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弊端

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弊端
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弊端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弊端

篇一:第七讲中国古代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思想

第七讲中国古代向往平等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思想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反专制思想是在宋元明清时期

产生的具有特殊性的政治思想。中国历史上的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专制开始逐步衰落的时期,也是新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开始萌芽并有所发展的时期,在旧制度的灭亡和新制度的出现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条件下,这一时期的进步思想家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要求冲破思想禁区,反对旧的权威和旧的思想统治,提出了具有民主气息的反专制思想。反专制思想是对儒家传统尊君观念的反动。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都把封建君主说成是代天行事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始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期间,时有在野土人发出非君的呼声,但在长夜漫漫的封建社会中,仅仅是微弱的力量,但这些呼声并没有消失,到了元代特别是明清之际,一些进步的思想家站在时代的前列,继承了这些思想成果。他们发扬了孟子“君为轻”思想的积极因素,吸收了鲍敬言的无君论和《无能子》中的非君观念,形成并

发展了反专制思想。反专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邓牧、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等。

反专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发展线索之一,基本上是在宋元明清的历史时期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是这一历史时期特定的政治思想表现形式,是封建专制行将没落和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时期的思想表现形式,它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形成阶段,主要以邓牧为代表。邓牧作为元代初期的进步思想家,他通过对古代理想社会的向往,以古今对比的方式,大胆地抨击了封建专制,成为反专制思想的先驱,从而标志着反专制思想的形成。

二是发展阶段,主要以李贽为代表。李贽生活在明嘉靖、万历年间,当时,封建专制的种种弊端已经充分暴露出来,“富者日富,贫者日贫”的矛盾比较突出,他作为时代的叛逆者对封建专制提出了挑战,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抑尊辟圣,这些基本思想的提出是反专制思想进一步发展的标志。

三是完善阶段,主要以黄宗羲和顾炎武为代表。黄宗羲目睹了明朝末年封建专制腐朽的现状,经历了长达二十年之久的农民起义的风浪,以及身遭官僚大地主阶级政治迫害的严酷现实,对明王朝的封建专制强烈不满,他以显示自己特点的猛烈抨击的方式,提出了“君为害”的口号,以及为削

弱封建君权的分治主张,

是达一时期反专制思想进一步完善的标志。顾炎武的反专制思想力陈君主个人专权的弊端、分权众治的长处,并主张经世致用,使他的反专制思想付诸实践,提出了诸如“保天下匹夫有责”、“博学于文,行已有耻”、“引古筹今”、“拨乱涤污”等脍炙人口的名言,表现了他的深刻思想,从而标志着反专制思想发展到完善阶段。

一、鲍敬言的无君思想

鲍敬言是西晋之际的思想家,“好老庄之术”,其全部思想已无法考证。他的无君论思想记载在葛洪的《抱朴子·诘鲍篇》中。主要内容如下:

(一)古者无君,胜于今世。“曩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汛然不系,恢而自得,不竞不营,无荣无辱。山无蹊径、泽无舟梁,川谷不通,则不相并兼;士众不聚,则不相攻伐。”认为这是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在那里,没有国家,没有君主,也没有战争,没有君臣等级,这是对无君理想的描述。

(二)君主是强者凌弱,智者诈愚的产物。他正确在认识到君主产生的根源在人类社会内部,并进而指出君主制度的暴虐本质。

(三)君主的统治违背人民意愿。人性本来就是自由不受束缚的,但君主制度“捕飞禽以供华玩,穿本完之鼻,绊天

放之脚”。君主制度成为人民身上的枷锁。因而,君主的统治不但于人民无益,反而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一是剥削民众,致使民众贫困、痛苦,二是造成了社会的不安定。

鲍敬言还指出,即使是最开明的君主,也不如无君。君主试图治理天下,却使天下越治越乱。要想根除社会动乱的根源,只有废除君主制,回到无君无臣的黄金时代。

鲍敬言的无君论虽然有强烈的复古倾向,但他对君主制度的批判还是非常深刻的。

与他争论的葛洪则坚持有君论的观点。认为君主专制符合自然法则,君主的产生为了造福人民,君主可以节制人好利的本性。

[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之一阮籍也曾表达过无君无臣的思想,认为君主专制实即“造音以乱声,作色以脆形,外易其貌,内隐其情。怀欲以求多,诈伪以要名。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坐制礼法,束缚下民。”(大人先生传,转引自曹德本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61页。)]

二、《无能子》否定圣人、君王和纲常的政治思想

《无能子》是晚唐无名氏的著作。(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隋唐宋元明清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第206页)《无能子》大约成书于887年前后,作者曾登仕籍,后避乱遁世,隐姓埋名,是一个淡泊名利、愤世

嫉俗的土人。

《无能子》政治思想的特点是:以老庄自然无为思想为主旨,抨击等级名分、伦理纲常和君主政治,斥之为祸乱本源;主张人类社会返朴归真,废礼教,弃人伦,无贵无贱,无君无臣;从批判和否定封建礼教、君主制度,走向了否定人类一切社会关系和文化的极端。无能子的社会政治观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意义。它反映了某些崇尚道家思想的士人的政治意识,在古代思想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一)自然、无为的天理论

自然、无为、无心的天理论是无能子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无能子的宇宙观是元气自然论。《无能子》

开宗明义,提出了天地人及万物皆以“混吨一气”为始基,在气的运行中繁衍生化的观点。他认为“天地未分,混沌一炁。一炁(同“气”字)充溢,分为二仪”,“天地既位,阴阳炁交,于是裸虫、鳞虫、毛虫、羽虫、甲虫生焉”(《无能子·圣过》,以下引该书仅注篇名)。由阴阳之气化育出来的天地万物“同出于一”,是生而平等的。万类生而平等,没

有高低尊卑之分。因此,最初的自然秩序处于一种无差别的状态。“所以大古时,裸虫与鳞毛羽甲杂处,雌雄牝牡,自

然相合,无男女夫妇之别,父子兄弟之序,夏巢冬穴,无宫室之制。茹毛饮血,无百谷之食。”(《圣过》)在无能子看来,这种无差别、无文化、无司牧,纯任自然的社会秩序是

最理想的,一切人为的东西都是与此相悖的。

无能子认为圣人是人类社会的罪人。

圣人的罪过之一是以“强名”区别万物,把不平等强加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圣人硬性区别人与虫,“强名之日人”,将万物置于人的主宰之下,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圣人又强行分辨“夫妇之别,父子兄弟之序”,破坏了人与人

