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摔跤发展的优势与瓶颈-模板

合集下载

中国式摔跤发展现状与推广的相关探讨

中国式摔跤发展现状与推广的相关探讨

中国式摔跤发展现状与推广的相关探讨
一、研究发展历程
中国式摔跤具有悠久的历史,来源于古代战争时期的实战技巧,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传承,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体育文化。

现代中国式摔跤的发展经历了由方言发展为统一术语,由军事体育传承到民间体育发展等多个阶段,历经波折,但始终保持着发扬传统、倡导体育精神的原则。

为了推广和发展中国式摔跤,需要研究其发展历程,了解其文化内涵和发展特点,从而更好地进行推广和传承。

二、建立推广体系
中国式摔跤是一项值得普及和推广的传统体育项目,但是目前其推广数量较少,地区性较强,缺乏有效的推广体系。

要想有效地推广中国式摔跤,需要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推广体系,包括网络推广、场馆建设、赛事组织、选手培养等方面,同时在政府、社会团体和企业等各个层面上加强合作,为中国式摔跤的推广开展提供支持和资源保障。

三、注重赛事的组织与推广
赛事是推广中国式摔跤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和选手参与,提高中国式摔跤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因此,在赛事组织和推广方面需要加强,增加比赛场次和各种赛制,尤其要注重针对年轻人的比赛和活动,增加他们的参与体验。

四、加强教练与选手的培养
中国式摔跤的普及和推广需要有足够的教练和选手进行支持,因此需要加强教练的培训和选手的选拔。

教练要有优良的职业素养、授课能力和技战术水平以及亲和力,同时要有不断学习和进步的精神;选手要具有强大的体能和技战术水平,同时要有团队协作和比赛心态。

总之,要推广和发展中国式摔跤,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来加强传播和推广,同时也要不断加强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才能让中国式摔跤更好地走向世界,成为世界的精神财富。

中国式摔跤发展的优势与瓶颈-模板

中国式摔跤发展的优势与瓶颈-模板

中国式摔跤发展的优势与瓶颈武术何去何从?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问题。

就国际体育发展来看: 跆拳道已经把“踢”技发挥得淋漓尽致,拳击早已成为“打”坛霸主,“拿”的伤害事故率又难以控制,我们只能在“摔”上做文章。

虽然国际式摔跤及柔道都是“摔”的集中体现,但因缺乏观赏性一直是运动会的冷门项目,甚至差点被“摔”出奥运会的舞台。

通过对中国式摔跤的文化考察,我们发现,这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技艺有着很大的“升值”空间,只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命运不济”,遭遇冷落而衰微。

从历史学和文化学视角切入,分析中国式摔跤发展的优势和瓶颈,是本研究的启缘。

1中国式摔跤形成的历史轨迹从现有体育史料研究成果来看,我国古代的摔跤活动是近代中国式摔跤的先驱。

在古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摔跤的形式和叫法都不一、规则不一。

《角力记》目录言:“训诂既殊,方言且别。

”意思即说,角力这一概念,由于时代不同,解释也不同;由于地区方言的差异,各地叫法也不一样。

摔技在世界各国是普遍存在的技击运动或竞技运动,作为中国式摔跤更是脱胎于我国的古代摔跤运动。

在古代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跤术有着不同的文化形态。

李季芳等人认为,古代的摔跤运动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蚩尤和黄帝之战”.“蚩尤氏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史记•乐书》),这种徒手的角斗可以看作是“角抵”的起源。

