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体的生物特点及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细胞外泌体对肿瘤治疗的意义

细胞外泌体对肿瘤治疗的意义随着生物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细胞外泌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细胞外泌体是一种由细胞内膜包裹的小囊泡,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生物学信息,如蛋白质、RNA、miRNA等。
在细胞外泌体释放过程中,这些生物学信息得以以一种有效的方式被传递到周围组织和细胞中,从而发挥其多种生物学功能。
目前的研究显示,细胞外泌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一、诊断和疾病监测细胞外泌体的丰富量和多样性意味着它们对于肿瘤诊断和疾病监测有着显著的潜力。
许多研究已经发现,细胞外泌体中含有一系列特异性标志物,可以帮助研究者识别出特定肿瘤的类型和发展阶段。
例如,肾癌患者的细胞外泌体中含有较高的HMGA2蛋白、MALAT1 RNA和miR-10-5p,而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细胞外泌体则具有较高的脱氧核糖核酸B细胞激活因子(BAFF)水平。
此外,研究表明,细胞外泌体也可以被用作疾病监测的工具。
例如,通过监测细胞外泌体中特定蛋白质的水平,可以及早检测出肿瘤复发和转移。
同样地,通过监测细胞外泌体中特定miRNA 水平的变化,也可以预测肿瘤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二、药物传递细胞外泌体不仅可以用于诊断和监测,还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药物传递系统。
与其他纳米粒子或脂质体相比,细胞外泌体具有很多优点,如稳定性、生物兼容性和选择性等。
通过在细胞中制备包含特定药物的细胞外泌体,这些药物得以在体内或体外被释放出来,促进肿瘤治疗效果。
有关细胞外泌体作为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有希望的结果。
例如,赖氨酸阴离子载体封装的miRNA通过文献报道信使阻抑转录因子(TRIM)1家族的表达,从而增强肝细胞癌细胞对沙利度胺的敏感性。
将三磷酸腺苷(ATP)酰化聚合物封装进细胞外泌体中,并联系了与终末融合的泡依赖性蛋白质(SNAREs),从而提高了细胞外泌体对癌细胞的内吞摄取,并诱导了肿瘤细胞凋亡。
三、免疫调节细胞外泌体对肿瘤治疗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其免疫调节功能。
细胞外外泌体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细胞外外泌体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细胞外外泌体是一种具有双层脂质包裹的小囊泡,其直径通常在30至200纳米之间。
这些细胞外外泌体可以从细胞内部释放出来,进入细胞外环境,从而与周围的细胞和组织发挥作用。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人们发现细胞外外泌体在肿瘤转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肿瘤转移是癌症治疗中的一大难题,它是指肿瘤细胞从原来的部位逸出,通过血管或淋巴管传播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导致细胞扩散和转移。
肿瘤细胞通过细胞外外泌体与其他细胞通信,从而加速肿瘤转移的速度。
下面我们将探讨细胞外外泌体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机制。
第一,细胞外外泌体能够向其他细胞传递信息。
细胞外外泌体中包含了多种生化物质,如蛋白质、RNA和DNA等,这些生化物质可以通过细胞外外泌体传递到其他细胞中,从而产生生物学效应。
研究表明,肿瘤细胞能够通过细胞外外泌体传递信息到周围的健康细胞,使得健康细胞发生变化,从而支持肿瘤转移的进行。
第二,细胞外外泌体能够改变肿瘤微环境。
肿瘤细胞生长和传播需要一个适宜的微环境,细胞外外泌体可以改变周围细胞的状态,从而创建一个和肿瘤相适应的微环境。
例如,细胞外外泌体可以通过改变周围细胞的基因表达,增加肿瘤细胞的存活和增殖能力,并降低对免疫系统的反应,从而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第三,细胞外外泌体能够促进肿瘤细胞的肿瘤微环境中的物质代谢。
肿瘤细胞需要代谢一些物质来维持自身的生长和繁殖,而细胞外外泌体可以影响肿瘤微环境中的多种物质代谢,包括脂代谢、糖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等。
例如,细胞外外泌体可以通过影响周围细胞的代谢途径,使得周围细胞分泌更多的生长因子和细胞凋亡途径受阻,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繁殖。
第四,细胞外外泌体能够参与肿瘤细胞附着和迁移。
肿瘤细胞需要通过附着于其他细胞和组织中的细胞表面分子而完成附着和迁移。
细胞外外泌体可以调节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和功能,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附着和迁移。
