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音档案──汉字的注音方法

第一节 字音档案──汉字的注音方法
一、本节学习重点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历史上比较重要的几种给汉语字词注音的方法,包括直音法、反切法、注音字母和汉语拼音方案。前三种方法现在已经不常用了,学生只需初步了解即可,重点是汉语拼音方案。了解汉字的注音方法,掌握汉语拼音方案,不仅有助于认读和标注汉字,对于推广普通话和实现现代汉语的规范化,也有重要的作用。





二、课堂活动指导





2.1 课本课堂活动



●辨字识音



这个课堂活动是使学生初步了解几种比较重要的汉字注音方法。



一、课堂活动步骤



(1)标注拼音。课堂活动前可以请学生在黑板上分别给“引子”中的两首诗逐字标出拼音,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2)查阅字典。教材中提供了两部字典的资料片段,请学生浏览课文中这两部字典的片段(另可查阅原字典),找出两段材料中共有的“语、言、文、字”四个字。同时逐字分析字典中对该字的注解,分清注音部分和释义部分。



(3)了解注音。通过讲解字典中给汉字的注音,使学生大致了解自古至今几种重要的给汉字注音的方法。



二、相关知识补充



(1)声母歌和韵母歌。①声母歌《采桑谣》中的22个字包含了汉语拼音方案的22个声母(包括零声母)。这些声母在《采桑谣》中的顺序是:ch、r、q、m、z,c、s、j、t、n。f、g、b、k、p、、x,h、l、zh、d、sh(其中“幽”的声母是零声母)。②韵母歌《捕鱼歌》中包含了汉语拼音方案中的全部38(39)个韵母。这些韵母在《捕鱼歌》中的顺序是(括号内是重复的韵母):en、üɑn、iɑng、ong、ie,ɑng、uɑ、i、ou、ing。uɑng、ɑo、o、in、üe,ɑn、uɑn、uei、iɑn、ün。er、iong、ê、iou、iɑo,u、e、ɑi、ɑ、eng。ü、iɑ、(iou)、ueng、ei,uɑi、uo、i、i、uen(注意韵母“ㄝ”单用的时候写成“ê”)。



(2)《康熙字典》的注音。《康熙字典》先罗列《唐韵》《集韵》《韵会》和《正韵》对汉字的注音,然后用直音法直观地给单字注音。①“语”字条:从“《唐韵》鱼举切”到“《正韵》偶许切”,是对“语(yǔ)”字的注音;而“鱼上声”是《康熙字典》用直音法给单字注音,说明“语”读音与“鱼”相近,但为上声。从“又《广韵》牛倨切”到“《正韵》鱼据切”,是对“语(yù)”字的注音。“鱼去声”也是用直音法给“语”注音,指出这个“语”读音和“鱼”差不多,但为去声。②“言”字条:从“《唐韵》语轩切”到“《韵会》鱼轩切”,是《唐韵》《集韵》《韵会》的

注音;“从严平声”是《康熙字典》用直音法对“言”字的注音。从“《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开始是对“言”的释义。③“文”字条:“《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从无分切”,这几部字典用的反切字都是“无”和“分”;“音纹”是《康熙字典》的直音法的注音。从“《说文》错画也”开始是对“文”的释义。从“又《集韵》文运切音问”开始是对古汉语动词“文”的注音和释义。④“字”字条:从“《唐韵》《集韵》《韵会》疾置切”到“《正韵》疾二切”是《唐韵》《集韵》《韵会》和《正韵》的注音;“音自”是《康熙字典》用直音法给汉字的注音。从“《说文》乳也又爱也”开始是对“字”的释义。



附录:《康熙字典》和《新华字典》提到和使用的对“语、言、文、字”的注音:


