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防治方法

土壤侵蚀防治方法土壤侵蚀是指由于水或风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壤表层物质的流失现象。
它对农田、森林、草地和水域等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保护土壤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有必要采取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土壤侵蚀的方法,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
1. 植被保护植被是土壤侵蚀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植被的种植和保护,可以有效减少水和风的冲刷作用,防止土壤被剥蚀。
其中,植被的选择要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条件来确定,采取适宜的树种和草种进行种植。
此外,加强植被的管理和保护,如适时修剪、疏伐和更新,也是土壤侵蚀防治的关键。
2. 林地建设林地对于土壤侵蚀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设林地,可以形成稳定的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
林地的建设需考虑植被的多样性、密度和结构,以提升林地的保持水土功能。
同时,合理的造林措施和林地管理方法也是有效防治土壤侵蚀的手段之一。
例如,合理选择树种、密植和防治病虫害等。
3. 合理耕作合理耕作是农田土壤侵蚀防治的重要环节。
要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地形条件,合理选择耕作方式,如水稻田采取稻田垄作或水田旁边种植油菜,麦田采取短芸苔覆盖等。
此外,避免过度耕作和频繁犁地,合理利用农田水利设施,控制灌溉量和施肥量,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侵蚀的发生。
4.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壤侵蚀防治的基础。
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避免在易发生土壤侵蚀的地区进行不适宜的农业、工业等活动。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要考虑土壤侵蚀的风险评估,合理分配不同土地类型的用途,避免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5. 水土保持设施建设在土壤侵蚀防治中,建设水土保持设施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通过修建沟槽、坝堰、塑土等设施,可以有效控制水流速度,减少水土流失。
此外,建立有效的排水系统,合理设计农田排水和灌溉设施,也有助于减少土壤侵蚀的发生。
综上所述,土壤侵蚀对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采取有效的土壤侵蚀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完整版)土壤侵蚀原理

(完整版)土壤侵蚀原理土壤侵蚀原理1.名词解释2.挟沙力:在一定的水流条件下,能够携运泥沙的数量。
3.雨滴的中数直径:一次降雨的雨滴分布,用该次降雨雨滴累计体积百分曲线表示,其中累积体积为50%所对应的雨滴直径称为中数直径,用D50表示。
4.溅蚀量:击溅侵蚀引起土粒下移的数量。
5.侵蚀沟:是在水流不断下切、侧蚀,包括由切实引起的溯源侵蚀,以及侵蚀物质随水流悬疑推移搬运作用下形成的。
6.起沙风:一切大于使沙粒脱离静止状态开始运动的最小临界风速的风。
7.风沙流:风与其所搬运的固体颗粒共同组成复杂的二相流,称为风沙流。
8.风蚀作用:风和风沙流对地表物质的吹蚀和磨蚀作用。
9.风积作用:风沙流运行过程中,由于风力减缓地面障碍等原因,使风沙流中沙粒发生沉降堆积现象。
10.风沙流的饱和度:在一定风力条件下气流可能搬运的沙量称为容量,实际搬运的沙量称为强度,强度与容量之比。
11.重力侵蚀:重力侵蚀是以单个落石、碎屑流或整块土体、岩体沿坡向下运动的一系列现象。
由于坡地重力所移动的物质多系块体形式,故也称为块体运动。
12.错落:是指陡崖、陡坎、陡坡沿一些近似垂直的破裂面发生整体下坐位移。
13.蠕动:主要指土层、岩层和它们的风化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控制下,顺坡向下发生的十分缓慢的移动现象。
14.崩岗:指的是发育于红土丘陵地区冲沟沟头因不断地崩塌和陷落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围椅状侵蚀。
15.陷穴:地表水沿黄土中的裂隙或孔隙下渗,对黄土产生溶蚀和侵蚀,并把可溶性盐类带走,致使下边掏空,当上边的土体失去顶托时,引起黄土的陷落。
