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

西安交通大学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
西安交通大学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

西安交通大学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一

-—核磁共振

实验名称:

核磁共振。

实验目得:

观察核磁共振稳态吸收现象,掌握核磁共振得实验原理与方法,测量1H与19F得γ值与g值。

实验仪器:

核磁共振仪,样品(水与聚四氟乙稀),磁铁得实验平台。

实验原理:

核磁共振就是磁矩不为零得原子核,在外磁场作用下自旋能级发生塞曼分裂,共振吸收某一定频率得射频辐射得物理过程.核磁共振波谱学就是光谱学得一个分支,其共振频率在射频波段,相应得跃迁就是核自旋在核塞曼能级上得跃迁。

从经典力学观点瞧,具有磁矩μ与角动量P得粒子,在外磁场B

中受到一个力矩L得作用:

L=μ×B

此力矩使角动量发生变化:

dP/dt=L

故dμ/dt=?μ×B

若B

0就是稳恒得且沿Z方向,则上式表示μ绕B

进动,进动频率ω

=?

B0,若在XY平面内加一个旋转场B1,其旋转频率为ω0,旋转方向与μ进动

方向一致,因而μ也绕B

1进动,结果使?角增大,表示粒子从B

1

中获得能量。

如果实验时外磁场为B

,在该稳恒磁场区域又叠加一个电磁波作用于氢核,

如果电磁波得能量hv0恰好等于这时氢核两能级得能量差B

g NμN,即hv0=B0

g NμN ,即有gN=,从而得其中

μN =5、05*10—27J·T—1=5、05*10-23 J·G—1,

用扫场法测量时,共振条件在调制场得一个周期内被满足两次,所以在示波器上观察到有两个峰得共振吸收信号.此时若调节射频场得频率,则吸收曲线上得吸收峰将左右移动.当这些吸收峰间距相等时,则说明在这个频率下得共振磁场为B0。

实验内容:

(1)观测1H得核磁共振信号。

样品用纯水,先找出共振信号,再分别改变得大小,观察共振信号位置,

形状变化.

(2)观测1H与?N,g N

分别记录下六组不同磁铁间矩d时所对应得以及相应得共振频率ν,再计算?N,gN

(3)测量19F样品用聚四氟乙稀,分别记录下三组不同磁铁间矩d时所对应得以及相应得共振频率ν,再计算?N,gN

v/kHzB/*104T

项目

d/mm

10、18 14236 3529

10、39 14073 3494

10、67 13776 3446

11、

11、33 133273334

11、65 13153 3280

改用外扫法,

记录数据如下:

v/kHzB/*104T

项目

d/mm

10、

10、33 140783499

10、65 13766 3449

11、

11、29 13318 3335

11、5513154 3282

再测19F得g

这样得到实验数据:

v/kHz B/*104T

项目

d/mm

10、

10、72 14407 3438

11、21 139563354

改用外扫法:

记录实验数据:

v/kHz B/*104T

项目

d/mm

10、18 14839 3536

10、6714417 3435

11、23 13967 3359 数据处理:

1、测量得因子与g因子

由得:

将实验数据代入原理中所述公式,得到

g=5、571,误差为

因此,

2、测量得因子与g因子

代入数据求得

g=5、195

因此,

西安交通大学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二

——钢丝杨氏模量测定

实验名称:

钢丝杨氏模量测定

实验目得:

1。测量钢丝杨氏模量;

2.掌握利用光杠杆测定微小形变得方法;

3.采用逐差法与作图法得出测量结果,掌握这两种数据处理得方法。

实验仪器:

支架与金属钢丝,光杠杆,镜尺组

实验原理:

在胡克定律成立得范围内,应力与应变之比就是一个常数,即

E=(F/S)/(△L/L)=FL/S△L(1)

E被称为材料得杨氏模量,它就是表征材料性质得一个物理量,仅与材料得结

构、化学成分及其加工制造方法有关。某种材料发生一定应变所需要得力大,该材料得杨氏模量也就大。杨氏模量得大小标志了材料得刚性。

通过式(1),在样品截面积S上得作用应力为F,测量引起得相对伸长量ΔL/L,即可计算出材料得杨氏模量E。因一般伸长量ΔL很小,故常采用光学放大法,将其放大,如用光杠杆测量ΔL。光杠杆就是一个带有可旋转得平面镜得支架,平面镜得镜面与三个足尖决定得平面垂直,其后足即杠杆得支脚与被测物接触。当杠杆支脚随被测物上升或下降微小距离ΔL时,镜面法线转过一个θ角,而入射到望远镜得光线转过2θ角.当θ很小时,

?≈tan?=△L/l(2)

式中l为支脚尖到刀口得垂直距离(也叫光杠杆得臂长)。根据光得反射定律,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故当镜面转动θ角时,反射光线转动2θ角

tan2?≈2?=b/D(3)

式中D为镜面到标尺得距离,b为从望远镜中观察到得标尺移动得距离。

从(2)与(3)两式得到

△L/l=b/(2D)(4)

由此得

△L=bl/(2D)(5)

合并(1)与(4)两式得

E=2DLF/(Slb)(6)

式中2D/l叫做光杠杆得放大倍数。只要测量出L、D、l与d(S=Πdd/4)及一系列得F与b之后,就可以由式(5)确定金属丝得杨氏模量E。

实验内容

1。调节仪器

(1)调节放置光杠杆得平台F与望远镜得相对位置,使光杠杆镜面法线与望远镜轴线大体重合。

(2) 调节支架底脚螺丝,确保平台水平(为什么?),调平台得上下位置,使管制器顶部与平台得上表面共面。

(3)光杠杆得调节,光杠杆与镜尺组就是测量金属丝伸长量ΔL得关键部件。光杠杆得镜面(1)与刀口(3)应平行。使用时刀口放在平台得槽内,支脚放在管制器得槽内,刀口与支脚尖应共面。

(4)镜尺组得调节,调节望远镜、直尺与光杠杆三者之间得相对位置,使望远镜与反射镜处于同等高度,调节望远镜目镜视度圈(4),使目镜内分划板刻线(叉丝)清晰,用手轮(5)调焦,使标尺像清晰。

2。测量

(1)砝码托得质量为m0,记录望远镜中标尺得读数r0作为钢丝得起始长度.

