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魏晋名士嵇康的人格魅力

浅谈魏晋名士嵇康的人格魅力
浅谈魏晋名士嵇康的人格魅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710536412.html,

浅谈魏晋名士嵇康的人格魅力

作者:马毓青

来源:《丝绸之路》2017年第18期

[摘要]魏晋名士嵇康,这个令古今多少文人雅士所敬佩的精神偶像,用其短短40年的光阴,书写了一部叹为观止的传奇人生。本文根据史籍文献中有关嵇康的记载,重回历史,感受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嵇康;“竹林七贤”;魏晋名士

[中图分类号] K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8-0020-02

一、学不师授,旷迈不群

嵇康诞生在魏国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县西南)境内的稽山,据史料记载,嵇康一族本姓“奚”,会稽人,为躲避仇怨迁徙至谯郡铚县。“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其先姓奚,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铚有嵇山,家于其侧,因而命氏。”?譹?訛

嵇康的父亲嵇昭,曾担任魏国督军粮治书侍御史一职,在魏晋时期属于中下层官吏。嵇氏一族在当时只能算是普通士大夫阶层,嵇康上有两位哥哥,大哥姓名在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二哥名喜,字公穆,历徐扬州刺史、太仆、宗正卿。嵇昭为儿子取名一喜一康,大概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这个动荡的年代能够喜乐安康。

但在这个见惯了天灾人祸、战乱瘟疫的时期,丧亲之痛几乎时时上演。曹操曾用“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来描述当年满目疮痍的景象。在这样一个犹如虎兕出柙的时代,嵇康亦是在襁褓之时便失去了父爱。他曾在《幽愤诗》中写道:“嗟余薄祜,少遭不造。哀茕靡识,越在襁褓。母兄鞠育,有慈无威。恃爱肆姐,不训不师。”也许正是在母亲和兄长“有慈无威”教育下,嵇康才养成了肆意潇洒、狂放不羁的性格。大概也是在这样的性格影响下,嵇康才会被道家清净无为、道法自然的思想理念所吸引。

嵇喜在《嵇康传》中曾提到嵇康“学不师授,博洽多闻”,并没有受过系统的正规教育,很大程度上都是自学成才。臧荣绪《晋书》称嵇康“幼有奇才,博览无所不见”。在他的诗文中,常运用比兴手法,重章叠句,回环复沓,句中处处彰显着他性格中的纯粹和率性,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一任自然。嵇康之所以被称为“通才”,是因其不仅文采斐然,在艺术方面更有与生俱来的天赋和高超的技艺。《琴赋序》开篇便说“余少好音声,长而玩之”,故嵇康与音乐的结缘应该很早,和大多古代文人雅士一样,嵇康对琴及琴乐极为推崇:“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譺?訛此外,嵇康还进行琴曲的创作,《嵇康四弄》(长青、短青、长侧、短侧)、《风入松歌》都是他创作的琴曲。嵇康还写得一首好字,尤其擅长草书,唐代张彦远编

魏晋名士之铁匠嵇康

魏晋名士之铁匠嵇康 一想起嵇康,首先就是嵇康打铁的形象。铁匠嵇康的形象,远高于最后抚琴一曲《广陵散》,然后长叹,《广陵散》就此绝响的刑场上的嵇康。嵇康为什么喜欢打铁,这始终是一个谜。笔者的解释是,嵇康本人有非常强悍的身躯、精神和意志。一个打铁的知识分子形象,是非常雄奇的形象。就形象而论,嵇康大概是中国古代的美男子之一:“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晋书》列传十九)。嵇康的个头大概有1.80米到1.90米之间。七尺八寸,到底合多少公分,这个笔者还不知道,反正个头很高。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魏晋时代有一个风气,就是品鉴人物,非常注重人物的外表,因此,魏晋时代也是一个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审美的时代。我们看刘备一见卧龙诸葛亮就非常的喜爱,原因不仅仅是诸葛孔明的《隆中对》,还在于孔明是一表人才,而凤雏先生庞统比较丑陋,刘备就不喜。可见魏晋时代的风气。 俊美之外,嵇康也是才华绝世,“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就是说,嵇康属于孔子所说的那种天才,即生而知之的人物,没有老师,自己就可以看懂一切和学懂一切。嵇康是诗人,学者,还是大音乐家,不仅谈的一手好琴,而且还有理论,关于音乐的理论,如《琴赋》,《声无哀乐论》。 嵇康的出身很高,也是贵族,否则他也不会娶到曹操的一个孙子的女儿为妻。也因为这个原因,嵇康好像是天然的曹党。而那个时候,司马氏他们正在篡夺曹家的政权。嵇康本人没有什么太大的政治抱负,做过一个很小的官,中散大夫,是闲职,然后很早就隐居乡下,锻铁为生。嵇康与钟会相见的那件事非常的有名。钟会也是一个人物,投靠了司马家族,但钟会也很羡慕嵇康的江湖地位,嵇康几乎就是江湖上文人的老大,是大名士,而在魏晋那个时代,如果你混成了名士,那是非常荣耀的事情,好像比做官都有面子。因此钟会就去见嵇康这位江湖大佬,想要通过拜访江湖老大来博得自己的江湖地位。 嵇康死于他的号召能力,其表现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嵇康入狱以后,居然有很多的江湖人物豪杰之士自愿入狱陪伴嵇康,这是在江湖方面;而在庙堂方面,居然有三千太学生要求释放嵇康,要嵇康做他们的老师,以此耸动京师。嵇康有如此大的号召力,是司马昭万万想不到的。这个时候,嵇康几乎就死定了,再加上钟会的那番话。 嵇康本人思想,其实有很多方面还是儒家的。如寻求公义和正义,寻求真正的孔子,而不是被歪曲的孔子。这是嵇康与阮籍他们不同的地方,也是嵇康的死因之一。 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亲居贱职;柳下惠、东方朔,达人也,安乎卑位。吾岂敢短之哉!又仲尼兼爱,不羞执鞭;子文无欲卿相,而三为令尹,是乃君子思济物之意也。所谓达能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以此观之,故知尧舜之居世,许由之岩栖,子房之佐汉,接舆之行歌,其揆一也。仰瞻数君,可谓能遂其志者也。故君子百行,殊涂同致,循性而动,各附所安。故有“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返”之论。且延陵高子臧之风,长卿慕相如之节,意气所托,亦不可夺也。(《晋书。嵇康传》)