例如,细胞外外泌体可以通过调节肿瘤细胞的膜糖蛋白分布和表面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肿瘤细胞的附着和迁移。
外泌体 应用 案例

外泌体应用案例
外泌体是一种细胞分泌的小囊泡,其内含有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如蛋白质、RNA等,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和临床应用价值。
以下是一些外泌体应用案例:
1. 外泌体在疗法中的应用:外泌体可以通过混合化学物质或光照射来被改变,从而实现针对癌症、心脏病和神经损伤等疾病的治疗。
例如,外泌体可以用于治疗肺癌、乳腺癌和卵巢癌等。
还有研究人员发现,利用外泌体可以促进心脏细胞的生长和修复。
2. 外泌体在诊断中的应用:外泌体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RNA,这些物质可以被用于诊断疾病。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血液中的外泌体可以用于检测肿瘤标志物,从而实现早期癌症筛查。
3. 外泌体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外泌体可以用于药物输送,这种方法可以避免药物被胃酸破坏,同时也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例如,一些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利用外泌体来输送抗癌药物。
总之,外泌体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在未来的疾病治疗和诊断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 1 -。
外泌体在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外泌体在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外泌体,是指细胞排泄出来的一种小型囊泡,直径约30-100纳米,包含了一些特殊的蛋白质、RNA、DNA等成分,能够在不同细胞之间传递信息,并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近年来,随着对外泌体领域的深入研究,人们对于外泌体在疾病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应用前景越来越看好。
外泌体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外泌体可通过很多方式参与生命活动,如调节免疫应答、转移肿瘤细胞、介导神经细胞间的信号传递等,而这些功能正是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所需要的。
外泌体中包含了大量的生物标志物,它们可以从体液中轻易地被分离和检测出来,从而实现对相关疾病的快速诊断和监测。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肿瘤患者的血液中的很多生物标志物,都能从体液中的外泌体中检测出来,而且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因此可广泛应用于肿瘤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此外,外泌体对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也非常具有潜力,如外泌体中的尿酸酶可以用于肾脏疾病的诊断,而外泌体中的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则可以用于判断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和发展。
外泌体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除了在诊断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外,外泌体在疾病治疗中也具有着很强的潜力。
研究表明,外泌体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药物递送方式,将药物以一定的方式装载在外泌体中,从而实现目标指向性递送。
由于外泌体的小体积和可渗透性,使其能够在体内自由穿越组织屏障和血脑屏障,从而使药物达到作用部位,以此来有效地治疗疾病。
例如,一些病理情况需要刺激细胞生成血管,此时可以采用外泌体来实现,外泌体中的一些生长因子可以刺激细胞生成血管,从而让组织得到足够的营养和氧气进行修复和生长。
同时,外泌体还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细胞治疗方式,将外泌体注射到具体位置或经口摄入,使其与宿主免疫系统进行互动,从而实现治疗效果。
外泌体在临床方面的应用前景外泌体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具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并且这一领域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