《唐韵》
《集韵》
《韵会》
《正韵》
《康熙字典》
注音字母
汉语拼音


鱼举切
偶举切
鱼许切
偶许切
鱼,上声





牛据切
鱼据切
鱼据切
鱼,去声




语轩切
鱼轩切
鱼轩切

严,平声
ㄧㄢ
yán


无分切
无分切
无分切
无分切
音纹
ㄨㄣ
wén



文运切


音问
ㄨㄣ
wèn


疾置切
疾置切
疾置切
疾二切
音自






2.2 补充课堂活动



●不“打”不相识



这个课堂活动通过汉语拼音方案在计算机、手机等现代信息工具上的应用,说明给汉字注音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同时比较汉语拼音方案和其他注音方法的特点。



(1)怎么在电脑上输入汉字和词语



请同学们在电脑或手机上录入一段个人简介(或其他内容的文段),可采用大家熟悉的任何汉字输入方法。



(2)有哪些汉字的输入法



在计算机或手机上输入汉字,必须先让计算机或手机也“懂”汉字。汉字字形复杂,字数繁多,而计算机标准键盘只有26个输入符号的键位,所以要使汉字能够进入计算机,就要先想办法给汉字“编码”。



汉字编码有两个任务:一是要给每个汉字确定一个机器代码(也称“内码”)。计算机只有“0”和“1”两个编码,但二者的八位排列组合可以形成256个内码,计算机就可以通过内码检索和输出汉字。二是要给每个汉字确定一个跟内码相关联的输入代码(也称“外码”)。如键盘输入是用键盘字母外码与内码联系,而手写输入、投影输入等是用图形外码与内码联系,语音输入是用语音外码与内码联系。我们现在见到的五花八门的汉字输入法的差异就在于键盘字母的外码有所不同。



目前主

要有三种键盘上的输入码:形码、音码、音形码。



A.形码



形码是根据汉字的构造来编码的,主要是以拆析汉字的字形为依据。形码输入汉字速度较快,重码比较少,更方便“盲打”。但因为输入汉字要记住很多符号,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掌握,而且长时间不用,很容易忘记各个笔画的符号。所以形码比较适用于专业打字员使用,一般人不容易学会。五笔字型输入法就是目前影响较大的采用形码的汉字输入法。



五笔字型输入法键盘字根图:







B.音码



音码主要是运用汉语拼音的字母编成的汉字输入码。采用音码的汉字输入法主要有全拼输入法、双拼输入法、智能ABC输入法、智能狂拼输入法、紫光拼音输入法、微软拼音输入法等。这些输入法大同小异,都利用了汉语拼音的特点。汉语拼音由一个或多个音素组成,都有声母和韵母。声母和韵母有一定的拼合规律。采用音码的汉字输入法归结起来基本上就是两类:全拼输入和双拼输入。



全拼输入就是完整输入目标字/词的汉语拼音。例如要在全拼的中文简体输入法下输入“可以”这个双音词,连续键入拼音码“keyi”,提示条旁边会出现一个单词选择列表(见下图),直接敲空格键即可输入“可以”这个词。



中文简体输入法输入汉语字词显示图:







双拼输入就是将拼音中的声母和韵母作为两个部分,在键盘上都用一个字母代替,这样敲键次数能大幅降低。比如在中文之星新双拼输入法下输入“zhɑn”,代表声母zh的键盘符号是A,代表韵母ɑn的键盘符号是F,所以依次按A、F键即可得到“zhɑn”。再如要输入“biɑn”,代表声母b的键盘符号是B,代表韵母iɑn的键盘符号是J,所以依次按B、J键即可得到“biɑn”。当然在不同的汉字输入法中,代码对照有一定的差异。



新双拼输入法键盘符号和拼音代码对照表:












Zh

ɑ



üɑn

uɑn
ɑo
e
ɑn
ɑng
uɑng

iɑng
Sh

i
iɑn












iɑo
in
ie
iu
Uo

o
ou
er
en
ɑi
eng







;




Ch

u
Ui

üe
ei
ü

uɑi
Ong

iong
?n

un
ing







C.音形码



音形码也可以叫作“形音码”,是指兼顾字形和字音编成的汉字输入码。其中一种是“以音为主,以形为辅”的输入码,叫作“音形码”。比如“央、秧、殃、泱”等几个字同音,都是“yɑng”。分别规定汉字的义符“禾”用“h”、“歹”用“d”、“三点水”用“sh”表示,那么以上几个字的输入

