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承载力与生态补偿关系研究
环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

环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牛海红 龚大鑫*(甘肃农业大学)摘要: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维持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关系协调的前提下,一定区域内的资源环境条件对人类生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适宜度及规模保障程度。
本文以环县为例,构建相应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对该地的环境资源、人口资源和经济资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环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目前是富余现状,经济资源承载力均高于环境资源承载力和人口资源承载力,环县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同步性,资源与经济的关联度弱,环境资源与人力资源十分不协调。
关键词:环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作者简介】 牛海红(1998—),女,硕士研究生在读,甘肃农业大学,研究方向:农业管理。
【通讯作者】 龚大鑫(1983—),男,讲师,博士研究生,甘肃农业大学,研究方向:农村发展、农业经济。
综合评价资源的环境承载力是合理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的基础依据,对指导区域可持续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也有重要意义。
[1]近几年,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也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资源环境,而这种破坏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经济发展。
[2]因此,为了推动环县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人口、环境和经济三者之间相互协调,本文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角度出发对环县的人口、环境和经济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客观地评价了环县资源环境现状和经济发展情况,为环县相关规划和战略决策提供了科学支撑。
一、环县资源环境状况(一)环境状况环县位于陕甘宁三省交界地,占地9236平方公里。
从地形上看属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边缘丘陵沟壑区,全县有约90%以上的地方被黄土覆盖。
高山与地沟多,地形复杂多样,全县大部分属于环江流域,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多风干燥,旱、雹、风、冻、虫五灾俱全,旱灾最为严重。
平均每年降水在400毫米以下,海拔在1200~2089米之间。
[3](二)资源状况截至2021年,环县境内已探明有石油、天然气、石灰岩、煤炭等多种矿藏,石油地质储存量5亿多吨以上。
农村农村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

农村农村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和环境的支持,而土地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评估农村土地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对于科学合理规划农村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农村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可通过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
调查研究可以了解土地资源和环境的现状、问题和趋势,为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数据分析则可以借助GIS技术等工具,对土地资源和环境要素进行综合评价,绘制出相应的农村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图谱,客观反映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状况。
其次,评估农村土地资源环境的承载力要考虑土地利用方式、土地质量、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等因素。
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土地资源和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可以有效增强土地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土地质量是土地资源的重要属性,对于平衡农村生态系统和提升农业生产力至关重要。
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反映了土地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性,评估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再次,评估农村土地资源环境的承载力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化对土地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的加快会增加对土地资源和环境的需求,若不加以合理规划和管理,将导致土地资源和环境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人口变化也是影响土地资源和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村人口的增加将对土地资源和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因此评估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此外,评估农村土地资源环境的承载力还需要考虑生态补偿政策和资源节约利用的措施。
生态补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激励措施来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通过进行生态保护区、生态补偿金等政策来调节土地资源使用行为,提高土地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资源节约利用的措施是指通过技术创新、节约用地、节约用水等方式来减少对土地资源和环境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