通过对外泌体的大量研究和实践,在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感染疾病等领域中,其应用也得到了很高的关注和探索。
外泌体与肿瘤生物治疗:从基础到临床的转化

未来研究方向与策略
深入研究外泌体的生 物学特性和功能
探索外泌体在肿瘤生 物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开发新型外泌体靶向 药物和治疗策略
提高外泌体在肿瘤生 物治疗中的疗效和安 全性
跨学科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外泌体在肿瘤生 物治疗中的挑战 与前景需要跨学 科合作与交流
跨学科合作与交 流可以促进外泌 体在肿瘤生物治 疗中的研究进展
外泌体临床应用:需要开展更多的临床试验 ,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临床应用前景与展望
外泌体在肿瘤生物治 疗中的作用:传递药 物、调节免疫系统等
挑战:外泌体的稳定 性、安全性、有效性 等问题
前景:外泌体在肿瘤 生物治疗中的潜力巨 大,有望成为新一代 肿瘤治疗手段
展望:未来需要进一步研 究外泌体的作用机制、安 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如何 将其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添加标题
外泌体在临床试验中的挑战和 机遇
临床试验设计
研究目的:评估外泌体在肿 瘤生物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 性
研究对象:肿瘤患者
研究方法:随机对照试验、 单臂试验、开放标签试验等
研究指标:肿瘤大小、生存 率、生活质量等
研究结果:初步显示外泌体 在肿瘤生物治疗中的潜力和 挑战
研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和 临床应用前景
跨学科合作与交 流可以促进外泌 体在肿瘤生物治 疗中的临床应用
跨学科合作与交 流可以促进外泌 体在肿瘤生物治 疗中的产业化发 展
作者:
外泌体在肿瘤生物治疗中的挑 战与前景
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外泌体分离和纯化技术:需要提高效率和纯 度
外泌体标记和追踪技术:需要开发更灵敏、 特异的标记物
外泌体装载药物技术:需要提高装载效率和 稳定性
外泌体递送系统:需要开发更有效、安全的 递送系统
外泌体对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影响

外泌体对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影响外泌体是一种被广泛关注的细胞分泌小体,直径为30至100纳米,具有传递细胞成分和信号分子的功能。
近年来,对外泌体的研究表明它们在肿瘤生长和转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外泌体如何影响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并分析外泌体的潜在应用价值。
一、外泌体的形成和作用外泌体来自于各种类型的细胞,包括白细胞、红细胞、神经细胞和肿瘤细胞等。
它们由外源性物质和细胞内成分组成,如脂类、蛋白质、核酸、酶等。
外泌体分泌到细胞外环境中,可以和周围细胞或组织相互作用,影响它们的生长和功能。
外泌体的生物学功能包括细胞间相互作用、信息交流、免疫调节和代谢调节等。
在肿瘤细胞中,外泌体的形成和释放增加,与肿瘤细胞的恶性生长和转移密切相关。
二、外泌体在肿瘤生长和转移中的作用1. 外泌体的作用机制外泌体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它们可以通过传递包括信号蛋白、mRNA、miRNA、DNA等的信息来改变受体细胞的基因表达水平和功能状态,进而影响细胞的凋亡、分化和迁移等生物学过程。
此外,外泌体还可以调节肿瘤细胞的微环境,包括细胞外基质、免疫系统等,从而影响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2. 外泌体在肿瘤增殖中的作用外泌体在肿瘤增殖中具有双重作用。
一方面,它们通过传递生长因子、细胞生长素等信号分子刺激受体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另一方面,外泌体也包含有引起细胞凋亡的蛋白质和miRNA,可以促使肿瘤细胞自我凋亡,抑制恶性生长。
3. 外泌体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外泌体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非常复杂。
肿瘤细胞释放的外泌体可以纵向派生,称为原发性外泌体,也可以横向转移到靶细胞表面,被称为转移性外泌体。
原发性外泌体在肿瘤细胞自我生长的同时,也可以对周围细胞和组织造成影响,促进肿瘤转移。
转移性外泌体则可以被周围正常细胞或其他癌细胞摄取,进入它们的胞质并调节它们的生长、迁移、入侵等。
三、外泌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外泌体与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紧密联系,使其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领域。