码是“央yɑng、秧yɑngh、殃yɑngd、泱yɑngsh”。还有一种是“以形为主,以音为辅”的输入码,叫“形音码”。先根据汉字的结构进行拆分,同时这个字的汉语拼音的首字母作为字的最后一位补码。如万能五笔、世纪形音码都借助拼音辅助输入,大大提高输入效率。



(3)怎么在手机上输入汉字



手机上仅有10个数字键,26个拉丁字母分排在2-9八个键上,汉字输入一般都依靠这八个主要功能键完成。大部分手机输入汉字用全拼输入法。有的手机拼音输入需要多次按数字键来选择需要的字母组成拼音,非常麻烦。有的手机充分利用了声母和韵母的拼合规律,能大大减少输入时按键的次数,提高效率。比如比较流行的T9输入法,只需要在拟输入的该字母所在按键按一次,程序按算法就能自动组成合理的拼音。



通过练习,总结一下各种输入法的优缺点,思考一下如何更充分更合理地运用汉语拼音,使输入更简便更高效。





三、课后练习指导





3.1 “小试身手”解析



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直音法、反切法、注音字母、汉语拼音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具有的相关知识。参考答案如下:







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零声母的掌握情况,并锻炼学生灵活运用汉语拼音的能力。举例略。



三、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汉语拼音的掌握情况,并锻炼学生查阅字典、词典的能力。正确答案(括号中是改正后的汉语拼音,“正确”表示原拼音无误):①忧愁yiōuchóu(yōu),牙齿yáchǐ(正确),影响yǐngxiǎng(正确),衣服 īfú(yī),永远 yiǒngyuǎn(yǒng),腰肢yāozhī(正确);②乌鸦 uyiā(wūyā),温度wūndù(wēn),青蛙qīngwuā(wā),鸡窝jīwō(正确),见外jìɑnwài(jiàn),老翁lǎowuēng(wēng);③鲤鱼lǐy′(yú),遇见yǜjiàn(yù),约会 yēhùi(yuēhuì),缘分yüánfèn(yuán),红晕hóngyǜn(yùn);④旅行lǔxíng(lǚ),边区biānqū(正确),虐待nǜedài(nüè),叙说shùshuō(xù),拒绝jǜjüé(jùjué)。



3.2 补充练习题目



一、你将要参加一个聚会,为了给初次见面的朋友留下深刻的印象,你精心设计了一张个性“名片”──卡片上没有文字,而是用四种注音方法对你要介绍的内容进行了标注。现在,就请你给大家“派发”一张这样的“名片”吧。



二、把汉语拼音方案的全部字母表做成一套卡片(26个拉丁字母中,“v”代表韵母“ü”。以“u、ü”起头的零声母音节的声母分别用“W、Y”代表。另增加一张零声母卡片“”,作为非“u、ü”起头的

零声母音节的零声母。全部卡片一共27张)。将同学们分成三个大组,每组分得9张卡片,用分到的卡片尽可能穷尽地组合。比比看,哪个同学组合的拼音形式又多又准确。



三、请用汉语拼音拼写下面各组词语,注意拼写规范。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北京大学,母校;



② 新华字典,工具书,参考资料,辅导教材;



③ 毛主席,周恩来,邓小平同志,领导人;



④ 皮袄,飘,延安,西安爱国人士,现案。



四、判断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



A.百舸坎坷斧柯沉疴不起无可奈何



B.佝偻拘礼苟且钩深致远白驹过隙



C.遗施遗留馈赠溃不成军功亏一篑



D.骁勇饶舌绕嘴蹊跷怪事晓风残月



五、判断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拼音全都正确的一组。



A.晦涩(huì)教诲(huǐ)讣告(fù)物阜民丰(fù)



B.哺育(fǔ)帐簿(bù)谒见(yè)苦心孤诣(yì)



C.昭示(zhāo)召集(zhào)菲薄(fěi)蜚声遐迩(fēi)



D.眼睑(liǎn)收敛(liǎn)漂洗(piǎo)剽悍勇猛(biāo)