部分学者认为,“这种用头冲撞的作战方式,就是摔跤的最早起源”.殷周时期作为军事训练项目登上历史舞台,迎合了战争的需要,该时期的摔技并无特色之处。

但至秦汉时期,随着战争中兵器的大量使用,摔跤的军事作用锐减,开始成为宫廷娱乐项目。

陕西西汉墓出土的“角抵透雕图饰的铜牌”,明显表现为角抵和拳术分离,印证了该历史时期中国摔跤活动的文化形态。

之后的两晋南北朝,由于国家崇尚文弱,摔跤活动开始在民间大肆流行,却被土大夫称为“下技”,《晋书》云:“相扑,下技也”;唐代,由于帝王的喜好,宫中设“相扑棚”,出现了一批摔跤名手;两宋时期,由于社会繁荣,市井之地的民间体育活动十分活跃,甚至出现了关于古代摔跤运动的专着―-《角力记》;清代,如唐代一样,由于帝王的喜爱,设“善扑营”专习“布库”(满族摔跤),开始出现“摔跤”一词。

文化本位视角下中国式摔跤运动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本位视角下中国式摔跤运动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本位视角下中国式摔跤运动的传承与发展1. 引言1.1 中国式摔跤运动的起源中国式摔跤运动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的摔跤运动主要是在军事训练中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也被用于士兵之间的格斗技能训练。

随着时间的推移,摔跤逐渐演变为一种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到民间文化生活中。

古代中国的摔跤运动主要侧重于技击和战术,强调力量和技巧的结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摔跤运动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规则。

在清朝时期,摔跤开始在皇家宫廷和民间广泛传播,并成为一种受人民喜爱的体育活动。

中国式摔跤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传统拳术和武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力量、技巧、和谐的理念。

在现代,中国式摔跤运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融合了传统和现代元素的体育项目,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和关注。

通过对中国式摔跤运动的起源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体育文化。

1.2 中国式摔跤运动的特点和意义中国式摔跤运动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是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其特点包括技法简练、力量平衡、身法灵活、力道准确等,强调对抗性和实用性。

中国式摔跤运动注重“防身用技”、“技强用智”,既可强身健体,又可有效自卫。

中国式摔跤运动还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如“以柔克刚”、“化敌为友”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道德观念。

中国式摔跤运动在文化本位视角下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中国式摔跤运动是中国体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锻炼和提高人民群众的身心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中国式摔跤运动的推广和传承,可以加强国际体育交流与文化交流,提升中国在国际体育舞台上的声誉和影响力。

关注中国式摔跤运动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弘扬国粹、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 正文2.1 中国式摔跤运动的传统技艺中国式摔跤运动的传统技艺源于民间传统摔跤,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经过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摔跤技法。

浅析新时期中国式摔跤的发展现状

浅析新时期中国式摔跤的发展现状

浅析新时期中国式摔跤的发展现状摔跤是世界各地普遍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中国式摔跤融合了中国历史上各民族跤种之所长发展起来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是世界六大跤种之一,是我们的国粹之一,是华夏财富之一,也是世界群众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

它以两人徒手通过身体直接接触,运用技、战术以及意志力等方面将对方摔倒的对抗性体育运动,具有独特的技术风格和竞赛规则,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有益身心健康。

近代中国式摔跤因为不是全运会项目也不是奥运会项目,国内从上到下对该项目的重视程度大打折扣,致使该项目的开展、比赛、对外交流,处于自生自灭的“悲惨”境地。

纵观中国式摔跤的发展,纠其没落原因有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也有国家的政策体制问题。

本人本着对中国式摔跤的钟爱,为我们民族传统体育宝库中的精品,东方文化中的极品,世界人民喜爱的珍品——中国式摔跤更好的继承、发扬提出自己的见解,以达到推动其发展的目的,力求为弘扬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进军奥运做出点儿贡献。

一、近代中国式摔跤的发展(一)在近代的中国式摔跤的历史上我们不得不记住以下这几个年头。

1953年第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摔跤被列为正式竞赛项目,1956年成立了摔跤协会,中国式摔跤成为全运会的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全国锦标赛。

全国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好手,技术动作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此时的中国式摔跤达到了巅峰时期。

但是,这一鼎盛时期也实在是太短了,随着中国式摔跤的莫名其妙地被砍,这一古老的,有着悠久历史的,有着深邃文化内涵的,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体育项目从巅峰一下子栽到了谷底,走到了中国式摔跤的最低潮。