16.冻土:是指温度在0摄氏度以下,含有冰的土层。
17.石海:在平坦而排水较好的山顶或山坡上,经冰冻风化形成的大小石块,直接覆盖在基岩面上的地形。
18.石川:在不太陡的山坡或凹地中,大量的风化产物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下伏的湿润细粒土层表面整体地或部分地向下滑动的石块群体。
19.热融作用:热融作用是冻土中的冰融化后土体发生收缩、沉陷的过程。
生态保护及土壤侵蚀防治措施

生态保护及土壤侵蚀防治措施生态保护措施
1. 森林保护: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控制乱伐乱种现象,促
进森林的恢复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2. 湿地保护: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加强湿地的保护管理,并禁止非法开垦和建设。
3. 水资源保护:加强水资源管理,控制水污染源的排放,减少
水资源消耗,并创造水资源保护法规。
土壤侵蚀防治措施
1. 植被恢复:加强植被保护和恢复,通过植树造林、草种播种
等措施,增加土壤的保持力和防止侵蚀的能力。
2. 土壤保持工程:采取合理的土壤保持措施,包括建设护坡、
梯田、沟道和防风林等,减少土壤流失和侵蚀。
3. 农业管理措施:优化农田结构,合理利用农化品,采取科学
合理的耕作方式,减少土壤侵蚀程度。
4. 水土保持意识宣传:开展水土保持知识普及和宣传活动,提
升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人们保护土壤的责任感。
总结
生态保护及土壤侵蚀防治需要政府、公众和企业共同参与。
通
过加强生态保护,实施土壤侵蚀防治措施,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保
护农田、减少自然灾害,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为实现生态保护和土壤侵蚀防治的目标而行动。
*注意:以上措施仅为一般建议,具体的实施需根据当地具体
情况制定。
*。
土壤侵蚀度研究报告

土壤侵蚀度研究报告土壤侵蚀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导致土壤表面被水流、风力、重力等剥蚀而脱落,从而造成泥石流、崩塌、水土流失等现象。
土壤侵蚀对农田生产、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
本报告就土壤侵蚀度进行研究,以下是研究结果的总结。
一、研究目的通过对不同区域进行土壤侵蚀程度的测量和分析,了解不同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为制定土壤保护和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1. 土壤侵蚀指标的确定:根据土壤侵蚀的主要特征和影响因素,选择侵蚀强度、侵蚀深度、土壤流失速率等指标作为评价土壤侵蚀程度的指标。
2. 实地调研:选择不同地区的农田和山地作为研究对象,在实地测量和观察的基础上,收集土壤侵蚀相关数据。
3. 数据分析: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运用统计学和GIS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土壤侵蚀度的研究结果。
三、研究结果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土壤侵蚀程度进行测量和分析,得出以下的研究结果:1. 土壤侵蚀程度与降雨量关系密切:在同一地区,降雨量高的地方土壤侵蚀程度较高,降雨量低的地方土壤侵蚀程度较低。
2. 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土壤侵蚀度:农田和裸露土地的土壤侵蚀度相对较高,而森林和灌木地的土壤侵蚀度相对较低。
3. 地形和坡度对土壤侵蚀有重要影响:坡度较大的地方土壤侵蚀程度较高,而坡度较小的地方土壤侵蚀程度较低。
4. 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在一些已进行土壤保护和治理措施的地区,土壤侵蚀程度明显降低,说明土壤保护和治理措施对减缓土壤侵蚀有着重要作用。
四、研究结论1. 降雨量是影响土壤侵蚀程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增强水资源管理和灌溉措施是减轻土壤侵蚀的关键。
2. 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种植结构能够减少土壤的暴露以及流失风险,提高土壤保护能力。
3. 在选择农田和山地时,应考虑地形因素,避免选择坡度较大的土地,也可通过合理坡面的划分与布局减缓土壤侵蚀。
4. 土壤保护和治理措施的实施能够显著降低土壤侵蚀程度,应广泛推广和应用。
综上所述,土壤侵蚀度的研究对于土壤保护和农田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侵蚀控制

