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市化发展进程及未来展望

重庆城市化发展进程及未来展望
重庆城市化发展进程及未来展望

重庆城市化发展进程及未来展望

[摘要] 重庆设市以后,近年来,城市化步伐加快,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对于重庆城市化的进程,我们是有目共睹的,究竟这个新兴的都市发展背后有着怎样的艰辛以及对于这个十分有前景的都市我们应该寄予怎么样的期望,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去进行一个全方位的思考。

[关键词] 城市化新型工业化人口迁移发展展望

1、重庆城市化发展与新型工业化

重庆的城市化发展与新型工业化息息相关。新型工业化是指国家坚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再通过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与传统工业化相比,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特征。城市化也称城镇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二者的发展在理论上具有密切联系,其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新型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作用

新型工业化为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要求和动力。在新型工业化条件下,中国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改变城市化落后局面;采取多途径发展方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把握国际化发展趋势,推进信息化城市建设。这样,才能使城市化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

新型工业化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节约。新型业化道路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低成本、高效益,特别是资源的低消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1.2城市化对新型工业化的作用

城市化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战场。城市是第二、三产业的载体,聚集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多种经济活动,直接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公共基础设施,是工业生产的基地。通过整合城市内部的各种创新体系,增强综合实力,能够提高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使城市成为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强力支撑。

城市化为新型工业化的深入发展提供支撑。城市是服务业的重要载体,相比于工业,服务业对非农产业有更强的带动效应,能够吸纳更多劳动力,减少城镇

登记失业率和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优化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为新型工业化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配套合理的经济、人力结构。

在重庆,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在初期能够相互促进,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城市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不再明显,当二者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再次表现出相互促进的作用,新型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显著于城市化对新型工业化的拉动作用。城市化进程不足,成为制约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良性互动的主要因素,探索合理有效的城市化发展道路至关重要。

2、重庆城市化发展与人口迁移

自1937 年7 月7 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 我国许多地方相继成为沦陷区, 内迁成为保存中国抗战力量唯一而正确的选择。抗战时期的被迫内迁固然是中华民族的不幸, 然而对于迁入地而言却并非是不幸的。大量的人口迁移为重庆城市的近代化发展提供了契机, 给重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民政府1942 年对重庆抗战以来的巨变这样描述道: 数年前, 城区之一隅,道路狭隘, 房屋简陋, 犹遗有古城市之残迹。自抗战军兴, 国府西迁, 重庆一埠, 成为全国政治、文化及工商业之中心。重庆设市以后, 虽市政建设和城市经济均有一定发展。但总体而言, 抗战前的重庆, 城镇化水平较低, 而且城市发展水平不高。后来抗战时期重庆成为陪都, 使重庆自设市以后, 在行政建置的级别上达到了历史最高。在国民政府迁都和东部工业、文教事业内迁的强烈刺激下, 这对加速重庆城市现代化, 开发各项事业, 具有空前深远的促进作用与贡献。抗战时期重庆城市经济结构出现多样化, 城市规模逐渐扩展,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功能发展以及卫星市镇兴起。抗战时期的人口迁移, 给重庆注入了活力, 发展遂有日进千里之势, 重庆城市建设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当时的重庆被称为“小上海”, 重庆的小什字被誉为是中国的“华尔街”。

抗战前的重庆城区由嘉陵江、长江汇合处的北岸、南岸及半岛前端等3 部分组成。部分在半岛的前端, 东、南、北3 面临水, 西南与陆地相连,但老城区不出临江门, 通远门, 南纪门。市区以半岛山脊为线, 山脊以北为上半城, 山脊以南为下半城。全面抗战前, 下半城为一沿江的东北——西南的走向的狭长地带, 长约3 公里, 宽仅300——600 米。主要商业区分布在下半城沿江一带, 历代政府机构也设置于此。到抗战前夕, 重庆有城市建成区12 平方公里, 这一时期重

