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低血糖怎么办

老人低血糖怎么办

老人低血糖怎么办

一、老人低血糖怎么办1. 老人低血糖怎么办之少吃多餐2. 老人低血糖怎么办之均衡饮食 3. 老人低血糖怎么办之限制饮食 4. 老人低血糖怎么办之日常保健 5. 老人低血糖怎么办之定期检查二、老人低血糖的食疗方法三、老人血糖过低的危害

老人低血糖怎么办

1、老人低血糖怎么办之少吃多餐低血糖患者最好少量多餐,——天大约吃6~8餐。睡前吃少量的零食及点心也会有帮助。除此,要交替食物种类,不要经常吃某种食物,因为过敏症常与低血糖症有关。食物过敏将恶化病情,使症状更复杂。

2、老人低血糖怎么办之均衡饮食饮食应该力求均衡,最少包含50—60%的碳水化合物(和糖尿病患者同样的饮食原则),包括蔬菜、糙米、酪梨、魔芋、种子、核果、谷类、瘦肉、鱼、酸乳、生乳酪。

3、老人低血糖怎么办之限制饮食严格限制单糖类摄取量,要尽量少吃精制及加工产,例如,速食米及马铃薯、白面粉、汽水、酒、盐。避免糖分高的水果及果汁,例如,葡萄汁混合50%的水饮用。也少吃通心粉、面条、肉汁、白米、玉米片、番薯。豆类及马铃薯可以一周吃2次。

4、老人低血糖怎么办之日常保健老年人低血糖还可能是由于神经功能紊乱而造成的,可以在医生的推荐下服用谷维素片或六味地黄丸等药物,平时多注意休息,保持心情愉快,同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注意维持血糖的平衡,防止再次发生低血糖的情况。

5、老人低血糖怎么办之定期检查要经常做血糖,定期做体检,通过心电图、颅脑ct等检查来排除心血管疾病,同时要注意维持血糖处于均衡

老人反复低血糖的原因

老人反复低血糖的原因 文章目录*一、老人反复低血糖的原因1. 老人反复低血糖的原因是什么2. 老人低血糖有什么症状3. 老人低血糖有什么危害*二、老人低血糖怎么处理*三、老人低血糖如何饮食 老人反复低血糖的原因 1、老人反复低血糖的原因是什么 1.1、药物性低血糖 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首先要考虑降血糖药物过量所引起,因老年人激素调节功能低下,在低血糖时,不能及时分泌升高血糖的激素,如胰高糖素,肾上腺素、皮质醇和生长激素等,并常伴有肝肾功能不全,胰岛素廊清率低,帮老年患者应用胰岛素时易致低血糖14例中有9例是胰岛素引起的,磺脲类化合物也是引起老年人低血糖的主要原因,而且常常容易反复持久,难以纠正。 1.2、碳水化合物过分限制或摄入不足 药物性低血糖最常见诱因是严格的碳水化合物限制,有3例进食过少,其中2例伴有腹泻,仍继续应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以致发生低血糖反应。 1.3、剧烈活动 因活动量增加,消耗葡萄糖过多糖类不足易致低血糖反应,有1例患者洗澡后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呼之不应,处于浅昏迷状态,立即查血糖2.1mmol/L。确定为低血糖反应。

1.4、疾病原因 老年人肾小球滤过能力逐年下降,可导致药物和胰岛素的蓄积,使得药物作用持续时间延长,引起严重低血糖的风险相应增加。 老年人往往并存多种疾病,其症状与体征相互影响。而且老年人低血糖症状往往不明显,因此容易误诊,导致严重低血糖发生。 2、老人低血糖有什么症状低血糖的临床表现、症状轻重与血糖下降的速度、程度和个体差异有很大关系。低血糖首先兴奋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然后损害脑功能。 老年人对低血糖耐受性差,且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反应性低下或缺如,容易发生不同程度的脑细胞功能损害。 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兴奋:表现为饥饿、心慌、软弱、颤抖、出汗、皮肤苍白,心动过速和血压升高。这些反应具有“报警”作用。 脑功能障碍:脑功能受损发生的部位先后顺序为皮质、皮质下中枢(基底节、下丘脑)、脑干(中脑、延髓)。首先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疲劳感、头痛、易激动、思维迟钝、精神错乱,然后可出现痛觉过敏、阵挛和舞蹈样动作,瞳孔散大、癫痫样大发作,最后进入昏迷阶段:各种反射消失,瞳孔缩小,肌张力低下,呼吸