土壤侵蚀控制土壤是地球表层的一种自然资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土壤侵蚀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土壤侵蚀不仅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还引发了水土流失、水质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为了保护土壤资源,控制土壤侵蚀成为当务之急。
一、土壤侵蚀形式及影响土壤侵蚀是指地表水、径流、风力等因素作用下,使土壤颗粒脱离固定状态,发生移动和流失的过程。
主要形式包括水土流失、风蚀、冻融破坏等。
土壤侵蚀对土壤质量造成直接损失,还会带来一系列间接影响。
首先,土壤侵蚀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制约植物生长。
其次,侵蚀后的土壤难以保持水分和养分,导致农田干旱和产量下降。
此外,流失的土壤颗粒会随水流进入河流,造成水质污染。
这些影响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都具有重要影响。
二、控制土壤侵蚀的技术手段为了控制土壤侵蚀,人们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技术手段,包括植物保护、水土保持工程和土壤改良等。
1. 植物保护通过合理植被管理,可以有效地控制土壤侵蚀。
植物的根系能够固定土壤颗粒,防止其流失。
因此,选择适当的植被进行种植和管理,可以防止土壤水分的蒸发和冲刷,起到保护作用。
例如,在土壤侵蚀严重的山区,可以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树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进行大面积种植,形成植被屏障,防止雨水冲刷。
2. 水土保持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是控制土壤侵蚀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见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建设梯田、修筑沟壑、建立挡土墙和垄沟等。
梯田可以减缓水流流速,防止水土流失;修筑沟渠和挡土墙能够引导和固定水流,减少冲刷效应;垄沟则有助于控制水流和保持土壤湿度,防止侵蚀。
通过这些工程措施,可有效保护土壤资源,控制土壤侵蚀。
3. 土壤改良土壤改良是控制和减少土壤侵蚀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方面,通过施加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可提高土壤肥力和结构,增强土壤的抵抗侵蚀的能力。
另一方面,改善作物种植制度和耕作措施,如合理轮作、秸秆还田、覆盖作物等,可减少水分和养分的流失,降低土壤侵蚀风险。
土壤侵蚀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

土壤侵蚀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土壤侵蚀是指水流或风力等外力对土壤进行破坏和搬运的过程。
它是一种地表流失的现象,常常导致土壤层变薄、质量下降,甚至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主要有风蚀和水蚀两种类型,它们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各有不同。
风蚀是指由于强风的吹拂和搬运,使土壤表面逐渐变薄和破坏的过程。
常见的风蚀现象有沙尘暴和沙漠化。
风蚀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土地水分缺乏、植被稀少,土壤容易受到风的侵蚀。
当强风吹来时,它会将土壤颗粒带走,形成沙尘暴和沙丘,甚至整个土壤层也可能被风吹走。
水蚀是指由于雨水或河流等水流对土壤进行冲刷和搬运的过程。
常见的水蚀现象有河谷侵蚀、土地冲沟和坡耕地蚀等。
水蚀主要发生在湿润地区,由于降水量大、土地水分充足和坡度较大,导致水流速度增加,土壤容易被冲刷。
水流冲刷可将土壤颗粒带走,形成河床淤积和冲沟,甚至造成水土流失。
土壤侵蚀的特点是破坏性强、发生迅猛和难以恢复。
侵蚀过程中,土壤颗粒被搬运带走,破坏了土壤结构,使土壤容量减小,保水能力降低,营养物质流失,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同时,土壤表面变薄,被侵蚀的地区容易出现水土流失、干旱和沙漠化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土地利用方式、地貌特征和人类活动等。
气候条件对土壤侵蚀影响很大,特别是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风速等因素。
在湿润地区,降水量大、降水强度大、风速小,有利于水蚀发生。
而在干旱地区,由于降水量少、风速大,风蚀更易发生。