庆的经济有缓慢的增长, 为抗战时期作为“陪都”奠定了基础。抗战爆发后重庆市升格为抗战时期的陪都, 随着沿海沿江工矿企业和国民政府各机关及大量的

人口涌入重庆。狭窄的市中心很难容下众多的机关, 学校和企业, 重庆市区面积必须逐渐扩大, 开辟新城区。由于人口的大量迁入和向郊县的分流, 重庆的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1939 年9 月, 全市就由原来的6 区增加为12 区, 到1940 年底全市的范围包括: 江北方面, 自大兴场对岸的梅子岗岚垭江边起到上游的沱江边止。包括郭家沱、唐家沱、黑石子、寸滩、江北城、溉澜溪、相国寺、石马河等地; 南岸方面, 市区越过了涂山, 自大兴场起到金沟岩止。包括放牛坎、大佛寺、弹子石、龙门浩、崇文场、海棠溪、南坪、铜元局等地; 西郊方面, 北起嘉陵江渡溪沟, 经歌乐山背斜层, 南达长江边的余溪浩处, 包括詹家溪、磁器口、沙坪坝、小龙坎、新桥、歌乐山、上桥、石桥铺、九龙坡等地。1939 年至1940 年, 巴县、江北县位于城郊的区域陆续划归重庆市。后来, 重庆市调整区以下行政组织, 将全市划为18 区,408 保,7177 甲。1942 年, 重庆市的辖区范围东至大兴场( 今南岩区峡口乡) , 北至石马河( 今江北区石马乡) 嘉陵江边的堆金石, 西至歌乐山,

南到马王场( 今九龙坡区九龙乡大堰村) 和川黔公路二塘( 今九龙坡区花溪乡

二塘村) 以北。1944 年1 月, 市工务局测定市区面积为294. 3 平方公里。

新城区的开辟, 一定程度可以缓解旧城区的日益增加的人口压力和适应城

市发展的需要。开辟新城区的同时也对渝中半岛旧城进行改造, 当时以都邮街广场( 今解放碑) 地区为重点, 使上下半城形成整体, 促进城市中心地区由下半

城向上半城的转移。重庆到1938 年底, 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近30 平方公里左右。到1945 年, 重庆城市建成区发展到45 平方公里。重庆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展。

抗战期间造成了民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向西部地区的人口流动潮。大规模的政府机关、军队、工厂企业、高校以及官员、平民内迁到大后方。陪都重庆成为了内迁人口首选的聚集地和落脚点, 大量的人口迁涌入重庆, 使重庆城市人口急

剧增加,城市人口密度增大。战前重庆市人口约47 万人。抗战开始后, 重庆人口迅速增加, 由于日机轰炸人口疏散, 1939——1940 年市区人口有所减少。到1941 年后由于市区范围扩大, 先前被疏散出市区的大批人口再次纳入市区范围, 加之邻近四川的湖南战况告急, 大批人口再度涌向重庆。1938年11 月13 日, 重

庆市警察局公布全市人口统计结果: 全市人口为496 789 人, 较1937 年增加2. 3万人。如加流动人口和江边船户, 全市人口约60余万。1941 年, 重庆市警察局对各区、镇保甲户口进行了清查, 统计结果是: 重庆市共有155 495 户,795 480 人, 其中男性458 153 人, 女性337 327人。1943 年10 月27 日, 重庆市警察局再次公布全市人口统计结果: 截止9 月底, 全市人口总数共达156 827 户, 915 443 人, 其中男567 605 人, 女347 838 人。到1945 年为1 255 071 人, 全市平均人口密度为3 800 余人, 其中最高的第三分局高达约11 万人。可见到1941 年市区人口又暴涨到70 万, 至1944 年重庆人口突破100 万, 1945 年重庆市总人口达125 万。重庆1945 年人口比战前增长了约3 倍,其中迁移人口占了一半以上。据1945 年初统计, 两路口、上清寺以东的两江半岛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5. 46 万人。东部地区更高达9 万人左右, 东部一些地区人口密度竟达11 万人以上。并且大量高素质人才的迁入, 对重庆的城市化的发展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加速重庆城市的成长。

随着人口的迁入, 重庆城市规模的扩展, 城市人口的增加, 城市功能也有发展。抗战时期人口大量涌入重庆, 重庆市区的人口数量和密度都大大增加, 市政设施也必须跟上不断增长的需求。为了适应人口不断增加带来的需求, 抗战以来重庆的城市公路交通得到较快的发展。抗战时期重庆主城新辟道路有民生路、和平路、五四路、大同路、中华路、临江路、中一支路、凯旋路等, 并与都邮街( 今解放碑) 广场相连, 成为市区交通枢纽, 形成城市最繁华的商业地带, 重庆市区新格局基本奠定。1938 年初, 市政府决定修建两浮公路。同时修建的还有市区的三大马路。到同年8 月重庆城区马路干、支线基本形成。1941 年4 月南纪门至较场口马路正式通车。重庆道路建设非常快速, 据统计1938 年前完成城郊道路干支21 566. 80 公尺, 1939 年月到1942 年2 月完成32538 公尺, 其余正在计划中未兴工者37 915. 65 公尺。随着城市的扩大, 人口集中的中小城镇不断出现, 新建了许多道路逐渐把它们与市区联系在一起, 在广大西部新区形成比较宽阔的道路网。市郊公路的建设开发, 在经济, 文化上加强了市区与广大新城区的联系, 而且有力的带动了各卫星市镇的开发形成与发展,由主体在市区半岛的“小”城,变成真正的“大”重庆城。人口大量迁入重庆, 生活需求增加, 促使重庆的电力和供水也在困难中有所发展。抗战时期重庆的电力供应大大

