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观

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观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被誉为“万世师表”。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其中《论语》是其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论语》中的君子观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君子的内涵、修养、行为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君子的内涵

孔子认为,君子是有道德品质、有高尚情操的人,是一种人格化的道德境界。君子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仁、义、礼、智。其中,仁是君子最重要的品质,是指对人的关爱和关心;义是指正义和公正,是君子的道德准则;礼是指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是君子的行为准则;智是指学问和能力,是君子的素质要求。

君子的内涵不仅包括了个人的品质和素质,还包括了社会责任和义务。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有大爱之心,不仅要关心自己,还要关心他人和社会。君子应该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君子的修养

君子的修养是其内涵的体现,也是其道德品质的基础。孔子认为,君子的修养包括了知行合一、思辨求真、文化涵养等方面。

知行合一是指知识和行为的统一。君子不仅要有学问和知识,还要把知识转化为行动,做到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

思辨求真是指君子要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不盲从、不随波

逐流,要追求真理和正确的道路。

文化涵养是指君子要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和修养,包括文学、历史、艺术等方面,要有审美和人文情怀。

三、君子的行为

君子的行为是其内涵和修养的体现,也是其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具体表现。孔子认为,君子的行为应该遵循礼仪、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尊重规则等方面。

礼仪是君子行为的基础,是社会规范的体现。君子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和礼仪,不做违背社会伦理的事情。

尊重他人是君子的基本素质,是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君子应该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利,不伤害他人的利益和尊严。

尊重自己是君子的自我价值和尊严的体现,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君子应该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屈服于压力和诱惑。

尊重规则是君子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具体表现,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障。君子应该遵守法律和规则,不违法乱纪,不破坏社会秩序。

四、君子观的意义

君子观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君子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之一,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点。

其次,君子观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具有普遍性和时代性,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最后,君子观是当代社会的追求和理想,是人类面临的种种问题

和挑战的应对之道。

总之,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点。君子的内涵、修养、行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在当代社会,君子观是人类面临的种种问题和挑战的应对之道,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

《论语》中的君子

《论语》中对君子的论述摘录: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2)“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3)“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5)“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 评析: 孔子《论语》中的君子是有鲜明界定的,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兼具高尚品德和完美人格的人中楷模。孔子学说中的理想人格是“君子”,与“君子”相对立的是“小人”。在《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经常作为对比而出现。 1、君子走的始终是一条适宜的正路。而小人则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驱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2、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记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每天牵挂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缮,小人则记惦的是自己的家乡;君子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则满脑子想的是些小恩小惠,小便宜。 3、君子是合群的,虽然他内心里庄重、庄严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里头却从来不争。同时,他也决不拉帮结派,谋取私利。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小人则刚好相反,他是“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孔子理想人格中体现出君子高尚的追求,这种追求往往与小人的价值观相对比而存在。 生活中经常会看见这样的场面:大家讨论一件事情的时候,领导的话还没说完,马上就会有人跳出来说,对对对,领导说得真好,什么高屋建瓴、深谋远虑之类的溢美之词说了一大箩筐;可是到会后他转脸就会对别人说,哎,这个领导说的都是什么啊?我一点都不同意他的观点! 4、小人之所以喜欢互相勾结,是因为他的心里有鬼,想通过这种勾结谋取私利和维护既得利益。所谓“结党营私”,正是这个意思。而君子则胸怀坦荡,因为他坦然无私,所以能够平和,能够以善意跟所有人走到一起。 5、一个君子你很容易与他相处,但是你又难以取悦他。假如你想以不正当的手段取悦他,他反而会不高兴。决不会说你给他一个小恩小惠,他就给你大开绿灯、大开后门。等到

《论语》中的“君子”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中的“君子”及其现实意义 一、孔子和《论语》 孔子(公元前551年一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开山鼻祖,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 二、君子的内涵 “君子”见于《论语》107 次。孔子所谓君子分为两种:身份意义的君子,即有贵族身份而未必有道德学问的人;道德意义的君子,即非贵族身份而有道德学问的人。具体要求有以下几方面。 (一)崇德重仁,孝悌安乐。首先,德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本内涵与至高要求,“君子怀德”(《里仁》)。其次,仁义是君子人格的核心内涵。作为道德标准的“仁”见于《论语》105 次。仁本质在“爱人”,即对人类的爱,包括积极的“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和消极的“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即做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是君子的基本要求。 二)用礼贵和,恭让忠信。美国芬格兰特认为,人类的尊 严在于礼仪,君子是一尊神圣的礼器。“礼”见于《论语》74 次,指礼仪、礼制。有学者认为,儒家的思想核心是礼。孔子主张运用礼仪规范人的行为,

