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首中国音乐作品赏析竞赛部分作品简析
中国美声歌曲赏析--以《我的爱人你可听见》为例

中国美声歌曲赏析 -- 以《我的爱人你可听见》为例摘要:中国美声歌曲有很多很多,我国民族声乐作品也有很多。
为了提高人们的音乐乐审美能力和音乐文化修养要多听一些中国声乐作品。
而要欣赏声乐作品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乐理知识、歌曲类型、声乐演唱和音乐美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中国美声作品有好多,比如:《越人歌》、《两地曲》、《怀念曲》、《我的爱人你可听见》等等。
不过我还是最喜欢《我的爱人你可听见》这首动听的美声歌曲。
该作品拥有很强的感染性,有利于学习其艺术性从而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和文化内涵,也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情感,提高我们对中国艺术歌曲的理解能力。
关键词:《我的爱人你可听见》、美声、男高音。
引言(前言)选自《长征》歌剧中的一首歌曲。
《长征》是国家大剧院以‘长征’事迹为题材,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由印青作曲,邹静之作词创作的中国原创歌剧。
剧中通过将士们的感人事迹,凸显工农红军百折不挠,团结互助的长征精神。
整首歌曲围绕战士们想象家乡思念家乡中心,凸显出战士们乐观旷达的精神,以及对长征必胜的信念。
长征的伟大历史造就出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长征精神的每一歌音符都蕴含着时代的因子,都具有振奋人心,团结上进,迎难而上的精神力量。
一、《我的爱人你可听见》艺术赏析《我的爱人你可听见》是一首行板乐曲,调号是降D大调。
歌曲全段采用对比手法,使得整个歌曲显得对立统一,表达出战士对家乡以及亲人的思念。
这首歌曲的声调运用了“倒字”现象在某些乐句中音阶是上行的但音调确实下行的。
但是不能过多的运用,运用过多会使歌曲曲调变得很奇怪,合理的运用一些反而会使歌曲增加强调作用。
还运用了诉讼的手法,将红军们百折不挠、团结勇敢、乐观的精神传递下去。
二、《我的爱人你可听见》难点分析《我的爱人你么听见》这首歌曲是中国近代美声歌曲,是一首男高音演唱的曲目。
这首歌曲作为一首男高音的歌曲来讲,最高音为小字二组的a,没有很高也不是很低,演唱好这一首歌曲是很难的,每个音普遍在上面飘着,如果你没有气息的支撑,你是不可能完成这首歌曲的。
音乐作品赏析资料

期末作业浅析音乐作品时代: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明清就早已流传了,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1820年前)与吴畹卿(1875)的手抄本,李芳园在1895年编集《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时收入此曲,曲名《浔阳琵琶》;1929年沈浩初在编《养正轩琵琶谱》时,曲名叫《夕阳箫鼓》。
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郑觐文将此曲改为丝竹合奏,同时根据《琵琶行》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为《春江花月夜》。
全曲为民族器乐中最常见的多段体结构,中央广播乐团民族管弦乐队指挥家、民乐大师彭修文对此曲的艺术处理极其细腻,他充分运用大乐队拥有丰富的乐器色彩,巧加编配,乐器时增时减,使乐队音响富有高、低、浓、淡、厚、薄的变化,层次分明;在音乐表现方面,既发扬古典音韵优雅的格调,又使音乐充满内在的激情,颇具情韵,富有生气。
中国古典吉它演奏家殷飚将此曲改为吉它独奏曲《浔阳夜月》,在1988年广东、香港、澳门举办的吉它大赛中获古典吉它冠军。
而黎英海则将它改编成钢琴独奏曲。
刘庄改编为森管五重奏,陈培勋改编为交响音画。
此曲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出现在2008年北京奥运动会开幕式上。
