别人解围,给别人面子,既是一种很高超的学问,也是一种随机应变的本领。给别人面子,也就是给自己机会。 东汉华阴人刘宽,字文饶,官至光禄勋,封为逯乡侯。他待人十分宽厚,从不对人乱发脾气。即便是别人有了过错,他也能体谅并宽容别人。 一次,刘宽乘牛车外出。路上遇见一个农民遗失了一头牛。农民拦住了刘宽的牛车,仔细辨认,认定刘宽的牛就是自己丢失的牛。刘宽听了,也没有辩解,随即下车徒步回家。过了不久,那位丢牛的农民找到了自己的牛。他亲自把刘宽的牛送回来,并且道歉道:?先生,我很羞惭,误把您的牛当作自己的牛了。请您原谅!?刘宽十分和气地说:?这个世界上许多东西都很相似,自然也就十分容易认错。我还要感谢您给我把牛送回来了呢。?人们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都称赞刘宽的宽洪大量。 得理不让人,是普通人最容易犯的错误。不过得饶人处且饶人,更符合立身处世的法则。对于别入的小错误和小缺点,不要紧揪不放。只要别人意识到了错误,就应该宽容大度地原谅对方。 2、学会赞美别人 好话都会说,可你会赞美别人吗?可能未必,不妨像《弟子规》说的那样“道人善”。这个世上,没有谁不喜欢被他人赞美。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赞美是一种有效的交往技巧,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喜欢被人赞美是人的一种天性。 公司里孙、张两人闹了矛盾。一天小张对她的同事李先生说:?你去告诉孙小姐,我真受不了她,请她改一改她的坏脾气,否则我再也不会理她了。?李先生说:?好,我会处理这件事。?之后,当张小姐遇到孙小姐的时候,果然觉得她不再那么盛气凌人了,而且还主动地跟张小姐友好地打了招呼。在以后的日子里,孙小姐变得和气又有礼貌,与从前相比,简直是变了一个人。张小姐就向李先生表示谢意,并且好奇地问:?你是怎么说服她的??李先生笑着说:?我只是跟孙小姐说,‘有好多人都称赞你,尤其是张小姐,说你又温柔又善良,不光人长得漂亮,脾气也好,人缘也好’!如此而已。? 在生活中,有时一味的责备和批评往往只会带来更大的怨恨和不满。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让状况改善,为什么不试试用夸奖的方式呢?法国名人拉罗什富科说:理智、美丽和勇敢的赞扬提高了人们,完善了人们。 我们应该学会赏识、赞美他人,努力去挖掘他人的闪光点。同是一棵树,有的人看到的是满树的郁郁葱葱;而有的人却只看到树梢上的毛毛虫。为什么同样一件事物,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原因就在于有的人懂得赏识、赞美,而有的人只会用挑剔、指责的眼光看待事物。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善于用赞美来激励自己的将领。在许褚与李催(jué,一说“傕”

弟子规教案全集

弟子规教案全集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教学内容:学习《弟子规》的总序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教学重点:有余力,则学文 讲解题目:《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 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教学方法:老师念一句,学生重复一句。也可老师念上句,学生念下句。 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确定学习时间,需要念几遍。 讲解内容: 弟子规——是(古代)学生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古人云:学有学业、退有居业。弟子规就是教育学生学习以外应该做到的事情。 圣人训——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比如:孔子、孟子等。我们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称为圣人。

训:能够做为准则的话。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 首孝悌——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我们首先要孝 敬他们。 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次谨信——次:次要、二,这里指第二件事。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谨和信。谨:谨慎。做事要慎重小心。比如走路要 遵守交通信号,做人也要按着准则去做。不能任意随便去做事。做事 还要讲诚信。不能欺骗别人,讲信用。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长大就 不会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 泛爱众——泛:广泛。不是指单纯的情爱。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更要爱世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等。做人要有一颗 仁爱之心。 而亲仁——仁:指同情友爱,仁慈之心。我们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使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以上四条是做人 的根本。不管你有没有文化知识,但忠、孝、礼、义、信必须要做到。 (举例说明)一个六岁的小孩,他不但学会了弹钢琴,而且会说 英语。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大人都叫他为客人表演。一天,他表演了 节目后,大家都在赞扬他。他骄傲地说了一句语惊四邻的话:“姥姥 你是个大笨蛋,什么都不会!”客人愕然。从这个例子说明:家长不 能一味的培养孩子技能,但不知道学习技能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 让他表演,而是为了让他有一计之长,将来好做事。可他连做人的道 理都不懂,怎么去做事?一个连自己的家长都瞧不起的孩子,他怎么 会虚心向别人学习?