增加, 以支持抗战经济发展和市政建设的迅速扩大。1938 年初重庆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增加发电设备。新购两部4500 千瓦的发电机, 并相继成立了第二厂和第三厂。1937年11 月24 日重庆市自来水公司正式成立, 铺设水管总长35000 公尺, 设售水站10 处。1938 年9月, 安设两浮公路干管, 至1944 年, 售水站达22处, 专用户2260 户。由于重庆市地形分散,山川阻隔, 加上人口迅猛增长, 远非一个水厂即可普遍供给全市用水。因此, 抗战期间又陆续建成沙坪坝渝西自来水特种股份有限公司, 日供水量可达1000 多吨; 李家沱给水公司, 日供水量3 000吨; 北碚水厂, 日供水量有400 吨。抗战时期在人口大量迁入, 不断增长的需求的促进下, 重庆的公路、客运、电力、供水、轮渡、邮政电信事业、卫生防疫、城市减灾防灾、城市环卫、防空工程等都有较快发展。城市功能的发展是城市开发水平的综合体现, 重庆作为战时首都, 其城市管理机构的扩展, 标志重庆城市建

设进入大发展的时期。再加上旧城区的改造, 新城区的开辟,抗战时期重庆的人居环境改善, 城市功能也更加的完善。重庆到1938 年底, 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近30 平方公里左右, 全市人口达50 万, 加上流动人口共60 余万。到1945 年, 重庆人口已达125万, 城市建成区发展到45 平方公里,成为世界驰名的大都会。

随着人口的大量迁入, 并陆续疏散到市郊。迁建区的形成, 城市范围扩大到西至沙坪坝, 东至涂山脚下, 南抵大渡河的范围, 并形成若干卫星市镇。抗战以来重庆的南岸、江北、沙坪坝、北碚都出现了繁盛的卫星市镇。1939 年5 月日军对重庆市中心区大轰炸后, 沙坪坝地区被划为疏散区, 市区民众和国民政府

军政机构纷纷向郊区疏散, 被成为重庆市文化区的沙坪坝地区就是由疏散区划

归重庆市政府, 设立了3 个行政区, 战时近20 所大专院校和几十家医疗单位陆续迁入当时还属巴县辖区的以沙坪坝, 磁器口, 歌乐山为中心的重庆西郊北郊

地区。沙坪坝地区就成为重庆的近郊著名的卫星市镇。如地处江北, 巴县, 璧山, 合川等四县交界的小镇北碚, 一个普通的乡场。由于1939 年划为迁建区, 一些重要的机关团体和大专院校、文化团体的陆续迁入, 得到了较快发展,开始成为具有一定现代市政基础, 城市环境较优美的重庆的卫星市镇。这时战时交通方便的南岸和江北就迁入了众多人口和企业, 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据《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1945 年的不完全统计, 全市1356 家工厂中, 位于南岸地区的由342 家, 江北地区有146 家, 两地合计人口占重庆市人口的1/ 3 强。而在内迁

工厂之后兴办的这批工矿企业, 成为推动重庆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大量工矿企业迁入重庆, 重庆工业迅速发展, 城市经济渐趋繁荣, 卫星市镇兴起城市规模随之扩大。

