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应用

免疫学应用
免疫学应用

第十章免疫学应用

主要内容

(一)免疫学防治

1.重要概念

(1)自然自动免疫:指机体受到各种病原体隐性或显性感染后主动产生的特异性免疫。

(2)自然被动免疫:指机体经胎盘或初乳被动获得的特异性免疫。

(3)人工自动免疫:指给机体接种抗原性物质(如疫苗、类毒素),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的一种预防微生物感染的措施,主要用于预防。

(4)人工被动免疫:指给机体注射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其他免疫效应分子,使机体立即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方法。主要用于紧急预防和治疗。

(5)生物制品:用于人工免疫的疫苗、类毒素、免疫血清、免疫细胞制剂、细胞因子及免疫诊断用品(诊断菌液、诊断血清)等统称为生物制品。

(6)疫苗:用细菌制成的抗原性生物制品称为菌苗。以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制成的生物制品称为疫苗。习惯上把以上两类制剂统称为疫苗。

(7)死疫苗:选用免疫原性强的微生物标准菌株经大量培养后,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其杀死或灭活而制成的预防制剂。

(8)活疫苗:指用人工定向变异或从自然界筛选获得的毒力高度减弱或基本无毒的病原微生物制成的预防制剂。

(9)类毒素:细菌外毒素经0.3%~0.4 %甲醛处理,使其毒性消失而仍保留其免疫原性即为类毒素。

(10)自身疫苗:从病灶中分离出病原体,经处理后再给患者自身注射的死疫苗。

(11)亚单位疫苗:从病原体各组分中提取的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的成分制成的疫苗。

(12)合成疫苗:用人工合成肽抗原,配以适当载体与佐剂制成的疫苗。

(13)抗毒素:是将类毒素多次给动物注射后,取其血清提取纯化制成的生物制品。

(14)胎盘球蛋白和血浆丙种球蛋白:分别由健康产妇胎盘血和正常人血浆中

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制成的生物制品。

(15)免疫增强剂:指能增强、促进或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生物或非生物制剂。

(16)免疫抑制剂:是一类抑制机体免疫功能的生物或非生物制剂。

2.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比较(见表1-10- 1)。

表1-10-1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比较

比较项目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

接种物疫苗、类毒素抗体(抗毒素、丙种球蛋白)免疫出现时间慢, 1 ~4 周快,立即产生

免疫力维持时间长(数月至数年)较短(二周至数周)用途主要用于预防多用于紧急预防或治疗

3.死疫苗与活疫苗的比较(见表1-10-2)。

表1-10-2 死疫苗与活疫苗的比较

比较项目死疫苗活疫苗

制剂性状杀死的病原微生物弱毒或无毒的病原微生物接种量及次数量大,2~3 次量小,一次

保存及有效期易保存,较稳定,有效期一年不易保存,4℃数周失效免疫效果较差,维持数月至一年较好,维持1~5 年或更长

4.计划免疫按规定所有适龄儿童必须接种的项目,主要包括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

百白破三联疫苗和卡介苗(BCG )四种疫苗。

5.常用的免疫预防及治疗制剂(见表1-10-3 )。

表1-10-3 常用的免疫预防与治疗制剂

免疫预防制剂免疫治疗制剂活疫苗死疫苗免疫调节剂免疫抑制剂

麻疹疫苗伤寒、副伤寒疫苗左旋咪唑糖皮质激素、烷化剂、

卡介苗卡介苗环胞霉素A.、FK-5 06、抗细胞抗体脊髓灰质炎疫苗百日咳疫苗短小棒状杆菌IL 抗体及ILR抗体,中草斑

流脑疫苗香菇多糖及其有效成分(如雷公藤)等

乙脑疫苗各种细胞因子如

钩端螺旋体疫苗和斑疹伤寒疫苗等IL一 2、IFN等

(二)免疫检测

1.免疫细胞的检测

(1)T淋巴细胞数量及功能的检测

1)T细胞数量的检测:

T细胞特异性抗原的检测:人T细胞表面具有较特异的抗原成分CD3、CD4、CD8分别用小鼠抗CD3、CD4和CD8的单克隆抗体作为第一抗体与细胞结合,再用荧光素标记的兔抗小鼠IgG的抗体作为第二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用荧光显微镜或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的数量。正常人外周血中CD3+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的65%~70%,CD4+细胞与CD8+细胞的比例约为2︰1。

E 花环形成试验:T 细胞表面具有绵羊红细胞受体(CD2 )。因此,取人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与绵羊红细胞共同孵育后可形成以T 细胞为中心的、周围吸附绵羊红细胞的花环样集团,故称为E 花环形成试验。该试验常用于T细胞数量的检测。

2)T细胞功能的检测: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有丝分裂原或特异性抗原可在体外引起淋巴细胞增殖,根据其转化程度可测定细胞免疫学功能和水平,这类方法称为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细胞免疫功能检测指标。刺激素以植物血凝素(PHA)应用最为广泛,正常人外周血淋转率为65%~70%;

皮肤试验:通常用特异性抗原(结核菌素、链激酶—链道酶等)和非特异性抗原(如PHA)注入皮内。正常机体对某种抗原建立了细胞免疫后,如用相同抗原作皮肤试验时,常出现阳性的Ⅳ型超敏反应。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反应微弱或阴性。此法临床上较常用。

(2)B细胞数量及功能的检测

1)间接荧光法:成熟B细胞表面具有特异性的SmIg,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兔抗人免疫球蛋白做直接荧光法染色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显荧光的细胞为B细胞。正常人外周血中SmIg+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的10%~15%。

2)溶血空斑试验:是体外检测B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测定药物和手术等因素对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评价免疫治疗或免疫重建后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

2.抗原抗体反应

(1)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及特点: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和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在体外一定条件下可出现肉眼可见的现象,其特异性结合是基于两种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亲和性。据此,可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或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因为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并且临床上标本多用血清,所以体外抗原抗体反应亦称为血清学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具有特异性、比例性、阶段性和可逆性等特点,并受电解质、温度及酸碱

度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2)抗原抗体反应的常见类型

1)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细胞等)或表面覆盖抗原(或抗体)的颗粒物质(如聚苯乙烯胶乳、红细胞等),在一定条件下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结合形成凝集团块,称为凝集反应。凝集反应既可定性检测,又可进行半定量检测,即将标本作一系列倍比稀释后进行反应,出现阳性反应的最高稀释度作为效价(或滴度)。其常见的方法有:直接凝集反应: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称为直接凝集反应。常用方法有①玻片法,为定性实验;②试管法,为半定量实验。

间接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在适量大小的载体颗粒(如胶乳颗粒、人O型红细胞)表面,再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常用的方法有①正向间接凝集试验,用抗原致敏载体检测标本中相应抗体,如测定类风湿因子;②反向间接凝集试验,用抗体致敏载体检测标本中相应的抗原,如测定乙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③间接凝集抑制试验,诊断试剂为抗原致敏的载体颗粒及相应抗体,用于检测标本中是否存在与致敏抗原相同的抗原,如测定尿液中的HCG;④协同凝集试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抗体的载体进行的凝集反应称为协同凝集试验。其基础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胞壁中含有A 蛋白(SPA ) ,它能够与IgG类抗体的Fc 段结合,但不影响Fab 段与相应抗原的结合。协同凝集试验可检测血液、脑脊液中的微量抗原,常用于流脑、伤寒、布氏菌病的早期诊断。

