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聚糖在引导骨再生膜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壳聚糖基仿生材料在创伤修复中的应用

壳聚糖基仿生材料在创伤修复中的应用

壳聚糖基仿生材料在创伤修复中的应用概述:创伤修复是医学领域中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涉及外科手术、创伤修复等多个方面。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材料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壳聚糖基仿生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材料,逐渐在创伤修复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壳聚糖基仿生材料的特点以及其在不同类型创伤修复中的应用。

一、壳聚糖基仿生材料的特点壳聚糖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多糖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

壳聚糖基仿生材料是通过改良壳聚糖的化学性质,使其具备特定功能的材料。

以下是壳聚糖基仿生材料的主要特点:1. 生物相容性:壳聚糖基材料与人体组织相容性良好,不容易引起排异反应。

2. 生物可降解性:壳聚糖基材料能在体内逐渐降解为无毒的代谢产物,不会对人体造成长期损害。

3. 生物活性:壳聚糖基材料能刺激新生血管生长、促进组织再生,并有助于细胞黏附和增殖。

4. 可调控性:壳聚糖基材料的化学性质可通过改变其结构和功能基团来实现对材料性能的调控。

二、1. 壳聚糖基生物胶体:壳聚糖基生物胶体是一种在创伤修复中被广泛应用的材料。

由于其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能够在创伤区域形成稳定的凝胶结构,起到填充和支撑组织的作用。

此外,壳聚糖基生物胶体具有良好的黏附性,能够通过与组织细胞的相互作用,促进创伤部位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2. 壳聚糖基纳米纤维:壳聚糖基纳米纤维是一种纤维状的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纳米尺度的结构特征。

这些特点使得壳聚糖基纳米纤维能够提供更大的支撑面积和更好的贴附性,从而促进组织细胞的黏附和增殖。

此外,壳聚糖基纳米纤维还能够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如生长因子和药物,以促进血管生成和创伤修复。

3. 壳聚糖基生物膜:壳聚糖基生物膜是一种薄膜状的材料,可在创伤表面形成保护层,阻止病原菌侵入并促进伤口愈合。

壳聚糖基生物膜不仅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还能够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和调控伤口环境,促进组织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4. 壳聚糖基载体:壳聚糖基载体是一种能够稳定和控制药物释放的材料。

壳聚糖和聚丙烯酸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概述

壳聚糖和聚丙烯酸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概述

壳聚糖和聚丙烯酸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概述壳聚糖和聚丙烯酸是两种常见的生物材料,在组织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壳聚糖是一种天然存在于甲壳动物外骨骼和真菌壁的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活性。

聚丙烯酸是一种合成材料,可制备成多种形式,如膜、颗粒和纤维。

它具有多种理化性质和形状可调性。

本文将对壳聚糖和聚丙烯酸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进行概述。

壳聚糖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显示出了广泛的前景。

首先,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

这使得壳聚糖成为一种理想的生物材料,用于替代人体组织修复和再生。

其次,壳聚糖有助于细胞黏附和生长,促进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和分泌。

这种生物活性对于肌肉组织和骨骼组织的再生尤为重要。

此外,壳聚糖可通过改变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调节其降解速率和机械性能,以满足特定组织工程应用的需要。

壳聚糖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

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将壳聚糖用于制备骨修复材料,包括生物活性陶瓷复合材料和纳米复合材料。

这些材料可以提供支撑和促进骨细胞生长的表面。

此外,壳聚糖还可以用于制备载药微粒,用于传递生长因子和药物,以促进骨再生。

研究表明,壳聚糖与生长因子的复合物可以提高骨再生的速度和质量。

另一方面,聚丙烯酸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也具有一定的潜力。

聚丙烯酸可通过改变其形态和物理性质来实现对细胞行为的调控。

例如,聚丙烯酸纤维可以模拟胶原纤维的结构和力学性能,并支持细胞的黏附和生长。

此外,聚丙烯酸膜可以用作细胞载体,提供细胞定植的支持和保护。

聚丙烯酸颗粒也可以用于制备支架材料,用于组织工程中的细胞培养和植入。

聚丙烯酸和壳聚糖的复合材料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这种复合材料可以结合壳聚糖和聚丙烯酸各自的优势,产生协同效应。