六、判断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



A.缄默便笺歼灭草菅人命涓滴不漏



B.舆论愉悦丰腴颐养天年负隅顽抗



C.瑟缩吝啬羞涩五光十色敷衍塞责



D.宝藏账目拐杖皮开肉绽乌烟瘴气



3.3 补充练习解析



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四种注音方法(直音法、反切法、注音字母和汉语拼音)的掌握情况。举例略。



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22个声母和38(39)个韵母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声母和韵母相拼规则的掌握情况。举例略。



三、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汉语拼音的掌握情况,并锻炼学生规范拼写汉语拼音的能力。参考答案:①中华人民共和国:Zhōnɡhuá Rénmín Gònɡhéɡuó,国家:ɡuójiā,北京大学:Běijīngdàxué,母校:mǔxiào;②新华字典:Xīnhuázìdiǎn,工具书:ɡōnɡjùshū,参考资料:cānkǎo zīliào,辅导教材:fǔdǎo jiàocái;③毛主席:Máo zhǔxí,周恩来:Zhōu Enlái,邓小平同志:Dènɡ Xiǎopínɡ tónɡzhì,领导人:lǐnɡdǎorén;④皮袄:pí’ǎo,飘:piāo,延安:yán’ān,西安爱国人士:Xī’ān àiɡuó rénshì,现案:xiàn’àn。



四、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某些字的读音的掌握情况。正确选项是D。其中的加点字都不同音,分别读作:“骁(xiāo)勇,饶(ráo)舌,绕(rào)嘴,蹊跷(qiāo)怪事,晓(xiǎo)风残月”。选项A中“坎坷”的“坷”和“斧柯”的“柯”、“沉疴不起”的“疴”同音,

都读“kē”。选项B中“佝偻”的“佝”和“钩深致远”的“钩”同音,都读“gōu”;“拘礼”的“拘”和“白驹过隙”的“驹”同音,都读“jū”。选项C中“馈赠”的“馈”和“溃不成军”的“溃”、“功亏一篑”的“篑”同音,都读“kuì”。



五、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某些字的读音的掌握情况。正确选项是C。参考答案:选项A中应该是“教诲(huì)”;选项B中应该是“哺育(bǔ)”;选项D中应该是“眼睑(jiǎn),剽悍勇猛(piāo)”。



六、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某些字的读音的掌握情况。正确选项是C。其中“瑟缩、吝啬、羞涩、五光十色、敷衍塞责”中加点字都读“sè”。选项A中“缄默、便笺、歼灭、草菅人命”读“jiān”,“涓滴不漏”读“juān”;选项B中“舆论、愉悦、丰腴、负隅顽抗”读“yú”,“颐养天年”读“yí”;选项D中“宝藏”读“zàng”,“账目、拐杖、乌烟瘴气”读“zhàng”,“皮开肉绽”读“zhàn”。





四、专题知识扩展





4.1 字典



汉语的字典古往今来不计其数,但就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而言,《康熙字典》、《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是最重要的三部字典。



一、《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是清王朝召集众多学者集体编纂的,依据明代《字汇》、《正字通》两部书加以增订,成书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是《说文》系字书的集大成之作。该书收字以“不悖古法,亦复便于楷书”为原则,共收47035字。正文之外,还有集中收录冷僻字的“补遗”和“备考”两卷。各字的注释罗列《唐韵》、《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等诸多韵书的反切,并对同音切语加以归并,附以直音。解说则先注本音本义,后注异音异义,以及引申、通假。各义项的书证或依时代先后排序,或由经、史而诸子百家。注末还时有考辨。字的古体列在本字的下面,重文、别体、俗书、讹字等列于注后。《康熙字典》吸收了历代字书编纂的有益经验,又集中了传统字书编纂中规模最大的编写队伍(共30余人),加上是御敕纂修,问世后影响巨大。虽然《康熙字典》有不少疏误,如书名、篇名之误,引文之误,引书错乱,删节失当,断句有误及字形讹错等(王引之《康熙字典考证》曾考出其错误2588条),但它仍代表了《说文》系字书的最高水平。