外泌体在肿瘤进展及免疫监控中的作用研究

外泌体在肿瘤进展及免疫监控中的作用研究随着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外泌体在许多生物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肿瘤的进展和免疫监控。
外泌体是一种通过胞吐或胞吞等方式释放的小囊泡,其内部包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分子和信息,并能够通过与其他细胞的互动而发挥调节和转移作用,因此在生物学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本文中,我们将着重介绍外泌体在肿瘤进展及免疫监控中的作用,并对其研究进行综述。
一、外泌体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1.外泌体对肿瘤细胞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肿瘤细胞能够释放大量的外泌体,并且通过与其他细胞的交互作用,从而对肿瘤进展产生重要影响。
其中,外泌体释放的一些膜蛋白和生物活性物质,如肿瘤相关抗原、转移相关因子、启动子、核酸和蛋白质等,能够调节和影响肿瘤的增殖、侵袭和转移,从而加速肿瘤的恶化进程。
此外,外泌体也被认为是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媒介,能够改变肿瘤免疫微环境,从而抵抗免疫监控,为肿瘤的进展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2.外泌体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外泌体是一种重要的调节和传递分子信号的工具,能够从肿瘤母细胞释放出来,传递到外部环境中,然后通过与其他细胞的交互作用来影响其行为。
在肿瘤转移过程中,外泌体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外泌体中含有大量的转移相关因子和生长因子,能够促进肿瘤母细胞在远处扎根,并在远处组织器官中建立转移瘤。
此外,外泌体中的一些膜蛋白和小 RNA,也能够与转移瘤靶器官细胞相互作用,从而改变其生物学行为,促进肿瘤的侵袭和繁殖。
二、外泌体在肿瘤免疫监控中的作用1.外泌体的免疫调节作用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重要防御系统,能够及时识别和攻击异物侵入,从而维护人体的健康。
而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外泌体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外泌体中含有一些能够调节和影响免疫细胞行为的生物活性物质,如调节性 T 细胞细胞因子、肿瘤相关抗原等,能够改变免疫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和响应。
外泌体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生物学功能和临床应用

外泌体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生物学功能和临床应用外泌体是直径约为100nm的小型囊泡,它们广泛存在于各种体液中,包括血液、唾液、眼泪和尿液,并可由各种细胞分泌。
外泌体可以运输蛋白质、脂质、核酸和其他物质,并作为细胞内载体,在调节细胞间通讯中起着关键作用。
外泌体是一种理想的药物递送系统,具有多种优点:如免疫原性低、稳定性好和靶向能力。
外泌体不具有细胞和器官中的复杂性,使其免疫原性较低。
同时,与单个蛋白质或小分子不同,外泌体含有异质分子,可确保外泌体在人体内的良好生物分布、药代动力学和细胞摄取,更容易用于治疗。
外泌体作为各种治疗药物的载体,有效保护了治疗药物在体内的完整性,极大地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了药物的毒副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抗肿瘤效率。
外泌体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用于肿瘤治疗。
肿瘤衍生的外泌体(TEX)作为信使调节肿瘤微环境。
在癌症的初始阶段,肿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数量显著高于正常细胞,TEX被认为反映了各种癌症的分子特征。
开发减少肿瘤细胞外泌体分泌的疗法可能会更好地抑制肿瘤发生。
外泌体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发挥其生理活性,包括吞噬作用、胞饮作用、融合和受体或脂筏介导的内吞作用。
这些细胞吸收外泌体的独特机制促进了基于外泌体的癌症疗法的发展。
此外,外泌体在介导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与TAM之间的细胞间信息传递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这可能为抗肿瘤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外泌体作为癌症疫苗抗原和疫苗增效剂众所周知,与正常细胞相比,即使在肿瘤进展的早期阶段,肿瘤细胞也会向血浆和体液中释放更多的外泌体。
TEX 提供免疫刺激或免疫抑制分子,调节免疫细胞的发育、成熟和抗肿瘤能力。