老年人为什么容易低血糖

老年人为什么容易低血糖 (一)发病原因 1.引起老年人空腹低血糖的常见原因有①胰岛B细胞瘤(胰岛素瘤);②胰岛外肿瘤;③外源性胰岛素、口服降糖药;④严重肝病;⑤乙醇性;⑥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等。 2.引起老年人餐后低血糖的常见原因有①胃大部切除后(滋养性低血糖);②乙醇性;③2型糖尿病早期;④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等。 (二)发病机制 大脑及神经细胞内无糖原贮存,且不能利用循环中的游离脂肪酸,所以其能量供应完全依赖血循环中的葡萄糖,正常情况下血糖浓度波动在一个狭小范围内,清晨空腹血糖 3.3~5.0mmol/L(60~90mg/dl),混合饮食餐后血糖 6.7~7.2mmol/L(120~130mg/dl),葡萄糖负荷后血糖不超过8.9mmol/L(160mg/dl)。空腹血糖主要来自肝糖输出(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国产臭氧治疗仪餐后血糖主要来自肠道吸收。胰岛素分泌增加或葡萄糖吸收减少,血糖低于正常下限时,低血糖兴奋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素、皮质醇、生长激素和胰高糖素分泌增加,以代偿性提高血糖水平。如低血糖持续存在,涉及脑细胞功能受损,严重而持续时间长者,可发展成不可逆性损害,昏迷,直至死亡。 低血糖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 1.空腹状态下胰岛素不适当分泌增多、高胰岛素血症如胰岛B细胞瘤自主分泌胰岛素且不被低血糖所抑制;磺脲类药物服量过度,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以及外源性胰岛素过量应用。 2.餐后胰岛B细胞反应性分泌胰岛素过量如胃大部切除后进食富含单糖的流质饮食时,葡萄糖吸收太快,致餐后早期(2~3h)发生低血糖反应;2型糖尿病早期,

特别是伴有肥胖者,B细胞反应延迟,胰岛素分泌峰落后于血糖高峰,发生餐后晚期(4~5h)低血糖反应。 3.胰岛素样活性物质增多如胰岛外肿瘤细胞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 4.胰岛素拮抗物质减少致胰岛素敏感性增加如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5.肝糖输出减少如肝炎、肝硬化、肝淤血和肝癌等致肝细胞广泛破坏,肝糖原贮存减少,糖异生减少;空腹饮酒(特别是肝病患者)时乙醇氧化成醋酸后,NADH/NAD+比值增加,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糖异生减少,致低血糖。 二、老年人低血糖症早期症状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症状轻重与血糖下降的速度、程度和个体差异有很大关系。低血糖首先兴奋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然后损害脑功能。老年人对低血糖耐受性差,且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反应性低下或缺如,容易发生不同程度的脑细胞功能损害。 1.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兴奋表现为饥饿、心慌、软弱、颤抖、出汗、皮肤苍白,心动过速和血压升高。这些反应具有“报警”作用。 2.脑功能障碍脑功能受损发生的部位先后顺序为皮质、皮质下中枢(基底节、下丘脑)、脑干(中脑、延髓)。椎间孔镜首先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疲劳感、头痛、易激动、思维迟钝、精神错乱,然后可出现痛觉过敏、阵挛和舞蹈样动作,瞳孔散大、癫痫样大发作,最后进入昏迷阶段:各种反射消失,瞳孔缩小,肌张力低下,呼吸减弱,血压下降。如低血糖被及时纠正,则可依次序逆返恢复。 诊断: 1.确定低血糖根据Whipple三联征确定: (1)有低血糖的临床表现。 (2)发作时血糖低于2.8mmoL/L(50mg/dl),或在短时间内较发作前有明显降低。

