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本质

文化的本质
文化的本质

第二节文化的本质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笼统地说,文化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一、“文化”名词的演变

“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

在中国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此处“文化”一词与“武功”相对,含教化之意。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抑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文化”一词尚无统一的定义。给“文化”下明确定义的,首推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指出:“据人种志学的观点来看,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

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阶级与他人的接触交往中习得的思想、感觉和活动的方式;文化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获得知识、技能、体验、观念、信仰和情操的过程。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科拉克洪在《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中,分析考察了100多种文化定义,然后他们对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二、什么是文化?

社会交往的发展产生了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是“关于社会交往的规则体系”;社会管理的发展产生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关于社会管理的规则体系”。

经济是社会交往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社会交往不断趋于规模化、标准化、程序化、清晰化、精确化和条文化的结果;政治又是社会管理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管理不断趋于规模化、标准化、程序化、清晰化、精确化和条文化的结果;文化又是社会意识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意识不断趋于规模化、标准化、程序化、逻辑化、清晰化、精确化和条文化的结果。

社会意识可分为规范化的社会意识与非规范化的社会意识两种基本类型,其中,规范化的社会意识就是文化,非规范化的社会意识一般是指民间意识。

文化的本质:就是规范化的社会意识 (或社会理念)。

从规范化的具体方式来看,这种“规范化”主要包括程序化、夸张化、形象化、抽象化、特征化、典型化、逻辑化和系统化等具体方式,因此文化就是对社会意识进行程序化、夸张化、抽象化、特征化和典型化等加工和概括以后的表现形式。

从规范化的具体内容来看,这种“规范化”主要包括:一是规范化的表述方式(如语言表述方式、文字表述方式、图像表述方式、雕塑表述方式、音乐表述方式、舞蹈表述方式、建筑表述方式等文学艺术),二是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如生活习俗、工艺品与食品制作流程、社交礼仪等),三是规范化的逻辑结构(如宗教与科学),四是规范化的判断标准(如审美判断标准、善恶判断标准与真假判断标准)。

文化是经过“规范化”处理以后的社会意识,这样将使社会意识更加清晰明确,从而更加易于识别,易于理解,易于使用,易于判断,易于传播,易于继承,易于发展。

三、文化的基本要素

文化主要包括如下基本要素:

1、文化必须是一种社会意识。文化主要指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社会意识,任何物质形态和行为形态的文化都是体现某一种具体的社会意识。文化必须是社会成员共有的社会意识,并不是个人意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社会意识都可以成为文化,只有“规范性”的社会意识才能成为文化。

2、文化必须通过某种规范性的符号表现出来。规范性的符号包括语言、文字、图像、雕塑、图腾、音乐、舞蹈、表情等

规范性的信号系统。人类只有借助这些规范性的语言和符号才能创造、接收、传递、理解、沟通和运用各种社会意识,才能进行深层次上的社会交往和社会管理,才能使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3、文化必须是一种规范性体系。文化的内部组成必须是具有相对规范的操作程序和相对严格的逻辑结构,例如,约定俗成的生活习俗和礼仪程序等,规范而相对严谨的宗教教义,逻辑严谨的科学体系。

四、几种典型文化形式的本质

文学的本质:就是人们在生活与劳动过程中(包括社会交往过程中)对于各种具体事物及其运动变化的语言文字表述方式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并使其逐渐规范化(即程序化、夸张化、形象化、抽象化、特征化、典型化、逻辑化和系统化)的表现形式。

舞蹈的本质:就是人们在生活与劳动过程中(包括社会交往过程中)对各种具体动作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并使其逐渐规范化(即程序化、夸张化、形象化、抽象化、特征化、典型化、逻辑化和系统化)的表现形式。

音乐的本质:就是人们在生活与产劳动过程中(包括社会交往过程中)对各种具体声音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并使其逐渐规范化(即程序化、夸张化、形象化、抽象化、特征化、典型化、逻辑化和系统化)的表现形式。