例如,表面修饰的聚丙烯酸纳米颗粒可以与壳聚糖结合,制备成具有调控释放行为的载药微粒。

聚丙烯酸的稳定性和壳聚糖的可降解性相结合,为药物的控制释放提供了可能。

此外,壳聚糖和聚丙烯酸的复合材料还可以用于制备生物打印支架、人工血管和人工皮肤等工程组织。

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膜的研究进展

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膜的研究进展

引导骨组织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口腔种植外科的手术方法,通过屏障膜的放置来为新骨形成创造空间并保存血凝块,同时阻止周围软组织的侵入,最终实现骨组织的再生[1]。

利用屏障膜来阻止非成骨组织对骨再生的干扰是引导骨再生的一个关键原理,那么屏障膜本身的性能将直接影响骨再生的效果。

1引导骨再生膜材料的分类目前,用于引导骨再生的膜材料主要分为四大类:人工合成的聚合物、自然来源的聚合物、金属材料和无机化合物。

1.1人工合成聚合物GBR膜用于引导骨再生的第一种合成聚合物是聚四氟乙烯(e-PTFE)[2]。

在修复口腔牙槽骨骨缺损时,在骨缺损内填入Bio-Oss的骨替代物后,可用聚四氟乙烯(e-PTFE)屏障膜覆盖骨缺损,加快骨再生[3]。

为了加强聚四氟乙烯屏障膜的机械性能,更好的引导骨再生,可用钛加强的聚四氟乙烯屏障膜覆盖缺损处,同样能取得较好的骨再生效果[4]。

聚四氟乙烯被认为是生物系统最具有稳定性的聚合物之一,但是由于其不可吸收,需要二次手术取出,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脂肪族聚酯是人工合成聚合物的另一个分支,包括聚乳酸(PLA)、聚己内酯(PCL)、聚乙醇酸(PGA)等,这类屏障膜具有可操作性,可加工性,可调节的生物降解性及药物封装能力,但其缺乏刚性和稳定性[5]。

1.2自然来源聚合物GBR膜胶原膜是众多引导骨再生膜中应用最广泛的自然来源的GBR膜,它主要由胶原蛋白构成。

胶原膜具有生物可吸收性、低免疫原性、可载药性等众多优点,这使它能够更好的促进伤口愈合并引导骨再生[6]。

但胶原膜的主要缺点是缺乏刚性,因此更适用于牙槽骨上的骨缺损,如骨开裂和骨开窗,不需要额外的固定就可以维持稳定性[7]。

壳聚糖是另一种用于GBR的自然来源聚合物。

该材料由葡糖胺和N-乙酰葡糖胺的共聚物制成,也可以通过甲壳素的部分脱乙酰化制成,其中甲壳素存在于甲壳类动物壳中,其作用类似于高等动物的胶原蛋白[8]。

生物材料在组织再生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材料在组织再生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材料在组织再生中的应用研究在现代医学领域,组织再生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物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在促进组织再生方面发挥着日益关键的作用。

生物材料,简单来说,是指用于与生命系统接触和发生相互作用,并能对细胞、组织和器官进行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其病损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一类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材料。

其种类繁多,包括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以及复合材料等。

组织再生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生物材料在这个过程中就像是“脚手架”,为细胞的生长、迁移和分化提供了支撑和引导。

以骨组织再生为例,当发生骨折或骨缺损时,传统的治疗方法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而生物材料,如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等陶瓷材料,具有与骨组织相似的成分和结构,能够作为骨替代物植入体内,促进新骨的形成。

这些材料不仅提供了物理支撑,还能通过释放特定的离子或生长因子,调节细胞的行为,加速骨愈合的进程。

在皮肤组织再生方面,生物材料也有着出色的表现。

烧伤、创伤或慢性疾病导致的皮肤损伤往往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

一些新型的生物材料,如胶原蛋白基敷料、壳聚糖膜等,能够模拟皮肤的天然结构和功能,为受损皮肤提供保护,并促进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加速皮肤的修复和再生。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透气性,能够有效减少感染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心血管组织再生领域,生物材料的应用为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例如,用于血管修复的生物材料支架,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机械强度和生物相容性,还要能够促进内皮细胞的黏附和平滑肌细胞的正常生长,以维持血管的正常功能。