“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君子以仁为本,以礼为质,学礼立身。“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以礼约文;“君子和而不同”(《子路》),“礼之用,和为贵”(《学而》)。 (三)重义轻利,改过徙义。义即适宜,指内心的道德约束,即做事 合于礼仪。“义”见于《论语》24 次。“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卫灵公》),“义”是君子的修身原则和必备品质。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因态度恭敬、事上负责、施恩于民、役民合道而获君子美誉。“行义以达其道” (《季氏》),“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行义有助于谋道,义勇关系密切。“主忠信,徙义,崇德也”(《颜渊》),君子立足忠诚信实,勇于知错改过,循义行事。“义”是君子做人的根本和为人处世的首要原则,是君子 判断得失的价值标准。在孔子看来,为义而为者则是君子,为利而谋者亦是 小人。 (四)好学笃行,进德修业。“学”即学习,接受新知识,见于《论语》64 次。学习是进德修业的途径,社会实践有助于成就人格。首先,进德修业要立志好学。“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为政》)。孔子成就君子人格的过程是: 十五立志学习f三十知礼而立f四十整理典籍执鞭育人而坚定仁心f五十学《易》而知晓天命f六十做官阅世而毁誉不惊f七十言行任性合礼而心仁合一,而立志于学是起点。其次,进德修业应求实而戒主观。“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子路》)。最后,学习要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中的“君子”

《论语》中的“君子” 论语中“君子”这一词反复出现,本文正是选择了“君子”这一词,并主要从《论语》的前四章(学而篇、为政篇、八佾篇、里仁篇)中选取的有关“君子”的片段进行分析的。 【学而篇】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片段的最后一句提到了“君子”二字,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尽管对于这一片段的解释存在歧义,但是对于最后一句话中针对君子提出的标准是没有争议的。君子在他人不理解的情况下,仍需心存宽容,不怨恨、恼怒他人,这才是君子应有的德行。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这一片段中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这里说到这个是与前面两种做法进行对比,君子既不是那种尽管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却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的人,也不是那种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却喜好造反的人。 君子需要致力于根本的事务,即需要施行“仁”道,至于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些则是施行“仁”道的基础。有了“仁”道,治国做

人的原则也就不用担忧了。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一片段是对君子德行的一个具体说明:君子要求庄重,才显得威严。君子要学习才不会自以为是、顽固不化。君子要恪守忠诚信实的道德要求,不与德行不如自己的人交往。君子有了错误也不要害怕去改正它。 从这些说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他将自己的这种理想人格全部赋予到了“君子”身上,不仅仅从外表举止上对“君子”进行了要求,还从内在根本道德层次也作出了具体要求。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这一片段也是对君子道德的具体要求:作为“君子”,要做到吃饭不贪求满足,居住不贪求安逸,做事勤敏,说话谨慎。还要求教于有道德的人来端正自己,不断地匡正自己的言行,这样才算是好学的。 孔子要求君子不要将精力和注意力放在一些物质享乐方面,而是更多地从精神层次上追求塑造完美的德行,这才是“君子”应该做的。【为政篇】 2?12 子曰:“君子不器。” 这一片断尤其短小,就四个字形容“君子”的特点——“不器”,即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单一的用途。 君子为何不能只有单一的用途呢?因为孔子将自己对人格、政治

《论语》之君子观

《论语》之君子观 《论语》之君子观 《论语》中,孔子根据一个人的修养高低把人分为圣人、君子、士,他还提及了善人和有恒者,但未加细论。根据笔者的理解,所谓“圣人”就是完全具备仁的品格的“仁人”。君子是努力修养仁的品格的人,在《宪问第十四》中,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就是说君子中有不仁之人,但小人中无有仁之人,这说明君子是次于“圣人”的人。而士则虽“仁以为己任”,但他只是修养到具备某种品格的人,是次于君子的人,在《子路第十三》中,孔子甚至把最次的“言必信,行必果”若小人一般的人也称之为士。在《述而第七》中,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因为圣人孔子未得见,所以他只论仁,而几未论圣人。孔子在《论语》中论述最多的是君子。笔者经过对《论语》篇章的整理,概括出君子的30种基本素养与特征,同时也罗列出君子与小人的10大区别。 一、君子的素养与特征 1、庄重威严,过勿惮改。《学而第一》: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意思是: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这里,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 在《子张第十九》中,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孔子的君子观