土地利用方式也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种植一季作物、森林、草地等能够保持土壤结构和保护表面覆盖,减轻土壤侵蚀。
而采伐森林、放牧和过度耕作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容易加剧土壤侵蚀。
地貌特征是影响土壤侵蚀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土地坡度和坡长等地貌特征越大,水流速度越快,产生的侵蚀力就越大。
最后,人类的活动也是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过度开发、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人类活动会破坏土地表面覆盖和土壤结构,加剧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2017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2017土壤侵蚀是指地表覆盖层被雨水、河水、融雪等冲刷、冲刷而流失的一种自然现象。
土壤侵蚀是造成土地资源流失和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土壤侵蚀进行分类分级,制定相应的标准和措施,对于减缓土壤侵蚀、保护土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我国发布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该标准是根据土壤侵蚀的程度、类型和影响等因素制定的,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根据该标准,土壤侵蚀被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特重度四个等级,分别对应不同的侵蚀程度和影响程度。
首先,轻度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受到轻微的冲刷和流失,通常表现为地表被冲刷出浅沟、浅坑,土壤流失量较小。
这种侵蚀对土地资源的影响相对较小,对农作物生长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较轻。
其次,中度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受到中等程度的冲刷和流失,地表出现较深的沟壑、坑洞,土壤流失量逐渐增加。
这种侵蚀会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地表植被受损,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渐显现。
重度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受到严重的冲刷和流失,地表出现大面积的深沟、深坑,土壤流失量巨大。
这种侵蚀会严重影响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最后,特重度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受到极其严重的冲刷和流失,地表出现大片的裸露土地,土壤流失量达到极大程度。
这种侵蚀会导致土地资源的彻底丧失,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除了侵蚀程度的分类外,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还考虑了侵蚀类型和影响程度。
侵蚀类型包括水蚀、风蚀、冻融蚀等,不同类型的侵蚀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有所不同。
影响程度包括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综合考虑了侵蚀的综合影响。
综上所述,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2017是我国对土壤侵蚀进行科学分类和评价的重要依据,对于制定土地资源保护政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侵蚀的估算方法

土壤侵蚀的估算方法土壤侵蚀是指水、风或人为活动导致的土壤表层的流失和破坏。
土壤侵蚀对农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其进行准确的估算和监测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介绍土壤侵蚀的估算方法,并详细阐述传统评估方法和现代遥感技术在土壤侵蚀估算中的应用。
一、土壤侵蚀的传统评估方法1.水文模型法水文模型法是一种通过数学模型对土壤侵蚀进行估算的方法。
常用的水文模型包括水域侵蚀预测与评估模型(Water Erosion Prediction Project, WEPP)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Soil Loss Equation(SLE)等。