经过跤界众士多年的不懈努力,近年来中国式摔跤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002年全国中国式锦标赛把女子项目历史性的列入到比赛当中,以巾帼不让须眉之势在赛场上吸引着观众的眼球,展现着独有的魅力。

2003年中国式摔跤国际邀请赛去在北京延庆县举行。

有来自香港、中国台北、美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名运动员同场竞技。

中国式摔跤发展现状与推广的相关探讨

中国式摔跤发展现状与推广的相关探讨

中国式摔跤发展现状与推广的相关探讨中国式摔跤,是一项源自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了摔跤、武术、拳击和散打等多种技击技法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其发展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内涵。

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式摔跤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国际上备受关注和重视的体育项目之一。

尽管中国式摔跤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但其发展现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推动中国式摔跤的全面发展。

中国式摔跤在国内外影响力持续扩大,成为了备受关注的体育项目之一。

其独特的赛制和激烈的比赛风格,吸引了大批观众和运动爱好者的关注,受到了国内外媒体和体育界的广泛关注。

中国式摔跤国家队在世界摔跤大赛上屡获佳绩,不断提升了中国体育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中国式摔跤也逐渐成为了国内体育产业的新亮点,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资源注入,为该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相比,中国式摔跤在国内的发展却仍存在不少问题。

中国式摔跤的推广力度不够大,很多地区和群体对中国式摔跤了解不足,缺乏对其项目的认知和接受度。

中国式摔跤的基层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完善,缺乏专业的教练和培训机构,导致师资力量不足。

中国式摔跤赛事市场化程度不够高,缺乏足够的商业运作和品牌打造,影响了该项目的商业价值和影响力。

中国式摔跤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够健全,导致该项目的发展空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针对中国式摔跤目前的发展现状,我们应加大推广力度,改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赛事市场化,健全政策法规,助力中国式摔跤的全面发展。

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利用传统和新媒体平台,积极介绍和宣传中国式摔跤的相关知识、技艺和赛事,增强公众对该项目的认知和兴趣。

要加强基层人才培养,建立健全的教练培训和选拔机制,提升中国式摔跤的教练师资力量,并为有潜力的运动员提供更多的培训和竞赛机会。

要提升中国式摔跤的赛事市场化程度,积极拓展赛事合作伙伴和赞助商,加大对赛事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打造更具影响力和商业价值的赛事品牌,吸引更多的观众和投资者参与其中。

中国式摔跤在XX市摔跤俱乐部的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中国式摔跤在XX市摔跤俱乐部的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中国式摔跤在XX市摔跤俱乐部的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一、目的意义:1.目的通过对中国式摔跤俱乐部在XX的开展情况进一步阐明这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古城的开展情况,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当中,特别强调了“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通过习主席的讲话可以了解到习主席对中华文化非常重视,因此中国式摔跤作为中国独有的体育文化,所以进一步对XX市中国式摔跤俱乐部进行深入剖析,找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为XX市中国式摔跤俱乐部的传承与开展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希望也能为传承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意义(1)实践意义XX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绵延千年的尚武文化,通过对中国式摔跤在XX摔跤俱乐部的开展现状的调查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开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到束缚中国式摔跤发展的要素,以求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以利于中国式摔跤在XX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2)理论意义中国式摔跤有着悠久的历史,承载了数千年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多民族数千年摔跤技术经验的积累和统一。

另外,中国式摔跤是一项直接对抗性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坚持习练中国式摔跤了可以提高人体的身体机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源于本土文化的中国式摔跤将更容易为国民接受和推广,大大推动全民健身的普及。

同时作为古老农耕文化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借助中国式摔政这个载体也将得到更广泛的继承和传播,为世界所了解认知。