主题思想: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乐曲分析: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第一段“江楼钟鼓”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景色。
然后,乐队齐奏出优美如歌的主题,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静;大鼓轻声滚奏,意境深远。
第二、三段,表现了“月上东山”和“风回曲水”的意境。
接着如见江风习习,花草摇曳,水中倒影,层迭恍惚。
进入第五段“水深云际”,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
对中国当代器乐作品《赛马》的音乐学分析

对中国当代器乐作品《赛马》的音乐学分析当代音乐一般指新中国成立1949年到1990年这一时期,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文化艺术也在恢复发展当中,所幸在战乱中我国优秀的艺术家们都在用自己的信念为为祖国贡献着力量。
建国后大量的音乐作品出现也是基于艺术家们的努力不懈的结果。
一、《赛马》的曲式分析赛马由黄海怀作曲,采用三段体结构,前后主旋律呼应,中间为赞美抒情性段落,分为2个部分,1是抒情性歌唱部分,2是技巧性模仿部分。
全曲使用F调六声调式,速度120,以下是曲式结构:图一是第一部分,共四十小节,2/4拍。
开始24小节为五声D羽调式,以四分附点与十六分音符的组合,在快速的音乐节奏中体现紧张激烈的赛马场面。
主旋律以主体音***-*****进行,如a1部分。
a2a3a4是主干音改变出现顺序的变奏形式。
然后是a3与a4之间八小节的一个拉宽进行。
图二是赛马的第二部分,共48小节,分为三个段落,b1到b4都为五声d羽调式,b1、2是歌唱性赞美的快板,b3、4是b1、2的变奏形式,运用二胡的抛弓技巧,表现轻快带有跳跃性的音乐律动。
b5、6为六声d羽调式,在这里是色彩性伴奏性质,有烘托气氛的音乐作用,也造成特殊音响效果,表现力更加丰富。
运用二胡的拨弦技巧,模仿马蹄声,表现骏马奔跑的马蹄声乱的音响效果。
图三是乐曲最后一部分也是主题再现部分,共31小节。
a5部分为五声d羽调式,是主旋律再现变奏的音乐形式。
在a6中有四个小节的拉宽,为五声d羽调式。
a7是结束前的准备乐段,音乐写作形式为音型模进,行进方向由低音到高音。
最后结尾为六个小节,结束在主音la上。
二、当代音乐作品的内容特点及形成原因1、内容特点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分很有特点也很有特色,49年到66年期间,声乐作品多以进行曲风格较多,内容也多为歌颂祖国歌颂人民为主,比如《祖国颂》等大型合唱曲。
器乐曲没有特别向政治靠拢,在这也是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或许是因为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器乐这艘大船在转弯时显得略显缓慢。
中外经典音乐作品赏析(二)

瑶族舞曲
• 欣赏提示:乐曲为对称性的复三部曲式结 构。
嘎达梅林
• • • • 作者:辛沪光 体裁与形式:交响诗 创作及首演时间:作于1956年 创作背景:这部作品是作者50年代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 学习时的毕业作品。作品题材取自20世纪初我国蒙古族人 民反抗上层统治阶级的一个真实故事。嘎达是一位民族英 雄,他为了土地和自由,领导蒙古人民起义,与封建王爷 和军阀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并持续了5年之久。最后,起 义队伍被镇压,嘎达壮烈牺牲。此后在蒙古地区流传的民 歌《嘎达梅林》,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这位民族英雄的 怀念和崇敬。交响诗《嘎达梅林》的音乐素材都是以这首 民歌为基础改编的。 • 欣赏提示:作品采用奏鸣曲式结构。
二、管弦乐与交响曲
• 管弦乐(orchertra)一词在广义上讲是指一大组 乐器,包括管乐队与弦乐队的合奏,或仅指管弦 乐队。以区别小型室内乐或某些乐器组成的乐队 (band)。今天,我们习惯将许多为管弦乐队创 作的许多体裁的音乐作品也称为“管弦乐”。如: 组曲、舞曲等。也将某些具有交响性的管弦乐作 品称为“交响音乐”。如序曲、交响诗等。交乡 曲(symphony)一词广义上讲是指为管弦乐所 写的奏鸣曲套曲,一般由四个乐章。