2)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合适条件下形成可见的沉淀现象,称为沉淀反应。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四种。

单向琼脂扩散试验:方法是将抗体混入加热溶解的琼脂中,制成含有抗体的琼脂板,将待检抗原材料加入琼脂板的小孔内,抗原向四周的琼脂中扩散,与抗体相遇并比例适宜时可形成以小孔为中心的圆形沉淀圈,其直径与加入的抗原浓度呈正相关。常用于定量测定血清IgG、IgM、IgA和C3的含量。

双向琼脂(免疫)扩散试验:制备琼脂板,在上面根据要求打孔,分别按规定加入抗原、抗体,若两者相对应且比例合适时,则在两孔间形成白色沉淀线。称此试验方法为双向免疫扩散试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常用于定性试验,如分析抗原和抗体的相应关系及检测其纯度。

免疫比浊:当已知抗体的浓度远高于待检可溶性抗原时,即可以形成一些肉眼看不见的相对分子量小的免疫复合物。它可使通过光束发生散射或透射光强度改变,随着加入的抗原

增多,形成的免疫复合物也增多,散射光强度增加或透射光强度减少。利用光强度散射浊度计测量液体的浊度,就可推算样品中的抗原含量。本法敏感、快速简便,可用于定量测定免疫球蛋白的浓度。

对流免疫电泳;是双向琼脂扩散与电泳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方法。由于电场的作用限制了抗原抗体向多方向的自由扩散,还加快了扩散速度,故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敏感性。可用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甲胎蛋白等的检测。

3)免疫标记技术:用荧光物质、放射性核素、酶或胶体金等标记抗体或抗原,检测未知的抗原或抗体,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敏感、可靠的方法。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酶标记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酶免疫测定中应用最广泛的测定方法。常用的方法有①双抗夹心法,将已知的特异性抗体包被在固相载体上,加入待检标本,标本中的抗原可与载体上的抗体结合,洗涤后加入酶标记的抗体,洗去未结合的酶标记抗体,加入底物显色,根据颜色的光密度计算出标本中抗原的含量;②间接法,将已知特异性抗原包被在载体,加入待测标本,洗涤后再加入酶标抗抗体,再经洗涤加底物显色后,根据颜色的光密度计算出标本中抗体的含量。

荧光免疫显微技术:它是用荧光素标记的抗体(或抗抗体)与标本中相应抗原(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方法,可进行定位或定性检测抗原。免疫荧光显微技术在细菌、病毒、螺旋体感染的疾病诊断方面有广泛的用途。

放射免疫分析法:应用放射性核素标记抗原与待检的抗原竞争结合限量的相应抗体,通过测定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放射活性判断结果。本方法可进行超微量分析,应用范围广泛,包括多种激素、维生素、药物、IgE等的测定。

金免疫技术:是一种以胶体金作为标记物的免疫标记技术。胶体金颗粒具有高电子密度的特性,故在金标抗原抗体结合处,显微镜下可见黑褐色颗粒,当这些标记物在相应标记处大量聚集时,可在载体膜上呈现肉眼可见红色或粉红色斑点,从而用于抗原抗体物质的定位或定性。

常见免疫学指标的临床意义

一、抗核抗体谱(ANA谱) 1、ANA定义:抗核酸(Nucleic acid)和核蛋白(Nucleoprotein)抗体的总称。 2、ANA分类: 抗DNA抗体:抗单链(ds)-DNA抗体抗双链(ds)-DNA抗体抗左旋-DNA抗体 抗组蛋白抗体:抗总组蛋白抗体(AHA) 抗H1、H2A、H2B、H3、H4 和H2A-H2B抗体 抗非组蛋白抗体: 抗核可溶性成分(ENA):抗PM-1、rRNP、Sm、RNP 、SSA 、SSB、Scl-70、Jo-1、PCNA等 抗着丝点抗体(ACA) 抗核仁抗体 抗其他细胞成分: 指抗细胞浆成分的抗体(ANCA) 3、ANA阳性的定义:一般将超过95%正常人群ANA水平的数值定义为ANA阳性,对大多数实验室而言,通常认为IFANA滴度1:80为阳性。 4、ANA阳性的临床意义:可见于多种临床情况,除了风湿病外,也可见于正常人或非风湿病: (1)健康人:年龄越大,阳性率越高(>60岁的阳性率为20%~25%),但为低滴度,均质型或弥漫型; (2)有SLE、SS或SSc 家族史的一级亲属,有近50%为阳性; (3)肺疾病:原发肺纤维化、原发肺动脉 高压或石棉所致的肺纤维化;(4)肝病和血液病:活动性肝炎、原发胆汁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病、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ITP或自身免疫性溶血性 贫血等; (5)慢性感染: 寄生虫、结核杆菌、麻风杆菌、沙门菌或克雷伯杆菌感染等; (6)其他:Ⅰ型糖尿病, 多发性硬化,终末期肾病,器官移植后等。注意在正常人中一般ANA滴度较低。ANA阳性的意义需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ANA阳性并不能确立某种临床诊断,反之,ANA阴性也不能排除自身免疫性病。 附正常人% ≧1:40 20-30,≧1:80 10-12 ,≧1:160 5 ,≧1:320 3 临床上如果ANA滴度≥1:1000肯定可以考虑为结缔组织病或者自身免疫性疾病。具体是哪一种疾病,要结合其他临床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结果综合考虑来下结论。如果对初发患者ANA(+)≤1:320不能肯定,但也能排除结缔组织病或者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也要结合临床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结果综合考虑来下结论。一般ANA=(+1:100)时,临床意义也不大。因为除对标本稀释处理之外,实验室在对Hep细胞和肝片质控板免疫荧光吸收值是以1:100为定标。如血管炎ANA可阳性,但多为低滴度。借用一句话总结。“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5、ANA阴性的意义,除了上述的阳性、假阳性意义外,也要注意阴性的意义,抗核抗体阴性的原因:正常人或非结缔组织病患者,其体内不存在ANA ;疾病初期,ANA含量不足以被测出或临床治疗有效,病情缓解,ANA确实转阴;其他实验室误差,特别是试剂,有时试剂有问题会让你很郁闷,有的病人出现ANA 谱三阳,而且是一段时间内多个病人,或明显的SLE,但抗体就是阴性,让你很郁闷,这时除排除其他情况外,注意一下实验试剂盒,是否是同一批试剂检测的。 6、抗ds-DNA 抗体:对SLE诊断有高度特异性,目前公认为SLE的特异性抗体,并与疾病活动有关,可用于监测SLE病情变化和观察药物疗效。 7、抗Sm:是SLE标记抗体,帮助前瞻性和回顾性诊断,常与nRNP抗体共存。 8、抗nRNP在多种结缔组织病中存在,高滴度有利于MCTD的诊断。nRNP抗原与rRNP不同,前者是含尿嘧啶的核糖核蛋白,主要在核内,而rRNP是主要在胞浆内的磷酸蛋白,抗rRNP抗体与SLE 有关,尤其有精神神经症状的SLE阳性率较高 9、其他ANA谱,抗SSA和抗SSB与Sjogren?s Syndr ome相关,并可造成新生儿狼疮和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抗ScL-70为SSC的标记抗体,抗组蛋白抗体与多种结缔组织病有关,有助于药物性狼疮的诊断,抗核仁型抗体常与SSC有关;抗Jo-1是PM/DM的标记抗体;PCNA为SLE的特异性抗体,但ANA阳性且呈斑点型,对荧光法判断PCNA有干扰,因此首先注意排除实验室误差,PCNA在LE患者中阳性率约3-5%,且有报道其与狼疮患者发生弥散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相关,其他结缔组织病人中常为阴性。

