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_中国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

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

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
中国传统文化是悠久而丰富的文明传承,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建筑、音乐、医学、农业等。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重要元素:
1. 哲学思想:中国的哲学思想影响深远,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思潮。

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对政治、伦理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文学艺术:中国古代文学包括许多经典的作品,如《论语》、《庄子》、《红楼梦》等。

诗歌、散文、戏曲等形式丰富多彩,展现了深厚的文学底蕴。

3. 绘画和书法:中国的绘画和书法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水墨画、国画以及楷书、行书等书法艺术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4. 建筑艺术: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工艺而闻名。

诸如故宫、长城等建筑都代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

5. 中医和武术:中国传统文化还包括中医、武术等传统医学和身体技能的传承。

这些传统实践注重自然的平衡和人体的整体健康。

6. 礼仪和道德: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强调家庭、社会和政治层面的礼仪和道德规范。

这种注重礼仪的传统在中国社会中一直有着持续的影响力。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多元的体系,它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漫长历史中对生活、自然和人类关系的思考和探索。

这些传统元素在现代中国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并为国家的文化身份和社会价值观提供了基础。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指受到历史、地域和民族等因素的影响,代代相传并得到保护和发扬的文化形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它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在我眼中,传统文化包含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包括传统的艺术形式、宗教信仰、传统礼仪和家庭观念等。

以下是我眼中的几个重要的传统文化特点。

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舍弃了过于超脱世俗的理念,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儒家强调家庭伦理、社会责任和道德行为,提倡仁爱、忠诚、孝顺和礼仪等观念,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其中书法、绘画和音乐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书法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

绘画则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要类型,通过寥寥数笔的墨迹,表达出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中国传统音乐古老悠扬,具有独特的音调和节奏,能够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也十分丰富多样。

佛教、道教和儒教是中国传统的三大宗教。

佛教强调个体的修行和解脱,道教崇尚自然和完善个人的修炼,儒教则注重社会伦理和治理之道。

这些宗教信仰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礼仪和家庭观念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重视礼仪,尤其注重家庭和社交场合中的礼仪。

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中,孝顺被视为美德之最,尊敬长辈和尊重家族传统是中国家庭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的、丰富的,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它不仅代表了过去的辉煌,也深深植根于现代社会的生活中。

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只有通过传承和发展,我们才能让传统文化继续为我们带来智慧和力量。

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

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

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篇一:选修课论文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1500字一直以来就对中国文化充满了兴趣,然而在我读大学之前根本很少在课堂上所读接触这些东西。

眼下很高兴大学自己可以在大学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程,因为作为一名工科学生,极少平时少有机会能接触的这些东西。

通过对这门课程学习,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但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的了解千倍七倍没有达到要求,因此,我想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角度学术论文来完成这篇论文。

有人说,亚洲传统极为文化离我们很遥远,和我们生活不相干,我不这么认为,其实,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__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这些都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些则,与我们劳作紧密相联。

要想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编出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西式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承传发展的、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1988年76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聚集在巴黎开会,他们在宣言中呼吁: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赶来吸取孔子的智慧。

由此可见,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

那怎样去看待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呢。

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用的观点去看待,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比如古人对于“言”和“行”有过精辟的论述,荀子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中华文化之我见作文800字

中华文化之我见作文800字

中华文化之我见作文800字现在不少人对我们的传统节日淡漠了。

传统节日蕴含着我们民族的情感追求。

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都有着凭吊屈原的主题。

人们怀念屈原实际是在传递着爱国精神的火炬。

中秋节吃月饼、除夕夜吃饺子,这都反映了我们民族重团圆、重亲情、重和谐的情感追求。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深入的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另外我们应该调查了解家乡特有的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

广泛阅读有关家乡的文选典籍,并初步了解家乡婚嫁文化、饮食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

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

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

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

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

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就是那梦中的伊人,她美丽着,微笑着,深思着…..回到源头,走进古典,仿佛进入了豁然开朗的桃花源。