一、钢琴《黄河协奏曲》
• 由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发展而来的钢 琴协奏曲《黄河》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著 名篇章。现在市面上的钢琴协奏曲《黄河》 由殷承宗等主持改编而创作的,殷承宗在 1970年成功地进行了首演。 • 钢琴协奏曲《黄河》共分四个乐章: • 一、序曲 二、《黄河颂》 • 三、《黄河愤》 四、《保卫黄河》 • 欣赏音乐:钢琴协奏曲《黄河》
《春节序曲》
• 作者:李焕之 • 体裁与形式:管弦乐乐曲 • 创作及首演时间:作于1955年至1956年 间 • 创作背景:1943年,延安革命根据地的文 艺工作者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 会上的讲话》精神的鼓舞下,开展了轰轰 烈烈的新秧歌运动,并成为同年春节党政 军民联欢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中国声乐艺术曲目赏析

中国声乐艺术曲目赏析10058064 李丹妮电子商务指导教师王菊这个学期我选修了王菊老师的中国声乐艺术曲目赏析。
我国声乐表演分美声、民族、通俗、原生态四种,这原本对于我这个“外行”来说颇难理解,但上课期间老师结合视频音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教授了一些声乐知识,不时还穿插一些老师个人的现场表演以及活动表演的视频,颇有趣味,也能浅浅地理解一些。
令我印象很为深刻的有维塔斯的海豚音,凤凰传奇的新派民歌风,王菲的传奇及周杰伦的菊花台等。
但由于个人因素,我不得不说,当老师放出张国荣专题的ppt的时候,我的内心像燃起了一把火一样激动。
张国荣不是横空出世一夜成名的泡沫明星,他是踩着荆棘丛生的坎坷道路,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华人演艺圈、影视、歌坛多栖天王巨星。
他于四月一日跳楼自尽,像老师的感受一样,我也觉得很是错愕与惋惜。
记得曾经首先知道的是他的电影,那双清澈的双眼,朦胧的眼神一下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与梅艳芳合作的电影《胭脂扣》是我非常打动我的一部电影,在那个年代那种人鬼两界的剧情被他们演得淋漓尽致,丝毫不觉得虚假,深达人心。
而后才发现张国荣也涉足音乐圈,想不到的是,他的演唱并不亚于他的演技。
音乐方面,他以醇厚的嗓音,出色的舞台驾驭能力以及“以情带声”的演绎方式倾倒众多歌迷。
成名之前,其实张国荣自1977年由选秀节目出道后星路坎坷,由于演唱风格与当时环境格格不入,唱功未被大众赏识,甚至遭遇过新出唱片沦为路边摊甩卖以及在舞台上被喝倒彩的命运,在转投华星后,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给不肯服输的国荣哥哥捕捉到一个机会,就是由郑国江填词的——风继续吹。
这首歌虽已问世二十多年,但至今听来,仍不失为非常成熟的一首佳作,旋律低沉宛转,将一对离人依依告别之情演绎的分外哀宛动人,其中“风继续吹,不忍远离”更是在张国荣去后被家人和迷们反复引用寄托哀思。
哥哥曾多次在各种场合称,是这首歌令他的事业渐露曙光,可见对其甚为钟情。
这首歌也是哥哥早期为数不多典型的抒情类歌曲,情绪跌宕起伏不好把握,是早期代表力作。
艺术素养——名曲百首赏析

名曲百首赏析 中国名曲赏析 器乐
2.《春节序曲》
《春节序曲》是作曲家李焕之基于延安 时期的生活体验创作的一部作品,展现的是当 年革命根据地的人们在春节时热烈欢庆的场面。
名曲百首赏析 外国名曲赏析 器乐
2.《美丽的蓝色多瑙河》
《美丽的蓝色多瑙河》是小约翰·施特劳 斯最负盛名的圆舞曲作品,被誉为“奥地利第 二国歌”。
小约翰·施特劳斯, 奥地利小提琴家、指 挥家,被后人称为“圆舞曲之王”。
名曲百首赏析 外国名曲赏析 器乐
3.《天鹅》
大提琴独奏曲《天鹅》出自于法国作家圣– 桑的管弦乐作品《动物狂欢节》的第十三首, 它曾被改编成各种乐器独奏曲,还改编成芭蕾 舞《天鹅之死》。
李焕之,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 音乐理论家。
管弦乐,是指除了协奏曲、交响乐之外, 由管弦乐队演奏的作品的通称。
名曲百首赏析 中国名曲赏析 器乐
3.《梁山伯与祝英台》