(2) 在砝码托上逐次加500g砝码(可加到3500g),观察每增加500g时望远镜中标尺上得读数,记下对应得读数

r’i,取两组对应数据得平均值

(3)L与平面镜与标尺之间得距离D,以及光

杠杆得臂长

数据处理

数据记录

发码数标尺读数

逐差加砝

减砝

标尺读

1 1、

20

1、

15

1、18N1 1、11

2 2、

20

2、3

2、2

N2 1、10

3 3、

39

3、4

3、40 N3 1、13

4 4、

45

4、

39

4、42 平均值1、94

5 5、

60

5、

61

5、6

1

6 6、

66

6、

61

6、64

7 7、

92

7、

92

7、9

l=4、05cm,D=115、18cm,L=99、74cm,d=0、293mm

计算杨氏模量E=2DLF/(Slb)

E=2、13*10E12

注意事项

(1)调节平台得高低,使管制器顶部与平台得上表面共面。调节时用手小心托住平台防止光杠杆倾跌。调节光杠杆得臂长,并使光杠杆镜面法线与望远镜在同一水平面上。

(2)调节支架底脚螺丝使仪器平正,以水平仪上得水平泡居中为准。

(3)调整望远镜及标尺得位置、首先沿镜简得轴线方向,通过准星,观察反射镜内就是否有标尺得象,如果瞧不到标尺象,则可左右移动望远镜底座,或松开手轮,调整望远镜,直至反射镜内出现标尺得象为止.

(4)测量钢丝长度,应注意两端点得位置,上端起于夹钢丝得两个半圆柱得下表面,下端止于管制器得下表面。

(5)光杠杆放在工作平台上,刀口放在平台得横槽内,后足尖放在管制器得沟槽内,但不得与钢丝相碰,光杠杆得平面镜要与平台垂直。

(6)光杠杆、望远镜标尺调整好后,整个实验中防止位置变动.加取砝码要轻取轻放,待钢丝不动时再观测读数.观察标尺时眼睛正对望远镜,不得忽高忽低引起视差。

(7)调整好光杠杆与镜尺组之后,整个实验过程都要防止光杠杆得刀口与望远镜及竖尺得位置有任何变动,特别在加减砝码时要格外小心,轻放轻取。

(8)按先粗调后细调得原则,通过望远镜筒上得准星瞧反射镜,应能瞧到标尺,然后再细调望远镜。调目镜可以瞧清叉丝,调聚焦旋钮可以瞧清标尺。

实验小结

实验结论:根据所测数据计算得 E=2、13*10E12

实验误差:

(1)没有调整好仪器就开始实验导致数据有误;

(2)读数错误导致误差;

(3)实验操作不规范,导致实验数据有误,如加砝码就是不轻不稳;

思考题

1、利用光杠杆把测微小长度ΔL变成测b,光杠杆得放大率为2D/l,根据此式能否以增加D减小l来提高放大率,这样做有无好处?有无限度?应怎样考虑这个问题?

答:l为光杠杆长度,一般为固定值,不能改变。D可以增加,以加大放大率。但这就是由限度得,即使不考虑场地,若距离太远,望远镜中将难以观测到尺子.

有一个约4cm长得压电陶瓷双晶片,加直流电压后,一片伸长,另一片收缩。将两片粘在一起,一端固定,两侧施加几十伏直流电,则活动端将产生几十微米得横向位移,请您设计一种方法测量这横向位移.(1997年在加拿大举行得第28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试题。)

答:可将翘起方向朝上,光杠杆得第三足放在金属片翘起一端,利用光杠杆得放大作用测此位移。因要求得放大倍率比较大,可换用更好得望远镜,同时减小光杠杆得臂长,增加望远镜与尺子得距离。

西安交通大学接口技术实验报告

西安交通大学 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实验报告 班级:物联网 姓名: 学号:

实验一基本I/O扩展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 TTL 芯片扩展简单 I/O 口的方法,掌握数据输入输出程序编制的方法; 2、对利用单片机进行 I/O 操作有一个初步体会。 二、实验内容 74LS244 是一种三态输出的8 总线缓冲驱动器,无锁存功能,当G 为低电平时,Ai 信号传送到Yi,当为高电平时,Yi 处于禁止高阻状态。 74LS273 是一种8D 触发器,当CLR 为高电平且CLK 端电平正跳变时,D0——D7 端数据被锁存到8D 触发器中。 实验原理图: 三、实验说明 利用74LS244 作为输入口,读取开关状态,并将此状态通过74LS273 再驱动发光二极管显示出来,连续运行程序,发光二极管显示开关状态。

四、实验流程图 五、实验连线 1、244的cs连接到CPU地址A15,Y7—Y0连接开关K1-K8; 2、273的CS连接到CPU地址A14,Q7-Q0连接到发光二极管L1-L8; 3、该模块的WR,RD连接CPU的WR,RD,数据线AD7-AD0,地址线A7-A0分别与CPU的数据线AD7-AD0,地址线A7-A0相连接。

六、程序源代码(略) 七、实验结果 通过开关K01 到K08 可以对应依次控制LED 灯的L1 到L8 ,即当将开关Ki 上拨时,对应的Li 被点亮,Ki 下拨时,对应的Li熄灭。 此外,如果将开关拨到AAH 时,将会产生LED 灯左移花样显示;如果开关拨到55H 时,将会产生LED 灯右移花样显示。 七、实验心得 通过本次实验,我了解了TTL 芯片扩展简单I/O 口的方法,同时也对数据输入输出程序编制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对利用单片机进行I/O 操作有一个初步体会,实验使我对自己在课堂上学的理论知识更加理解,同时也锻炼了我的动手操作能力。