二、研究现状:以“中国式摔跤”“开展现状”等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并在校内图书馆进行了大量相关资料的查阅和整理,为本文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冯海洋在《保定邯郸两市中国式摔跤俱乐部现状调查及对比分析》中认为,中国式摔跤是国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历经千年传承而深深烙下的中国印是民族文化的象征。

郭强在《中国式摔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指出,中国式摔跤是我国流传广泛、习练人群较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中国式摔跤与竞技能力分析

中国式摔跤与竞技能力分析

中国式摔跤与竞技能力分析【摘要】中国式摔跤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在竞技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优势。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式摔跤的历史和发展,以及其规则和特点。

接着探讨了竞技能力分析的概念和重要性,以及在中国式摔跤中的应用。

对中国式摔跤选手的竞技能力水平进行了评估,并总结了中国式摔跤在竞技能力方面的优势。

提出了提升中国式摔跤选手竞技能力的建议,展望了未来发展。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式摔跤在竞技能力方面的表现,并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中国式摔跤、竞技能力、历史、发展、规则、特点、选手、水平、优势、建议、发展展望。

1. 引言1.1 介绍中国式摔跤中国式摔跤,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式摔跤起源于远古时代,是中国古代民间体育活动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种,被誉为“中国拳击”和“中国民族英雄的体育”。

这项运动以其独特的传统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式摔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既是一项体育运动,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在中国古代,摔跤被视为一种武术,是古代将士们训练身体、提升战斗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式摔跤也是一种具有高度观赏性和娱乐性的体育项目,在古代的民间比赛中备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如今,随着现代体育的发展和中国式摔跤的不断推广,这项古老的传统体育运动正蓬勃发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参与其中。

在中国式摔跤的比赛中,选手们通过激烈的角逐,展示出自己的技艺和勇气,同时也传承着这一千年传统的体育项目。

中国式摔跤不仅是一项体育竞技,更是赋予了人们身心健康、团结友谊、培养意志力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渠道。

1.2 介绍竞技能力分析竞技能力分析是指对竞技运动员在比赛中所展现出来的各项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进行系统评价和分析。

通过竞技能力分析,可以客观地评估运动员的整体水平,找出其优势和不足之处,从而为制定训练计划和提高竞技表现提供科学依据。

文化本位视角下中国式摔跤运动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本位视角下中国式摔跤运动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本位视角下中国式摔跤运动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式摔跤运动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武术传统。

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类似摔跤的格斗形式。

随着历史的演变,摔跤运动逐渐发展成为一项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

在中国的民间传统体育中,摔跤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尤其在农村地区,摔跤比赛更是成为了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节日活动。

由于其容易学习、易于操作、贴近生活的特点,中国式摔跤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与参与,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与娱乐方式的一部分。

中国式摔跤运动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中,体育运动不仅是锻炼身体的方式,更是一种审美、修身、立德、行道的途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摔跤运动更是承载了团结、友爱、尊重、公平等价值观。

在中国式摔跤比赛中,选手们要互相尊重,遵守规则,公平竞技,不仅是对对手的尊重,更是对对手所代表的文化的尊重。

在中国式摔跤运动的传承与发展中,传统文化始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式摔跤运动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

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中国式摔跤运动也在吸收和借鉴其他摔跤运动的优点,引进科学训练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中国式摔跤运动也在推广普及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促进了该项目的发展。

中国式摔跤运动也逐渐走向国际舞台,参与国际性的比赛和交流,为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国的优秀体育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中国式摔跤运动的传承与发展中,应该更加注重体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式摔跤运动不仅仅是一项体育项目,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在传承中应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让中国式摔跤运动更贴近人民生活,更符合中国传统价值观念。

应该更加注重中国式摔跤运动的普及,推广工作要更深入、更广泛,使更多的人了解、参与中国式摔跤运动。

应该更加重视中国式摔跤运动与国际摔跤运动的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了解,融入国际体育大家庭,将中国式摔跤运动发扬光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式摔跤发展的优势与瓶颈武术何去何从?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问题。