来自TEX的肿瘤相关抗原可以通过树突状细胞(DC)呈递,DC细胞激活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以诱导抗肿瘤免疫。
与肿瘤裂解物相比,TEX由于更丰富的免疫刺激成分而增强了疫苗效果。
此外,TEX还含有促进DC摄取各种抗原的功能性标记物。
因此,TEX已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抗原来源和肿瘤疫苗的增效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泌体的生物特性及在肿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陈利鹏摘要:外泌体是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由各类细胞释放的囊泡小体,被磷脂双分子层包裹。
里面含有蛋白和RNA等多种成分,在细胞间信息传递中扮演重要角色。
具有抗肿瘤免疫、促血管新生等生理功能。
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有携带肿瘤遗传信息、调节肿瘤微环境、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等效应。
越来越多的研究将目光投向了利用外泌体进行疾病的诊断、预后及治疗临床应用。
本文就其研究现状和在肿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做简要综述。
关键词:外泌体,肿瘤,诊断,临床应用1 外泌体简介外泌体(exosome)是细胞向外分泌的一种囊状小泡,直径大约40-140 nm。
具有脂质双层膜结构[1]。
Johnstone在网织红细胞培养液中分离得到一种囊泡状的结构物质,并将其命名为外泌体(exosome)[2]。
但当时研究人员认为它只是一种细胞的废弃物。
最近几年研究发现,外泌体广泛存在并分布于各种体液中,携带和传递重要的信号分子,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细胞间信息传递系统,影响细胞的生理状态并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进程密切相关。
2013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颁发给了外泌体领域的三位科学家,使得外泌体成为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目前外泌体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通讯介导细胞行为、生物标志物筛选、药物载体研发三大方向[3]。
1.1外泌体的形成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能分泌细胞外小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
在哺乳动物中,血液、淋巴液、组织液、尿液都能分离到EVs[4]。
细胞向外分泌的膜性小囊泡有多种,包括微泡(microvesicle)、凋亡小体和外泌体。
微泡是细胞胞体直接出芽,脱落后形成的细胞外囊泡,直径约50-1000 nm。
凋亡小体则是细胞凋亡时产生的囊泡,一般直径在500-2000 nm。
外泌体是通过细胞内体途径生成,首先是细胞内内溶酶体微粒体内陷,形成多囊泡小体(multi-vesicle body ,MVBs),在刺激作用下,多囊泡小体与细胞膜融合,然后将小体内的囊泡释放到细胞外,即为外泌体。
外泌体大小均一,直径一般在40-140 nm[5]。
1.2外泌体的组分外泌体是膜性小体,富含胆固醇和鞘磷脂。
外泌体内含有蛋白、脂质、DNA、RNA,能作为信号分子传递给其他细胞从而改变其他细胞的功能。
蛋白质占据了外泌体内含物的很大部分,种类非常丰富,根据Vesiclep数据库显示,外泌体以及各种胞外囊泡中大约包含92 897种蛋白质[6]。
这些蛋白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外泌体中普遍存在,参与其结构形成的蛋白质,多分布于外泌体的表面或内腔中,包括微管蛋白、肌动蛋白和微丝结合蛋白等细胞骨架成分;膜转运和融合相关蛋白,如: Annexins、多种Rab蛋白、Flotillin、Alix和TSG101等;一些信号分子,如蛋白激酶、G-蛋白等;还有大量与外泌体生成密切相关的四跨膜区蛋白质超家族成员,如CD9、CD63、CD81和CD82等[7, 8]。
另一大类蛋白质与细胞来源有关,相对特异。
抗原呈递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中含有丰富的MHC-I和MHC-II、CD80和CD86;血小板来源的外泌体中含有血友病因子和整合蛋白CD41a;而T淋巴细胞分泌的外泌体表面带有穿孔蛋白和颗粒酶[9]。
肿瘤细胞产生的外泌体中还可以检测到过度表达的蛋白质标志物,如FasL、TRAIL 和TGF-β等肿瘤抗原和免疫抑制蛋白,这使得外泌体在肿瘤及相关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
外泌体内的RNA主要为小RNA,如miRNA,不仅仅是遗传信息的内源性调控者也是调节细胞通讯的分泌因子及疾病的生物标志物。
从人乳汁中提取的外泌体中含有60 余种与免疫调节相关的miRNA;胶质瘤细胞的外泌体中则含有大量与细胞增殖迁移、血管形成和免疫反应相关的miRNA;肿瘤来源的外泌体中miRNA的存在极为普遍并且丰度较高,在肿瘤自身的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已成为研究热点[10]。