免疫学的临床应用

免疫学的临床应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应用免疫理论来阐明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发展规律;二是应用免疫学原理和技术来诊断和防治疾病。本章内容主要是后者。此外,免疫学不仅应用于传统的传染病中,而且在肿瘤、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器官移植、生殖免疫等中均广泛应用。 免疫学防治是指应用免疫制剂或免疫调节药物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对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特异性免疫的获得方式有自然免疫和人工免疫两种。自然免疫主要指机体感染病原体后建立的特异性免疫,也包括胎儿或新生儿经胎盘或乳汁从母体获得抗体而产生的免疫。人工免疫则是人为地使机体获得免疫,是免疫预防的重要手段,包括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和过继免疫。 人工自动免疫是给机体接种疫苗或类毒素等抗原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国内常将用细菌制作的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称为菌苗,而将用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等制成的生物制品称为疫苗,而国际上把细菌性制剂,病毒性制剂及类毒素统称为疫苗。经人工自动免疫产生的免疫力出现较慢,但免疫力较持久,故临床上多用于预防。人工自动免疫制剂其主要有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类毒素、以及各种新型疫苗。 人工被动免疫是给机体输入抗体等制剂,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输入抗体后立即获得免疫力,但维持时间短,约2~3周,临床上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人工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主要有抗毒素、抗菌血清与抗病毒血清、胎盘球蛋白和血浆丙种球蛋白。 过继免疫治疗是指给患者转输具有在体内继续扩增效应细胞的一种疗法。如给免疫缺陷病患者转输骨髓细胞;给肿瘤患者输入体外激活扩增的特异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或非特异性的LAK细胞等。应用时应考虑供者与受者之间HLA型别是否相同,否则输注的细胞会被迅速清除,或者发生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再如造血干细胞移植:取患者自身或异体骨髓或脐血输入患者,移植物中的多能干细胞可在体内定居、增殖、分化、使患者恢复造血功能和形成免疫力。造血干细胞移植可用于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以及某些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病等。 在医学制剂影响免疫功能的制剂主要有两类:免疫增强剂和免疫仰制剂。免疫增强剂是指通过不同方式,达到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一类免疫治疗药物。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的疾病及免疫缺陷病。免疫增强剂种类很多,按其作用的先决条件可分为三类:一是免疫替代剂,用来代替某些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生物因子的药物。按其作用机制可分为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药物,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的药物,提高体液免疫功能的药物等;按其作用性质又可分为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和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按其来源则可分为细菌性免疫增强剂及非细菌性免疫增强剂。二是免疫恢复剂,能增强被抑制的免疫功能,但对正常免疫功能作用不大。常用的免疫增强剂如: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内毒素、免疫核糖核酸、胸腺素、转移因子、双链聚核苷酸、佐剂等。免疫抑制剂是对机体的免疫反应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能抑制与免疫反应有关细胞的增殖和功能,能降低抗体免疫反应的制剂。常用的免疫抑制剂主要有五类:(1)糖皮质激素类,如可的松和强的松、泼尼松龙等;(2)微生物代谢产物,如环孢菌素和藤霉素等;(3)抗代谢物,如硫唑嘌呤和6-巯基嘌呤等;(4)多克隆和单克隆抗淋巴细胞抗体,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和OKT3等;(5)烷化剂类,如环磷酰胺等。 免疫学诊断是指应用免疫学原理和方法对传染病、免疫性疾病等进行和免疫功能进行测定。由于免疫学检测具有高特异性和敏感性,因此常用临床诊断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常用的免疫诊断方法具有体液免疫试验。细胞免疫试验和皮肤试验三种。 抗原抗体反应在体内表现为溶细胞、杀菌、促进吞噬、中和毒素或引起免疫病理损伤等;在体外可出现凝集、沉淀、细胞溶解和补体结合等可见反应。由于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临床上多用血清标本进行试验,故体外的抗原抗体反应曾被称为血清学反应。但随着免疫学

临床免疫学检验 名词解释整理

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抗原抗体间的结合力涉及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和疏水作用力,其中疏水作用力最强,它是在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亲和性(affinity):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一个相应抗原表位(AD)之间的结合强度,取决于两者空间结构的互补程度。 亲合力(avidity):是指一个完整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与若干相应抗原表位之间的结合强度,它与亲和性、抗体的结合价、抗原的有效AD数目有关。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特异性、可逆性、比例性、阶段性。 带现象(zone phenomenon):一种抗原-抗体反应的现象。在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中,由于抗体过剩或抗原过剩,抗原与抗体结合但不能形成大的复合物,从而不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现象。抗体过量称为前带,抗原过量称为后带。 免疫原(immunogen):是指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抗原。免疫佐剂(immuno adjustvant):简称佐剂,是指某些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载体(carrier):结合后能给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效应:初次免疫与再次免疫时,只有使半抗原结合在同一载体上,才能使机体产生对半抗原的免疫应答,该现象称为~。 单克隆抗体(McAB):将单个B细胞分离出来,加以增殖形成一个克隆群落,该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单一表位、结构相同、功能均一的抗体,即~。 多克隆抗体(PcAb):天然抗原分子中常含多种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原表位,以该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含有针对不同抗原表位的免疫球蛋白,即~ 基因工程抗体(GEAb):是利用DNA重组及蛋白工程技术,从基因水平对编码抗体的基因进行改造和装配,经导入适当的受体细胞后重新表达的抗体。 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是指细菌和红细胞或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包被可溶性抗原(或抗体)的颗粒性载体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①直接~: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为~。 ②间接~: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如正常人O型红细胞、细菌、胶乳颗粒等)的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抗原)作用,在适宜的电解质存在条件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称为~。其敏感度高于直接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 正向间接凝集反应:用可溶性抗原致敏载体以检测标本中的待检抗体。 反向间接凝集反应:用特异性抗体致敏载体以检测标本中的待检抗原。 间接凝集抑制反应:用抗原致敏的载体颗粒及相应的抗体作为诊断试剂,检测标本中是否存

免疫学方法及其在中医研究中的应用

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中医学》教案(7)课程名称实验中医学(理论部分)总学时数36

