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的生命意识浅析
解读余华《活着》的生命意义

解读余华《活着》的生命意义余华是80 年代崛起的先锋小说家,余华的作品充满了大量的暴力、死亡和苦难。
《活着》是一部关注人生苦难及苦难中生命个体生存意义和态度的作品。
小说主人公富贵经历了坎坷的一生。
他的亲人一个又一个的离他而去,他以平淡的语调叙述了一个又一个亲人们的悲惨命运。
看似无所谓,实则内心承载着巨大的痛楚。
他在承受了亲人们远去后的悲伤中隐忍的生活着,并且还可以真切地回忆起亲人们的死亡过程,表现了一种面对苦难生活,面对死亡的顽强而执着的生活态度。
一.活着就要学会承受余华长篇小说《活着》中的所谓“活着”,实际上是在苦难中挣扎,是痛苦地生存,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平平淡淡的承受一生中的不易。
突发的、毫无预见的灾难与苦痛只能学会承受。
活着不仅要学会承受生命旅程中的愉快与幸福。
也要学会承受艰难与苦难。
小说主人公福贵的生命实际上也就是说对于世界的残酷,人生的悲剧完全理解、认识了以后,以一种不惊不喜的平常态度、宁静心情来对待生活。
主人公富贵看似戏剧性的人生实则充满着很强的真实性。
余华在这里警示人们要珍视生命,要包容生命出现的一切苦难,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二.活着就要学会隐忍主人公富贵在抗战爆发后,输光了家产00 亩田地,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
父亲在痛骂儿子一顿后,变卖了家产,还清了儿子的赌债,但也因此丧失了活下去的信念,掉入粪缸死了。
不久,母亲重病,福贵在为母亲进城请医的半路上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
两年后回到家中时,得知母亲早已病故。
医生为了救县长的女人,儿子有庆在献血时因超量抽血而丧失生命。
女儿凤霞虽然脑筋不好使,但是勤劳、心底善良,嫁给了城里搬运工的二喜,生活平淡而踏实,但不久却死于难产。
不久富贵的妻子家珍也离开他。
女婿二喜时常到家里帮忙干活,日子还算清闲,只是好景不长,二喜在工作时意外死亡。
而与他最后唯一能相依为命的外孙苦根却因吃豆子太多被活活撑死。
《活着》:生命意义与人生价值的思考

《活着》:生命意义与人生价值的思考引言《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一生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本文将探讨《活着》中呈现出来的关于生命与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读者对自身存在和价值观念的启发。
主体1. 生命的脆弱性在小说中,福贵经历了家族衰败、饥荒、战争等种种苦难,揭示了生命在面临困境时显得脆弱不堪。
作者通过描述福贵一家面对饥饿的折磨和死亡威胁时,向读者展示了个体在面对死亡威胁时会做出怎样惊人且感人的努力。
2. 生存与希望尽管受到巨大苦难的折磨,福贵仍然坚持活下去,并寄托着希望。
这表明即使在最困难和绝望的境地,人们依然有能力保持乐观并找到希望。
小说中福贵的选择与坚持给了读者对生命的重要启示:即使条件再差,人们也能够通过不屈的意志和信念来寻找生存和希望。
3. 生命的价值《活着》还引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小说以福贵一家为例,通过他们在各种困境中不断努力求生的故事,展示了生命才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财富。
而且从整个社会环境来看,作者通过揭示福贵一家成为剥削对象、受尽苦难的过程,强调了人类应该尊重并珍惜每一个生命。
4. 自我反思与内心追求小说通过福贵一家在遭受苦难时对自身价值观念的重新审视和反思,引导读者深入思考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目标的态度。
通过描述主人公经历种种痛苦后忠诚于亲情、友情以及追求光明与正义等原则,读者被激励着认真审视并探索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愿望和理想。
结论《活着》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通过揭示生命的脆弱性、生存与希望、生命的价值以及自我反思与内心追求等主题,引发了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读者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并对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观念进行反思和调整。