二、《新华字典》



《新华字典》是我国第一本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的小型字典,是新中国第一本语文工具书,也是我国第一部普及性的现代汉语规范字典。《新华字典》1953年由新华辞书社编,主编

者为著名学者、语言文字学家魏建功、邵荃麟、叶圣陶、陈原、丁声树、金克木、周祖谟等。1953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印行第一版,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以后续有修订,改用汉语拼音字母顺序,转由商务印书馆重排出版。该书的主要特点是:全书按音序排列,另附《部首检字表》。书中采用的部首与一般字典基本相同,但略有改动,共有189部。所收单字有8500个左右,在单字训解之下连带加出的复音词和词组有3200多个。复音词和词组都加有标志。在释义中分别标出引申义、比喻义和转义,使读者能进一步理解多义词不同词义转变之间的关系。这本字典虽小,却极具科学性、规范性、实用性和权威性。目前《新华字典》已经修订十次,最新版为2004年修订版。该字典50年来共发行4亿余册,创造了“世界图书发行奇迹”。



三、《现代汉语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是以记录普通话语汇为主的中型词典,供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使用。词典中所收条目,包括字、词、词组、熟语、成语等,共约56000余条。这部词典是为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服务的,在字形、词形、注音、释义等方面,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除一般词语之外,也收了一些常见的方言词语和方言意义,不久以前还使用的旧词语、旧意义,现在书面上还常见的文言词语,以及某些习见的专门术语。此外还收了一些用于地名、人名、姓氏等方面的字和少数现代不很常用的字。这些条目大都在注释中分别交代,或者附加标记,以便于识别。《现代汉语词典》由吕叔湘先生和丁声树先生任主编,首次出版发行于1973年,是我国第一部现代语词典,开创了我国语文辞书编辑出版的新时代。30多年来,经过多年的编纂修订,其准确性、规范性、权威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为我国现代汉语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最重要的一部工具书,在海内外享有盛誉。2005年《现代汉语词典》推出了第5版,除增删了大量词语外,还首次为词语标注了词类。



(4.1 节内容参考《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有关内容)



4.2 音节



汉语的音节是发音和听觉上可以感知的最小语音单位,也是语音分析的基本单位。汉语的音节分析可以有两种角度,即“元辅音分析”和“声韵调分析”。



一、元辅音分析



元辅音分析就是把音节分解到元音音素和辅音音素。音素是对音节进行分解得到的最小的语音单位,也可以说音节或所有大大小小的语音单位都是由音素组成的。比如汉语普通话“ji-suɑn-ji(计算机)”是3个音节,但又可以切分为“j-i-s-u-ɑ-n-j-i”8个单位,后者从音

质角度不能再继续切分,这些单位就是音素。



音素包括元音和辅音两类。比如“jisuɑnji(计算机)”中的“ɑ、i、u”就是元音,“j、s、n”就是辅音。汉语拼音方案中的字母“ɑ、o、e、i、u、ü”代表的音就是元音,其他字母如“b、p、m、f”等代表的音就是辅音。



元音和辅音的区别主要是两点:一是发元音时气流在声腔中没有任何阻碍,即发音时可以“畅通无阻”。比如“ɑ”,嘴巴直接张开就可以发出这个音。发辅音时声腔的某个部位必须先形成阻碍,气流要克服这种阻碍才能通过。二是发元音时声带都要振动,而发辅音时声带不一定振动。汉语普通话共有9个元音和22个辅音。



二、声韵调分析



声韵调分析就是把音节看作由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构成。声母可以定义为“音节开头的辅音”。如“那(nɑ)”中的“n”就是声母。“韵母”可以定义为“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如“那(nɑ)”、“南(nɑn)”、“年(niɑn)”,声母“n”后面的“ɑ、ɑn、iɑn”,不管有多长都是韵母。“声调”可以定义为“贯穿整个音节的音高”,也就是说一个音节一定有一个声调,也只能有一个声调。



