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研究法的过程与方法

文献研究法的过程与方法
文献研究法的过程与方法

一。文献研究步骤

对于文献研究法而言.无论对哪一种文献进行研究,其研究的过程都是

相似的,都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准则。一般而言.文献研究的过程包括以下

几个阶段:

1.确定研究目的和问题。研究目的和问题不间,文献收集、描述的范

围必然不同,文献分析的重点也必然不同。所以文献研究法的首要工作就是

要确定自己研究的目的和问题。同时还要明确文献研究法在这项研究中是当

作辅助性的研究方法,还是作为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来使用,因为这会直接

影响文献收集、整理、解读及分析的侧重点和方法。

2.文献收集。首先,要确定文献收集和描述的范围。这里的文献范围

是指文献的内容范围、时间范围和文献的类别。其次.做好收集文献和描述

文献的准备工作。即取得与掌握有关文献的单位或个人的联系,设计文献的

收集和描述大纲。最后.根据已拟定的研究方案和目的,进行文献收集。文

献收集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向拥有这些文献的个人索取,另外一个是

到特别的收藏地或档案馆取得。无论使用哪种方法.在收集文献时都要注意鉴别文献的真伪,深人考察文献的来旅和可靠程度;同时要注愈记录文献的

来源.以便保证引用文献的规范性.避免浸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况出现;还

要在时间和经费允许的悄况下.适当扩大文献收集的范围.以保证能够收集

到较为完整和系统的文献。

3.文献的整理。刚刚收集到的文献资料非常庞杂,必须经过整理才能

很好地为我们所要进行的研究服务。资料整理就是为了使搜集到的大量粗

摊、杂乱的原始资料系统化.从而揭示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及内在规律。在社

会科学研究巾,资料整理首先是对所获资料进行检查、核实,并对错误和遗

泪加以修正、补充.然后将其分类编码,再进一步综合简化。文献的整理要

常握以下原Wi:一是条理化.即整理文献和整理后的文献要有一定的时序,

镇理后的文献不能是散乱的和无规律可循的;二是系统化.即文献整理要有

一定的逻辑.整理后的文献之间要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

休;三是简明化,即要保证整理后的文献是最能够体现出研究要行的,而不能"t0毛胡子一把抓”,使整理后的文献仍很庞杂。

4文献的解读。文献的解读一般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浏览,

就是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简单了解整理好的文献的基本内容和待点,不

需要掌握、理解和记忆其其体内容。浏览的目的一方面是要t解几有阅读价

值文献的全貌,确定这些文献对研究的价位和愈义.另一方面是分辨出文献

哪些部分的研究价位和走义最大,为以后的精读做好准备。因此.浏览的速

度要快。可以通过阅读内容摘要、文献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以及X段的主题句

等方法提高阅读的速度。第二个阶段是精读,即理解性阅读。通过情读,要

深人理解和掌握文献中对研究有价f1k和盒义的内容,同时要做出正确而客观地评价。这个阶段既是理解的过程.也是概括和再次升华的过程。在这个阶

段既要把文献内容同自己的研究课题结合起来,同时还要有效鉴别文献的直

伪和内容的可靠程度。

5.文献分析。文献分析包括统计分析与理论分析。前者主要是定且分

析.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统计方法、数理方法和摸拟法;后者刻是定性分析,

包括逻辑分析、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系统分析等,主要采用的一般方法是

比较法和构造类型法。所谓构造类型是指依据经验或思辨从资料中抽象出理

论概念,然后利用这种概念将所研究的社会现象划分为各种类型,如权威类m、角色类型等。社会科学研究还使用各种特殊的定性分析方法.如结构分

析、功能分析、社区分析、阶级分析、角色分析等等。任何研究都离不开定

性分析,但具体采用哪些分析方法是由研究目的和理论暇设决定的。

上述过程并不是一种直线式的过程.很据研究的需要常常重复其中的某个过程。比如,在分析阶段觉得收集的文献不够充分时,就需要重新收集文

献、孩理文献和阅读文献。在这样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中,不断概括和明晰

自己研究的问题,最终形成研究报告。

二。文献考察和分析

必须指出的是,在整个文献研究方法使用的过程中,必须对所采用的任

何资料持有一种科学的置疑精神和批判态度,这是保证文献资料准确性的前提。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文献进行考察和分析是非常有帮助的:

i.考究文献的作者情况:文献的最初作者是谁?他的研究目的是什么?

同自己的研究目的有何异同?文献的作者是通过何种方法和途径获得这些文

献中的信息的?为什么这些文献得以保存这么长时间?文献的作者是否希望

公开文献的内容?

2.对文献的研究立场分析:文献写作的具体历史背景是怎样的?文献

是否努力做到了价值中立?如果存在偏见.应该怎样去发现和修正?

3.对文献的逻辑性验证:文献的主题是f卜么?文献的作者又是通过何

种概念和范畴传达信息的?通过文献中所使用的资料能概括和推理出文献所

给出的结论吗?文献作者是通过何种方法进行研究的?这种研究方式对研究

的主题是否恰当?

4.对文献真实性的复证:思索从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资料对文献提供

的信息能够进行证实或证伪。

(一)历史文献研究

尽管历史文献研究方法与内容分析和统计资料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

些重叠,但是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在文献的类别和来源部分中,我们

曾提到历史文献包括个人文献和非个人文献,因此,相应的研究也分为对个

人文献的研究和对非个人文献的研究,后者也称为历史/比较研究。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个人文献研究的特点。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

个人文献研究类似于观察法和个案研究。它不是事先建立某个假设,然后通

过一次调查中收集的资料来脸证这个假设,而是研究人员就某个感兴趣的议

题做某种概括,然后从个人文献中摘录材料进行说明。个人文献的分析一般

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与研究议题相关的个人文献进行分类,然后对这些类型

进行分析和讨论,而个人文献的一些特定例子可被选择用以说明分类中所包

含的不同类v或说明某些观点。比如W·卜托马斯和F"W·兹纳尼茨基合著的《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一书主要是利用个人信件所做的个人文献研究。他

们通过对在美国的波兰移民和他们在波兰的亲属写的大量个人信件的研究指出所有农民的信件都是一种4本类型即问候性的变异.而且重印了这些信

件.对其作资料分析.N一封信都可能说明了一种现点。

尽管许多社会学家认为,这一方法为开展关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人

们的内心梢神生活的彻底研究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但是许多从事定最的

和统计分析的社会学家仍批评这种方法是十分主观的.尤其是研究人员可能

对人们生活史做选择.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争议提醒找们.个人文献研

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深人的描述性的质性研究,其目的也不是想得出更抽

象的理论结论,其研究结论的适用性是有限的.决不能将这些结论无限延

展。

非个人文献研究方法(历史/比较研究),是一种以质为本的研究方法.