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症15例临床分析

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症15例临床分析 目的对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正的病因及临床症状进行分析。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就诊治疗的15例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临床特点,分析发病原因。结果所有患者在治疗后9h以内低血糖恢复正常,无误诊和死亡病例,所有患者近治愈后出院。结论老年人长期服用降血糖药物是导致出现低血糖症状的一个重要因素,患者及家人应正确认识并发低血糖症,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及正确的使用药物防治并发低血糖症发生。 标签: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症老年人在糖尿病治疗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身体素质不佳,很容易出现药源性的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症,机体会释放相应不同的激素来调节体内血糖浓度,使得机体激素释放发生紊乱,对老年人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性的损害,由于老年人的交感神经不易兴奋,导致在发生低血糖时没有特殊的临床症状,由此为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症的临床诊断造成一定困难。因此,本文结合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就诊治疗的15例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症患者临床资料,对老年并发低血糖症做出临床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就诊治疗的15例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症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龄在65~82岁,平均年龄为(69± 2.4)岁。所有患者均按世界卫生组织低血糖与糖尿病规定,即血浆中葡糖糖浓度≤2.8mmol/L,伴有交感神经兴奋和中枢神经紊乱症状,用葡萄糖治疗后相关临床症状会立刻好转。其中,合并慢性肝病1例,原发性高血压1例,合并糖尿病肾病2例,并发性冠心病4例。 1.2临床表现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症的临床表现具有一定多样性和非典型性,在本组的15例患者中,脑部的CT扫描或核磁检测,有1例出现梗死灶,其他排除脑部病灶;所有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电图异常表现,其中T波倒置、低平8例,不同类型期的前收缩4例,心房颤动3例;有2例出现肌肉抽搐,2例出现偏瘫和意识障碍;4例出现烦躁不安,4例出现嘴唇麻木、恶心、全身不适等症状;2例无明显的腿软、手颤、全身乏力、面色苍白、心悸、出汗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1.3方法所有患者在入院后,根据临床表现作出初步诊断,然后进行紧急全面的检查,确诊为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症后立即采取静脉注射的方式对患者注射40~80ml50%的葡萄糖注射液,然后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注射10%的葡萄糖注射液,每隔30min測试患者的血糖值,将患者体内血糖含量维持在6.8~11.1mmol/L;同时,根据患者的低血糖表现,适当的进行吸氧和体液电解质纠正。对于身体状况不佳的患者,可使用神经营养剂;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为缓解患者的应急状态,可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注射150mg氢化可松。所有患者在72h以内需要密切合理的进行血糖浓度检查,并重视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

