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2012.12.25)

中国古代文论的分期:

1分期方法:

A.以人系时:通过文论家的研究呈现其发展脉络

B.以时系人:以时代的划定分布理论家

C.文论自身的发展规律:郭绍虞是第一人。文学观念的演进:周秦-南北朝;复古:唐-北宋;文学批评的完成:南宋-隋

2.中国文论的总体特征:零散杂糅性、直觉体验性、实用功利性

3.中国文论研究历史

1914年,黄侃《文心雕龙》的研究,标志中国文论作为现代学科的诞生

A.学科创建期:1914

B.学科发展期:1950-1980

C.学科繁荣期:1981年至今

4.近期文论研究热点:

A.失语症及古文论现代转换,1996年,曹顺庆提出失语症

B.范畴论

先秦文论——中国文论的萌芽和产生

一、特点

A.观念模糊,材料芜杂

B.无专著专论

C.奠定了中国文论的文化基础和文论原则

二、先秦早期文论观点

1.诗言志——文学的性质

出处: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27年,但其意识早于此年。

内涵:诗:即《诗经》;言:表达;志有三种意义:记忆、政治怀抱和记录。意义:

①表现内在本质、追求善

②强调文学的本质,诗言志是中国文论的开山纲领

2.陈诗观风/观诗知政/献诗讽谏——文学的社会功用

意义:

①中国文论功利色彩浓厚

②文学与文论与政治关系密切

3.和而不同——艺术美感的萌芽

三、先秦儒家文学

(一)、孔子的文论

1.兴观群怨——文学的功能

内涵:兴:形象—感发意志—感染力→审美能力

观:陈诗观风→认识作用

群:群君相切磋—统一思想→交际作用

怨:怨刺上政→批评作用

2.思无邪——文学欣赏的标准

3.文质彬彬——文学的内容形式关系准则

(二)、孟子文论

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文学批评方法

出处:《孟子·万章上》

内涵:意:读者之意、作者之意

2.知言养气——创作主体素养

3.与民同乐——文学情感的基础——文学功能说

(三)、荀子的文论——集大成者

1.明道、言志、抒情合一:最早的文学本质的总结

2.文学政治关系的总结:音乐—人心—治道

3.文艺作品的美学原则:中和之美

(四)、先秦儒家文论的影响

A.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B.确定了文论道德化的阐释思路

C.总结了文艺批评方法

D.提出了一系列美感原则

四、先秦道家文论

1.道家与文艺精神

A.道=艺术精神:大力描述道,实则阐述了文艺精神

B.体道悟道——体悟

2.老子的文艺思想

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强调世界的本源。任何声音和形象都是道的表现形式,声音之道谓之大音,形象之道谓之大象。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就是虚实相生,经营空白的境界。

②.虚静说——“致虚静,守静笃”

A.体道悟道的心理演化为艺术创作心理

B.与物同化的境界

3.庄子的文艺思想

①自然之美

②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审美思想

A.艺术创造者应有一种返回自然的心态

B.创作过程是自然而然的

C.进行文学批评的标准是自然

③得意忘言:文学创作于文学接受的本质:文字不能完全达意,强调言外之意。;论述的是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为意境说奠定基础

4.先秦道家文论的影响

A .揭示文艺内部规律

B.确定中国文艺的最高境界和最高标准

C.强调文人人格,超越于世俗规范之外,追求心灵与精神的自由和完美

D.提出一系列美感原则

汉魏六朝文论——中国文论的成熟期

一、特点

两汉:依经主义、过渡性

魏晋南北朝:文论独立,批评自觉、文论多元并存、文论基本成熟

二、司马迁发愤著书说——文学动力论和文学源泉

A.发愤著书:封建专制下的知识分子不得志,为改变现世,产生著书立说改变现状的愿望。

B.评价:

①言简意赅,却是司马迁第一次概括文学创作主体的特点

②发愤著书的继承,诗可以怨的观点概括,表现出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

三、《毛诗大序》

1.关于毛诗和毛诗序

2.定义:西汉前期,文化重建的过程中,传《诗》为主要文化活动,其中有四

大重要流派:齐鲁韩毛,毛诗即是四大传诗之一,它是毛亨、毛苌传的《诗经》,把阐释的文字记录下来即形成诗序,但是齐鲁韩在魏晋时期已经全部失传,由于郑玄为毛诗作笺,毛诗大兴。

3.大小序:大序:毛诗诗经的第一首《关雎》前的文字,第二首《葛覃》开始

对每一首作品的阐释叫小序。

4.毛时序:对诗经每一篇主题的阐述。

5.内容:

A.总论:诗歌性质、功能、艺术特征

B.介绍一部分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C.主旨阐释

6.理论贡献:

A.儒家文论的纲领

B.它的出现标志着儒家理论正统地位的确定

7.《毛诗大序》的主要内容:

A.情志说——诗歌/文学性质的总结

B.风教说——文学社会功能

C.六义说——诗歌艺术特征

四、曹丕《典论·论文》

1.历史地位:

A.文论史上第一篇独立批评论文

B.经学时代的终结,玄学时代的开始,是魏晋时期文学追求美感的开始。

2.内容:

A.文气说——核心

B.文体论:四科八体,诗赋欲丽: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总结,追求

文学的美质——丽

C.价值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五.陆机《文赋》

1.文学创作赋,讨论文学内部规律。

2.写作时间:280年,20岁、290年,30岁、301年,40岁

3.理论贡献:

A.完整描述了文学创作的总过程

B.诗缘情而绮靡(文体论)

C.文学美感标准的概括:应、和、悲、雅、艳

六、刘勰《文心雕龙》

1.释义:细腻透彻地探讨文学创作的技巧和内部规律

2.写作时间:齐末梁初

3.写作宗旨:文章学

4.结构和内容:“结构宏大,体系严谨”,共50篇。上篇为文体论,下篇为创作论。

《文心雕龙》的总体结构为上篇以上讲纲领,下篇以下为毛目,另外以《序志》总领全书。其中上篇又包括“文之枢纽”和“论文叙笔”两部分,下篇包括“论文术”和“杂论”两部分。

第一部分“文之枢纽”,《序志》称这部分是“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饰》、《辩骚》五篇,概说

写作之总原则。例如《原道》:“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

第二部分是“论文叙笔”,其中押韵的为文,包括从《明诗》到《皆隐》的

十篇;不押韵的为笔,包括从《史传》到《书记》等十篇。在这部分刘勰回答

了两个问题:一是文笔问题;二是对各种文的创作要求。

第三部分是“剖情析采”,包括《神思》等十九篇。论文术旨在“剖情析采”谋篇杨忠,篇章字句。其中《神思》一篇是总述。

第四部分是论时序、才略、知音、程器,主要反映了刘勰的文学史观,批评

观等,包括《诗才》、《知音》、《物色》、《程器》、《才略》等篇。

第五部分为全书总序——《序志》,说明全书总体构思和创作意图。

罗宗强:命题——连类设喻——实证

命题——释义——实证

5.理论贡献:

A.神思论——文学构思

神思的定义和特点—神思与才学的问题—神思的写作问题

B.风骨论——文学风格论

正反两方面谈风骨—从创作特点谈风骨—总结

C.通变论——文学发展史论

通变之本—通变例证—结论:参伍因革,通变之数

D.知音论——文学批评论

“六观”

思考:《文赋》和《神思》的异同

同:

A.讨论问题:文学创作论

B.对神思的特征认识:虚静、超时空、形象

C.文学规律性的认识:丰富多样但无法用语言表达

异:

A.文体:《文赋》是赋体,《神思》是骈文

B.讨论方式:《文赋》铺陈叙述,《神思》是层次的推进

C.理论的发展:《文赋》对神思讨论并不深入,《神思》却是进一步探其问题的缘由。

七、钟嵘《诗品》

1.释义:品:式也,法也。

2.写作时间:514-516年之间。(不录存者)

3.内容:讨论五言诗的问题

4.结构:序言、品语—三序合一,品语:风格特征、风格溯源、逸闻趣事

5.体例:

A.三品论诗

B.不录存者

C.每品无优劣

6.理论贡献:

A.感物说——传统美学理论总结

先秦:尚未发现自然之美,着眼于万物教化

魏晋南北朝:万物感人而作,意识到自然之美,山水诗独立,但却无视文学美。

B.直寻说——以自然为审美理想

心物直接交感,利用无典故的形式来表达追求自然之美

C.滋味说——以味论诗第一人

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有滋味者也——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

7.《诗品》主要批评方法

A.溯源流

a.追溯的是诗人的艺术风格,而不是思想内容

b.着眼于诗人艺术风格的相似点

c.印象式批评

B.定品第

a.三品论诗,有优劣之分

b.作者身价,差非定制

c.与源流无关

C.喻象论诗

D.摘句批评

E.比较批评

F.知人论世批评

唐宋金元文论——中国文论拓展期

一、唐宋文论发展特点:

A.拓展:研究范围包括诗论、文论、词论、曲论等

B.深化:陈子昂“兴寄”说、殷璠“兴象”说、白居易“讽喻”说、王昌龄“意境”说、司空图“韵味”说

二、各阶段文论发展脉络

初唐:

A.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骨气端详,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提出“兴寄说”:即要求诗歌既要有充实的社会内容,又要具有自己的美感技巧。但他“复多变少”,是矫枉过正的后果。

B,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题材扩展,追求风骨

盛唐:

A.殷璠《河岳英灵集》:一部诗歌总集,提出兴象说,倾向于对艺术表现特征的探讨。

B.田园山水诗:王昌龄《诗格》:意境论

中唐:

A.皎然《诗式》

B.白居易《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新乐府序》、《秦中吟序》:“讽喻说”

讽喻说观点:a.强调文学社会作用,“泄导人情,补察时政”

b.文学穿凿方法要实录其事的实录精神,将诗歌作为重

要的政治手段。

c.强调诗歌要以情感人,语言通俗晓畅

缺陷:明显的功利色彩,对文学的认识局限于儒家

C.古文理论:

韩愈:a.文以明道,古文创作要反映儒家的政治追求,同时作家自身也要有道德修养

b.《送东阳野生序》中提出“不平则鸣”

c.文贵创新:“唯陈言之务去”,“自树立,不因循”,这里的陈言即指骈文,陆机的《文赋》标志的骈文的开始。

柳宗元:文以明道

晚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以喻象为核心,提出“韵味说”,丰富了意境理论北宋:A.欧阳修:《梅圣愈诗集序》“穷而后工”说