“八年抗战, 夔门内, 江边小城, 一跃而为现代化都市。”抗战时期重庆城市化的大发展以及其他的发展都跟人口迁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原来重庆城市的经济结构较单一, 规模狭小, 抗战时期由于人口内迁带来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先进的人才和管理经验, 以及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大量的政府、文化、教育单位和工业企业随即迁渝, 生产资料和工作地都相对集中到了大后方重庆, 使城市经济结构出现多样化, 工业、金融、商业、交通有一定的发展, 规模逐渐扩大。相应的重庆城市的管理、文化、科学功能加强, 服务性活动和行业增多, 而这正是大后方迈向城市现代化不可缺少的一步。正是抗战时期大量人口的迁入增加了对社会的需求, 重庆适应了当时时事的需要, 因而打破了城市封闭缓慢发展的局面, 增强了城市发挥其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功能的能力, 促进了重庆城市的发展。抗战时期重庆城市规模的扩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功能的发展以及卫星市镇的兴起, 标志着重庆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当然重庆城市的进程的大发展是在战时特定的条件下进行的, 城市建设也带有相当大的临时性和仓促性。但总的来说正是抗战时期的人口内迁为重庆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对重庆的城市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也为以后的重庆大开发, 重庆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3、重庆未来城市化发展展望

3.1转变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理念

新型城市化,是对城市化本质与内涵的重新界定,是对原有城市化道路的扬弃与发展。新型城市化更加注重城乡的统筹发展、集约发展与和谐发展,更加注重提升农村居民和新增城镇居民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要形成以城市为核心,工业集约发展,服务贸易业发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区域格局,理念创新必不可少。

3.2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下,虽然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但城市生态系统的压力也在增大,从而导致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要缓解压力,

就必须调整能源的消费结构,优化土地的利用结构,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等,以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支撑能力,从而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资源承载能力。

3.3 完善组团式城市,挖掘发展红利

组团式城市是大中小城市“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镶嵌体系,用组团式城市群代替单一的城市扩张:经济上可以取得台阶式的提升;社会上可以加速消除二元结构;生态上可以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系统上形成等级有序的效率体系。以寻求资源利用的空间最大“整合交集”为根本出发点,让发展红利得到充分涌流。重庆既要维持和发展好目前已有的组团式结构,还要借鉴先进经验,利用区位优势,进一步实现跨区域发展,使新型城市化建设提档升级。

城镇化进程 及现状

中国城市化进程即中国农村转化成城市的过程。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由于中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1978年以前 1.城市化水平。 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 上海

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2.城市化特点。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政府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体。(2)城市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3)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制约。(4)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5)城市运行机制具有非商品经济的特征。 这种城市化的结果,是形成了城乡之间相互隔离和相互封闭的“二元社会”。这里所说的二元社会结构,是指政府对城市和市民实行“统包”,而对农村和农民则实行“统制”,即由财产制度、户籍制度、住宅制度、粮食供给制度、副食品和燃料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就业制度、养老制度、劳动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甚至婚姻制度等具体制度所造成的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构成了城乡之间的壁垒,阻止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 Chinese urbanization progress is circuitous. As aggressed by west countries,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was in imbalance. After PRC was found, the government started to make a layout of Chinese urbanization. But unfortunately,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1960s move urban population to the village, which made Chinese urbanization be in dead state. Normally speak, from 1949 to 1978, the urbanization in China was very slow. In 30 years from 1950 to 1980, the urban population rate in the whole world raise from 28.4% to 41.3%, the rat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raise from 16.2% to 30.5, but Chinese rate was only raise from 11.2% to 19.4%. 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At this period, Chinese urbanization present these features. Firstly, the government was the main body in urbanization, and the urbanization area was limited by the planned economy. Secondly, the urbanization was lack of competence to absorb nonagricultural work force, and the market was not in commodity economy. All above made a bad result. The city and the village were likely separated. For example, the government put government-planning assignment into practice in city, while it control rural population and limited it. This hold back the freely mobility of population.

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分析

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现状问题分析 [摘要] 以重庆主城区为研究区域,根据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的发展与现状,分析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特点,结合重庆地形,经济发展特点,人口分布,政策等方面,了解重庆各主城区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高速发展的重庆出现“城市蔓延”现象,城市问题突显;不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制约工业的发展;主城区空间结构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非农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时还受到地形、交通、政府政策及人们环保意识提高的影响。总体来看,经济发展是城区空间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 关键词: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影响因素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analysis [Abstract] To chongqing city as the research area, according to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chongqing terrain, economic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the policy, understand the city of chongqing func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 speed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

这是对人类社会进程的一个巨大促进。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而且也决定着世界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我国经历了十一个五年计划,每个五年计划时期政府从国家层面上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直接或间接地都对我国城市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或根本性的影响。正是在这些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下,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才取得了今天较为显著的成就,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化道路先后经历了单一化、多样化和协调化的发展历程,城市化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我国的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3.1 城市化的连续性和不稳定性 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

