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派鼻祖郑钦安一乾坤与坎离
“火神派”再述

・壶天漫笔・36・ 收稿日期:2004-10-19作者简介:张存悌(1947-),男,辽宁沈阳人,主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肿瘤和疑难病症。
“火神派”再述张存悌(沈阳抗癌止痛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11) 关键词:火神派;学术思想;宗师;传人;著作;医话中图分类号:R249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05)01-0074-02 去年曾写过一篇《火神派述略》(载本刊2004年3期),感到意犹未尽,同时又搜集了许多新资料,故而再议这一话题。
一般公认,凡能构成一家学派者,必须具备几个条件:第一,有一个独特的学术思想或者说学说,例如河间学派的火热论;第二,有一个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即宗师,例如补土派的李东垣,还要有一批跟随宗师的传人(亲炙或私淑),对其学说或尊崇,或信抑,或研究,甚至发扬之,从而形成一个“人才链”;第三,必须有阐述学说观点的有影响的传世著作,例如伤寒学派的《伤寒论》,温病学说的《温热论》等;当然还要有相当的临床实践(医案)。
这几条缺一不可,否则难以形成气候,更无以造成影响。
按此标准衡量,火神派可谓条条具备,甚至可以说“十分过硬”。
1 火神派的学术思想 以郑钦安为代表的火神派最主要的学术思想是:重视阳气作用,善用扶阳方法治病,对阳虚阴盛病症的辨识深刻而全面,擅用大剂姜附等辛热药物,在有些方面超过前人,对后人也颇具影响。
当然火神派的学术思想与以张景岳为代表的温补派有所不同,这一点笔者将在以后介绍。
2 火神派的宗师和传人 火神派的开山鼻祖是郑寿全。
郑寿全(1824-1911),字钦安,四川邛崃人,清同治年间,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邛崃县志》称其为“火神派首领”。
以重视阳气,善用附子干姜等辛热药著称,人誉“郑火神”,“姜附先生”。
誉满川蜀。
郑钦安中年设帐授徒,自然桃李众多,传人不在少数。
从有限的资料中可知,入室弟子有卢铸之(1876-1963)先生,光绪十六年从师于郑钦安先生学医达11年之久,继承郑钦安学术思想,屡起沉疴,时人尊呼为“卢火神”。
郑钦安医学三书读后和评价

郑钦安医学三书读后和评价郑氏三书曾作为教材,可惜多数师兄未曾学到《伤寒恒论》就终止了。
对此书,论掌握的精深,自然是太极医道的吴自然老师。
从客观角度和个人角度来讲述,郑钦安的医学成就,是远在明清很多医家之上的。
而这个成就之大,便是得人身一副全龙,指明水火,以气化恒常推演伤寒。
郑氏学术不偏不倚,至道之下第一人。
然多数学郑氏,多以为火神,这是误读。
火神只是郑氏之下乘法,一气是上乘法,阴阳是中乘法。
书中聊聊数语,揭示三大简明清晰实用体系。
可惜,越是简明之理,越是费掌握。
所以,不到一定高度,学郑,往往不明其道。
今本郑氏嫡传心法,简略指出读此三书路径。
郑氏上乘法,乃是一气。
以一气,即人身一副全龙,大解生机病理。
此一气之法若得,便得上乘医学。
而一气之追寻推演,无非升降出入,元真通畅,宜在此处下功夫。
为怕不明推演痕迹,寻不着真实端的,特示以中乘之像,阴阳水火寻龙。
阴阳水火非为分,原为寻全龙,切记此言,便得由中乘推演上乘法诀。
若不能悟得全龙,要执定阴阳,可见阴阳分辨法。
郑氏出辨阴阳金针,原本可以即止,何以絮絮叨叨,又举若干例子?意不外使后学,能推敲两仪至理,复归先天一气。
而所有执定阴阳治法,原不外是调一个升降出入畅固和化与否。
宜在例子所举症状治法之中,细细揣摩,揣摩后,再配以伤寒恒论,可得郑氏真精神。
郑实在是一位经方大家,道家外门弟子,看过前两书,再看《伤寒恒论》,即可明白,郑孜孜以求之物。
欲学郑氏,其法甚简明,但最好不要平地起高楼,能先有伤寒基础,是最好不过。
否则,便容易认定附子和三阴不放,上手便粗鲁。
所谓,用三阴法治三阳,失亦不远,用三阳治三阴,后果严重等说,可见其急功近利,无扎实基础!三阴当用三阴法,三阳当用三阳法,各有其法,何得以三阴治三阳?扶阳效果确实显著,但是阴精生养甚难。
整个生命的不秘之秘,以油灯喻:灯油有限,火焰却一直在燃烧,本身就是一个趋向外,趋向化与耗的过程。
这就是为何要归真复命,方可言长生的道理。
学习火神的相关著作的上点体会