论人格魅力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论人格魅力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王纪悦 (烟台南山学院,山东 烟台 265706) [摘要]班主任是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一条纽带。班主任工作的成功,除了学生本 身素质、 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外,最关键的是班主任自身的人格魅力。“教育者的人格力量是教育事业的一切。”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培养学生们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是班主任集聚人格魅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班主任;人格魅力;应用[中图分类号]D320 [文献标识码] B [收稿日期]2012-11-06 班主任是班集体全面教育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承担着。 主管班级学生的思想行为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工作,堪称班级的灵魂。他是联系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教师与学生有着深刻影响的一条纽带。他的成功与否,对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乃至将来的前途命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班主任,谁不想做好自己的班级工作,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其原因除了学生本身素质、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外,还与我们班主任自身的人格魅力有很大的关系,乌申斯基说过: “教育者的人格力量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人格魅力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作用。那么, 如何才能更好的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呢?一、要了解学生 所谓理解,就是班主任要知道学生的所好所求、所做所想、 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理解,首先是班主任对学生的理解。要理解学生,就要掌握学生的思想特征和个性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引导。为了沟通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感情,班主任要善于进行心理移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经常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去思考、 去体验。理解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以便和学生取得共同语言,并根据学生的心里特征,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措施,使学生正确了解自己的意图和做法。比如有的学生重视哥们义气,当自己的好友做了违纪的事情,为了“不出卖”朋友,则去说谎。甚至隐瞒事实,顶撞班主任,做出不该做的事情。班主任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一味训斥大发雷霆,盲目定论,就会导致你越要管,我偏不让你管;你越要我服,我偏不服的结果。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尊重和理解学生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懂得友谊的正确内涵,使之树立正确的友谊观,让学生从心灵深处体会班主任的良苦用心。 真心热爱学生的班主任,都会重视细心的去观察学 生,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规律,发现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和点滴进步,及时加以引导和鼓励。对于一个有观察力的班主任来说,学生的喜怒哀乐和其内心活动的细微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实践证明,有的学生在班里表现比较差,考评分数低,我们如果在班里点名道姓的讽刺挖苦他,就会使他认为自己在同学们眼中是最差的学生,从而产生不求上进,破罐子破摔,脚踏西瓜皮摔到哪里算哪里的消极想法。如果我们注意从另一个角度发现他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他从心里感到自己不是那么差,自己也有许多优点,从而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信心。因此, 对班主任来说,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是增强班主任人格魅力的基本功。 二、要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就是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班主任对学生尊重,首先是对学生的存在价值和上进心的肯定,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形象的说明了老师应该尊重学生,并使其产生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尊重学生,就是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及时万般无奈而发火,也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能扑灭学生心中积极向上的理想火花。尊重学生,不能对学生讽刺挖苦,肆意训斥,更不能体罚。体罚学生,是束手无策的标志,更是缺乏理智的表现。马卡连柯认为,抑制能力是人类最高尚的品质。他说:“不能抑制自己的人,就是一台被损坏了的机器。”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要求班主任必须沉着冷静耐心细致。实践表明,如果班主任不理解学生,不尊重学生,不关心其自身利益,在工作中采取命令式、强制性,但非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而且还将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产生逆反心理。 第2012年第12期(总第412期) 商业经济 SHANGYE JINGJI No.12,2012Total No.412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2)12-0114-02114--

浅论嵇康

浅论嵇康 一、嵇康生平 嵇康,字叔夜,谯郡铚人,是魏晋时期著名思想家,竹林名士的代表人物之一。生于魏文帝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卒于魏元帝景元三年,终年四十。嵇氏本姓奚,原为会稽上虞人,因为避怨,移居谯郡铚县,便改姓嵇。嵇康的家世虽世代儒学,但并不显赫,在曹魏末年算是庶族。《嵇氏谱》载:“康父昭,字子远,督军治书侍御史。”嵇昭所任治书侍御史,属于六百石的中下层官员。嵇康在少时,父亲便去世了,靠母亲和兄长抚养长大。嵇康在其著作中,屡次提及母兄的养育之恩。如嵇康在《忧愤诗》中说:“嗟余薄祜,少遭不造;哀茕靡识,越在襁褓。母兄鞠育,有慈无威”。 嵇康有兄嵇喜,“字公穆,晋扬州刺史、宗正”①,且“有当世才”。嵇喜积极入世,希望有所作为,而嵇康则终身无意仕途,希望过自由放达的生活。嵇康的妻子是魏沛王曹林的女儿,所以嵇康算是魏宗室的女婿了,而且也因此被授官为郎中,拜中散大夫。 二、嵇康的性情 嵇康“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仪,天质自然”②。嵇康身材高大,仪表堂堂,不加修饰却能有自然之美,真是不同寻常之人。在性情上,嵇康恬静寡欲,如嵇喜在为嵇康所作的传中说:“家世儒学,少有俊才,旷迈不群,高亮任性,不修名誉,宽简有大量。学不师授,博洽多闻,长好老、庄之业,恬静无欲。性好服食,尝采御上药。善属文论,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抱之中”。嵇康是竹林七贤中的重要人物,《魏氏春秋》载:“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玡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到后来袁宏作《名士传》,便称他们七人为“竹林名士”。 嵇康为人尚奇、任侠。“尝在洛阳太学写石经,有兵家子赵至,年十四,问嵇康名,康具告之。后来赵至亡命至山阳投康,康不在,至乃游邺,于康相见,遂随康还山阳。”③《文士传》中记载“康性绝巧,能锻铁,家有盛柳树,乃激水以圜之,夏天甚清凉,恒居其下傲戏,乃身自锻。家虽贫,有人就锻者,康不受