孔子的君子观 导读:本文是关于孔子的君子观,希望能帮助到您! 可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君子人格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而孔子的君子观又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础与核心。在今日中国,了解孔子的君子观,提倡儒家的君子人格,对于社会道德的重建,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我们知道,任何一种道德,除去政治因素外,都必然建立在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崇高的人格基础之上。现代中国要想建立自己成型、有序的道德伦理,必须在中国固有文化传统中寻找自身的人文精神,这其中,君子人格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主要介绍孔子的君子观,为了便于总结,我借用《中庸》中君子“三达德”的观念来叙述孔子的君子思想。 一 君子一词,在孔子以前,只是指国王以下、大夫以上的官员,常与小人对举,如“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左传》),“君子务治,小人务力”(《国语》)。但是,孔子把这个只是身份、地位含义的称谓一变而为儒家道德人格的一种理想,他提出了“君子儒”的概念。他对门人子夏说:“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是古代对读书人的称谓,朱熹说:“儒,学者之称。”由此可知,在孔子看来,儒(学者)是一个人外在的身份,而君子则是一个人内在的修养,按照儒家的习惯,应该说是内修的工夫。那么,这种内修的工夫指的是什么呢?

《中庸》引孔子的话说:“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这就是后世所谓的三达德。不过,单说智、仁、勇,还是抽象了一些。到底这三个字包含着什么样的内容,孔子在《论语》中是有论述的。 《论语》中有两处提到智、仁、勇,一处说道:“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另一处几乎一样,“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里所谓的“道”,完全可以理解为内修的工夫。虽然孔子自谦地说,我没有能力达到这个“道”,但他还是给我们说清楚了,仁、智、勇这三者,是君子必须做到的事情。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达到了这三项要求,他就可以算得上君子。 二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因而孔学又被称为仁学。一般儒学研究者都以为,仁之核心体现在下面这句话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一种克己的工夫,也就是内修的工夫,所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关于这两句话的讨论,实在已经很多很多了,用不着我再罗嗦。 仁当然可以说是爱,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仁,有爱,有不忍人之心。需要说清楚,孔子的爱,并不是卿卿我我、男欢女爱的那种爱。孔子的仁是本体的爱,这种爱的体现就是孟子所说的“仁者爱人”。总之,孔子讲的爱是推己及人的爱,是从人自身开始的爱,而这种爱的根本是仁。孔子讲仁,是从本体上、人之为人的根本上说,而不是从情感上说。

《论语》中的“君子”思想

《论语》中几种主要思想主张的解读(二) 关于“君子” 《论语》中的许多篇章谈及“君子”,在这里,“君子”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同于平凡人的人。《论语》中提出的君子言行的标准实则是对人的道德修养的高要求。 原著回顾: 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评析】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们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2.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根本,按照礼来实践它,用谦逊的态度谈论它,靠诚信来成全它。这才是君子啊!” 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孔子说:“君子忧虑死后名声不传扬于后世。” 孔子说:“君子把一切都求之于自己,小人把一切都求之于别人。” 孔子说:“君子庄重自持但不争强好胜,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 孔子说:“君子不因为言论可取就选用一个人,也不因为人不可取就拒绝他的言论。” 【评析】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认为,君子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传名于后世;君子行为庄重,与人和谐,但不结党营私;君子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等等。当然,这只是君子的一部分特征。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评析】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于义,要重义轻利。一味地追求个人利益就可能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对于个体而言,孔子认为“放于利而行,多怨”,欲利于己,必害于人,故多怨。所以,孔子把只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认为追求“利天下”的大义的人才是君子。 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译文】孔子说:“吃粗饭,喝凉水,把胳膊弯起来当枕头,快乐也在其中了。不守道义却有钱有势,这对于我就如同浮云一般。” 【评析】这段话是说,一个人要修养到家,才能够不受外界物质环境的诱惑,进而摆脱虚荣的惑乱,视富贵为过眼云烟,在贫贱中保持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 5.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译文】子路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使自己为人处世严肃认真。” 子路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而使别人安定。”

孔子的君子观

孔子的君子观 君子一词,在孔子以前指国王以下、大夫以上的官员,常与小人对举,如 “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君子务治,小人务力”。但是孔子把这个只拥有身份和地位含义的称谓一变而为儒家道德人格的一种理想,提出了“君子儒”的概念。在孔子看来,儒是一个人外在的身份,而君子则是一个人内在的修养。 那么到底一个怎样的人才可以被称为君子呢, “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孔子这番话首先描绘出君子的形象:“质朴多过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多过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文采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在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上,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同人相处时,既彼此协调合作,又不盲目苟同。而小人正好相反,小人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不能与别人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处人处事“度于礼”,“约于礼”,“君子笃于亲”,“君子上不僭上,下不逼下”,“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等,也就是维护人伦关系的和谐,做到爱亲、尊上、敬友、与人为善。 在处事原则上,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所以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孔子这里说的义是他所说的道,也就是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德仍指仁,君子怀德,君子所思的是道德,他的居处,必然选择在有仁德之人所居的