学习火神的相关著作的上点体会学习”火神派”相关著作的一点体会道少斋主人——毛以林很久以前有网友和我讨探火神派学术观点,说实话,那时候我对火神派的一些观点并没有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不过大家都对火神派很感兴趣,想必是值得研究一番了。
后来,弄到了几本相关著作,认真学习,得到一点体会,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主要论点:重阳气。
主要写作:只突出温阳成功的案例,但并非不讲辨证。
主要药物:附片、干姜、肉桂之类,方以四逆辈为主。
主要特点:从张仲景《伤寒论》学说观点发展而来,用阳药时不挟阴药,此与张景岳阴中求阳大不相同。
用量特点:量大而力宏,注重煎煮法。
如何看待:郑氏等辨阴阳之法,极有价值,最值得一学,但不可轻易使用大量附片之类。
火神派多为四川人,川人多以花椒、肉桂等辛辣之物为常食之品,耐得辛温之品,学其辨证,用药剂量当结合当地人之体质加以调整。
学其用温阳药技巧,但不宜陷入不讲辨证的泥潭。
凡病动必有附、桂、姜,必失辨证,害人不浅,初学者当留心之,尽信书不如无书。
关于”火神”的见解赵洪钧总之,有必要对温补法的源流和理论问题作些说明,以便网友们更好地理解”火神”帖子,并恰当运用温补法。
自觉有责任阐述温补法,还因为这个派别源于河北。
真正的中医学术派别是从金元时代开始的。
即河间学派和易水学派。
他们的创始人都出生于今保定附近而且基本上同时出现——刘河间略早。
有人称这两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为”金元四大家”。
说刘河间是寒凉派;张元素是脏腑辩证派;张从正是攻下派;李东垣是补土派。
这是不准确的。
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河间派——重用寒凉。
攻下不远寒——张从正还是重用寒凉。
易水派——重用温补。
补中不远甘温——李东垣重用甘温。
于是,到了明代(包括清初)以上两派演变成温补派和反温补派。
李时珍、张景岳是旗帜鲜明的温补派,徐大椿是旗帜鲜明的反温补派。
寒凉派后来演变为温病学派,本文从略。
温补派发展到顶点,代表人物是明代的赵献可——代表作《医贯》。
徐大椿特别反对他,专门写有《医贯砭》。
火神派

火神派简介中医是用来干什么的?别费话是用来看病的!看病最重要的是什么,疗效!!火神派就是一个有很高疗效的中医流派!请大家看一个医案。
蒋某,口糜,满口生白疮,容易疲乏,特别怕冷。
先用炮姜加甘草汤加桔梗,无不良反应,继以附子理中汤4剂,最后用潜阳丹四剂而愈。
虽食煎炒辛辣食物,亦未复发。
“以后用此方治愈此类病症,数十例”评析:在《医法圆通卷一》中,郑氏说到··口糜者,满口生白疮,系胃火旺也。
”对于口糜,西医学称之为口腔溃疡者,“亦非仅由胃火所致,有因虚火上浮引起的”“唐氏举自己的案例证明,并用此法治愈这类患者数十人”可见此类患者并不少见。
郑氏一向强调,头面五官各症,常存阴火概念。
关于本案所用前后3方,为唐氏治疗虚阳上浮,治疗五官诸症诸症如咽炎,喉炎等用药常规套路。
其中首选炮姜甘草加桔梗,具有一定的试探意义,若无不良反应或不加重,即考虑用附子理中汤或潜阳丹进取。
节选张存悌《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郑钦安火神派是由清代末年四川名医著名伤寒学家郑钦安创立的一个重要学派。
阴阳阴阳为纲辨认万病阳气火神派已扶阳学说为理论,注重阳气。
附子临床上以擅用附子而著称。
重要传人卢门三代(卢铸之,卢永定,卢崇汉)云南吴佩衡(其子吴容祖),上海祝味菊,唐步琪,李可,刘力红。
《医理真传》火神派奠基之作火神派完全可以登堂入室,可以说是中医的正统!火神派基本学术观点1.阴阳为纲判分万病。
良医之救人不过能辨认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证。
亦不难于识证,而难于识阴阳”“是以病参究,一病有一病之阴阳,知此,始明仲景之六经还是一经,人身五气还是一气,三焦还是一焦,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内经)“余考究多年,用药有一点真机,与众不同,无论上下诸证,不问男女老幼,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现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用药专在这先天之极真种子上治之,百发百中。
“火神派就是用附子?”这么理解就错了,看看什么是真正的火神!