老年人低血糖脑病60例误诊分析

老年人低血糖脑病60例误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5-14T11:07:54.8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36期供稿作者:田雨董巧玲[导读]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血糖下降的速度、低血糖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以及机体的反应情况与脑功能状态 田雨董巧玲(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医院内蒙巴彦淖尔 015000)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36-0118-02 低血糖脑病是常见临床急症,其中以精神障碍,肢体瘫痪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老年低血糖脑病易误诊为癔病、脑梗死,其发病机制与脑梗死截然不同,因此及早识别低血糖脑病,抓住抢救时机是治疗的关键。对我科1990-2008年收治的老年人低血糖脑病60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54-69岁,平均63±7岁。此60例病人均符合Whipple三项标准:(1)发病多在禁食或用力的情况下。(2)注射葡萄糖或口服糖水症状可缓解。(3)发作时,血糖低于 2.24-2.8mmol/L。患有2型糖尿病者40例,均予降糖治疗。服用优降糖12例,二甲双胍16例,达美康6例,应用胰岛素治疗6例。无糖尿病史者20例,为手术前禁食患者。 1.2 临床表现以精神障碍为首发表现30例,表现为幻觉、躁动、打人骂人、不配合治疗。20例表现为偏侧肢体无力,其中10例伴偏侧感觉障碍。10例表现为双下肢无力,一过性意识恍惚。 1.3 辅助检查发作时血糖1.7- 2.8 mmol/L。头部CT示:陈旧性梗塞灶30例,脑软化灶18例,,全脑弥漫性水肿12例,其中伴点状出血3例。脑电图示:弥漫性慢波10例,痫样波3例。 1.4 诊治经过 40例曾被诊为脑梗死,分别定位于基底节区、胼胝体、脑干,20例被诊为癔病。后急查血糖,均低于 2.8mmol/L,给予50%葡萄糖100ml缓慢静注,继之以10%葡萄糖静点,症状约于1小时内恢复。诊为低血糖脑病,经治疗好转出院。 2 讨论 低血糖脑病系指用氧化酶法测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低于2.8mmol/l而出现的一系列交感神经兴奋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一组症侯群。绝大多数人有饥饿、心慌、出汗等症状,其中脑部症状则可因发病时间长短及血糖降低的程度不同而表现为意识改变、癫痫、精神症状、偏瘫等。低血糖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血糖下降的速度、低血糖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以及机体的反应情况与脑功能状态。当血糖下降快时,临床上出现交感神经受刺激及肾上腺素分泌过多症侯群如出汗、倦怠无力、焦虑紧张、面色苍白、心动过速、血压偏高、肢体震颤等。而血糖下降慢、历时长、血糖低,则有脑部征候群,除上述表现外,早期出现记忆下降、注意力差、精神失常、激动恐惧、狂躁或木僵等,也有人出现偏瘫、感觉异常、癫痫样发作、躁动不安或惊厥抽搐。若血糖下降快而持久则兼有上述二组征候群,不及时救治,将出现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甚至昏迷死亡。 误诊原因分析:(1)本组中有32例无心悸、多汗等症状而被误诊,老年人长期患糖尿病,存在植物神经功能障碍,部分人可能反复低血糖,对低血糖敏感性下降;使用中长效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血糖下降速度慢,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不明显。(2)脑细胞贮存葡萄糖能力有限,当血糖低于2.8 mmol/L时,就会发生脑功能紊乱。低血糖时,大脑皮层首先受抑制,可出现记忆力定向力及理解能力下降,有的患者外出时发病,找不到家,或突然不认识家人,因反复发作,被误诊为痴呆或短暂性全面遗忘。当脑完全缺血时,内源性葡萄糖在第1分钟即耗竭,离子泵停止活动,细胞膜失去稳定性,环磷酸腺苷含量减少,导致突触传递障碍,引起大脑皮层和脑干网状结构的代谢紊乱,可引起意识障碍[1]。(3)局灶性症状如偏瘫、失语、偏侧舞蹈,大部分患者动脉硬化程度重,脑动脉狭窄,低血糖可引起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脑血管痉挛,加重了脑动脉狭窄程度,出现局灶性症状。有研究表明,低血糖引起神经的选择性损害[2]。本组20例偏瘫患者中,有1例是右侧肢体瘫伴失语,与研究结果相符合。(4)低血糖时间过长,血浆渗透压降低,出现细胞内、外水肿,血管内皮细胞变性、肿胀,导致脑水肿、弥漫性出血和节段性脱髓鞘。患者可出现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 综上所述,我们临床医师要熟知低血糖脑病的临床表现,正确认识低血糖脑病的病理、生理、发病机制及影象学表现,详细询问病史,及早检测血糖,及时诊断,以减少低血糖脑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参考文献 [1] 陈清棠.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92-193. [2] 李玉亭,常家申.老年人低血糖偏瘫[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2001,18(1):58.

老年人低血糖治疗原则

老年人低血糖治疗原则 文章目录*一、老年人低血糖治疗原则*二、老年人低血糖的治疗*三、老年人低血糖吃什么好 老年人低血糖治疗原则1、老年人低血糖治疗原则之避免首选作用强的降糖药 老年糖尿病患者多属2型糖尿病,多数病情较轻,若单纯饮食和运动治疗达不到要求,在选择口服降糖药时,避免首选作用强且作用持续时间长的降糖药,以避免低血糖。 2、老年人低血糖治疗原则之改用胰岛素 对疗程长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如果已经出现对口服降糖药疗效减低或已有明显的糖尿病并发症,宜尽早改用胰岛素。 3、老年人低血糖治疗原则之注意检查肝、肾功能 选择降糖药时,要考虑老年人是否患有肝、肾方面的疾病,用药过程中,要注意检查肝、肾功能。 4、老年人低血糖治疗原则之放宽血糖控制目标 美国糖尿病学会糖尿病治疗共识指出,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的治疗须个体化,在不增加低血糖风险的情况下,尽量更好地控制血糖。中国糖尿病指南提出,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适当放宽,空腹血糖7.8mmol/L,餐后2h血糖11.1mmol/L即可。 总体原则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标准应适当放宽,如果患者频发低血糖、病情不稳定或长期卧床,还应修改标准,