(1)声母。汉语普通话中有22个辅音,但只有21个辅音可以作声母。舌根鼻音“ng []”只能作韵母的韵尾,不能作声母。汉语中有一小部分音节没有辅音声母,如“安(ɑn)、烟(iɑn)、弯(uɑn)、冤(üɑn)”等,但没有声母的空位置实际也能起到声母的作用:如“bɑn(班)”和“gɑn(干)”意义不同,是因为有不同的辅音声母;而“bɑn(班)”和“ɑn(安)”意义也不同,就是因为一个有声母一个没有声母。这样就可以把没有辅音声母的空位置叫作“零声母”。有了零声母这个概念,就可以说汉语的所有音节都有声母和韵母(没有辅音声母的音节就有零声母),或者说都是声韵相拼构成的。



(2)韵母。汉语普通话中共有9个元音,汉语普通话的韵母就是由这9个元音单独或者相互组合,以及元音和鼻辅音“n、ng[n、]”相互组合构成的。汉语拼音韵母表只列出了35个韵母,再加上未列入韵母表的舌尖元音“-i[]、-i[]”和卷舌元音er[r],汉语普通话中一共有38个韵母(如将韵母“ê(ㄝ)”计入则为39个韵母)。这38个韵母一般分成单韵母、复韵母、鼻音韵母三类。单韵母就是由一个元音构成的韵母,有9个;复韵母就是由2个或3个元音构成的韵母,有13个;鼻音韵母就是由元音加上鼻音构成的韵母,有16个。汉语韵母的构造有极强的规律:首先是所有的韵母中一定要有元音。其次如果韵

母只有一个元音,那么任何元音都可以当韵母;但如果韵母中有2个或3个元音,那么其中一定只有一个是舌位较低的元音,如“ɑ、o、e”等,其余的则一定是高元音“i [i]、u/o[u]、ü[y]”;而且如果三个元音构成韵母,则舌位较低的元音一定在中间,高元音一定在两边。根据这种情况就可以发现:汉语韵母实际上又都可以分成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一个韵母中可以没有韵头和韵尾,但是必须有韵腹。如果韵母只由一个元音构成,则这个元音一定是韵腹,而且任何元音都行;如果韵母由2个或3个元音构成,则一定是舌位较低的元音充当韵腹,高元音充当韵头和韵尾。据此汉语的韵母就可以做另外的两种分类:一种就是根据韵母的韵尾分类:把没有韵尾的韵母叫作“开尾韵母”,其他是“元音尾韵母”和“鼻音尾韵母”(而从整个汉语方言的情况看,还有“塞音尾韵母”(即由塞音[p / t / k]充当韵尾))。还有一种是根据韵母的韵头来分类,也叫作“四呼分类”:即把没有韵头而韵腹又不是“i[i]、u[u]、ü [y]”的韵母叫“开口呼韵母”;凡韵头或韵腹是“i[i]”的韵母叫“齐齿呼韵母”;凡韵头或韵腹是“u [u]”的韵母叫“合口呼韵母”;凡韵头或韵腹是“ü[y]”的韵母叫“撮口呼韵母”。



(3)声调。没有声母(包括零声母)和韵母不能构成音节,而没有声调通常也是不能构成音节的;汉语音节中不同的声母或韵母都可以区别音节的不同意义,而不同的声调也可以区别音节的不同意义。如“bǐ(笔)”和“mǐ(米)”意义不同,是声母不同造成的;“mǐ(米)”和“mǎ(马)”的意义不同,是韵母不同造成的;而“mǎ(马)”和“má(麻)”的意义不同,就是由声调不同造成的。声调可以从“调值”和“调类”两个方面来分析。调值指音节高低升降变化的实际情况。目前标注声调调值最通用的方法是“五度标调法”,即把声调音高的变化幅度分为五度,5度最高,1度最低,再用一条线由左至右把音高随时间先后而产生的变化标画出来,线左端代表音高的起点,右端代表音高的终点,这条线的高低升降曲直就反映出声调音高的变化形式和变化幅度,这也就是声调的调值。比如汉语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的调值就可以表示为“ ˉ ”[55]、“ ' ”[35]、“ ˇ ”[214]和“ ` ”[51]。调类主要指声调的类别。汉语普通话或某个方言里全部音节能读出几种调值(单字调),就有多少个调类。比如汉语普通话1200多个音节单念时一共有4种调值(不算轻声和连读变调),所以汉语普通