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观

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观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被誉为“万世师表”。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其中《论语》是其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论语》中的君子观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君子的内涵、修养、行为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君子的内涵 孔子认为,君子是有道德品质、有高尚情操的人,是一种人格化的道德境界。君子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仁、义、礼、智。其中,仁是君子最重要的品质,是指对人的关爱和关心;义是指正义和公正,是君子的道德准则;礼是指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是君子的行为准则;智是指学问和能力,是君子的素质要求。 君子的内涵不仅包括了个人的品质和素质,还包括了社会责任和义务。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有大爱之心,不仅要关心自己,还要关心他人和社会。君子应该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君子的修养 君子的修养是其内涵的体现,也是其道德品质的基础。孔子认为,君子的修养包括了知行合一、思辨求真、文化涵养等方面。 知行合一是指知识和行为的统一。君子不仅要有学问和知识,还要把知识转化为行动,做到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 思辨求真是指君子要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不盲从、不随波

逐流,要追求真理和正确的道路。 文化涵养是指君子要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和修养,包括文学、历史、艺术等方面,要有审美和人文情怀。 三、君子的行为 君子的行为是其内涵和修养的体现,也是其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具体表现。孔子认为,君子的行为应该遵循礼仪、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尊重规则等方面。 礼仪是君子行为的基础,是社会规范的体现。君子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和礼仪,不做违背社会伦理的事情。 尊重他人是君子的基本素质,是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君子应该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利,不伤害他人的利益和尊严。 尊重自己是君子的自我价值和尊严的体现,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君子应该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屈服于压力和诱惑。 尊重规则是君子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具体表现,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障。君子应该遵守法律和规则,不违法乱纪,不破坏社会秩序。 四、君子观的意义 君子观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君子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之一,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点。 其次,君子观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具有普遍性和时代性,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最后,君子观是当代社会的追求和理想,是人类面临的种种问题

孔子的道德观价值观(仁者__君子)

孔子的道德观价值观(仁者君子) 孔子眼中的“君子”:包括“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掌握“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具体又有能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 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读解】孔子说,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要重视自己人生的责任,注意义、礼、孙、信四个字。本质上要有义,凡事都合乎义。行为上要合礼,有高度文化修养的行为。态度上要谦逊,不自满,不骄傲。待人上要诚信,言而有信,自信而信人。15-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评析」孔子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评析」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17-15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评析」孔子在本章里对那些一心想当官的人斥为鄙夫,这种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为此,他就会不择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群体,危害他人。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当然,这种人是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的。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评析」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作为孔子的第一高徒,颜回和老师一样,都是以“义”为乐。这个“义”,也就是仁义、道义。因为心中有了仁义,有了道义,才能够安于贫困。说到底,也就是安贫乐道,为了精神的追求而不在意物质生活的窘迫。7-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评析」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评析」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学而不厌,安贫乐道,自强不息。这是一个充满生气与活力的形象,一个“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形象,一个圣人的形象。 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读解】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