通过福贵一家的故事,我们被提醒要以敬畏之心看待每一个生命,感悟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并积极寻求真正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人生目标。
浅谈余华《活着》的生命观

浅谈余华《活着》的生命观王周辉摘要: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向我们展现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死亡。
通过主人翁福贵对孤独的体会,对苦难的承受,对死亡的超越,及对温情的救赎来反映作者对生命意识的探究。
关键词:《活着》;苦难;生命意识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一部用死亡讲述活着、以死亡肯定生命意义的故事,旨在使人勇敢地面对生与死的挑战。
作者以冷峻而貌似“残忍”的笔触向我们讲述了福贵一家人的苦难史与主人公福贵命运多舛的一生:从大富大贵到穷困潦倒,从饱尝生活艰辛到身不由己卷入战争洪流,从接受他的亲人一个个走在他的前头到最后与一头叫做“福贵”的老牛在阳光下回忆生活。
在厄运弥漫、磨难接踵而至的日子里,与福贵相关的人相继谢幕,唯有福贵在唱着主角之歌,始终乐观生活,超然面世,生命的张力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从而绽放出永不凋落的生命之花。
死亡像爱情一样,是人生永恒的主题,是日常生活必要的而又非常自然的内容。
死亡又是极其残酷的,余华无疑是写死亡小说的好手。
“死亡”意象如“暴力”一样贯穿于余华的整个创作中。
甚至到了《活着》,死亡已经上升到了主题的高度。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老人一生经历了亲人各种各样的死亡,自己却仍顽强的活着。
先是父母被自己气死,再是儿子为了救人献血过多而死,接着妻子由于患软骨症死去,再是女儿难产而死,跟着女婿因为工作事故丧命,最后是小外孙吃豆子撑死。
福贵老人经历了这一连串的苦难,他为什么没有悲观,没有消沉而一直顽强的活着呢?这是因为“余华成功地为福贵找到了一条缓解苦难的途径——忍耐,这使得整部小说的叙述都因着这种宽阔的忍耐,变得沉郁、悲痛而坚定,没有血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甚至都没有愤怒,有的只是福贵在生活中磨练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忍耐包容着一切,以致再大的苦难来临,福贵也能将它消解于自己的忍耐之中。
“活着”以最简单最平凡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坚若磐石的生命信念,展示了生命深处最顽强的精神力量。
“正是因为忍耐的存在,使得这部小说变得沉郁、悲悯而又顽强、坚定,没有血与泪的控诉,也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更没有绝望的嚎啕,只有福贵在一个个亲人离去后的承受———那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宽容和忍耐,坚韧与高迈。
浅谈余华《活着》的生命观及“活着”的现实意义

内容提要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一部用死亡讲述活着、以死亡肯定生命意义的故事,旨在使人勇敢地面对生与死的挑战。
作者以冷峻而貌似“残忍”的笔触向我们讲述了福贵一家人的苦难史与主人公福贵命运多舛的一生:从大富大贵到穷困潦倒,从饱尝生活艰辛到身不由己卷入战争洪流,从接受他的亲人一个个走在他的前头到最后与一头叫做“福贵”的老牛在阳光下回忆生活。
在厄运弥漫、磨难接踵而至的日子里,与福贵相关的人相继谢幕,唯有福贵在唱着主角之歌,始终乐观生活,超然面世,生命的张力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从而绽放出永不凋落的生命之花。
《活着》虽然接二连三地发生死亡,但作者不再沉溺于死亡的阴影中不能自拔,而将目光转向探求“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生命无常中人们彼此关爱相携,使人感受了生命的意义。
[1]“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2]‘活着’是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