话就有4个调类;而广东话中所有音节单念时共有8~9种调值,也就有8~9个调类。需要注意:调类的数量是根据调值划分的,但是调类的名称,如汉语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却不是由调值决定的。因此汉语各个方言的调类名称虽然有可能相同,并不意味着调值也相同;或者反过来说,调值相同,调类名称也可能不同。这是因为古人归纳古时的声调有“四声(平、上、去、入)八类(各分阴阳)”,而随着语音的变化,原来同调类的一些字的调值到了现代就可能变得不同了,这种调值变化既可能使调类的数量合并减少(如普通话),也可能使调类的数量分化增加(如广东话)。但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各方言都还是沿用古代的调类名称。







五、参考文献链接







●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2003年。节选)



中国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用汉字来注音。《说文》中常常说“读若某”,后人说成“音某”。例如:《诗·周南·芣苢》“薄言掇之”毛传:“掇,拾也”。陆德明《经典释文》说:“拾,音十。”这就是说,“拾”字应该读像“十”字的音。这种注音方法叫作“直音”。直音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时候,这个字没有同音字,例如普通话里的“丢”字,我们找不到同音字来注直音;有时候(这是更常见的情况),这个字虽有同音字,但是那些同音字都是生僻的字,注了直音等于不注,例如“穷”字,《康熙字典》音“”,以生僻字注常用字,这是违反学习的原则的。



另有一种注音法跟直音很相近似,那就是利用同音不同调的字来注音。例如“刀”字,《康熙字典》注作“到平声”。“刀”是平声字,“到”是去声字,单说“音到”是不准确的,必须把“到”字的声调改变了,才得到“刀”字的音。这种注音法是进步的,因为可以避免用生僻字注常用字(如“刀”音“舠”);但是也有缺点,因为需要改变声调,然后才能读出应读的字音。



反切是古代的拼音方法,比起直音法来是很大的进步。可以说,反切方法的发明,是汉语音韵学的开始。



反切的方法是用两个字拼出一个音来。例如宰相的“相”音“息亮反”,这就是说,“息”和“亮”相拼,得出一个“相”音来。这个方法大约兴起于汉末,开始的时候叫作“反”,又叫作“翻”。唐人忌讳“反”字,所以改为“切”字。例如“相,息亮切”。“反”和“切”只是称名的不同,其实是同义词(都是“拼音”的意思)。有人以为上字为“反”,下字为“切”,那是一种误解。



反切虽是一种拼音方法,但是它和现代

的拼音方法不一样。现代的拼音方法是根据音素原则来拼音的,每一个音素用一个字母表示(有时用两个字母,但也认为固定的一个整体,如zh,ch,ng,er),因此,汉字注音,既可以用一个字母,如“阿”ɑ,也可以用两个字母,如“爱”ɑi,“路”lu,或三个字母,如“兰”lɑn,或四个字母,如“莲”liɑn(汉语拼音字母有用五个字母和六个字母的,但只应该当作三个字母看待,如“张”zhɑng,或者当作四个字母看待,如“专”zhuɑn,“良”liɑng,“庄”zhuɑng);古代的反切是根据声韵原则来拼音的,它是一种双拼法,总是用两个字来拼音,不多也不少。



我们看古人的反切的时候,应该按照下面的两条原则去了解它:



1.反切上字只取它的声母,不计较它的韵母和声调;



2.反切下字只取它的韵母和声调,不计较它的声母。







●吕叔湘(怎样给汉字注音,《语文常谈》,三联书店,1980年)