《世说新语》中的嵇康

《世说新语》中的嵇康 ——通过《世说新语》浅谈嵇康的人格魅力 内容摘要: 在魏晋士子中,嵇康绝对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这并非因为他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而是因为他的死,他以生命的代价使其人格和精神升华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丰神俊朗的外表,卓尔不群的气质固然让人为之感叹;他“博综技艺,丝竹特妙”的高超才华也让人欣羡;他“目送飞鸿,手挥五弦”的绝世风姿也令人神往,但真正能打动人的是他的人格;他“抗心希古,任其所尚”,将封建礼教踩在脚下,敢于“非汤王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大胆追求人性的自由,从而不惜献出年轻的生命。 当然,嵇康之死,尚不仅仅因为其性格,与他的身份也不无关系。他与曹氏家族的姻亲关系使之在司马集团眼中成了一个猎杀的对象,身份地位既在风口浪尖之上,内在性格又使其不愿委曲求全,不死奈何?一曲《广陵散》便是他在人间的最后遗响了。 关键词:嵇康人格魅力气度非凡 魏晋时期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绝对算不上辉煌灿烂,但却是一个让人怀念和向往的历史瞬间。因为,在那个短暂而苦难的时期,催生了一批美丽高贵、才华横溢的生命个体。正像刘诗林在《中国诗学精神》一书中所说:“这个时代是一种典型的二律背反:人对生活的要求愈是简约和无,生命本身就愈显得灿烂和美丽;个体愈有才华、美、风度,就愈要被残酷的消灭,而愈是在残酷的毁灭中,这生命的才华、美、风度就愈能达成不朽。在这里,生命和现实缔构成一种痛苦

的平衡,鲜艳的生命和黑暗的现实同时展示了最强的阵容。……在这里,我们看到:现实的苦难,恰好促成人对外物的罢黜和对内在本体的发现和皈依,如同中世纪欧洲基督教所显示的,这是一份在受难过程中所生成的鲜艳圣洁的精神之花。而嵇康和阮籍,则恰好构成其中两片最珍贵的花萼。……那么表现魏晋人的觉醒主题,表现在苦难现实中生展出来的任性的艺术情怀、自由精神、宇宙意识,集中体现在嵇康身上。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这种真诚、纯洁和高度都是罕见的,它直承庄学的纯净气质、澡雪精神,又不放弃人的感性生存与现实需要。” 本文拟就《世说新语》中所载的关于这个特立独行的生命个体的一些细节进行分析,从而对其进行简单的扫描和透视,再现这一历史上的伟丈夫的人格魅力。 一、仪容伟岸的的嵇康 嵇康的外貌在古代也是一位美男子、伟丈夫。据《容止》第五则中记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所谓容止,指的是一个人的仪容举止。此条目大致意思是说嵇康身高七尺八寸,换算过来大概有今天的一米九一左右,风采卓异。看到他的人赞叹说:“潇洒端正,爽朗清高。”,也有人说:“如同树下清风,高远绵长。”而山公即山涛,嵇康的好友之一,也评价说道:“嵇叔夜就像山崖上的孤松,傲然独立;他醉酒的样子,便如高耸的玉山将要崩倒。”由此可见,嵇康的外貌确然丰神俊朗,气质异人。而在《晋书·嵇康传》中也谈到嵇康的外貌,“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余嘉锡在《容止》第十三则中解释:“土木形骸者,谓乱头粗服,不加修饰,视其形骸,如土木然。”据《颜氏家训》中记载,当时的名士大都非常重视修饰,出门前非但要傅粉施朱,熏衣修面,还要带齐羽扇、麈尾、玉环、香囊等各种器物挂件,如此方能从容出入。而嵇康可谓当时名士中的异类了,整日蓬头垢面,不加修饰。但即使嵇康如此“土木形骸,不自藻饰”,却依然让人称赞道:如萧萧清风,明爽俊朗;如凛凛寒松,高拔清峻;让人认为他是“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此缘于何故呢?曾有人说过,一个人的外在表象,有时可以折射着他的内在品质。而我则认为,反过来说也是可以的,一个人的内在气质也会影响他的外在表象。正是