之间的平等关系。接下来,圣人强行破坏“无尊无卑”的社会关系,区分人类的贵贱等

差,“强建之,乃君乃臣”。“名一为君,名众为臣”,这就设立了“一可役众,众不得凌一”的君主制度。“于是有

君臣之分,尊卑之节”,进而有了“贵贱之等”、“贫富之差”(以上见《无能子·圣过》)。

圣人的罪过之二是宣扬纲常名教,愚弄人心,离间世人。“夫无所孝慈者,孝慈大下;有所孝慈者,孝慈一家。一家之孝慈未弊,则以情相苦,而孝慈反为累矣。弊则伪,伪则父子兄弟将有嫌怨者矣。”(《无能子·质妄》)圣人强凋血亲关系和父慈子孝,使人们有亲疏之别,不能平等地对待一切人。这不仅会离间父于兄弟,还会使人变得虚伪。

圣人的罪过之三是倡义乱世,开启了人类的物欲和争心。圣人区别贵贱上下,“既而贱慕贵,贫慕富,而人之争心生焉”。“争则夺,夺则乱。”圣人为了抑制争夺,“立仁义忠信之教、礼乐之章以拘之”,这又开启了荣辱是非之心,使“人

情繁而怠,怠而诈,诈而益乱”(《无能子·老君说}))。

圣人的罪过之四是以严酷的统治造成了广大民众的疾苦。圣人为了治乱世,弭纷争,“不得已乃设刑法与兵以制之”,从而导致“覆家亡国之祸,绵绵不绝,生民困贫夭折之苦,漫漫不止”。

总之,圣人“强分贵贱尊卑以激其争,强为仁义礼乐以倾其真,强行刑法征伐以残其生”(《无能子·圣过。),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的不合理和无限的苦难。圣人创制度,立纲常,行教化,施刑政,开启祸端,摧残人性,使人类社会离万类天然平等的理想境界越来越远。

无能子认为,君主政治是万恶之源。他蔑视王权,认为所谓的帝王尊严毫无价值可言。帝王称谓是硬性编造的,“夫强名者,众人皆能为之”。人人皆可自为,何贵之有?况且天下之大,四海之内,“十分之中,山岳江海有其半,蛮夷戎狄有其三,中国所有,一二而已”。因此,“夫中国天子之贵,在十分天下一二分中,征伐战争之内,自尊者尔”。更不用说,帝王非神非圣。许多帝王为争天下,穷嗜欲,“战争杀戮,不知纪极,尽人之性命,得己之所欲,仁者不忍言也”。这种角色悖逆天理,灭裂人性,无可称道。

无能子的治国主张,简言之,即“治大国者若烹小鲜,蹂于刀几则烂矣(无能子·老君说》)。这种治国论蕴含两层意思:一是摒弃礼乐典章、伦理纲常、刑法权谋,否则“诱

动人情”,导致“民之有心”,反而越治越乱;二是顺应自然和时势,使人类社会重返无主无从、人兽混同的境界,所谓“夫鱼相忘于江湖,人

相忘于自然,各适矣”(《无能子·质妄》)。无能子认为,实现理想境界的最佳途径是将“民之有心者,研之以无,澄之以虚”(《无能子·真修》),一旦把民众的不平之心磨平,使之无欲无心,无知无党,世道就太平了。而实行这种治术的主体是“为无心”的“圣人”。“圣人虽有心,其用也体乎天地(”《无能子·范蠡说》),圣人无为而无所不为,所以有能力把人类引人理想社会。由此可见,具有无君论倾向的无能子并没有从圣贤主义文化中解脱出来。

无能子的社会批判思想是相当深刻的。人们歌颂制礼作乐的圣人。艳羡穷奢极欲的帝王,敬畏不可侵犯的王权,企盼圣明仁慈的君主。无能子却独排众议,斥之以罪过,投之以轻蔑,将圣人和帝王列为人类社会罪人。人们纷纷把君臣父子名分、忠孝节义观念、贵贱尊卑之别奉为天经地义,视为人类纪纲、从尊君王、明等分、立纲常中去寻求解救乱世的灵丹妙药。无能子却反其道而行之,把君主制度、等级名分、伦理纲常斥为智者愚民、强者凌弱的产物、方术,是人间种种不平的根源。他从万类天然平等观点出发,否定了宗法制、等级制和君主制的合理性,把汉魏以来道家流派中的社会批判思想向前发展了一步。但是,无能子从绝对自然主

义的角度去体认人类社会,批判君主制度,把“生命贫困,夭折之苦”归咎于个别智者、圣人,归咎于文明的发展,因此无法找到拯溺救危的切实途径。

三、元代的邓牧的“平等”政治思想

宋末元初,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伴随着王朝更替而愈益加剧。一些土人对社会现实拉有强烈的批判态度,向住着太平盛世。他们的思想学说与统治思想格格不入,被视为异端。邓牧就是其代表人物。

邓牧(1247一1306年)宁牧心,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正史无传,身世不祥。据的洞霄官图志《邓文行先生传》载,他少时喜读《庄子》、《列子》。成年后,鄙薄名利,历览名山大川。南宋亡后,遁入余杭大涤山中的道观洞霄宫隐居。元朝统治者派人请他出山做官.坚辞不就。邓牧别号“九锁山人”,自号”三教外人”,以示归隐,不入于儒、佛、道正宗之个。著有《伯牙琴》,初为六十余篇,亡佚过半。

《伯牙琴》虽篇章不全,且时常有“世外放旷之谈,古初荒远之论”(《四库全书·伯牙琴提要》),笼罩老庄出世思想的色彩,但邓牧并非忘情于“世事人道”

篇二:中国教育体制弊端

中国教育体制弊端

指导教师:王兰

组员:胡皓阳李亮王翰高伟王群郭春景

当今世界,民族国家间的竞争已从中古农业文明时代,仅凭原始体力肉搏取胜的“体才力战争”;演化到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凭借人造机械取胜的“机械战争”;发展到现在、未来,已是凭快速信息、先进知识的脑力创造取胜的“知识战争”,在竞争面前,完善的教育体系是普及知识,提高国民素质的唯一法宝。在一定程度上,达尔文的“优胜劣淘”法则依然适用,但未来世界的优胜者,不再是发动暴力战争的杀戮者,而是属于那个教育更普及,文化发展更发达的民族。诚如最近美国教育委员会所宣扬的:“如果还想维持和改进我们在世界上尚有的一点竞争力的话,唯一的办法就是倾注全力不断改革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问题关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关乎国家的发展甚至生死存亡,这是我们选取《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这个课题的直接动因。