我们现在用汉语拼音字母来注音,比反切法进步多了。声母、韵头、韵腹、韵尾、声调,都只要用少数符号来表示……这样,25个字母加4个调号,就把注音问题全部解决了。



读者看到这里,大概会产生一些疑问:为什么有些韵头和韵腹,甚至韵尾,用相同的字母来表示(i、o、u、ü),为什么不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还有n这个字母为什么又作声母,又作韵尾?还有r,只列在声母,不列在韵尾,那个代表“儿化”的r又算什么?要知道这是因为汉语拼音字母不是按声母、韵母来设计,而是按元音、辅音的分别来制订的。声母、韵母是音韵学的概念,元音、辅音是语音学的概念。元音、辅音都是音素,就是语音的最小单位,每一个这样的单位,不管它出现在字音的哪一部分,总是用一个符号来表示,这是最经济的办法。e,ɑ,o,i,u,ü都是元音,元音主要用作韵腹,但是有的也可以出现在韵头、韵尾;n是辅音,普通话的辅音都只作声母,只有n也作韵尾,另外有一个辅音ng,只作韵尾,不作声母。至于末了的r,那不是韵尾,只表示发元音时舌头要有点儿卷起来。







●王理嘉、符淮青、马真、李小凡(《现代汉语专题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节选)



我国第一部有关语言文字的专项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于2000年10月31日由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2001年1月1日起实施。它首次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明确规定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并且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国家通用文字的工具和中国人名、地名以及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

规范,从而确立了普通话、规范文字和《汉语拼音方案》的法律地位和使用范围。



在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上,中国第一个设计了多种拼写汉语方言的拉丁化拼音方案的人是卢戆(zhuàng)章,他的《一目了然初阶》(切音新字厦腔)早在1892年,即中日甲午之战前两年就问世了,因此,他被称为“从事切音运动第一人”。据统计,清末最后十年中至今犹有案可查的各种拼音方案就多达二十七种。这一时期的拼音方案几乎都是为拼写某种方言(相对于当时的“官话”而言)设计的,但拼音文字终究是一种拼写语言声音的文字,所以一开始就触及了民族共同语的语音问题。



其后不久,一种体现民族共同语发展趋向的切音方案──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1900)从汉语拼音运动中脱颖而出,它拼写的就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京音官话”,字母形式则转而采用汉字的偏旁。《官话合声字母》一度通行极广,遍及了大半个中国,因为它符合当时社会上下要求民族语言统一的强烈要求,它拼切的“京音官话”也体现了民族共同语的发展趋向。



1912年,历史进入民国时期。当时国民政府一成立,教育部就召开了会议,议决改“切音”为“注音”,审定一切字音的法定国音,制订用于汉字注音的字母,从统一汉字读音入手来统一全国语言。第二年紧接着就召开了有各省代表参加的读音统一会,会上正式采用了“国语”这一名称,用以指明清以来通行区域最广的“官话”,并议定了工作程序:第一步是先审定六千五百多字的国音;第二步是“核定音素,采定字母”。



1924年国语统一筹备会讨论《国音字典》(1919)增修问题时,就“决定以漂亮的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凡字音概以北京的普通读法为标准”,同时国音的修改被编成了四句歌诀:(1)万、兀、广不用咯;(2)ㄗ、ㄘ、ㄥ无齐撮;(3)ㄛ无开齐ㄝ不开;(4)入声分到四声来。这样,1913年“读音统一会”拟定的“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老国音就被修改为“纯以北京话为标准”的新国音了。1932年根据新国音编纂的《国音常用字汇》由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在《字汇》的序言中又对国音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含义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即“所谓以现代的北平音为标准音者,系指‘现代的北平音系’而言”,“并非字字必遵其土音。”



这一时期,从官话到国语,从老国音到新国音,国语运动最重要的一条历史经验就是要使没有标准的初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明末清初的官话)成为有明确规范的高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标准语、国语和普通话),必须选择一种活的语言、

自然的语言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国语运动最大的历史功绩就在于它确立了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即以北京音(系)作为统一全国语言的标准音。由此,它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汉语规范化运动、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奠定了基础。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公布《汉语拼音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的汉语拉丁化拼音方案从此诞生了,它实现了中国人民自19世纪末以来为之呕心沥血,梦寐以求的愿望。当时,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都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汉语拼音方案是近六十年来中国人民创制拼音方案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