西安交大材料科学基础课后答案

第一章 8. 计算下列晶体的离于键与共价键的相对比例 (1) NaF (2) CaO ⑶Z nS 解:1、查表得:X Na =0.93,X F =3.98 1(0.93 3.98) 2 根据鲍林公式可得 NaF 中离子键比例为:[1 e 4 ] 100% 90.2% 共价键比例为:1-90.2%=9.8% 2(1.00 3.44) 2 2、 同理,CaO 中离子键比例为:[1 e 4 ] 100% 77.4% 共价键比例为:1-77.4%=22.6% 2 3、 ZnS 中离子键比例为:ZnS 中离子键含量 [1 e 1/4(2.58 1.65) ] 100% 19.44% 共价键比例为:1-19.44%=80.56% 10说明结构转变的热力学条件与动力学条件的意义?说明稳态结构与亚稳态结构之间的关系。 答:结构转变的热力学条件决定转变是否可行,是结构转变的推动力,是转变的必要条件;动力学条件决定转变速度 的大小,反映转变过程中阻力的大小。 稳态结构与亚稳态结构之间的关系:两种状态都是物质存在的状态,材料得到的结构是稳态或亚稳态,取决于转 交过程的推动力和阻力(即热力学条件和动力学条件),阻力小时得到稳态结构,阻力很大时则得到亚稳态结构。 稳态结 构能量最低,热力学上最稳定,亚稳态结构能量高,热力学上不稳定,但向稳定结构转变速度慢,能保持相对稳定甚 至长期存在。但在一定条件下,亚稳态结构向稳态结构转变。 第二章 1. 回答下列问题: (1) 在立方晶系的晶胞内画出具有下列密勒指数的晶面和晶向: (001 )与[210] , (111)与[112] , (110)与[111], (132)与[123], (322)与[236: (2) 在立方晶系的一个晶胞中画出(111)和(112)晶面,并写出两晶面交线的晶向指数。 (3) 在立方晶系的一个晶胞中画出同时位于( 101). (011)和(112)晶面上的[111]晶向。 解:1、 2 .有一正交点阵的 a=b, c=a/2。某晶面在三个晶轴上的截距分别为 6个、2个和4个原子间距,求该晶面的密勒指数。 3. 立方晶系的 { 111}, 1110}, {12 3 )晶面族各包括多少晶面?写出它们的密勒指数。 4. 写出六方晶系的{1012}晶面族中所有晶面的 密勒指数,在六方晶胞中画出 [1120]、[1101]晶向和(1012)晶面, 并 确定(1012)晶面与六方晶胞交线的晶向指数。 V2a 2 2 1 密排方向:<111>,原子密度: 1.15a 解:1、体心立方 1 4 - (11 1) (1 [110] [111] 5. 根据刚性球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 以点阵常数为单位,计算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和密排六方晶体中的原子半径及四面体和八面体的间隙半径。 (2) 计算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和密排六方晶胞中的原子数、致密度和配位数。 6. 用密勒指数表示出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和密排六方结构中的原子密排面和原子密排方向,并分别计算这些晶面和晶 向上的原子密度。 密排面:{110},原子密度: 一一4 1.414a

单片机实验报告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实验报告纸 自动化学院(院、系)工业自动化专业144班组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实验课学号201421714406姓名黄国盛实验日期2016年11月05日教师评定 实验一Keil C51集成开发环境的使用练习 一、实验目的 熟悉Keil C51集成开发环境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设备及器件 IBM PC机一台 三、实验内容 按照Keil C51软件的使用说明进行Keil C51集成开发环境的安装和使用练习,然后按照以下内容建立并编译产生HEX文件。 ORG0000H LJMP Main ORG00F0H Main: MOV R7,#0 Loop: MOV R6,#0 DJNZ R6,$ DJNZ R6,$ DJNZ R6,$ DJNZ R6,$ DJNZ R7,Loop;延时 CPL P1.0;P1.0取反 CPL P1.1;P1.1取反 CPL P1.2;P1.2取反 CPL P1.3;P1.3取反 CPL P1.4;P1.4取反

CPL P1.5;P1.5取反 CPL P1.6;P1.6取反 CPL P1.7;P1.7取反 SJMP Main END 四、实验要求 熟练掌握Keil C51集成开发环境的工程建立、编辑与编译功能。 五、实验预习要求 认真阅读Keil C51软件的使用说明。 六、实验思考题 试写一条把片内RAM50H~59H单元清零的程序。 实现程序如下: ORG0000h LJMP Main ORG0100H Main:MOV R0,#50H;立即数50H(内部RAM地址)传送到R0中 MOV R1,#10;立即数10(循环次数为10次)传送到R1中 MOV A,#0;立即数0传送到A,中将累加器A的值清0 LOOP:MOV@R0,A;将R0内容所指向的单元清0 INC R0;R0内容加1,修改地址指针 DJNZ R1,LOOP;减1不为0判断,若为真跳回循环,否,则运行下一语句 END;结束 七、实验总结 通过实验,熟悉80C51指令系统,熟悉Keil C51集成开发环境的使用方法,熟练掌握Keil C51集成开发环境的工程建立、编辑与编译功能。加深对内部存储器读写的认识。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碰撞过程中守恒定律的研究 实验日期: 实验人: 1. 实验目的: 利用气垫导轨研究一维碰撞的三种情况,验证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定量研究动量损失和能量损失在工程技术中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实验还可提高误差分析的能力。 2. 实验仪器和使用: 实验仪器:主要有气轨、气源、滑块、挡光片、光电门、游标卡尺、米尺和光电计时装置等。 1.气垫导轨是以空气作为润滑剂,近似无摩擦的力学实验装置。导轨由优质三角铝合金管制成,长约 2m ,斜面宽度约7cm ,管腔约18.25cm ,一端密封,一端通入压缩空气。铝管向上的两个外表面钻有许多喷气小孔,压缩空气进入管腔后,从小孔喷出。导轨的一端装有滑轮,导轨的二端装有缓冲弹簧,整个导轨安装在工字梁上,梁下有三个支脚,调节支脚螺丝使气垫保持水平。 2.光电计时系统由光电门和数字毫秒计或电脑计时器构成。光电门安装在气轨上,时间由数字毫秒计或电脑计时器测量。 3.气源是向气垫导轨管腔内输送压缩空气的设备。要求气源有气流量大、供气稳定、噪音小、能连续工作的特点,一般实验室采用小型气源,气垫导轨的进气口用橡皮管和气源相连,进入导轨内的压缩空气,由导轨表面上的小孔喷出,从而托浮起滑块,托起的高度一般在0.1mm 以上。 3.实验原理: 如果一个力学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或在某方向上的合外力为零,则该力学系统总动量守恒或在某方向上守恒,即 i i v m ∑=恒量 (1) 实验中用两个质量分别为m 1、m 2的滑块来碰撞(图4.1.2-1),若忽略气流阻力,根据动量守恒有 2211202101v m v m v m v m +=+ (2) 对于完全弹性碰撞,要求两个滑行器的碰撞面有用弹性良好的弹簧组成的缓冲器,我们可用钢圈作完全弹性碰撞器;对于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面可用尼龙搭扣、橡皮泥或油灰;一般非弹性碰撞用一般金属如合金、铁等,无论哪种碰撞面,必须保证是对心碰撞。 当两滑块在水平的导轨上作对心碰撞时,忽略气流阻力,且不受他任何水平方向外力的影响,因此这两个滑块组成的力学系统在水平方向动量守恒。由于滑块作一维运动,式(2)中矢量v 可改成标量 , 的方向由正负号决定,若与所选取的坐标轴方向相同则取正号,反