绘画的本质:就是人们在生活与劳动过程中(包括社会交往过程中)对各种事物的具体图像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并

使其逐渐规范化(即程序化、夸张化、形象化、抽象化、特征化、典型化、逻辑化和系统化)的表现形式。

雕塑的本质:就是人们在生活与劳动过程中(包括社会交往过程中)对各种事物的具体形状和色彩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并使其逐渐规范化(即程序化、夸张化、形象化、抽象化、特征化、典型化、逻辑化和系统化)的表现形式。

宗教的本质:就是人们在生活与劳动过程中(包括社会交往过程中)对各种行为规范(即伦理道德)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并使其逐渐规范化(即程序化、夸张化、形象化、抽象化、特征化、典型化、逻辑化和系统化)的表现形式。也可以说,宗教就是规范化的伦理道德。

历史的本质:就是人们对于已经发生的社会事物(人物与事件)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并使其逐渐规范化(即程序化、夸张化、形象化、抽象化、特征化、典型化、逻辑化和系统化)的表现形式。

科学的本质:就是人们在生活与劳动过程中(包括社会交往过程中)对各种社会事物或自然事物的认识和反映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并使其逐渐规范化(即程序化、夸张化、形象化、抽象化、特征化、典型化、逻辑化和系统化)的表现形式。也可以说,科学就是规范化的人类认识形式,它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中,自然科学就是规范化的对于自然事物的认识形式,社会科学就规范化的对于社会事物的认识形式。

五、文化的基本类型

文化是规范化的社会意识,由于社会意识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真假类社会意识、善恶类社会意识和美丑类社会意识。那么,文化也相应地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真假类文化。规范化的真假类社会意识就是真假类文化。人们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的反映和认识,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判断,构成了真假类(或思维类)文化,它可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

2、善恶类文化。规范化的善恶类社会意识就是善恶类文化。人们对于人类自身行为是否有利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价值判断,构成了善恶类(或行为类)文化,它包括宗教、政治纲领等。

3、美丑类文化。规范化的美丑类社会意识就是美丑类文化。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判断,构成了美丑类(或生理类)文化,它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影视、美食、服饰、建筑、环保等文化理念。

六、文化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文化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根据作用时代的不同,可分为古代文化和当代文化。

根据起源时间的不同,可分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

根据作用区域的不同,可分为地方文化和国家文化。

根据作用年龄的不同,可分为儿童文化、青年文化和老年文化。

根据传播媒体的不同,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根据作用过程的不同,可分为生活文化与生产文化(或劳动文化)。

根据作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行为文化和和思维文化。其中,行为文化是指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礼俗、民俗、风俗以及社会的制度体制等;思维文化层是指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

根据表现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衣文化、食文化、住文化、行文化、娱文化等。

七、经济、政治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经济是规范化的社会交往,通常情况下它占据社会交往的主流部分;政治是规范化的社会管理,通常情况下它占据社会管理的主流部分;文化是规范化的社会意识,通常情况下它占据社会意识的主流部分。经济、政治和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或主流领域。

1、政治是一种特殊的经济。由于社会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而且政治是规范化的社会管理,通常情况下它占据社会管理的主流部分,那么政治就是一种特殊的经济。

2、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政治。由于社会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管理,而且政治是规范化的社会管理,通常情况下它占据社会管理的主流部分,那么政治就是一种特殊的经济。那么文化就是一种特殊的政治。由于政治就是一种特殊的经济,那么,文化也是一种更为特殊的经济。

3、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和政治所决定,又会在一

定程度上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给予政治和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政治、经济的发展。

4、经济、政治与文化相互交融。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质;经济与政治相互交融: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八、文化的多样性