“火神派就是用附子?”这么理解就错了,看看什么是真正的火神!中医学苑xyzych1988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火神派医书十一种》,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中医火神并不神扶阳是良方火神派什么是火神派火神派是近年来慢慢被人们所了解,《思考中医》这本书的畅销也大大提高了火神派的知名度。
严格来说,火神派并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定义。
所谓火神,是说善用热性的药物治病。
我们可以说火神派是由清末四川名医郑钦安创立的一个重要医学流派,以注重阳气,擅长使用附子而著称。
火神派有两大特点:第一,治病强调扶阳,多用“扶阳三味”。
扶阳三味指姜(干姜、生姜、炮姜等)、桂(桂枝、肉桂等)、附(制附子、生附子、乌头等)三类热药。
第二,火神派强调“阳主阴从”,崇尚使用经方。
《扶阳讲记》—书中说:“《周易》明确地谈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强调了‘阳’在了万物生命活动中居主导地位。
”《伤寒质难》中说:“夫一切机能,皆属阳气,损在形质,始曰阴虚……良工治病,不患津之伤,而患阳之亡。
所以然者,阳能生阴也。
”比起温补学派,火神派有自身的特点。
郑钦安在《医法国通》中指出:“阳虚一切病证忌滋阴也:凡阳虚之人,多属气衰血盛,无论发何疾病,多缘阴邪为殃,切不可再滋其阴。
若更滋其阴,则阴愈盛而阳愈消,每每酿出真阳外越之候,不可不知。
”郑钦安火神派谱系火神派的开山鼻祖是郑寿全(钦安,以郑钦安名世,下文称郑钦安),《邛崃县志》称其为“火神派首领”。
郑钦安则由师承自一代大儒刘沅(字止唐,以刘止唐名世,下文称刘止唐),所以后世也称刘止唐为“火神之祖”不过比较受大家认可的火山派开山祖师还是郑钦安。
刘止唐“指示《黄帝内经》、《周易》太极、仲景立方力法之旨”。
《黄帝内经》就不用说了,中医中药都绕不开的经典。
往上追溯,火神派的源头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郑钦安入室弟子有卢铸之(1876-1963),光绪十六年从师于郑钦安学医达11年之久,继承郑钦安学术思想,屡起沉疴,时人尊呼为“卢火神”。
火神鼻祖郑钦安观点,人参重在补阴

摘自郑钦安《医理真传》:按独参汤一方,乃补阴之第一方也。
今人用为补阳、回阳,大悖经旨,由其不知水、火立极之妙,药性功用之专。
余为活人计,不得不直切言之。
夫人身所恃以立命者,惟此水、火而已,水、火即气、血,即阴、阳,然阳之根在乎坎,天一生水,一点元阳含于二阴之中是也;阴之根在乎离,地二生火,一点元阴藏于二阳之内是也。
水、火互为其根,乾、坤颠倒,各有妙用。
故经云:“善补阳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于阳中求阴。
”今人罕明此理,一见阳虚症,用药即着重心,而不知着重肾;一见阴虚症,用药即着重肾,而不知着重心。
究其所用药品,阳虚重在人参,阴虚重在熟地。
查熟地甘寒补阴,尚不为错,而人参甘寒,近来所出洋参味苦,苦寒之品,皆补阴之品,非补阳之品。
故仲景不用参于回阳,而用参于大热亡阴之症以存阴,如人参白虎汤、小柴胡汤之类是也。
大凡药品,性具苦、寒、酸、濇、咸味者,功专在阴;具甘、温、辛、淡、辣味者,功专在阳。
今人着重在后天坎、离之阴、阳,而不知着重坎、离中立极之阴阳,故用药多错误也。
仲景一生学问,即在这先天立极之元阴、元阳上探求盈虚消长,揭六经之提纲,判阴阳之界限,三阳本乾元一气所分,三阴本坤元一气所化,五脏六腑,皆是虚位,二气流行,方是真机,阴阳盈缩,审于何部,何气所干,何邪所犯,外感由三阳而入内,六客须知,内伤由三阴而发外,七情贵识,用药各用实据,如六经主方是也。
然补坎阳之药,以附子为主;补离阴之药,以人参为先,调和上下,权司中土,用药又以甘草为归。
此皆立极药品,奈人之不察何!余细维世之用人参以补心,即为补阳也,不知心虽属阳,外阳而内阴,功用在阴,周身阴血俱从火化得来,故色赤。