B.苏轼:《文说》:“随物赋形”说

C.黄庭坚:江西诗派和江西理论的代表人物,《冷斋夜话》提出“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理论

江西诗派得名于吕本中《江西诗社宗社图》,一祖三宗中一祖是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与义、陈师道

南宋:A.诗话的出现

B.陆游、杨万里:跳出江西诗派的藩篱,在文学和理论方面独树一帜

C.李清照的《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批判苏轼以诗为词的理论

D,王灼《碧鸡漫志》

金元:A.王若虚《滹南诗话》:推崇唐诗,抨击江西诗派

B.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继承杜甫绝句论诗形式,扩展规模,构成完整体系

C.张炎《词源》,受词论的影响

叙事文学理论:a.刘辰翁《世说新语》评点,成为小说评点的开端

b.周德清《中原音韵》,戏曲理论创作的开端

c.元代钟嗣成《录鬼簿》:记载元代戏曲作家及其作品的著作

三、代表作家的代表文论

“唐诗美在丰韵,宋诗美在筋骨。”——钱钟书

(一)、唐代诗歌意境论的形成

1.王昌龄的《诗格》:第一次提到意境理论;诗的三种境界:物镜、情境、意境

2.皎然的《诗式》:谈及意境的创造和特征,强调诗歌要讲究取境,以高、逸为标准

3.刘禹锡《董氏武陵集序》:“境生于象外”

4.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阐释了意境的多层性

,提出味外之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5.王国维:《人间词话》,提出了境界说,将其系统化,利用中西融合方式对其系统总结

(二)、宋代的诗话和严羽的《沧浪诗话》

1.诗话的诞生:诗话是宋代兴起的论诗专著形式。它的最远的渊源可达先秦的诸子,近祖到钟嵘的《诗品》,被称为百代诗话之祖。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将论诗的材料集合在一起,给予诗话之名,标志着诗话的形成。诗话的本质特点是结构无逻辑,形式与内容之间没有联系,它的创新性体现除了讨论诗歌创作的奇闻异事和诗作的创作背景,还论述了诗艺。“诗话”的目的是“资闲谈”。

2.宋代出现“诗话”的原因:

A.文化基础:唐宋诗歌的繁荣造就浓厚的诗歌文化

B.宋人尚理,好议论

C.宋代重娱乐,流行“说话”即讲故事。

3.诗话内容:章学诚:A.论诗及事;B.论诗及辞

4.评价:宋代诗话流传至今的150多种

A.宋代诗话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批评形式,并且在后世大力流传

B.宋代诗话在诗歌艺术的讨论上更加深入和丰富

C.宋代诗话开始具备明确的文学史意义。

缺陷: A.随意而为,过分强调直觉。

B.编排无逻辑

C.理论性淡薄,探讨不足

5.宋代诗话的发展:

A.创始期:北宋中期,欧阳修的诗话,引起后人的模仿,如司马光《续诗话》,刘攽《中山诗话》

B.转变期:南北宋交际理论性增强以及对江西诗派理论的阐述;出现了诗话总集,魏庆之《诗人玉屑》就对宋诗话的保存做了重要贡献。

C.繁荣期:南宋中后期:理论性和逻辑性明显增强,代表是严羽的《沧浪诗话》,出现了专题诗话:蔡梦弼《草堂诗话》

6.严羽《沧浪诗话》的结构

A.五张一序,序为书信体

B.诗辨:对诗歌的基本看法

C.诗体:以言而论,以时而论,以人而论,讨论体制和风格的问题

D.诗法:对诗歌的艺术技巧

E诗评:批评和鉴赏诗歌

F.考证:鉴赏性的考证

G.书信:《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介绍了《沧浪诗话》的创作宗旨、写作背景和主要观点,相当于一部自序

《沧浪诗话》的逻辑性和理论性:

A.从阐释观点到论证观点,结构上以诗辨为核心,从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等方面进行阐释,具有严密逻辑性

B.诗人的奇闻异事不对,讨论的主要是诗歌创作的理论问题

C.对每个问题的讨论是分门别类的,加强了理论的深度

7.《沧浪诗话》的理论贡献:

A.兴趣说/别材别趣说。——诗歌的本质特征

兴:主要是说诗歌的审美特征

兴趣,可以叫做兴致、意兴,盛唐的诗人诗歌最具有兴趣。

兴趣主要是含蓄蕴藉,余味无穷的诗歌境界。

B.妙悟说。这是把握和实现兴趣的途径。悟指的是对佛理的一种心解,即心领神会。妙悟的意思是通过长期经典的熏陶养成的一种审美感受能力。妙悟主要包括诗道在悟;悟有层次;悟有途径。

“以禅喻诗,莫此亲切”——严羽

明清文论——古代文论的繁荣期

1.发展历程:

明前期:嘉靖前期。诗文理论以批评为核心,主要代表是前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提倡尊古仿古崇古,引起了一股复古主义思潮,其中以高棅的《唐诗品汇》为复古思潮的突出表现。

明中期:嘉靖、隆庆年间。诗文方面主要是后七子;散文理论方面以归有光的唐宋派为核心,他们在复古的同时开始注意到创作主体的个性;在小说方面,出现了序跋体,扩展了理论的范围和题材;在戏曲方面,出现了徐渭的《南词叙录》,促进了研究南戏的的进程。