1959年,何占豪和陈刚为了探索交响音 乐的民族化,选择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 民间传说作为题材,吸取大量越剧的曲调,成 功地创作了这部广受好评的小提琴协奏曲。
昆曲,是用昆腔演唱的剧种,糅合了唱 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等表演艺术,2001年,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 遗产代表作”。
名曲百首赏析 中国名曲赏析 歌剧、舞剧、戏曲、曲 艺
2.《白毛女》
《白毛女》是1945年由延安鲁艺的一批 革命文艺家根据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 间传说集体创作而成的歌剧。
艺术素养
——名曲百首赏析
中国音乐名作赏析

中国音乐名作赏析通过十几周的中国音乐名作赏析选修课的学习,我对中国音乐有了更深的认识。
欣赏到许多不同背景的作品,比如评剧的经典剧目《花为媒》,和傣族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以及被认为中国古典民乐代表的《春江花月夜》还有宋祖英的《辣妹子》《茉莉花》,刘欢的《好汉歌》《我和你》《从头再来》下面我选了几个课上的音乐作品赏析创作背景:“月光下的凤尾竹”,创作背景:1979年天津歌舞剧院一行三人到云南省德宏州采风,词作家、诗人倪维德先生在芒市坝子看到傣族青年男女在明亮的月光下成堆地在竹林中谈情说爱、卿卿我我、情歌呢喃、葫芦丝声声,晚风刮来竹尖轻摇……诗人诗兴大发,挥笔写成《月光下的凤尾竹》歌词,“凤尾竹”之比拟形似神更似,使意境得到升华,随后由著名的作曲家施光南谱曲。
本曲当初的创作背景是为了在傣族地区能顺利宣传“婚姻法”而创作的。
表现内容:该曲通过描绘美丽的孔雀、婀娜多姿的傣族少女、奇丽独特的青山碧水,还有隐现在原始森林中的傣家竹楼等景象,表现了傣族青年男女之间相互倾慕、纯洁真挚的情感。
《月光下的凤尾竹》是一首反映傣族风情的抒情歌曲,它充分展现了作曲家细腻、含蓄、深情的音乐个性,婉转悠扬的旋律、动感的节奏尽展云南风情。
月光下的凤尾竹》是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所作的一首节奏舒缓、优美缠绵、富有傣族风情的抒情歌曲,表达情绪:春江花月夜》原名《琵琶古曲》又名《夕阳萧鼓》,1923年,上海“大同乐会”柳尧章、郑觐文根据汪庭昱的琵琶独奏谱《浔阳月夜》,把它改编成为多种民族乐器的合奏曲,曲名也更改为《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中借用《琵琶行》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清”改名为“春江花月夜”,一直没用至今。
在一个和风宜人的夜晚,月亮缓缓地从东山升起,阵阵晚风吹皱一江春水,两岸花影层叠,映在月光荡漾的水面上,远处云水一色,传来魚夫的歌声,滩头的急流翻滚着浪花,随着小船的奖声送向远方。
最后,夜深了,人们饱赏了大自然的优美景色,轻快地荡着小舟驰向归途,江面再次呈现出一片宁静。
百鸟朝凤赏析与价绍

《百鸟朝凤》:音乐的盛典一、引言《百鸟朝凤》是一首富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的民乐作品。
这首作品以其优美的旋律,独特的演奏技巧,以及深刻的主题,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
本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对这首作品进行鉴赏,带领读者领略其艺术的魅力。
二、作品背景《百鸟朝凤》是一首流传于中国的民间乐曲,主要以唢呐为演奏乐器。
唢呐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
这首曲子通过唢呐的演奏,模拟出百鸟的鸣叫声,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这首曲子常常被用于乡村的婚丧嫁娶等场合,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三、音乐结构《百鸟朝凤》采用了循环结构的方式,通过不断的变奏和调性的转换,将音乐推向高潮。
这种结构方式使得整首曲子既有统一性,又有丰富的变化性。
每一次的循环都有新的元素加入,让人回味无穷。