[3]本文试以《活着》为研究对象,探析《活着》的生命观与“活着”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余华;活着;生命观;忍耐;现实意义绪论人,作为自然界生命的主体,其物质、精神生活、价值观也随着历史的更迭而发生变化。
摆在人们面前一个最普通也最原始的话题变得日益突出了,即我们应该抱着什么心态活着,怎样活着才更有意义?余华的《活着》将触角探伸到一个特定的年代和特定的历史氛围,将全部的不幸集中浓缩于主人公福贵一家身上,把对人生的痛苦加以延伸与夸张,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既真实可信又辛酸冷酷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笔下,福贵不单单是福贵了,而是那个年代老百姓的缩影。
作者有意淡化了“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背景,转而向我们讲述普通老百姓如何在悲惨的生活遭遇下,努力挣扎着生存,好好活着。
分析余华作品《活着》的生死观

分析余华作品《活着》的生死观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事情,正因为有了死亡的存在,才能让我们认真地对待生命;正因为死亡随时都伴随在我们身边,才促使人们要活得有意义,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最大的价值。
虽然死亡只是关乎个人的事情,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大事情,因为一个人的死亡必然会为亲朋好友带给沉重的打击。
小说中的主人公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是一个只顾玩乐的纨绔子弟,但家族的没落及至衰败后不得不把活下去的重担加在他的身上,亲情与爱情的力量促使他要重新改变自己以往的生活态度,于是他就过上了早出晚归的农民生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传达爱的义务。
在经历过周围亲人相继离去后,他有时候想起来虽然会很悲伤难过,但又感觉一如平常,至少家人的死亡都是由他自己埋葬的,不用担心以后他也离开人世不能照顾家里的人了,这就是爱的责任与义务。
活着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最重要的就是要勇于担负起自己的义务,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过好每一段生活,无论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都要承担下来。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这就关乎每个人对待死亡事件的看法,直接影响到每个人今后的人生选择。
死亡的相对意义就是生,在小说中,人物的死亡就预示着活着的重要意义,所以就根本谈不上消极的人生态度。
如果一个人只看到悲观的生活意义,那么所有的生活就显得没有任何意义,一切都只会是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一直到死亡的来临。
这种问题的产生就在于他不明白生与死的真实含义,其实,活着也可以说就是在等待死亡的过程,只是在这个过程中要清楚地明白生与死之间的真谛,才能更好地活着。
对于生与死的问题,在许多学术上也有所体现,或者可以说人类的生死意识就在警示每个人对待生命的看法,个体生命的生存与死亡都是有一定期限的,启发人类要重视生命个体。
在《活着》中,体现了主人公福贵孑然一身的悲惨生活,死亡无情地掠夺了他身边的每一样有价值的物体,最后只给予了他活着的躯体,使他独自支撑下去。
所以纵观全文,余华还是对生命抱有希望的,尽管叙写了死亡近乎剥夺了福贵亲人活着的希望,乃至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人,福贵的活着正表明了作者心中仍有对生活的期冀。
承担生命的责任——余华《活着》中的生命启示

承担生命的责任——余华《活着》中的生命启示会计学院会计学1402班梁文鑫20141904985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是生命的本能,“活着”是生命给我们的责任,我们本应理所当然地毫无疑问地承认并且遵循这个自然规则。
这一道理在余华笔下的富贵身上展现地淋漓尽致。
《活着》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
小说的叙述者“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