明后期:万历年后,出现了李贽的离经叛道,反对复古,主张情与色的追求;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出现了公安派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在诗歌理论上更是“重趣尚俗”,在小说方面,李贽对《水浒传》的评点,以“童心说”批评小说,强调小说的真情实感,提倡小说只有“画工”是不够的,还需要“化工”,“化工”即是天工,而“画工”为人工;在戏曲理论方面,出现了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临川派和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这两派在理论上的争论使得戏曲理论上出现了第一部完整的理论著作:王骥德的《曲律》,《曲律》共有40则,前两则主要讲述戏曲的来源和发展过程,中间部分主要讨论戏曲的创作理论和技巧,其中包括音律、辞采、曲词和剧戏方面的讨论,后两者则主要是对戏曲的评点。另外,吕天成的《曲品》也是重要的戏曲理论著作,它分上下两卷评点传奇作家。他的贡献在于辨析了曲论史上“本色”与“当行”的含义的杂乱,指出“本色”只指填词用语,“当行”兼论作法。

清代前期:嘉庆以前,在诗文方面,出现了王夫之的《薑斋诗话》,其实《薑斋诗话》是后人将其笔记体著作《诗绎》、《夕堂永日绪论》内外编结合在一起而冠以的名称。这是一部总结性的理论著作。其总结性主要体现在它系统阐释了孔子兴、观、群、怨的诗歌功能和总结了诗歌情、景关系。诗文方面的另一成就是出现了叶燮的《原诗》,他的观点主要是阐释了诗歌的理、事、情(客观)三要素和作家的才、胆、识、力(创作主体);小说方面出现了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标志着评点的完全成熟,戏曲方面主要是李渔的《闲情偶寄》,这部理论著作对传统的戏曲理论具有颠覆性作用

清后期:出现了以姚鼐为主的桐城派的散文理论、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纲的肌理说、袁枚的性灵说;词论方面出现了李渔的《窥词管见》,提出词应该立于诗曲之间,认为词贵意新,语贵自然,强调词的创作主要在情景二字。

2.对明清文论的评价:可以说是古代文论的结束期

明清文论的特色:

A.文学理论全面繁。主要表现在文论家和文论著作的繁荣和文论批评形式的多样。

B.流派、争论的繁荣

C.因为古代文论走向了结束,因而出现了不少集大成的总结性理论著作,诸如王夫之、金圣叹

3.李渔《闲情偶寄》,这是一本杂著,六卷八部分,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收藏、饮馔、种植、园艺、和颐养八部分。后人将词曲、演习、声容的一部分冠以《李笠翁曲话》的名称。他的戏曲理论较前代具有明显的超越性,他摆脱了前代理论家注重音律和辞采方面的窠臼,将重点放在戏曲结构上,提出“结构第一”的理论,实际上是把剧本的创作放在了首位。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强调娱乐性、舞台性和整体性。而它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它的结构论(剧本的结构和构思)和语言论(强调语言的通俗,“能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上

4.关于他的结构论:

A.强调立主脑,减头绪。主脑即戏曲的立意。“只一线到底,并无旁见侧出之情。”

B.密针线。即合理安排情节

C.脱窠臼。打破陈规,但不得以荒诞不经的故事求新出奇。

近代文论——中国文艺批评和西方美学的交汇

1.概述:

近代文论是在西学东渐、东西文化冲突和交汇的背景下产生的,带有明显古代文论向近代文论过渡的特征。近代文论的突出特征主要是处于变动之中和与现实的紧密联系这两个方面。近代文学理论都特别重视文艺的现实作用与现实功能。如梁启超的“三界革命”。

2.龚自珍的文论思想:强调尊情,“言其所不得不言”,主张创新,反对模拟因袭;将时代的忧患意识引进文学。

3.近代审美理论成就方面的贡献较大的是刘熙载、况周颐、和陈廷焯。

刘熙载:《艺概》,分为《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成就与贡献:

A.论文不局限于六经,兼重诸子百家,对《左传》和《庄子》评价突出。B.对文艺的特点和规律认识深刻

C.论述文学理论上充满了辩证的观点,善于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文学的创作原理和艺术表现手法。

D.对重要作家和作品的艺术特征,各类文体的创作要点有精辟的概括。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是我国古代词话中篇幅最大,成就较高的一部重要著作。:词学核心:“沉郁”:思想内容上的特点:哀怨、忠厚;艺术上的特点:意在笔先,神于言外;他很重视意境创造,对王国维有直接影响。

况周颐:《蕙风词话》:词境的特征和创造。

4.中西文学思想的交汇:梁启超、王国维

梁启超:“诗界革命”:《饮冰室诗话》、“文界革命”:《夏威夷游记》

、“小说界革命”:《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在小说上,他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概括为“四种力”:熏、浸、刺、提,并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了艺术感染力的根源。在文学上,认为文章内容应有“欧西文思”,形式上应倡导“俗语文体”,即从深奥的文言文中超脱出来,以平易文字表达新时代的新思想;在诗歌上以全面批判的态度否定中国传统诗歌,主张以西方诗歌为典范,创造新意境、新词语,重视“优美的情感”和“美妙的技术”。