最新弟子规教案

弟子规全文解释—弟子规全文翻译 第一课时 一、《弟子规》总叙(原文及译文) 【原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译文】:弟子就是学生,规是规范。《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它规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课和辅修的一门课。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为要小心谨慎,言语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到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 二、《弟子规》入则孝(原文及译文) 《弟子规》“入则孝”是学生主修的第一门课。入是在家。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善事,一个是心,一个是侍。心即是心里面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侍即是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当先。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译文】: 父母亲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亲让你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 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 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温暖,夏天要让他们清爽凉快。早晨要向父母请安。晚上要替他们铺好被子;伺候父母安眠。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第二课时 【译文】: 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也要通报一声,以免父母挂念。平时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选定的职业或立定的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轻易改变。 不要因为小事情,就不禀告父母而擅自去做。假如自作主张地去做事,那就不合乎为人子女的道理了。 东西即使很小,也不要偷偷私藏起来。否则,一旦被发现,父母一定会非常伤心生气。 凡是父母所喜欢的东西,一定要尽力替他们准备好;凡是父母所讨厌的东西,一定要小心地处理掉。 第三课时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译文】: 如果身体有所不适或受到损伤,就会让父母为我们担忧;如果在德行上有了缺欠,就会使父母感到丢脸。 父母亲喜欢我,做到孝顺并不难。父母亲不喜欢我,我还能用心尽孝,那才是难能可贵的! 如果父母有了过失,子女应当耐心地劝说使其改正。劝说时态度一定要和颜悦色,声音一定要柔和。 如果父母不肯接受劝说,就等到心情好时再劝。如果父母还是不听,还要哭泣恳求,即使因此而遭到鞭打,也毫无怨言。 第四课时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弟子规全部教案

《弟子规》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教学内容:学习《弟子规》的总序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教学重点:有余力,则学文 讲解题目:《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 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教学方法:老师念一句,学生重复一句。也可老师念上句,学生念下句。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学习时间,需要念几遍。 讲解内容: 弟子规——是(古代)学生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古人云:学有学业、退有居业。弟子规就是教育学生学习以外应该做到的事情。 圣人训——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比如:孔子、孟子等。我们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称为圣人。 训:可以做为准则的话。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 首孝悌——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 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次谨信——次:次要、二,这里指第二件事。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谨和信。谨:谨慎。做事要慎重小心。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信号,做人也要按着准则去做。不能任意随便去做事。做事还要讲诚信。不能欺骗别人,讲信用。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长大就不会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

泛爱众——泛:广泛。不是指单纯的情爱。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更要爱世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等。做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而亲仁——仁:指同情友爱,仁慈之心。我们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使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以上四条是做人的根本。不管你有没有文化知识,但忠、孝、礼、义、信必须要做到。 (举例说明)一个六岁的小孩,他不但学会了弹钢琴,而且会说英语。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大人都叫他为客人表演。一天,他表演了节目后,大家都在赞扬他。他骄傲地说了一句语惊四邻的话:“姥姥你是个大笨蛋,什么都不会!”客人愕然。从这个例子说明:家长不能一味的培养孩子技能,但不知道学习技能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让他表演,而是为了让他有一计之长,将来好做事。可他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怎么去做事?一个连自己的家长都瞧不起的孩子,他怎么会虚心向别人学习? 总结: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因为它是我们行动的准则。弟子规的内容是教育小朋友在家懂得孝顺父母,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在外要敬师长、懂礼貌、讲信用。和别人平等相处,不自私、不傲慢、爱大众、爱国家、爱民族。在培养好了自己的品德后,再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我们能够做到这些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互动: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对《弟子规》的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自己原来哪些方面做的不够。 家庭作业:请家长帮助熟念《弟子规》总序 课后小结:我們現在學習弟子規的五項綱領後,每天都要省思自己是否有做到弟子規,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有意義。

