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化语言漫谈之十一:化用诗句
化用诗词的一般技巧

二、感受经典
上海08年高考唯一的一篇满分作文 《他们》
•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 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 中城里的月亮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 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 出电费而被查封……
《彼岸,灯火阑珊》 08湖南满分作文
• 彼岸,秦桑低绿枝,燕草碧如丝。或可满 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看那水面清 圆,一一风荷举,闭上眼睛,便可小楫轻 舟,梦入芙蓉浦。
•歌词的每一句,似乎晃动着古典诗词的影子,但
并没有将原来的句子原封不动地拿过来,而是巧妙 地不着痕迹地化用。比如前四句,其意境与李煜 《相见欢》一词有神似之处:“无言独上西楼,月 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 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比如“愁莫渡江,秋心拆两半”的灵感应来自于 吴文英的词《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 秋。”“秋”“心”拆两半,合起来就是一个“愁” 字。整首词由弯月、夜霜、雨窗、菊花、落花、北 风等意象构成凄美哀婉的意境,营造出伤感无奈的 情调,极尽惆怅委婉,令人无尽哀伤,直逼入人心 深处,叫你无法不感动落泪。
• 那润物的小雨,可 曾抚淡了锦官城的 浓艳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 声”“ 晓看红湿处,花 重锦官城”(杜甫 《春夜喜雨》)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 是银河落九天”(李 白《望庐山瀑布》)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 枝红杏出墙来”(叶 绍翁《游园不值》)
• 那飘逸的太白,可 愿为我拉来九天的 银河,千尺的飞流
• 那探出墙头的一抹 杏花红,可知园外 春意亦正浓
化用诗词的一般技巧:
一、取词摘句法
1.那润物的小雨,可曾抚淡了锦官城的 浓艳。
诗词创作中的“化用”方式

收稿日期:2019-10-28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民间文学》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NGJGH2018255);集宁师范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基地、语言文学研究所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郭鹏(1977—),男,内蒙古兴和人,集宁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文学。
诗词创作中的“化用”方式郭 鹏(集宁师范学院文学院,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000) [摘 要]“化用”是诗词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化用”的方式主要有化用成句、化用事典、化用意境三种。
适度的化用,可以凝练我们的语言,扩展作品的内涵,可以推陈出新,可以将古人的诗情雅意潜移默化地融进我们的诗词中,使我们的作品既具有创新的闪光点,又具有典雅的艺术风格,从而焕发出一种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诗词创作;化用;成句;事典;意境[中图分类号]I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11X(2020)03-0182-02doi:10.3969/j.issn.2096-711X.2020.03.077[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化用”是诗词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古代的诗词大家们使用频率很高。
李白现存诗960多首,其中化用达1550余处;杜甫现存诗1400余首,其中化用达1609处;白居易现存诗2800余首,其中化用达3235余处;苏轼现存词350余首,其中化用达1007处;辛弃疾现存629首词,其中化用达2184处;姜夔留有词作84首,化用达111处。
“化用”与“用典”不完全相同,“化用”是要将“典”化而用之,它更强调“化”;“化用”也与“点化”有异,“点化”是“对前人已有的诗词进行改造、化用或创造性改写,使旧文出新意的一种修辞方式”,而化用是指在文学作品创作中,将前人作品的全部或局部通过改易或剪裁的方法化而用之,使其成为自己诗词的有机部分。
写作语言升格--引用和化用古典诗词

写作语言升格-----引用和化用古典诗词一、听歌品词:《菊花台》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是谁在阁楼上冰冷的绝望雨轻轻弹朱红色的窗我一生在纸上被风吹乱梦在远方化成一缕香随风飘散你的模样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躺北风乱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断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花已向晚飘落了灿烂凋谢的世道上命运不堪愁莫渡江秋心拆两半怕你上不了岸一辈子摇晃谁的江山马蹄声狂乱我一身的戎装呼啸沧桑天微微亮你轻声的叹一夜惆怅如此委婉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躺北风乱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断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躺北风乱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断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南唐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宋吴文英《唐多令·惜别》: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
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
漫长是、系行舟。
宋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美文品读彼岸,秦桑低绿枝,燕草碧如丝。
(引用)或可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看那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闭上眼睛,便可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危机四伏的沙场上,有人高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途未卜的歧路口,有人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春雨绵绵的小河边,有人低吟:“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黑暗监狱的墙壁上,有人疾书:“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引用)薄薄的雾上来了,天空渐渐泛青,发白。
化用古诗句的优美段落

