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空时编码
4.5 多天线和空时编码解析

IEEE 802.11n
IEEE 802.16(-2004:WiMAX):MIMO-OFDM
3GPP
开环
时间转换的传输分集:3GPP 正交传输分集:3GPP 空时传输分集:3GPP 空时扩频:3GPP2 IST-METRA(HSDPA):3GPP CDMA-BLAST(HSDPA):3GPP 转换传输分集(STD):3GPP 传输自适应数组(TXAA):3GPP
MIMO的基本理念:通过多个发射和接收天线 改变传输质量(BER)和数据率 MIMO的核心机制:空时编码(STC) STC的两个主要功能:分集&复用 最大的性能需要在分集和复用之间进行平衡
MIMO技术的主要历史
空间分集
延时分集:Wittneben, 1991 (inspired); Seshadri &Winters, 1994 (first attempt to develop STC) STTC: Tarokh et al., 1998 (key development of STC)Alamouti scheme: Alamouti, 1998 STBC: Tarokh et al., 1998 First results hint capacity gain of MIMO: Winters, 1987 Ground breaking results: Paulraj & Kailath, 1994 BLAST: Foschini, 1996 MIMO capacity analysis: Telatar 1995; Foschini 1995 & 98 Spatio-temporal vector coding for channel with multipath delay spread: Raleigh & Cioffi, 1998
MIMO原理理解空时编码

MIMO原理理解空时编码MIMO(多输入多输出)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一种技术,它可以通过利用多个天线来提高信号的传输速率和可靠性。
空时编码是一种应用于MIMO系统中的编码技术,通过在发射时将信号分配到不同的天线上,并在接收时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联合处理,从而提高信号的传输效果。
在MIMO系统中,空时编码通过将信息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编码,可以在不增加信号带宽和传输功率的情况下提高信号的传输速率和可靠性。
空时编码有多种方式,其中最常用的是空时均匀编码(STBC)和空时分层编码(STLC)。
空时均匀编码是一种简单但有效的空时编码方式。
在空时均匀编码中,信息位被分成若干个块,每个块中的信息位被分配到多个天线上进行传输。
具体说来,在发送端,多个天线上的信号进行线性组合,并通过信号映射函数将信息位编码成多个矢量。
接收端则通过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码,并使用最大似然准则来恢复原始信息。
空时分层编码是一种比空时均匀编码更高效的编码方式。
在空时分层编码中,不同的信息位被分配到不同的天线上进行传输。
具体说来,在发送端,信息位被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对应一个天线。
接收端则通过解码和检测算法来恢复原始信息。
空时编码的优点在于可以提高信号的传输速率和可靠性。
由于利用了多个天线进行传输,MIMO系统可以在相同的频带宽度内同时传输多个数据流,从而提高信号的传输速率。
此外,通过在接收端对多个天线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联合处理,MIMO系统还可以减小多径干扰和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力,从而提高信号的可靠性。
然而,空时编码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空时编码需要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进行信号传输与处理,这会增加系统的复杂性和功耗。
其次,空时编码的性能受到信号的通道状况和天线配置的影响,需要进行精确建模和优化设计。
最后,由于空时编码需要多个天线进行传输和接收,它对设备尺寸和功耗有一定的要求,限制了其在一些应用场景中的使用。
总的来说,空时编码是MIMO系统中的一种重要技术,可以通过利用多个天线来提高信号的传输速率和可靠性。