苏轼的文学成就及人格魅力

苏轼的文学成就及人格魅力 制作人员:李台扬宁子俐赵壮航董仕森指导教师:郭刚 审美人生与仕宦人生是极端对立的两种人生态度,官场生活与诗人本性,从根本上来说,是格格不入的:一个是戴着面具的政客,一个是赤子之心的诗人,一个极端需要官场应酬的虚伪,一个必须是肝胆相照、表里澄彻。 苏轼的人生是一种典型的审美人生,即以沉浸于文学艺术的读书写作,赏玩人生宇宙的色相、秩序、节奏与和谐为人生愉悦。”在拜读了木师对苏轼人生态度的定义后,我深深有感,不光钦佩于木师对苏轼人生态度的豁达写照。 苏轼具有以儒学体系为根本的人生思想,但仕途的坎坷又使他充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又由于浸染释、道的思想而形成外儒内道的作风,具体则表现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一.苏轼其人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代的大文豪.他是一位在文学艺术具有多方面才能和成就的杰出作家. 他出身在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对苏轼有明显的影响.苏轼的散文.诗词.绘画等卓越成就的取得一方面靠的是自己的勤奋.另外苏洵对他是深有影响的. 苏轼因散文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进而又被列为[韩柳欧苏四大家",他写的诗歌被尊为[宋诗的典范",他的词.被称为[为词立法."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和开创之人,他在绘画方面与米沛.李龙眠.并称宋代四大家.擅长画墨竹.其实他的书法也有独特的造诣.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二十岁中进士.之后仕途多舛.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苏轼真的是历尽苦难.完成自我的一个诗人. 苏轼一生虽然走过一条极其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但他从未消沉绝望过.而是在历尽苦难中完成自我.实现了一种真正的超脱.任何挫折.不幸都不能在精神上击垮他.战胜他. 在坎坷的境遇中.苏轼就是苏轼.他摆脱了精神上的苦闷与压抑.在事业上终于成就一番作为.他所到之处.都积极为民众办是实事.处处留有[政声".在风翔他被称为:[苏贤能",在杭州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在海南他又建医院.学校等.在文明创作上.他的最优秀诗篇都是在贬低写就,在生活方面.所到之处都能密切联系群众.深得当地人民爱戴.苏轼在民间影响极大.东坡巾.东坡帽.东坡扇.东坡酒等等.或时髦一时.或流传至今.足见苏轼在民间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苏轼留下的遗产也为数不少.除了四川眉山有[三苏祠"外.全国上下有百处关于苏轼的遗迹.三苏祠有朱德亲笔题词: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二.苏轼旷达性格形成的原因 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工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会有以下表现:一.殉道.即用生命去殉自己的理想.如屈原自沉汨罗江.二.抱怨.既在诗中抒发穷困愁苦.怀才不遇的怨气. 陶渊明的诗多有贫病愁苦之叹.以及对仕途郁郁不得志的抱怨.以李白的豪放也不免颓废,杜

浅谈“清谈”误国论

浅谈“清谈”误国论 摘要:魏晋时期是清谈盛行的时代,在中古时代的文人生活中,清谈占有重要的位置,通过对清谈的考察,我们可以清晰地触摸到那绚丽时代的脉搏。面对时人和后世众多学者们所认定的清谈误国论,我们是否也应随其波而肯定清谈之罪名,如若不是,清谈在其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且为何会担当这样的罪名? 关键词:清谈清议王衍士人 魏晋时期是清谈盛行的时代,在中古时代的文人生活中,清谈占有重要的位置,通过对清谈的考察,我们可以清晰地触摸到那绚丽时代的脉搏。魏晋所谓清谈指的清雅玄妙、高蹈超俗的谈论,它是一种以老庄思想为根基的注重形式、追求玄理的哲学性谈论。 关于清谈的起源,从思辨方式(主要表现在品评人物方面)的角度上来说,一般认为它起源于东汉时代的清议。“清谈的来源是有史可征的。它的前身是太学中的清议”[1]“清谈的兴起,大抵由于东汉末年党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和压迫,一变其具体评议朝廷人物任用的当否,即所谓清议,而为抽象玄理的讨论。”[2]东汉中叶以后,外戚专横,宦官祸乱,政治社会都变得动荡不安。太学生聚集京师,由于不满当时博士们流于繁琐的章句之学,于是便形成自谒名师,治求大义的风气。 是时太学生三万馀人,皆推先陈蕃、李膺,被服前行。由是学生同声,竞为高论,上议执政,下议卿士。范滂岑之徒,仰其风而扇之。于是天下翕然,以臧否为谈。(袁宏《后汉纪·桓帝纪上》)

这些太学生聚集京师又是名门世族,目睹当时政治社会的黑暗,遂逐渐转移其视线于实际问题。 逮桓、灵之间,主荒政谬,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婞直之风,于斯行矣。(范晔《后汉书·党锢传序》) 这种为抵制宦官势力的专横以及随之而来的对士人阶层的严酷压迫的迫切现实需求,是产生清议这种抗议性谈论的重要原因。而“清谈”一词成为明确定型的用语并频繁出现于古籍中,是在经历党锢之祸十多年后的灵帝末期至献帝初期的约十年间。换言之,它始于汉朝末年混乱时期地方官员的谈论: (青州刺史焦和)入见其人,清谈干云,出观其政,赏罚淆乱。(袁宏《后汉纪》二六) (郑太)对(董卓)曰:“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范晔《后汉书·郑太传》) 从上述文字叙述看,这些“清谈”都是以人物评论为主要内容的谈论,之所以称之为“清谈”是因为它是以自己所持儒教道德高标准以评断对象的“清而正的谈论。” 但是因魏晋时期复杂的政治背景和环境,名士言论受到了惨毒的打击,“言及玄远。而未曾评论时事,臧否人物”(《魏志》一八《李通传》)。谈论之风遂由评论时事,臧否人物,渐趋于抽象,现实性的谈论变化转移为抽象性谈论,由实际政治讲到内圣外王、天人之际的玄远哲理,由人物品评讲到“才性四本”以及性情之分。到了