目前发现,RNA 含量丰富的外泌体,主要参与组织间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RNA含量低的外泌体,如免疫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主要在抗原递呈和免疫共刺激过程中发挥作用。
1.3外泌体的作用方式外泌体释放后,可以通过近分泌、旁分泌和内分泌等三种方式实现生物信息的交换和传递。
外泌体可以通过细胞间质作用于近距离的细胞,也可以进入血液或其他体液循环作用到远距离的靶细胞。
距离较近的可由近分泌途径直接被受体细胞吸收,距离稍远的可由旁分泌途径被吸收,还有部分外泌体进入循环系统作用于全身系统由内分泌途径被吸收。
外泌体与靶细胞发生作用的方式一般有一下2种[11]:(1) 通过蛋白或其他活性物质直接作用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2)通过与靶细胞膜融合,将外泌体中的成分释放到胞内。
一旦外泌体被受体细胞吸收后,其内载有的脂质、蛋白质、mRNA、microRNA 等成分可以通过改变转录和翻译程序影响蛋白修饰和定位,调节信号级联通路、关键酶反应以及细胞自动调节等方式影响受体细胞的细胞表型和功能,而来源细胞和受体细胞的种类及其生理病理状态将决定具体是哪种机制发挥主要作用。
2 外泌体在肿瘤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相比正常细胞,肿瘤细胞会分泌更多的外泌体,并且含有肿瘤相关的遗传信息。
Khalid等用电镜拍摄到了神经胶质瘤细胞的EVs从分泌到脱落的图像,证实了肿瘤细胞可以分泌EVs[12]。
肿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参与了肿瘤进展的多个方面。
肿瘤分泌的外泌体可以引起间质细胞表型的改变,从而有利于肿瘤的侵袭和传播。
外泌体可以促进肿瘤细胞和间质细胞间受体、活性蛋白、脂质或遗传信息的改变,如肿瘤分泌的外泌体可以通过传递白介素8和趋化因子到邻近的细胞增强肿瘤的侵袭性。
肿瘤分泌的外泌体能够抑制免疫反应,通过诱导免疫效应中诸如NK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CTLs)的凋亡,从而有利于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
外泌体在肿瘤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肿瘤细胞可以分泌外泌体影响靶向器官的细胞,为肿瘤细胞转移提供合适的微环境。
例如,巴一、应国光[13]等人研究发现,胃癌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中含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可以被递送到肝脏,并且整合在肝脏基质细胞的质膜上,能有效激活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为癌细胞向肝脏转移提供适合的肝样微环境,促进转移性癌细胞的着陆。
来自机体细胞的外泌体也能影响肿瘤细胞,促进肿瘤细胞转移生长。
Zhang[14]等研究发现,由于脑内星胶质细胞分泌的含有特定miRNA的外泌体传递到脑部肿瘤细胞内,导致肿瘤细胞内PTEN的表达下调,从而通过增加繁殖和抑制凋亡来相互促进脑转移肿瘤细胞的生长。
除了促进肿瘤细胞转移,外泌体在肿瘤转移倾向上也发挥着调节作用。
Hoshino[15]等通过外泌体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不同器官倾向性的肿瘤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具有不同的整合素(integrin)表达谱,整合素α6β4和α6β1与肺转有关,而整合素αvβ5与肝转有关。
敲出整合素α6β4和αvβ5可减少外泌体被靶器官细胞获取,进而分别降低了肺和肝的转移。
3外泌体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外泌体作为肿瘤细胞间信息交流的载体,其中所携带的一些特异性蛋白质以及核酸成为了肿瘤诊断和治疗的新靶标。
在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中,Rabinowits[16]等发现,肺癌患者与未患病对照组之间的总体miRNAs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且患者循环系统中的外泌体与肿瘤细胞释放的外泌体之间,其miRNAs组分具有很强的相似性,表明循环系统中外泌体包含的miRNAs有望成为肺癌筛查的分子标志。
此外,Li[17]等发现,富亮氨酸α-2糖蛋白1(leucine-richα-2-glycoprotein 1,LRG1)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尿液外泌体以及肺组织中表达水平均较高,说明外泌体中的LRG1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标记物。
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s)由于难以早期诊断,具有预后差、高转移的特点。
来自美国的Sonia[18]等通过大量的胰腺癌病人血清样本分析发现,相较正常人而言,胰腺癌病人血清中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1(glypican-1,GPC1)阳性的外泌体占比显著增高。