空时分组码和分层空时码性能研究

,
\
(1 2 + s ,s )
一
l
Ll / J
‘
\~2/
VB A T - L S 结构是 由EWW l i nk 等在19 年提 出的 。 .o n a s y 98 VB AT - L S 编码器接 收从并行信道编码器 的输 出, 按垂直方 向 进行空 时编码 , 结构可 以参见文 献 的描述。 - L S 的 其 VB A T
空 时码 的 译码 性 能 。
j 【
= 一
zn +1
2 + l + 2
( 3 )
, , 2为均值 为0 ?刀 1 的加性高斯白噪声。 然后将接收信号
做 如下 线性 处理 :
2 编码介 绍
空时分组码中研究、 使用较多的为正交 空时分 组码 , 其
译码算法简单, 在实际运 用中较为方便。以发射天线数为2 、
() 始 化 : 1初
f =l () 6
S =
=}) = } f} / 一
G_ . =日
() 7
作者简介: 杨宁宁, 解放军706 88部队。
a 1 r nG g 0) (
( 8 )
1 引言
随着3 时代 的到来, G 移动用户的增 多, 人们对 移动通信 业务的追 求已经 从单纯的语音业务扩展到多媒体业务, 频谱 资源就显得 日趋紧张。 提高移动通信系统 中频谱利用率 已经 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 9 8 , a i T r k [ 等人提 出了 19 年 V h d a o h1 ] 空时编码技术 。 时编码 的使用 , 空 同时在接收端进行相应的
H
:
f、 ,/ 1 h J
2
( 2 )
垂直分层空时码译码算法的分析及仿真

假定发送一组数据时间够短,其信道响应不变,把(1) 式改写成矢量的形式为: r=Hx+n (2) 其中r=(1,rn)为接收到的矢量,h=(h11...hij...hnm)为信 道响应矢量,x=(x1...xn)为发送信号矢量, n=(n1...nm),噪声矢量。(2)式就是用矢量形式表示 的MIMO系统的信号模型。 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在理论上可用如下式表示:
(3) I表示单位矩阵,H表示信道传输矩阵,p表示发送信 号的总功率,[●]H表示矩阵[●]的共轭转置。从式(3) 可以看出,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随着天线数目的增加 线性增长,多天线大大提高系统的频谱利用率。在典 型的V-BLAST系统中,单用户的信息流经过串并变换 后由个天线同时发送出去,在接收端通过m个天线接 收信号,通过信号处理方法解出发送的
3天线之间的信道构成mimo信道假设天线之间的距离足够大大于12波长该信道满足准静态和瑞利平坦衰落信道条件并且该信道响应矩阵h可以通道估计的方法准确估计则每组天线在发送和接收一组信号的时间内信道响应不改变且接收信号相互独立
垂直分层空时码译码算法的分 析及仿真
陶龙 陈成 翟玉杰
引言
当前无线通信业务量的飞速增长提出了对通信速率 更高的要求,于是能更高更大信道容量和频谱利用率 的技术成为了目前无线通信研究的热点。而分层空时 码作为多输入多输出(MIMO) 系统中实现高速无线 分组业务的一种解决方案,在提高频谱利用率具有巨 大潜力。分层空时码是目前已知唯一一种可以使频带 利用率随着天线数线性增加的编码方式,这使它在高 速无线通信中的应用有着非常大的优势。
...c4,b4,a4,c1,b1,a1
...c5,b5,a5,c2,b2,a2 ...c6,b6,a6,c3,b3,a3,
若干种垂直分层空时码检测算法的研究及其性能比较

若干种垂直分层空时码检测算法的研究及其性能比较张林,郭更生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北京 (100876)E-mail:zl010312@摘要:分层空时编码(LST:Layered Space-Time code)是一项有效提高MIMO信道容量的技术。
它能有效提高频谱利用率以及无线信道传输速率。
因此,LST成为4G中一项核心技术。
而垂直LST(VLST)接收机结构中采用的检测算法是干桡抑制和干扰消除的联合过程。
本文研究的迫零算法(ZF)和最小均方误差算法(MMSE)是用于干扰抑制的两种常用检测算法,并结合考虑了干扰抵消技术,文中对算法的实现进行了数学推导。
最后对空时分层接收机采用不同接收方案系统性能(也就是误码率BER)也进行了仿真比较和分析。
关键词:分层空时编码(LST),VLST接收机,干扰抑制,干扰抵消,迫零算法(ZF),最小均方误差算法(MMSE),误码率中图分类号: TN929.5 文献标识码:A1.引言当前无线通信业务量的飞速增长提出了对通信速率更高的要求,于是能提高更大信道容量和频谱利用率的技术成为了目前无线通信研究的热点。