第六节免疫学方法及其 在中医研究中的应用 (2学时) 第一段简要介绍了中医学有关免疫学的发展历史和贡献。 第二段简要介绍了免疫学的定义、分化和与中医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第一句化有定义的意义:“现代免疫的概念认为免疫是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过程,以维持机体的生理性平衡,在多数情况下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如其功能发生异常,则也可发生疾病。” 第三段进一步解释免疫的功能、功能紊乱的表现和与中医药的关系: “人体免疫功能主要有三种:免疫防御功能、自身稳定功能和免疫监视功能。” 1)免疫防御功能是指机体抵抗各种病原微生物并免除毒素的毒害作用,以及抵抗各种异体抗原物质的侵袭能力,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自身稳定功能指机体清除自身衰老及伤亡的细胞,以利于组织细胞更新、维持内环境平衡与稳定,亦即清除内源性抗原(类似内邪),以保生理功能的稳定性。 3)免疫监视功能是指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T细胞能识别并杀伤体内经常出现的少量异常细胞,包括癌细胞。 第四段,阐述了章教授的观点: “正气能驱除外邪、内邪,维持人体健康,所以,免疫功能与其相似。正气是由肾脏的先天精气、脾运化的水谷之气和肺吸入的清气构成,所以中医的肾、脾、肺三脏与免疫功能关系也较大。”“正气与肺、脾、肾关系密切,肺、脾、肾的强弱决定正气盛衰。根据中医理论,肾是根本,脾是化源,肺起敷布和辅助作用,就机体免疫功能而言,肾虚免疫功能损害最重,脾虚次之,肺虚又次之,若慢性病久病失治,由轻而重,也多肺→脾→肾的规律发展,从而说明了中医脏象学说与现代免疫学的联系。” 第五段讲“用免疫学方法研究中医的目的及意义”。 1)探讨有关中医理论。虚证——免疫功能一般低下,且以细胞免疫功能较为明显;实证——免疫功能有亢进趋势,具有较大理论和实际意义。 2)阐明中医治疗机理。一些中药能调节免疫功能:扶正固本药促进免疫功能;祛邪药抑制免疫、防治过敏反应。今后的任务是进一步阐明其作用原理,提高疗效,并弄清其适应症(这个观点十分重要,确实是中医药研究的方向之一)。 3)发掘开发中药。发展促进免疫或抑制免疫中药,开发产品。 4)中西医结合,发展中医学及免疫学。(介绍了两个观点:)(1)可将中医与免疫作为中西结合的突破口。(2)弄清正气、内邪、外邪、虚证、实证与人体免疫功能、免疫系统、抗原、免疫分子等免疫理论和实际的关系,将大大有利于中医学与免疫学的发展。 6.6.1 免疫学的主要方法 介绍了几个定义: 免疫学检测方法可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测定。 (1)体液免疫测定主要利用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在一些辅助因子参与下出现反应,从而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来测知未知抗体或抗原。此外,尚包括检测体液中的各种可溶性免疫分子,如补体、免疫球蛋白、循环复合物、溶菌酶等。 (2)细胞免疫测定法是根据各种免疫细胞(T细胞、B细胞、K细胞、NK细胞及巨噬细胞等)表面所具有的独特标志和产生的细胞因子等,测定各种免疫细胞及其亚群的数量和功能,以帮助了解机体的细胞免疫水平。 进而介绍了其延伸的内容“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包括传染病、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自身免疫性疾病、变态反应、移植排斥反应)、肿瘤等领域,也可用于微量蛋白、微量分泌激素、微量药物中抗原等的测定。中医中药的疗效及机理、某些中医

《免疫学应用》word版

第十章免疫学应用 【学习建议】 本章内容介绍了如何应用免疫学理论和技术进行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如超敏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病、肿瘤、器官移植等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学习本章内容需掌握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基本概念、特点、区别、用途、获得方式及常用制剂。熟悉应用人工免疫时的注意事项。了解免疫学检测的常用方法种类和用途。 【知识结构图】 【 一、免疫学预防 (一)特异性免疫的获得方式 (二)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 (三)用于免疫预防的生物制剂 二、免疫治疗 (一)免疫调节剂 (二)免疫抑制剂

三、免疫学检测法 (一)抗原抗体的体外检测法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三)淋巴细胞的鉴定及其功能检测 1.T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检测 2.B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检测 【概念简释】 1.自然免疫:指机体通过自然方式获得的免疫力,包括自然自动免疫和自然被动免疫。机体受到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后所自主产生的特异性免疫称为自然自动免疫。机体在胚胎期和婴儿期通过胎盘和母乳获得的来自母体的免疫力称为自然被动免疫。 2.人工免疫:机体通过人工接种疫苗、类毒素或注射抗毒素、免疫效应细胞等物质所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方式称为人工免疫。人工免疫包括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通常用于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 3.主动免疫(自动免疫):机体本身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建立的免疫。主动免疫的获得方式包括天然自动免疫和人工自动免疫。前者是通过隐性感染或患传染病后获得;后者是通过人工给予疫苗、类毒素后获得。 4.被动免疫:机体直接接受他人或动物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效应物质而立即获得的特异性免疫力。被动免疫包括天然(自然)被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前者是指母体内的抗体通过胎盘或初乳传递给胎儿或新生儿,使之被动获得免疫力。后者是将制备好的免疫物质如抗毒素、抗病毒血清等直接注入机体,使之被动获得某种特异性免疫力。 5.人工自动免疫:是指给机体接种疫苗、类毒素等抗原性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和免疫记忆,从而获得对某种病原的特异性抵抗力。人工自动免疫可长期、有效地预防传染病发生,但产生作用较慢。 6.人工被动免疫:是直接给机体注入免疫应答产物如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使机体立即获得免疫力,主要用于紧急预防和免疫治疗,但在体内维持时间较短。 7.生物制品:用于人工免疫和免疫诊断的生物制剂的总称,包括疫苗、类毒素、抗毒素、小分子免疫肽如转移因子、胸腺肽、细胞因子、免疫效应细胞、以及用于免疫诊断的制剂如诊断菌液、诊断血清等。 8.疫苗:由病原微生物或其抗原成分制备的人工自动免疫制剂统称为疫苗,包括由细菌制备的菌苗、由病毒、立克次体等制备的疫苗。根据疫苗所用的微生物制品的性状及制备方式,又可将疫苗分为活疫苗、死疫苗、亚单位疫苗、重组疫苗等不同类型。 9.活疫苗:采用毒力高度减弱或基本无毒的病原体株制备的疫苗,如碳疽菌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等。 10.死疫苗:选用抗原性强的病原体标准株人工培养,经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或灭活后制备的疫苗。如狂犬疫苗、乙型脑炎疫苗等。 11.亚单位疫苗:提取病原体中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的有效免疫原成分制备的疫苗。亚单位疫苗的优点是不含病原体核酸成分,避免了某些病毒的致癌危险。亚单位疫苗可以通过化学试剂裂解病原体提取有效成分制备,也可通过基因重组方法制备,如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制备的乙肝亚单位疫苗就是用基因重组方法制备的,因此也是基因工程疫苗。 12.合成疫苗:用人工合成的多肽抗原(含能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的抗原成分)连接在适当载体和佐剂上制备的疫苗。优点是可大量人工合成,避免了有些病毒不能人工培养制备疫苗的缺憾。 13.自身疫苗:从病灶中分离病原体,经处理制备成死疫苗后再给患者自身进行多次皮下注射,用于治疗反复发作、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慢性化脓性感染,如葡萄球菌引起的慢性、顽固性感染。 14.类毒素:细菌外毒素经0.4%甲醛处理后,毒性消失而仍保留抗原性,称为类毒素。类毒