这些模型可以通过输入降雨、土壤类型、地形等参数,来模拟土壤流失过程和量化土壤侵蚀的程度。
2.土壤侵蚀等级划分法土壤侵蚀等级划分法是依据土壤侵蚀程度的不同将其分为不同等级的方法。
该方法主要通过对土壤侵蚀因子进行测定和评估,包括地形因子、土壤侵蚀性因子、农作物覆盖度等指标。
根据这些指标,将土壤侵蚀分为轻度、中等、严重、极严重等等级。
二、现代遥感技术在土壤侵蚀估算中的应用1.土壤侵蚀模型与遥感数据相结合利用遥感数据获取地表覆盖信息,结合土壤侵蚀模型对土壤侵蚀进行估算的方法,可以提高土壤侵蚀的定量评估能力。
通过遥感数据获取植被覆盖度、土壤类型和地形等参数,结合水文模型和土壤侵蚀方程,可以精确地估算土壤侵蚀的程度和流失量。
2.遥感图像分类和变化检测利用遥感图像的分类和变化检测方法,可以获取土地利用/覆盖的信息,并对土壤侵蚀进行估算。
分类方法主要包括像元分类、对象分类和混合分类等,通过提取图像中的特征,将其归类为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
变化检测方法可以通过对多期遥感图像进行比较,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进一步估算土壤侵蚀的程度。
三、总结土壤侵蚀的估算是预防和治理土壤侵蚀的基础,传统的评估方法通过数学模型和指标法提供了估算土壤侵蚀的手段,而现代遥感技术的应用则为土壤侵蚀的估算提供了更加精确和高效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土壤侵蚀:土壤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3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4搬运作用:是指地表和近地表的岩屑和溶解质等风化物被外营力搬往他处的过程,是自然界塑造地球表面的重要作用之一。
5剥蚀作用:各种外营力作用(包括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后的物质搬离原地,这一过程或作用称为剥蚀作用。
6土壤侵蚀程度:是指任何一种土壤侵蚀形式在特定外营力种类作用和一定环境条件影响下,自其发生开始,截止到目前为止的发展状况。
7土壤侵蚀强度:所指的是某种土壤侵蚀形式在特定外营力种类作用和其所处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种土壤侵蚀形式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8容许土壤流失量:是指小于或等于成土速度的年土壤流失量。
9泥石流:实际上是水体和土体及土体中部分空气(极少量,可忽略不计)相互充分作用后,在沟谷内或坡地上沿坡面(含自然坡面和压力坡)运动的流体。
10混合侵蚀:指在水流冲击力和重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殊侵蚀类型。
11沙尘暴: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千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
12水力侵蚀:是在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的作用下,土壤、土体或其它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它是土壤侵蚀的重要类型。
13重力侵蚀:指地表土石物质受到地震、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海浪、风、冻融、冰川,人工采掘和爆破等任何一种应力作用时,在自重力为主的作用下,失去平衡而
产生破坏、迁移和堆积的一种侵蚀过程。
14滑坡:斜坡的局部稳定性受破坏,在重力作用下,岩体或其他碎屑沿一个或多个破裂滑动面向下做整体滑动的过程与现象。
15风力侵蚀:风力剥蚀、搬运和聚积土壤及其松散母质的过程。
16淋溶侵蚀:是降水或灌溉水进入土壤,受重力作用沿土壤孔隙向下层运动,将溶解的物质和未溶解的细小土壤颗粒带到深层土体的过程。
17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
18土壤盐碱化:又称土壤盐渍化或土壤盐化。
即土壤中可溶性盐类随水向表层移动并积累下来,而使可溶性盐(如石膏)含量超过0.1%或0.2%的过程。
论述
1.外营力对地壳的侵蚀过程包括那些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
2.水力、重力、风力、化学侵蚀分别包括哪些侵蚀形式,影响因素以及防治措施?
侵蚀形式影响因素防治措施水力侵蚀溅蚀、面蚀,沟蚀、山洪侵蚀、海岸侵蚀气候、地形、土壤、植被、人为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农业技术重力侵蚀崩塌、滑坡、错落、蠕动、溜砂坡、崩岗、陷穴与泻溜气候、降水、地形、人为、植被、地质’排水工程措施、削坡、减重和反压填土、支挡工程、锚固工程、护坡工程、滑动带加固、落石防护、植物固坡风力侵蚀风沙运动、风蚀与风积作用、风蚀荒漠化、沙尘暴天气、物质、地形、人为、植被增大地表粗糙度、提高沙粒起动风速、改变风沙流蚀积