此研究以发现不同文化中的历史摸式为目的.通常要从大量详细描述所研究

的议题中发现摸式.即韦伯所称的“理想类型’.其本质含义是指山社会现

象的本质特征所组成的概念模吧。在进行研究时.要求研究者必须设身处地

地思考被研究者的环境、观点和感觉.以便适当地解释他们的行动。这种研

究的层次是更为宏观的,结论也更具橄括性和抽象性。韦伯的《新教伦理与

资本主义精神》就是这方面研究的典范。他研究了早期新教徒教会的官方文件.研读了加尔文以及其他教会领异者的讲道.并Fi解读了其他相关的历史

文件.得出结论:虽然经济因素能够而且的确影响社会其他方面.似经济决

定论井不能解释所有的事情;经济形式可能来II于IF经济的理念;宗教制度

是社会行为的来源而不是经济状况的反映。不仅如此,通过对犹太教以及中

国和印度的宗教的详细历史分析,说明t资本主义为什么役有在中国、印度

以及以色列国家的古代社会中发展:在这三个宗教中.他没有发现任何支持

资本积采及再投资的教义—这也姗强r他关干新救角色的结论。

通常非个人文献研究方法属于一个特别的理论范式。比如可以通过对特

定历史状况的分析来确定是否可用某种理论来对这段历史加以研究。有时历

史/比较研究试图在新的情境中复证前人的研究,如贝拉在韦伯的宗教与经

济关系的脉络中对德川宗教的研究。

尽管非个人文献研究取得了许多眼目的研究成果,但是并不意味着这种

方法是无懈可击的。这种研究是建立在这样的一个前提假设之上:所有的历

史记录都几有实证性。但是我们知道,这个假设本身可能就存在问题。因

此,在对非个人文献进行研究时.必须保待对所用的历史记录的一种协醒。

(二)统计资料文献研究

统计资料文献研究.一般是指利用官方和半官方的统计资料所做的研

究。在一定程度上,这些统计资料是原始的、未被引用和分析的数据。它同二手资料的分析是不同的。二手资料分析是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根据他人

获得的资料进行自己的分析。也就是说,二手资料分析运用的统计数据是已

经被别人分析过并得出研究结论的。而统计资料文献研究的研究者只是利用

这些数据做自己的分析和研究。

利用统汁资料文献进行分析最著名的例子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在100多年前对自杀现象的经典性研究。涂尔干想找出人们自杀的社会原因,

实验研究、调查研究乃至实地研究等方法均是无法做到的。在现实生活中,

有关自杀的统计资料却较易获得,因此他选择了对这些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的

研究方式。

在涂尔干所处的时代,对自杀原因的解释多是从个体自身来寻找原因,

但涂尔干认为仅从个人心理方面来解释是不够的.他希望发现环境特别是社

会条件对于自杀的影响。他通过反复查阅大最的各种相关记录,不断地概

括、验证、排除或肯定自杀的各种社会条件因素。首先引起他注意的是自杀

串的稳定性。他发现复季的白杀率比其他季节多得多,这似乎显示也许沮度

与自杀率有关,但后来查阅的资料排除了这种假设。接着他又探索了年龄、

性别以及其他许多因索对自杀的作用。后来他终于发现:尽臂自杀率具有相

对稳定性.但政治动乱时期白杀率会突然增高。比如1848年前后的欧洲国

家就是如此。由此他获得这样的假设:社会是否稳定与自杀率的高低有着密

切的关系,社会的失衡会导致自杀率增高,反之.社会稳定似乎可以防止自

杀。他继续探索,通过对一系列不同数据进行分析,使这个一般性的假设更

加明确、具体。比如,他还分析了宗教信仰对自杀的影响。从各种类似于宗

教与自杀间关系的其他具体表现中,涂尔干抽象出“社会整合程度,的概

念,说明自杀现象是社会整合程度的一种反映。最后他裕出结论:社会整合

程度越高,自杀率越低;反之,社会整合程度越低,自杀率就越高。

从L面的例子不难看出.统计资料文献的研究过程具有文献研究一般过

程的特点,但是它还其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首先,从效度方面看,这种墓于对现有资料进行分析的研究,明显地要

受到既有资料的限制。通常既有资料并不能准确地包括研究所感兴趣的事

物,而所进行的测量也无法全然有效地代表变量或研究者想要用其得出结论

的概念。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方法:逻辑推理和复证。前者是指在对统计资

料进行研究时,要从现有的统计资料出发,依据逻辑推理原则,严格地一步

步地验证自己的结论,而不能在研究前事先做出任何假设或带有任何倾向

性。总之.要谨记.在这种研究中,结论是从现有统计资料中得出的.而不

是用这些资料来验证研究者想要的结论。后者就是指要运用多个指标对变傲进行侧量。比如,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提出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建立