社会意识是关于社会管理的规则体系,社会管理又是关于社会交往的规则体系,因此不同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将会形成不同特征的社会交往,进而形成不同特征的社会管理和不同特征的社会意识。也就是说,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动态多样性决定着社会交往和社会管理的多样性,进而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多样性。文化是规范化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多样性在根本上决定着文化的多样性。

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正确认识和对待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就应该做到:

1、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人类文化的繁荣进步。

3、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既保持各民族文化差异和平等竞争的权利,又维护文化互动交流、自由创造的权利。

九、文明——经济、政治与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

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社会交往、社会管理和社会意识综合发展水平的衡量尺度,也是人类经济、政治和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衡量尺度。一般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基本部分。

1、物质文明。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是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对精神文明特别是其中文化建设起决定性作用。

2、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文化方面,主要是指社会的文化、知识、智慧的状况,教育、科学、文化、艺术、卫生、体育等项事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二是思想道德方面,主要是指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面貌、社会风尚和人们的世界观、理想、情操、觉悟、信念以及组织性、纪律性的状况。

幸福的结构与实质

幸福的结构与实质 [摘要]幸福是获得所欲之一切者,还是尽揽天下之善?幸福究竟是人生可以获得的福分,还是根本就不可能得到?究竟是为了某种信仰即使战死在沙场亦算享受到了幸福,抑或是唯有在恬静安适中寿终正寝才堪称幸福? [关键词]幸福结构实质 (中图分类号]B8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539(2012)02-0016-05 幸福究竟是什么?可以说是一个千古之谜。它究竟应该是获得所欲之一切者,还是尽揽天下之善?幸福究竟是人生可以获得的福分,还是根本就不可能得到?究竟是为了某种信仰即使战死在沙场亦算享受到了福分,抑或是唯有在恬静安适中寿终正寝才堪称有福? 一、幸福的内涵与结构 恐怕没有人能给幸福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因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境遇中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从古希腊和先秦到近现代,幸福一再成为实践理性的论题。幸福问题不仅是伦理学的一个具体层面的问题,而且成为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视阈。对幸福的理解从多学科综合交叉的角度人手或许更便于接近真理。 在心理学看来,幸福是生活中某一瞬间才能体会到而平时感受不到的那种喜悦、愉快、满足的心理状态。从哲学的角度看,幸福与不幸不断互相转化,“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老子》),当幸福来临之时往往孕生或埋下了祸患的种子,而当祸患J临头之时,幸福的机缘实际也就包含在其中。从教育学角度看,幸福是一种师生共同求真、求善、求美的追求状态,是心灵不断成长、发展、完善的过程。在伦理学看来,幸福是人们一心渴望的人生境界的实现。包尔生将幸福定义为“我们存在的完善和生命的完美运动”。罗斯认为幸福与快乐不同,它“是一种感情状态,它与快乐的不同仅仅在于它的永久、深刻和宁静”。这种观点认为快乐是短暂的、肤浅的幸福,而幸福则是永久的、深刻的快乐,视幸福为一种人生境界和自我完善的实现过程。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幸福观:其一,认为幸福是各种德性与外部善的复合体,将幸福定义为灵魂合乎德性或优秀的活动(1098 a7—8);其二,他明确地说,“幸福,我们也称之为灵魂的活动”(1102a17)。亚里士多德给幸福划出了等级:思辨活动是首要的幸福,伦理德性与实践智慧活动是次一级的幸福。我们从亚氏的幸福观中可以感悟到其思想的内在继承性。西方思想家在讨论幸福时注重思辨的理性和对智慧的推崇,认为思辨“不受社会与社团价值观的影响,而是人理性的纯粹的优秀运用,它的标准是内在的。正因为思辨避免了社会相对性,所以它是真正自由的理性活动,是人的理性功能的完全实现。” 西方传统伦理思想的幸福观的标准虽然注重德性,但更看重理性,即思辨的活动。即使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的自然主义幸福论认为的“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其深层的保障其获得幸福的准则也还是理性。 儒家的幸福标准为有德者幸福,大德必寿,而最大的幸福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道家认为幸福的标准不在于知识、财富、权势甚至不在于有没有德性,而在于合于道、顺应自然。庄子认为唯有超越生与死的自然之限,超越时与命的