王国维:中西结合,提出意境说。他标志着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终结金额现代文论发展的开始。《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用现代西方诗学观念或文艺理论为内容,以传统诗话为形式,来评价中国古典诗词的一部理论著作。

“意境”的美学特征:

A.要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B.境界的创造必须具有自然真实之美

C.境界以传神为美,重在神似而不在形似

D.他指出艺术境界的构成为造境和写境,前者以表现理想为主,后者以具体写

实为主;其次他认为艺术境界的基本形态包括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要创造美好的意境就有一个诗人的修养问题,他认为:

A.诗人必须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B.在艺术上要经过三种之境界

C.创作中要有自己的真实情感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自考过关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自考过关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含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 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_发愤著书__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 __缘情_ 而绮靡”,“赋__体物_ 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 _诗经_ 》和《_楚辞_ 》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_气盛言宜_ ”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 _不平则鸣”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 __白居易_ 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 __别是一家_”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 _清空_ ”和“ 意趣_ ”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 、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 独抒性灵_ ,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 _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 _一字,尽得 _风流”。 12 、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课程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诗缘情 2.发愤著书 3.词别是一家 4.尚巧贵妍 5.文笔 6.文以载道 7.意、趣、神、色 8.义理、考据、词章 9.兴观群怨 10.不平则鸣 11.风骨 12.《南词叙录》 13.诗言志 14.六观 15.以禅喻诗 16.幽情单绪 17.诗大序 18.“文气”说 19.性灵说 20.小说评点 21.以意逆志 22.吟咏情性 23.别裁伪体 24.《花部农谭》 二、简答题: 1.简述先秦儒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2.简述《文心雕龙》中论“通变”的主要内容。 3.简述明代公安派的文学发展论。 4.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发达的原因。 5.简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理论。 6.简述桐城派文论的主要观点。 7.试列举汉代批评家的主要赋论观点,要求至少举出三家。 8.简述《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 9.试述孟子文艺观的主要理论主张。 10.简述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 11.简述明代小说批评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12.试述《文心雕龙》在古代文论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13.简述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的评点。 14.简述先秦道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15.简述清代浙西派和常州派的词论主张。 16.简述汤沈之争。 三、材料分析题: 1.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2.叶燮《原诗·内篇》(节选)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论语·阳货》记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2.《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而·”这一言论揭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一文里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了“”说,这一文学影响了唐代韩愈的“”说。 4.汉代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提出了它的诗歌讽刺观。 5,教材认为,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与的性质特点之关系,认为“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6.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而绮靡,赋而浏亮”的说法,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7.“文章合而著,歌诗合而作”的著名论断是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书》。 8.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里提出了诗“”说;李清照在《论词》里提出了词“”说。 9.明代诗论家谢榛主张情与景应该互相融合,二者的融合取决寸:“情景;而清代诗论家王夫之认为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其一是“”,结合得天衣无缝,其:是“景中情”,在写景中蕴涵有情,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见到形象。 10.当沈德潜的“”说的诗歌理论盛行之时,袁枚则提出了“”说与之相抗。 二、名词解释题 1.(孟子的)“养气”说 2.(袁宏道的)“性灵”说 三、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 洎周衰秦兴,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乃至于谄成之风动,救失之道缺。于时六义始刷焉。……至于梁、陈间,串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噫!风雪花草之物,《三百篇》中岂舍之乎?顾所用何如耳。设如“北风其凉”,假风以刺威虐也;“雨雪霏霏”.因雪以愍征役也;“棠棣之花”,感花以讽兄弟也,“采采苯苜”,美草以乐有子也。皆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反是者,可乎哉!然则“馀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离花先委露,S,j叶乍辞风”之什,丽则丽矣,吾不知其所讽焉。故仆所谓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资料

【引用】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轻松过关资料 自考专业资料2011-05-09 21:22:22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本文引用自自考通关王《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轻松过关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 历年考题(汇编) 最新模拟考题(汇编) 课本重点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珍贵复习资料A、作者之意B、作品之意C、读者之意D、古人之意 20、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是指(D) A、圣人 B、今人 C、读者 D、作者 21、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A) A、“仁政”理论 B、人性无善恶理论 C、人性恶理论 D、人性善理论 22、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应该是指作家应该(B)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 B、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 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 D、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 23、《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C) A、“仁政”和人性论 B、“虚静”和“物化” C、崇尚自然,反对人为 D、“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 2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C)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 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 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 D、文学作品意思与语言并重,不能偏废 25、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B) 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 B、《庄子》较深的影响 C、孔子关于“诗可兴”、“可以怨”的影响 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