小康社会。要衡蛋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离这个目标还有多远,就不能根据一

个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的资料鱿做出结论,而应通过多个指标(如国民

教育水平、国民医疗水平以及其他一些指标)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然后得出结论。

其次。从信度方面看,现有统计资料本身的质量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统计资料本身的质量受到多种因家的影响,其真实性是必须加以置疑的。通常来讲,逻辑推理和复证可以比较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同时还有一些具体的方法可以处理这个问题。第一,在研究时,要随时牢记统计资料的信度问题是可能存在的。只有思想上商度重视,才能在具体的研究中随时对这个问题加以反思。第二.要严格考察统计资料的相关知识背景,也就是说对统计资料形成的历史背景、编写人员的悄况、形成这些统计资料最初的目的等等要有十分清楚的把握、离开了这些背景知识,盲目地对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和利用是很容易出问题的。第三,要对统计资料的范围和层次有十分清晰的认识。比如,就对犯罪记录的统计来看,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对犯罪的定义是不同的,因此,不能随意地使用这些数据。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犯罪记录都会统计在案,所以有关的统计数据很可能是不完整的。第四,对那些经过专家或者研究者证明比较可靠的统计资料的出处(如杂志、出版社、网站等等) 要注愈收集和保存.因为来源于这些地方的统计资料通常是比较权威和可信的。第五,要注意统计资料的保存过程,因为这个过程也常常会影响已经保存和报告过的记录。比如.当前很多单位正逐步实现计算机白动化管理,它原有的许多统计资料的记录在改变的过程肯定会产生某种偏离,所以在使用网络上的一些统计资料时尤其要小心

总之,利用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时,不要轻易相信看到的数据,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和核实.同时通过逻辑推理和复证不断考察这些数据,这样才能保证其效度和信度,,从而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出自https://www.360docs.net/doc/94530278.html,/sitemap.html禁止转载

考研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整理 一、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界说—— 1.教育研究的含义: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 2.意义:①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②改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③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增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 3.教育研究的类型:(1)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二)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 (1)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直觉观察时期,具有朴素性和自发性的特点;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 (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以经验论(培根)和唯理论(笛卡尔,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是康德)两个派别的形成以及实践中重思辨、逻辑和分析为基本特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进步

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思潮及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影响;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也同时取得显著进展;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还受到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两个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 (4)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把对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 (三)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1.特征:①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②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③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脱节④思维方式整齐划一、整体直观; 2.现状:①研究的主体在不断地扩大;②研究的范畴在不断拓展;③研究的问题意识增强;④研究角度和方法多元化; 3.存在问题:①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没有得到重视;②定性和定量的综合研究不够;③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依旧占据教育研究的主流,应加强科学实证性;④不善于吸收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四)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①自然化、生态化②综合化(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多变量实验设计)③多文化趋势④现代化;

学术论文研究方法

学术论文研究方法 *本文是作者为本校研究生作的一个讲座内容,系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 YJG-Z06003) xxxx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校研究生人数快速增长,他们中大多思想活跃、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能顺利地完成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并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然而,由于硕士研究生,一般刚刚涉及科学研究和论文撰写,没有这方面的训练和经验,加上时间紧促,论文撰写中尚存在一定的困难及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 目前,通常由导师个别辅导以及模仿报刊论文去写作,从实践来看是很不够的。 笔者长期从事学术期刊的论文编审工作,受理了许多研究生论文,从中了解到开办这方面的讲座和辅导是许多研究生希望。然而,论文撰写涉及的问题很多、很细、很深,本讲座也许只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论文撰写是充满个性差异的事物,为了提高本讲座的实际指导意义,尽量多讲授一些写作中的共性问题,以写作的基本方法、规律和思路为主,避开具体的专业知识问题和语文问题。为此,讲座安排了四方面的内容: 科技(学术)论文的基本知识;学术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和要领;论文各个部分的撰写要点;论文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本讲座的不少内容仅仅笔者个人的经验总结,是探索性的,例如,如何论述本研究的先进性和创新性,文章正文的撰写方法和思路等,因此尚不成熟。 学术论文的写作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本讲座介绍的方法和技巧很难适合所有的论文写作,加上笔者的知识水平因素和时间仓促,尚存在各种不足和缺陷实属难免,但希望能为研究生和一些年轻教师在论文撰写上提供参考。 一、科技(学术)论文的基本知识

(一)学术论文的种类 不同类型的学术论文其写作方法有着很大的不同。学术论文可有多种分类,按出版(发表)的形式分有: 期刊论文( 0.3~ 0.6万字),学位论文(硕士3~5万字,博士5~15万字),会议论文,科技报告等。按内容及研究性质分有: a)研究报告型,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有实验研究报告、调查研究报告、观察研究报告和对策研究报告等;b)开发发明型;c)议论(论证)型;d)综述评论;e)研究简报。 上述分类在实践中不是绝对的,一篇论文可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 (二)科技(学术)论文的基本性质与要求 科技(学术)论文经过专家鉴定和(或)发表,便成为人类知识的载体――文献。一篇篇文献犹如点点知识的源泉,最终汇成知识的海洋,造福于人类。作为人类知识载体,论文必须满足以下一些要求。 1.科学性要求 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使人们能够客观地认识真理。反映科学研究成果的科技论文就必须根据科学研究的这一总任务,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探讨,客观地揭示其内部规律。因此,论文撰写者首先应该具有科学、负责和严谨的态度,实事求是、数据翔实,分析深刻,结论可靠。千万不能弄虚作假、主观臆造,或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和偏见。 2.创新性要求 创新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线,是科技(学术)论文的灵魂。在科学研究的竞赛中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它要求文章所揭示事物的现象、属性、特点及运