苏轼的审美诗意人生

苏轼的审美诗意人生 他在困顿中做出了不朽的前后《赤壁赋》。 前《赤壁赋》中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后《赤壁赋》中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与前篇毫无二致,但是笔墨全不相同。写景方面,前篇字字秋色,本篇则“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句句都是冬景,鲜明地反映出不同季节山水面貌的变化,勾勒了两幅截然有别的江山景色图,可见作者描景状物的传神。至于夜间山景:陡壁、怪石、危巢、古木等,都写得逼真而有幽森之气,跟作者“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心情密切吻合,而与前篇幽静安谧的情景恰成鲜明的对照。叙事方面,前篇但言“苏子与客”,“举酒属客”,“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都是即事而叙,简洁明了;本篇对于客、酒、肴则用详述,写得别有情味。反之,前篇对于泛舟而歌的情景,用大段笔墨加以渲染;本篇则唯有“顾而乐之,行歌相答”,“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寥寥几句,同样情致盎然。剪裁安排之妙,确很值得借鉴。抒情方面,前篇由乐而悲而解脱,过程起伏,但直抒多于想象,作者的观点表达得完整而且显露;本篇则从飞鹤探舟而西展开想象,将鹤与道士合而为一,完全是幻觉和梦境的描述,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在仕途与诗文写作艺术人生,审美人生才是苏轼生命的灵魂、生命的依归。这正是笔者之所以将苏轼的人生命名为审美人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几经贬谪之后,苏轼逐渐成熟起来,并逐渐开始重新思考人生,乌台诗案以后人生命运的变化是他真切而深刻的体会到了人生的艰难,正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说人生如梦。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沉沦下去,并没有因此否定人生,力求超脱自我,始终保持了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儒家讲求入世,苏轼做官锐意进取,渴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干一番大事业,是典型的儒家入世思想。“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他敬佩英雄,更渴望成为像周瑜那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千古风流人物”,甚至在已经“鬓微霜”的年龄,仍发出“又何妨”的呐喊,强烈的入世精神表露无遗。他会为政治上的失意而悲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壮志未酬,功业无成,失望至极,更从反面表现了苏轼的强烈的进取精神。儒家的思想在他的性格中体现为忠诚、刚正、忘我、爱民。他忧国忧民,为民做事,同时直而不随,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在政治上坚持自己的见解,坚持正道,不因得势新贵而趋附于那一边。这也是他在仕途上屡受挫折的重要原因。这些都是儒家所推崇的典型的“君子”形象和理论。鲜明的个性,造就了独一无二的苏东坡。终其一生,他对自己完全自然,完全忠实,尽管始终生活在政治的旋涡中,但他还是一路歌唱,作文,评论,无论在他的仕途路上,还是在他的流放路上。显然,苏东坡深谙山水之乐,宦海沉浮,他一生嬉戏歌唱,自得其乐,悲哀和不幸降临,他都能够微笑接受,磨难始终跟随着他,直至死亡临近。苏轼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讲求辩证处世,物我合一。“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人生就像一场梦,辉煌像周瑜一生,失意像我苏轼一生,都是一场梦而已。“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在滚滚不息

历史笔记·嵇康的魏晋风骨:从名士打铁到《广陵散》绝(一)

历史笔记·嵇康的魏晋风骨:从名士打铁到《广陵散》绝(一)作者:史遇春 (一) 魏晋时期,因为时局动荡和政治诡异而造成的社会氛围,完全是一种低气压的生存状况。 社会虽然乱了,但是,维系社会道德的规范并没有倒塌,所以,魏晋的“名士风度”里面,除了形体的潇洒之外,还有内质的纯真。 当士人们无法把自己的才学施展在安世济民的仕进之路、或者他们根本不愿意跟当权者合作的时候,他们的许多精力是无处发泄的。 在乱世之中,能够活着,是一种幸运;在乱世之中,能够平安地活下去,更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 在那样的乱世之中,士人们活得前进无路、后退无门的时候,那许多的精力要如何派遣呢? 结果,便是神仙、修炼之道的大行。 回想一下,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诸子兴盛的时候,老庄之学就曾经风光过。 春秋战国之后,几千年间,老庄之学风起云涌的社会,大约以魏晋之间可称之为首屈一指吧。 「原创」嵇康的魏晋风骨:从名士打铁到《广陵散》绝 嵇康,就是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产生在魏晋之间的真名士。

后人曾说:“是真名士自风流”,用这句来总括魏晋间的名士,也算是贴切。 当然,这话也毫不例外地适合于嵇康。 关于嵇康的“风流”,后人可以从他遗世的文字中细细品读。 这里,就先说一说“嵇康打铁”的一段佳话。 嵇康是怎样一号人物呢? 此处,我们先从他的外形说起。 要说嵇康的外形,《世说新语》里面的描述最为精炼传神。 读者要见文字的简约之美,可以去看《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第5条的原文。 话说:嵇康身高一米八左右,风神姿态特别秀美。 当时有人说:他的举止潇洒脱俗,他的形容清静凝定。 还有人说:嵇康这个人,他的风神仪态,就如风入松的声响,逸致高远而舒缓悠长。 同是“竹林七贤”、有选贤用能之明、曾与嵇康相友善、后被嵇康遗书绝交的山公巨源曾说:嵇康这个人,他的为人处世,正直挺拔,就如同傲然独立的青松,他的醉态,更是绝倒,你看他倾颓的样子,就如同巍峨的玉山将要倒下来了。 就是这样的人物,似乎和“铁匠”、“打铁”没有任何关联。 但是,正是这样的人物,就偏偏会“打铁”;也只有这样的人物去“打铁”,才更增加了他的传奇色彩。 可惜的是,也是因为“打铁”,断送了嵇康的性命。