云南开放《中国古代文论专题》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云南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试卷 学年度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论专题套别:A套(√) B套()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前期为主的是( ) A.般若学 B.涅盘学 C.禅宗 D.密宗 2.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基础是( ) A.血缘 B.地缘 C.亲亲 D.同门 3.中国古代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是( ) A.什伍里甲制度 B.郡县制度 C.户籍制度 D.宗法制 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规模的封建法典为( ) A.《刑书》 B.《法经》 C.《秦律》 D.《汤刑》 5."以物比德"属于( ) A.整体思维 B.伦理思维 C.辨证思维 D.类比思维 6.佛教的创始人是( ) A.张道陵 B.葛洪 C.释迦牟尼 D.孔子 7.中国封建伦理规范的最高法则为( ) A.三纲 B.五常 C.五伦 D.十教 8.在现代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代表自己语言文字的民族有( ) A.24个 B.25个 C.26个 D.27个 9.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是( ) A.炎帝 B.黄帝 C.仓颉 D.孔子 10.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是秦代的( ) A.《说文解字》 B."书同文" C."文字神赐" D."圣人造字"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在商代,宗教崇拜的对象大体有( ) A.佛 B.上帝 C.超自然神 D.天地神祗 E.祖先神 2.察举是一种由下向上选拔官吏人才的制度,其中最著名的三科为( ) A.孝廉 B.茂才 C.秀才 D.贤良方正文学 E.探花 3.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 ) A.嫡长子继承制 B.宗族祭祀 C.军事讨伐 D.宗法体系 E.家族血缘 4.下列属于庶族平民礼俗的有( ) A.三月三 B.七月七 C.春节 D.清明 E.端午 5.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观点有( ) A."天人合一" B."天人感应" C."天人交胜" D."天人之分" E."重天轻人"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24分) 1.文化现象 2.《神灭论》 3.本草之学 4.中体西用论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大势。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 整理人:王宰相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一.填空题:(25小题,每空1分,共50分) 1.孔子论语 "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孔子的文质说,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 4.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5.《毛诗大序》中说:"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6.曹丕提出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7.西晋陆机《文赋》进一步把文体分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类。 8.陆机《文赋》:陆机,西晋文学家。 9.刘勰,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 10.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和“赋体物而浏亮”。 11.《典论?论文》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观点。 12.曹丕《典论?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指出“文本同而末异”。 13.钟嵘对诗歌理论的贡献,诗论专著《诗品》,其文论思想的核心,认为是“直寻”。 14.钟嵘把诗经分为:小雅和国风。 15.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16.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提出“兴寄”和“风骨”说,这是他诗歌革新主张。 17.陈子昂心目中的理想作品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18.韩愈在《答李朔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 19.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他的“不平则鸣”论。 20.白居易《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主张诗歌功利目的。 21.白居易主张诗歌达到功利目的,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22.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之致耳。” 23.李清照著《论词》篇,主张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 24.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提出了“妙悟”说,这是他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 25.杜甫的组诗《戏为六绝句》. 26.王土禛是清初的诗人和诗论家,《带经堂诗话》其诗歌理论的核心是“神韵”说。 27.《红楼梦》的开卷诗.“满纸谎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8.王士禛认为清和远是具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 29.金圣叹说:“圣人之作书也以德,古人之作书也以才。”这是把作家从道德家中分离. 30.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31.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是讲意境性质。 32.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33.风骨:“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34.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35.陆机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是应、和、悲、雅、艳。 36.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37.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 38.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39.《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40.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不背会死系列

1、孔子以“仁”为基础的文艺观包含哪些内容?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也就是“爱人”和怎样立人成人,即培养理想的人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要做到这一点,固然有现实的途径,离不开道德行为方面的努力,但同时也需要借助艺术与审美。孔子之所以重视艺术与审美,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为了实现“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理想的人格。这一文艺观念主要通过以下几个命题体现出来:(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2)“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3)“文之以礼乐” 总之,“仁”构成了孔子美学和文艺观的基础,所谓“成于乐”、“游于艺”、“吾与点”、“文之以礼乐”等重要命题都必须在“仁”的哲学基础上才能理解。孔子文艺观的核心,不是去解答某些具体的艺术审美问题,而是要以“仁”的心理情感去影响人、感化人、培养人,从而使人类生活真正能立于一个很高的精神层面上,具有美的价值和意蕴。孔子的美学和文艺观对后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这一方面。 2、对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你如何理解? “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故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这种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所以孔安国注说“兴”是指“引譬连类”。 孔子提出“诗可以兴”的命题,不仅是因为“诗”可以让人学会运用象征性语言的艺术,学会用譬喻、“告诸往而知来者”的语言方式来解释世界,学会用举一反三的方法进行类比联想,而且还在于这些方法和手段的最终目的都是在于提升人的精神,以达到礼仪教化和人格的完成。 “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郑玄注说:“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说“考见得失”。 “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孔安国云“群居相切磋”,朱熹说是“和而不流”。 “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怨”的主体是指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孔安国说“怨刺上政”。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论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论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文论专题》题库及答案一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括号内) 1.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梁启超的“熏浸刺提”说等是“兴观群怨”中“( )”的丰富和完善。 A. 诗可以兴 B.诗可以观 C.诗可以群 D.诗可以怨 2.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其西晋陆机的“( )”就是例证。 A.文已尽而意有余 B.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C.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D.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3.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间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 A.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 B.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 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 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 4.《沧浪诗话》最大特色便是以( )喻诗。 A.禅 B.儒 C.释 D.道 5.在克罗齐看来,人的心智活动有四种不同类型:( )、概念的、经济的和道德的。 A.想象的 B.诗意的 C.意象的 D.直觉的 6.“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的地位。 A. 配合和中介 B.核心和主宰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题型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最先提出“养气”说的先秦思想家是(A )。 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庄子 2、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C ) A.“究天人之际”的精神 B.“发愤著书”的精神 C.“实录”精神 D.“主文而谲谏”的精神 3、最早批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A ) A.曹丕 B.钟嵘 C.刘勰 D.陆机 4、陈子昂在《修竹篇序》提出了(A ) A.“兴寄”和“风骨”说 B.“美刺”、“讽谏”说 C.“为时”、“为事而作”论 D.“意境深远”说 5、欧阳修提出“诗穷而后工”说,这里的“穷”应该诗指诗人(A ) A.困厄的人生境遇 B.经济贫穷只能自食其力的困境 C.写不出诗的困境 D.经济贫穷和身体有病的状况 6、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这五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是指(C ) A.文章要充分运用比兴手法,引起声音悲壮的艺术效果。 B.文学作品要有悲天悯人的同情心 C.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 D.文学作品要引起读者的感动,必须描写悲剧性的题材内容 7、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C ) A.王夫之 B.袁枚 C.叶燮 D.沈德潜 8、“《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的著名观点的文论家是(C ) A.金圣叹 B.袁宏道 C.李贽 D.李渔 9、“《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这段文字是指出,《水浒传》的人物性格 (A ) A.有共性和典型性 B.分散而不够集中 C.有鲜明的个性 D.有典型性但缺乏共性 10、“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这段话的作者是(A ) A.梁启超 B.李渔 C.金圣叹 D.刘熙载 1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几句话,据教材注释是出自(A ) A.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B.《毛诗大序》 C.刘安《离骚传》 D.司马迁《报任安书》 12、教材认为:曹丕提出的“文以气为主”中的“气”是指(A ) A.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B.作家为了写出优秀的作品,而加强自己的修养所培养形成的高尚的精神品格之美。 C.一个作家在文章中所特有的阳刚之气 D.一个作家的作品所特有的气象。 13、教材认为:《文赋》探讨的重点问题是如何(A ) A.进行艺术构思 B.确立中心思想 C.铸造文章语言 D.驰骋艺术想象 14、韩愈的“不平则鸣”论.影响了后世(B )