教育研究方法整理

1、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是什么?基本特点各是什么? 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有“实证主义范式”和“自然主义范式”。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一些学者也将这两种范式称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一)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基本特点 1、实证主义范式的出发点:教育研究中实证主义范式的兴起,得益于教育研究向自然科学学习,以实现“科学化”的不懈努力。这种范式以自然科学的研究为典范,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运用数学工具、推究因果关系,对研究对象加以说明或解释 2.实证主义范式关注的主要方面 研究结果的客观真实性; 研究过程和结论的可检验性; 所获认识的确定性; 研究结论的普遍有效性 3.实证主义范式评价研究质量的主要指标 有代表性的抽样技术; 确立研究变量的规范;(每一个变量是否有清晰的操作性定义,否则在实施研究过程中难以准确地控制和考察这些变量;还要看变量之间及变量内部是否具有逻辑关系:同一变量的不同指标之间是否既不重复也不遗漏,不同变量之间是否具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标准化的研究工具; 控制干扰变量的手段; 符合线性因果观的论证过程; 检验假设时精确的统计处理 (二)自然主义研究范式的基本特点 1.自然主义范式的出发点 自然主义范式是在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研究中形成的 本体论,它认为教育活动是由人在意识和情感支配下完成的,必然带有参与者的主观价值因素,因而不存在纯粹客观的现实,而只有被人赋予意义的现实 认识论,它认为研究主体和客体不可能分离,也不可能存在精致地等待被人发现的纯粹客观的规律,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实际上是主体通过与客体的接触和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有意义的、可沟通的见解。认识的结果不是对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确证,而是理解人的特征、活动和教育情境 方法论,它特别强调研究者深入现场,在尽可能自然的情境中与被研究者一起生活,了解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倾听他们的心声,同时,对自己所用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刻的反省,注意自己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对研究的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移情理解被研究者的行为和思想,获得对研究对象的真切认识。 这种范式更多地采用归纳法的研究思路,研究者不是从一定的假设出发,只关注由此

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法 主讲教师:陈伙平 参考书目 1、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3、威廉·维尔斯曼(美),袁振国等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4、陈伙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原理【M 】.福建科学与技术出版社,2007 5、林焕章等.教育科研操作指南【M 】.国际文化出版社,2000 一、基本理论 (一)科学与教育科学 1.科学 2.教育科学 (二)科学研究与教育科学研究 1.科学研究 2.教育科学研究 ①教育科学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研究对象——教育问题 研究问题的特点 A.复杂性:一果多因;一因多果;亦因亦果 理论中的两难: 实践中的两难: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自由与纪律。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造成的两难:新课改的理念与实际操作的不一致;打孩子。 D.整合性与扩散性 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A.客观性原则 B.操作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公共性原则 E.检验性原则 a.理论中两难B.两难性 b.实践中两难 c.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的两难 ì????í?????::孔子:性相近,习相远人性论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ì????í?????:::朱熹知先行后知行观王夫之行先知后王守仁知行合一ì????í?????a.时间上的开放C.开放性 b.空间上的开放 ì??í???

③教育科学研究分类 (三)科学研究方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科学研究方法 ①含义:包括方法论与具体的研究方法。 方法论与具体研究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②非科学方法 A.根据权威的解释 B.直觉判断 C.奠基在纯理论假设基础上的逻辑推理 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①以方法论为基础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向与态度 (一)方向——“四个坚持” (二)态度——实事求是 三、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1.科学教育呼唤科学研究 2.当今中国教育需要教育科研五个需要 第二章 选题与抽样 一、选题 (一)选题的重要性 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 实践证明:选题恰当,研究成果容易得到认可 基础研究A.根据研究目的应用研究 ì??í???定性研究B.根据研究方法定量研究ì??í???教育事实研究C.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教育价值研究 ì??í???个案研究D.根据研究对象的数量成组研究ì??í???宏观研究E.根据研究问题的大小微观研究 ì??í??? ② A.实践第一树立三个正确观点 B.辩证发展C.系统整体 ì????í????? ③ A.方法论方法体系 B.具体方法C.辅助性技术 ì????í?????

教育研究方法剖析

作业1 第一章 简答题 1.简述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答:科学与技术的区别月联系,科学与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科学与技术不同.技术是"为了同一母的而共同协作所形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的体系".技术的根本职能在于对客观世界的控制和作用,即在于设计和制定用于生产通讯.科研及生活等方面的工具和手段,它着重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实际任务,而科学是系统知识理论,是发现,目前早已有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的规律,科学提供它用理论而即使则是创造发明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东西之手段或规则,是将理论变 成现实. 2.简述科学的特点. 答:科学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客观性②实践性③理论性④逻辑系统性⑤真理性⑥发展能够性 3.简述科学研究的特点. 答:科学研究的特点:①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组织性. ②具有自觉性的继承性与创造性. ③具有极强的探索性. 4.简述科学研究的类型. 答:科学研究的类型: ①探究性研究②叙述性研究③因果性研究 5.简述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答: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①准备阶段②研究设计的发展阶段③搜集资料阶段④整理分析阶段 6.简述科学方法的分类. 答:①按它用方法划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可分为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 ②按科学研究阶段划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可划分选择和确定课题的方法. ③按研究方法的性质划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分为定性研究法与定量研究法. 第二章

简答题 1.简单叙述科研问题提出的一般途径. 答:①一般只有通过对人类教育行为仔细,认真的观察才能提出研究的问题,确定科学研究的起点②寻求何种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各种行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③探究经验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④揭示已有理论的逻辑矛盾⑤受文献资料的启发,广泛地查阅文献,发现研究问题⑥与各行各界学者的交流⑦社会实际问题的探讨⑧交叉学科所产生的空白区. 2.简述叙述科研问题的一般分类. ①科学问题与非科学问题 ②有意义问题与无意义问题 ③常规问题与突破常规问题 ④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 3.简单叙述确定研究问题时的原则. ①价值性原则,即问题是否在理论与使用上有价值 ②科学性原则,即问题是否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为依据 ③可行性原则,即是否具备客观条件,主观条件,人力,物力,理论准备等 4.说出多元智慧的八种智能. 答:①语文智能②逻辑一数学智能③空间智能④肢体一动觉智能⑤音乐智能⑥人际智能⑦内省智能⑧自然观察智能 第三章 简答题 1.研究时机的工作内容 答:①取样时机②工具设计③分析设计④策略设计 2.列出4种随机取样方法 ①简单随机取样法 ②分层随机取样法 ③等距随机取样法 ④整群随机取样法 3.简述建党随机取样法. 答:简单随机取样法就是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N个单位中抽取出若干个单位作为样本.它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对象有同等的被抽噎到的可能性.并要求个体一件都相互独立.