此外,一些具有生物活性的材料还能够释放药物,抑制血管再狭窄的发生,提高手术的长期疗效。

然而,生物材料在组织再生中的应用并非一帆风顺,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问题。

尽管大多数生物材料在研发过程中都经过了严格的测试,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可能引发免疫反应或炎症,影响组织再生的效果。

壳聚糖转染igf-1基因对软骨损伤的修复的开题报告

壳聚糖转染igf-1基因对软骨损伤的修复的开题报告

壳聚糖转染igf-1基因对软骨损伤的修复的开题报告摘要:软骨损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由于其缺乏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治愈较困难。

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利用基因转移技术将生长因子转入受损软骨中,已被证明能促进其再生和修复。

而壳聚糖,一种天然存在的多糖,具有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和低毒性,是一种理想的基因转移材料。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壳聚糖转染IGF-1基因对软骨损伤的修复的作用和机制。

介绍:软骨是人体内的一种重要结缔组织,具有支持和缓冲作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运动等因素的影响,软骨会逐渐退化和损伤,导致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

由于其缺乏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治愈较困难。

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基因转移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通过将生长因子等活性分子转入受损组织细胞中,促进其再生和修复。

IGF-1是一种重要的生长因子,具有促进软骨基质合成和修复等作用。

因此,将IGF-1基因转入受损软骨细胞中,可以有效地促进其再生和修复。

壳聚糖是一种由葡萄糖和壳聚糖酸组成的天然多糖,具有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和低毒性等特点,是一种理想的基因转移材料。

目前,已有研究证明利用壳聚糖转染IGF-1基因可以促进软骨再生和修复。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壳聚糖转染IGF-1基因对软骨损伤的修复的作用和机制。

通过建立软骨损伤小鼠模型,将壳聚糖载体和IGF-1基因共同转染入受损软骨细胞中,观察治疗效果。

同时,通过检测炎症因子和细胞增殖、分化等指标的变化,探究其作用机制。

预期结果:本研究预期可进一步探讨壳聚糖转染IGF-1基因对软骨损伤的修复的作用和机制。

通过检测生化指标和组织切片,观察修复效果。

同时,通过检测炎症因子和细胞增殖、分化等指标的变化,探究其作用机制。

预期结果将为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软骨损伤的方法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基于壳聚糖的纳米材料在骨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中的研究进展_李晓静

基于壳聚糖的纳米材料在骨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中的研究进展_李晓静

32卷5期2013年10月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Vol.32No.5October 2013doi :10.3969/j.issn.0258-8021.2013.05.016收稿日期:2013-03-25,录用日期:2013-08-01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Y2110260);杭州市科技局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090833B02);卫生部省部共建项目(WKJ2009-2-033)*通信作者。

E-mail :yandong 66@163.com基于壳聚糖的纳米材料在骨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中的研究进展李晓静1王新木2董研1*苟中入3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口腔修复科,杭州310009)2(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杭州310006)3(浙江大学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杭州310029)摘要:壳聚糖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与细胞外基质糖胺聚糖的化学结构相似的天然阳离子多聚糖,具有极为优良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学活性。