这种结构方式也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注重旋律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四、旋律特点《百鸟朝凤》的旋律优美动听,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通过装饰音、颤音等技巧,模拟出了百鸟的鸣叫声,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这种模拟自然的音乐表现手法,既增加了音乐的趣味性,又体现出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同时,旋律中充满了跳跃和活泼的元素,使得整首曲子充满了活力和生命力。
五、演奏技巧《百鸟朝凤》的演奏技巧也是其精彩之处。
唢呐的演奏者需要通过气息的控制、口型的调整以及手指的灵活运用,才能准确地表现出曲子的情感和意境。
这种对演奏技巧的高要求,使得这首曲子在演奏上充满了挑战性。
同时,演奏者还需要根据曲子的情感和意境,运用不同的演奏技巧,如滑音、颤音等,来表现出曲子中的不同情感和意境。
这种对演奏技巧的灵活运用,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大特点。
六、文化内涵《百鸟朝凤》不仅仅是一首曲子,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它包含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体现了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敬畏。
这首曲子通过模拟百鸟的鸣叫声,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尊重。
同时,它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中学音乐教师百首中国音乐作品赏析竞赛部分作品简析第一部分民族交响作品篇1、《乌江恨》是一部为琵琶与交响乐队而作的史诗性作品。
作曲家借鉴了《霸王卸甲》等我国琵琶古曲的部分素材,运用现代的交响笔划,深刻地描绘了二千余年前,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泣别爱姬,于乌江饮恨自别的历史悲剧。
2、《川崖悬葬》是郭文景所作《家乡风俗画》套曲之中的一首。
乐曲采用了四川民间音调《尖尖山》作为基本素材,并以全新的技法和丰满的音响,展现了一幅极其生动壮观的场面。
3、《湘西印象》是作者对我国湘西地区意象上的描绘,作品力图避免现有民间素材的运用,而着重探求一种兴至随意的框架结构,从而鲜明地体现出我国民族的气质和风格。
4、《土楼回响》分五个章节,时长37分钟。
在第一乐章中,由长号奏出的两个音的“劳动号子”主题淳朴而执拗,铜管与打击乐以一唱一和的劳动号子方式体现了力量和勇往直前、劳动和团结的象征;第二乐章“海上之舟”,表现了一叶扁舟在滔天巨浪中拼死搏斗的英雄形象,为了生存,客家人不得不离乡别井漂洋过海向外发展。
在黑色的大海和“山歌主题”的搏斗中,不时可以听到“号子”的号角,在展示了果敢弄潮的勇士形象之后,大海被征服,神往的彼岸已在前方,一首由闽西山歌王唱起的,意味深长的《过番歌》,道出了无尽的叮咛和牵挂;第三乐章“土楼夜语”,是一首土楼“母亲”深情的夜曲。
两支长笛柔和地奏起一首徵调式的富有闽西风味的“摇篮曲”,之后,英国管又唱起一首羽调式的山歌。
钟琴丁丁东东地数着天上的星星;远处似乎传来了小号奏起的“劳动号子”,像是儿女们与母亲的遥相祝愿。
羽调和徵调山歌再次交响辉映,“号子”主题铿锵壮丽好似母子在梦中相会。
之后,一曲哀婉思念的树叶吹奏,又将母亲带回到现实的山边;第四乐章“硕斧开天”,客家人堪比“盘古硕斧开天地”,在这里“号子”主题外化为充满动力的快速主题,揉进了客家人舞龙舞狮等富有活力的热烈场面,表现了客家人生生不息、勇于开拓的大无畏精神和魄力。
中段抒情委婉,又使人联想到客家人崇文重教,尊祖朔根的细腻感情;第五乐章“客家之歌”,一首沉着坚定的三拍子进行曲。
“号子”和“山歌”主题的原型由弱到强,从远到近,雄浑有力、坚韧不拔地顽强交响,表现了客家人团结一心,合力拼搏的顽强精神。
最后作曲家还破天荒地要求观众与台上的民众合唱一齐高唱这首意味深长的客家山歌,以“行为艺术”的方式结束这首既雄浑又深情的交响曲。
5、小提琴协奏曲《刘三姐》根据同名广西歌舞剧创作创意:郁钧剑罗新民作曲:罗新民独奏:吕思清指挥:杨洋演出:中国爱乐乐团01 传歌伴随着抒情悠扬的广西民歌旋律,广西民间传说中的歌仙刘三姐乘风破浪来传歌……02 相遇采用同名广西歌舞剧中青年阿牛的唱段创作而成,表现了青年阿牛与刘三姐相遇的欢娱场面,其中不乏幽默、朴实、机智、粗犷……03 相恋描写了刘三姐与青年阿牛相恋的情节。