教育研究方法历年真题(2007-2012)

2007年 简答题: 1、简述教育文献综述报告包含哪几个部分 答:教育文献综述报告包含以下四个部分的内容:(1)提出问题。(2)确定方法。(3)正文部分。(4)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简述提高教育实验研究内在效度的方法(至少五个) 答:内在效度是指实验者所操纵的实验变量对因变量所造成的影响的真正程度。影响教育实验的内部效度的因素有八种:大师教育(1)偶然事件。是指除了实验变量之外,一些未经控制的因素会介入周期较长的实验过程,引起实验结果的变化。大师教育(2)成熟。指在实验期间,实验对象的身心发生变化也影响实验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3)测验。指前测的暗示对实验因变量的影响。大师教育(4)工具。指测量手段对实验因变量的影响。大师教育(5)统计回归现象。可能混淆实验处理对因变量的效果,使实验结果难以解释。(6)差异的选择。所选择的两组或几组受试者,在未受实验处理之前,本来各方面的能力就有所偏差或不相等,那么实验结果的差异,就不能说是单纯由于实验处理所造成的。(7)实验对象的流失。实验对象在实验期间的流失,如择校、转学等,则可能使实验结果难以解释。当实验组和控制组有不同比率的实验对象退出实验时,就会导致结果的偏差。(8)上述七项因索的彼此交互作用,是影响内部效度的另一个因索。 选做题: Ⅱ:为了确定某地区中小学是否有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特采用如下方式进行(1)称书包法; (2)课堂观察法;(3)问卷调查法;试分析这三种方法的优劣,并自己设计一个研究方案。大师教育答:称书包法的优点在于:形式直观,简单易行,方便整理。局限在于:笼统地通过一个因子进行判断,有误差;只适合在数量较少的情况。问卷调查的优点在于:方便实用,省时,花钱少;由于可以不署名,在某种情况下结论比较客观;能搜集大样本信息资料,收效大;便于整理归类,能做量的统计处理,使调查结果具有一定代表性。问卷调查法的局限在于:问卷设计的质量会影响结论的代表性;搜集的资料比较表面,不能深入了解深层次的内心世界真实情况;若部分调查对象不作回答,难以知道不回答的原因,也会影响问卷的效度。课堂观察法的优点在于:对事物有最直接的认识;方便易行,不必使用特殊设计的复杂仪器设备,不需要特殊条件,适用于广大的研究范围;不妨碍被观察者的日常学习、生活和正常发展,因此不会产生不良后果。课堂观察法的局限在于,观察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受各种偶然因素的干扰;研究者在观察时原则上不能支配和控制研究对象及其发展,所以不能判断问题的原因,只能说明“有什么”和“是什么”问题;在研究对象人数多且分散的情况下应用较困难;教育现象的复杂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观察项目归类推论性太多,会影响研究的信度;观察研究往往取样小,观察的资料琐碎不易系统化,普遍性的程度不高。研究方案(略)。 Ⅱ.答案要点:(I)三种研究思路优劣(18分) ①称书包重量可以收集关于学生课业负担的客观的数量化证据,但如果不同时考察书包的内容,就会使研究显得简单化而失之武断。

教育学311真题教育研究方法必选题总结

教育学311真题教育研究方法必选题总结 2008年 某研究者想探明教学方式与学生思维品质形成的关系,于是在一所小学随机选择了一个班作为实验班,采用新的应用题教学方式实施教学,如以自编应用题(一题多变)和解应用题(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应用题归类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等等。实验前后分别对该班进行了难度相当的测试。该班前后测平均成绩的差异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 (1)写出该研究使用的随机抽样方法的名称。 (2)写出该实验的研究假设。 (3)写出该实验设计的名称,并用符号表示其格式。 (4)试从实验设计方面分析该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答案要点: (1)这项研究的抽样方法是整群抽样(或整群随机抽样)。(4分) (2)这项实验的研究假设是:“革新应用题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 的形成”。(4分) (3)名称:单组前后测设计(4分) 格式:Ol X O2 或 YI x Y2 (4分) (4)从实验设计来看,仅以一个班进行实验,不设对比班,只从一个班实验前后测试的结果得出实验结论,会使实验结果的说服力不够。(4分) 可以采用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或随机分派控制组后测设计,或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对该实验设计进行改造。(4分) 改进方案描述:(6分) 示例一: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研究者可以随机选择同年级的两个班,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作为对比班。实验前对两个班进行同一试卷的测试,实验结束后,再对这两个班使用与前测难度相当的同一试卷进行测试。两班前后测平均成绩的差异可以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 示例二:随机分派控制组后测设计 研究者可以随机选择同年级的两个班并做等组处理。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作为对比班。实验结束后,对这两个班进行同一试卷的测试。两班测试平均成绩的差异可以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

写论文时具体会用到的研究方法

写论文时具体会用到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Survey method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常见的观察方法有:核对清单法;级别量表法;记叙性描述。观察一般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观察对象。由于人的感觉器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观察者往往要借助各种现代化的仪器和手段,如照相机、录音机、显微录像机等来辅助观察。 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文献研究法Data study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文献的概念:文献的现代定义为“已发表过的、或虽未发表但已被整理、报导过的那些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一

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技巧学习心得

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技巧学习心得 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技巧学习心得 时间犹如流水般川流不息,偷偷消逝。这学期的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的课程已经悄无声息的接近尾声了。怎样才能遵循选题,用对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保证论述方向的可信程度,并用准确无误的语言表达该要表达的事物,我谈谈自己的体会:论文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论文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写论文一般经过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论文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论文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像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论文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论文,特别是实习同学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有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论文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用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为撰写论文时提供有用的资料。 二、格式与写法 论文的要求是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 评述。因此论文的格式相对多样,一般都包含: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论文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 前言部分,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其写法多样,不管怎样,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