我们掬古典之泉,濯蒙尘之心,我们在愉悦中学会孝敬,学会关爱,学会诚信,学会思考,学会勤奋,学会优美,学会深刻......传统文化让我们快乐,传统文化让我们高尚,传统文化让我们有了内涵。

儒家的厚德载物、刚正不阿、诚信仁爱、尊师重道,道家的顺应自然、淡泊名利、虚怀若谷,佛学的宠辱不惊、进退从容、自然清静,这些都值得学生去学习、体会和进行创造性转化。

长期沐浴在书香里、浸润在文化中的学生会变得情趣高雅、语言文雅、行为儒雅、气质优雅。

总之,让传统文化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来,让我们在灵魂深处夯实传统文化殿堂之基,净化我们的心灵,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已根深蒂固地驻扎于我们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发挥着它独特的魅力。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

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中的瑰宝,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我们对中华文明的了解与认识,增进对祖国的热爱。

浅谈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浅谈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浅谈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传统价值观念。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尊老爱幼、孝道文化、礼仪文化和传统医学。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老爱幼,认为尊敬长辈是一种传统美德。

在中国家庭中,长辈的意见和意愿往往比较重要,年长者在家中担任着重要的地位,孝敬长辈、关心弱势群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征。

父母养育之恩,无以为报,孝敬父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

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誉为“尊老”,孝敬是对长辈的一种表达。

孝道是中国文化的灵魂,也是中国教育的内核。

在中国,孝道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家庭和社会责任的象征。

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现了人们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善。

尊重礼仪、守规矩、讲究礼仪等都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这些礼仪传统通过世代相传,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传统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悠久的历史使得中医药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中医药强调以“整体观念”和“平衡观念”治病,注重治病求本、调理养生的理念,被誉为“一针进形、万毒不侵”,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尊老爱幼、孝道文化、礼仪文化和传统医学等众多方面,这些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对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产生着积极影响。

在当今社会,不忘传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有助于塑造健康的人文环境和社会风气。

愿我们能够珍惜传统文化,将其传承与发扬光大,让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风俗习惯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风俗习惯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风俗习惯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其独特的风俗习惯成为了维系中华传统文化的纽带。

作为一名外国人,我对中国文化展开了深入的了解,其中,以下几点风俗习惯深深地吸引了我:一、礼节之邦中国是一个重视礼节的国家,这一点体现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例如,在相互见面时,人们不仅要相互问候,而且要行礼,尤其是对于长辈和年长者更是如此。

此外,在重要场合,人们还要注意穿着得体,尤其是在婚礼和葬礼等仪式中,更是需要注意着装和祭拜仪式。

这种注重礼节的文化,使得社会风气和谐、人文关怀更多。

二、崇尚家庭文化在中国,家庭关系至关重要。

人们通常会把自己的家庭视作一切的核心,并向家庭中的长辈讲述重要的决策。

在家庭中,人们追求着这种亲情和理解,这为子女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对于周年纪念日或亲友团聚等特殊时刻,中国人也会举行各种家庭庆祝活动,以强化这种家庭文化的重要性。

三、美食文化中国拥有着广泛而丰富的美食文化,其特点在于地域性非常明显。

不同区域之间的饮食习惯的不同,反映了该地区的文化和历史。

例如,北京有着独特的烤鸭文化,四川以其麻辣风格而闻名,而广东则以其海鲜文化而受到喜爱。

在中国,共进晚餐是人们交流感情、交际社交的最佳方式之一,也是人们分享快乐、喜悦、忧愁甚至是抒发不满的场所。

四、文物保护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

因此,文物保护和传承是中国人民十分重视的事情。

中国各地都有着大量的遗址和历史文化遗产,例如长城、故宫、陕西秦始皇兵马俑等。

人们会积极地保护和维护这些文物,并且举行各种文化活动来推广和流传这些文化遗产。

文物是一种神圣的传承,是历史的见证,因此,对于这方面的保护,中国人民始终十分重视。

总之,风俗习惯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它富有文化特色,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思考,也展现了中国无穷无尽的魅力。

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地位的日益提高,中国文化也将逐渐向世界展现出它的独特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每个地区的传统文化各具特色,有所不同。