最后,评估农村土地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应该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2006年第6期双月刊总第159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JOURNA L OF ZH ONG 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6.2006Bim onthlySerial№.159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李江天 甘碧群(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评估是实现对生态旅游景区合理规划、有效管理,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文运用生态学研究中生态足迹的概念和方法,通过分析生态旅游区的生态足迹的供给与需求,建立了基于生态足迹的环境承载力评估模型。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5230(2006)0620034205 一、引言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最初源自于比利时生物学家P・E・弗胡斯特的研究,1838年,他将自然界所能承受的生物种群的最大值定义为“环境容量(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20世纪60年代,随着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人们意识到,旅游业作为一种典型的资源依托型产业,要获得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做到自然和文化资产的持久存在,特别是将自然环境景观作为主要旅游资源的生态旅游,这一点尤为重要。
1963年,LaPage首先提出“旅游承载力(recreational carrying capacity)”的概念[1](P257—263),认为其包含美学旅游承载力(aesthetic recreational carrying capacity)及生物承载力(biotic carrying capaci2 ty)两个要素,旅游承载力的概念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尽管人们已掌握了对空间承载力、社会承载力、经济承载力的有效评估方法,但由于生态环境自身的复杂性,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估一直以来没有建立一个简便、有效同时又具有操作性的计算模型,导致旅游承载力概念在整体运用上遇到了障碍。
我国草原生态补偿制度探析

我国草原生态补偿制度探析我国拥有草原亿亩,占国土面积的/。
据统计,目前我国%以上的草原都处于不同程度的退化中,草场退化面积达亿亩。
草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离不开生态补偿机制,本文阐述了我国建立草原生态补偿制度的必要性以及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完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提出了五点建议,希望能对草原生态补偿立法和制定相关政策有所帮助。
关键词:草原;生态补偿;草原生态补偿f-一、为什么要建立草原生态补偿制度我国有亿亩草原,约占世界草原面积的/左右,居世界第二位,是国土面积的/,是我国耕地面积的.倍、森林面积的.倍。
由于我国牧区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气候,草原生态系统极为脆弱。
据统计,目前我国%以上的草原都处于不同程度的退化中,草场退化面积达亿亩,占荒漠化地区草场面积的.%,致使养羊的数量每年减少多万只。
草原地区的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就是草原承载力超支,这一观点主要源于美国的草原学家克莱门兹(clements )的植物演替模型理论。
自年以来,我国草原人口增加了倍多,草地牲畜增加了倍多,草地面积却不断减少,世纪年代,每头草地牲畜占有的草地面积比世纪年代减少了%~%。
而现在,全国草地平均超载量约%,部分地区超载量大于%。
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使得草原不堪重负,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都急剧恶化。
相反,新中国成立后年间支援牧业的总资金为.亿元,占牧业产值的.%,产出与投入之差十分巨大。
因此,草原生态效益补偿是确保草原生态系统功能恢复的必要保证。
生态补偿制度作为环境法的一项基本制度,在我国起步于世纪年代。
年代前期,生态补偿的方式是由环境的破坏者进行赔偿。
到了年代后期,生态补偿的权利主体才逐渐转向了生态环境的保护者。
我国最早的生态补偿政策应从天然林保护工程时算起,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补偿政策得以逐步规范。
生态补偿概念原属于生态学范畴,它侧重于生态系统自我功能的研究。
世纪年代初期,生态补偿的概念引入经济领域,其含义也发生了变化,生态补偿就是利用经济手段来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的问题日益凸显,而生态足迹和可持续发展这两个概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生态足迹是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和生态系统影响的指标,可持续发展则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深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前的环境挑战,实现人类社会的长期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足迹的概念最早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威廉·里斯(William Rees)于 20 世纪 90 年代提出。
它通过计算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所消耗的自然资源量,以及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生态空间,来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压力。
简单来说,生态足迹就像是人类在地球上留下的“脚印”,这个“脚印”的大小代表了我们对地球资源的索取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生态足迹的计算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能源消耗、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土地占用等。
例如,我们日常使用的电力、汽油等能源,其生产和消耗过程都会产生一定的生态足迹;我们吃的食物,从种植、养殖到运输、加工,也都需要消耗大量的土地、水和能源,从而留下相应的生态足迹;我们建造房屋、铺设道路所占用的土地,以及产生的垃圾和污水等废弃物,同样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压力,增加生态足迹。
当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生态足迹超过了其自身的生态承载力时,就会出现生态赤字。