教育研究方法

一、访谈法的概念和类型(P147) 1.概念:访谈法是由访谈者根据调查研究所确定的要求与目的,按照访谈提纲或问卷,通过个别访问或集体交谈的方式,系统而有计划地收集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 访谈与日常谈话是不是一回事? 本质区别: 访谈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谈话,是紧紧围绕研究的主题进行的谈话。 讨论: 访谈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案例某同学对中国历史,特别是对近、现代史非常感兴趣,他跟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组成一个研究小组,经过多次讨论,决定研究长征的起因和历史意义。他们到图书馆、书店等处查阅了大量有关长征的资料。为了弥补这些书面文字资料的不足,他们还想到了访谈法,希望能从老红军的口中“掏”出更生动的一手资料来。下面是他们的描述: 今天,我们突然想到可以去采访老红军。听说邻村有两位曾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我们不如就去吧。说干就干,我们几个人骑着自行车来到一位老红军家。不料却是“铁将军把门”——没人;我们又来到第二家,却被当成讨饭的给“轰”了出来。我们只好扫兴地回家了。(一)答访谈前的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确定访谈问题》选择访谈对象》取得认可同意》确定时间地点》知识准备》设计访谈提纲》模拟训练 访谈提纲的设计(P150) 1. 明确访谈目的,围绕研究目的考虑从哪几个方面提问,每一方面提出几个问题。 2.访谈类型: 结构性访谈——非结构性访谈 一次性访谈——重复性访谈 个别访谈——集体访谈 3.访谈主题 4.访谈具体问题(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问题清晰、具体) 5.访谈的具体时间、地点、访谈人员与访谈对象 6.访谈的资料记录与分类方法 记录一个现场追问的问题 主持人身上哪些访谈技巧值得我们学习?(提问、倾听、回应) 注意第一,礼貌、谦虚、诚恳、耐心是访谈者自始至终都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表现; 第二,一般的访谈时间不宜过长,以1~2小时为宜; 第三,访谈者对结束访谈和告别一定要重视,争取给被访者留下一个关于访谈的整体的美好回忆。 三、整理和分析访谈结果 ?访谈结束后,要对原始资料及时进行分类和编码,对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写好访谈小结。 教育实验研究 自变量:研究者要操作的变量,即实验变量,变化的措施、条件,即实验变量(不同的教材、

-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 一,教育研究概述 1)教育研究的类型:按照研究目的—基础研究(研究教育的事理,揭示教育活动本身所固 有的法则和规律,也成“纯研究”或“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将基础研究所揭示的法则或规律运用于教育实践活动,以直接指导或改进教育实践活动,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按照分析方法—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按照研究内容—价值研究(价值研究要回答的问题是因为什么,为谁,为什么目的,许诺什么,多大风险,应优先考虑什么等等。价值研究通过价值的确认与分析而直接面对价值问题)和事实研究(事实研究要回答的问题是:是什么,在什么时候,到什么程度等等。事实研究对事物、事件、关系和相互作用等等进行描述、观察、计数和测量) 2)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每一个时段的结点,方法特征和代表人物】 ●直观观察时期(古希腊—16BC)观察法为主,思维方式主要是归纳、演绎和类比; 初步运用辩证法和朴素的系统观;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 ●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BC-19BC末20BC初)经验论(培根)、唯理论(笛卡尔) 和经验论与唯理论相结合(康德) ●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初—50年代)受社会科学影响较大;实用主义倾向明 显;心理学实验教育学兴起;代表人物是桑代克、拉伊和梅伊曼;比较教育学出现 ●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时期(20BC50年代至今):受自然科学影响较大; 3)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以及问题:重思辨分析、轻实践和实验;重视定性研究、忽视定量 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归纳和演绎仍然是主要方法;学科移植为主,基本上还没有形成教育学独特的方法论体系;借鉴国外为主,本土化程度仍然有待提高;多学科和跨学科合作研究不足; 4)教育研究主要发展趋势:方法日趋多样化和多学科化;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结合;受 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跨学科和多学科教育研究趋势越来越突出;随着社会科学和教育学科自身的发展,新的研究方法会不断出现; 5)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伦理原则; 6)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选题阶段(问题的提出与背景,研究假设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和 意义)--研究设计阶段(研究内容和对象的确定,抽样,方法的选择,指标选择,时间和经费安排--搜集资料阶段--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撰写研究报告阶段--总结与评价阶段(结论与优缺点分析) 7)教育研究方法的类型: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 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实验研究方法【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和

单片机及其应用的文献综述

单片机及其应用的文献综述 摘要:单片机由于其特点和突出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各种新型单片机层出不穷,片内集成的功能模块越来越多,整体性能也越来越强大。本文主要介绍了单片机的种类、特点、主要的生产厂家和应用领域等,概述介绍了单片机应用技术的进展和动向。 关键词:单片机;分类;应用;发展 引言 单片微型计算机(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又称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ler Unit)或嵌入式控制器(Embedded Controller)。通常是将组成计算机的基本部件微型化并集成到一块芯片上而形成的微型计算机,其片内常含有CPU、ROM、RAM、并行I/O、串行I/O、定时器/计数器、中断控制、系统时钟及系统总线等。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单片机(嵌入式处理器)的品种总量已经超过1000多种,流行体系结构约30个系列,其中8051 体系仍占有半壁江山。 1.分类 依据分类方法的不同,单片机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数据总线的宽度分类,可分为4位、8位、16位、32位机等,如下表1所示: 表1 根据位宽分类 分类名称简介应用场所 4位单片机功能单一性能较低。如OKI公司的 MSM64164C、MSM64481,NEC 公司的75006X 系列,EPSON公司的SMC62系列等。 输入装置(鼠标、游戏杆)、电池充电器、 带液晶显示的音、视频产品控制器、家 用电器的控制及遥控器、玩具控制、记 时器、时钟、表、计算器、多功能电话、 LCD 游戏机。 8位单片机功能强大,品种最为丰富、应用最为广泛。 MCS-51 系列及其兼容机型:ATMEL、PHILIPS、 WINBOND 是MCS-51 单片机生产的老牌厂 家,ST 新推出的μPSD 系列等; MOTOROLA68HC05/08 系列、MICROCHIP 的 PIC 单片机以及ATMEL 的AVR 单片机。 自动化装置、智能仪器仪表、过程控制、 通信、家用电器 16位单片机十六位单片机操作速度及数据吞吐能力在性 能上比8 位机有较大提高。 主要应用于工业控制、智能仪器仪表、 便携式设备等场合。 32位单片机高性能和低功耗。以更低的时钟频率、非常低 的功耗,达到很强的运算处理能力。 DVD、VCD、数码相机(DSC)、数字式电 视机DTV、导航系统、便携式信息终端、 空调机、洗衣机、电冰箱、打印机等 根据程序存储方式的不同分类,单片机可分为MASKROM类、EPROM类、OTPROM类(一次可编程)、ROM less类、Flash ROM(MTPROM)类五种,如下表2所示: 表2 根据程序存储方式分类 分类名称特点 MASKROM 类程序在芯片封装过程中用掩膜工艺制作到ROM区中,如80C51,适合于大批量生产 EPROM 类紫外线可擦写存储器类,如87C51(价格较贵) ROMless类无ROM存储器,如80C31,电路扩展复杂,现在较少用 OTPROM类可一次性写入程序 Flash ROM 可多次编程写入存储器,如芯片89C51、89S51 等,其成本低,开发调试方便,可