近年来,基于壳聚糖的纳米材料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较为广泛。

对壳聚糖的纳米材料、壳聚糖复合纳米材料、壳聚糖纳米纤维和壳聚糖纳米粒子等在骨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中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和阐述。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壳聚糖复合纳米材料生物支架、壳聚糖纳米纤维支架及包载具有骨诱导性的生物活性因子,以及外源基因的壳聚糖纳米粒子及纳米纤维,在骨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壳聚糖;纳米材料;骨组织工程中图分类号R31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258-8021(2013)05-0620-06Research Progress of Chitosan-based Nanomaterials in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LI Xiao-Jing 1WANG Xin-Mu 2DONG Yan 1*GOU Zhong-Ru 31(Department of Prosthetic Dentistry ,College of Medicin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09,China )2(Department of Oral Surgery ,First People ’s Hospital of Hangzhou ,Hangzhou 310006,China )3(Zhejiang-California International Nanosystems Institut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9,China )Abstract :Chitosan is the only one natural cationic polysaccharide possessing similar chemical structures to extracellular glycosaminoglycan.Chitosan has excellent biocompatibility ,biodegradability as well as biological activity.In the past decade ,chitosan-based nanomaterials have been widely studied in bone tissue engineering.The present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es and application potentials of chitosan nanocomposites ,chitosan nanofibers and chitosan nanoparticles in biomedical fields.Investigation results show that chitosannanocomposites ,chitosan nanofibrous scaffolds and chitosan nanoparticles loading biological active factors and exogenous genes have wide promising potentials for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Key words :chitosan ;nanomaterials ;bone tissue engineering引言骨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是指体外构建人工骨组织或者利用生物装置、植入生物材料来刺激骨原细胞或干细胞分化,维持和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以重建缺损的骨组织。

壳聚糖在生物医用材料中的应用

壳聚糖在生物医用材料中的应用

壳聚糖在生物医用材料中的应用壳聚糖是一种天然多糖,由葡萄糖和氨基葡萄糖组成,分子量较大。

自从被发现以来,壳聚糖就在医学领域中广泛应用。

它具有一系列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等特性,这些特性使得壳聚糖在探索新型生物医用材料、药物、生物探针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壳聚糖与细胞表面的亲和性壳聚糖在生物医学材料中的应用与其对细胞表面的亲和性息息相关。

研究表明,壳聚糖中存在的高电荷密度和氨基官能团,与细胞膜表面的负电性成分(如糖基)发生静电相互作用,因此,壳聚糖可以与细胞表面紧密结合。

这种亲和性可以用于生物安全药物的制备,例如制备肝细胞靶向性的糖基化壳聚糖。

壳聚糖在生物材料的改性中应用壳聚糖在其自身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一系列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改性。

这种改性能够为壳聚糖提供良好的功能性和机械性能,从而让壳聚糖能够在医学上的广泛应用。

例如,壳聚糖的凝胶化改性,可以在实现长期细胞外培养的过程中,同时快速制造组织类工程和组织修复材料。

壳聚糖与药物递送壳聚糖的高分子结构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使得它可以作为一种药物递送系统。

在药物传递时,药物可以物理溶胀或凝胶化在壳聚糖分子之中,从而实现药物缓慢稳定的释放。

此外,在药物递送过程中,壳聚糖还可以被特殊定制以实现靶向性,如利用其与细胞表面的亲和性。

壳聚糖与骨修复壳聚糖能够为骨细胞的增殖和生长提供有利的条件。

研究表明,壳聚糖的生物活性能够通过改性得到改善,因此,壳聚糖可以用于骨修复材料中。

二甲基亚砜(DMSO)是壳聚糖生物活性改性中常用的辅料。

DMSO与壳聚糖可以形成一种类似于纳米球的结构,对于骨细胞的增殖和生长具有显著作用。

结语总的来说,壳聚糖作为一种天然多糖,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医学领域中,壳聚糖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其多种功能可帮助发掘和研发新型的生物医用材料及药物。

虽然壳聚糖在医药行业中应用时间较短,但我们相信唯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让壳聚糖真正发挥出其重要的作用。