这意味着该地区或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超过了其生态系统所能提供的限度,从而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相反,如果生态足迹小于生态承载力,则存在生态盈余,表明该地区或国家的生态系统处于相对健康和可持续的状态。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则强调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它不仅仅关注经济的增长,更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公平。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人类社会的长期繁荣,让子孙后代也能够享受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在各个领域采取行动。
杭州市生态环境承载力及障碍因素研究

杭州市生态环境承载力及障碍因素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杭州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及障碍因素。
在介绍了杭州市的生态环境概况以及研究背景和意义。
在对杭州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影响其生态环境的障碍因素。
提出了影响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并给出了建议与对策。
进行了数据分析和研究成果展示。
在总结了杭州市生态环境的现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并得出了研究结论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杭州市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未来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杭州市、生态环境、承载力、障碍因素、分析、影响因素、建议、对策、数据分析、研究成果、现状总结、未来发展方向、结论、建议。
1. 引言1.1 杭州市生态环境概况杭州市位于浙江省东部,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游览胜地。
其境内山水相映,湖光山色交相辉映,被誉为“人间天堂”。
杭州市生态环境优美,拥有大量的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
西湖是杭州市的标志性景点,湖光山色、翠岛峰峦让人流连忘返。
杭州市的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热,是一个适合居住和旅游的城市。
除了西湖,杭州还有许多其他自然景观,如雷峰塔、灵隐寺、宋城、九溪十八涧等,吸引着无数游客。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杭州市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水质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生态环境承载力不断减弱。
为了保护好杭州市的生态环境,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的开展将有助于保护和改善杭州市的生态环境,让这座美丽的城市更加宜居宜游。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杭州市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拥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杭州市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城市化过程中的大量建设和工业化活动,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和资源的过度开发,给杭州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问题。
试论赣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

试论赣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赣江水生态问题日益严峻,流域生态补偿已提上了议事日程。
我国一些省份如浙江、江苏、福建等已进行了流域生态补偿的实践,这为赣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借鉴。
赣江水环境保护可通过地方立法明确流域生态补偿的内容,同时确立激励制度、监督制度和保障制度,以实现流域生态补偿的长效性。
生态补偿( ecologicalcompensation),依《环境科学大辞典》的定义,指“为维护、恢复或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调整相关利益者的环境利益及其经济利益分配关系,以内化相关活动产生的外部成本为原则的一种具有激励性质的制度”[1](P566)。
目前,流域生态补偿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2007年8月,国家环保总局印发了《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确定重点在四个领域推动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其中之一就是流域生态补偿,指出根据出入境水质状况确定横向补偿标准,并推动建立促进跨行政区的流域水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
依此,浙江、福建、江苏等地方政府都积极开展了流域生态补偿的试点工作。
由此可见,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已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一、赣江流域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分析赣江,江西省的“母亲河”,是江西省第一大河流,纵贯江西南北,亦为入鄱阳湖五大河流之首,长江八大支流之一。
其主河道长823km,流域面积82809km2,占全省面积近50%。
赣州市以上为上游,称贡水,长312km,在赣州市城北与章水汇合后,始称赣江;赣州市至新干县城为中游,长303km,新干县城至吴城为下游,长208km。
[2] 流域内,河长大于30公里的干支流有125条。
有47个县(市、区)在其流域之内,人口和经济总量都超过全省的一半。
(一)赣江流域水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赣江虽然水量丰富,但由于赣江特殊的地理气候,加之江西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各类污染增加,赣江流域的水生态问题已日益严峻。
其主要表现为:第一,流域水土流失严重。
名词解释-相关概念

相关概念(名词解释): 1. 资源环境承载力(Resource Environmental Bear Capacity): 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资源结构符合持续发展需要区域环境功能仍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包含了资源、环境要素的综合承载力概念。其中,承载体、承载对象和承载率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