城市化的进程及特点

城市化的进程及特点 ●课程标准与教材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城市化的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转移的,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在能够运用资料概括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的基础上,学生还要会解释这种城市化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包含两方面影响,一是城市数量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二是城市居住地环境的变化,使教学最终归结在人地关系的理解上。 人教版地理教材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编排为一节内容,湘教版将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与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编排为两节内容,相比而言,湘教版关于城市化过程的内容比较丰富,城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两个方面分类清楚。 ●具体内容 一般地域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都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乡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一、城市化 1、城市化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乡村转变为城镇的过程。(注意城市化的三个表现,一个是人口向城市的集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不断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规模扩大。二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需要不断扩大城市规模来接纳人口,提供服务。三是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是发生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包含三种类型①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②乡村集镇转变为现代化城市③城市边缘区的乡村转变为市区) 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1)从人口迁移来说 ①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平常我们在新闻中听到的,城市化水平达到百分之多少,就是用城镇人口的比例来衡量的,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人口的比重,考虑到人口就业、为人口提供的各种服务等要素,它反映出来的是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②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

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孔德余 并不认同所谓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已经基本饱和,未来将转向改善性需求的观点。中国目前的城市化还不到50%,也就是说,中国与美国大致面积相等的国土面积,还养育着相当于美国20倍左右的农民,说明中国农民的人均可利用耕地面积可能达不到美国农民的1/20,那么中国要真正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还很漫长。 未来持续漫长的城市化,就是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那么,未来城市化的路径到底是让现在的大城市无限扩大,还是发展中小城市?如果说让大城市无限扩大,依据中国的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未来上3000万、5000万甚至更多人口的城市在中国会有很多。而就现状来看,大城市最大的优势是商业设施、商务设施、就业条件、政府服务、教育、医疗的优势集中;但超大的、在全世界没有先例的城市规模,也会面临全世界的城市都未出现过的严峻问题,比如交通问题、空气质量问题等。一个超级大的城市,仅仅一个超级大的交通压力完全可以让整个城市瘫痪,而交通压力的出现,同时就导致一个大城的整体效率大大降低。如果继续放纵各种优势向大城市集中,让人口也继续向大城市集中,很显然,终究有一天那些超级大城市的问题将无法解决,到那时,再来发展中小城市恐怕将要付出昂贵的代价。也可以说,中国的城

市化绝不应该把超级大城市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小城市,最大的优势就是交通优势和空气质量的优势;但是,同时也要看到,现阶段大城市的优势,却恰恰成了中小城市的劣势,因此,中小城市目前因为政府服务水平、商业商务配套、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落后于大城市,而失去竞争力。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出现大城市的人口聚集能力持续增强,中小城市的聚集能力还在不断减弱的态势。如果中小城市从抓政府服务的提升开始入手,并将商业、商务功能,医疗、教育水平都提升到与大城市的水平基本一致,再根据城市发展规模匹配相适应的产业规模来解决好就业问题,中国中小城市还会继续像现在一样不能与大城市竞争?中国未来的城市化方向还会是大城市? 中国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持续的城市化进程无法回避对中小城市的依赖,尽早解决好中小城市发展中的服务水平,提升商业、商务、教育、医疗等功能,促进中小城市的就业能力,才是出路。同时也可以预见,未来中国中小城市的发展,也会成为商业、医疗、教育、以及与城市规模和满足就业相匹配的产业经济将具有巨大的成长潜力。 2015年9月11日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本文即准备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和转移的影响,来探讨这个时期城市化缓慢的主要原因。 1949-18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4] 年份|总人口(万人)|城镇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 1949|54167| 5765|10.6 1950|55196| 6169|11.2 1951|56300| 6632|11.8 1952|57482| 7163|12.5 1953|58796| 7826|13.3 1954|60266| 8249|13.7 1955|61465| 8285|13.5 1956|62828| 9185|14.6 1957|64653| 9949|15.4 1958|65994|10721|16.2 1959|67207|12371|18.4

城市化进程中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

城市化进程中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城市化进程中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是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平台。城市化是指社会生产力发展与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生活由乡村向城市转化的趋势和过程,主要表现为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环境得到改善,二、三产业为主的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所占份额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城市化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社会变迁过程,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 加快城市化进程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特别是二、三产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保持人口、资源、经济、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都要求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进程是一种全球化趋势,世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无不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我国目前正处于加快推进城市化的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期,加快城市化进程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已成为带有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重大战略问题,全面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也是各级党委、政府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城市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把加快城市化进程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采取综合措施,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全力打造现代化新型城市。

