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讲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讲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主义在80 年代的发展;

2、掌握余华及其创作;

3、掌握先锋、先锋小说的定义及其特点;

4、掌握余华八九十年代创作的变化;

5、了解其他先锋作家的创作变化。

教学方法:重点讲授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现代主义在80 年代(与五四时期的相比)的发展P332

1、现代主义可以追溯到“文革”末期一批青年诗歌和小说作者的地下创作;

2、朦胧诗的出现是现代主义文学从地下浮出水面的一个标志;差不多同时,小说创作中出现了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夜的眼》、宗璞《我是谁》等现代主义的尝试之作;

3、80年代的发展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人们不再盲目地将现代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混为一谈,把它仅仅作为反对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学的一种武器,而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把它当做拉近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距离的主要途径;

(2)不再把它作为浪漫主义的附属物,而是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打入一个“集装箱”里,作为引进和移植的主要内容;

(3)五四时期和80 年代对现代主义的引进和移植虽然都有各自鲜明的社会功利目的,但80 年代则明显地偏重与文学自身的建设;

(4)两次引进的文学成就和社会效果不可相提并论。

、余华及其创作

1987年1月,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

随后几年,《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世事如烟》《难逃劫数》《古典爱情》等中篇和《死亡叙述》《往事与刑罚》《鲜血梅花》等短篇;

1989年,创作谈《虚伪的作品》;

1991年,长篇小说《呼喊与细雨》;

90年代以后,回归世俗,有《活着》《一个地主之死》《许三观卖血记》等。

三、先锋、先锋小说及其特点

1、先锋原意是“先头部队”,主要是指一种带有实验性质的形式创新运动,它可以是一种精神,一种姿态或者一种倾向,也可以是一种方法或过程。

2、先锋小说

4、先锋小说的终结命运

(1)先锋小说自身局限的不可超越性;

(2)世俗诱惑的难以抗拒性;

(3)作家自己可以把握的不断创新的欲望和无法把握的创作心态的衍变

四、余华创作的变化P341

1、1991年以前:在想象的睡眠里前行的梦游,宿命的难以捉摸的潮湿和

阴沉,以及波涛般涌动着的疯狂、暴力和血腥。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而是冰渣子。”即冷酷和残忍。如:《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世事如烟》《现实一种》等等;

2、1991 年,转折点:《呼喊与细雨》。作品描写儿童眼中的成人世界的污秽、少年在性成熟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审父与仇父的家庭史整理以及儿童对人间

温情的寻找等媚俗倾向等等。对这种世俗情感的描写,就意味着对先锋的放弃。

3、1991年后,《活着》《一个地主之死》《许三观卖血记》等,最大的变化主要集中在人物塑造、故事讲述和语言风格三个方面。如《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许玉兰、林芬芳等,不仅有名有姓,而且个个生动,性格鲜明且随着故事的发展而有所发展,大有返回“典型人物”的趋势。在故事的叙述中,有着具体的时间和明确的发展着的社会事件作背景。语言上,诗化意味减少,多了民间文学的喜剧风格。

五、其他先锋作家的创作

1、马原1984年发表《拉萨河的女神》《冈底斯的诱惑》《叠纸鹞的三种方法》《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拉萨生活的三种时间》《虚构》《游神》《错误》《大元和他的寓言》等,长篇小说《上下都很平坦》;

2、北村《我的十种职业》;

3、吕新《米黄色的朱红》《瓦蓝》等。

六、先锋小说的“胜利大逃亡”

1、很多曾热衷于先锋实验的作家如今都已经逐渐回归传统;

2、旧的狭义的先锋小说虽已经解体或终结,但新的广义的先锋小说又在崛起;

3、一些先锋作家在离开先锋的阵营之后,也没有沉沦,或感到痛苦,而是仍然拥有着一般作家所欠缺的先锋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