课题确定后,组员们讨论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研究的第一步是进行小组讨论。研讨讨论的目的是使全小组的成员能深入了解课题,并对所研究的问题达成共识,并确定调查的对象。并交流了各自对课题的认识和研究过程中自己的想法,第二步是进行文献查阅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在图书馆及互联网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查阅和资料采集photo

第三步是进行调查采访。在这一过程是最辛苦和劳累的在开展调查之前我们调查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如下:

中国政治制度复习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中国古代前国家时期和一些少数民族政治组织的最普遍的形式是酋邦。 2、早期国家起源的模式有氏族模式和酋邦模式两种。 3、最高权力的称谓,夏代称后,商代称王。 4、中国早期政治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巫术和政权的结合。 5、夏代在王之下有少量的高级贵族组成的执行机构,有三正和左右六人。 6、商代王位继承的两个原则是以母为贵和长子原则。 7、西周中央政府文职系统因职事不同可以分为政务性和宗教性两类。 8、西周时期诸侯国对周王承担的义务基本上是政治性和军事性的,而在经济方面的义务是象征性的。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皇帝制度的重要内容包括 ABD 。 A.皇位继承制度 B.后宫制度 C.宦官制度 D.皇位世袭制度 2、汉代有 ABC 等女官以管理后宫,形成女官制度。 A.女御长 B.宫长 C.宫中学事史 D.尚宫 3、在中国历史上,外戚干政最为严重的是 ABC 等朝代。 A.西汉 B.东汉 C.唐 D.明 4、从中国历史上看,宦官乱政,以 ACD 朝为最。 A.东汉 B.隋 C.唐 D.明 5、明朝的司礼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席衙门,它具有 AB 的权力。 A.批阅奏本 B.传宣旨意 C.阁票 D.听讼 6、明代的宦官领导一个全国性的特务机构,其系统有 BCD 。 A.二十四衙门 B.锦衣卫 C.东厂 D.西厂 7、东汉成帝时的“三公”为 ABD 。

A.大司空 B.大司马 C.大司徒 D.丞相 8、三国时的“三公”是 ABC 。 A.太尉 B.司徒 C.司空 D.司马 9、隋唐时掌握国家重要权力的机构,即所谓的“三省”是 ABC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行省 10、隋朝皇帝以下设“三师”,即 BCD ,他们并无实权。 A.太尉 B.太师 C.太傅 D.太保 1、中国古代的正途选任制度,西周是““世卿世禄””,战国是“客卿制度”。 2、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分常举和制举。 3、唐代对官员品德方面的考核,以“四善”为标准,在才能方面的考核以“二十七最”为标准。 4、监察机构取得独立地位是从隋朝开始,其机构为御使台。 5、明朝设置的监察专项事务的巡抚总督后逐渐转变成为地方军政长官。 6、秦中央由太尉主理全国军政。秦实行普遍征兵制,规定凡17岁至 60 岁都要服兵役。 。 经世派,他们提出的向西方 它实际上是代表清政府办理对外交往的官职。 5、1859年清政府设置了总税司务,但最重要职务一直以来为英国人所垄断,尤其是赫德,在位45年,成为西方列强特别是英国在华的代理人。 6、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的开始的是同文馆等学校的设立;标志着我国近代陆军诞生的是新军的组建。 7、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组织谋略处,暂时作为军政府的决策机构,并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8、辛亥革命后颁布的第一个带有宪法性质的文献是鄂州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根本大法是《临时约法》《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9、1912年1月1日,孙中山由上海抵达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至此,中华民国正式诞生。 10、袁世凯上台后,对国家机构进行了的改组,以政事堂为国家最高行政枢要机构,从而使内阁制改为变相总统制。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19世纪初,中国精英界出现了以 ABC 为代表的经世派。 A.龚自珍 B.魏源 C.林则徐 D.王韬

当前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优势.

当前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优势 政治,即(公权)领域中要求各种政治实体共同遵循的各类准则。建立在不同国情基础上的各国政治制度,反映了各国的政治发展道路,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现行的政治制度深深植根于中国土壤,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客观要求,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政治协商制度,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其特点在于:一、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二、实行民主集中制,“一府两院”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对它负责;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元制度,不依赖任何其他制度而存在,其他各种制度均由这一制度派生,包括政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其他各种法律制度等等。 简单地说,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和特点均可以“三权分立”来体现出来;中国的政治制度则是以人民代表大会制为根本,三权之中“立法”一家独大、没有可与之抗衡的机关。这是从宪法文本中得出的结论。从具体实践来看,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制度保障。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这是我国政治制度区别于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也是坚持和完善我国政治制度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和政治准则。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只有把这三者贯穿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践的全过程,才能从根本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在这样一个国家里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除了共产党没有任何其他政治力量具备这种能力。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品格,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才能实现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统一战线广大成员要自觉在政治上与中国共产党保持一致,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是反映绝大多数人意愿的民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着眼于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通过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要始终坚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权利,

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

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 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0333040105 柯敏 引言从现当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教育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教育体制不合理、教育制度问题多多以及人们认识偏离等现状,国家教育部针对性的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优良教育传统的国度,从原始社会时期先民口耳相授的朴素的经验教育,到奴隶社会狭隘的贵族教育,到封建社会专著于谋取高官厚禄、光耀门楣、封妻荫子等的世俗教育,再到现在的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等无一不是在问题与改革的双重作用下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由此,我国的教育决不能陷于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不适或尴尬而束住了手脚,现如今是一个以人才为根本的,以知识经济为依托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我国教育事业要发展,仍然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帮助和支持。所以我觉得中国教育改革是成功的,我也希望和大家得到共识。本文将从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缺陷带来的恶果和悲剧、义务教育的实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等方面来进行探讨我国教育的成败。 2.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育体制和制度存在的问题世界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落后都意味着灾难。“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二是人们一次性学历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国民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这两大转变是一个整体,既是制度的变迁,更是文化的演进。”[5]因此,贯穿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正在成为许多国家争相谋求的政策方向,而信息网络技术形成的新载体新平台,也为学习方式转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与较完善市场机制下传达出来的信息相关,教育正在全面适应社会岗位群和人的终身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这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看出一个趋势,从零级的学前教育逐级到六级的研究生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开始分为职业、普通和综合不同类型;高等教育阶段则把高职高专和本科并列为两类高等教育,而不是有高低优劣之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能够沿着普通学校一直升到学术性学位的,都只是少数人,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职前职业教育、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继续教育,从高职高专到大学本科、专业性研究生学位,其实都是专业和职业教育培训的越来越强的优势,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分工的大潮流,也是知识社会就业与雇佣结构“网格化”[2]、“扁平化”[2]的大趋势。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中国家长、学校和社会用人部门中尚未形成这样的共识,也没有足够的前瞻意识,仍旧把学术性学历学位教育当成“修成正果”的唯一途径,仍以全日制正规学历教育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致使一些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在办学方针、教学宗旨、学校管理、学科专业设置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盲目趋同或墨守成规,缺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动力和活力,有些地区产业吸纳能力有限,加上用人部门的非理性化,已出现所谓“知识性失业”[6]或“过度教育”[6]等问题。 2.2学校和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的价值偏向问题近些年来,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如课程改革、教育体系重组、学校管理、教