就国际体育发展来看:跆拳道已经把“踢”技发挥得淋漓尽致,拳击早已成为“打”坛霸主,“拿”的伤害事故率又难以控制,我们只能在“摔”上做文章。

虽然国际式摔跤及柔道都是“摔”的集中体现,但因缺乏观赏性一直是运动会的冷门项目,甚至差点被“摔”出奥运会的舞台。

通过对中国式摔跤的文化考察,我们发现,这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技艺有着很大的“升值”空间,只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命运不济”,遭遇冷落而衰微。

从历史学和文化学视角切入,分析中国式摔跤发展的优势和瓶颈,是本研究的启缘。

1 中国式摔跤形成的历史轨迹从现有体育史料研究成果来看,我国古代的摔跤活动是近代中国式摔跤的先驱。

在古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摔跤的形式和叫法都不一、规则不一。

《角力记》目录言:“训诂既殊,方言且别。

”意思即说,角力这一概念,由于时代不同,解释也不同;由于地区方言的差异,各地叫法也不一样。

摔技在世界各国是普遍存在的技击运动或竞技运动,作为中国式摔跤更是脱胎于我国的古代摔跤运动。

在古代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跤术有着不同的文化形态。

李季芳等人认为,古代的摔跤运动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蚩尤和黄帝之战”.“蚩尤氏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史记·乐书》),这种徒手的角斗可以看作是“角抵”的起源。

部分学者认为,“这种用头冲撞的作战方式,就是摔跤的最早起源”.殷周时期作为军事训练项目登上历史舞台,迎合了战争的需要,该时期的摔技并无特色之处。

但至秦汉时期,随着战争中兵器的大量使用,摔跤的军事作用锐减,开始成为宫廷娱乐项目。

陕西西汉墓出土的“角抵透雕图饰的铜牌”,明显表现为角抵和拳术分离,印证了该历史时期中国摔跤活动的文化形态。

之后的两晋南北朝,由于国家崇尚文弱,摔跤活动开始在民间大肆流行,却被士大夫称为“下技”,《晋书》云:“相扑,下技也”;唐代,由于帝王的喜好,宫中设“相扑棚”,出现了一批摔跤名手;两宋时期,由于社会繁荣,市井之地的民间体育活动十分活跃,甚至出现了关于古代摔跤运动的专着---《角力记》;清代,如唐代一样,由于帝王的喜爱,设“善扑营”专习“布库”(满族摔跤),开始出现“摔跤”一词。

清代的摔跤技艺已形成体系,技术十分成熟,主要体现在:一是史志为鉴。

乾隆年间编成的《五体清文鉴》中《武功》类有“撩跤类第一”和“撩跤类第二”,详尽的记载了当时“撩跤”的招数;二是历史推理。

清廷衰落后,宫廷中的“官跤”走向民间,开始和民间的“私跤”相融合,统治力的下降,使得武技在民间找到了生存的土壤,得以滋生漫长,成就了中国式摔跤技术体系。

2 近代以降中国式摔跤发展的阶段及特征清末民初:植存于民间自由成长近代以来,中国式摔跤技术体系的日臻成熟,开始在民间盛行。

清末,由于清政府的弱软无能,刺激了民间武事活动,民间武术团体蜂拥而起。

“清廷在严禁民间教门和秘密结社的同时,对民间武术的传习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态度。

”尤其是道光以后,民间习武的主题变为“反帝、反封建”,甚至出现了一些教门、结社、拳会等组织。

随着清廷的衰落,“善扑营”中的布库手失去了官方的依赖,开始步入民间,并在民间广泛传播摔跤技艺,很大程度上保持了中国跤技的传承。

辛亥革命后,随着“善扑营”的解散,一些布库手开始在各地卖艺以图生计,当时逐渐形成了以河北的北平、天津、保定为主要传播区域的传播范围,且三个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技术特点,显示了中国跤强大的生命力。