经云:“心生血”。
又曰:“火味苦。
”以苦补心,即是补离中之阴也,而非补真阳也。
千古以来,用参机关,惟仲景一人知之,而时珍本草云:“能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
推斯意也,以为水火互为其根。
经云:“阳欲脱者,补阴以留之”,独参汤是也。
“阴欲脱者,补阳以挽之”,回阳饮是也。
火神派鼻祖郑钦安十六服药与须知

鼻祖———医书解难问答录学生(心情有点郁闷)问曰:老师,今天讲解郑钦安关于血证的治疗经验,你单纯讲其血证的扶阳治疗思路,难道说郑钦安他就专一扶阳治疗血证吗?老师(笑出了声)答曰:看来,你把这样的题目看得太简单了。
虽然题目上是讲郑钦安关于扶阳治疗血证的经验,实际上我们还要把他为什么要重视扶阳治疗血证的学术思想弄明白,才能真正了解郑钦安洞察阴阳,推崇阴阳至理,最终发现阳虚症多而阴虚症少,我们把他扶阳法治疗血证的特色进行讨论,学习才更有临床意义与价值。
学生(仍然不太明白地)问曰:郑钦安那是怎样辨治血证的呢?老师(收起笑意)答曰:郑钦安认识血证与治疗方法,仍然是推崇他的阴阳至理,虽然“一病有一病之阴阳”,但“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医法圆通·自序》),而血证当然也不例外了。
如他所说:“血证虽云数端,究竟不出阴阳盈缩定之矣”。
可世医市风,“一见血出,红光遍地,人人皆谓之火,医生亦谓之火”(《医法圆通·血证门》),但郑钦安却认为,“众人皆云是火,我不敢即云是火,全在有神无神处,仔细详情,判之自然无差矣”(《医法圆通·经水来多而色紫成块》)。
学生(仍然不明白)问曰:为什么郑钦安他不敢说是火呢?老师(沉思后)答曰:因为世习不明阴阳至理,见血就凉即入泥潭。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市习不明白,“火有阴阳之别,血色虽红,由其从火化得来,终属阴体(血为阴,内含阳,如同离卦,外阳而阴内,故为阴体)。
气从阳,法天,居上;血从阴,法地,居下。
天包乎地,气统乎血,气过旺可以逼血外越,146则为阳火;气过衰不能统血,阴血上僭(僭者,超越本分之意)外溢,则为阴火。
阳火(即阳症,阴虚),其人起居一切有神;阴火(即阴症,阳虚),动静起居一切无神。
阳火始可用以上(六味地黄汤、回龙汤、生地四物汤加炒芥、藕节、茜草、茅根、牛膝、大黄之类)市习之方,阴火绝不可用”(《医法圆通·血证门》)。
学生(想想后)问曰:为什么阴火导致的血证,市习之方法不可以用呢?老师(抬头想想)答曰:这是因为,“今人一见失血诸证,莫不称为火旺也。
走近郑钦安

走近郑钦安郑钦安的三部曲《医理真传》、《医道圆通》和《伤寒恒论》终于自学完了。
郑钦安,名寿全,字钦安,清,公元1824-1911年,四川会理县人。
其代表弟子有卢铸之、吴佩衡、祝味菊、唐步祺、卢崇汉、李可、张存娣等。
郑钦安乃火神派的鼻祖。
所谓“火神派”,是指以郑钦安为代表的在理论上推重“阳气”,临证治法上重视扶阳,方药中擅用附子、干姜、肉桂、细辛等辛热药组方治疗危重疑难病证,并屡获奇效的一个医学流派,此亦谓之“温阳派”或“扶阳派”。
好久以前就看过郑钦安的徒孙们介绍过郑钦安的文章,也看过一部分人对火神派的冷嘲热讽。
今天真正读过他的大作,方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
故注文以记之,以致敬先贤。
一、总体印象推崇火神派的自不必说,贬低火神派的大多责其乱用附子等温经药以致造成很多痹症。
客观地讲,看过郑钦安的三部曲后,我没有看到其火神派的“乱用”迹象,更多地看到了其大师级的辨证细微之处。
不能因为其后人的学业不精而责之于师傅的不是。
若如此,诺大的中医群,良莠不齐,岂能因为一批庸医的出现而归咎于仲景?二、印象《医理真传》《医理真传》成书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
1,世俗人眼光中的“火神派”诊病中多只看到阴证而看不到阳证,因而治病组方多只见扶阳而不见滋阴。
实际上并非如此。
试看以下的诊法:2,辨阳虚证法:凡阳虚之人,阴气必盛。