教师人格魅力的性格特征

教师人格魅力的性格特征 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 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在现实生活中,教师能受到同事、学生的欢迎、容纳,他实际上就具备了一定的 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其心理素质和修养的外 在表现,它能反映一个教师的道德品格、思想情感、 性格气质、学识教养、处世态度等。无论教师的相貌 是否英俊,若具有人格魅力,则具有了令学生尊敬、 爱戴的凝聚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根本在于一种使学生喜爱、仰慕并渴望 接近的性格品质,这种反映一个人的精神和品德的内 在属性,能像磁石般地使众多学生聚集在他的周围。 从人的性格结构分析,具有教师人格魅力的性格特征 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在对待现实的态度或处理学生关 系上,表现为对学生和对集体的真诚热情、友善、富 于同情心,乐于助人和交往,关心和积极参加集体活 动;对待自己严格要求,有进取精神,自信而不自 大,自谦而不自卑;对待学习、工作和事业,表现得 勤奋认真。 在理智上,表现为感知敏锐,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在 思维 有较强的逻辑性,作为班主任尤其是要富有创新意识 和创造能力。 在情绪上,表现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保持乐 观开朗、振奋豁达的心境,情绪稳定而平衡,与学生 相处时能带来欢乐的笑声,令人精神舒畅。 在意志上,表现出目标明确、行为自觉、善于自制、勇敢 果断、坚忍不拔、积极主动、不卑不亢等一系列积极品质。

具有上述这些良好性格特征的老师,往往是在学生中受欢迎和受倾慕的人。为了广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我们要优化教学活动中的个人形象。那么,怎样才能具有教师魅力呢?第一,精力充沛,神情自然。 在教学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饱满的热情,大方自然的神情,是优化教师形象的首要因素。与学生交往,神采奕奕,精力充沛,显得富有自信,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教学气氛。如果老师萎靡不振,无精打采,显得疲惫不堪,学生就会感到兴味索然乃至不快。一个精神饱满、神情自然的老师往往也会给人留下自信、乐观、进取和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印象,神情倦怠、精神涣散或者表现出紧张局促、手足无措,都会给学生留下不成熟、不专注、看不起人的印象。 因此,教学中始终要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学生,对他所感兴趣的东西感兴趣,并随对方的言谈举止做出自然得体的反应。 也就是要别人喜欢自己,自己要先喜欢别人;要吸引对方的注意,先要注意对方。 第二,仪表整洁,衣着得体。 衣着服饰能反映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和修养,如果一个人的服 饰能与自己的气质、职业一致,与自己的形体、年龄协调,与当时的气氛和场合相符,那将使得他显得更潇 洒精神,更讨人喜欢。 第三,谈吐幽默,言语高雅。 谈吐能直接反映出一个老师是博学多识还是孤陋寡闻,是接受过良好教育还是浅薄无知。一个不善言谈、沉 默寡言的人很难引起学生注意。在课堂外能侃侃而

浅论魏晋玄学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浅论魏晋玄学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每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代,都有其主流的哲学思想。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哲学本身不创造生产力,但是主流哲学却是整个社会运作的基础,统治者正是在自己认可的哲学指导下制定政策、统治国家。具体到每一个人,也或多或少有自己的人生哲学。它不一定会像主流哲学那样被书面化、被宣扬,它往往存在于个人看待事物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之中。 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哲学,积极入世,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逃名避世,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视隐逸为人生最高境界。但是,从时间的长短来看,特别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几乎一直处于统治地位,这与统治者的阶级利益以及儒家自身的改良有关。然而,有一个时代却是例外,儒学衰微而道家崛起了,这就是同样动乱的魏晋时期。 魏晋时期的战乱,让文人们感到儒学的无力,他们为自己所信仰的学说而困惑,人们需要一种更适合当下环境的思想来给人慰藉和力量。人们想到了同样产生于战乱之中的道学。在这样的时代,避世也许才能获取平静的内心,甚至才能保住生命。但儒道两家有太多思想是相抵牾的,那些上层士大夫,既想标榜自己为老庄的弟子,却又舍不得真正摒弃名利物质,实现庄子的“任逍遥”,这就产生了深刻的矛盾。这种矛盾,却又恰好成为了玄学产生的必要因素。 我们往往有个误区,认为玄学就是老庄哲学。其实,这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玄学,一般指魏晋时期崇尚老庄的思潮,它源于先秦以老庄哲学为代表的原始道家,是老庄哲学在新时期的发展和变异。魏晋玄学既标榜信奉老庄哲学,但也把孔子奉为圣人。何晏是早期重要的玄学家,他采取了一种调和折中的手段,认为老子的观点与孔子一致,所以都是圣人。王弼也采用了同样的手法,从“有”“无”的观点入手,认为孔子不谈“无”是与老子的“无”相互补充,同样是高明的圣人。这些玄学家看到了孔子圣人地位一时难以动摇,便采取了迂回篡饰的手法,把老庄学说中的精髓灌输到经学中去。 魏晋玄学我们称之为“新道家”,新道家并不是要完全推翻孔子,他们需要借助孔子来为老庄哲学的经典性正名。而且,统治者需要儒学中的“忠孝”和等级制度来维系政体的稳定。那么,玄学中必然保留了儒学的某些成分。这就决定了,玄学是一种以老庄哲学为根基并调和了某些儒学内容的新哲学,它是儒道融合的产物。 魏晋玄学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把“无”作为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崇有论者裴頠则认为有是自生的,自生之物以有为体。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贵无派把“无”当作“有”的存在根据,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郭象则主张独化说,认为“有”是独自存在的,不需要“无”作为自己的本体。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王弼用以老解儒的方法注《易经》和《论语》,把儒道调和起来,认为名教是“末”,自然是“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两者是本末体用的关系。郭象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理论,认为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是