《论语》论君子

孔子论君子 一、孔子人格体系的结构 在孔子的人格体系结构中,以“君子”为中心,在之上有“圣王”和“圣贤”两格,而在之下有“狂狷”、“小人”和“乡原”三类。 所谓“狂狷”,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篇》)意即:孔子说:“得不到言行合乎中庸的人和他相交,那一定要交到狂放之人和狷介之士的人罢!狂放之人向前进取,狷介之士有所不为。”对孔子的这段话,孟子有所解释。 孟子认为,所谓“狂者”,“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孟子·尽心下》)意即:狂放之人,他们志大而言夸,嘴巴总是说,‘古人呀,古人呀!’可是一考察他们的行为,却不和言语相吻合。通过孔孟二人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狂者”是一些志大言狂之人,这些人的缺点是狂妄自大,或言过其实,但优点是志气高昂,富有进取之心。孔子对于“狂者”还作了“古之狂”和“今之狂”的分别,他认为:“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论语·阳货》)“狂也肆”,即狂放直率,不拘小节,肆意直言;“狂也荡”,即狂傲而轻浮。相比之下,孔子更喜欢“古之狂”,因为,“今之狂”大多是“狂而不直”(《论语·泰伯》),没有了“古之狂”那种“狂而直”的坦率品格;有的“今之狂”虽然有直率之性,但是又走向了“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的极端,变得十分地尖酸刻薄。 至于“狷者”,孟子认为乃“不屑不洁之士”,行为有点“踽踽凉凉”(孤独无助,落落寡欢)(《孟子·尽心下》)。“狷者”的缺点是自信不够,明哲保身,但其优点是知耻自好,能独善其身。 “狷者”与“狂者”比,孟子把前者看作是比后者更次一级的品格,曰:“狂者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孟子·尽心下》)这是因为,“狷者”是一种优点和缺点都不甚显著的人格形态,他的“有所不为”与“明哲保身”之间转化的可能性极大,而“狂者”恰恰是一种优点和缺点都十分明显的人格类型,“直率”与“无礼”都是一望而可知的。但总的来说,“狂狷”都是有“筋骨”和“节操”之士(《朱子语类》卷四十三),若能善加裁抑与激励之,可向更高的人格形态迈进。 “狂狷”之下是“小人”。 “君子”是孔子所提倡的理想人格符号,与之相反的则是“小人”。《论语》中,孔子谈到“君子”时往往与“小人”对举。如: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乎,未有小人而仁者。”(《论语·宪问》)这是孔子肯定了“君子”同“仁”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否认了“小人”与仁之间的内在联系。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这是孔子描述了“君子”与“小人”在人格境界上的差异。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孔子从方法论上指出了成就“君子”的修养路径,其中既包括对天命的敬畏和认知,又包括对自我的内省。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君

孔子眼里的君子标准

孔子眼里的君子标准 孔子眼里的君子标准 读过《论语》的人都会发现这里面经常出现的一个词“君子”,直到今天人们还常常将它作为做人的标准,说谁谁是小人,某某人是真君子。但是“君子”到底有什么标准呢?“君子”这个词在《论语》里出现了上百次,“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做人人格标准,我把孔老夫子对“君子”所描述的言语和界定说个大概,有以下几个层次的要求: (一):做一个善良的人,君子的力量始于一个人的人格和其的内在思想。 (二):君子要有“仁义”的博大胸怀,因为一个人的内心仁厚宽和了,才可以做到不认真计较个人小的得失。 (三):一个真君子要做到内心“仁”,“智”,“勇”,只有做到了这些从而也就没有了“忧患”,“疑惑”和“恐惧”了。 (四):君子的做人标准是要做到不苛责外在的世界,把有限的人生精力用在反省自我,苛责自己的内心。一个人的内心对自己要求多一些,对身边的人就会厚道一些。 (五):君子要有悲天悯人之心,包容和怜悯别人的过错,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别人的思想上看问题,所以,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 (六):君子的学习是为了自己的素质提高,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不是为了炫耀于人,取悦于人,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他也曾经对他的学生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也就是说做人要提高自己的人生修养,不要惦记着眼前的一点私利。

(七):君子不仅要是一个好人,还要有伟大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要胸怀天下,奋发有为;孔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于为士矣!”(<<论语.宪问>>);还要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八):君子谋求利益不可以不走正路,走正路和走捷径是小人和君子的区别;孔子曰:“君子喻义,小人喻利”(<<论语.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也就是说小人和君子每天心里惦记的东西也有所不同。 (九):君子是合群的,内心是庄重的,尊严是不可侵犯的,决不拉帮结派,谋取私利;孔子曰:“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 (十):君子胸怀坦荡,坦然无私,能够平和,以善意和所有人走在一起;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 (十一):君子的言行是不会自己要做的事和要达到的目标先说出来的,而是把事情做完了,目标达到了才说。这就叫“先行其言而后行之”(<<论语.里仁>>)。孔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君子”这个词虽在<<论语>>中出现了上百次,而它的道理却是朴素,温馨,和谐的,也是我们每个人当下要学,要做的。目标和理想既是高远,也是遥不可及的,只有把目标和理想存在我们心里,通过不断的学习知识,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素质和人生道德修养,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君子。。。。。。。