由于植存于民间自由成长,虽然中国式摔跤扩大了传播的范围,但因缺乏组织性,中国跤的整体发展令人忧虑。

吴图南先生感慨:“惜乎,自清末迄今,(中国跤)已渐失传。

其中奥衍,亡其大半。

”在这些国术大师眼中,令之痛心疾首不过技术的流逝,如此感慨实是发自内心肺腑。

而技术体系确是中国跤生存之基,发展之本。

因此,民间自由成长的这段历程对于中国跤而言,可谓得失兼有。

民国中后期:曾以国术自居至民国中后期中国式摔跤受国民政府的泽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民国五年,《新武术·率角科》的问世。

民国年间,马良在山西陆军学堂任教习,即以所编之拳脚科、率角科教授学生。

后“曾以所编之新武术,并各种武术教授其所统官兵嗣,渐推行于北洋陆军各镇协,并刊印《柔术教范》(后仍改名率角科)”.(2)1927 年,中央国术馆的成立。

中央国术馆设立摔跤科,国术比赛中都设有摔跤比赛项目;1933 年,旧中国第五届全运会首设摔跤项目,赛事的成功举办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式摔跤的发展。

民国年间,改武术为国术,这是在热兵器时代对武术的再认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中国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功不可没。

尤其是能得到官方的支持,全国范围内设雷比赛,促进了各地武术流派之间的交流。

中国式摔跤作为比赛交流的重要科目,其技术体系逐渐得到完善,该时期的国术大师善摔跤者比比皆是。

解放初至 80 年代初:伴随挫折走向成熟全国解放初期,我们的体育方针是“改造旧体育、建立新体育”,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式摔跤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1953年中国式摔跤被列入竞赛项目;1956 年,当时的体委颁布了《中国式摔跤等级制》;1957 年颁布了《中国式摔跤规则》。

这些都是新体育思想的影响下的产物。

但受社会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缓慢。

1956-1965 年,政治领域中出现了极左思潮,经济工作中盲目“大跃进”,以及美、苏反华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压力,使这一时期体育发展充满了曲折和艰辛。

接踵而来的“文革”则彻底抹杀了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

直到文革后期,国内各项体育赛事把中国式摔跤作为重要比赛项目,新规则下的中国式摔跤运动蓬勃开展,中国式摔跤也在挫折中长大成熟。

80 年代后:遭遇冷落而衰微1980 年,国家体委就提出按照“以奥运会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对全国和地方的运动项目设置。

1983 年第五届全运会取消了中国式摔跤比赛,这给本来发展迅猛的中国式摔跤当头一棒。

1984 年奥运会上,中国取得的佳绩令国人振奋,接着中国中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

显然这样的目标是针对奥运奖牌而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遭遇冷落。

1988 年,北京率先解散了中国式摔跤专业队。

自 1993 年以后,各地省市,自治区中国式摔跤专业队相继解散,每年例行的全国锦标赛也时有时无。

1999 年,一年一度的全国中国式摔跤比赛停办。

失去了生存土壤和奋斗目标的中国式摔跤孤立无助,犹如都市流浪的孤儿,无人问津。

3 中国式摔跤发展的历史诘问优势存在首先,中国式摔跤以礼德为先,宣扬“以武会友”,练跤时要求“点到为止”,从而避免了比赛中伤害事故的发生,也契合了现代竞技体育“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宗旨。

中国式摔跤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武术的影响,对武术运动的踢、打、摔、拿功夫进行了改造。

具体的说,在中国式摔跤运动中去掉了踢和打等致伤的技术,保留了拿、摔,并在长期的运动实践中,形成了全面、系统的技术体系。

几十年来,我们总是希望把武术作为传统体育项目的代表推向世界,但问题颇多。

如果按照传统比赛的模式进行,伤害事故就会频发,这违背了竞技体育的规则,也失去了人性化;如果发展竞技武术套路运动,武术的技击的本位文化特征也就难以体现,程式化的套路也成了体操的附庸。