小提琴和大提琴的重奏委婉动人,音乐富于感染力……04 对歌经过充满戏剧性的音乐处理,将刘三姐与企图破坏她和青年阿牛自由爱情的邪恶势力斗智斗勇的风采表现得淋漓至尽……05 抗争邪恶势力在对歌落败后恼羞成怒,企图强夺刘三姐,三姐誓死不从。
小提琴的华彩乐段表现了三姐的反抗的决心……06 出走07 百年合好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刘三姐与青年阿牛终成眷属,携手走向美好的新生活……6、钢琴协奏曲《长江》创意:郁钧剑郝维亚作曲:郝维亚独奏:孔祥东指挥:杨洋演出:中国爱乐乐团第一乐章以歌曲《我住长江头》(青主曲)的音乐元素为主线展开而成。
乐曲表现从天际滚滚而来的长江之水奔腾不息、生生不已的壮观景象。
第二乐章以歌曲《嘉陵江上》(贺绿汀曲)和民歌《川江号子》的音乐元素为主线展开而成。
经过多次的陈述和对比以表达作者对于苦难生活的理解。
第三乐章以歌曲《我的祖国》(刘炽曲)的抒情音乐元素为主线展开而成。
在最后的篇章逐渐将音乐的情绪领向光明和希望,并在激昂中结束7、赵季平的交响组曲《乔家大院》根据他的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音乐主题转变而来,重新结构,重新创作。
组曲以6个乐章的篇幅深情讴歌了一代晋商的情怀,音乐结构缜密,调性形态巧妙,始终围绕主题渗透、发展,使各个乐章既浑然一体,又各具鲜明个性,特别是民族乐器在交响乐队的运用中非常精彩,令人耳目一新,彰显出作曲家把握民族民间音乐的深厚功底。
赵季平将电视剧《乔家大院》的配乐改为独立的器乐作品,运用乐队语言体现新的创意,旋律发展动人且个性化,不同乐器音色对比和音量控制对声乐性的插入与乐器语言的有机结合等,都取得了整体性的统一,不仅体现了音乐创作的灵气,也体现了一种大胆创新又谨慎思索的艺术品质。
8、黄自的毕业作品交响序曲《怀旧》,1929年5月31日,由黄自的导师耶鲁大学音乐学院院长、作曲家、指挥家大卫?斯坦利?史密斯(David Stanley Smith,1877~1949)指挥该院学生乐队与新港交响乐队,在康州新港坞西音乐厅联合首演。
《怀旧》是我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部交响乐作品,也是外国乐团演出的第一部中国作品。
《新港晚报》刊文称赞《怀旧》是音乐会中“唯一能自始至终给人以享受的乐曲。
是管弦乐曲中的佼佼者……表现出最佳配器的手法”。
9、《第一交响序曲》是关峡根据所作歌剧《悲怆的黎明》,于2003年12月重新结构而成的。
乐曲的主体旋律由于被用在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的配乐中而广为传播,家喻户晓。
作曲家认为作品“在挖掘那一代人心灵层面的崇高美,表现普通人身上所蕴含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情怀及其深层表达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乐曲开端,铜管声部勾画出寥廓的天宇,弦乐奏出第一主题众望所归地磅礴显现,仿佛朝霞烘托的冉冉红日越跃出山顶或波澜壮阔海面;又好象是置身于激情燃烧年代的景象里~~钢琴流水般细诉出质朴柔和的曲调,如一只白色的蝴蝶,轻盈而愉快地翻飞在青葱岁月之间,仿佛是一位讲述者在叙述或咏唱曾经有过的一种忘我奉献的情怀,用平凡与信念感染年华。
乐曲中部,在鼓声狂燥的敲击之上,铜管奏出第一主题的变奏,所有的声部都在由层次的紧张行进,鼓点的敲击仿佛心跳的节律,像是死神的降临和对命运的抗争,展现出黎明前的黑暗和生死之战的残酷。
斗争与希望对比交织着,然而鼓舞的力量从来没有放弃过。
经过殊死的较量后,大提琴奏出废墟般的宁静,在一片狼籍的惨烈寂静中,异常柔美的小提琴独奏开启了一种可能,仿佛死劫后余生的一个生灵在呼唤和找寻她的挚爱,木管的深情的回应并与之相互倾诉着久别重逢的缠绵;随后一个个乐器声部逐次加入,仿佛一朵莲花在一瓣瓣展开花苞,最终绽放在令人震憾的光明中。
乐曲最后,木铜管声部与弦乐声部次第与小提琴交织,展现出一幅甜美,稳定的安宁景象,充满着勃勃生机,蕴藏着无限的力量与希望,并令人回忆起曾经奋斗的荣光。
作为一个完美回忆的结局,乐曲又回复到最初那段感人至深的著名第一主题。
乌云尽散阳光普照,庞大的乐队合奏,愈演愈烈,在激情燃烧中嘎然而止,将“崇高”永恒“定格”在信念的碑文上。