孔子的君子观

孔子的君子观 孔子学说以讲仁\礼为主,在宣扬学术的同时他必须找到一个合适载体来担负起宣传推广的任务,于是他创造了一类人,名之曰:君子。在孔子的心目中是把"君子"看作超人似的完美形象的。而且时不时的也以SUPERMAN自居一番。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当他的弟子们问如何做到有"仁"有"礼"时,孔子就说:"象我这样就行了。" 可这又究竟怎样呢?这就需要深入研究一下孔子的君子观了。 "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论语-雍也》)孔子这番话首先描绘出君子的形象:第一不能太本质化,那样太粗野。不符合礼的要求;第二不能太重视仪表,那样又太浮夸。只有内在与外在达到和谐统一时,才能成为君子。这一点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平时多注意就成了。可下面的要求就高起来了。 "君子无所争"(〈论语-八佾〉)。这一点可要命。人人都知道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不争怎么活?孔子倒好,认为君子是虫不是鸟,没必要也不应该早起,那样反而会有被吃的危险。无所争也就罢了,君子还必须看得清时势,分得清利害:"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述而〉)有好处才出来,没好处就躲也来,"君子"是个滑头,孔子是个老滑头。 只有好形象和好眼力是不够的,别人也不见得会为之倾倒。想抬高正面典型,就必须有反面典型来反衬。这时孔子就创造了一个对立面:"小人"。小人一出场,君子才变得有血有肉起来。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孔子认为君子是搞大团结,搞全球统一化的。而小人是搞分裂的,搞党派之争的,是社会不安定因素。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八佾〉)。孔子这里说的义,不是黑社会那种向朋友两肋插刀的义,而是他所说的道,也就是仁。君子看重仁而小人看重利。君子挺伟大的,是吧?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八佾〉)。德仍指仁,而"土"指安乐。这句跟上面提到的一样。而刑指法律,是说君子知法畏法守法。而小人眼里只有利,利之所在是可以奋不顾身的。这样一比,本年度守法专业户的光荣称号不免又要被君子得去了。孔子你就一边偷着乐去吧。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论语-颜渊〉)。成人之美谁都懂啦。不成人之恶就少有人提到,用现代话说就是要见义勇为,不让坏人坏事出现在我们的身边。看看,守法专业户的头衔不够了,孔子又想执法了,起码也是护法吧?唉,君子这么一弄,小人不免要倒霉。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这句就颇有些种族歧视的意味了。凭什么规定只有君子才能上进,小人就一定会一步步落后?孔子这种种族优越观念十二万分的要不得。坚持它难保不会有新纳粹作乱。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说"是悦的通假。整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在君子手下做事情比较容易,却难以讨得他的欢心,除非用他所喜欢的道,也就是仁,否则他会整天黑着个脸。等到他用人时,不管你是否会拍马,他也只按你的才能来安排岗位。而小人就正好相反,比较容易讨好,陪他唱唱歌跳跳舞,他就HAPPY了。而要在他手下做事就比较难,因为每次交任务下来他都有会求全责备。从这句话中很可以看出孔子是有些

论语中的君子

论语中的君子 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理想人格,君子观是中国儒家传统的理想人格模式,也是整个传统中国伦理思想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在早期儒家作品《论语》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君子观思想。本文试图对君子观思想作初步解读, 关键词:君子;小人;仁;信 一、君子必须有仁爱之心,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孔子认为君子必须具仁德,有仁爱之心。《论语·里仁》曾载孔子之言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说作为一名君子连吃顿饭的时间也不能离开仁德,即使是仓促匆忙和颠沛流离的时候也要与仁德同在。由此可见,仁德对于一名君子是多么的重要。关于“仁”的含义,孔子从不同的角度作过多种阐释,但通而观之,“仁”的最主要含义是“爱人”(《论语·颜渊》。下引《论语》,只注篇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对人要有友爱之心。而友爱之心的表现就是能够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对此孔子多有议论,他说君子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即君子对自己要严格要求,严格反省,对他人则要宽厚忍让。他还拿“君子”与“小人”作对照:“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即君子是严格要求自己,而小人则是严格要求别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即君子希望别人成就好事,而小人则是希望别人倒霉晦气。总之,君子是对人宽厚,对己严格,而小人则是对己宽厚,对人苛刻,二者形成鲜明对照。这方面的论述,孔子还有一些,比如“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人不知,而不慢”(《学而》),君子不能以怨报怨,而应“以直报怨”(《宪问》),这些都从不同侧面说明君子应具有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胸襟。 二、君子思想境界要高,视野要宽,处事应从大处着眼 君子既然是人之楷模,其思想境界、眼光视野、处事角度,自不能与一般人相混同。孔子在这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君子作了定位。他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君子可以“食不求饱,居不求安”(《学而》)。为了求道,君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述而》);为了求道,君子甘愿“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孔子还说:“君子贞而不谅”(《卫灵公》),即君子讲大信不讲小信;说“君子务本”(《学而》)。孔子还拿“君子”与“小人”作对照,他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卫灵公》)。总之,君子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境界高,视野宽,识大体,办大事,而小人则目光短浅,为小恩小惠、蝇头小