进一步研究发现,GPC1阳性外泌体在早期胰腺癌病人的血清中丰度就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而最近Lai[19]等人发现,外泌体miR-10b和miR-30c作为胰腺癌标志物的诊断方式要优于外泌体GPC1。
这一发现为胰腺癌的前期诊断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
在前列腺癌(PCa)的研究中,Logozzi M[20]等研究人员对比PCa患者和对照组血浆中表达有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外泌体的水平,对照组中包含有良性前列腺肥大(BPH)的受试者。
结果显示,只有PCa患者具有高水平表达CD81和PSA的纳米囊泡。
这样携带的肿瘤生物标志物如PSA的外泌体可能代表了一种用于早期筛查诊断前列腺癌的新型非侵入性临床工具。
到目前为止,已有肿瘤诊断的产品推出。
如Exosome Diagnostics公司的推出了基于外泌体PSA的前列腺癌检测试剂盒。
虽然已有外泌体诊断产品出来,但仍未被管理机构批准,因此目前只能与现已批准的检测方案并行使用[21]。
随着肿瘤外泌体研究的深入,以及诊断技术的成熟,外泌体标志物用于肿瘤诊断的应用会越来越多,为肿瘤诊断、预后提供科学可靠的解决方案。
4 总结外泌体作为细胞间的通信通道,参与一系列的胞间信号传递,调控一系列的生物过程。
外泌体的发现和证实给人们对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认识带来深刻影响。
目前外泌体对其分泌机理、作用方式和功能有较多的认识,但对外泌体的分类尚有不明确,外泌体与微泡的区别还没有完全确定的物理、生化鉴别标准[22]。
此外,外泌体的分离技术不够完善,难以快速得到纯度较高的外泌体,对后续的检测分析造成困难;另一方面,对外泌体的检测系统也尚未开发成熟,难以满足临床大样本量的检测。
不过随着各种高灵敏度、高通量和高内涵的分析手段的进步,会大大加快外泌体的研究和应用。
随着精准医学概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如何能做到疾病的精确诊断和治疗,外泌体作为一个新型的研究热点,由于它在体内存在的广泛性和获取的便捷性,已经成为了疾病诊断治疗的潜在有效方式,在精准医学发展上有着光明的前景。
参考文献[1] van der Pol E, Böing A N, Harrison P, et al. Classification, functions, and clinical relevance ofextracellular vesicles[J]. Pharmacological reviews, 2012,64(3):676-705.[2] Johnstone R M, Adam M, Hammond J R, et al. Vesicle formation during reticulocyte maturation.association of plasma membrane activities with released vesicles (exosomes) [J]. J Biol Chem, 1987,262(19):9412-9420.[3] Conlan R S, Pisano S, Oliveira M I, et al. Exosomes as Reconfigurable Therapeutic Systems[J].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 2017,23(7):636-650.[4] Vlassov A V, Magdaleno S, Setterquist R, et al. Exosomes :current knowledge of theircomposition,biological functions,and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potentials[Z]. Biochim Biophys Acta, 2012: 1820(7), 940-948.[5] El Andaloussi S, Mäger I, Breakefield X O, et a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biology and emergingtherapeutic opportunities[Z].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2013: 12(5), 347.[6] Yano H, Mazaki Y, Kurokawa K, et al. Roles played by a subset of integrin signaling moleculesin cadherin-based cell-cell adhesion[Z]. J Cell Biol, 2004: 166(2), 283-295.[7] Graner M W, Cumming R I, Bigner D D. The heat shock response and chaperones /heat shockproteins in brain tumors: surface expression, release, and possible immune consequences[Z]. J Neurosci, 2007: 27(42), 11214-11227.