而分层空时码作为MIMO系统中实现高速无线分组业务的一种解决方案,在提高频谱利用率具有巨大潜力。
分层空时码是目前已知唯一一种可以使频带利用率随着天线数线性增加的编码方式,这使它在高速无线通信中的应用有着非常大的优势。
分层空时码[1][3]最初是由Bell实验室的Foschini提出的空时编码模型。
它将信源数据分为几个子数据流,独立地进行编码、调制,因而它不是基于发射分集的。
分层空时码的基本结构:发射机有n根发射天线,接收机有m根接收天线(m≧n)。
在发射机内信道编码过来的数据被分为n路,分别流向n根天线。
接收端m根接收天线同时接收n根发射天线的信号,然后进行解调、信道估计、译码。
由于分层空时码无法获得最大分集增益,接收端在检测信号时选用的检测算法对提高整个系统性能至关重要。
mimo技术

其中,Hi为第l径道衰落矩阵。
1.2MIMO系统容量
系统容量定义为在保证误码率任意小的条件下的最大发射速率。假设信道矩阵在发射端未知,在接收端已知。MIMO单径情况下对H矩阵进行奇异值分解(SVD)
H=UDVH ……(1.2.1)
……(2.1.1)
输入的高速信息比特流经串变换为M(发射天线数)个长度相同的并行低速比特流,这些低速比特流分别输入M个编码器。然后,编码比特流经过向量编码器,映射到对应的发射天线。向量编码器的作用是决定比特流与发射天线的对应关系,每一个独立子信息流称为一层。BLAST结构中,各天线发射的信号同时占用整个系统的带宽,且在收发天线位置合适时,每对收发天线对之间的信道特性会产生较大差异,接收时可以提高系统性能。系统所能达到的频带利用率和传输速率是别的无线系统所无法比拟的。
其中,D为N x M非负对角矩阵,U和V分别是N x M的酉矩阵。D的对角元素是矩阵HHH的特征值的非负平方根。把(1.2.1)代入(1.1.1)得:
r=UDVHs+u ……(1.2.2)
引入下列变换:
r’=UHr
在H-BLAST编码结构中,信息序列首先被编码,然后分离为M个子数据流。每路子流分别经调制、交织,最后分配到一根发送天线上。其编码结构图(2.2.1)如下:
【精品】空时编码技术及其在未来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空时编码技术及其在未来移动通信中的应用空时编码技术及其在未来移动通信中的应用The Space-Time Coding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FutureWireless Communications摘要:文章介绍了分组空时码和分层空时码,给出了它们在3G和后3G中的解决方案;分析了限制网格空时码应用的几个因素,提出了网格空时码应用的具体方案;最后对分组空时码、分层空时码、网格空时码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分组空时码;分层空时码;空时传输分集;高速下行分组接入Abstract:The space-time block codes and layered space-time codes are briefly described. The solution schemes of their applications in 3G and beyond 3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 present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space-time trellis codes, a practical solutions scheme is proposed. Finally the future applications of space-time block codes (STBC), layered space-time codes (LSTC) and space-time trellis codes (STTC) are outlined. Key words:STBC; LSTC; space-time transmit diversity; 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空时码是一种基于多天线阵发送技术的编码方案,其将多天线技术和信道编码技术结合起来,同时获得空间分集和时间分集。
级联LDPC码的分层空时编码研究