浅谈教师的人格魅力(1)

WENHUALUNTAN 文化论坛 浅谈教师的人格魅力 ■谷文忠 当今社会是一个更加民主更加富 有生机的社会,也是一个更能体现主体 人格的时代。我们的学生要在未来的社 会立足、发展,就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 人格不是在真空中发展的,而是在一定 条件和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它植根与 人与人之间各种不同关系中。因此,一 个健全人格必须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形 成。学校是实施教育的必要场所,是青 少年人格塑造必不可少的环境条件。教 育工作者更应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努 力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健 康的发展。 所谓人格,就是“个人相对稳定的 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心理 特征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爱好 和倾向等。它们是在一定生理素质的基 础上,通过社会实践形成和巩固的。” (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由此可见:一个人的人格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不断 完善和提高自我的过程中形成的。我们 教师的人格,是教师在学生、工作和生 活的历程中,有意识地严格要求自己而 形成的,用教师的人格去感染学生。 一、教师真挚的爱心会温暖学生的 情感 “爱心”是教师必备的人格内容,是 教师最基本的心理品质,是教育永恒的 主题。古今中外,凡伟大的教育家都是 充满爱心的人。孔子有“君子学道则爱 人”之语。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说: “人类的爱是心灵和肉体、智慧和思 想、幸福和义务的结合。” 他一生中最主要的东西是热爱儿 童。全国优秀教师魏书生先生、曹铁云、 张玉仁等,在他们的经验之谈中无不谈 及对学生一片真挚的爱心。当今社会是 一个充满民主和人道的社会,教师只有 理性的分析不同学生的心理,以爱心为

苏轼人格魅力之所在【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苏轼人格魅力之所在 前言 “东坡何罪,唯以名太高”,东坡的才干,锋芒毕露却又深沉高远。历代关于苏轼的作品的分析,文学地位的排定,从未断绝。只是“文乃人之精血”,只有了解苏轼,了解苏轼的品行才干,为人之道,了解他的人格魅力,能体会其作品的奥妙所在。此文以综合前人关于东坡人生的评价,原因探讨等方面的内容,以为自制文章之所用。 一:国人对苏轼为人的评价 苏轼为人,天下人皆津津乐道。《宋史》评论说:“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达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为。至于祸患之来,节义足以固其有守,皆志与气所为也。”[1]欧阳修评价说:“不意后生能达斯里也。吾老矣,当放此子出一头地。”同时期,张方平亦说:“苏轼敏尤可爱。”[2]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方叔的祭文写道:“道大难容,才高为累。皇天厚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识与不识,谁不尽伤;闻所未闻,吾将安放?”[3]南宋时期,宋高宗说:“经纶不究于生前,议论常公于身后。”[4]而宋孝宗在评论苏轼一生所为时感慨:“负其豪气,志在行其所学。”[5] 近代之人关于苏轼评价的,莫不以林语堂的评价为尊:“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6]台湾学者陈师雄说:“稍有知识之国人,谈及苏轼,几乎无人不知,苏轼乃中国读书人之典范,亦即士一阶层,所愿效法之模范,悬为行为之准则。”[7] 二:苏轼影响力深远的原因 《康震评说苏东坡》:“苏轼是艺术天才、渊博学者、踏月酒徒和爽直诙谐的神奇组合。事实上,苏东坡的知名度和魅力远远大于苏子瞻。在大众眼里,东坡这个称呼具有更浓厚的草根意味,更为平易近人,也因此在民间拥有更大的影响力。”[8]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我不相信我们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孝宗赐