《论语》中君子具备的品质

《论语》中君子具备的品质 《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化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第一经”。其中的“君子”一词,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代表着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那么,究竟《论语》中的君子具备哪些品质呢?本文将从仁、礼、诚、信、勇等方面进行分析。 仁:《论语》中曾有“仁者爱人”之说,说明君子必须具备仁爱之心。君子应该以人为本,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同时也要有爱心和宽容心态。例如孔子在《论语》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表达了君子应该具备的仁爱之心和宽容心态。 礼: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礼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规范。君子必须遵守礼仪,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孔子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表达了君子应该具备的待客之道和礼仪之道。 诚:诚实守信是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之一。君子应该言行一致,言出必行,做到言而有信。孔子在《论语》中说:“言必信,行必果”,强调了君子应该遵循的诚信原则。 信:君子必须具备信任他人的品质。孔子曾说:“君子不器”,意思是说君子不应该有猜疑心,应该相信他人。同时,君子也应该自己言行一致,让他人相信自己。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勇:在《论语》中,孔子也强调了君子必须具备勇气和果断的品质。君子应该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并且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勇气和毅力,不畏惧困难。孔子曾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是表达了君子应该具备的勇气和果断性格。 《论语》中的君子具备的品质非常丰富和多样化。除了仁、礼、诚、信、勇之外,君子还应该具备好学、谦虚、宽容、大度等品质。这些品质不仅仅是君子应该具备的,更是每个人都应该努力追求的品质。只有具备这些品质,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论语中的君子

论语中的君子 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儒家文化是具有鲜明的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型文化。《论语》把人分为圣人、贤人、惠人、善人、君子、士人、众人、野人、小人等,但实际上又大致可分为圣人、君子、众人、小人四类。圣人很难做到,谁也不敢说自己能做得到,大家都是众人,甚至是小人。小人不是我们所推崇的,我们所推崇的是君子。君子是我们做人的目标,是我们努力要做成的一种人。所以在《论语》里提到君子的就有80余处。那么,《论语》里崇尚的“君子”是怎样一种人呢, 一、君子是一种道德高尚的人 1、君子坦荡荡 君子的美德之一就是要宽容。 子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坦”即平; “荡荡” 即宽广的样子; “长”指常; “戚戚”是忧愁、悲伤的样子。意思是说: “君子总是心胸宽广,小人常是忧愁悲伤。” 孔子不止一次这样说。在《论语?学而》篇孔子说: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人不知:指自己有学问有道德别人不知道或不了解。愠(y u n):恼恨、恼怒)。在《论语?微子》篇中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意思是:君子不疏远他的亲属,不要让 大臣抱怨自己没被重用,老臣旧友没有犯大的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们。不要对某一个人求全责备)。 宽容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能得到百姓拥护,有亲和力的条件。孔子说“宽则得众” (当权者宽容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护)。子张说:“君子尊敬贤人,也能够容纳普通的人; 夸奖好人,同时也怜悯那些无能的人。如果我是个很好的人,那对人有什么不能宽容的呢, 如

果我是个不好的人,人们将会拒绝和我交往,那我怎么可能去拒绝别人呢, ”(原文是“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 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 所以,商汤说: “如果我本人有罪请不要牵连天下万方; 如果天下万方有罪,那罪就由我一人承担。”武王也说: “即使有近亲,也不如有仁人。百姓如果有过错,罪过全算在我一个人身上。” 因此周朝恩赐天下,使好人多起来。 2、君子无所争 君子的美德之二就是要谦让。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射:射箭,此指射箭比赛。古时天子、诸侯、卿大夫等贵族用以挑选人才的礼仪。揖让: 作揖、谦让,这是表示敬意。升:登阶入堂。古时射礼在堂上举行,两人一对,由阶升堂,双方先相互作揖谦让以示敬意,比赛完后也互相作揖谦让下堂。下:走下堂。饮:喝酒。意思是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争的话,也必定是射箭比赛吧〜即使这比赛也先是互相作揖致敬然后登堂,比赛完后走下堂互相敬酒。这样的争,也还是君子之争啊〜” (引自《论语?八佾》)孔子认为君子有四种道德品行。其中之一就是谦逊。,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谦逊),其事上(侍奉君主)也敬(谨慎),其养民也惠(有恩惠),其使民也义(合乎道义), 。 3、君子喻于义 君子的美德之三就是讲仁义。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喻:明白,懂得。意思 是说,君子明白的是大义,小人懂得的是私利。 在《论语?里仁》篇还记载了孔子说的一段话:“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