化用古诗句的优美段落古诗是我国文化瑰宝的一部分,它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将古诗中的优美段落应用到日常写作中,不仅可以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还能够丰富文学风格,增加阅读的韵味。
下面是一些化用古诗句的优美段落及相关参考内容。
一、写景篇1.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繁花似锦的春风带来了新的生机,明月时刻提醒着我要看到故乡的美景。
2.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杨洪基《庭院深深》)庭院的景色如此深邃,杨柳摇曳生烟,帘幕轻轻飘拂,美丽的景象不计其数。
二、抒怀篇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送韦司马校书》)远在海上,明亮的月光似乎与天涯相连,让我们共同分享这美好的时刻。
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从古至今,人都会面临死亡,但是我们应该铭记于心,永远保持自己的热情,为历史留下独特的记录。
三、描绘人物篇1.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无论山陵还是江水,都没有终点。
冬天雷声震动,夏天则有雨雪,一切都在天地合一之中。
正是因为这样,我才敢与你作别。
2.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虽然我没有五彩斑斓的羽翼,但是我们的心灵却能心有灵犀,无论何时何地,我们总能思念着对方。
四、写情篇1.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春天的夜晚虽然只有短暂的片刻,但是它的价值却无法估量,美丽的花朵散发着芬芳,明亮的月光遮挡着黑暗。
2.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纳兰性德《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人生中总会有情有痴,所以这份痛苦并不是因为风和月,而是源自于内心的情感。
这些是将古诗句优美段落应用到日常写作中的一些参考内容,通过巧妙地将古诗中的精彩语句融入到各种文体中,可以使作品更加细腻、凝练,给读者带来不同寻常的阅读体验。
最新中学生写作中的古诗词化用

中学生写作中的古诗词化用赵志喜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古典诗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巧妙运用古诗文不但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古诗、领悟文字的妙处,还能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使作文出彩。
作文时多尝试诗词入文,才能使文采斐然,典雅蕴藉,神韵俱臻。
孔子对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
虽然他所指的只是《诗经》,但这句话却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激励我们学诗用诗。
古人有诗联云“风化雨山山翠”,展示了一幅春风吹拂,春雨如丝,青山着翠的清新景象,引人浮想,可谓妙句。
最妙处就在一个“化”字,显示了造化之奇,无“化”,那么大自然只会是面孔呆板了。
其实作文也是如此,多一点“化”便会新意层出,风光无限,这就是化用诗句。
所谓在作文中“化用”古诗文是指根据写作实际对古诗文进行个性化的改造,比如将古诗词熔铸于自己的语句中,还可以翻译成现代文,也可以综合几首形成新的诗意诗境。
这些都可称作化用。
我国是古诗文的国度,古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宝藏,名篇名句脍炙人口,恰到好处地使用它们,能更传神、凝练地表情达意,增添文章的典雅,秀出自己的风采,从而更容易得到阅卷语文老师的常识,激发他们感情上的共鸣。
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教学中,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
首先,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懂得知人论世,练习鉴赏品析诗歌,理解虚构、想象、夸张、比兴等艺术方法,为运用打下良好基础;其次,引导学生在平时多留意古诗的积累,并将古诗按题材的不同进行分类。
在此基础上逐渐在写作课堂上渗透“化用”的练习。
在练习“化用”的过程中,也应阶梯式地训练。
第一阶段要进行的是赏析训练。
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优秀散文,特别是历届中、高考中的满分作文让学生欣赏文句、片段,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出化用了哪些古诗,并谈谈为何这里适合化用这句古诗,化用的好处。
如:“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里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花式运用古诗词美化语言