[整理版]中国封建社会——瞿同祖

[整理版]中国封建社会——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 ——瞿同祖 第一章封建社会的形成 第一节牧畜经济与农业经济 第二节移徙的生活与安定的生活 第三节公产制与私产制第四节同等承继权与独子承继权第五节平等自由的社会与阶级社会 第二章封建社会的完成第一节分封的情况 第二节同姓诸侯与异姓诸侯第三节诸侯的等级 第四节国土的大小 第五节诸侯与天子的关系 第三章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第一节采邑主的绝对私有 第二节授田及井田制度 第三节土地之不可分及禁止买卖转移 第四章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第一节宗法与土地封建的关系第二节嫡庶制度第三节承继法 第四节祭祀 第五节婚姻 第六节丧葬 第五章封建阶级 第一节贵族与平民 一、天子

二、诸侯 三、卿大夫 四、士 五、庶人 第二节奴隶 第六章封建阶级(续) 第三节贵族阶级之优越第四节平民之义务权利甲义务 1 代耕 2 献纳 3 役 乙权利 第五节庶人职业及居处之固定 第六节各阶级之固定及所用礼仪之不同 一、祭祀 二、婚姻 三、丧葬 四、服饰器用 第七章封建政治 第一节封建政治的特点 一、分化 二、阶级间之服从 第二节封建官吏 第三节庶人与政治 第四节兵制

一、人口及土地调查 二、乡邑及军队组织 三、各国军数 四、操阅 第五节财用 第八章封建的崩溃 第一节阶级的破坏 第二节诸侯间的兼并 第三节商业经济的兴起 第四节土地制度的改革 结论 一、序言 中国的文人,最会自命正统,自立门户。——陶希圣 中国社会科学唯一的出路,是以欧洲上古社会、欧洲中古社会、欧美现代社会为背景, 去解释过去中国的社会、现在中国的社会。——杨开道 【私以为对于中国社会的独特性,欧美社会的背景未必完全适用。】 中国封建社会的时代问题始终是一个论战的中心——瞿同祖 二、研究方法及观点 本书是对中国封建封建社会史的研究,以全部社会现象为对象,逐一讨论。作者不把封 建社会看成一种静的制度,而是着重于分析其形成以至崩溃的过程,解剖他的各种社会组织的功能及彼此间的关系。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论文完整版

西南财经大学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的方向选择 小组成员: 刘畅 213020204114 王月213020204063 邹琳213020204112 赵宁洋213020204118

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政治体制改革的概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已经有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始终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历经30多年的改革历程,政治体制改革确实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由政治体制滋生的问题也层出不穷、群体性社会事件接连发生、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民众中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也从未消退甚至,这种声音越来越多。可见,目前我国政治体制已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建设。 (一)我国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治体制已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建设,其问题归纳如下: 第一,权利过分集中。在政党权利配置上,政治协商制度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目前,由于政治协商在党政决策中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程序不规范,协商难免流于形式。在政府与市场的权力分配上,市场往往被权力过大的政府所吞没,政府在与市场企业利益关系中过多运用权力,制约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二,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权力缺乏监督是腐败的根本问题。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答中外记者问指出“腐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权力过分集中,而又得不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现有的权力制约机制对一把手权利的制约常处于缺位状态,因此一把手往往是腐败几率最高的一个群体。 第三,机构臃肿、官僚主义严重。我国是官员最多的国家之一,辽宁省铁岭市有一个县长,9个副市长,20个副秘书长;河南省新乡市有16个副秘书长。官员如此之多必然造成机构臃肿、官僚主义、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并增加了行政成本。 (二)现行政治体制弊端导致了诸多社会问题 1、制约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方式转变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不仅仅是从外部间接影响经济生活的上层建筑,而是作为构成经济基础主导部分的国有经济所有者,从内部对经济生活有直接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重大举措如,党政关系、政企关系的调整,及时一种经济现象有是一种政治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在经济运行上打破条块分割,引进市场机制,完善宏观调控,实行政企分开,放权市场,就必然涉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政府机构的调整,这种调整这能依靠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匹配的政治体制改革来完成。 其次,市场经济体制正常有效的运行的外在条件是指市场经济体制能否独立有效运行而不依赖于其相对的计划指令,即国家权利的运用,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关于这一点,马克思从经济与政治的关系来论述的。公共选择理论中集权利与团理论创始人满色奥尔森,强调了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促进经济增长与繁荣的作用,在他的书“权利与繁荣”中他总结了政府在促进市场繁荣是所需要的两个条件,即“清晰的个人权利界定”,并且他认为“这些权利从来都不是由自然所赋予的,而是社会的—而且通常是政府的—规划设计的产物”。这就强调了这附在保障个人权利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个主张是“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强取豪夺”意味着要规制政府权力,使其发挥更好促发展的作用。主张政府权力的恰当配置与规制对经济繁荣的用意,正好也说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离不开政治体制改革。 2、权力过分集中导致法制、腐败问题 在政党权利配置上,政治协商制度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目前,由于政治协商在党政决策中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程序不规范,协商难免流于形式。在政府与市场的权力分配上,市场往往被权力过大的政府所吞没,政府在与市场企业利益关系中过多运用权力,制约市场经