2. 生态补偿: 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更详细的说,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公共制度。
3. 尺度重组: 尺度重组是指空间及附着其上的经济、社会、政治关系的再结构的过程。
4. 新常态: 新常态就是正常状态,是指用发展促进增长、用社会全面发展扬弃GDP增长,用价值机制取代价格机制作为市场的核心机制,把改革开放的目标定位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不是不可持续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5. 城市脆弱性: 城市脆弱性是指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抵抗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外部自然要素和人为要素干扰的能力,它是城市资源脆弱性、生态环境脆弱性、经济脆弱性和社会脆弱性的综合体现。
6. 城市发展空间格局合理性: 城市发展空间格局合理性是指在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城市空间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未来发展潜力和城市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城市规模结构、城市等级结构、城市职能结构等要素相互匹配的合理化程度。 7. 体量经济: 体量经济是指特定的区域在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承载力、人口承载力的基础上的空间优化格局和发展模式,包括容量、阀值和能力三个方面内涵。
8. 生态城: 生态城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城市发展应尽可能减少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二是城市中的生产和生活系统产生的废料及其相应的处理系统应尽可能不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三是城市的景观和尽管结构应该与其所处的大自然地带性相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环境 承载力与生态补偿 关 系研 究
马彩华 , 游 奎, 戴桂 林 , 马伟伟 , 赵志远
( 中国海洋大学 , 山东 青岛 2 6 0 ) 6 1 0
摘
要 :l 2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 随着陆地资源的 日渐耗竭 , 海洋资源的开发又成为新一轮 的竞赛活动 。 本文 以渤海为例 ,
年, 主要 海洋 产业 增加 值 占同期 国内生产 总值 的4 4 %t J 。
1 问题 的 提 出
综 观 国 内外 学 者 关 于 承 载力 及 生 态 补偿 的一方面 , 如承载力方面的
研 究 主要 倾 向 于水 资 源 、 地 资 源 、 林 资 源 等对 人 土 森
由此可见 , 海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不容置疑 。
S u y o eM a i eRe i n Ca r i g Ca a iy a d Ec - o p n a i n t d n t rn go r y n p ct n o c m e s t h o
MA a — u , C i h a YOU Ku ,D u - i , e- iZ i AIG i l MA W i we, HAO Z i y a n h— u n
2 世 纪 被公认 为 是海 洋 的世 纪 , 而 在陆 地资 源 l 然 日渐耗 竭 之 时 ,人们 逐 渐把 目光投 人 广 阔 的海 洋 , 尽 其 所能 从海 洋 中获 取 自己所 需 的一切 。 物 皆有一 个 万 “ ” 问题 , 度 的 如果 超 过其 限度 则 会 出现意 想 不 到 的后 果 , 于 海洋 更是 如 此 。如何 更 好 地利 用 海 洋造 福 人 对 类 是现 今 大家 都非 常关 心 的一个 热 点 问题 , 本文 认 为
淡 水 水域 , 对海 洋 的生 态补 偿 除 了有 学者 对 生态 补 针 偿 在 海 洋 生 态 资 源 管理 中 的应 用 做 了一 般 性 的理 论 探 讨外 『 其他 方 面研 究 鲜见 报道 。 1 1 , 关 于海 洋生态 补偿 的实践研 究 ,多发生 在渔业 资 源 管理领 域 , 在其他 海洋 资源管 理领域 此研究 鲜见 。 海 洋 是地球 生物 圈 中最 重要 的生态 系统 之一 ,蕴藏 丰富
运用海域承载力与生态补偿 2种理论探讨了在资源与环境成为制约经济发展两大瓶颈 的条件下 , 如何在获取最大利益
的同时保持海洋可持续发展 , 以期为海洋开发利用提供决策支撑。 关键 词 : 海域承载力 ; 生态补偿 ; 资金 时间价值 ; 渤海
文章编号 :0 5 4 4 (0 )4 0 0 — 4 10 — 9 4 2 1 0 — 15 0 1
处理好海域承载力与海洋生态补偿 的关系将 是一项
有效 措 施 。
的海洋资源 , 是支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陈仲新等的研究认为我国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为 21 万亿元 ・~ 是 同年我 国 G P的 1 3 。 0 6 . 7 a, D . 傅 _ 2 0 7 3 】
( ca n es y f hn 。 iga 6 1 0 S adn ) O enU i ri C i Qn do 6 0 ,h no g v to a 2
Ab t a t 1 t Ce t r s t e ma n e tr . i sn p o h a d r s u c s e p e b gn t a t n in t h s r c :2 s n u y i h r e c n u y W t u i g u f t e l n e o r e ,p o l e i o p y a t t o t e i h e o e p ot t n i h c a n i c mp in b c me r n r r si . we e , e p n e Oc a u ti a l e eo e x li i t e O e n a d t s a ag e o smo e a d mo e d a t Ho v r k e i gt e n s s n b ed v l p d ao n h c h a wi ema i m e e t sa h t o n na a a . h sq e t n wa i u s d i h sp p r a e n t e t e r so a r i g t t x mu b n f o i t c d my T i u si sd s se t i a e s d o h o e f ry n h h i i p i o c n b h i c c p c t f r er go n r e e o c mp n a in S a e p e c nma eg o s f h c a . a a i o i e in a d mai c — o e s t Ot t o l a k o d u eo eo e n y ma n n o h p t Ke r s c ry n a a i f r er go ; r ee o c mp n a in t au f a i l b h i y y wo d : a r i gc p ct o i in ma n c — o e s t ; i v l eo pt ; o a y ma n e i o me c a 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