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暝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满口津液,不思饮水,即饮也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
更有以下迷惑人的虚火上炎的假阴虚实则真阳虚证:如1)面赤如朱(元阳外越)2)脉极大如石(也是元阳外越)3)齿缝流血(阳虚不能统血)4)喘促、咳嗽、涌痰(肺阳虚不能制上僭之肾阴)。
所有这些虚火上炎的病证都会有或多过少便伴着一个共性——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暝倦卧等症状。
所有这些症状假如用寒药清热也会收到短暂的效果,但从长久来看,会越治越虚,南辕北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乾坤与坎离
一、乾坤与坎离
学生(满脸微笑)问曰:老师,我觉得学习火神派扶阳学术思想,已经有好几年了,在临床上应用扶阳心法姜桂附也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可回头来看郑钦安老夫子的原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特别是前两部著作,总是觉得难以理解,不如看老师您所写的书容易读懂,并且临床上您的解释与医案,非常明了。
可您总是说,真正想要提高扶阳理念到深层次里面去,还是要看懂读明白郑钦安原著非常重要。
但总是觉得有点太难了,希望老师给予解释,比如《医理真传》开章第一篇,老夫子为什么要把“乾坤大旨”作为开篇第一章内容来讲呢?
老师(微笑点点头)答曰:你说的问题,代表了大多数学习扶阳理念者心态问题。
不错,郑钦安的书比较难懂,你读不明白这很正常。
为什么这么说呢?你想想,郑钦安老夫子积累三十几年写成的书,你几年想看明白,这是很不现实的,而现代人所写的扶阳专著,比较容易读懂,是因为这都是扶阳医家经过临床实践与深思熟虑而写出来的,等于是现代郑钦安医书的翻译版,比如唐步祺的《郑钦安医书阐释》就是这样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来理解郑钦安的学术思想的。
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与临床观察积累的增多,慢慢地就能读懂郑钦安的原著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如果经常与师傅交流学习体会,这样学习与提高就更快了。
你所提问说,为什么郑钦安老夫子把“乾坤大旨”作为开篇第一章来讲,说明其意义重大,不然不会放在第一篇内容来讲。
学生(疑惑不解地)问曰:我实在是不明白“乾坤大旨”的重要性在哪里。
而且是老夫子讲了半天,都没有涉及中医学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呢?
老师(笑着)答曰:俗话讲:万事开头难。
讲的就是这个问题。
从“乾坤大旨”这4个字来讲,郑钦安老夫子指的是,自然天地阴阳与中国文化源头《易经》之联系,让我们认识到自然界天地阴阳乾坤,中国文化在《易经》中已经有了很经典的认识与解释,而只有理解与认同中国文化之源头理念,才能真正认识中医学之根源。
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理论成就了中医药学,只有弄明白中国传统
1
——
—医书解难问答录郑钦安鼻祖
文化之精髓和主干,才能学好他的这3本医学著作。
这才是郑钦安真正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意愿。
学生(似乎明白了)问曰: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意思是让我们学习他的书
本之时,首先要了解一下中国文化理念之源头,因为中国文化主干与方向,才是学好中医学的根本。
那他想要我们了解什么理念呢?