《弟子规》泛爱众教案

《弟子规》泛爱众第一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只要是人,就应该相亲相爱。 2、使学生明白一个人,别人看中的是品德,不是外貌。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明白只要是人,就应该相亲相爱。 2、使学生明白一个人,别人看中的是品德,不是外貌。 教学内容: 《弟子规》泛爱众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精读文,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文字含义。 (一)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只要是人就是同类,不分族群,人种,宗教信仰,皆须相亲相爱,同时天地所滋长的万物,应该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维持这个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天是平等覆盖一切众生,不分智愚,大地是平等承载一切众生,不分净染。天地好比是我们的父母,我们应该学天地的博爱无私,平等爱护一切动物,植物。 ※补充说明: 1、有人问:对于坏人及自私自利的人,如果还要保护他,岂不天下大

乱大部分人都是后天学坏的,坏人做了坏事危害大众,除了应给予适当的处罚,也应让他们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周处除三害的故事) 2、天体之运行,日复一日,永不休止,代表“精进”。大地蕴藏无量无边的宝藏,生成万物,负载万物,而不求回报,并且平等养育一切众生,不分善人或恶人,代表“包容”。 (二)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品德修养高尚的人,名望自然高超,大家所敬重的是他的德行不是外表容貌;有才能的人处理事情的能力卓越,声望自然不凡,然而人们之所以欣赏佩服是他的处事能力,而不是因为他很会说大话。 ※补充说明: 古代圣君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以及近代美国的华盛顿,林肯总统,都是注重德行修养的人,经过时间的流逝,历史的评断,令人怀念,尊重的还是那些德行高尚替大众着想的人,而不是外表和容貌突出的人。 二、故事启蒙: (一)聪明努力的华陀 华陀是东汉时非常有名的医生,他之所以能成为名医,除了聪明之外,还经过一番辛苦的努力。华陀从小跟著母亲相依为命,有一天,母亲昏倒了,醒来之后就无法下床,华陀找了好多医生都医不好母亲,没有多久,母亲去世了,华陀难过之余,也立志要成为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

弟子规泛爱众带拼音

dìzǐg uī 弟子规 fàn ài zhòng 【泛爱众】 fán shìrén jiēxūài tiān tong fùdìtong zài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xìng gāo zhě míng zìgāo rén suǒ zhòng fēi mào gāo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cái dàzhě wàng zìdàrén suǒfúfēi yán dà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yǐyǒu néng wùzìsī rén suǒ néng wùqīng zī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wùchǎn fùwùjiāo pín wùyàn gùwùxǐxīn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rén bùxián wùshìjiǎo rén bùān wùhuà rǎo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rén yǒu duǎn qièmòjiērén yǒu sī qièmò shuō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dào rén shàn jíshìshàn rén zhīzhī yùsīmiǎn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yáng rén èjìshìèjízhīshèn huòqiězuò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shàn xiāng quàn déjiējiàn guòbùguī dào liǎng kuī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fán qǔyǔ guìfēn xiǎo yǔyíduō qǔyí shǎo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jiāng jiārén xiān wèn jǐ jǐbúyùjísùyǐ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ēn yùbào yuàn yùwàng bào yuàn duǎn bào ēn cháng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dài bìpúshēn guìduān suīguìduān cíér kuān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shìfúrén xīn bùrán lǐfúrén fāng wúyán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弟子规泛爱众教案(教学设计)

弟子规泛爱众教案 教学内容: 《弟子规》第五篇《泛爱众》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教学目的: 1、学习《弟子规》中第五篇《泛爱众》之开篇,熟读成诵,感受古文的魅力,积累经典美文。 2、在轻松的环境中感悟爱,体会对待“恩与怨”的不同态度。 3、培养朗诵能力,能有节奏地朗诵诗句,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诵诗句。 教学重、难点: 熟读成诵,积累经典美文;体会对待“恩与怨”的不同态度。 教具准备: 歌曲:《爱在天地间》; 视频:《感恩一切》等 活动过程: 一、爱的初体验 1、欣赏歌曲——《爱在天地间》 师:首先,老师想请大家一起唱首熟悉的歌《爱在天地间》,