壳聚糖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进展

壳聚糖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进展

[21]Naga;M,Hayakawa
coating of Mater
[22]
titanium attachment[J]..Dent J,2002,21(3):250-260. 何晓宁,刘同军,石珊珊,等.壳聚糖胶原支架复合胰岛素样生
T,Fukatsu A,et耐.In implants for initial cell
的高分子直链类似纤维结构
壳聚糖是天然多糖甲壳素的去乙酰化的产物, 是一种含有游离氨基的碱性多糖,目前已知壳聚糖
及其衍生物具有抗微生物、增加免疫、调节血脂、抑
和分子间力的存在决定了高分子质量甲壳素/壳聚 糖的不溶解性、难吸收性;6-C上羟基存在可预见醇 的性质;2一C上氨基的存在,易于化学改性,引人多功 能基团,拓宽应用领域。
fields. tissue
project.Chitosan
is of great
value as
a.nanop-
medical,biological,and other related
Key words:Chitosan;Bone
repaL‘r;Bone
engineerins
了其独特性质,共价键结合
胞生长与其他细胞功能等多效应的多肽类物质,在 骨修复过程中可以促进生成大量成骨细胞,抑制破 骨细胞,从而诱导骨形成。壳聚糖纳米粒可以在局 部长期驻留,缓慢释放蛋白质和多肽物质,起到生物
N一乙酰葡糖胺在结构上与肝素、硫酸软骨素、透明 质酸相似,在体内可被降解成为氨基葡萄糖¨引。 Li等¨副研究表明,壳聚糖植人物的异物反应极小, 一般不引起抗原反应。壳聚糖作为骨修复材料的 一大优点是可被塑造成各种不同的形状,一般形成 多孑L结构,并通过改变溶液浓度、冷冻速率等控制 结构的孔隙率及孔径大小,选择最适合细胞长人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 1671-587Ⅹ(2012)04-0813-04[收稿日期] 2012-03-13[基金项目] 浙江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Y2110260)[作者简介] 平飞云(1954-),女,浙江省杭州市人,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口腔颌面肿瘤及口腔颌面软硬组织畸形整复的研究。

[通信作者] 董 研(Tel:0571-87784619,E-mail:wenqing_66@yahoo.com.cn)壳聚糖在引导骨再生膜中的应用Application of chitosan in 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membranes平飞云1,苗卓伟1,王新木2,董 研3(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浙江杭州310009;2.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浙江杭州310006;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口腔矫形科,浙江杭州310009)[摘 要] 壳聚糖(又称几丁糖)是几丁质脱乙酰基的产物,作为一种具有高度生物相容性的生物大分子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本文作者查阅近几年国内外有关壳聚糖可吸收生物膜在引导骨再生技术中应用的文献,总结其研究成果并探讨其发展方向。

壳聚糖的生物特性,使其在制备可吸收引导骨再生膜中具有突出的优势。

与此同时,在生物体内降解周期长是壳聚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在可吸收生物膜领域开拓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与胶原、生长因子等材料结合是壳聚糖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壳聚糖;引导骨再生;生物膜;生长因子;牙种植[中图分类号] R318.08;R681.3 [文献标志码] A 采用种植技术进行牙修复,缺损区牙槽骨质与量直接影响种植体-骨结合、种植体长期稳定性及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愈合速度。

意外创伤、长时期牙缺失及重度牙周炎等因素导致的牙缺失可造成牙槽骨进行性吸收,使牙槽嵴高度下降、宽度缩窄,影响种植体植入后的骨结合质量,同时有碍种植义齿的固位和稳定。

以往解决骨量不足的问题常采用自体髂骨、腓骨移植技术,但这种方式导致供骨区的手术创伤及术后可能诱发感染等并发症[1],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技术[2-4]是已被实验及临床证实可以有效解决牙种植术中遇到的骨量不足问题。

GBR技术是在引导组织再生(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技术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初,Karring[5]提出了GTR技术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在完成外科手术后的愈合过程中,隔膜所创造的空间被合适的或正确的组织重新充填。

此后,针对骨组织的隔膜再生技术被定义为GBR技术。

Dahlin等[6]用聚四氟乙烯膜进行小鼠下颌角骨缺损愈合实验,发现有膜覆盖侧可见完全骨组织再生,而无膜覆盖侧几乎未见骨组织再生,可见GBR膜是此技术关键,膜在骨组织修复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GBR技术出现至今,已经有20余种膜被研究和应用,本文作者对壳聚糖膜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做一论述。

1 GBR膜分类按照膜在体内能否被吸收,GBR膜分为不可吸收膜和可吸收膜[7-8]。

不可吸收膜又称生物不可降解膜,主要有钛膜、聚四氟乙烯(expanded polytetrafluoroethylene,e-PTFE)膜、钛加强的聚四氟乙烯膜、纤维素膜及微孔滤膜等。