我所理解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之优势

我所理解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之优势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然经历了60多个春秋,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自设计运行至今也已有60多年的历史。这期间每届政府都十分重视其建设和完善,并将其视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改善人民福祉的重要路径。而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展开了政治体制改革。但政治体制改革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已成为摆在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的围绕政治制度兴利革弊的评议和著作,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的批评之声也不绝于耳。甚至在一些评论看来,我国政治制度已然是弊病百出。然而,在我看来,世间万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如果说我国当代政治制度真的已经是病入膏肓,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历经60余年的总体稳定与繁荣发展又何以实现?从辩证法来看,任何事物都有其正反两面,我国政治制度目前来看虽有一些弊端,但是仍有其独有的优势,即存在的道理。 公元前221年,随着秦将王贲率军灭齐,秦王嬴政一扫六合,君临天下,自此,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就此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从此开始形成。此后2000余年间,纵使统一与割据交替上演,但中央集权之趋势已不可阻挡,并一直延续至今。中国当代政治制度继承了中央集权制度,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我们这个疆域广阔的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稳定,不失为我国政治制度的一项优势所在。 一.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 所谓中央集权制度,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既非民主制度,也不是什么专制制度。他相对于联邦制和封建制,只是在处理地方与中央之间的关系时方法有所不同罢了。 二.为什么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具有优势 (1)中央集权制度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 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疆域,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共同融合的结果。作为世界陆地疆域面积第三大国,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如何实现国家统一与稳定,是一个重要的不可回避的问题。我国自古以来就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各个地域间的经济联系并不密切,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地方各自为政,且经济上具备了自给自足的实力,就会造成国家的分裂。反之,这种经济模式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在生产。历史上,周武王灭商广建诸侯以屏藩周室,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诸侯国的实力不断增长,为春秋战国群雄逐鹿,问鼎中原埋下伏笔。汉初高祖刘邦大肆分封刘姓诸侯王,导致文景之治后藩国成为困扰中央的一大难题,七国之乱也在此条件下发生。作为一名黑龙江人,我省地处祖国东极,正所谓天高皇帝远,假使中央政府软弱无能,凭借天下粮仓三江平原,以及大庆的石油资源,鸡西,鹤岗,七台河丰富的煤炭资源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工业基础,完全可以另立中央,独成一国。由此不难看出,中央集权对于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 (2)在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相对于联邦制的优势 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联邦大国,他们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自愿加入联邦的,而且各省份之间经济联系密切,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美国历史上只发生过一次内战,而且内战之后经济上的裂痕很快得以弥补。西方的联邦制大国则多数是前英属殖民地。反观中国,不仅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存在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而且我们国家各个省份之间也存在经济联系不紧密且发展程度参差不齐的现象,甚至还有某些省市因为经济问题而互相存在仇恨,大搞地方保护主义。比如在我国,基本一个地域的市面上只能见到本地的啤酒品牌,很少有其他品牌可与当地品牌竞争市场。而据有关数据显示,哈尔滨啤酒佳木斯佳凤啤酒有限公司在佳木斯地区的市场份额占到70%以上,由此,地方保

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的英语作文

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的英语作文 the disadvantage of the education in China,Talking about the education form:take [sit for] an examination,I have something to say.First this kind of education is not scientific,because the real education should include many aspects: not only the cultural knowledge on books,but also the developing of the morality、character,they need the principle of behavior as a civial.The physical quality,the mental quality,are all needed to be developped during the education.The education should be overall.The simple "taking for exam' kind of education can only produce students with high marks and short of social ability and principle of behaviour.These kinds of youths cannot be a qualified human beings because they lack the human qualities and civilization,they are more likely to be robots without soul,only know earning money by anyway.These are not good for the society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中国的封建社会正式开始于公元前221年,结束于公元1953年。也就是自秦朝建立开始,至土改结束。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是有关土地的 周王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给了亲戚和功臣,名义上土地依然是周王的,但是实际上是诸侯的。诸侯就是自己土地的主宰,他们依据自己的法律来治理自己的国家。 所以,很大程度上,封建制度与联邦制是相似的,这也是为什么西欧国家很自然地从中世纪过渡到联邦制的原因。 封建社会是依据周礼来统一思想的 周礼并不是一种法律,而是一种被倡导的行为规范。违背周礼并不一定受到刑事处罚,但是在整个周朝会被瞧不起。这一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信用制度,信用记录不佳不一定触犯刑法,但是你会发现自己不受欢迎以及办事很难。 所以,在封建社会是很提倡贵族精神的,贵族会依据周礼的原则约束自己,非常重视荣誉。这一点,在中世纪的欧洲也很明显。 封建社会的诸侯国之间构成平等关系,即便爵位不同

封建社会不是中央集权,中央对诸侯国只是共同宗主,起到指导、调停等作用 中央政权不会直接就任何事物发布命令或者法令。 诸侯在自己的国家内同样具有封建的权力,因此有些国家又分成更小的国家。 官家特征 我们姑且称秦以后的社会为官家社会。事实上,官家社会的特征在秦朝还没有充分体现,秦朝就灭亡了。所以,事实上从汉朝以后,官家社会的特征才逐渐清晰。 首先,高度中央集权。秦朝开始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了郡县制,全国统一号令,权力收归中央。 其次,高度的专制。秦朝开始,皇帝具有主宰一切的权力,即便秦朝是一个法治国家,秦朝皇帝的权力还在法律之上。在周朝,周王自称寡人和孤,诸侯同样自称寡人和孤,周王尊称诸侯为伯父和伯舅。从秦朝开始,皇帝自称朕,其他人一律不能这么自称,皇帝不会尊称任何人,任何人都要称皇帝为圣上和万岁。 周朝,史官的记载至高无上,周王也不能改变。秦朝以后,皇帝的话至高无上,史官就是拍马屁的角色。 第三,高度的统一。秦朝开始,书同文行同轨,天下所有的东西都要统一标准,这被我们纪录为秦始皇的功劳。思想上同样必须高度统一,所以有了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四,高度的腐败。因为权力集中在中央,可是权力也是必须由

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对当今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对当今中国政治发展 的影响 ——— 皇全—— 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对当今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王翠婷张雅霖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04) 摘要: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段悠久的历史中,不仅有文化的传承,也有政治制度的传承.虽然其问有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更 替,可是有一些政治是一直延续着的,他不是在一成不变的延用到今天,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当时的实际背景而加以变动.但是我国重伦 理政治,重礼仪道德,等级制度,尊君,重民养民的这些政治思想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在还是不曾改变的.这种政治思想也为当 代的政治发展做了一定的铺垫作用,促进了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关键词:伦理政治;道德;等级制度;重民思想 中图分类号:D6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092—01 我国传统的政治通常实行的是伦理政治,重视礼仪和道德.我国古汉 语中的"政"指国家的权力,制度,法令和秩序.政还可以理解为一种道德 价值的设定.历史上"哀公问政"的典故中,政者正也,"正"就是指儒家倡 导的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就是爱与敬的道德设定."治"指管理,或实 现安定状态.治国安邦,治理百姓,天下大洽也都是这个意思.所以我国 传统的政治是一种伦理政治,重点在于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政治 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法,术,势统治术,重农抑商思 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 念,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人". 一