文论专题复习资料

试卷代号:1250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文论专题试题 2009 年1 月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 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兴观群怨”说作为孔子“诗教”文艺观的代表,呈现出两个相互联系的特点:一是特别看重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二是这种对文艺教化功能的强调始终建立在遵循文艺的——规律基础之上,尤其突出艺术的——情感特征。( ) A.模仿B.表现C.审美D.认知 2.为强调“大美”之自然、本真、天放的独特禀性,庄子从比较的角度说到“三籁”之声。其中除了“地籁”、“人籁”还有( )。 A.“天籁” B.“物籁”C.“神籁” D.“灵籁” 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 ) ”是全书的理论核心。 A.诗体B.诗辨C.诗法D.诗评 4.创作论是叶燮《原诗》的理论核心,诗歌创作论大体包括创作主体论、创作对象论和创作方法论。 下面( )属于创作对象论范畴。 A.“理、事、情”说B.“才、胆、识、力”说C.“师法自然”说D.“妙造自然”说 5.在司空图之前,陆机、刘勰有“余味”说的提法,钟嵘则是以“( ) ”说著名。 A.滋味B.品味C.食味D.气味 6.李渔论及戏曲时说到:“机‘趣'二字,填词家必不可少。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重机趣》)。这里“机趣”所指的是( )。 A。格局B.结构C.情节D.词采 7.在《美学》中,黑格尔将——艺术看作是属于诗的门类下“戏剧体诗”的一个具体类别。“戏剧体诗” 除了悲剧之外还有正剧和喜剧,——被看作是时间上最早出现的剧种。 A.悲剧B.喜剧C.正剧D.悲喜剧 8.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有四个层面:即( )层面、意义层面、意象和隐喻层面以及由象征和 象征系统构成的“世界”或“神话”层面。 A.形象B.画面C.声音D.历史- 9.“表现人的精神生活的艺术”中,尤其是文学中有三组原素,它们是人物性格、遭遇与事故、风格, 持这一主张的是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被老师预言为为思想生活'的'人( )。 A .泰纳B.伊瑟尔C.孔德D.拉封丹 10.弗洛伊德在他的早期研究中将人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面:意识、前意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 说明:现在给大家提供的参考答案,做好了填空和选择。名词解释虽然做好,但是希望大家不要拘于这里的答案,不要死背,尽量做到理解性的记忆。回答出是什么人在什么书里提出的,内涵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等等,如果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就可以不写。至于问答题,我提供的仅仅是提示,真正答题还要靠大家自己去发挥、联系、拓展、深入。 第一讲先秦 一、填空题 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 1.(孔子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 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4.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5. (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6. (孟子的)“养气”说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7. (庄子的)“虚静”和“物化”说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第一讲先 一、填空题 1、孔子是先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

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 1.(孔子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

最全中国古代文论试题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发愤著书”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诗经》和《楚辞》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7.“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白居易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家”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清空”和“意趣”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摹拟复古之风,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12.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译文