好吗?(播放歌曲,全体合唱) 2、谈感受 师:爱的故事才这样美丽,这是一个怎样的爱故事呢?(2004年非典时期,赞颂医护人员舍已为人的高尚情操。)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首歌的主题吗? ——爱(板书) 3、师小结 师:老师今天就带大家一起去找找我们身边的爱吧! 二、古文学习,朗诵古文。 (一)交流课前收集资料。 师:刚才我们在歌曲中感受到了爱,老师想从你们收集的资料中找找爱,行吗? (学生交流资料) 1、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对老师的爱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对父母的爱 3、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对母亲的爱 4、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对父母的爱 5、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人与人之间的爱 6、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对民族的爱

7、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对民族的爱 8、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对祖国的爱 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亲人的爱 10、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故乡的爱。 1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对故乡的爱。 1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对春天的爱。 13、孔隔让梨——兄弟之爱 14、花木兰替父从军——对父母的爱 师结语:是呀,只要我们有一双爱的眼睛,爱时刻就在我们身边存在!因为“凡是人,皆须爱!” (二)引出本课学习的诗句。 师:今天老师也有些资料想与大家交流!(板书)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三)自由朗读 1、请学生先自己读一读后,指名来试着读一读。(重点先把诗句读通读顺。师指导后全班读。) 师指出此诗句出自《弟子规》第五篇《泛爱众》并板书,学生复习一下总叙 2、老师知道同学们有许多诵读诗句的方法,能选择一种喜欢的方式在小组内读一读吗?(指导有节奏读)

弟子规教案全集

弟子规教案全集 【篇一:《弟子规》完整版教案[1]】 《弟子规》教案 《弟子规》总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2、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教学重点、难点: 1、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2、弟子规的内容是什么? 3、有余力,则学文 教学内容: 学习《弟子规》的总序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讲解题目: 1、《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2、老师念一句,学生重复一句。 3、老师念上句,学生念下句。 4、小组合作学习,比赛读 二、讲解内容: 弟子规——是(古代)小朋友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古人云:学有学业、退有居业。弟子规就是教育小朋友学习以外应该做到的事情。圣人训——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比如:孔子、孟子等。我们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称为圣人。 训:可以做为准则的话。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 首孝悌——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 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次谨信——次:次要、二,这里指第二件事。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谨和信。谨:谨慎。做事要慎重小心。比如走路要遵 守交通信号,做人也要按着准则去做。不能任意随便去做事。做事 还要讲诚信。不能欺骗别人,讲信用。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长大 就不会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 泛爱众——泛:广泛。不是指单纯的情爱。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更 要爱世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等。做人要有一颗 仁爱之心。 而亲仁——仁:指同情友爱,仁慈之心。我们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使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 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 小结:以上四条是做人的根本。不管你有没有文化知识,但忠、孝、礼、义、信必须要做到。1、教师讲一个故事:一个六岁的小孩,他 不但学会了弹钢琴,而且会说英语。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大人都叫 他为客人表演。一天,他表演了节目后,大家都在赞扬他。他骄傲 地说了一句语惊四邻的话:“姥姥你是个大笨蛋,什么都不会!”客 人愕然。 2、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家长不能一味的培养孩子技能,但不知道 学习技能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让他表演,而是为了让他有一计 之长,将来好做事。) 3、他懂得做人的道理吗?,懂得怎么去做事情吗? 4、一个连自己的家长都瞧不起的孩子,他会虚心向别人学习吗? 三、总结 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因为它是我们行动的准则。弟子规的内 容是教育小朋友在家懂得孝顺父母,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在外要敬 师长、懂礼貌、讲信用。和别人平等相处,不自私、不傲慢、爱大众、爱国家、爱民族。在培养好了自己的品德后,再努力学习文化 知识。我们能够做到这些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互动:请小朋友说 一说你对《弟子规》的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自己原来哪些方面做 的不够。 四、家庭作业: 请家长帮助熟念《弟子规》总序 《弟子规》入则孝 教学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