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

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酶、荧光素、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IHC)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immunocytochemistry,ICC). 一、标本制备 石蜡切片:组织取材、固定、包埋,切片(一般的组织化学染色切片厚度要求5~7 μm,常规病理切片2~3 μm) 二、实验试剂 PBS、柠檬酸三钠?2H2O、30%H2O2、柠檬酸、山羊血清、第一抗体、第二抗体 三、操作步骤: 1)常规石蜡切片脱蜡至水 2)PBS洗 3次,5分钟/次. 3)抗原修复:用0.1M柠檬酸钠缓冲液(pH6.0)于微波炉(750W煮沸3分钟,90W11.5分 钟)修复后,组织切片自然晾至室温. 4)封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3%H2O2室温湿盒孵育10分钟. 5)PBS洗3次,5分钟/次. 6)正常山羊血清室温湿盒封闭30分钟. 7)一抗孵育:将组织切片于稀释的一抗溶液中4℃湿盒孵育过夜. 8)室温复温15分钟. 9)1PBS洗 3次,5分钟/次. 10)二抗室温湿盒孵育30~60分钟. 11)PBS洗 3次,5分钟/次. 12)DAB显色,室温1~10分钟,显微镜下掌控. 13)ddH2O洗 3次,5分钟/次. 14)苏木素复染1~10分钟,1%盐酸酒精分化,显微镜下掌控. 15)脱水:95%乙醇2次,10分钟/次→无水乙醇2次,10分钟/次. 16)透明:二甲苯2次,10分钟/次. 17)中性树胶封片.

免疫学在生物学、医学、药学等领域的应用

浅谈免疫学在生物学、医学、药学等领域得应用 摘要:免疫学技术在国内外得应用已就是日趋广泛。近年来,由于任何有关抗原抗体得研究均可使用免疫技术,使免疫学技术早已超越了医学领域,广泛应用于植物学、动物学、药学、生物学等其她科学领域,免疫学技术本身也在迅速发展。免疫学就是生命科学及医学领域中得前沿学科,本文仅就免疫学在某些领域得具体应用做简要得评述。 关键词:免疫酶;免疫检测;免疫与中医药 一、免疫学在分子生物学中得应用 免疫学技术已从早年应用于微生物学发展到应用于分子生物医学研究得许多方面。目前,它已成为兴学科生物学研究得重要工具之一。在此次免疫技术涉及得分子生物学应用中,我们所涉及到免疫电泳技术、放射免疫技术、免疫酶技术、免疫荧光定位技术等等,我们就免疫酶技术做一概述。 免疫酶技术就是一项定位,定性与定量得综合性技术,已就是将一定得酶通过共价桥而标记抗体,在抗原抗体结合时,酶与底物作用,产生有色物质,对后者可进行定位或定量检测。现已有酶免疫测定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均向酶免疫测定等方法。后一种方法就是利用游离抗原与标记抗原竞争结合抗体,如果游离抗原浓度高,就会抢去抗体,使供氢体得以接触酶而使酶得活性增加。用分光光度记可测出反应前后酶活性得变化。免疫酶技术如与新技术进一步结合,可提高其灵敏度与可靠性。

二、免疫学在医学中得应用 免疫学在医学中广泛应用于传染病预防,疾病治疗,免疫诊断。现代免疫学认为,机体得免疫功能就是对抗原刺激得应答,而免疫应答又表 现为免疫系统识别自己与排除非己得能力。免疫功能根据免疫识别发挥作用。这种功能大致有对外源性异物(主要就是传染性因子)得免疫防御;去除衰退或损伤细胞得免疫,以保持自身稳定;消除突变细胞得免疫监视,即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免疫学细胞免疫测定。 近代免疫学广泛采用了细胞生物学、免疫血清学、免疫标记、免疫组化等多方面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了一系列细胞免疫检测技术,用于 检测各类免疫细胞得表面标志(包括抗原及受体)、细胞得活化、增殖、吞噬、杀伤功能、各种细胞因子得活性或含量等方面。这些技术为深入研究与认识机体免疫系统得生理、病理改变,阐明某些疾病得发病机制与临床诊治提供了有用得手段。随着细胞免疫学得迅猛发展,时有新得细胞免疫检测技术出现。近年来,新发展得项目集中在对有关细胞因子以及细胞受体方面得检测。我们以此为例简述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人类淋巴细胞在体外与特异性抗原(如结核菌素)或非特异性有丝分裂原(如植物血凝素,PHA)等一起孵育,T细胞即被激活而向淋巴母细胞转化。T细胞转化过程可伴随有DNA、RNA、蛋白质得合成增加,最后导致细胞分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计数转化后得

免疫学应用

第二篇免疫学应用 1 血清学检测技术 2 细胞免疫反应检测 3 免疫学制备技术 4 免疫学防治 5 免疫学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第一章血清学检测技术 1 免疫学检测的类型 (1)血清学检测:抗体或抗原 (2)细胞免疫反应检测:效应细胞的数量或功能 2、血清学反应的特点 (1)特异性:交叉反应程度于区分血清型或亚型。 (2)可逆性:是免疫亲和层析的依据之一。 (3)阶段性:标记抗体技术不存在阶段性。 (4)饱和性:抗体或抗原过多导致前带或后带现象 血清学交叉反应 作为研究物种进化关系的证据之一; 成为某些自身免疫病发生的原因; 是异源疫苗应用的理论基础; 可能给鉴别诊断、预防接种造成干扰或影响 的程度是区分两个菌株(毒株)血清型或血清亚型的重要依据: R=×100% r1=异源血清效价1 / 同源血清效价1; r2=异源血清效价2 / 同源血清效价2 抗原抗体反应的可逆性 本质:化学反应动态平衡 原理:抗原与抗体的非共价键结合 应用:免疫亲和纯化 两个概念: 亲和力(affinity):单个结合位点间的作用 亲合力(avidity):多个结合位点间的作用 参与抗原抗体反应的非共价键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1抗原抗体的性质和数量 (1)单价抗体与多价(二价)抗体 (2)单克隆抗体与多克隆抗体 2 电解质:常用生理盐水,但禽类需使用10倍浓度的NaCl溶液。 3 温度、pH、电泳、振荡、杂质等 格子学说(lattice theory):形成网格状免疫复合物的第一个条件是抗原抗体必须至少为二价格子学说(lattice theory):形成网格状免疫复合物的第二个条件是抗原抗体的比例适当 血清学检测方法的类型 1、能产生肉眼直接可见反应的: 包括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