级联LDPC码的分层空时编码研究张娜;何建强;王园园【摘要】在MIMO技术中分层空时编码(BLAST)能获得信道容量较大,且随发送天线数的增加其频带利用率呈线性增加.由于大气衰减、光强闪烁等因素的影响,使得BLAST系统在传输时系统误码率增高,不能满足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安全可靠通信的要求,因此将LDPC码与分层空时码级联来解决这一问题,构成LDPC-BLAST系统,并采用BP译码算法使系统性能达到最佳化.实验结果表明:级联LDPC码的分层空时码能抑制大气湍流效应,使系统误码率降低,从而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期刊名称】《商洛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2)002【总页数】5页(P80-84)【关键词】MIMO;BLAST编码;LDPC码;LDPC-BLAST系统【作者】张娜;何建强;王园园【作者单位】商洛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商洛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商洛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19.3+1未来移动通信系统提供多种业务时要求有可靠的通信质量,这对系统的信道容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系统能极大地提高系统的频谱利用率[1-2],满足用户的高速率通信需求,空时编码技术是一种获得MIMO系统容量,提高通信质量的可行性技术[3-4],因此成为未来移动通信中具有发展前景的技术。
由于大气衰减、光强闪烁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空时编码在大气中传输时误码率增高,为保障通信系统安全可靠进行降低误码率,可将具有良好纠错能力的纠错码应用于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激光通信等系统中[5]。
王惠琴将RS码与STBC码(空时分组码)级联,级联方案比未编码方案获得较高的编码增益[6]。
张宇等将Turbo码与STBC码级联,联合编码利用Turbo码优异的纠错性能与空时分组码满分集增益特性,提高了系统的性能[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空时编码技术是近几年来在通信领域新兴的研究方向,它主要用于解决高速无线通信下行传输问题。
空时编码技术将信道编码技术与天线分集技术相结合,大幅度的增加了无线通信系统的容量,为无线传输提供了分集增益和编码增益,并且能够提供远高于传统单天线系统的频带利用率,为解决无线信道的带宽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解决途径。
空时编码技术具有很高的频谱利用率和较好的通信质量,能够满足高速数据通信业务的要求。
空时编码分为:分层空时编码、空时格型编码和酉空时编码、差分空时编码。
分层空时码(LSTC)(Layered Space-Time Coding)是最早提出的一种空时编码方式,又俗称贝尔实验室分层空时结构(BLAST, Bell Labs Layered Space-Tirrae ),是由贝尔实验室在1998年提出的一种利用多根发射天线实现数据流的多路并行无线传输的方法。
BLAST的特点是系统结构简单,易于实现,频带利用率随着发射天线数目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它所能达到的传输速率是单天线系统无法想像的。
分层空时码通过一维信号处理方法来处理多维信号,一般适于接收天线数多于发送天线数的无线MIMO系统。
BLAST能提供一定的接收分集增益,但由于BLAST没有直接在空域上引入不同发射天线发送信号间的相关性,因此不提供发射分集增益,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分层空时码不能算作为一种真正的空时编码方法。
BLAST根据信号构造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对角结构(D-BLAST)垂直结构( V-BLAST )和水平结构( H-BLAST ),D-BLAST接收端的检测复杂度高,但性能较好;而V-BLAST检测复杂度低,较为实用.关键字: MIMO 空时编码空时分层编码 MATLAB目录一、前言 (1)二、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 (2)三、MIMO技术研究现状 (3)3.1 MIMO信道容量 (3)3.2 MIMO天线设计 (4)四、分层空时编译码 (5)4.1分层编码原理 (5)4.2 分层空时码模型 (5)4.3 编码算法 (6)4.4 垂直分层译码原理 (7)4.5 系统仿真及结果 (8)4.6 分层空时编码技术及应用 (12)五、总结 (14)六、参考文献 (15)致谢 (16)一、前言分层空时编码(Layered Space--Time Codes,简称LST)最早由Foschini提出1131,能够获得更大的MIMO信道容量。