老师(微笑点点头)答曰:要我们理
解天地、阴阳、乾坤、卦象与人体类比的
关联性,让我们知道天地阴阳与人体阴阳
一体理论,这才是郑钦安老夫子所要表达
的真正意图。
学生(拍拍脑袋)问曰:原来是这样
的。
我有点明白了,比如书中所说:“乾
为天,属金,纯阳也。
称为老父、老阳、
老子,又名曰龙。
坤为地,属土,纯阴
也。
称为老母、老阴”(《医理真传·乾坤大旨》)。
老师(拿出郑钦安的书)答曰:你读得不错,这就是《医理真传》中首篇内
容之开始。
不过你不要忘了,乾前还有一个卦象“
”,坤前也有一个卦象
“”,这两个卦象放在了文字的前面,其意义是十分深刻的。
学生(迷惑地)问曰:我没有觉得这两个符号,即乾“
”与坤“”两
个卦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要表达呢?
老师(深思一会儿)答曰:看起来这两个符号没有什么特别的,可讲解起来
就很复杂了。
不过我们可以长话短说,你看乾卦三横都是不断的,这每一横古人称之为“爻”,一横叫作一爻。
而坤卦之三横都是断开的,每一个断开的三横也叫作一爻。
学生(急忙插语)问曰:老师,这个爻字,读作。
爻字是什么意思呢?
老师(暗示不要着急)答曰:这个爻字,古人有三层意思解释:一是指日光,二是指月光(爻,皎也),三是指日月之交辉投射(爻,交会也)。
从这三层意思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这是一种记事的方法,如不断的一横爻,看作是白天有阳光的时候,表示阳气在白天才有;而一横有断的爻,看作是夜晚有月光的时候,表示月光在夜晚才有,与白天相对比而言,看不见的夜晚为阴。
这就是古人最早发明记事的方法之一,久而久之,古人把这种记事方法称之为卦象,卦者,挂在那里能看到的意思,这就是抬头看天空与低头看大地的意思,实际意思是说就放2
一、乾坤与坎离
在那里,一看便知。
这么简单的意思吧?
老师(语气肯定地)答曰:古人当
时想的就是这么的简单。
如《易传·系
辞下》中所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
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也
就是说,古人当时就是这么抬头看看天
地,无非是白天与夜晚,那白天有阳光就是阳,夜晚看不到了阳光就是阴;反身看看人类自己,无非就是男人与女人。
这就是古人最早应用卦象记事,并指出阴阳问题的关键。
学生(更加迷惑)问曰:真的就这么简单吗?
老师(满脸笑意地)答曰:不要把问题想得太复杂化了。
你想想,大自然千奇百怪,包罗万象,如果进行详细分类的话,那将是永远也无法完成的天文数字。
但是,聪明的古人并没有去机械地思考事物,却用的是最为简单的记事方法,用《易经》中的两个阴阳符号,就把自然界及宇宙万事万物都包含在了里面,你说这是不是人间奇迹呢?并由此而展开对自然界进行有目的的探索与思考,这其中就包括研究人类自身的问题。
学生(还是不明白)问曰:那您说,这个乾卦“”符号与坤卦“”符
老师(收起了笑意)答曰:把阴与阳这两个最为简单的符号,进一步
天,用3个不连续的横来表示地,这就是古人最早的思想意识与目的。
学生(满心狐疑地)问曰:这两个卦象乾与坤就表示这么简单的意思
老师(又笑道)答曰:你不要着急吗!乾坤大旨的目的,郑钦安就是想要把极为复杂的中国文化源头理念,简单地归纳为阴阳两条,这样我们学习起来就方
便而实用。
看似简单的两个卦象,即乾与坤,其内容已经有诸多的表示与
学生(迷惑不解)问曰:是不是书里所说的,“乾为天,属金,纯阳也。
称为老父、老阳、老子,又名曰龙。
坤为地,属土,纯阴也。
称为老母、老阴”(《医理真传·乾坤大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