10、交响音画《北方森林》张千一:交响音画《北方森林》-香港小交响乐团.叶聪这首单乐章管弦乐曲的内容,作曲家概括为:“通过对森林一日的描绘,给人们展现出一幅北方森林的风景画。
”创作此曲时,张千一为工程兵文工团创作人员。
该作品1981年在“全国第一届交响乐作品评奖”中的6首优秀作品之一。
时年作曲家22岁。
11、交响音画《上海往事》经过04、05两届音乐节的尝试和努力,“上海之春”传承“新人新作”的传统特点,基本形成以展示最新当代音乐作品为特色的交流平台。
为了进一步展示上海当代音乐作品的创作面貌,展示以上海城市为主题的音乐新作,特别安排了三部上海优秀中、青年作曲家的最新作品组成开幕专场音乐会。
一部是由音乐节组委会委托约请创作的作品《上海故事》,这部作品是上海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叶小钢最新创作的交响曲;一部是由音乐节组委会委托约请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叶国辉创作的大提琴与乐队作品《上海,1979,莫扎特》,作品从一部1979年在沪拍摄,反映上海优秀音乐青少年人才的奥斯卡获奖纪录片出发,以纪念莫扎特诞辰250周年为主题;第三部是上海青年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赵光最新创作的交响与人声作品《上海往事》,共有七个乐段。
这三部作品都是上海培育出的作曲家以上海为主题创作的最新力作,开幕式音乐会上,将展现为它们“量身定做”的多媒体画面,配合音乐旋律,展现上海城市风貌,体现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文化品格。
12、《乐队与三种音色的间奏》瞿小松、谭盾的人本主义,则是另一番情趣: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生命实在,其最基本的层面是人的本能;追求“自然意识”,将自然界作为生命的象征或人本观念的载体,强调人与自然统一,即是用音乐来观照尼采、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Mong Dong》,表现了人类祖先对自然的“亲近感”,人与自然之间的“浑然无间”,即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天人合一。
就形态而言,它给人的正是一种原始图景,透过一些“象征”性符号,人们便仿佛感受到“飞土,逐肉”、“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等原始生活场面。
从而让人体味到原始人超历史、超社会的原始人的欲望、恐惧、痛苦、快感、欢乐、图腾。
谭盾的《乐队与三种音色的间奏》则似乎表现了原始人的性爱,它与《Mong Dong》保持同一流向,迸发出了柏格森的那种“生命冲动力”。
这种“冲动力”在新潮文学中也屡见不鲜,如作家张贤亮笔下人的“色欲”(《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刘恒笔下人的“食欲”(《狗日的粮食》)。
特别是张贤亮的“大青马”情节,使人感觉到,在“色欲”上,作为人的“章永麟”与作为动物的“大青马”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在新潮画家的作品中,也以“生”、“死”、“性”为中心,将这种“冲动力”刻画得入骨三分。
总之,“人”在一些新潮文艺作品中,不仅是超历史、超社会的,而且成为一个普通的生物性概念。
特别是瞿小松《Mong Dong》和谭盾《乐队与三种音色的间奏》中的“人”,仿佛还保留着一条尚未被磨掉的尾巴,而显露出赤裸裸的生理本能;甚至使人顿悟到音乐艺术的发生形式。
这种音乐在“直觉”(超验)的表现中,引导人们进入“生命之流”,认识人的本体及“生命冲动力”。
但对于这些,一些理论家却认为:“把文艺创作这种复杂的、高级的精神生产降低到表现下意识和生理本能,这是文艺原始化的表现”,“是没有多大意思的。
”“强调感觉、直觉、下意识和本能”“是不可取的”。
[17] 我们认为,这种批评是欠妥的。
文艺创作表现“下意识”和“生理本能”,这不是文艺原始化的表现,而是用现代人的思维和方法表现、体验原始人的“下意识”和“生理本能”;再者,现代人同样存在“下意识”和“生理本能”,但长期以来,“下意识”和“生理本能”成为文艺创作的一个禁区。
新潮音乐打破这一禁区,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