文化的本质是什么 题目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文化的本质是什么?有人统计过,国内外专家学者给文化下的定义有360多种。我觉得这些定义虽然在语言表述上有很多细微的差别,但关于文化的理解,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文化这个概念,是相对于“自然的、原始的”意思提出的,最初是指耕种土地。自然界原始的地球环境本身并不存在文化,自从有了人,开始按照人的方式改造环境,改造地球,从事耕种土地、改造自然这种人为事业,就是文化的起点。所以文化的实质,我们用一个简单的词来概括就是“人化”。它来源于人在地球上按照自己的尺度来改造自然环境,使自然环境符合人的尺度、人的需要,也就是把自然环境人化了。 人化本身还包括对人自己的人化,因为人一生出来还是个自然生命体,怎样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社会相一致,成为现实的、具体的、社会的人,就有一个人化的过程,可以叫做“化人”。所以,文化的本质简单地说是“人化”,再展开说就是“人化和化人”。“化人”就是教育、培养人。古人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们人类改造自然环境、改造外部世界,积累了很多成果和经验,拿这些成果和经验再来武装人,就更使人符合“人”的发展方向。总之文化最本质的意义,就是人化和化人的过程、结果和产物。文化的产物有许多具体的形式,包括物质的、经济的、技术的、科学的、政治的、道德的、宗教的、文艺的,等等。我们人的本性、人的能力有哪些方面,文化里面就包含哪些方面的形式。我们继承了人类的文化成果,同时在这个基础上要创造新的文化成果,这样人类就通过不断的人化和化人使自己得到提升,越来越成为大写的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 给文化下定义,主要不是指文化的外在形式和外在成果,文化有大中小的概念,最小的概念有时就是指学习、上学受教育,就是指认字。我们所说的“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中,按狭义来说,“有文化”就是指这一方面,而在广义上,“四有”都是文化。最广义的文化是哲学上的概念,不是指某一特定的物品、特定的活动或者特定的形式本身,而是指一种本质的过程和方式,即人如何把自然界人化,人如何人化自己。梁漱溟先生给文化下的定义是“人的生存样式”,它体现在人生活的整个过程,贯穿始终,不是凝固不变的外在的东西。用“化人”和“人化”这两个词来理解文化,就是把文化看做是历史过程,这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理解大文化的本质和含义。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文化,我们要注意两点:第一是文化作为一种样式、一种模式,是一种方式本身。我们谈文化,不要光谈文化的产品、文化结果和文化机构,要注意到文化产品产生过程的方式,文化机构运行的方式,文化活动本身所包含的一些潜在地反映着人的思想方法、思想感情、价值取向的东西。 我们理解文化要在各种行为、各种社会关系活动的样式中进行。文化的特点不在于人们“做什么”,而在于“怎么做”。古往今来人们“做什么”都差不多,而造成文化差别的,就在于同样的事情用不同方式去做。所以,我们把握文化的深层特征和实质内容时,既要注意做什么,更要注意怎么做。 文化本身有一些不是外在的、形式上的东西,而是内在的、深层次的东西。我觉得,我们在很多年里、在很多方面有爱搞形式主义的风气,搞文化则更容易搞成形式主义,如果那样,我们想发展文化,可能就选择了南辕北辙的方式,反而糟蹋了文化。我们一定要在实事求是、扎扎实实的基础上,在深层次的底蕴上下功夫,提高我们的文化层次。 第二就是:文化是人自己生存发展的权利和责任。文化是从哪里来的呢?文化的形式、状态和发展的动因都是来自人的生活实践本身,人的生存本身不仅造就了文化,而且离不开文化。 (选自李德顺《文化的先进性与文化体制改革》)