教育研究方法 期末试题题库

《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试题题库 第一章总论 一、判断 1.定性研究主张在经过严密控制的情境下展开研究活动,需要研究者预先对实验环境进行控制与安排。【】2.定性研究主张研究者应积极与被研究者交往。【】3.定性研究强调制定详尽、完备、周密的研究设计。【】4.教育研究形成独立学科是在20世纪。【】5.实验研究方法根据控制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实验室观察与自然观察。【】6.教育研究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意义是能够用来解决教育实践问题。【】7.17世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教育研究多样化时期。【】 二、单选 1.行动研究要求在具体的教育研究情境中展开,这体现了教育研究的【】A.真实性B.创新性C.生态性D.反思性 2.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及测验等手段搜集资料以验证假设或回答有关现时研究的问题,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A.比较研究B.描述研究C.实验研究D.历史研究 3.注重教育理论工作者、实验工作者和教育行政领导的精诚合作的研究是【】A.叙事研究B.比较研究C.技术研究D.行动研究 4.以下哪个不属于教育研究的原则【】A.客观性原则B.继承性原则C.创新性原则D.实践性原则5.根据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为理论服务还是为实践服务,可以将教育研究分为基础研。 究、行动研究、应用研究和【】A.事实研究B.历史研究C.比较研究D.描述研究

6.在自然环境中,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他们行为的意义和对事物的看法,从中提取出研究假设,并对假设进行检验的调查方法是【】A.定量研究B.叙事研究C.比较研究D.定性研究 7.研究者实现建立假设并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然后使用某些经过检测的工具对这些变量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验证研究者预订假设的研究方法是【】A.定量研究B.叙事研究C.比较研究D.定性研究 8.依据早先在X时间内所获取的信息,对某一现象将在Y时间内发生作出预测的知识叫做【】A.描述性知识B.预测性知识C.改进性知识D.推测性知识9.能有效促进个体发展,有效提升和改进教育教学效果的知识是指【】A.描述性知识B.预测性知识C.改进性知识D.推测性知识10.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的突出问题和发展需要为研究课题,通过规范化的研究程序的出研究成果,改进学校工作的研究活动叫做【】A.行动研究B.校本研究C.叙事研究D.比较研究11.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动及其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的研究方法叫做【】A.行动研究B.校本研究C.叙事研究D.比较研究12.通过对教师生活故事的描述和分析,揭示内隐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和观念,使人们从故事中体验、思考和理解教育的本质与价值的研究是指【】A.行动研究B.校本研究C.叙事研究D.比较研究13.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是教育研究工作的保证,其中关系到研究目的能否真正实现的是【】A.客观性原则B.继承性原则C.创新性原则D.实践性原则14.教育研究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意义是【】A.是发展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 B.有助于教育知识的拓展 C.能够用来解决教育实践问题 D.是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的重要战略措施 15.17世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推荐书目

一、课程导论(1-2周) ?绪论 ?分组:两大组,6小组,每小组约10人(由学习委征求大家意见后将分组名单上交,分组以方便交流愿意合作为基本原则) 二、分组研习(约13周)(两大主题:问卷法、观察法) ?分为课外实施与课堂交流(第一阶段各组陈述如下议题:阅读了哪些书籍或论文、介绍与讨论研究实施中的具体分工与做法,交流遇到的问题,下一步打算,第二阶段集体讨论交流,自评与互评,反思) ?大概的时间计划 1.确定与论证选题(第2-4周,确定具体可行的题目,陈述文献搜集与阅读过程, 文献不少于50篇) 2.撰写选题论证报告书(第5周) 3.设计研究方案(第6周,生成研究方案,要说明具体研究步骤、阶段、成员分 工) 4.实施研究方案(第7-13周,每周报告进度,对做法、经验、问题等进行交流, 含自评与他评) 5.研究报告(第14-15周,小组完成),个人心得(每人完成)。 三、总结与反思(约2周) 考核设计 ?小组研究报告20% ?个人心得 30% ?课外与课堂表现50%(参与度、合作、方法创新、资源提供、组织协调、实施能力等)

下周课堂交流主题:选题。请同学们课外做好阅读准备。以下问题供参考: 1.题目从哪来? 2.什么样的题目是好题目? 3.如何证明或说服他人,你选的题目是个好题目? 4.选题要做些什么工作? 以下是参考书目(可以在图书馆借,也可以去网上买,或在网上找电子版,如果能找到的话)同学们也可以找相关论文自行研读。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作者:(美)维尔斯曼(Wiersma,W.)著,袁振国主译?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7-7-1