放宽尺度。 5、老年人低血糖治疗原则之运动干预也是治疗的基础 老年糖尿病患者外出时应携带糖尿病保健卡,以便发生意外时得到帮助;外出活动时要随身携带含糖食品或饮料,同时告诉家人活动的时间和地点;夏天运动要注意多饮水,预防运动中发生低血糖。 老年人运动系统功能减退,在运动时易造成损伤,因此,在开始运动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适合老年人的运动疗法有快步走、慢跑和太极拳等。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任选1~2项,其中步行是国内、外最常用的运动方法。 老年人低血糖的治疗1、缓解低血糖症状 轻者口服糖水或糖果即可缓解,重者需静脉注50%的葡萄糖40~80ml。严重者需持续静滴5%~10%葡萄糖数天,必要时可加氢化可的松100~200mg/d,静滴,或胰升糖素1~2mg,肌注。 2、病因治疗 胰岛素瘤经手术切除可根治。如不能完全切除,可试用二氮嗪 100~200mg,2~3次/d,此外也可试用奥曲肽、苯妥英钠、普萘洛尔和钙离子通道阻滞药等,B细胞癌可试用链脲佐菌素,每次20~30mg/kg,每周2次,总剂量8~12g,此药肝肾毒性大,仅作为术后辅助化疗;胰岛外肿瘤则治疗原发病;严重肝病则治疗肝病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护理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618410634.html,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护理措施 作者:王玉芬 来源:《医学信息》2015年第02期 摘要:目的通过对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护理,减少对老年糖尿病发生低血糖发生率。方法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提高识别能力,加强糖尿病健康宣教,适当运动,定时检测血糖,常备一些应急食物等方法。结果通过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护理,降低低血糖风险,有效控制低血糖发生。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心脑并发症多,常有低血糖发生,且往往病情隐匿,加强老年糖尿 病低血糖护理,是有效控制低血糖发生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糖尿病;低血糖;护理措施 糖尿病是老年人慢性代谢性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具有病程长,迁延不愈的特点,[1],如果不及时发现,会引起患者脑功能紊乱,影响患者的神经系统,损害患者健康,甚至 危害患者生命[2],因此,做好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护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5月~2014年4月我科成功救治了15例老年糖尿病的低血糖反应患者,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65~80岁,平均年龄71.25岁,15例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 病程3~25年。15例患者主要并发症有:肺部疾病5例,冠心病5例,高血压3例,慢性肾炎2例,乙型肝炎2例。 1.2低血糖的原因①胰岛素使用不当或过量;②口服降糖药物使用不当或过量;③食物摄入不足;④过量运动;⑤肾功能减退,导致胰岛素和降糖药清除率降低;⑥饮酒过量;⑦肾上腺,甲状腺或垂体功能衰竭。 1.3临床特点 6例表现为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心慌,烦躁,震颤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6例表现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语言含糊,四肢无力,精神行为失常等神经功能异常症状,查血糖 2.9~ 3.8mmol/L,3例无症状,在夜间测血糖时发生。 2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预防护理措施 2.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护理人员应当对患者活动情况和意识状态进行观察,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嗜睡,发抖,出汗,面色苍白,浑身无力等症状[3],老年患者反映不灵敏,出现低血糖 时往往没有较明显的体征和症状,尤其是在夜间经常发生无警觉性低血糖,而进入昏迷状态,因此夜班护士应及时主动巡视病房,询问患者,特别是针对初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稳定以及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年龄大,近期食欲不振或伴有腹泻症状的患者应严密观察,其次,如发现睡前血糖在6mmol/L以下患者,夜间发生低血糖症状的可能性在80%以上[4],且大部分的都是无低血糖症状,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定时监测血糖,防止发生低血糖昏迷。