免疫学的临床应用之二

随着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神经科学等前沿学科互相交融、渗透,免疫学已经成为医学和生命科学中独具活力的生长点,成为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是基础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解疾病发生的免疫学机制已经成为各种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一项有关细胞死亡是如何被调节的新研究也许能帮助治疗自身免疫疾病。这些由Min Chen和同事做的研究对一个假设提出了挑战,该假设认为要防止自身免疫,必须被严格地调节血液、淋巴、或淋巴组织中的细胞死亡。 这些研究人员用小鼠演示,正确地调节一个中心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也是维持免疫控制所必需的。他们改变了小鼠的树突状细胞使其表达一个抑制细胞死亡的基因,导致这些细胞集结。这使淋巴细胞变得比正常情况下更活跃,有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疾病。这个结果是自身免疫的危险信号,自身免疫是身体的免疫系统攻击自己的组织。所以树突状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关键调节,以及淋巴细胞的调节,看来在防止自身免疫上起重要作用。这是免疫学在预防方面的一个发展。 当今,无论在揭示生命体的生、老、病、死,还是在征服艾滋病等新疾病中,免疫学均起举足轻重的作用。疫苗的预防接种,使治疗医学模式转向预防医学模式,人类控制或消灭了很多流传已久的严重传染性疾病,如天花、脊髓灰质炎、鼠疫、霍乱等。现代医学在免疫学预防应用上有了飞跃的发展,无论是在人工主动免疫制剂,还是在人工被动免疫用生物制品……疫苗是属于人工自动免疫的接种物,由细菌,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和类毒素等抗原性生物制品统称为疫苗。有死疫苗:选用免疫原性强的微生物标准株经大量培养后,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其杀死或灭活而制成的预防制剂.如霍乱、百日咳、伤寒、钩端螺旋体疫苗,它主要诱导特异性抗体产生,但是不能繁殖,需多次刺激,注射局部和全身反应严重。而减毒活疫苗是用人工定向变异或从自然界筛选得到的毒力高度减弱或基本无毒的病原微生物制成的预防制剂.其一次免疫即可获得长久免疫力,类似自然状态下的轻型或隐性感染.但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缺点:不易保存,存在回复突变的危险如卡介苗牛痘麻疹等。 类毒素(Toxid)细菌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使其毒性减弱而保留其免疫原性.白百破:白喉类毒素+ 百日咳杆菌死疫苗+破伤风类毒素4、新型疫苗(1)、亚单位疫苗(Subunit Vaccine)是去除病原体中与激发保护性免疫无关的甚至有害的成分,保留有效免疫原成分制作的疫苗.优点:免疫效果高, 不良反应少(2)、合成肽疫苗(synthetic peptide vaccine)将具有保护性免疫力的人工合成肽与适当载体结合后,再加入佐剂制成的疫苗.乙肝病毒多肽疫苗(3)基因工程疫苗DNA 疫苗(DNA Vaccine)是用编码病原体有效免疫原的基因与细菌质粒构建的重组体直接免疫机体,转染宿主细胞,使其表达保护性抗原,从而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疫苗优点:体内可持续表达,免疫效果好,维持时间长.缺点:其机制和安全性尚不完全清楚,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重组抗原疫苗(recombinant antigen vaccine)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制备的只含保护性抗原的纯化疫苗.优点:不含活的病原体和病毒核酸,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目前获准使用的有乙型肝炎疫苗.重组载体疫苗(recombinant vector vaccine)是将编码病原体有效免疫原的基因插入载体(减毒的病毒或细菌疫苗株)基因组中,接种后,随疫苗株在体内的增殖,大量所需的抗原得以表达.如果将多种病原体的有关基因插入载体,则成为可表达多种保护性抗原的多价疫苗.载体:痘苗病毒转基因植物疫苗用转基因方法,将编码有效免疫原的基因导入可食用植物细胞的基因组中,免疫原即可在植物的可食用部分稳定的表达和积累,人类和动物通过摄食达到免疫接种的目的.常用的植物有蕃茄、马铃薯、香蕉等. 人工被动免疫的接种物有:1、抗毒素(antitoxin)是用细菌外毒素或类毒素免疫动物制备的免疫血清,具有中和外毒素毒性的作用.使用时注意超敏反应2、胎盘球蛋白和血浆丙种球蛋白分别由健康产妇胎盘血和正常人血浆中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制成的生物制品IgG 和

(完整版)常用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

常用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 免疫学检测即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利用已知的抗原检测未知的抗 体或利用已知的抗体检测未知的抗原。由于外源性和内源性抗原均可通过不同的抗原递呈途径诱导生物机体的免疫应答,在生物体内产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T 细胞的克隆扩增,并分泌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抗体)。由于抗体-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和专一性的特点,这种检测可以定性、定位和定量地检测某一特异的蛋白(抗原或抗体)。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用途非常广泛,它们可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价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最初的免疫检测方法是将抗原或抗体的一方或双方在某种介质中进行扩 散,通过观察抗原-抗体相遇时产生的沉淀反应,检测抗原或抗体,最终达到诊断的目的。这种扩散可以是蛋白的自然扩散,例如环状沉淀试验、单向免疫扩散试验、双向免疫扩散实验。单向免疫扩散试验就是在凝胶中混入抗体,制成含有抗体的凝胶板,而将抗原加入凝胶板预先打好的小孔内,让抗原从小孔向四周的凝胶自然扩散,当一定浓度的抗原和凝胶中的抗体相遇时便能形成免疫复合物,出现以小孔为中心的圆形沉淀圈,沉淀圈的直径与加入的抗原浓度成正比。 利用蛋白在不同酸碱度下带不同电荷的特性,可以利用人为的电场将抗原、 抗体扩散,例如免疫电泳试验和双向免疫电泳。免疫电泳首先将抗原加入凝胶中电泳,将抗原各成分依次分散开。然后沿电泳方向平行挖一直线形槽,于槽内加入含有针对各种抗原的混合抗体,让各抗原成分与相应抗体进行自然扩散,形成沉淀线。然后利用标准的抗原-抗体沉淀线进行抗原蛋白(或抗体)的鉴别。 上述的方法都是利用肉眼观察抗原-抗体反应产生的沉淀,因此灵敏度有很大的局限。比浊法引入沉淀检测产生的免疫比浊法就是利用浊度计测量液体中抗原-抗体反应产生的浊度,根据标准曲线来计算抗原(或抗体)的含量。该方法不但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且可对抗原、抗体进行定量的检测。 免疫印迹法则首先通过电泳分离标准的已知抗原,然后将电泳分离的蛋白 质转移到硝酸纤维膜上,浸于待测血清中。如果血清中含有与一种或几种抗原相对应的抗体的话,则在该抗原印迹部位形成免疫复合物沉淀。在洗去未结合的抗原和抗体后,在膜上加标记的抗人免疫球蛋白的抗体,此抗体可以和病毒抗原与人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发生反应,最后加入显色底物(可以是普通显色剂,化学发光剂或放射性同位素等)进行显色。由于利用了第二种抗体进行了信号放大,并且可以利用高灵敏的显色方式,灵敏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目前该方法已经利用凝集反应检测抗原-抗体反应也是较传统的手段之一。利用带有抗原的乳胶颗粒等不溶性的颗粒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凝集团块,通过凝集现象,就可以达到检测的目的。无论是直接凝集法还是间接凝集法都可对抗原或抗体进行检测。还可以利用二抗对信号进行放大,从而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免疫学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