山东省兖州市地处鲁西南平原,近年来,兖州市坚持走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路子,大规模实施了城市综合开发和旧城改造。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兖州市按照市域一体化思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将全市651平方公里的行政区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突出城市中心区的核心作用,坚持城镇并举、充分融合,形成市域一体化格局,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非农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达到65%以上;到2015年,城市化率达到60%以上,非农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达到75%以上。通过强力发展,逐步建成卫生城、文明城、园林城、生态城,建成城市经济实力显着增强,城市品位切实提高,城市形象大为提升,社会服务功能和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居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着增强的富有特色的现代化新兖州。 一、加快城市化进程,必须高点定位、突出特色,以大气魄规划大蓝图 城市特色是城市的生命力、吸引力所在,有特色的城市才是有魅力的城市。城市特色首先来源于准确科学的城市规划定位。实施城市化战略,把兖州建设成为经济强市的高地、文化名市的亮点,必须以战略眼光规划城市,乐于请名家、聘高手,注意借鉴运用中外先进的理念和手法,充分展现城市特色和风格,提高城市艺术品位和文化内涵,体现超前性、科学性、新颖性,努力实现个体与群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主讲人:李津逵 王鲁湘: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一方面人们尽情的享受着城市化所带来的文明与舒适,另一方面人们也感到了城市发展过快所带来的切肤之痛。作为世界人口最大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有学者把中国城市化列为21世纪影响世界发展进程的两大因素之一。那么中国的城市化将是中国人民的福音呢还是全世界的祸水?确实有学者提出了这么严肃的问题。那么面对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引发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怎样才能使人口数量、结构分布与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主任研究员李津逵先生。李先生您好! 李津逵:您好! 王鲁湘:欢迎您作客《世纪大讲堂》! 李津逵:谢谢。 王鲁湘:我看了一下李先生的简历,突然发现我们两个之间惊人的相似。我们两个人年龄相仿,李先生比我略微大几个月。我们都是从城市里头在那个时候下乡做知青,然后在知青里面过着一种很艰难生活。所以的话我们这一代人又后来由于1977年恢复高考给了我们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我们两个同时在那一年参加了那一次决定历史命运决定个人命运的那一次高考,我们都成了大学生,这样的话我们又回到了城市,并且最后在城市里面工作,在城市里面生活,在城市里面安家成了一个城里人。所以对于城市化我们是有双重理解的,因为我们曾经在农村里面干过。那么您的经历使您对城市有一个什么样的向往? 李津逵:那个时候我记得我在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分子代表大会是在东城区的一个招待所里面开,那个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常常在干活的时候,我要能在那个招待所里当一个服务员该多好? 王鲁湘:对。 李津逵:就想这个事。 王鲁湘:对,当时我们知青所有的梦就是回城,想尽一切办法包括不择手段就是要回城。为什么要回城?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城乡二元结构,尤其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社会里面,城市比农村具有太多太多的优越性了。所以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改变自己的身份变成一个城里人,然后到城里面生活。那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突然以我们预料不到这样一种发展的速度突飞猛进发展起了,那么您也见证了这样一个过程。您觉得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间,中国的城市化的发展在这30年中间有阶段性的区分吗?比如说什么时候是一个阶段,什么时候是一个阶段。 李津逵:我感觉是1992年小平南巡之后大量的这种三来一补的工业在沿海地区落户之后,创造了城市中间巨大的就业岗位,这个时候农村中间大量的青年走向城市,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一个飞跃。 王鲁湘:我们产生了城市化要求的一个推动力。 李津逵:对。 王鲁湘:社会的一个推动力。 李津逵:就是中国的农民几千年来一直是向往城市生活,但是他走不进城市。 王鲁湘:走不进。 李津逵:比如说明清的时候有那个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因为城市里面没有就业岗位,农村又没有余粮供养城市,农村的这个耕织结构又非常的顽固,这种情况下一直就没有突破。但是当我们中国加入了全球的经济分工之后出现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这一天到来了。 王鲁湘:对,这是一个历史机遇。您是学工科的。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即中国农村转化成城市的过程。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自50 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由于中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以后,中国明显加快。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 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摘要:中国城市化进程特征措施 1 中国城市化概述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 年代中期以 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2. 城市化的含义及标志含义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城市化,也有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的过程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一般分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城市化三大标志 (一)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 (三)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其中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化。 3. 中国城市化 2012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报告显示,十六大以来我国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低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改善,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婚姻、家庭状况保持稳定。