如何美化你的作文语言——花式运用古诗词我国是诗歌的国度。
灿若星河、妙笔天成的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高分作文和获奖作文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时不时恰到好处地运用古诗词。
引用古诗词不但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还可以使自己的作文充满文化底蕴。
可是如何在作文中花式运用古诗词呢?方法一:直接引用引用古诗词的最直接方式就是直接引用了。
如:是谁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又是谁悲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又如:美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亮丽, 美就是“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蓬勃, 美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
方法二:巧妙化用巧妙化用古诗词,即截取诗词的某一部分直接变成我们的作文语言或者是用自己的语言去演绎诗词的意境。
如: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里的一行白鹭(化用“一行白鹭上青天”);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化用“沉舟侧畔千帆过”);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化用“芳草萋萋鹦鹉洲”);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化用“落红不是无情物”)。
又如:如果是在古代,我可能是一个寄情山林的隐士,我可能在东篱旁边的花园里采摘菊花,也可能悠然自在地观看远方的青山(化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和上面的例句相比,这两个例句显然更能吸引老师的眼光,因为小作者不仅能会引用原诗句,而且会灵活地运用诗句,给人焕然一新之感。
当然,不管是引用还是化用古诗词,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最好用上排比的修辞手法,这样不仅可以使我们的作文文采斐然,还可以使我们的作文朗朗上口,感情洋溢,层次清晰。
想要让古诗词给我们的作文增色添彩,除了知道如何运用古诗词外,我们还要恰当选择使用古诗词的位置,因为在不同的位置使用古诗词,还有不一样的表达效果。
一、作文题目。
作文的题目犹如人的眼睛,是作文的中心,是作文内容、情感的浓缩点。
好的作文题目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用古诗词作题目,巧妙、精当,给人意境深远、简洁凝练之感。
初中作文指导古诗词在写作中的引用与化用(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作文指导古诗词在写作中的引用与化用(一等奖创新教案)古诗词在写作中的引用与化用教学目标通过比较和举例了解以诗入文的益处,并掌握引用和化用古诗词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2. 感受古诗词的韵味,尝试运用所学的基本方法,为自己的作文添光彩。
(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写作时,你有这样的困扰吗:胸有千言万语,落笔时却无从下手,或者词不达意。
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不妨从古典诗词中寻找素材,让古人们做我们的嘴替,用他们的古诗词来抒发我们心中之言。
毕竟他山之石,亦可以攻玉。
一起来学习这个写作的小妙招——在作文中引用和化用古诗词。
二、知妙招、学妙招(一)为什么——先知益处,引起兴趣1.使语言更凝练;2.增加文化底蕴和典雅性;3.增强说服力;4.为考试得分增加亮点等。
(二)是什么——深入了解,不忘中心1.解释:就是将课内外所见到的古诗词通过引用或化用运用到写作中。
可以引用或化用古诗词来说理、抒情和绘景,但不能为了引用而引用,一定要围绕一个中心。
那就是“为你的作文服务”。
2.比较:将无诗入文和有诗入文的两个语段进行比较,感受不同的表达效果。
无诗入文:我们要做自信的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也不要将自己看轻。
人只要有了自信,就有了奋斗的力量;紧握自信,就一定能够成功。
有诗入文:人生在世,风浪难免,但扬帆而济终会到达彼岸。
不要气馁,相信自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点拨:你会发现,前者说理很直白。
而后者化用了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引用了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了诗仙和诗圣的豪气buff 加持,这份自信便与古人共鸣了,也使说理更具有说服力了。
结论1:“以诗说理起共鸣”(三)怎么做——学习例句,把握方法1.一选:选择恰当的诗句。
例:走进人生,便走进了牵挂;拥有了牵挂,便拥有了感情的寄托。
___ _________ A.“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B.“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C.“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拨:古诗的意境氛围、思想情感与作文的主题内容相契合,实现“共鸣”。
浅谈诗化的语言