老年低血糖病人的神经系统表现

老年低血糖病人的神经系统表现 发表时间:2010-09-16T10:30:55.0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0期供稿作者:高仁波 [导读] 低血糖症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血糖浓度过低综合征。有些老年病人低血糖时以神经系统表现为主,应注意鉴别。高仁波(黑龙江省巴彦县中医院 151800) 【中图分类号】R5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0-0139-01 【关键词】老年低血糖表现 低血糖症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血糖浓度过低综合征。有些老年病人低血糖时以神经系统表现为主,应注意鉴别。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0例病人,男6例,女4例,为我院急诊及住院病人。年龄65~78岁,平均7 2.1岁。10例全为糖尿病病人,病史1-15年,其中口服降糖药物者8例,注射胰岛素者2例。既往有脑梗死病史者2例,均已恢复至生活基本自理。伴高血压病者7例,伴冠心病者8例。 1.2临床表现及体征 10例病人中5例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和言语障碍,其中言语障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和构音不清;1例出现浅昏迷,双侧病理征阳性;1例表现为电线样发作,四肢抽搐;1例表现为烦躁不安,幻视;另2例病人为脑梗死后遗症病人,均表现为明显的患侧肢体无力加重。 1.3实验室检查10例病人均急诊行颅脑CT检查,其中2例脑梗死后遗症病人见陈旧性脑软化灶,其余8例均未见异常病灶。血糖检查:1例<1.1mmol/L,8例在1.l~ 2.8mmol/L,另1例为 3.0mmol/L。 1.4治疗及预后10例病人均予50%葡萄糖40~100毫升静推后症状好转,继予5~10%葡萄糖静滴后完全缓解。其中有l例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又出现低血糖反应,但较前次为轻,持续治疗后好转。 2 讨论 正常人空腹和餐后血糖波动在3.3~7.9mmol/L。低血糖症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血糖浓度过低综合征,一般以血浆葡萄糖低于2.8mmol/L作为诊断标准,但低血糖的临床表现与血糖降低程度未必成正比,初发者血糖未降至3.3mmol/L以下即可出现低血糖症[1]。故本组中1例血糖虽为3.0mmol/L,但表现典型的低血糖症状,亦诊断为低血糖症。 引起低血糖症的病因很多,而对老年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机能的减退,加之肝肾功能不全使药物的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加;同时药物排泄减慢,易蓄积,故易发生低血糖且发生后也难以纠正[2]。 脑的主要动力源是葡萄糖,但脑细胞本身并无糖原储备,其所需能量几乎完全依靠血糖供给。低血糖时脑细胞的能量来源减少,很快出现神经症状或称神经低血糖。最初表现为心智及精神活动轻度受损,继之出现大脑皮层受抑制症状,随后皮层下中枢和脑干相继受累,最终累及延髓而致呼吸循环功能改变。若低血糖不能逆转常致死亡。补充葡萄糖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按上述次序逆行恢复[3]。有资料报道,低血糖在成人以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为主,在老年人以神经系统受损症状为主,可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和语言迟钝,定向障碍,头昏,头痛,呕吐,抽搐,偏盲,偏瘫,昏迷及幻觉躁动易怒等。低血糖性偏瘫并不多见,但近年已有不少报道。其发病机制并不清楚,目前有脑血管痉挛、潜在的脑血管病及选择性神经元易感性等三种学说,而以选择性神经元易感性学说似乎更能解释大多数病人的临床症状,但无实验证实[4]。本组中低血糖性偏瘫恰巧发生在2例脑梗死后遗症病人的身上,且缺血表现与原梗塞血管重合。 老年糖尿病病人低血糖症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些易与脑血管病混淆,故在临床上有糖尿病的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神经系统症状时,应结合其病史及用药情况考虑低血糖症的可能,及时检查血糖并治疗,预后是满意的。