我所了解的一些传统文化都是长辈言传身教的,带着明显的地域特色。

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我能深入谈谈的就是慈溪的民俗文化。

慈溪,地处东海之滨,杭州湾南岸。

慈溪历史悠久。

春秋时属越,秦代设县,古称“句章”。

至唐开元二十六年,始称慈溪,县治在今之慈城。

因治南有溪,东汉董黯“母慈子孝”传说而得名。

慈溪拥有三大传统的区域特色文化:青瓷文化、围垦文化、移民文化。

在晋唐时期,慈溪上林湖青瓷远销海外,架起了通往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

慈溪又有“唐涂宋地”之称,悠久的海涂围垦历史,塑造了慈溪人开拓进取的性格。

慈溪的民俗文化还挺丰富的。

我挑选了比较熟悉的一些简单介绍一下。

在三、四十年之前,在慈溪西部和余姚北部一带,春节过后,民间第一个热闹日子是正月十四,而不是第二天的元宵节。

据说,正月十四这一天,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子,都会将烧饭用的柴草紧紧地扎在木棍或竹棒上,晚饭后,来到自己田畈中,点燃后高举于手,口中高喊着歌谣:“正月十四照蝗虫,照得天空亮堂堂,人家地头纯是虫,阿拉地头呒有虫……”向着四周方向来回奔跑,以驱散、烧掉自家田间的蝗虫。

当然,这一习俗我并没有切身体验过,只是听家里长辈们说起过。

除了这个照蝗虫之外,民间还有一个流行了数百年的习俗:这一天傍晚,家家户户都要烧五米夜粥,代替晚饭,人人吃饱为止,不再吃其它食物。

目的是期望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那么“五米夜粥”是什么样的呢?其实就是在烧米粥时,除了主粮稻米或糯米之外,再额外加入多种杂粮谷物,像是花生米、绿豆、赤豆、红枣、玉米、各种麦类、番薯、芋艿等等,都在挑选范围之内。

据说,在煮“五米夜粥”时,品种放得越多越好,颜色也是越显越好。

由于这粥是由大米和其它至少四种杂粮搭配而成,并且是将它当做正月十四夜里的主食来吃,所以民间就一直把它叫做“五米夜粥”了。

在慈溪,人们普遍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叫为“冬红节”。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着不可抵挡的神奇魅力;从定义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来说,我们不能不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因为它涵盖了中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体现出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一、我所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我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取一个“和”字即足矣;中国人身上的品质,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可以用这个“和”字来阐释;这个“和”的精神中也有着浓重的哲学意味,自古以来诸子百家的理论都注重一个“和”,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其根本都是“和”为最根本的目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用阴阳五行、太极八卦来解释着世间万物的变化;这是最朴素的世界观同时也是最朴素的人生观;中国人思想中最为讲究的就是平衡,这种平衡是由内及外的,包括着自己内心的平衡、内心与身体的平衡乃至自己与世间万事万物的平衡;虽然阴阳五行并无科学依据,但是确实很有道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它们之间能够保持“和”也就是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时,世间万物也就能欣欣向荣,而当阴阳不和之时则万事不顺;阴阳两个概念涉及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医、武术等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无不透露出阴阳的思想,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中也同样如此;阴阳调和则是传统文化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是“中庸”,如同中国古代铜钱一般,外圆内方;“中庸”最早见于论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何谓“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我理解的中庸之道则是一种平和的态度,不挣扎亦不平庸,从容而淡定;为人处世不偏激,同时有自己的原则、有所坚持;这正是一种内心与外界的平衡,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就是内心与外界的“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体现出了“和”的思想,修身是自身内部的“和”,是一种对于“和”也就是内心平衡与个人能力平衡的不懈追求;齐家则是指小环境的“和”,也是自己与身边环境的“和”,有内心的平衡来影响并带动小环境的平衡;治国则更大一层次,而最终的平天下则是最高的平衡境界:由内及外、循序渐进的来逐步完成自身的平衡直至自身与外界的平衡;许多国学大家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自己的理解,但是我不敢苟同,诸如自强不息、忠孝传家等等精神在我看来是中国人追求“和”的体现;所以我认为“和”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精神与精粹;围绕“和”这一核心才衍生出许许多多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德,然后被放射到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流传至今;这个“和”字所体现出的思想包括了“天人合一”、“天下为公”、“贵和持中”、“和而不同”等多方面的精神;同时“和”也是辩证统一的,多角度多方面的探寻才能发掘出它的意义所在;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和”的不懈追求,才有了中国文化强大的融合能力,有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第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传承;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因为这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信仰;现今社会国人信仰缺失,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更显得弥足珍贵;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来重塑国人的信仰是很有必要的;一个守不住自己传统文化精神的国家注定是不能强大的,只有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净化国人的思想,让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传承下去,中华民族才能够真正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也是一笔绝无仅有的财富,它以其悠久的历史、神奇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来自东方的神奇文化有着让西方人赞不绝口的奇特魅力,似乎中国传统文化之上总是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商业开发,我们可以使中国传统文化大放异彩,同时也可以取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物质方面的意义所在;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可复制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现在它掌握在我们手中,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其发扬光大;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持一颗谦卑、敬畏的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_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2006年12月05日15:10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160多种。