我国城市化现状进程分析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1978-1984年,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城市化阶段。这个 阶段的城市化带有恢复性性质,“先进城后建城”的特征比较明显。第一,表现 在大约有2000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下放干部返城并就业,高考的全面恢复 和迅速发展也使得一批农村学生进入城市;第二,城乡集市贸易的开放和迅速发展,使得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和小城镇,出现大量城镇暂住人口;第三,这个时期 开始崛起的乡镇企业也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第四,国家为了还过去城市建设的 欠帐,提高了城市维护和建设费,结束了城市建设多年徘徊的局面。这个阶段,就人口来看,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1984年的23.01%,年均提高0.85个百分点。 2)1985-1991年,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城市化阶段。这个阶段以 发展新城镇为主,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小城镇。 3)1992-2000年,城市化全面推进阶段,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 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1992年到1998年,城市化率由27.63%提高到 30.42%,年均提高0.42个百分点。 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城市化,已从沿海向内地全面展开。1995年底与1990 年相比,建制市已从467个增加到640个,建制镇则从12000个增加到16000 多个;从人口来看,城市化水平也从1990年的26.41%提高到28.62%。 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 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 十六大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以平 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 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2002年上升了12.1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69079 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了12585万人。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道路 1978 年到 2008 年的 30 年,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重大进展的 30 年,是我国

城市化进程,发展历史

1.城市化 城市化是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最主流的事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所言“21世纪影响世界的两件大事是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市化”。中国正处在一个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期,在未来的30年中,城市化将是中国社会变迁与转型的主流。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刚达到6.1亿人,城市化率约47%,每年增长将近一个百分点。在未来20—30年中国城市人口达到75%左右,中国将会出现巨大的人口变迁过程,即将有6亿农业人口走进城市。 这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空前的变化。我们甚至可以以城市化进程度量房地产业的未来。每年城市人口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消化新增住宅供应的大半。以南京为例,根据建委统计,在2000-2005年,城市人口增加了125万,每年增长25万人,按照人居住房面积30平米计算,每年城市人口增加的增量需求为750万,基本等同于每年房地产市场供应量的平均值。新增城市人口也为住房投资的转让和租金实现提供保障。南京市2020年人口要超过千万,基本上仍将持续每年增长20-30万人。 从城市化的数量来看,其是分阶段的,30%以下是城市化低水平时期(我国2000年前),30%以上是快速增长期,50%以上是平稳增长期,70%以上才是成熟期,而郑州是2011年3月份的数据显示郑州的城市化进程是41%,还有30—40年的黄金发展期。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工业革命前时期。

早期城市因生产力水平不高,可提供城市居民需要的农副产品数量有限,所以城市发展受到限制。那时城市数目少、规模不大,城市人口比重小,主要分布在灌溉发达、利于农业生产或便于向周围征收农产品的地带。早期城市主要为行政、宗教、军事或手工业中心。这个阶段延续的时间最长,城市人口增长缓慢,直到1800年,世界城镇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二是工业社会时期。18世纪中叶开始,迎来了城市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时期。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城市发展之快、变化之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是近代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欧美国家城市数目激增,城市规模快速增长,英国在1900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7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近代世界城市化的又一特点是亚非国家城市化的兴起,出现了一元的封建城市体系向封建城市与近代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转化。世界城市体系的出现是近代城市化的第三个特点。19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上升到29.2%。三是当代世界的城市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化开始形成世界规模。因为从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较快,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政治独立以后,经济上也有一定发展,这一切大大加快了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发展中国家已经构成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体。 城市化的阶段特征 根据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过程大致呈一条拉平的“s”形曲线。当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30%左右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达到70%左右时,进入相对稳定阶段。发达国家的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 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据国家建设部《2003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显示,至2003年末,我国设有城市660个,城市人口近3.38亿,城市面积39.9万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为33%左右。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1998年为55%。在工业革命之后,中国的城市化之所以长期处于落后的状况,是因为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时而又不断反复的艰难道路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 近代史之前的中国城市化,因为它对中国今天城市化的发展不具有现代化意义上的启示作用,因此本文不予涉及。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100年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具有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它的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 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平衡。东南部城市化进程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则远不如 东南沿海,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 城市工业化特征差距悬殊。比如东南沿海的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 等城市不仅在城市规模上迅速扩张,而且其工业化进程也较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甚至不处在工业化进程之列。东南沿海城市的建筑、通讯、工厂、商业、交通已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有了相当程度的联系。譬如上海外滩一条街的高楼大厦,青岛的洋楼区。而其他不发达地区城市则不具备这些工业化的明显特征。 城市的商业化功能不显著。有一种说法,西方资本主义的每个城市都是以市 场为中心的,而中国城市是以官府、衙门为中心的,象北京,紫禁城是它的中心。而市场则散布在四周,比如菜市口、花市、瓷器口都在边上而不在中心。这一阶段的城市中心是属于官府,城市的政治、军事的特征和意义更为显著和重要,也就是说,中国城市形态上商业化的功能不占主导地位。 城市文化畸形发展。由于列强的入侵,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已经受到了西方 文化较大的影响。同时,由于长期的封建文化的熏陶,中华民族的一些风俗、传统习惯、戏剧、本土文化也占有一定的空间,这二种不同的文化在同一个城市空间里共存,相互影响但又并行发展着,实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奇特现象。例如:这一阶段的上海已经与传统的中国城市距离很远,西方的文化随处可见,并且占主流地位,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顽强地在这个城市中生存着。如沪剧、越剧这些地方剧种也拥有大量的观众,这种文化畸形发展的现象令人十分费解,不过,人们认为这个现象与上海日后形成的海派文化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二个阶段 这个时期大约是1949年~1980年左右,这30年间,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走得非常艰难,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处在一种“反城市化”的状态。例如:对农村与城市在户口的管理上实行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模式,限制农民向城市的流动,甚至出现过大规模地把城市的人口向农村转移的现象,这些做法在客观上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缓慢,有时甚至是倒退的