,伦理政治对中国的影响 伦理政治就是政治与道德相互融合,包容,政治建立在道德基础上,以 道德为_圭_导,以道德教化作为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以道德标准评价作为政治清明主要标志.我国把法治与道德视为对立,使道德停留在个人自觉,内省层面,缺乏外在强制约束力.传统的政治就是民刑不分,单独依靠 道德的约束是不能治理好国家的.在当时,如果大权掌握在缺乏道德自省的人手里,那么就是空谈政治,就是统治者借助道德进行恶行的遮羞布. 当时的社会法律意识淡薄,人人以道德为标准去衡量一个的人对与错或好与坏,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标准,法律不是保护伞,不是宪法,不能保证百 姓的权益.设想一个没有法律的国家会发展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1.伦理政治的优点.例如,强调人道德自律,特别是统治者的内圣外 王,提升了整个民族的道德.但是要做到道德与法律的良好结合.这些 好的方面都为现代中国政治的发展作了良好的铺垫.现代我国在位的每 一 个领导人必须是要德才兼备的.像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都是深受 人民爱戴的,因为他们有良好的德行.这就是传承了几千年一直不变的 中国传统政治对中国当代政治的好的影响. 2.伦理政治的弊端.比如,法律意识淡薄.我国现代是一个依法治 国的国家,人们的法律意识也有所提高,但是还有很多地方,如偏远的,闭 塞的少数民族地区,一直还保留着以前那种轻法重道的观念,他们仍认为道德是评论一切的标准.甚至是一个有道理权威的人可以代替法律部门 执法.有些人并没有触犯法律,但是他们的道德行为被人们唾弃,因此, 他们就要被处罚.道德还是他们正确与错误的区分标准.这就是我国传 统政治对中国法律化的阻碍.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地 缘辽阔,公民的素质参差不齐,这种道德观太深人人心,还是给中国的法 律化带来了一些阻碍. 二,礼仪制度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是维护皇权和整个封建制度的重要手段,它 和封建法律交互为用,互相补充.至古以来就有"亲亲,尊尊,君臣父子"

中国政治制度的六个比较优势

中国政治制度的六个比较优势 宋鲁郑 作者简介 宋鲁郑,祖籍山东。1969年出生于河南郑州。2000年赴法,获里尔高商硕士学历。现任旅法山东同乡会副会长、法国《欧洲时报》时事撰稿人。主要方向为国际政治与两岸关系。 核心观点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之一在于可以制定国家长远的发展规划和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而不受立场不同、意识形态相异政党更替的影响。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之二在于高效率,对出现的挑战和机遇能够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特别是在应对突发灾难事件时。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之三在于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时期内可以有效遏制腐败的泛滥。 中国模式从被质疑到被全球广泛承认,得益于两点。一是它本身的巨大成功。在短短的30多年间,中国GDP全球第三,并有口望超过日本,排在全球第二,成为有世界的巨大存在。在这个过程中,4亿贫困人口脱贫,整个社会都享受到了经济增长的成果。甚至有不少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在未来的10—20年之间,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这30多年真正的伟大变革是社会结构的变化,中国已不再是一个几千年以来的农业社会,而是一个开放的、纵向和横向流动的工业社会、商业社会,并几乎和世界同时进入信息社会。二是以美国为发源地、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动摇了全球对资本主义体系的信心。BBC在27国2.9亿人所做的调查表明,仅有11%的人认为资本主义在正常运行,有23%的受访者认为资本主义存在着致命弱点,世界需要新的经济制度,另有51%的受访者

认为自由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系统需要规范和改革。最悲观的是法国人,有43%表示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完全失去信心,认为需要彻底抛弃。这个时候,中国的成功自然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中国模式的优异表现必然引发全球对其成功原因的研究。有的从国民性的角度分析,认为中国勤劳、节俭,储蓄率高,从而为投资积累和提供了巨大资本。有的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认为,中国具有庞大的廉价劳动力,是人口红利效应,因此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得以成功实施,并成为全球化最大的赢家。有的从投资的角度看,认为中国打开国门,吸引了大量的国外投资,抓住西方产业转移的机会,成为拉动中国经济成长的重在力量。有的从比效经济的角度讲,认为中国放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是中国成功的关键。有的研究者更细致到具体的经济、社会措施,如认为国有土地有偿出让是中国奇迹的根源,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等,不一而足。 应该说,这些研究都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成功的原因,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回避了政治制度因素。政治制度在中的发展中,起到了如果不是决定性的起码也是最重要的作用。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之一在于可以制定国家长远的发展规划和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而不受立场不同、意识形态相异政党更替的影响。在欧洲,当英国、法国的左派和右派政党上台之后,国家发展政策立即改变,要么实行大规模的国有化,要么实行大规模的私有化。在美国,偏左的民主党执政,一般就采取对富人增税、对财团开刀、对穷人补助的政策,像克林顿时代和奥巴马政府力推的“医疗保险改革”就是典型的一例。偏右的共和党执政,则采取对富人减税、扶持财团的立场。每一次的摇摆都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毕竟政党执政只有4年或8年,都是在炒短线,谁还管得了4年或8年以后的事情?再有印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农民的补贴上升了,但对农业的投资却下降了,农民可能在短期内受益,但长期而言却失去了生产能力,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

中国封建社会

浅论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 从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脆性结构,缺乏弹性,只要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三个子系统“其中任何一个偏离适应态到某种程度就会造成整个系统的崩溃瓦解”,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每隔两三百年就出现一次王朝更迭的根源。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极具弹性的社会,“超稳定”本身即意味着具有极大的伸缩性。这涉及到超稳定系统在时间上的界定,中国封建社会是弹性的、流动的,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中国在经济结构上是弹性的。中国不存在一个长期的地位固定不变的经济集 团。由于土地是封建社会最大的财富,所以开放主要体现于获得土地的方式上。这又有两点:①土地自由买卖,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显著的一个特点。 中国的土地私有化缘起很早,春秋战国时就已开始。在封建的中国,“强弱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千年田换八百主”是常见的现象,任何人只要有钱就能购买田地,上千为地主。中国封建社会虽然存在一段国有制历程,但土地国有制不代表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它只能暂时促进经济的发展,况且国有制从来没有从根本上禁绝土地买卖,也不可能禁绝,比如,唐均田制下,就有出卖永业田和口分田的若干规定。②中国实行“诸子分户析产”的财产继承制度,即使是田连阡陌的大地主,几代以后也不免贫困。 2、中国在政治结构上是弹性的。中国拥有一个能上能下、能出能进的官僚体 系。中国是最早废除“世卿世禄”,从知识分子——士中选拔人才的国家。先是自荐,接着是征辟、察举,然后是九品中正选人,最后是科举,地区阶级包括平民百姓,只要学识渊博、德行出众,就有可能脱颖而出,进入官僚体系,成为特权阶级一员。另外中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为了对抗强大的贵族势力,也为了政权的巩固,皇帝不断破格提拔出身低微的士人典掌机要,这些都有利于保持整个官僚体系的活力。 3·文化结构上是弹性的。儒家学说虽然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它是不断发展并非一成不变的,在此过程中,儒家学说大量吸收法家、阴阳家、道家的学术思想,佛教传入中国后,一些佛教禅理也融入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的一部分。除儒家思想外,其它学说都存在,并没有消失。