同时应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79~982. [2]李季春,左光熙,华玉玲,等.酷似脑卒中的低血糖危象3例报告.中国老年医学杂志,1994;14:183. [3]胡绍之,郭瑞林.实用糖尿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78. [4]魏东宁,李天仓,陈小星,等.貌似脑梗塞的低血糖偏瘫二例,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4;7(6):360.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陈 燕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陈燕 摘要】对41例老年糖尿病药物治疗中发生低血糖反应病例进行了分析,并从 年龄、药物、饮食等方面探讨其原因,给出若干预防方法及护理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糖尿病低血糖症老年护理对策脑细胞所需要的能量几乎完全 来自血糖,低血糖诊断、治疗不及时,可危及生命。老年由于自身生理特点,极 易发生低血糖。我科自2006年至2008年共收治41例老年糖尿病低血糖 昏迷患者,现将低血糖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 般资料DM患者出现低血糖症者41例:1型3例、2型38例,其中男性1 7例,女性24例,年龄68—79岁,平均64.7岁,并发症情况:糖尿病 视网膜病变19例,大血管并发症23例,神经病变16例,血脂代谢紊乱15例,无合并症者5例。41例患者中有饥饿感者38例,出汗36例,心悸33例,行为异常1例,昏迷2例,无症状者2例(测血糖时发现)。诱发原因:药 物使用不当19例占46.3%,(其中使用胰岛素15例,磺脲类药物4例),饮食因素16例占39.0%(其中摄入葡萄糖不足13例,误餐2例,空腹饮 酒1例),运动因素6例占14.6%。1.2诊断标准参照Whipp三联征:(1)低血糖症状。(2)发作时血糖低于2.8mmol/L。(3)供 糖后低血糖症状缓解。1.3临床表现心慌、手抖、出汗、饥饿感、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嗜睡、昏迷、偏瘫等症状,甚至有极少数患者无临床症状,监测血糖 时发现。1.4治疗结果确诊后立即静脉注射或口服50%葡萄糖40~60 ml,根据情况再予静脉滴注10%或5%葡萄糖,严密监测血糖,使血糖稳定 在7~10mmol/L,全部病例经抢救治疗后均好转。2原因分析①应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过量或使用时间不当,是引发低血糖症的最常见因素。老年人患 有多种疾病,可能同时服用的药物能增强降糖药物的效应。已知磺胺药H2受体 拮抗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喹诺酮类抗生素等 可增强降糖药物的作用。可能是诱发低血糖症的原因。老年糖尿病患者应尽量选 择半衰期短、作用相对较弱的降糖药物,宜从较小剂量开始治疗,根据血糖情况 逐渐增加剂量。②控制饮食时采用饥饿疗法,摄入主食过少或因发热、感染、情绪等因素,进食过少;其他原因(记忆力差、忙碌等)导致两餐间隔时间过长, 均可使外源性葡萄糖摄入不足而引发低血糖,空腹饮酒时酒精可抑制肝脏释放葡 萄糖,也可导致低血糖。③运动可加强肌肉细胞对能量的利用,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运动量过大或运动强度过高,持续时间过长均可引起低血糖的发生。④有些DM患者病程长且并发心、脑、肝、肾、神经等多器官损害,常无低血糖症状,如果未能察觉自主神经警告症状,而迅速陷入昏迷或惊厥者即导致未察觉性低血 糖的发生。3护理对策3.1加把认识和防治低血糖作为使用胰岛素或降糖药物 患者糖尿病教育的首要内容,让患者和家属了解低血糖反应的主要表现及处理方法,一旦发生,能及时自救或施救。教会患者及家属自我监测血糖,告知患者低 血糖容易发生的时间,在这一时间段,可增加监测血糖次数。指导患者了解各种 药物的作用特点、服用方法、药物副作用,严格遵医服药,勿擅自加用“偏方”、“广告药”。胰岛素选择正确剂型,准确的剂量,规定时间内注射,避免注射到血 管内或肌肉内,以防胰岛素吸收过快而导致药源性低血糖发生。3.2密切观察 病情低血糖容易引起脑损害。老年糖尿病患者多合并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血 液流变学异常、动脉硬化,肾上腺素受体兴奋性降低,加之低血糖时拮抗调节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