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
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
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活着”的福贵目睹身边亲人一个一个地永别而去,并亲手将他们埋葬,这是一种怎样的打击和摧残。
然而福贵由此完成了生命的涅槃,他收拾好自己的眼泪,卸下心底的悲伤,鼓起“活着”的勇气,决定担当和承受生命带来的苦难。
即使现实生活惨不忍睹,也要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富贵面对着鲜活的生命如此无情被夺走,面对着看重之人如此早早离自己而去,他只有也只能用“活着”去解决这一个个难题。
生命很短暂,也很脆弱,转眼间,也许因为这样那样的意外,它变得更为短促。
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的生与死

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的生与死在余华的《活着》中,生与死的主题贯穿始终,以一种深沉而质朴的方式展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与命运的无常。
这部作品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却以最真实的笔触描绘了生命的坚韧与脆弱,以及在生死边缘挣扎的人们所展现出的无奈与希望。
故事的主人公福贵,本是个富家子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然而,他的放荡不羁和挥霍无度使他家道中落,从此走上了一条充满苦难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死亡如影随形,不断地夺走他身边的亲人。
先是他的父亲在他赌博输光家产后气死,母亲也在贫困和疾病中离世。
随后,他在战争中九死一生,好不容易回到家乡,却发现女儿凤霞因一场大病变成了哑巴。
妻子家珍是福贵生命中的一抹温暖。
她勤劳、善良、坚韧,始终陪伴在福贵身边,不离不弃。
即使生活艰辛,家珍也从未抱怨,而是默默地支撑着这个家。
然而,她最终也因劳累和疾病离开了福贵。
儿子有庆是个活泼可爱、善良懂事的孩子。
他每天都要跑很远的路去学校,却从不叫苦。
但命运却残酷地夺走了他的生命,他因给县长夫人输血过多而死。
这是一个让人痛心的情节,一个无辜的生命就这样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消逝。
女儿凤霞长大后嫁给了二喜,本以为生活会渐渐好转,可凤霞却在分娩时大出血去世。
紧接着,女婿二喜在工作中意外身亡,只留下了外孙苦根。
然而,就连苦根这最后的希望,也在贫苦的生活中因为吃豆子过多而夭折。
在一系列的死亡面前,福贵却依然坚强地活着。
他的活着,并非是对命运的屈服,而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接纳。
每一次亲人的离世,都像是在他的心上划了一道口子,但他没有被痛苦击倒,而是选择带着回忆继续前行。
《活着》中的死亡,并非是简单的生命终结,而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人们的生命如同蝼蚁,随时可能被命运的车轮碾碎。
有庆的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和权力的滥用;凤霞的死,则揭示了医疗条件的落后和生活的艰辛。
这些死亡,不仅仅是个体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哀。
毕业论文 论《活着》的生命意识及苦难主题

毕业论文论《活着》的生命意识及苦难主题
余华《活着》这本书我去年看过,当时还挺有感悟的。
当时我爸重病,我买了《活着》《西藏生死录》等几本有关活着与死亡的书籍。
其中我觉得苦难意识表现在:活着就要忍受苦难、疾病、不公、绝望、贫穷、死亡、无聊、平庸。
在这些之余,也会偶尔有些活着的幸福与感动吧!
当时看这本书时,每当看到有人死亡时,眼泪就直流,我觉得这真是个大悲剧啊,男主福贵怎么能这么苦难,父母在家境败落后相继死去,儿子有庆为了救县长的女人,被学校要求献血,因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有庆抽血过多被间接害死了,福贵和县长还是认识的(好像是当兵认识的,有点忘记了),可怜瘦弱的有庆,就那么无辜的死了。
福贵亲手埋葬了儿子有庆、妻子家珍、女儿、女婿、外孙,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的活着,他活着,也不知是上天的眷顾还是惩罚,说不清,每个人理解不同,或许别人都觉得福贵可怜,得承受失去所有亲人的痛苦独自苟活人间,但他就是活着,或许活着本身就是活着吧,活着就好好活着。