中国政治制度史1

填空 B 1、北宋前期,中书门下主民政,枢密院主军政,三司主财政,彼此不相统属。 B 2、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的开始的是同文馆等学校的设立;标志着我国近代陆军诞生的是新军的组建。 H 3、宦官在唐以后称太监,宦官制度是后宫制度的派生物。 J 4、监察机构取得独立地位是从隋朝开始,其机构为御史台。 K 5、郡县制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由于它的出现,意味着选官制将逐渐代替“世卿世禄制”。 M 6、明代宦官的组织系统是二十四衙门,而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脑。 M 7、明朝设置的监察专项事务的巡抚、总督后逐渐转变成为地方军政长官 M 8、明朝皇帝以下最高的司法行政机关有刑部,它和大理寺、都察院合称“三法司”。 N 9、南宋时,宰相兼领枢密使,则民政、军政财政等诸权始并于宰相。 Q 10、秦中央由太尉主理全国军政。秦实行普遍征兵制,规定凡17岁至60岁都要服兵役。 Q 11、秦以后的地方基本建制为郡县制。但西汉因分封形成了郡国并行制。 Q 12、清朝的一省主管为巡抚,地方最高级别的官员是总督。 Q 13、清政府政治制度开始调整的标志是1844年设置的通商大臣,它实际上是代表清政府办理对外交往的官职。 R 14、人类从蒙昧时代走向文明社会两个初级的政治组织是群对、部落。 A.群队 B.部落 S 15、商代王位继承的两个原则是以母为贵和长子原则。 S 16、19世纪初,中国精英界出现了以龚自珍、魏源、林则徐等为代表的经世派,他们提出的"向西方学习"的课题,预示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任务。 T 17、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分常举和制举。 T 18、唐代对官员品德方面的考核,以“四善”为标准,在才能方面的考核以“二十七最”为标准。 W 19、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权不断转移,东汉政归尚书,魏晋政归中书省,南北朝政归门下。 W 20、为解决三省运行的不协调,唐高祖设政事堂会议作为议政决策机构,并逐渐变成了正式的宰相机构。 W 21、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组织谋略处,暂时作为军政府的决策机构,并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W 22、维新变法的领导人有ABCD。 A.康有为 B.梁启超C.严复 D.谭嗣同 X 23、夏代在王之下有少量的高级贵族组成的执行机构,有三正和左右六人 X 24、西周中央政府文职系统因职事不同可以分为政务性和宗教性两类。 X 25、西周时期诸侯国对周王承担的义务基本上是政治性和军事性的,而在经济方面的义务是象征性的。 X 26、西周时期存在两个职官系统,一是负责处理国家事务的外朝官系统,二是负责王室事务的宫廷系统。 X 27、西汉自武帝时起,开始出现“内朝官”与“外朝官”之分;前者最重要的是尚书,而后者则以宰相为首。 X 28、辛亥革命后颁布的第一个带有宪法性质的文献是《鄂州约法》(《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根本大法是《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Y 29、洋务运动的核心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Y 30、1895年的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它是一场将矛头指向的政治体制的改良运动,而1898年的百日维新是这场运动的高潮阶段。 Y 31、1859年清政府设置了总税务司,但最重要职务一直以来为英国人所垄断,尤其是赫德,在位45年,成为西方列强特别是英国在华的代理人。Y 32、1912年1月1日,孙中山由上海抵达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至此中华民国正式诞生。 Y 33、袁世凯上台后,对国家机构进行了的改组,以政事堂为国家最高行政枢要机构,从而使内阁制改为变相总统制。 Z 34、早期国家起源的模式有氏族模式和酋邦模式两种。 Z 35、最高权力的称谓,夏代称后,商代称王。 Z 36、中国早期政治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巫术和政权的结合。 Z 37、职官制度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形成较为完备的职务设计,在制度层面则发展出上计制度。

中国教育体制弊端

中国教育体制弊端 指导教师:王兰 组员:胡皓阳李亮王翰高伟王群郭春景 当今世界,民族国家间的竞争已从中古农业文明时代,仅凭原始体力肉搏取胜的“体才力战争”;演化到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凭借人造机械取胜的“机械战争”;发展到现在、未来,已是凭快速信息、先进知识的脑力创造取胜的“知识战争”,在竞争面前,完善的教育体系是普及知识,提高国民素质的唯一法宝。在一定程度上,达尔文的“优胜劣淘”法则依然适用,但未来世界的优胜者,不再是发动暴力战争的杀戮者,而是属于那个教育更普及,文化发展更发达的民族。诚如最近美国教育委员会所宣扬的:“如果还想维持和改进我们在世界上尚有的一点竞争力的话,唯一的办法就是倾注全力不断改革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问题关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关乎国家的发展甚至生死存亡,这是我们选取《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这个课题的直接动因。 课题确定后,组员们讨论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研究的第一步是进行小组讨论。研讨讨论的目的是使全小组的成员能深入了解课题,并对所研究的问题达成共识,并确定调查的对象。并交流了各自对课题的认识和研究过程中自己的想法,第二步是进行文献查阅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在图书馆及互联网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查阅和资料采集 photo 第三步是进行调查采访。在这一过程是最辛苦和劳累的在开展调查之前我们调查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如下: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给各类人群做了问卷,其结果经我们统计如下:

另外,我们还倾听了理工大学的老师和同学对中国教育的看法。Photo 最后一步我们进行汇总和撰写研究报告。 主体报告内容:据这次调查所的资料如下 历史就是一条河。自然的河澜汗成灾,于是有鲧之捍洪、禹之导水,以让自然的河听命于人。后人循堤溯源,早已不见了当年捍洪导水的壮举,只见到那被不断修改的堤坝。人写的历史,就象这堤坝。散落在河中的文字和真实存在的人物,早已随着河水的更新而无影无踪,只有那充满筑堤者意志影响的堤坝,还静静地躺在大风扬起的灰尘中。也许,世人的冷漠,会让堤坝溃于蚁穴;也许,人们会踏上堤坝,去想象一下那久已消逝的历史。但是,倘若你也想做一个筑堤人,想踏勘旧时的堤坝而去追寻筑堤者的精神,也许你应当做的是:“体悟历史。” 二百年前,西欧最落后的德意志,以“未开化”闻名,当英法两强并起,主导欧洲时代的时候,普鲁士人还在德意志的黑森林边上,茹毛饮血、烤火维生,当时“法国革命”后拿破伦趁机成立专制军事政权,依仗兵强马壮,一再发动对西班牙、义大利和普鲁士的侵略战争,攻城掠地。1807普鲁士败于拿破仑,迫使德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这最终刺激了德意志的觉醒,德国最著名的哲学家(当时欧洲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都通称哲学家)费希特在对他的国家深入研究之后,发表他的:《告德意志人民书》,大声疾呼“教育复国”“教育救国”。他把当时还不为人知的菲斯泰齐,推崇得与复活基督教的马丁.路德齐名。并最终说服普鲁士总理,在内外交困之际,忍痛拨出巨款,选派出一个由二十四名精英组成的“教育考察团”,远到名声遐迩的瑞士取经。 当时法国和后来的英国也派了留学生到瑞士,但规模零散,学习时间短,仅一年或几个月。只有德国深刻理解教育落后的后果,所以坚持在菲斯泰洛奇那里学习三年之久。这些精英回到德国仅几个月,德国就拟好了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教育法》,明确宣告德国人民,战败挨打的原因就是教育落后。它强制性规定德国公民接受免费教育,规定每一个公民必须接受九年以上,由国家提供经费的“义务教育”,违犯者将遭到法律的严酷制裁。这一教育革命的直接结果,使德国人口素质迅速提高,国家摆脱封闭愚昧,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迅速崛起。

中国和西欧封建制度的区别

中国和西欧封建制度的区别 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00年左右的欧洲历史,被西方史学家称为“中世纪”。它是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消亡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一段历史。中国历史学家习惯上称之为西欧封建社会。而中国的封建社会应从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一直到清朝前期(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在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地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与农民阶级构成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 中国和西欧的封建社会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但还是有区别的。 第一,经济基础不同 中国封建制度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制,而西欧实行的是土地领主所有制,这是两者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因为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土地关系上的区别是最重要的。正因为土地制度上的差异,才导致中国的封建社会始终以统一或局部统一为主导,而西欧自法兰克王国分裂后再也没统一过。 第二,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不同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中央集权的,地方官吏由皇帝任免,不世袭,地方军队也由中央控制,地方官无法私自招募、调动军队。而西欧的贵族诸侯在自己领地拥有行政、财政、军事等所有权力。可以招募私军,爵位也是世袭继承,可以自行指定继承人。除了要承担对中央的纳税等有限的义务以外,拥有很大的自治权力. 第三,贵族的地位不同 中国封建社会的贵族领地很小甚至完全没有领地,往往集中在中央,享受尊荣和富贵,大部分时候无法对政治产生太大影响。某些特殊时期出现过“七国之乱”之类的地方贵族对中央王朝的叛乱也很快被平定。所以中国的皇帝绝大多数时候都保持了对贵族的绝对优势。可以说,贵族是依附于君主而存在,中央政权灭亡了,前朝的贵族往往就烟消云散了。 但西欧不同,西欧封建国家的君主和贵族之间是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君主是贵族的代表,必须维护整个贵族阶层的利益。君主对贵族缺乏绝对的控制力。在贵族的领地,君主的命令和法律往往无法直接起效,而要经过贵族的认可才行。因为君主是依靠贵族而存在,如果君主无法维护贵族利益,他的地位就非常危险,甚至会被贵族联合起来推翻。 第四,君主的产生和继承不同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王朝的更迭主要不是以血统来决定的,而是武力。改朝换代往往是某个杰出的英雄造反推翻前朝建立新朝。然后君主的继承往往是在直系后代中传承的。而西欧的封建社会,君主的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研究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研究 选择该主题的原因:杨一帆 制度研究一直是政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这一趋势直到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分析的兴起以后才被取代。然而,行为主义范式与理性选择分析自身也具有其内在缺陷,新制度主义正是在批判行为主义和理性择缺陷的基础上以及经济学等众多学科大踏步迈向制度研究的背景下产生的。作为当今政治学研究中的前沿,新制度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派别,它主要由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等三个派别组成,各个派别对于制度的概念、制度的来源、制度变迁与设计、个人与制度的互动、何为好制度等都有不同观点。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新制度主义的理论简单论述。 政治学关于制度的研究最早应该追述到公元300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对城邦制度的研究,首开政治学制度研究的先河。从那以后,政治制度一直是政治学家研究的对象,早期如柏拉图对“理想国”、莫尔对“乌托邦”、安德里亚对“基督城”社会制度的研究,近代如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傅立叶的“和谐社会”、洛克的政府制度、卢梭的直接民主制度、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制度、联邦党人的联邦社会制度、马克思关于生产力运动最终导致生产关系(制度) 运动等等,

这些都体现了政治学家关于制度设计的智慧。古典意义上的制度研究主要体现在法(公法) 、体制(民主与专制) 、组织(政府权力分配) 等领域 该主题目前情况综述:杨文杰 近几十年来,中国快速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发展的关键原因在于包括中国政党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虽有仍需改进完善的地方,但它的生命力非常旺盛,因为它已经融合了中华文明的传统基因、红色基因和西方的有益元素。 中国共产党本质上是一个“国家型政党”,也可以叫做“整体利益党”,就是说这个党是代表整个国家和全体人民整体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虽然名字叫“党”,但和西方的“党”的内涵完全不同。西方的政党理论其实并不复杂,它认为一个社会由不同的利益集团组成,各个利益集团都应该有自己的代表,然后通过竞选和票决制,一个多元的社会就这样从“分”走向了“合”。但问题是,非西方国家一旦采用了西方政治模式,社会“分”了之后大都再也“合”不起来了。从乌克兰到泰国、从伊拉克到阿富汗都是这样的例子,现在连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也面临同样的挑战。今天的美国是分裂的,共和与民主两党尖锐对立,使美国的各种体制改革步履维艰。用政治学者福山的话来说就是“极化”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