《论语》中的君子观

论语中的君子观 不同的地域文化有着不同的人格理想,在欧洲早期,他们的人格理想是骑士、绅士,在东方是武士,而在中国,中华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 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对于什么是君子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在《论语》当中有很多君子与小人的对比,这种对比让我们从另一方面对君子有了明确的理解,接下来我们从九个对比来更深刻的理解何为君子之道: 第一、君子怀德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怀德就是心存仁德,怀利天下的原则,怀土就是怀自己脚下的土地,也就是身上的占有物。《大学》里讲到,作为君子放在最前面的是道德,有了德才有真正的人,有了人才有脚下的土地,有了地才会产生财物,有了财物才能享用,因此,道德为本,钱财为末。 第二、君子之德风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小人是指一般的民众,说一般民众是草也不是贬低。君子必须挂起道德之风,必须去影响我们脚下的草,让他们产生起伏,让他们产生有利于社会道德的那种波动,这也是君子的社会责任感,必须对社会负责。君子必须成为风,成为社会上的一股道德之风,去改变人间。对于有狭隘性,暧昧性,占据性,草根性的草民,君子必须拿出自己的高贵的生命能量对他们传播和梳理,如果默不作声,那仁义何在,道德何在?所以一定要告诉大家,一定要传播,一定要教育大家。 第三、君子成人之美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第一,没有完成的美尽量完成, 第二,没有起步的美开始起步,化非美为美。这种成人之美超过了与人为善。 成人之美是一个选择,是一种水滴石穿的修炼。 第四、君子周而不比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在进入一个生疏的环境里,我们都会着急找几个朋友,但是这几个朋友一旦形成,就有了一个小圈子,叫做利益共同体,和圈子之外的多数人明明暗暗的产生了比较,对峙,算计,防范,这就形成了小人行迹了。而君子会把这些朋友作为过渡,队伍扩大之后这个小圈子就不存在了,这就在人际关系中成了君子。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第五、君子坦荡荡 小人比君子要劳累的多,君子是快乐轻松的感觉,小人为什么劳累: 第一,小人结党营私,就必须制造敌人,窥探对手,敏感一切信息,所以整天战战兢兢。第二,小人要成人之恶就必须找潜在的要素,找到恶的可能存在。寻找善的裂缝,美的疤痕。第三、躲躲藏藏,遮遮掩掩,费尽心机,偷偷摸摸。 第四,在自己的小团队里也是彼此暗比,互相提防,还要表现出没有比,没有防,伪装成生死莫逆啊,肝胆相照,这多累啊。 人们历来只恨小人天天志满意得,却不知道他们夜夜心慌意乱,君子要践行仁义,立天下,当然是恨劳累的,但是这个劳累敞亮通达,无需躲避质疑的眼光,无需添堵裂痕,无需防范

《论语》论君子

《论语》论君子 作者:刘思禾 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4年第24期 1.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宪问》) 【解说】孔子讲过:君子怀德。所谓君子,就是追求德性完善的人。所以,当子路问怎么做一个君子时,孔子回答说:君子要用恭敬严肃的态度来修养自己。子路很奇怪,难道就是这样吗?他觉得这太不够了。孔子补充说,修养自己从而对周围的人有益。子路又追问,孔子就回答说,修养到最后,君子对所有人都有益。不过,这是最高的要求了,恐怕尧舜还为难啊!子路层层追问,孔子一一作答,君子修己以成仁的品格越发清晰。 2.子曰:“君子不器。”(《宪问》) 【注释】器,器物。 【解说】孔子说,君子不应该仅仅像一个器物而已。什么是器物呢?有专门用途的东西就是器物。比如鼎是烹饪用的,笔是写字用的。对人而言,专注于某项技能而不及其他,那就像器物一样了。我们现代社会教育偏重于培养专业技能,而不是人的德性通识。一个国家需要专门人才,但也需要有操守有通识的优秀人才。君子不器,而贵在求道。在这个意义上,君子代表了中国古典人格的典范。 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注释】质,内在的质地。文,外在的文饰。 【解说】本章孔子强调说,君子内在的朴实与外在的文雅要统一起来。质,人的内在品格朴实厚重;文,人的言谈仪表优雅得体。一个人太注重内在,忽略了优雅的风度,这是有缺憾的。反之,一个人华丽优雅,却没有真实的道德感,这更不够。孔子希望二者能够统一起来,这样作为君子就完美了。 4.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里仁》) 【注释】适,音dí,一定。莫,不肯。比,音bì,执守。 【解说】《论语》中几次提到君子和义的关系。《里仁》篇讲到“君子喻于义”,《卫灵公》篇讲到“君子义以为质”,《阳货》篇讲到“君子义以为上”,本章讲到“义之于比”。义就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