我觉得余华《活着》,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福贵一生的遭遇,表达了人在所处社会大背景下的无奈,在命运面前无法掌握生死的无奈。
有一种只能“听天命”的悲凉。
文中,以福贵的回忆来讲述的,按我的想法,他应该哭得稀里
哗啦,悲痛欲绝,然而,他像是讲别人家的故事一样,并没有伤心欲绝。
或许他接受了,看淡了,明白了要活在当下,他和他的牛,一起活着。
这本书真的很好,陪我度过了痛苦的时光,每当遇到痛苦的事,遇到绝望的事情,想想福贵,还是得平淡的走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余华《活着》的生命意识摘要:余华的《活着》为我们上演了一幕幕死亡与苦难的悲情剧,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没有太过的悲悯情愫,却如泣如诉地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公子哥如何由浪荡子民到下层贫民的坎坷人生。
接踵而至的亲人的死亡无疑带给主人公福贵极大的失落,痛楚和遗恨,但主人公最后仍能安适地活着。
是什么让一个普通甚至平凡的的中国农民在经历了大风大浪后仍能平淡地去面对?是怎样的生命意识让他如此平静地对待生死?又是什么激发着他对生的希望呢?通过作品,我们看到人与命运的不可抗争性,死亡重击的考验让生命更为丰厚,坚韧,亲情的救赎与感化,以及中国农民身上所特有的忍耐力,让福贵复杂多变的人生单纯到只是为“活着而活着”,或许人生的旅途有太多的不公,但福贵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阐释了生命的真谛,不管尊贵或者卑贱,不管舒适或者痛苦,只要活着就是最大幸福。
关键词:余华;《活着》;人生观;生命意识八十年代中期,余华作为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崛起于文坛,1992年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成为他创作成熟期的一部力作,也是其创作风格的一个分水岭。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搜集民歌的年轻人,听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讲述自己一生的经历,主人公徐福贵曾是地主家的浪荡少爷,因好赌输光了家产,气死了固执的父亲,母亲重病,福贵进城请医,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两年后,他回家时母亲早已病死,医生为了救县长的女人,抽死了儿子有庆,女儿凤霞聋哑,好不容易风光出嫁,一年后却死于难产,妻子家珍亡故于困扰她多年的软骨病,女婿二喜死于搬运时的一次意外事故,外孙苦根又在吃豆子时撑死,直到后来,福贵只得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面对一次接一次的变故与死亡,作品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呐喊与彷徨,也没有太多的埋怨与控诉,只是用平淡的笔墨让人们在死亡的伴随下完成了一次生命意识的哲学追问。
所谓的生命意识是人在各种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本能的生存、死亡意识。
对生命个体而言,生命的最大的威胁是来自死亡,但由于“死亡本身的不可经验性,人类对死亡的全部知识,都建立在对他人死亡的现象感知上”①。
因此,死亡恐惧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他人死亡现象的感知上,是某种程度上的一种自我恐怖性想象。
在这种情况下,生命意识对大多数人而言意味着如何对待现实生命本身,如何看待生命本身的价值。
在这部作品中主人公徐福贵用“死也要活着”的生命理念来面对一个又一个致命的打击,在这里作品剥夺了生命的表象,以一种生命存在的意义和精神展示出作者对生命意义的叩问。
主人公福贵面对种种不幸,仍然表现出坚韧和乐观的生命态度,使读者对于生命生出由衷的敬意,他并不是一个伟人,福贵年轻时吃喝嫖赌,气死了父亲,上学时辱骂私塾先生,不思进取,战场上不想当逃兵,不思报效国家社稷,他没有崇高的理想,也没有高尚的情操,但他直面现实和人生的勇气使他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他只是凭着人的“本心”真实地活着,这一切让人禁不住想去探究福贵到底是凭借什么样的力量来抚平心灵上的创伤,并浑然安适地活着。