文献法

文献法 文献法是指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研究文献活动,全面、正确地了解、掌握所研究的问题,揭示其规律、属性的一种方法,研究法既可以在教育科研过程中独立使用,也可以与其它的研究方法综合使用。一般的讲,教育科研都应该从文献研究开始。 运用文献法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全面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现状,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科研成果,帮助研究者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有利于为教育科研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提高研究效益;有利于拓展研究思路,提升研究的基础,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课题研究的创新性,避免研究中的重复。 文献法的特点有三个:第一,历史性。从时间角度看,文献法是一种“历史”的研究。只要是先于研究者当前研究的成果,研究者都可进行研究。第二,灵活性。文献法不受时空限制,空间上,可不用亲临现场。在时间上,可灵活安排。第三,继承性和创造性。运用文献法的目的在于比较和借鉴,通过检索、收集、鉴别以及研究与运用,最终实现对某一教育现象的认识,分析其形成的客观原因;还可对原有文献加以重新组合、升华、从而找出事物间的新联系、新规律、形成新观点、创造出新观点。 教育研究文献的内容多种多样,按其性质、内容加工方式、用途大致可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或称为零级、一级、二级、三级文献等多种类型。 1、零次文献。零次文献即曾经历过特别事件或行为的人撰写的目击描述或使用其他方式的实况纪录,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也可视为第一手文献,这类教育研究文献包括未发表付印的书信、手稿、草稿和各种原始纪录。 2、一次文献。一次文献也称原始文献,一般指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专着、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 3、二次文献。二次文献又称检索性文献,二次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包括着录其文献特征、摘录其内容要点,并按照一定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找的文献。 4、三次文献。三次文献也称参考性文献。三次文献是在利用二次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一次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并概括论述的文献。此类文献不同于一次文献的原始性,也不同于二次文献的客观报导性,但具有主观综合的性质。 文献法的实际运用通常是在选定课题方向,或选定课题后,根据需要进行检索确定查找文献的范围和深度。首先根据自己对课题的理解、自己的知识结构、现有的资料,确定所需要查阅的文献范围。文献检索的方法因检索课题内容和范围的不同而分别有所侧重,采用的检索方法主要有: 1.直查法。从与本检索课题有关的书刊中直接检索文献的一种方法。检索课题单一,文献集中,对于所检索书刊又比较了解,适合于使用这种方法。 2.追溯法。利用已经检索到的文献的引文、注释、角注和附录参考文献为线索,逐个地进行追踪查找,发现所需文献的一种方法。一般在已知文献很少或缺乏检索工具的情况下,可以获得一些必需的文献。 3.顺查法。按照检索课题的时间范围,由远及近、从旧到新的顺序查找文献的一种方法。可得到较为系统全面完整的文献资料,但费时费力。 4.倒查法。按照检索课题的时间范围,由近及远地回溯查找文献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检索新的文献,特别是理论性的研究课题。 5.综合法。即对上述几种方法交替使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复杂、重大的检索课题。具体而言,如果研究者具备一定检索知识及良好素质,有较完备的检索工具,可采用顺查法和倒查法;如果是对研究课

浅析法学理论研究及论文撰写方法_1

浅析法学理论研究及论文撰写方法 一、引言 不同学科都有着其独特的逻辑体系,法学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研究和论文撰写方法也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对于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而言,在法学研究和法学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难免会受到过去所学学科的影响。而本文正是基于对法学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逻辑体系——至少对于部分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而言——给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的学习带来的困扰的理解,结合阅读梁治平《清代习惯法》过程中对法学的研究思路进行的体会,对 法学理论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经济法》课程中应用的具体“假论文”背后有什么真问题(共3篇)浅论学习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浅谈和谐文化理论形成的历史脉络探析经济学信息范式理论的基本假设与辨析怎样写研究性论文撰写方法(共3篇)运用政治理论指导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关于区分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的意义试析受教育权理论发展综述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研究及法学论文的撰写进行了研究。不论是对于非法学本科的研究生还是对于法学老师而言,这样的研究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于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而言,可以提供相应的学习借鉴;对于法学教学的老师而言,或许可以从这样的个案中发

现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盲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升教学的效果。 二、《清代习惯法》研究及论证方法回顾 《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一书由梁治平著,并于1996年由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的《“法律文化研究中心”文丛》系列图书的组成部分,在《清代习惯法》的主题部分,作者共分十个部分对《清代习惯法》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作者不仅对“法”和“习惯法”的概念进行了回顾,并且对“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习惯法”和“习惯”和关系、“习惯法”和“社会”的关系以及“国家法”和“习惯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作者将习惯法的调查报告、清代与习惯法相关的官方档案以及清代的民间契约书作为研究的原始资料,以“习惯”与“习惯法”为研究的切入点,对“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了研究。梁治平对“社会与国家”问题的研究,不论是研究的方法还是论证的方法都体现出一个法学理论大家所具备的特质,对其研究方法和论证方法的回顾和学习,不论对于法学理论学习、研究还是对于法学论文的撰写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一)《清代习惯法》研究方法回顾

教育研究方法模拟试题

题目1 重复性访谈又称为()。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纵向访谈 B. 多次性访谈 C. 横向访谈 D. 焦点访谈 题目2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个案研究之局限性的是() 选择一项: A. 结果更具有针对性 B. 主观性较强 C. 结论缺乏普遍性 D. 难以重复验证 题目3 每一位教师所处的情境会随人、事、物以及时空的变化为不同,研究情境不仅不同而且都有明显的独特性,这体现了教育行动研究的如下哪项特征()。 选择一项: A. 研究的过程 B. 研究的主体 C. 研究的情境 D. 研究的目的 题目4 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深感小学生作文言之无物,于是设计“情景作文”方法在班上试行,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作文质量有较普遍的提高。在这个实验中,其设计特点是()选择一项: A. 单组仅后测设计 B. 单组前后测设计 C. 因素设计 D. 真实验设计 题目5 按照实验控制的程度划分,教育实验可以分为()。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真实验

B. 前实验 C. 探索性实验 D. 准实验 题目6 与传统教育研究范式相比较,教育行动研究是在哪里做研究的()。选择一项: A. 任意环境中 B. 课堂情境中 C. 变量可以得到控制的环境中 D. 其它三个选项都不对 题目7 ()不属于访谈调查的特点。 选择一项: A. 准确性 B. 统一性 C. 真实性 D. 客观性 题目8 观察记录方式主要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描述记录 B. 标记记录 C. 等级记录 D. 时间取样 题目9 提出“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的是()。 选择一项: A. 科里 B. 麦克尔南 C. 勒温 D. 白金汉姆 题目10 观察法的设计主要包括的内容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