其中钛膜和e-PTFE膜是实验研究较多并证明在引导骨再生方面有肯定效果的,两者在临床上的应用也很广泛。

钛膜机械强度高,可维持骨再生需要的空间。

聚四氟乙烯膜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使用时易于成形,不可吸收膜可根据骨缺损愈合的具体情况决定膜在体内的留置时间。

但是不可吸收膜的组织亲和性较差,常导致创口感染开裂,膜早期暴露影响骨再生质量。

骨缺损修复后膜在体内不可降解,需进行二次手术,对已修复牙龈组织造成损伤,且增加感染的风险。

膜的取出过程延长了治疗时间,患者需承担更多的疼痛和更高的治疗费用。

可吸收膜又称生物降解膜,主要有胶原膜、聚乳酸膜、壳聚糖膜及异体冻干骨膜等。

其中异体冻干骨膜由于来源有限易引起免疫反应等因素已很少使用。

胶原膜和壳聚糖膜成为主要研究对象。

可吸收膜的生物相容性好,抗原性低,具有一定的抗感染性。

在体内经过一段时间可自行降解。

胶原膜和壳聚糖膜呈纤维网架结构,利于有骨再生潜能的细胞附着。

但是可吸收膜的机械强度低,不能长时间保持骨再生所需空间。

各种来源的材料因制备方式不同导致膜降解速度不同。

另外,降解过程中会引起轻度炎症反318第38卷 第4期2012年7月吉 林 大 学 学 报 (医 学 版)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Medicine Edition)Vol.38No.4 Jul.2012应。

可降解膜最大的优势在于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减少了手术感染,有利于种植体颈部龈结合。

Kasaj等[9]评价了3种可吸收胶原膜和3种不可吸收PTFE膜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牙周膜纤维细胞和人成骨样细胞的生物效应,结果表明:可吸收膜有更显著的促进细胞增殖作用。

尽管一些实验在对比两类膜的临床效果时,发现两者在上皮附着水平的获得上没有显著的差别[3],但是由于不可吸收膜需二次手术取出及更高的早期暴露率和易感染性[10],因此目前临床GBR术中,较多使用可吸收膜。

2种或多种材料组合成的可吸收复合膜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因为单一材料构建的膜支架无法同时满足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及一定的力学性能。

将具有不同优异性能的材料复合或与有诱导组织再生作用的生物活性因子,如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釉质基质衍生物等复合,形成优势互补的可吸收复合膜材料[11],将更大程度上提高骨再生效果。

2 壳聚糖在GBR技术中的应用基础及研究现状2.1 壳聚糖的应用基础 几丁质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高分子聚合物,是由1 000~3 000个N-乙酰葡萄糖胺所构成的天然多糖,常与蛋白质结合构成黏多糖。

壳聚糖是几丁质脱乙酰基衍生物,制备工艺简单,价格低廉,若作为主要材料制备GBR膜,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

大量研究[12-13]表明:壳聚糖对动物及人体无毒、无抗原性。

Gades等[13]研究发现:成年男性使用壳聚糖日剂量4.5g未见不良反应。

壳聚糖的主要成分是氨基多糖,与人体细胞外基质结构相似,降解后能与组织整合[14],降解产物无致敏致畸及炎症反应[15]。

因具备溶解性、黏性、可剪切性、亲水溶胀性、成膜性、生物可降解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作为一种新型生物高分子材料,被广泛应用在医学领域[16],如组织工程支架、药物缓释载体分离膜和抗菌涂料等[17]。

然而,壳聚糖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不单纯依赖其理化性质和生物性能,更多是其优异的生物学功能。