一、超越于生死之上的人生观如同在沼泽地中前行,你永远不知道下刻会经历怎样的风险,福贵的一生就是行走在沼泽地中,充满着无限的艰辛和挑战。
作为一个纨绔子弟年轻时的福贵曾在女人的胸脯上寻找快乐,在她们的肩上招摇过市,风光无限,在赌场上体味生命的刺激和冒险,然而当这一切都如海市蜃楼般轰然倒塌之后,他终于明白自己为所欲为的沉重代价。
当得知赌场的黑暗后,他没有怨天尤人,当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后,他也没有任何埋怨,当大革命中,龙二被枪毙时,他也只是侥幸自己的祖坟埋对了地方。
当然,福贵曾经也想光宗耀祖,想救亲朋好友于危难,想给亲人一个舒适安稳的家,但那只是一个梦,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
福贵是一只漂泊在海上的船,命运的风吹动着决定他航向的帆,安排了他的旅程。
他无从抉择,只能以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福贵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地过了两年,他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可谓九死一生,对于死亡,福贵见多了。
可真正的让福贵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是老全,可以说老全是福贵的启蒙老师,因为老全说“死也要活着”“只要想着自己不死,那就死不了”,可是死神还是带走了老全,在“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战场中让福贵看到没有人是能和命运抗争的。
接下来龙二的死给福贵上了关于生死的第二课,毙掉龙二后,福贵是这样想的:“我在战场上捡了条命回来,到了龙二这里又成了我的替死鬼,我家祖坟埋对地方了,我对自己说:‘这下可要好好的活了’。
”福贵没有幸灾乐祸,也没有那种报仇雪恨后的痛快,只是在潜意识里安慰自己,告诉自己该如何去对待自己的生命,接下来如何走自己的路。
在经历了由富贵到贫穷,由少爷到贫民的转变后,他感受命运,承受苦难,开始懂得“好死不如赖活着”,在目睹和耳闻众多死亡后,死亡对他来说不再多么悲壮,似乎人生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在福贵一家八口中,死了七口。
这一长串的死亡,给福贵上了人生的第三课,对于亲人的死,刚开始或许有些伤痛,到家珍,他只是来了句“家珍死的很好”。
直到后来他的“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
”对于死亡福贵麻木了,也淡定了,当自己的亲人一个接一个离开他后,他没有太过的悲痛,只是遵从命运的安排,和那头老牛一样继续着生命的本质,人的生命的唯一要求就是活着,在这种人生的感受中,他只能接受,因为这就是命运。
在命运面前,任何愤怒和反抗都显得异常苍白,所以福贵学会了遵从,遵从命运的安排。
他明白生命的真谛只是为“活着而活着”。
不管是老全还是龙二,亦或是家人的死亡,让我们看到,活着甚至比死更要艰难,福贵能够直面神秘的死亡,是他对死的那种淡定。
“我的一双儿女都是在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在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
”对亲人的这一“生”,一“死”我们看到福贵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惧怕与恐怖,并能用如此平淡的语调面对永别,是对生的遵从和死的淡定的人生观驾驭了他的思维,也是他活下去的第一把钥匙。
一把感悟人生,开启生命之舟的钥匙。
人与命运的斗争包括两方面一个是制定规则并在规则中生活,尽量减轻命运中的不确定性,另一个是涵养自己的性情,追逐尽可能好的命运。
福贵经历了太多的死亡,使他对活着有了最纯粹最本质的理解,那就是淡定地对待死亡,他不可能改变命运,只能去接受命运的安排。
“家里人全是我葬送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死亡是每个人必经的,就看如何面对了。
富贵的一生经历了解放战争,土地革命,大跃进,文革与后来的改革。
从硝烟弥漫的战场捡条命已属不易,由富贵到贫穷,由年少到年老的磨砺,他淡定了。
他知道苦难是无时不在的,也是无法消除的。
你不可逾越那些悲伤和疼痛,要学会用坦然的心态对待生命。
面对死亡,生命就是一种进攻,不管是曾经的敌人,友人还是自己挚爱的亲人,都一个接一个地陆续离开了这个世界,要接受这些进攻,才能让自己更好的活着,死亡不可能减弱,那么只有自己去学会适应,适应这种死亡后的淡定。