免疫学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 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 09级食品质量与安全 (45090729)

免疫学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 1.免疫学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现今食品检测技术已日趋成熟,在可检出方法中挑选出快速、灵敏、准确,并且还能进行多组分分析的检测技术也就显得特别重要。免疫反应最大的特点是高度选择性,抗原抗体的亲和数通常为109或更高。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免疫分析技术操作简单、速度快、分析成本低,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已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随着免疫技术的发展,标准化的抗体将会生产与供应;灵敏、抗干扰强的标记物和标记方法的发展;加上多残留组分免疫测定技术的应用和免疫分析的自动化;免疫分析技术与其他技术联用,分子印迹技术、流动注射免疫分析技术和免疫核酸探针技术等新方法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免疫学检测技术必将在食品安全检验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2]。下面就介绍3种食品检测中常用的免疫学方法。 1.1免疫酶技术(Enzyme immunoassay EIA) 1.1.1基本原理 免疫酶技术[3]是将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原理有机结合的免疫学分析技术,该方法可在细胞水平上进行抗原或抗体的定位研究,还可定性或定量地检测体内的半抗原、抗原或抗体。其原理是将酶与抗原或抗体用交联剂等结合起来,此种标记抗原或抗体可与组织内的或固相载体上的相应抗体或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底物加入相应酶时,底物被酶催化生成可溶性或不溶性呈色产物。可用肉眼或分光光度计定性或定量。根据呈色深浅,确定待测抗原或抗体的浓度与活性。不溶性呈色产物,则可用光学显微镜或电镜进行检测。 1.1.2主要特点及其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 免疫酶技术所用的酶要求纯度高、催化反应的转化率高、专一性强、性质稳定、来源丰富、价格不贵、制备成的酶标抗体或抗原性质稳定,继续保留着它的活性部分和催化能力。目前在食品科学中出现的许多快速检测沙门氏菌的方法是利用免疫酶技术。其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已用于食品、饲料以及生物材料中黄曲霉毒素(AFT)测定。AOAC及IUPAC已将该方法列入了正式方法[4]。并且许多商品性试剂盒也被研制成功,应用于对AFT的快速检测。1.2放射免疫技术(Radio Immunoassay,RIA) 1.2.1基本原理 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待测物,形成标记抗原。以一定量的标记抗原,与各种不同量的

免疫学应用

第十章免疫学应用 主要内容 (一)免疫学防治 1.重要概念 (1)自然自动免疫:指机体受到各种病原体隐性或显性感染后主动产生的特异性免疫。 (2)自然被动免疫:指机体经胎盘或初乳被动获得的特异性免疫。 (3)人工自动免疫:指给机体接种抗原性物质(如疫苗、类毒素),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的一种预防微生物感染的措施,主要用于预防。 (4)人工被动免疫:指给机体注射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其他免疫效应分子,使机体立即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方法。主要用于紧急预防和治疗。 (5)生物制品:用于人工免疫的疫苗、类毒素、免疫血清、免疫细胞制剂、细胞因子及免疫诊断用品(诊断菌液、诊断血清)等统称为生物制品。 (6)疫苗:用细菌制成的抗原性生物制品称为菌苗。以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制成的生物制品称为疫苗。习惯上把以上两类制剂统称为疫苗。 (7)死疫苗:选用免疫原性强的微生物标准菌株经大量培养后,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其杀死或灭活而制成的预防制剂。 (8)活疫苗:指用人工定向变异或从自然界筛选获得的毒力高度减弱或基本无毒的病原微生物制成的预防制剂。 (9)类毒素:细菌外毒素经0.3%~0.4 %甲醛处理,使其毒性消失而仍保留其免疫原性即为类毒素。 (10)自身疫苗:从病灶中分离出病原体,经处理后再给患者自身注射的死疫苗。 (11)亚单位疫苗:从病原体各组分中提取的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的成分制成的疫苗。 (12)合成疫苗:用人工合成肽抗原,配以适当载体与佐剂制成的疫苗。 (13)抗毒素:是将类毒素多次给动物注射后,取其血清提取纯化制成的生物制品。 (14)胎盘球蛋白和血浆丙种球蛋白:分别由健康产妇胎盘血和正常人血浆中 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制成的生物制品。 (15)免疫增强剂:指能增强、促进或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生物或非生物制剂。 (16)免疫抑制剂:是一类抑制机体免疫功能的生物或非生物制剂。

第九章 免疫学的临床应用

第九章免疫学的临床应用 一、名词解释 l、人工自动免疫2、生物制品3、基因工程疫苗4、淋巴细胞转化试验5、免疫标记技术6、间接凝集反应 二、填空题 1、人工自动免疫是向机体输入——,免疫出现的——,但维护时间——,多用于———。 2、一般活疫苗的优点是接种次数——、用量———,免疫效果——。 3、疫苗的接种途径有多种,死疫苗多用——法,活疫苗常用——、——法,但以——途径接种效果好,如脊髓灰质炎活疫苗以——一一为好,流感疫苗以——为佳。 4、反向间接血凝的载体是—一一,是将一——一吸附在载体上。用来检测未知的——。 5、目前应用的免疫标记技术主要有——、——、——。 6、常用细胞免疫功能检测的体外法有——、——、——,体内法有——、——。 7、E花环和淋转试验是检测机体——功能,正常人外周血淋转率和花环形成率为——。 8、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中常用的非特异性有丝分裂原包括——、——和——,而B淋巴细胞包括——、——、——。 9、ELISA竞争法是根据已知——和——,测定未知——的血清学试验。 10、检查血型常用——试验。 1l、结核菌素试验常用于检测机体的——,其反应原理为——。 12、人工自动免疫是向机体输入——,免疫出现的——,但维护时间——,多用于——。 13、免疫增强药物可以用于——、——和——辅助治疗。 三、最佳选择题 1、自动免疫特点是( ) A.由抗原刺激机体自身产生的特异性免疫B.维持时间较长 C.分自然自动免疫和人工自动免疫D.免疫力出现较慢E.以上均是 2、有关被动免疫哪项是错误的( ) A.进入机体的免疫物质为抗体B.可自然获得,也可人工获得 C.免疫力维持时间长D.免疫力的产生不经自身免疫系统 E.主要用于治疗和紧急预防 3、下列生物制品用于人工自动免疫的是( ) A.转移因子B.TRNA C.人丙种球蛋D.破伤风类毒素E.动物免疫血清 4、有关活疫苗不正确者为( ) A.活疫苗含有一定量减毒或无毒的活微生物,进入机体后有一定繁殖能力。 B.活疫苗可经自然感染途径接C.活疫苗用量少,效果好 D.接种次数少E.活疫苗稳定性好, 5、关于转移因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转移因子是一种低分子多糖和类脂复合物B.转移因子有抗原性 B.转移因子有种属特异C.转移因子可促进B细胞分化E.以上都不对 6、免疫妊娠试验原理是( ) A.直接凝集反应B.间接凝集反C.反向间接凝集试验 D.间接凝集抑制试验E.沉淀反应 7、下列哪种试验是测定抗原抗体最敏感的试验( ) A.直接凝集反应B.对流免疫电泳C.补体结合反应D.协同凝集反应E.酶