壳聚糖主要的生物学功能为调节细胞生长、抑制微生物生长、促进凝血及加快创口愈合。

壳聚糖可以维持成骨细胞外基质蛋白的表达,能加速伤口愈合和促进骨缺损愈合[18-19]。

许多研究者将壳聚糖与胶原、明胶、透明质酸、羟基磷灰石等材料以不同比例通过不同结合方式制成复合材料[24-28],以期提高可吸收膜的生物性能。

另外,将生长因子如BMP、TGF、PDGF等与壳聚糖复合制备有诱导骨再生作用的活性可吸收生物膜[30-33]也倍受重视。

2.2 壳聚糖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将壳聚糖应用于GBR的动物实验中,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实验数据,也发现了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这些都为壳聚糖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2.2.1 壳聚糖的GBR作用 Kuo等[20]通过大鼠体内实验发现,壳聚糖膜覆盖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在软组织与骨组织之间有明显的空间界线,且缺损处可见新生骨组织。

王新木等[21]在犬胫骨上段制作洞穿形骨缺损,分别覆盖几丁质膜、聚四氟乙烯膜及钛网加强的聚四氟乙烯膜,不覆盖膜做空白对照,术后2、4、8、12周取材,通过组织学及新骨形成量来观察骨再生情况,比较不同膜材料引导骨再生的效果,结果表明:几丁质膜、聚四氟乙烯膜及钛网加强的聚四氟乙烯膜均能引导骨再生。

而王新木等[22]在家兔背部肌肉内埋植几丁糖风干膜、几丁糖冻干膜、几丁糖胶原复合膜、混合膜及冻干膜,结果显示:家兔背部的膜植入区肌肉组织未见明显炎症反应,膜材料在家兔体内前3个月吸收率不到20%,植入后6个月吸收率大于50%,可见几丁糖胶原膜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在家兔体内可保持形状基本完整达3个月以上。

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及适宜的降解性表明:几丁糖已达到引导骨再生膜的基本要求。

另外,也有研究者[23]发现:表面有壳聚糖涂层的钛钉植入兔胫骨后,金属与骨结合处可见编织骨形成,少见感染,成骨效果与钙磷酸盐涂层钛钉和无涂层钛钉相似[23]。

2.2.2 壳聚糖结合其他材料引导骨再生 壳聚糖与胶原、二氧化硅、羟基磷灰石等混合,制成的复合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促进细胞的黏附移行和分化增殖,并具有良好的促进骨再生能力。

王新木等[24]将几丁糖与胶原混合制备可吸收膜,同时评价膜的物理性能。

根据制备方式不同,分为风干复合膜、风干混合膜和冷冻干燥膜。

通过膜表面结构成分、吸水性以及抗张强度的测定,结果表明:风干复合膜质地不如风干混合膜和冷冻干燥膜均匀,且胶原量及膜厚度的增加可使膜更均匀。

根据表面结构测定,风干复合膜表面不平整无孔隙,风干混合膜和冷冻干燥膜表面均匀多孔。

冷冻干燥膜的吸水性较其他2种膜高。

同样几丁糖胶原的风干膜抗张强度无明显差异,但均大于冻干膜,胶原比例越高,膜强度越大。

Lee等[25]分别将纯壳聚糖膜和壳聚糖与二氧化硅混合制成的复合膜覆盖在小鼠颅顶骨缺损处,3周后发现新骨生成率复合膜组明显高于单纯膜组,组织形态分析可见复合膜较单纯膜有明显的生物降解现象。

Cheng等[26]将纳米羟磷灰石与壳聚糖混合制成复合膜,通过细胞培养发现此复合膜不影响细胞的形态、生长活力和增殖,有很好的生物适应性,认为这种复合膜是较有应用前景的可吸收生物膜。

Jiang等[27]也将纳米羟磷灰石加入到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复合膜内,通过机械性能、吸水膨胀性能、降解性能和生物活性等体外实验发现:复合膜内加入40%质量比的羟磷灰石后具备最好的机械性能,GBR的性能高于不添加羟磷灰石的单纯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复合膜。

Krzesinska等[28]将壳聚糖和碳化丝兰合成一种可降解的生物复合材料,这种材料密度小、孔率高并且弹性模量高,膜表面的电传导率也得到提高,这些性能的改进有助于壳聚糖膜的进一步研究。

2.2.3 壳聚糖复合生长因子诱导骨再生 复合生长因子的可吸收多孔膜为自体组织的再生起支架作用[29],BMP是418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第38卷 第4期 2012年7月近年来研究较多的生长因子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