先秦文论选录译文 咸丘蒙说:"舜不以尧为臣子,我已经听到您的教诲了。《诗》说:'普天之下,没有一片土地不是天子的;环绕土地的四周,没有一个人不是天子的臣民。'而舜已经做了天子,请问瞽瞍却不是臣子,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这首诗(按,上引"普天之下"几句见《诗经·小雅·北山》)不是你说的这个意思,是说诗人勤劳于国事不能奉养父母。诗说,'这些事情没有一样不是国事,可是只有我一人辛劳。'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损害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损害原意。要用自己的理解去推测诗人的本意,这就是得到诗的正确解释了。假如拘于词句,那《云汉》诗说,'周朝剩下的百姓,没有一个留余下来的了。'相信这句话,则周朝没有留余一个人了。孝子行孝的极点,没有超过尊奉双亲的;尊奉双亲的极点,没有超过用天下来奉养父母的。瞽瞍作了天子的父亲,可以说是尊贵到了极点了;舜以天下来奉养他,可以说是奉养的极点了。《诗经》又说过,'永远地讲求孝道,孝道就成了为人的准则了。'正是说的这种情况啊!《书经》说,'舜小心谨慎地去见瞽瞍,战战兢兢的样子,瞽瞍也就顺允他了。'这难道说是父亲不能把他作为儿子吗?" 提示:提出了"以义逆志"说,理解其内涵,并请说明其影响。 《庄子》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轮扁)放下椎凿的工具走上堂来,问齐桓公说:"请问,公所读的是什么书呀?"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又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去了。"轮扁说:"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桓公说:"我读书,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议论?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没有道理可说就要处死。"轮扁说:"我是从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砍削(木材)制作轮子,(榫头)做得过于宽缓,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做得太紧了,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我做得)不宽不紧,得心应手,口里说不出来,但其中自有度数分寸在。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提示;轮扁斫轮而不能说出斫轮的道理,这不是"言不尽意"吗? 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捕到了鱼,就会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捉兔子的,捉到了兔子,就会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意义的,掌握了(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就会忘了语言。 提示:正面提出"言不尽意"的说法。 魏晋南北朝 曹丕《典论·论文》 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当今的文人,(也不过)只有鲁人孔融孔文举、广陵人陈琳陈孔璋、山阳人王粲王仲宣、北海人徐干徐伟长、陈留人阮瑀阮文瑜、汝南人应旸应德琏、东平人刘桢刘公干等七人。这"七子",于学问(可以说)是(兼收并蓄)没有什么遗漏的,于文辞是(自铸伟辞)没有借用别人的,(在文坛上)都各自像骐骥千里奔驰,并驾齐驱,要叫他们互相钦服,也实在是困难了。我审察自己(之才,以为有能力)以衡量别人,所以能够免于(文人相轻)这种拖累,而写作这篇论文。王粲擅长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第一讲先秦 一、填空题 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范文

1.“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句话出自哪本书?(考查教材宋元明部分) A. A. 《艺概》 B. B. 《沧浪诗话》 C. C. 《岁寒堂诗话》 D. D. 《石洲诗话》 正确答案:B 2.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的景象符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哪一品()(教材隋唐五代文论,视频课件第十五至十八讲) A. A. 冲淡 B. B. 典雅 C. C. 纤秾 D. D. 绮丽 正确答案:C 3. 刘勰《文心雕龙》中,能够体现作者对于个人性情和文章体式之间关系的理解的是()(教材南北朝部分,视频课件第七、八、九讲) A. A. 情采篇 B. B. 体性篇 C. C. 原道篇

D. D. 丽辞篇 正确答案:B 4.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是以下哪位文论家的观点()(教材明代部分,视频课件二十二到二十四讲) A. A. 李贽 B. B. 袁宏道 C. C. 周敦颐 D. D. 曹雪芹 正确答案: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元九书》的作者是()。 正确答案:白居易 6.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提出“发愤著书”的是()。

正确答案:司马迁 7.大音希声,()。 正确答案:大象无形 8.梁启超对小说的看法体现在他的论文()中。正确答案: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9.“童心说”的提出者是()。 正确答案:李贽 10.“性灵说”的提出者是()。 正确答案:袁枚

11. “诗穷而后工”的提出者是()。 正确答案:欧阳修 12.张炎在《词源》中,认为词创作的最高标准是()。正确答案:清空 13.盖文章,(),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正确答案:经国之大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解释“知人论世”。(教材先秦部分,课件孟子部分)正确答案: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参考)

中国古代文论笔记 第一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和产生——先秦时代 一、孔子 1.诗言志 《尚书·尧典》中提出的关于社会功用的看法,“诗言志,歌永言”。就是说 诗是人的心灵的表现。由此确立了中国文艺的民族特点,与西方文艺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2.“思无邪”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 “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尽善尽美 孔子论雅乐与正声时说过《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又主张“放郑声”,因为“郑声淫”,又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其主要观点即是提倡雅乐,反对郑声。要求文学作品“尽善尽美”、雅正中和,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4.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是孔子论《关雎》的话,意思就是快乐而不过分,哀愁而不悲伤,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要“诗无邪”,从音乐上讲,就是提倡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从文学作品上讲,就是不能过于激烈,应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5.文质彬彬 这是孔子在《论语·雍也》中的观点: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要完美统一,文采和质朴要搭配得当。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主导作用。 6.辞达 “辞达”就主要应是指文学作品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作品的内容,不必要徒事与内容无关的文饰。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 二、孟子 1.知言养气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2.以意逆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