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表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谈到“在一个理性生物中,一种对任意选顶的目的(因而也就是按照他的自由选定的目的)的有效性的产生,就是文化。

” 黑格尔“文化是绝对精神对自我外化出的人的教化过程,也即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过程。

”日本小学馆《万有大百科事典》(1974年版)表述:“日语的文化即文明开化”。

《法国大百科全书》(1981年版)表述:“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

”在我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

“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

《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

”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

“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易·系辞下》),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

文与化并联使用,则最早见于《周易·贲卦》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最先将“文化”合为一词而用的是西汉的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晋束皙《补亡诗·由仪》称:“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云:“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

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

有必要说明的是,“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不很流行,现代意义的“文化”一词源于日本。

近代以来,人们对文化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之共业也。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庞朴主张从物质、制度和心理三个层面去把握文化概念的内涵,其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而审美趣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属于最深层;介乎二者之间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

20世纪40年代初,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提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式上的反映。

” 《现代汉语词典》则把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从以上关于“文化”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文化”内涵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总和,或如梁漱溟先生所说,是“人类生活的样法”,它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

狭义而言,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

一般而言,我们更多的是在狭义文化的意义上使用“文化”这个概念。

以把握不同文化形态的特征。

如根据文化的不同功能,可以分为礼仪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等;根据文化的不同形态,又可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还可分为西方文化、东方文化、中国文化、美国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等等;也可从文化的历史演变,将其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等等。

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鲜明的民族特点。

探究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全面考察中国文化生成与演进的环境。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北深入亚洲内陆,是一个海路兼备的国家。

中国传统观念上的“天下”是由四海之内的诸夏和“四夷”共同构成。

《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在传统的“四海”范围内具有多民族内向凝聚力,并且奠定了中国文化独立发展的格局。

《诗经·小雅·北山》中就写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清史稿·陶彝传》中:“普天率土,欢欣鼓舞。

”中国古代历史上由于历代王朝总是以大国自居,并不重视在海洋的发展,在清朝时更是实施闭关自守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半封闭型的大河内陆文化。

中国古代社会东部为农业区,西北部主要是游牧区,也由此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并存又相互补充。

东部的农耕经济又占优势,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在宏观上主要强调“以农为本”、“重农抑商”,从而也形成了辉煌的农业文明。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

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

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

若由著述载籍而论,经史子集、万亿卷帙,概以“三玄”(《周易》、《老子》、《庄子》)、“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为其渊薮;如由学术统绪而言,三教九流、百家争鸣,则以儒、道二家为其归致。

东晋以后,历南北朝隋唐,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释氏之典籍〔1〕与统绪因而也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唐宋以降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南宋孝宗皇帝语,转引自元刘谧著《三教平心论》),明白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基本结构特征。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儒家何以被称为“儒”?据《汉书·艺文志》说:“儒家者,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就是说“儒”是旧时对学者、读书人的称呼。

《后汉书·杜林传》也曾说道:“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

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

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

《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