玄学对魏晋名士人生态度的影响

玄学对魏晋名士人生态度的影响 摘要:嵇康和阮籍同为魏晋名士,但玄学对他们的影响却不太相同。嵇康师法老庄,刚峻激烈,阮籍师法老庄,却以佯狂掩饰自己的狷介。这是因为阮籍所受玄学影响,没有嵇康深刻和彻底。阮籍追求庄子的逍遥游,但他内心始终有着儒家入世思想的根基。后来的士人,景仰嵇康,仿效阮籍,使玄风以另一种方式存于士人的生活。 关键词:嵇康;阮籍;魏晋名士 汉魏之际,经学逐渐式微,玄学开始繁兴。到了魏晋时期,“学者以老、庄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薄为辩而贱名检”①,清谈玄虚之风,被于朝野。玄学名士们禀承老、庄余韵,蔑弃儒家礼度,以一代玄风取代汉朝的谶纬神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嵇康、阮籍、向秀、郭象等。他们把《老子》、《庄子》和《周易》并称为“三玄”,以他们理解的老庄思想来注释儒家的经典,形成了儒道兼综的思想格局;同时,他们用恬淡自然的人生态度去拯救被儒家名教压抑的人性,力图摆脱儒家所崇尚的繁文缛节的束缚,追求一种超脱放达的人生。众所周知,嵇康阮籍是魏晋文学的杰出代表,那么,随着魏晋玄学的发展和演变,玄学带给当时的士人什么样的影响呢?嵇康和阮籍生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又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呢?反观他们的人生,我们可以看到玄学留在他们身上的深深印迹。 一 嵇康,字叔夜,《世说新语》云其有“龙章之姿”。《三国志·王粲传》注引《嵇康传》:“学不师授,博洽多闻,长而好老庄之业,恬静无欲,性好服食,常采御上药。善属文论,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抱之中。”他的好友向秀后来在《思旧赋序》中说:“嵇志远而疏。”从这些描述里,可以看出嵇康追求的是一种恬静寡欲、超然自适的生活。这种生活的最基本的特点,便是返归自然,但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是虚无缥缈,而是悠游适意,自足怀抱。这正是玄学思潮在人生理想上的一种典型反映。可以说,嵇康的生存方式与庄子很相似,勇于抨击黑暗现实,勇于斗争,勇于追求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他积极师法老庄,并深受其放达无为、亲近自然思想的深刻影响,希望自己能够摆脱外物牵累,实现精神上的逍遥自由。嵇康受庄子影响甚深,庄子思想的物我两忘、返归自然、心与道合、逍遥游境界是嵇康努力践行的人生境界。庄子曰:“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②庄子的物我两忘是他的人生理想,为此,他主张逍遥自忘。“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③这种逍遥是一种精神上的逍

班主任如何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

班主任如何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 班主任如何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班主任人格魅力塑造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班主任,作为学生政治思想的领路人,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者,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主任千万不要以为“严”是管理班级的唯一法宝,更不要以为“严格”就是严厉,是惩罚。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一味地严格管理,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压抑、自卑、胆小怕事,厌学,甚至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僵化。班主任要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就要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那么,班主任如何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呢? 一、塑造人格魅力,班主任应有“童心”。 1.童心让班主任走进学生的生活 有一次,我在课堂上发现有个学生没听课,在低头摸着什么。我从他的课桌里拿出一看,是几条黑黑的幼蚕。看得出他很紧张,红着脸,胆怯地望着我。其他学生也屏气凝神,看我的反应。我微笑着说:“哦,小家伙,是你们在捣蛋!”我又话锋一转,对这位学生说:“上课不认真,我得惩罚你。你每天都要向我汇报它们的情况,不能偷懒哦!” 下课后学生们围着我,都争着跟我说蚕的情况。原来有很多学生养了蚕,只是怕我不同意,没有带来学校。听了学生的介绍,我才知道他们对蚕是那么的了解。后来,我让学生送几条幼蚕给我喂养,学生们成了我的指导老师。 作为班主任,要拥有一颗童心,怀着童心与孩子们一起探索,一起学习。孩子们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我们要尊重他们,允许、鼓励他们去观察、发现。让孩子们在主动探索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修正自己的经验。 2.童心可以拉近师生距离。 有一次,学校要举行广播体操比赛,但是我班很多学生动作还不标准。上体育课时,学生们在认真练操。我看着看着,不免童心大发,情不

浅析嵇康的矛盾人生

浅析嵇康的矛盾人生 漆国祥 摘要:思想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矛盾的人生和悲剧的命运。嵇康的一生都充满了矛盾。在政治上,与曹氏的亲戚关系注定他在政治上更加的亲近曹氏集团,并且抵制司马氏政权,这也使他在政治上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在思想上,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在嵇康思想中的碰撞也使他非常的矛盾,使他表现出内儒外道的特征。最终他选择用死来对抗黑暗的时代,弥合了自己人格的分裂,超越了自己矛盾的双重性,实现了人格的升华也使自己摆脱了矛盾的折磨。 关键词:嵇康;矛盾;内儒外道 Abstract: Determines the character and mind of a person's life and tragic contradictions destiny. Ji Kang's life are full of contradictions. On the political front, relations with relatives Cao doomed his more political groups close to Cao and Sima's power to resist, which made him unable to play in politics to their own.In terms of ideology,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in the minds of Ji Kang collision is also very contradictions make him so that he demonstrated in Outer course of interior Confucianism. Ultimately he chose to fight the dark by dead times, to bridge the split personality of its own, beyond the duality of its own contradiction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ersonality is the sublimation of their own suffering from the conflict. Keywords: “Ji Kang”; Contradictions ; Outer course of interior Confucianism 引言 中国历史上大凡遇到政治局势动荡,很多仁人志仕不能志满意得之时,大都选择归隐山林,独善其身的做法。但是,嵇康隐身而不隐心,他的“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的个性,怎么看也不像个好老庄之人,老子《道德经》讲“居善地,心善渊,动善时”,人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停留的地方,要心静如水,行动的时候要把握适合的时机,而非“遇事便发”的“妄为”。虽然形式上,嵇康是归隐山林,但毕竟年轻气盛,树欲静而风不止,身隐而心不隐,系辞传里说“其出入以度外内之惧”,意思是做人做事要懂得把握尺度,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保持警戒,不分内外都要谨慎。如果嵇康懂得这个道理,并且能够控制自己的性格,真正做到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不问,一心一意的追求真正的养身之道,那他就不会招致杀身之祸了。他的一生就不会显得如此的矛盾和苦闷了。出现于历史舞台的嵇康是个看来充满矛盾的文人、学者、士大夫。 一、政治的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