西安交大数字图像处理第二次实验报告

数字图像处理第二次作业

摘要 本次报告主要记录第二次作业中的各项任务完成情况。本次作业以Matlab 2013为平台,结合matlab函数编程实现对lena.bmp,elain1.bmp图像文件的相关处理:1.分别得到了lena.bmp 512*512图像灰度级逐级递减8-1显示,2.计算得到lena.bmp图像的均值和方差,3.通过近邻、双线性和双三次插值法将lena.bmp zoom到2048*2048,4. 把lena和elain 图像分别进行水平shear(参数可设置为1.5,或者自行选择)和旋转30度,并采用用近邻、双线性和双三次插值法zoom到2048*2048。以上任务完成后均得到了预期的结果。 1.把lena 512*512图像灰度级逐级递减8-1显示 (1)实验原理: 给定的lena.bmp是一幅8位灰阶的图像,即有256个灰度色。则K位灰阶图像中某像素的灰度值k(x,y)(以阶色为基准)与原图同像素的灰度值v(x,y)(以256阶色为基准)的对应关系为: 式中floor函数为向下取整操作。取一确定k值,对原图进行上式运算即得降阶后的k位灰阶图像矩阵。 (2)实验方法 首先通过imread()函数读入lena.bmp得到图像的灰度矩阵I,上式对I矩阵进行灰度降阶运算,最后利用imshow()函数输出显示图像。对应源程序为img1.m。 (3)处理结果 8灰度级

7灰度级 6灰度级 5灰度级

4灰度级 3灰度级 2灰度级

1灰度级 (4)结果讨论: 由上图可以看出,在灰度级下降到5之前,肉眼几乎感觉不出降阶后图像发生的变化。但从灰度级4开始,肉眼明显能感觉到图像有稍许的不连续,在灰度缓变区常会出现一些几乎看不出来的非常细的山脊状结构。随着灰度阶数的继续下降,图像开始出现大片的伪轮廓,灰度级数越低,越不能将图像的细节刻画出来,最终的极端情况是退化为只有黑白两色的二值化图像。由此可以得出,图像采样的灰度阶数越高,灰度围越大,细节越丰富,肉眼看去更接近实际情况。 2.计算lena图像的均值方差 (1)实验原理 对分辨率为M*N的灰度图像,其均值和方差分别为: (2)实验方法 首先通过imread()函数读入图像文件到灰度矩阵I中,然后利用 mean2函数和std2函数计算灰度矩阵(即图像)的均值和标准差,再由标准差平方得到方差。对应源程序:img1.m (3)处理结果 均值me =99.0512,标准差st =52.8776,方差sf =2.7960e+03。 (4)结果分析 图像的均值可反应图像整体的明暗程度,而方差可以反应图像整体的对比度情况,方差越大,图像的对比度越大,可以显示的细节就越多。 3.把lena图像用近邻、双线性和双三次插值法zoom到2048*2048; (1)实验原理 图像插值就是利用已知邻近像素点的灰度值来产生未知像素点的灰度值,以便由原始图

西南交通大学限修课数学实验题目及答案四

实验课题四曲面图与统计图 第一大题:编程作下列曲面绘图: 用平面曲线r=2+cos(t)+sin(t),t∈(0,π)绘制旋转曲面 t=0:0.02*pi:pi; r=2+cos(t)+sin(t); cylinder(r,30) title('旋转曲面'); shading interp 用直角坐标绘制双曲抛物面曲面网线图,z2=xy (-3

axis off 用直角坐标绘制修饰过的光滑曲面曲面:z 4=sin(x )-cos(y ) x 与y 的取值在(-π,π) [x,y]=meshgrid(-pi:0.02*pi:pi); z4=sin(x)-cos(y); surf(x,y,z4); title('picture 4'); shading interp axis off 用连续函数绘图方法绘制曲面)2 s in (6522x y x z ++=,x ∈[-2pi,2pi], y ∈[-2pi,2pi],并作图形修饰。 ezsurf(@(x,y)(x^2+y^2+6*sin(2*x)),[-2*pi 2*pi -2*pi 2*pi]) title('picture 5'); shading interp axis off 第二大题:按要求作下列问题的统计图: x21是1—10的10维自然数构成的向量,y21是随机产生的10维整数向量,画出条形图。(提示bar(x,y)) x21=1:10; y21=randn(10,1); bar(x21,y21) 随机生成50维向量y22,画出分5组的数据直方图。(提示hist(y,n))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班级:

实验-----利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 实验目的 利用单摆来测量重力加速度 实验原理 单摆的结构参考图1单摆仪,一级近似的周期公式为 由此通过测量周期摆长求重力加速度 实验仪器 单摆仪、摆幅测量标尺、钢球、游标卡尺 实验内容 一.用误差均分原理设计一单摆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g. 设计要求: (1)根据误差均分原理,自行设计试验方案,合理选择测量仪器和方法. (2)写出详细的推导过程,试验步骤.

(3)用自制的单摆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g,测量精度要求△g/g < 1%. 可提供的器材及参数: 游标卡尺、米尺、千分尺、电子秒表、支架、细线(尼龙线)、钢球、摆幅测量标尺(提供硬白纸板自制)、天平(公用). 假设摆长l≈70.00cm;摆球直径D≈2.00cm;摆动周期T≈1.700s; 米尺精度△米≈0.05cm;卡尺精度△卡≈0.002cm;千分尺精度△千≈0.001cm;秒表精度△秒≈0.01s;根据统计分析,实验人员开或停秒表反应时间为0.1s左右,所以实验人员开,停秒表总的反应时间近似为△人≈0.2s. 二.对重力加速度g的测量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检验实验结果是否达到设计 要求. 三.自拟实验步骤研究单摆周期与摆长,摆角,悬线的质量和弹性系数,空气阻力等因素 的关系,试分析各项误差的大小. 四.自拟试验步骤用单摆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数据 摆线长+小球直径L=91.50cm

D(平均)=(1.750+1.752+1.744+1.740+1.749+1.748)÷6=1.7 47m R=D/2=0.850cm l=L-R=91.05cm t=95.91s,周期数n=50,周期T=1.92s 所以g=9.751 2ΔT/t=0.0022,ΔL/l=0.0005,所以Δg/g=0.27%,Δg=0.026 所以: g=(9.751±0.026) 实验结论与误差分析: 结论:g=(9.751±0.026),Δg/g=0.27%<1%,所以达到设计要求。 误差分析: 1.若θ>5°(即角度过大)因为T 与θ相关,当θ越大时T也越大,所以θ偏大,测量 值比值偏小。