其突出特点是,可以在同一空间范围内通过一维处理方法处理多维信号。
这种方法依赖于接收机具有高效的信号处理技术。
M个信息流通过M根发送天线在相同频率范围内发送,接收机采用N(Ⅳ≥M)根天线来分离发送信号。
分离包括干扰抑制和干扰抵消的联合过程。
LST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种可以使频带利用率随着发射天线数目线性增加的编码方式。
因此,它是实现未来无线通信高速数据传输比较有前途的解决方案之一,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分层空时码的译码算法分为线性和非线性两种。
线性译码算法主要是根据接收端的接收信号和已知的信道矩阵响应来找到一个具体的加权矩阵,从而利用加权矩阵和接收信号得到发送信号的估计,包括迫零(ZF)和最小均方误差(MMSE)两种方法。
非线性译码算法是一个迭代的过程,主要指串行干扰消除方法,即先在接收端通过线性译码算法解调出.一副天线上发送的符号,然后把它当作干扰从接收信号中消除掉,继续以同样方法来解调其它天线上发送的符号。
分层空时码的最大特点是能取得很高频谱效率。
但是分层空时码不能提供分集益,抗衰落能力差,不适合于衰落复杂多变的室外环境。
1998年AT&T的Vahid Tarkh等人分层空时码的启发下,在空时延迟分集的基础上,首先提出空时码(STC,Space-Time Codes)的概念,信号在时间和空间域上都引入了编码,这就称为空时码。
空时码是将空域上的发射分集和时域上的信道编码相结合的编码技术。
空间域上的编码可以利用空间冗余度来实现分集,以克服信道衰落,提高性能,从而具有较好的频率有效性和功率有效性。
二、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移动通信是指通信的一方或双方是在移动中实现通信的。
其中包括:移动台与移动台之间通信、移动台与固定台之间通信,移动台通过基站与移动台或固定台通信。
移动台与基站之间是无线电通信链路。
无线移动通信传输信道复杂(时变的多径传播环境,以及传播损耗、慢衰落、快衰落、时间选择性衰落、频率选择性衰落、空间选择性衰落等)。
同时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受到严重的干扰(远近效应、小区内干扰、小区间干扰、同道干扰、码间串扰等),对设备要求更为苛刻(稳定性、成本、功能、功耗),并且频谱资源有限。
目前,无线移动通信方面针对这些特点已经发展了一系列的技术,包括分集技术,MIMO系统和空时处理技术等等。
过去二十年无线通信系统的飞速发展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而人们对无线通信服务要求的增长将推动未来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通常所说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系统间没有公共接口;频谱利用率低;无法与固定网向数字化推进相适应。
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较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有很大的改进,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频谱利用率较低;不能满足移动通信容量的巨大要求;不能提供高速数据业务;不能有效地支持Internet业务。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3G的标准一一IMT-2000,是指使用2000MHz左右频段、提供业务速率高达2000kbps、计划在2000年左右试运行的全球移动通信系统.三、MIMO 技术研究现状3.1 MIMO 信道容量①SISO (Single Input Single Output),即单天线发射、单天线接收,其信道容量为: ()221log h C ρ+= (bit/s HZ ) (3-1)其中h 为从发射天线到接收天线之间的复瑞利衰落系数,表示发射天线发射的总功率。