浅谈诗化的语言每个教师都有一种愿望,希望自己的口语对儿童有吸引力,掌握和运用语言是一条首要的基本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将教师素养概括为六条,其中第五条便是:教师要有高度的语言修养。
而幼儿园教师,教育对象是幼儿,语言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因此,加强语言修养十分重要。
其实语言教育也是一种审美教育,应遵循“审美灌注原则”,在语言学习的同时获得审美的体验。
我们一直在大力提倡幼儿的审美意识,要求老师运用诗化的语言。
诗化的语言具有韵律美、节奏明快的特点,拨动着孩子的心弦,启迪着孩子的心智,只要教师一张口,就会“粘”住孩子的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诗化的语言,能使孩子的课堂“春风骀荡,满屋生辉”,让孩子在“润物细无声”之中获得知识和营养。
一、让诗化的语言贯穿孩子的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诗意的美总是在不经意之时、一转念之间发生的,就像孩子在冬天里悄悄握住老师的手的关切之美,就像孩子经过努力却也画不圆美丽地球的进步之美,就像孩子看到颜色的变化露着迷茫的神色、有着一大堆问题的探索之美、更像孩子充满激情、深信不疑地想听花开的声音的精灵之美。
教师的诗化语言,可以带给孩子诗意的美,可以含而不露地启发孩子的联想,出神入化地推动他们的领悟,引起宽松愉悦的心理共鸣。
散步的时候,和孩子们一起轻言细语:“太阳暖洋洋地照着,大树舒展着枝条在风中飘舞,小鸟叽叽喳喳叫,把花儿喊醒了。
”孩子们叫了起来:“红蝴蝶停在我的头发上,和头发做游戏呢!”“我看见两朵友好的花,护着小蚂蚁造窝,太阳真亮。
”“鸟儿们在躲猫猫,一会儿躲进一会儿躲出,树叶在哈哈笑。
”……感受到孩子的这份童真、这份纯朴、这份清澈,谛听那童心稚嫩的生命体流淌着的梦幻之歌。
做早操的时候,可教孩子们说儿歌:“太阳咪咪笑,看我做早操。
我是好宝宝,锻炼身体棒。
”午餐时,老师们会说:“饭菜喷喷香,色彩真鲜艳,小手洗干净,吃呀吃得饱。
”教幼儿漱口时,可以一边示范一边念儿歌:“手拿花花杯,喝口清清水,咕噜咕噜吐出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化语言漫谈之十一:化用诗句
古人有诗联云“风化雨山山翠”,展示了一幅春风吹拂,春雨如丝,青山着翠的清新景象,引人浮想,可谓妙句。
最妙处就在一个“化”字,显示了造化之奇,无“化”,那么大自然只会是面孔呆板了。
其实作文也是如此,多一点“化”便会新意层出,风光无限,这就是化用诗句。
我国是古诗文的国度,古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宝藏,名篇名句脍炙人口,恰到好处地使用它们,能更传神、凝练地表情达意,增添文章的典雅,秀出自己的风采,从而更容易得到阅卷语文老师的常识,激发他们感情上的共鸣。
一、以诗词为妙题
题目是文章之“眉目”,眉目最能传情。
一个好的题目能一下吸引人关注的目光,令人称赏。
二00三年高考题有一篇满分作文《不畏浮云遮望眼》,取题自宋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最末两句蕴意深刻,考生以它为题,形象地说明了情感与理智的关系,当然赢得了阅卷老师的青睐。
二00五年江苏一考生的满分作文《人生三部曲》以“滕王高阁临江渚”、“也无风雨也无晴”、“满目青山夕照明”为小标题,显得构思新颖典雅深厚了。
二、化诗文造妙句
这可以算是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用古诗文,能言我所不能云之言,传我所不能道之情,或者传达的更巧妙,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例如,2002年高考作文《千年的选择》:他选择“把栏杆拍遍”,却在“山深闻鹧鸪”的凄凉中为国献出一生。
此处引用辛词概括辛弃疾的“人生选择”,写出了这位爱国词人的忧国情怀和凄凉人生。
底下写屈原“他选择了‘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则突出了屈原的正道直行,无所畏惧的祟高品质。
这些地方不是直接叙述,而是灵活运用诗词歌赋,展示了深厚的文学底蕴,显得文采飞扬。
三、用诗文创设妙境
古诗词大多善于营造意境,以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拔动读者的心弦,引用或化用这些词句,就能以他人之境写我之性灵,增添文章的神韵。
唐人眼中的花,妩媚而秾烈。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那里的落英缤纷,很美。
宋人眼中的花,伊人憔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那里的花烛照红妆,红瘦绿肥,很美。
清人眼中的花,飘零流水,“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销香断有人怜?”那里的花,游丝无力,楚楚动人,也很美。
上面这段文字选自辽宁一高考作文《今年花胜去年红》,文章撷取白居易《忆江南》欧阳修《喋恋花》及《红楼梦》中黛玉的诗句,紧扣话题,展现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有的繁盛美丽,有的满目凄凉,昔日之花与今日之花相对照,历史之景与现今之景相衬托,为表现主题作了很好的铺垫,而且风流华美,读来满纸花色蕊香,令人折服。
我的学生习作《寂寞沙洲冷》这样为苏轼的出场勾勒环境:一弯残月悬于一株高大的梧桐树上方,夜深人静,秋霜初下,小院内一片冷清,只偶尔有鸿雁掠过,声断长空。
这里化用“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词意,如一幅写意画,流泻出无穷的冷寂凄清的意味来,衬托了被贬黄州的那个虽旷达而不免落寞的苏学士。
所以,作文时多尝试诗词入文,才能使文采斐然,典雅蕴藉,神韵俱臻。
孔子对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
虽然他所指的只是《诗经》,但这句话却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激励我们学诗用诗。
运用诗词的方式很多,可以直接引用,可以熔铸于自己的语句中,还可以翻译成现代文,
也可以综合几首形成新的诗意诗境。
后三种都可称作化用。
综合的难度要大一些,下面是一个用得很好的例子: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
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
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
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
这首词是我填给历尽漂泊的李清照的。
(节选自高考作文《诗人·明月·黄花》)
那么如何学习使用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熟读了解积累诗词是基础,否则谈不上应用。
这就要求我们扩大阅读面,在课外多多接触唐诗宋词。
在平时的阅读中,把学过的诗歌分一下类,如哲理诗,写景抒情诗,言志诗等,对我们的应用也是大有好处的,分的具体,记的深刻,用时自然灵光频现,信手拈来。
古诗的神韵其实都是诗人呕心沥血的创造,此是文学发展之源,妙用诗句是文章增色的一大手法,但沿袭多了,不免落入“套板”反应,所以最巧的手法还是在累积的基础上创新,写出自己的妙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