中国式摔跤独特的技术特点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世界体育文化的接轨点。

其次,中国式摔跤具有技巧性、表演性和娱乐性,既符合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亦满足了大众健身体育的需要。

中国式摔跤讲究“一力降十会,四两拨千斤”,既追求力量美的塑造又追求技巧智力的开发。

力量美可以满足现代社会个性张扬的文化开放,技巧的使用则可以满足当代社会智力发展的需要。

跤界有句话,“大绊三百六,小绊赛牛毛”,可见中国式摔跤绝非使用蛮力,有着极强的技巧性;同时,摔跤训练有很多力量素质的练习,可以塑造人的形体。

再次,中国式摔跤较之国际古典式摔跤、国际自由式摔跤、柔道等奥运会项目有着一定的优越性。

四者技术相似,但柔道中的寝技与自由式摔跤按肩相仿,这种反关节技术的使用容易伤害运动员。

而中国式摔跤讲究点到为止,将对手摔倒即收手,这也是东方文明的展现。

国际式摔跤主要是力量的角逐,观赏性较差,不能满足观众的要求,而中国式摔跤则是技术和力量的完美结合。

历史与理念误区首先,受奥运争光计划影响,中国式摔跤遭遇冷落。

中国式摔跤有过辉煌的历史,但进入 90 年代,受奥运争光计划的影响,由于中国式摔跤不属于奥运会项目而被冷落,摔跤专业队相继解散,中国式摔跤从此无人问津,自由发展。

1999 年,一年一度的全国中国式摔跤比赛停办,中国式摔跤进入有史以来发展的低谷。

其次,“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对现在中国式摔跤发展误区的一种写照。

中国式摔跤在中国逐步走向衰落,但旅法华人袁祖谋却把中国式摔跤带到了巴黎,并 1992 年举办了第一届巴黎市长杯中国式摔跤国际邀请赛,获得了很大成功。

并决定每两年举办一次,这一赛事正在成为该项目最有影响的国际赛事之一。

中国式摔跤出现“墙内开花墙外红”的现象,值得每个体育研究工作者深思。

再次,中国式摔跤的文化内涵正在消亡。

比如,摔跤运动员上场前亮跤衣以示礼让和光明磊落的举动,在现代仅有摔跤比赛中已经取消。

我们不能简单的把中国式摔跤看成一项身体活动,重要的是它蕴含了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理念,通过对中国式摔跤的推广,应该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最高理想。

把中国式摔跤的技术属性和文化属性隔离开来的做法是不可行的,这也是中国式摔跤发展中的误区。

最后,为了趋炎附会于西方体育而弄巧成拙。

现在的中国式摔跤在竞赛规则方面借鉴了国际跤的场地规格、礼节、得分标准等,这种做法显然过于附会于西方的体育需求。

无可厚非,体育运动的融合性取决于文化性,“不破不立”的观点我也同意,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融合的前提必须建立在保持自己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失去了民族性也就无从世界性。

中国式摔跤应该根据自身技术特点和发展规律制定其民族特色的摔跤规则,而不是生吞活剥,全盘引进,否则它的推广和传播也将成为一纸空文。

思路指向通过对中国式摔跤的发展优势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该项目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由于国家体育政策导向的问题,中国式摔跤在国内遭到了冷落,而在异域他乡的法国巴黎却在政府部门的关怀下开展的如火如荼。

试想,若干年后,只要法国人把“中国式”三个字去掉再冠以其它名号,也许中国式摔跤就会像蹴鞠更名足球一样,从而改变自己诞生的国度。

20XX 年,韩国就曾抢先为端午节龙舟竞渡申请加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引起了国内哗然,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们必须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对中国式摔跤进行抢救式发展。

就中国式摔跤的发展战略研究而言,早在民国时期章伟川就曾提出三项建议,一是统一摔角名词;二是编订比赛规则;三是训练裁判人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