西 安 交 通 大 学 实 验 报 告 生物信息学

课程生物信息学实验名称核酸和蛋白质序列数据的使用系别实验日期: 专业班级组别交报告日期: 姓名学号报告退发:(订正、重做) 同组人无教师审批签字: 实验目的:了解常用的序列数据库,掌握基本的序列数据信息的查询方法。 实验步骤:在序列数据库中查找某条基因序列(insulin人的),通过相关一系列数据库的搜索、比对与结果解释 实验结果: 1.该基因的功能是? DNA结合、RNA结合、雄激素受体结合、酶结合、蛋白结合、转录激活活性、转录调控区的DNA结合、微管蛋白结合、泛素蛋白与连接酶结合、泛素蛋白连接酶的活性、提高泛素蛋白连接酶的活性、锌离子结合 3. 该蛋白质有没有保守的功能结构域 该蛋白质有保守的功能结构域。分别为cd00027(Location:1763 –1842 Blast Score: 107)cd00162(Location:23 –68 Blast Score: 134)pfam04873(Location:655 –978 Blast Score: 1301)pfam12820(Location:344 –507 Blast Score: 809)pfam13923(Location:20 –65 Blast Score: 135) 4. 该蛋白质的功能是怎样的? ①E3泛素蛋白连接酶,专门介导L YS-6'-联泛素链的形成,并通过促胞对DNA损伤的反应,在DNA修复中起着核心的作用;目前还不清楚是否也介导其他类型的泛素链形成。E3泛素蛋白连接酶的活性是其抑癌能必需的。②BARD1- BRCA1异源二聚体协调各种不同的细胞通路,如DNA损伤修复,泛素化和转录调控,以维持基因组稳定性。③调节中心体微核。 ④从G2到有丝分裂的正常细胞周期进程所必需的。⑤参与转录调控在DNA损伤反应中的P21。⑥为FANCD2靶向DNA损伤位点所需。⑦可以用作转录调控因子。⑧绑定到ACACA 和防止其去磷酸化,抑制脂质合成。 5. 该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是什么?如果没有的话, 和它最相似的同源物的结构是什么样子的?给出 示意图。 该蛋白有三级结构,如图所示

西南交通大学限修课数学实验题目及答案五

实验课题五线性代数 第一大题:创建矩阵: 1.1 用元素输入法创建矩阵 ??? ???? ??-=34063689 864275311A ?????? ? ? ?--=96 5 214760384 32532A A1=[1 3 5 7;2 4 6 8;9 8 6 3;-6 0 4 3] A2=[3 5 -2 3;4 8 3 0;6 7 4 -1;2 5 6 9] 1.2 创建符号元素矩阵 ???? ? ?=54 3 2 15432 13y y y y y x x x x x A ??? ? ??+=)cos(1)sin(42x x x x A A3=sym('[x1 x2 x3 x4 x5;y1 y2 y3 y4 y5]') A4=sym('[sin(x) x^2;1+x cos(x)]') 1.3 生成4阶随机整数矩阵B B=rand(4) 1.4 由向量t=[2 3 4 2 5 3]生成范德蒙矩阵F t=[2 3 4 2 5 3]; F=vander(t) 1.5 输入4阶幻方阵C C=magic(4) 1.6 用函数创建矩阵:4阶零矩阵Q ; 4阶单位矩阵E ; 4阶全壹矩阵N Q=zeros(4) E=eye(4) N=ones(4) 1.7 用前面题目中生成的矩阵构造8×12阶大矩阵: ???? ? ?=16A C N Q E B A A6=[B E Q;N C A1] 第二大题:向量计算:

2.1计算:a21是A1的列最大元素构成的向量,并列出所在位置。提示:[a21,i]=max(A1) a22是A1的列最小元素构成的向量,并列出所在位置. a23是A1的列平均值构成的向., a24是A1的列中值数构成的向量. a25是A1的列元素的标准差构成的向量. a26是A1的列元素和构成的向量. [a21,i]=max(A1) [a22,j]=min(A1) a23=mean(A1) a24=median(A1) a25=std(A1) a26=sum(A1) 2.2计算a27=A1+A2;a28=A1×A2 a27=A1+A2 a28=A1.*A2 2.3取矩阵A2的一、三行与二、三列的交叉元素做子矩阵A29. A29=A2([1,3],[2,3]) 第三大题:矩阵运算 3.1生成6阶随机整数矩阵A A=fix(15*rand(6)) 3.2作A31等于A的转置;作A32等于A的行列式;作A33等于A的秩。 A31=A' A32=det(A) A33=rank(A) 3.3判断A是否可逆.若A可逆,作A34等于A的逆,否则输出‘A不可逆’。 if det(A)==0 disp('A不可逆'); else A34=inv(A) end

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力学性能实验报告—疲劳裂纹门槛值

实验报告十 姓名班级学号成绩 实验名称金属材料疲劳裂纹扩展门槛值测定实验目的 了解疲劳裂纹扩展门槛值测定的一般方法和数据处理过程,增加对断裂力学用于研究疲劳裂纹扩展过程门槛值的作用和认识。 实验设备 高频疲劳试验机一台;工具读数显微镜一台;千分尺一把;三点弯曲试样一件 试样示意图 三点弯曲试样示意图 实验初始数据记录及处理结果 1. 实验原始记录(见附表) 2. 数据处理 近门槛值附近的da/dN用割线法处理,用表达式

(da/dN)i=(ai+1-ai)/(Ni+1-Ni) 算出各个编号的da/dN值。而ΔK的表达式如下: 式中W=25.00mm,B=12.50mm 对应于(da/dN)i的ΔK值通过取每级力值下的平均裂纹长度a i和对应的P i代入相应的ΔK表达式计算得到。取10-7mm/周次≤da/dN≤10-6mm/周次的(da/dN)i对ΔK 一组数据,按paris公式 以log(da/dN)为自变量,用线性回归法拟合曲线。 具体计算结果如下: 疲劳裂纹扩展数据及应力强度因此计算值 序号da/dN(m/ 周次) log(da/dN)△K Log(△K) 18.28571E- 09 -8.0816712.4190 1.0941 29.41176E- 09 -8.0263311.7661 1.0706 31.21212E- 08 -7.9164511.1812 1.0485 47.16049E- 09 -8.1450610.5471 1.0231 5 5.75E-09-8.240339.81710.992 63.97059E- 09 -8.401159.11440.9597 72.83951E- 09 -8.546768.44640.9267 87E-10-9.15497.76590.8902 95E-10-9.301037.08690.8505 106E-11-10.2218 6.43880.8088