[8] Théry C, Amigorena S, Raposo G, 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exosomes from cellculture supernatants and biological fluids[Z]. Curr Protoc Cell Biol, 2006: Chapter 3, 3-22.[9] Keller S, Sanderson M P, Stoeck A, et al. Exosomes: from biogenesis and secretion to biologicalfunction[Z]. Immunology letters, 2006102-108.[10] Skog J, Wurdinger T, Van Rijn S, et al. Glioblastoma microvesicles transport RNA and proteinthat promote tumor growth and provide diagnostic biomarkers[Z]. Nature cell biology, 2008: 10(12), 1470.[11] Camussi G, Deregibus M C, Bruno S, et al. Exosomes/microvesicles as a mechanism ofcell-to-cell communication[Z]. Kidney international, 2010: 78(9), 838-848.[12] Al-Nedawi K, Meehan B, Micallef J, et al. Intercellular transfer of the oncogenic receptorEGFRvIII by microvesicles derived from tumour cells[Z]. Nature cell biology, 2008: 10(5), 619.[13] Zhang H, Deng T, Liu R, et al. Exosome-delivered EGFR regulates liver microenvironment topromote gastric cancer liver metastasis[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8.[14] Zhang L, Zhang S, Yao J, et al. Microenvironment-induced PTEN loss by exosomal microRNAprimes brain metastasis outgrowth[J]. Nature,527(7576):100.[15] Hoshino A, Costa-Silva B, Shen T L, et al. Tumour exosome integrins determine organotropicmetastasis[J]. Nature, 2015,527(7578):329.[16] Rabinowits G, Gerçel-Taylor C, Day J M, et al. Exosomal microRNA: a diagnostic marker forlung cancer. Clinical lung cancer, 10(1), 42-46.[J]. Clinical lung cancer, 2009,10(1):42-46. [17] Li Y, Zhang Y, Qiu F, et al. Proteomic identification of exosomal LRG1: a potential urinarybiomarker for detecting NSCLC[J]. Electrophoresis, 2011,32(15):1976-1983.[18] Melo S A, Luecke L B, Kahlert C, et al. Glypican-1 identifies cancer exosomes and detects earlypancreatic cancer[J]. Nature, 2015,523(7559):177-182.[19] Lai X, Wang M, McElyea S D, et al. A microRNA signature in circulating exosomes is superiorto exosomal glypican-1 levels for diagnosing pancreatic cancer[J]. Cancer letters, 2017,393:86-89.[20] Logozzi M, Angelini D F, Iessi E, et al. Increased PSA expression on prostate cancer exosomes inin vitro condition and in cancer patients[J]. Cancer Letters, 2017,403:318-329.[21] Conlan R S, Pisano S, Oliveira M I, et al. Exosomes as Reconfigurable Therapeutic Systems[J].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 2017,23(7):636-650.[22] Tkach M, Théry C. Communication by extracellular vesicles: where we are and where we need togo[J]. Cell, 2016,164(6):1226-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