连余华自己也认为“福贵是承受了太多的苦难之后,与苦难已经不可分离了,所以他不需要其他诸如反抗之类的想法,他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他是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着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
” 当这种遵从成为一种习性,你便会懂得如何去面对生活,如何去接受命运的挑战,直到后来老人用如此平淡的语言为“我”叙述他让人无法理解和接受,甚至近乎荒谬的人生时,才让人认识到正是他对命运的遵从,对生的遵从,让他变得如此淡定,让他体会到为命运而“活着”,不管是龙二不能接受失败地活着,还是春生不能忍受折磨的活着,但在福贵只要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在他的意识理念中“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头牛不耕田?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
”似乎活着已经是一种程序,每个人都在完成这道程序所赋予的任务。
他—福贵活着,也必然要接受和经历这道程序,他的这道程序就是接受命运的安排,乐天安命便是最好的遵从。
“疾风知劲草”,名为福贵,却无福无贵的一个下层贫民,在狂风暴雨中继续着生命的意义,他这颗小草,低微却不卑微,矮小却不渺小,瘦弱却不薄弱,他懂得随风摇曳,是他活着的最大筹码。
我们可以看到,福贵正是在经历了一次次死亡的过程中历练了他那种超越于生死之上的人生观。
对于死亡的淡定就是一种对一切事物理解后的超然,他不可能因为你的伤痛而消失或不复存在,用最淡然的心态去面对生命,正是这种豁达的人生观造就了福贵后来“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的一种心灵的自我疗养的生活方式,这或许是他最好的命运归宿,因为我们要“为活着而活着”。
二、苦难的减压阀:忍耐如果说在荒漠中行走需要足够的耐力,那么福贵的一生就是在荒漠中艰难的前行,每迈进一步,都需要足够的耐力与勇气。
“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没有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活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一个的死去,我还活着。
”虽然有点类似阿Q——以惊人的忍受力忍耐目前的生活状况,并且在精神的自慰中自我陶醉,但正是这种自足自乐的减压方式成为福贵活着的第二把钥匙。
那把给灵魂减压的钥匙。
这把钥匙让他经受苦难,却仍浑然安适地活着。
福贵式心里秉承着中华民族隐忍求生的精神命脉,不管是阿Q还是单四嫂子,或者闰土,他们这种乐天顺命,知足自乐的生存状态是中国农民几千年形成的精神与性格积淀,是几千年的苦难与贫困磨合出的对命运的消极对抗,面对苦难,知识分子首先想到的是抗争是战斗,而底层民众考虑的则是忍受,是“活着”。
在苦难面前,选择消解的轻,拒绝受难的重,这与中国文化的精神根底相连。
中国文化推崇“天人合一”,强调人必须与“天”相统一,协调,一致,和睦。
但这个“天”在中国的思想传统中显得非常空洞,并没有哪个神圣实在与之相对应,最终“天人合一”就合到“人”那里了。
“天”实际上是缺席的。
所以李泽厚说中国文化“缺乏足够的冲突,惨厉与崇高,一切都被消解在静观平宁的超越之中。
”他还将中国文化命名为“乐感文化” 。
在“乐感文化”的熏陶下,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农民福贵,不得不以消解和遗忘来战胜苦难,即忍耐。
他没有反抗的筹码,面对苦难,他们只有去容忍,去忍耐命运的折磨,以及它所带来的创伤,农民式的思想意识让他们安于现状地忍耐着。
《活着》也为我们讲述了中国人这几千年是如何熬过来地,活着尽管艰难,福贵他们依然艰难地活着,当他赌输欠债时,父亲在将他痛斥一顿后毅然挺身而出,变卖家产为儿子还债;母亲病重,他带上家里仅有的两块银元进城寻医;为了聪明的儿子上学,他狠下心送走女儿;当面对间接害死其子的春生时,他选择了原谅;为了残疾的女儿能够出嫁,他到处求人。
他一次次埋葬了自己的亲人,面对这些沉痛的灾难,余华成功地为福贵找到了一条缓解苦难的有效途径——忍耐,没有血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地尖叫,甚至都没有愤怒,有的只是福贵在生活中磨练出的无边无尽的忍耐包容这一切,以致再大的苦难来临,福贵也能消解于自己的忍耐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苦难,他却始终坚信,即使生活是最为悲惨的,即使命运是最为残酷的,自己也是应该鼓足勇气和拼足力量熬过去,直到生命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