单片机实验报告

南京晓庄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应用 姓名:森 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年级:14级 学号:05 2016年12 月1 日

实验项目列表 序号实验项目名称成绩指导教师 1 单片机仿真软件的使用 2 单片机I/O接口应用实验——流水灯 3 外部中断实验——工业顺序控制模拟 4 定时/计数器实验——矩形波 5 定时/计数器实验——计数器 6 综合实验 7 8 9 10 注: 1、实验箱端口为com6。 2、芯片选择切换到51 3、停止运行使用实验箱上的复位按钮

实验室号:___ 实验时间:成绩: 实验一仿真软件的使用 1.实验目的和要求 1)熟悉Keil C51软件界面,以及编辑、编译、运行程序的步骤; 2)掌握单片机仿真软件使用和调试的方法。 2.实验原理 Keil C51软件使用 在Keil C51集成开发环境下,建立一个工程并编辑源程序,熟悉Keil C51集成开发环境下各种菜单、命令的使用。 3.主要仪器设备(实验用的软硬件环境) 安装有Keil C51软件的PC机1台 4.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Keil C51软件使用 (1)建立用户文件夹 (2)建立工程 (3)建立文件并编码。输入以下源程序,并保存在项目所在的目录中 (4)把文件加入工程中 (5)编译工程。编译时观察在界面下方的“Build”页中的到编译错误信息和使用的系统资源情况等。 (6)调试。利用常用调试命令,如复位、运行、暂停、单步、单步跳过、执行完当前子程序、运行到当前行、下一状态、打开跟踪、观察跟踪、反汇编窗口、观察窗口、代码作用范围分析、1#串行窗口、内存窗口、性能分析、工具按钮等命令进行调试,观察并分析调试结果。 (7)目标代码文件的生成。运行生成相应的.HEX文件。 5.实验内容及程序 1)从DATA区地址起始地址为40H的连续10个内存单元的内容传送到XDATA区起始地址为2000H的10个内存单元中。 注意:DATA区地址起始地址为40H的连续10个内存单元必须先赋初值。 P83-5源程序 #include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xdata unsigned char buffer1[10]_at_ 0x2000; //在xdata区定义数组变量BUF1,首地址为2000H data unsigned char buffer2[10]_at_ 0x40; //在data区定义数组变量BUF2,首地址为40H void main(void)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碰撞与动量守恒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碰撞与动量守恒 班级: 姓名: 学号: 日期:

碰撞和动量守恒 实验简介 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在物理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力学中的运动定理和守恒定律最初是冲牛顿定律导出来的,在现代物理学所研究的领域中存在很多牛顿定律不适用的情况,例如高速运动物体或微观领域中粒子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等,但是能量守恒定律仍然有效。因此,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了比牛顿定律更为普遍适用的定律。 本实验的目的是利用气垫导轨研究一维碰撞的三种情况,验证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定量研究动量损失和能量损失在工程技术中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实验还可提高误差分析的能力。 实验原理 如果一个力学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或在某方向上的合外力为零,则该力学系统总动量守恒或在某方向上守恒,即 (1) 实验中用两个质量分别为m1、m2的滑块来碰撞(图),若忽略气流阻力,根据动量守恒有 (2) 对于完全弹性碰撞,要求两个滑行器的碰撞面有用弹性良好的弹簧组成的缓冲器,我们可用钢圈作完全弹性碰撞器;对于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面可用尼龙搭扣、橡皮泥

或油灰;一般非弹性碰撞用一般金属如合金、铁等,无论哪种碰撞面,必须保证是对心碰撞。 当两滑块在水平的导轨上作对心碰撞时,忽略气流阻力,且不受他任何水平方向外力的影响,因此这两个滑块组成的力学系统在水平方向动量守恒。由于滑块作一维运动,式(2)中矢量v可改成标量,的方向由正负号决定,若与所选取的坐标轴方向相同则取正号,反之,则取负号。 1.完全弹性碰撞 完全弹性碰撞的标志是碰撞前后动量守恒,动能也守恒,即 (3) (4) 由(3)、(4)两式可解得碰撞后的速度为 (5) (6) 如果v20=0,则有 (7) (8) 动量损失率为 (9) 能量损失率为 (10)

西安交通大学实验报告

西安交通大学实验报告 课程_大学计算机_实验名称_检索绘图音频及图像处理_第页共页 系别_____ 能动学院___________ 实验日期年月日专业班级________________组别_____________ 实验报告日期年月日姓名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报告退发 ( 订正、重做 ) 同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审批签字 ●目标任务: 一. 信息检索 1.使用百度地图网站搜索西安交通大学南门到西安大唐芙蓉园的公交线路。(屏幕截图)2.在本校图书馆网站查找两门课程的教学参考书(屏幕截图)。 3.使用百度图片网站搜索有关“飞机”和“天空”的图片,各下载一张,并分别命名为:天空.jpg,飞机.jpg。 4.使用Ei检索,检索目前中国高速铁路(High-speed railway in China)相关的工程论文(屏幕截图) 二. 矢量图绘制 题目:使用Microsoft Office Visio 2010办公绘图软件,绘制流程图。 要求:参见实验教材p27,“四. 实验任务和要求”。 三.数字音频处理 题目:使用GoldWave音频处理软件,完成手机铃声制作 要求:从网上下载一个音乐文件,选取最喜爱的片段,将其保存成手机要求的音频格式(如MP3、WAV)作为手机铃声(存放为另一个音乐文件)。 结果:在实验报告中,粘贴两个音乐文件的属性对话框屏幕截图。(分析文件的大小与占用空间的不同) GoldWave软件存放地址: D:\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ECAT.Software\ECAT-Software\GoldWave.rar 或从网上下载。 四.数字图像处理 题目:使用Photoshop软件进行“飞行编队”图像设计。 要求:参见实验教材p37,“四. 实验任务和要求”(1)飞行编队设计。 结果:将设计的“三角飞行编队图片”粘贴到实验报告中。 最后上传实验报告。 ●实验环境

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专题实验-西安交大-赵仲孟

西安交通大学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实验 实验名称: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专题实验 所属学院:电信学院 专业班级:计算机32班 小组成员: 指导老师:赵仲孟教授 实验一背包问题的求解 1.问题描述 假设有一个能装入总体积为T的背包和n件体积分别为w1,w2,…w n的物品,能否从n件物品中挑选若干件恰好装满背包,即使w1+w2+…+w m=T,要求找出所有满足上述条件的解。 例如:当T=10,各件物品的体积{1,8,4,3,5,2}时,可找到下列4组解:

(1,4,3,2) (1,4,5) (8,2) (3,5,2)。 2.实现提示 可利用回溯法的设计思想来解决背包问题。首先,将物品排成一列,然后,顺序选取物品装入背包,若已选取第i件物品后未满,则继续选取第i+1件,若该件物品“太大”不能装入,则弃之,继续选取下一件,直至背包装满为止。 如果在剩余的物品中找不到合适的物品以填满背包,则说明“刚刚”装入的物品“不合适”,应将它取出“弃之一边”,继续再从“它之后”的物品中选取,如此重复,直到求得满足条件的解,或者无解。 由于回溯求解的规则是“后进先出”,自然要用到“栈”。 3.问题分析 1、设计基础 后进先出,用到栈结构。 2、分析设计课题的要求,要求编程实现以下功能: a.从n件物品中挑选若干件恰好装满背包 b. 要求找出所有满足上述条件的解,例如:当T=10,各件物品的体积{1,8,4, 3,5,2}时,可找到下列4组解:(1,4,3,2)、(1,4,5)、(8,2)、(3,5,2)3,要使物品价值最高,即p1*x1+p2*x1+...+pi*xi(其1<=i<=n,x取0或1,取1表示选取物品i) 取得最大值。在该问题中需要决定x1 .. xn的值。假设按i = 1,2,...,n 的次序来确定xi 的值。如果置x1 = 0,则问题转变为相对于其余物品(即物品2,3,.,n),背包容量仍为c 的背包问题。若置x1 = 1,问题就变为关于最大背包容量为c-w1 的问题。现设r={c,c-w1} 为剩余的背包容量。在第一次决策之后,剩下的问题便是考虑背包容量为r 时的决策。不管x1 是0或是1,[x2 ,.,xn ] 必须是第一次决策之后的一个最优方案。也就是说在此问题中,最优决策序列由最优决策子序列组成。这样就满足了动态规划的程序设计条件。 4.问题实现 代码1: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Link{ public: int m; Link *next; Link(int a=0,Link *b=NULL){ m=a; next=b; } }; class LStack{ private: Link *top;

西安交大—材料科学基础(2015初试)回忆

2015年真题回忆 一、名词解释(10*2) 马氏体 条幅分解 孪生 形变织构 上坡扩散 二次再结晶 电子化合物 二、简答题 1、为什么不存在底心立方与面心四方 2、柯肯达尔效应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3、为什么三元相图中,于水平截面与单相区接触的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4、画出一个表格,需要填出面心立方、体心立方、密排六方的滑移面、滑移方向、滑 移系数目 5、什么是应变时效,用位错理论解释 6、成分过冷与热过冷的区别是什么,以及成分过冷对组织的影响 7、固溶体与固溶化合物的本质区别为?固溶体与纯溶剂的晶格常数什么变化? 三、计算题 1、计算面心立方和体心立方的四面体、八面体空隙及确认其位置 2、若y-Fe中全部填满c原子,质量分数是多少 3、y-Fe中的实际最大溶碳量是多少,为什么比理论的小,原因是什么 4、在立方体中画出一个晶向,两个晶面的米勒指数 5、给出Cu的晶格常数a,以及每个分子的质量,求密度 6、给出体积变化能,界面能,结晶为球形,计算临界晶核半径,计算体积自由能的变 化占据表面能变化的比例 四、Fe- Fe3C相图 1、画出Fe- Fe3C相图,写出三条反应线的反应类型及方程式 2、简述65钢的结晶过程,计算室温时组织组成物所占比例 3、简述随着含碳量的增加,室温组织的变化 五、位错 画出一个位错换,其中切应力方向平行于位错换,柏氏矢量在位错面上 1、问各边的位错类型 2、问各边受力大小及方向 3、应力足够大时,位错如何变化?画出变化后晶体的形状 六、固体凝固 画出一个平衡凝固相图,并给出确定含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进行凝固 1、平衡分配系数k0为 2、正常凝固结束后共晶组织占据的质量分数为

单片机实验报告书

并行I/O接口实验 一、实验目的 熟悉掌握单片机并行I/O接口输入和输出的应用方法。 二、实验设备及器件 个人计算机1台,装载了Keil C51集成开发环境软件。https://www.360docs.net/doc/9811276643.html,单片机仿真器、编程器、实验仪三合一综合开发平台1台。 三、实验内容 (1)P1口做输出口,接八只发光二极管,编写程序,使发光二极管延时(0.5-1秒)循环点亮。实验原理图如图3.2-1所示。 图3.2-1单片机并行输出原理图 实验程序及仿真 ORG 0000H LJMP START ORG 0100H START:MOV R2,#8 MOV A,#0FEH LOOP:MOV P1,A LCALL DELAY RL A

DJNZ R2,LOOP LJMP START DELAY:MOV R5,#20 D1:MOV R6,#20 D2:MOV R7,#248 D3:DJNZ R7,D3 DJNZ R6,D2 DJNZ R5,D1 RET END 中断实验 一、实验目的 熟悉并掌握单片机中断系统的使用方法,包括初始化方法和中断服务程序的编写方法。 二、实验设备及器件

个人计算机1台,装载了Keil C51集成开发环境软件。 https://www.360docs.net/doc/9811276643.html,单片机仿真器、编程器、实验仪三合一综合开发平台1台。 三、实验内容 (2)用P1口输出控制8个发光二极管LED1~LED8,实现未中断前8个LED闪烁,响应中断时循环点亮。 实验程序及仿真 ORG 0000H LJMP MAIN ORG 0003H LJMP INT00 ORG 0010H MAIN: A1:MOV A,#00H MOV P1,A MOV A,#0FFH MOV P1,A SETB EX0 JB P3.2,B1 SETB IT0 SJMP C1 B1:CLR IT0 C1:SETB EA NOP SJMP A1 INT00:PUSH Acc PUSH PSW MOV R2,#8 MOV A,#0FEH LOOP: MOV P1,A LCALL DELAY RL A DJNZ R2,LOOP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牛顿环分析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牛顿环法测曲率半径实验日期: 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 教师签字:______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 1.学会用牛顿环测定透镜曲率半径。 2.正确使用读书显微镜,学习用逐差法处理数据。 二、实验仪器 牛顿环仪,读数显微镜,钠光灯,入射光调节架。 三、实验原理 如图所示,在平板玻璃面DCF上放一个曲率半径很大的平 凸透镜ACB,C点为接触点,这样在ACB和DCF之间,形 成一层厚度不均匀的空气薄膜,单色光从上方垂直入射到 透镜上,透过透镜,近似垂直地入射于空气膜。分别从膜 的上下表面反射的两条光线来自同一条入射光线,它们满 足相干条件并在膜的上表面相遇而产生干涉,干涉后的强 度由相遇的两条光线的光程差决定,由图可见,二者的光 程差等于膜厚度e的两倍,即 此外,当光在空气膜的上表面反射时,是从光密媒质射向光疏媒质,反射光不发生相位突变,而在下表面反射时,则会发生相位突变,即在反射点处,反射光的相位与入射光的相位之间相差π,与之对应的光程差为λ/2 ,所以相干的两条光线还具有λ/2的附加光程差,总的光程差为(1) 当?满足条件(2)时,发生相长干涉,出现第K级亮纹,而当(k = 0,1,2…)(3)时,发生相消干涉,出现第k级暗纹。因为同一级条纹对应着相同的膜厚,所以干涉条纹是一组等厚度线。可以想见,干涉条纹是一组以C点为中心的同心圆,这就是所谓的牛顿环。