②MISO (Multi-Input Single Output),即多天线发射(n 个)、单天线接收,其信道容量为:()[]H HH n C •+=/1log 2ρ (bit/s HZ ) (3-2)其中H=[ 11h ,21h ···1n h T ]了为n ⨯1的矩阵,T X 表示矩阵X 的转置,il h 是从第i 个发射天线到接收天线之间的复瑞利衰落系数,ρ表示n 个发射天线发射的总功率和。
③SIMO (Single InputMulti-Output),即单天线发射、多天线接收(m 个),接收端采用最大比合并时信道容量为:[]H HH C •+=ρ1log 2 (bit/s HZ ) (3-3) ④MIMO CMulti-InputMulti-Output),即n 个发射天线和m 个接收天线,其信道容量为:()[]H n HH n I C •+=/det log 2ρ (bit/s HZ ) (3-4)根据多天线系统的信道容量表示式有下面的结论[2] :①当信噪比很大时,系统处于未饱和状态时:系统的信容量与发射天线数n 呈线性增长关系;当发射天线数固定时,系统的信道容量仅仅随着接收天线数m 的增加呈对数增加。
②当系统处十过饱和状态时,即当n 一直增加到n>m 时,会出现一个临界点,当n 超过这个临界点以后,信道容量随n 的增加将会变得缓慢。
例如:当m=1时,发射天线数的临界值为n=4,当m=1时,发射天线数的临界值为n=6。
图3-1 MIMO信道容量图3.1为无线MIMO信道容量与物理子信道(Sub-channel)的容量随接收天线上的平均信噪比变化的示意图。
各个子信道的容量之和等于整个MIMO信道的容量。
它们与MIMO系统的信道矩阵H的奇异值一一对应。
可以看出,多天线系统在信道容量无线MIMO系统引入了多个发射与接收天线,产生多个并行的子信道,这些信道相互正交,因而可以支持独立的数据传输。
这就是MIMO可以大幅度提高信道容量的物理解释。
上比单天线系统有显著的提高,这正是空时编码系统增加无线通信系统容量的理论依据。
3.2 MIMO天线设计MIMO信道的性能受发射与接收多天线系统的直接影响。
由于信号在无线信道中传播时存在散射,信号会混合在一起,所以经收端多天线接收后,系统要通过空时处理算法分离并恢复出发射数据,其性能取决于各天线单元接收信号的独立程度,即相关性。
而多天线间的相关性与散射传播及天线特性密切相关。
因此,实现MIMO系统的高性能除依赖于多径传播的丰富度外,还依赖于多天线单元的合理设计。
四、分层空时编译码4.1分层编码原理分层空时码(Layered space—Time codes LsTc)是最早提出的一种空时编方方式,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种可以使频带利用率随着发送天线数n线性增加的编码方式。
分层空时码按发射端分路的方式不同分为对角分层空时码(DLsT),垂直分层空时码(VLsT)和水平分层空时码(HLsT)。
对角分层空时码的性能较水平分层空时码优越,但复杂度高。
水平分层空时码和对角分层空时码最明显的区别在于他们的编码方式。
对角分层空时码各子数据流之间存在分组编码。
这种编码方式导致很高的频谱利用率。
而水平分层空时码不存在子数据流之间的编码,只有通常的子数据流之内的编码,所以频谱利用率较对角分层空时码低。
分层空时码具有以下特点:1)n根发射天线使用同一频率,符号同步.使用同样的星座图:2)n根天线上发射的信号对应的信源是不同的,故分层空时码不是基于发射分集:3)发射单元天线的总功率恒定.与发射天线数n无关:4)将单个高sNR的信道分割成n个相互重叠的低s N R信道.以此达到提高频谱效率的目的;5)分层空时码的优点是当m≥n时.可以证明系统容量与发射天线个数n近似成正比;6)不同的收发天线之间信道增益不相关。
4.2 分层空时码模型分层空时码的编码结构如图3-2所示。
它的基本思想是:先把高速数据业务分解成若干低速数据业务,然后通过普通的并行信道编码器编码,再对其进行并行的分层编码。
编码后的信号经调制后从多个天线发送,实现发送分集。
图4-1 分层空时码编码框图从m个并行信道编码器送出的信号有三种分层空时编码方案:对角分层空时编码(DLSTcoding)、垂直分层空时编码(YLST coding)和水平分层空时编码(HLST coding)。
为方便,设m=4,信道编码器的输出如图4.2所示。
图4-2 信道编码器输出4.3 编码算法传统信道编码加交织本质上是时间编码,对角分层空时编码器接收从并行信道编码器的输出,按对角线进行空间编码,其原理如图所示。
从图3-4中可以看出,为处理规范右下方排m( m一1)/2个0码元后,第一个信道编码器输出的开始m个码元排在第一条对角线,第二个信道编码器输出的开始m个码元排第二条对角线,一般第i个信道编码器输出的第j批m个码元排在第(i + (j一1) • m)条对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