关系化学侵蚀岩溶侵蚀、淋溶侵蚀、土壤盐渍化水、岩石、土壤、人为法律、政策、
生态、工程等多种手段和措施。
加强植被建设,;改变能源利用结构,开发岩溶水。
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
3.溅蚀,面蚀,沟蚀的过程,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溅蚀:雨流--干土溅散--泥浆溅散--板结。
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植被。
面蚀:蓄渗--坡面漫流--流量和速度。
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植被,人为。
沟蚀:溯源侵蚀--纵向侵蚀--横向侵蚀--停止侵蚀。
因素:地形及水流形态。
4.海岸侵蚀作用包括哪些?冲蚀作用,磨蚀作用,溶蚀作用,潮汐作用。
5.泥石流流域,分类,特征,形成因素及防治体系?流域:通常可分为4个区,即清
水汇集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
分类:按动力作用类型--水力侵蚀类型和重力侵蚀类型按固体物质组成分类--泥石流,泥流,水石流按泥石流性质分类--稀性
泥石流,粘性泥石流,过渡性泥石流按主导因素分类--冰川泥石流,降雨泥石流泥石流侵蚀特征:具有突发性和快速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连续性,在时间分布上具
有短暂性。
泥石流流态特征:蠕动泥石流,层动泥石流,紊动泥石流,滑动泥石流,
波动泥石流。
形成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
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防治体系:防治泥石流发生体系,控制泥石流运动体系,预防
泥石流危害体系
6.常见的风蚀风积地貌:风蚀地貌:风蚀雅丹、风蚀谷、风蚀洼地、风蚀小坑等。
风积地貌:沙波纹、平沙地(小沙原)、风积砾石地貌
7.风沙流运动特征:风沙流的输沙率风沙流的结构、风沙流结构特征值
8.沙丘移动方式?前进式,即在单一的风向作用下终年保持向某一方向移动;复前
进式,即在两个风向相反而风力大小不等的情况下往复向前移动;往复式,即它是风力大小相等而风向相反的情况下产生的往复移动。
9.地表岩溶侵蚀形式地表岩溶侵蚀包括溶沟、石芽、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溶蚀
盆地和溶蚀平原、峰丛、峰林和弧峰等侵蚀形态。
10.土壤侵蚀监测分类?按监测目的和实用性可分为自然侵蚀监测预报、水土保持生态治理项目监测预报、开发建设项目监测预报按监测方法可分为人工监测预报、遥感监
测预报、计算机监测预报系统;按监测范围可分为典型监测预报、全面监测预报按监
测途径可分为直接监测预报、间接监测预报;按监测内容可分为土壤侵蚀类型监测预报、土壤侵蚀程度监测预报、土壤侵蚀强度监测预报、土壤侵蚀模数监测预报等。
按
监测性质可分为定性监测预报、定量监测预报、混合监测预报。
按侵蚀类型可分为水
力侵蚀监测预报、风力侵蚀监测预报、重力侵蚀监测预报、冻融侵蚀监测预报、混合
侵蚀监测预报
11.土壤侵蚀调查手段,研究方法及资料收集包括哪些内容?手段:野外现地实测与访问、遥感资料人工判读解译、计算机判读解译等。
土壤侵蚀调查研究方法:①
测量学方法:高程实测,航空摄影测量,直接测量②水文学方法:水文资料法,淤积法③地貌学方法:侵蚀沟测量,沉积法④土壤学方法:土壤剖面
⑤遥感学方法:3S资料收集:自然条件--气象条件,地貌条件,水文条件,土
壤条件,植被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土壤侵蚀资料。
12.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分区的划分依据及具体划分?依据:是根据土壤侵蚀类型、成因以及影响侵蚀发育的主导因素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区划单元(国家、省、地区)进
行分区。
我国主要土壤侵蚀类型区:Ⅰ风力侵蚀区 Ⅱ冻融冰川区
Ⅲ水力侵蚀区 ①东北黑土区 ②北方土石山区③黄土高原区④长江上游及西南诸地区⑤西南岩溶区⑥南方红壤区
13径流小区和人工降雨大厅的布设标准,包含各个要素及标准尺寸?标准径流小区
宽度5m(与等高线平行),长20m(水平投影),水平投影面积100m2,坡度
15°。
径流场上部及周围设置围埂,两侧(长边)一般有保护带,下部设集水槽,引水槽和量水设施。
人工降雨大厅安置在模拟降雨大厅内,有供水系统、控制系统
和降雨系统组成,一般可设置为侧喷区2个,下喷区2个,控制室1个
14土壤流失方程及字母含义: USLE(通用土壤流失方程)A = R*K*L*S*C*P式中,A-土壤侵蚀模数, R- 降雨侵蚀力因子, K- 土壤可蚀性因子, L-坡长因子,坡度因子, 生物
措施因子, P-水土保持措施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