如图所示,设第k级条纹的半径为,对应的膜厚度为,则 (4) 在实验中,R的大小为几米到十几米,而的数量级为毫米,所以R >> e k,e k2相对于2Re k是一个小量,可以忽略,所以上式可以简化为 (5) 如果r k是第k级暗条纹的半径,由式(1)和(3)可得 (6) 代入式(5)得透镜曲率半径的计算公式 (7) 对给定的装置,R为常数,暗纹半径 (8) 和级数k的平方根成正比,即随着k的增大,条纹越来越细。 同理,如果r k是第k级明纹,则由式(1)和(2)得 (9) 代入式(5),可以算出(10)由式(8)和(10)可见,只要测出暗纹半径(或明纹半径),数出对应的级数k,即可算出R。

西安交通大学检测技术课内实验报告

西安交通大学 现代检测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一金属箔式应变片——电子秤实验 实验二霍尔传感器转速测量实验 实验三光电传感器转速测量实验 实验四E型热电偶测温实验 实验五E型热电偶冷端温度补偿实验

实验一 金属箔式应变片——电子秤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金属箔式应变片的应变效应,直流全桥工作原理和性能,了解电路的定标。 二、实验仪器: 应变传感器实验模块、托盘、砝码、数显电压表、±15V 、±4V 电源、万用表(自备)。 三、实验原理: 电阻丝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发生变化,这就是电阻应变效应,描述电阻应变效应的关系式为 ε?=?k R R (1-1) 式中 R R ?为电阻丝电阻相对变化; k 为应变灵敏系数; l l ?= ε为电阻丝长度相对变化。 金属箔式应变片就是通过光刻、腐蚀等工艺制成的应变敏感组件。如图1-1所示,将四 个金属箔应变片分别贴在双孔悬臂梁式弹性体的上下两侧,弹性体受到压力发生形变,应变片随弹性体形变被拉伸,或被压缩。 图1-1 双孔悬臂梁式称重传感器结构图

图1-2 全桥面板接线图 全桥测量电路中,将受力性质相同的两只应变片接到电桥的对边,不同的接入邻边,如图3-1,当应变片初始值相等,变化量也相等时,其桥路输出 Uo=R R E ?? (3-1) 式中E 为电桥电源电压。 R R ?为电阻丝电阻相对变化; 式3-1表明,全桥输出灵敏度比半桥又提高了一倍,非线性误差得到进一步改善。 电子称实验原理同全桥测量原理,通过调节放大电路对电桥输出的放大倍数使电路输出电压值为重量的对应值,电压量纲(V )改为重量量纲(g )即成一台比较原始的电子称。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应变传感器上的各应变片已分别接到应变传感器模块左上方的R1、R2、R3、R4上,可用万用表测量判别,R1=R2=R3=R4=350Ω。 2.差动放大器调零。从主控台接入±15V 电源,检查无误后,合上主控台电源开关,将差动放大器的输入端Ui 短接并与地短接,输出端Uo 2接数显电压表(选择2V 档)。将电位器Rw3调到增益最大位置(顺时针转到底),调节电位器Rw4使电压表显示为0V 。关闭主控台电源。(Rw3、

西南交通大学限修课数学实验题目及答案六

西南交通大学限修课数学实验题目及答案六

实验课题六一元微积分 第一大题函数运算 1.用程序集m 文件中定义函数: 键盘输入自变量x ,由下列函数 求函数值:f 1 (12) f 1 (-32) function y=f1(x) if x>0 y=4*x^3+5*sqrt(x)-7 else y=x^2+sin(x) end end 2. 用函数m 文件定义函数f 2 ???<+≥+=06)5sin(0 3232x x x x x e f x 求f 2(-6) f 2(11) function y=f2(x) if x<0 y=sin(5*x)+6*x^3 else y=exp(2*x)+3*x ???≤+>-+=0 )sin(0 754123x x x x x x f

313-+=x x f end end 3.已知 求 其反函 数 syms x f3=(1+x)/(x-3); g=finverse(f3) %g =(3*x + 1)/(x - 1) 4.已知: 92847 653423234-++=+-+=x x x g x x x f

做函数运算:u1 = f 4+ g 4 ; u2 = f 4 – g 4 ; u3 = f 4 * g 4 ; u4 = f 4 / g 4 u5=)(4)(4x g x f ,u6=()()x g f 44 syms x f4=3*x^4+5*x^3-6*x^2+7 g4=8*x^3+2*x^2+x-9 u1=f4+g4 u2=f4-g4 u3=f4*g4 u4=f4/g4 u5=f4^g4 u6=compose(f4,g4) %u1 =3*x^4 + 13*x^3 - 4*x^2 + x - 2 %u2 =3*x^4 - 3*x^3 - 8*x^2 - x + 16 %u3 =(3*x^4 + 5*x^3 - 6*x^2 + 7)*(8*x^3 + 2*x^2 + x - 9) %u4 =(3*x^4 + 5*x^3 - 6*x^2 + 7)/(8*x^3 + 2*x^2 + x - 9) %u5 =(3*x^4 + 5*x^3 - 6*x^2 + 7)^(8*x^3 + 2*x^2 + x - 9) %u6 =5*(8*x^3 + 2*x^2 + x - 9)^3 - 6*(8*x^3 + 2*x^2 + x - 9)^2 + 3*(8*x^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