城市化进程及特点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对比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3.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习重点】: 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表现及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学习难点】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学习说明】仔细阅读课本正文和阅读部分,进行总结和归纳。 【自主预习案】(10分钟) 一、城市化 1.概念: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________、_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_的过程。 2.表现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_逐渐转移; (3)______________ 不断扩大 3.意义 (1)缩小______________。 (2)改善_______________。 (3)提高________________。 (4)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______________。(5)提高乡村的______________。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1.城市化动力:_________________ 2.城市发展与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合作探究案】(30分钟) 三、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阅读P37~P38活动, (1)找出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找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 【练习案】(5分钟) 1、有关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有:() A.其含义只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 B.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联性 C.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文化教育水平不断缩小 D.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差距加大 2、关于城市化的标志,表达不妥的是()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在上升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3、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是() 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②人口增长过快,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③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④城市基础设施完善;⑤城市就业条件改善。 A.①④B.②③C.④⑤D.①② 【课后探究】 城市化过程中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郊区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的区别。

论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意义

论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意义 (一) 加快城市化进程,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城镇化实质是化农民为市 民,只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镇,最终在非农产业获得稳定的就业,留在农村中的劳动力才能从专业化、大规模的农业经营、生产活动中获得更高的收入,进而在增加收入的基础上扩大农村的消费需求。 (二) 加快城市化进程,对控制人口起着一定的积极意义。意味着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而城 镇化是一个人口增长自动得到控制的社会经济过程。城市市民收入虽然高,但是城市生育、抚养、教育子女的成本比农村要高的多。城市中这种抚养子女的高消费成本和生育的高机会成本的约束,使人口增长得到控制。从而对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具有明显的意义。 (三) 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是更好地推进工业化的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工业,特别 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与世界经济交往中用便宜劳动力创造的产品和服务换取自己因土地资源稀缺而不能充分生产的产品,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速城市化进程,使更多的农村居民转换为城市居民,将极大提高消费货币化程度并改善原有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结构,增加对包括耐用消费品在内的工业消费品的需求量,从而为城镇市场中已趋于饱和的消费品开辟出一个新的更为广阔的市场,进而使目前因需求不足而聚集起来的巨大工业生产能量得以释放,并为延缓某些产业部门的衰退期和促进新兴产业部门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加速城市化进程还将引发大规模的交通网络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及居民住宅建设,从而极大地促进建筑工业和道路修建工业的发展。 (四) 城市化进程中,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用城市文明引导农村文明,改 造农村文明,是促进农村社会进步,提高农民素质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促进了城市居民对自身以外文化的接受能力,以及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本身的认同与接受。 (五) 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改变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推动中国的城 市化进程有利于降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增加城市居民的数量和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推动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六) 推进城市化有利于增加内需,从而更好地推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消费乃拉动经济增长的“三 驾马车”之一,推动城市化进程将增加增加中国城市居民的数量,并且扩展中国城市区域的范围,进而增加居民收入,使居民购买力增强,拥有更强的购买力。所有这些都将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内需,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