《临床免疫学》试题及答案

单选题: 1、人类中能引起强而迅速的,针对同种异体移植物排斥反应的抗原是() A、组织相容性抗原 B、移植抗原 C、白细胞抗原 D、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E、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2、人类HLA-I类抗原β链编码基因的染色体定位是() A、第15号染色体短臂 B、第6号染色体长臂 C、第9号染色体长臂 D、第2号染色体短臂 E、第6号染色体短臂 3、TNF的编码基因位于() A、HLA-I区; B、HLA-B区 C、HLA-II区 D、HLA-III区 E、HLA-DR区 4、对人而言,HLA抗原属于() A、异种抗原 B、改变的自身抗原 C、同种异型抗原 D、隐蔽抗原 E、异嗜性抗原 5、HLA-I 类抗原的主要功能是() A.向TH细胞提呈外源性抗原肽;B、向Tc细胞提呈外源性抗原肽; C、向TH细胞提呈外源性抗原肽; D、向Tc细胞提呈内源性抗原肽; E、向γδ+Tc细胞提呈内源性抗原肽 6.APC细胞与T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受MHC-II类分子限制的是() A.病毒感染细胞与TH细胞; B.病毒感染细胞与Tc细胞; C.单核-巨嗜细胞和TH细胞; D.肿瘤细胞与TH细胞; E.肿瘤细胞和Tc细胞 7、与TH细胞表面CD4 分子结合的部位是() A、MHC-I类分子的β链; B、MHC-II类分子α1β1区 C、MHC-II类分子α2β2区; D、MHC-I类分子α链α1、α2区; E、MHC-I类分子α3区; 8、人HLA-DO基因位于() A、第6号染色体; B、第17号染色体; C、第2号染色体; D、第15号染色体; E、第22号染色体; 9、HLA抗原多态性的原因是() A、HLA基因重组 B、HLA基因的突变; C、HLA的基因转换; D、HLA基因呈共显性E.以上均对 10、乳糜泻病人与下列哪种HLA抗原呈关联() A、HLA-B17 B、HLA-B8 C、HLA-DR2 D、HLA-DR3 E、HLA-B35 11、肿瘤细胞表面() A、HLA-1类抗原显著减少; B、HLA-I类抗原显著增加; C、HLA-II类抗原显著增加; D、HLA-II类抗原显著增加; E、HLA- I和II类抗原表达均降低; 12、多次接纳同一血液供体输血的病人发生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与哪种抗体有关() A、ABO血型抗体; B、抗Ig抗体; C、Rh血型抗体; D、抗白细胞和血小板HLA抗体; E、抗核抗体; 13、单元型指的是() A、控制一个HLA特异性的基因,如HLA-A或HLA-DP B、同一家族中细胞表面所有的同种异型特异性的一半 C、同一家族中在一个孩子而不是其它孩子身上发现的基因 D、由一条染色体上基因决定的一组抗原表现型的特异性 E、人类第六号染色体一串基因 14、下列哪一个HLA功能区在人类中具有相同的抗原性() A、胞浆区; B、HLA穿膜区; C、肽结合区 D、Ig样区; E、以上均不是 15.HLA基因复合体中等位基因数最多的是()

免疫学应用试题

第九部分免疫学应用(第24,25章) 一、选择题 1.在双向免疫扩散实验中,抗人IgG抗体的Fab段与下列哪种抗原间可形成沉淀线 A.IgA B.IgG C.IgM D.IgE E.全都不能 2.下列哪项检测不反映机体细胞免疫的水平 A.血清IL-2水平的检测 B.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C.组胺释放试验 D.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E.Tc参与的特异性细胞毒试验 3.在梅毒的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中,应选择下列哪组试剂 A.患者血清,荧光素标记的梅毒螺旋体 B.患者血清,梅毒螺旋体,荧光素标记的兔抗人Ig C.梅毒螺旋体,荧光素标记的患者血清,兔抗人Ig D.梅毒螺旋体,荧光素标记的兔抗人Ig E.患者血清,荧光素标记兔抗梅毒螺旋体抗体 4.对局部组织中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进行检测应运用 A.直接电镜观察 B.沉淀反应 C.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D.补体结合试验 E.免疫荧光检测试验 5.①辣根过氧化物酶,②琥珀酸脱氢酶,③酸性磷酸酶,④碱性磷酸酶。目前较常用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酶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E.①+④ 6.①ConA,②PHA,③SPA,④BSA。上述哪些是淋巴细胞转化试验中常用的有丝分裂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E.②+④ 7.下列哪种方法最适用于两种抗原的抗原相关性分析 A.反向间接凝集试验 B.单向免疫扩散试验 C.双向免疫扩散试验 D.对流免疫电泳 E.荧光抗体试验

8.①抗体的独特型,②抗原的决定簇,③抗体的超变区,④抗原的结合价。上述哪些因素决定体外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 A.①+③ B.② C.②+④ D.②+③ E.①+④ 9.①血清中IgE的含量,②肾脏的抗原抗体复合物,③淋巴细胞膜表面的SmIg,④溶血性贫血患者的抗红细胞抗体。上述哪些物质的检测最适宜选用直接荧光抗体法 A.①+④ B.② C.③ D.②+③ E.③+④ 10.在ELISA间接法检测时,其底物的显色强度 A.与被测抗体成正比 B.与被测抗体成反比 C.与包被抗原成正比 D.与底物量成反比 E.与酶标抗体量成正比 11.测定血清IgG含量的首选方法是 A.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 B.双向免疫扩散法 C.单向免疫扩散法 D.免疫电泳法 E.间接凝集抑制法 12.①抗原只含两个决定簇,②抗体为IgM,③抗体被木瓜蛋白酶水解,④抗体被胃蛋白酶水解上述哪些情况可使抗原抗体反应的沉淀线不出现 A.① B.② C.③ D.④ E.③+④ 13.①ELISA夹心法,②ELISA间接法,③间接凝集抑制试验。上述哪些试验中需要抗抗体 A.① B.② C.③ D.①+③ 14.抗原与抗体间的亲和力大小取决于 A.抗原与抗体间的结合价 B.抗原与抗体间的空间构型互补性 C.抗原与抗体间的表面电荷 D.抗原与抗体上各基团的解离性 E.抗原与抗体间形成免疫复合物的能力 15.①人IgG,②牛血清白蛋白(BSA),③鸡红血球,④金黄色葡萄球菌。上述哪些是适合于用沉淀反应检测的抗原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 E.③+④ 16.①单向扩散试验,②双向扩散试验,③对流免疫电泳,④免疫电泳。上述沉淀反应中,哪些适合于抗原成分的分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E.②+④ 17.反向间接凝集反应是 A.以抗原致敏载体颗粒以检测抗体 B.以抗体致敏载体颗粒以检测抗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