安全管理和安全文化

安全管理和安全文化 2008年我矿安全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强基固本,以实现安全生产为目标,以“一通三防”和防突为重点,以实施安全管理层次化、创建特色化和质量标准化为手段,以安全培训、安全投入和科技兴农为基础,切实做到安全措施、现场管理、干部值班带班、监督检查、责任追究“五到位”,着力构建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现全矿安全生产稳定健康发展。 其中一项主要措施是创建具有五矿特色的安全文化。把安全文化融入到安全管理中,坚持文化铸魂,从理念引领,行为养成、打造一流执行力入手,塑造本质安全人,打造本质安全岗。这里我主要谈谈安全文化中的本质安全问题。 本质安全,就是通过人、物、系统制度的安全可靠与统一,最终实现矿井恒久性安全的目标。我们知道,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煤矿安全规程》里面有个本质安全型电器设备的概念,把这个理念导入、演绎并扩展为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体现了安全思想的新境界,安全管理的新视野和安全目标的高定位。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煤炭企业属于高危行业,发生事故是必然的,不发生事故是偶然的。现在提出本质安全的目标,就是要求职工在工作中处处按标准、规程作业,把安全事故降到最

低,直至实现零事故。 本质安全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人的安全可靠性。不论在何种作业环境和条件下,都能按规程操作,杜绝“三违”,实现个体安全。二是物的安全可靠性。不论在动态还是静态过程中,物始终处在能够安全运行的状态。三是系统安全的可靠性。在日常的安全生产中,形成“人机互补、人机制约”的安全系统,不因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而发生重大事故。四是制度规范,管理科学,杜绝管理失误。 实现本质安全的重点之一是塑造本质型安全人,这也是我们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中安全文化的重要内容。人是安全开采的主导因素,煤矿事故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低素质的人,只有用安全文化启迪和教化,塑造具有科学知识和正确思维方法的高素质的人,才能掌握安全开采的主动权。人的行为的处于安全开采的基础地位,相对于设备、制度等方面,人的行为的不确定性是安全中的一个极大的变数。安全工程专家海因里希说过,88%的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中国煤矿事故当中,人的因素几乎达到90%。人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因此,塑造本质型安全人的过程也是培育安全文化的过程。 我们所要塑造的本质型安全人,就是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的人。想安全就是职工具有强烈的自主安全意识;会安全就是职工具有驾御安全的熟练技能;能安全就是环境本身能够有效地保障安全。

《幸福》阅读及答案

《幸福》阅读及答案 幸福是什么? 丽莎·普兰特(美) ①幸福是什么?在我看来,真正的幸福就是简单生活。 ②有人问我,“简单生活”是否意味着苦行僧般的清苦生活?我说,这是对“简单生活”的误解。“简单生活”意味着摒弃虚荣,少一些对物质的追求,多一些心灵的滋养。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从容,使我们的心灵更加充实。 ③简单,是平息外部无休止的喧嚣、回归内在自我的重要途径。它能帮助我们发现真实独特的自我,保持心灵的宁静。 ④当人们习惯于把拥有物质的多少、外表形象的好坏看得过于重要,用全部的精力和时间去换取一种“有目共睹”的优越生活时,却没有察觉自己的内心正在一天天地枯萎。当人们为拥有一幢豪华别墅、一辆漂亮小汽车而加班加点地拼命工作,以致每天晚上在电视机前疲惫地倒下;或者为了一次小小的升职,在上司面前小心翼翼地陪着笑脸;或者为了无休无止的聚会,精心装扮自己,虚度很多光阴……到头来,面对的只是一个内心孤独苍白的自己的时候,我们真该问问自己,它们真的那么重要吗? ⑤当你不在乎外在的虚荣,只为内在的自己而简单生活时,幸福感才会润泽你干枯的心灵,就如同雨露滋润干涸的土地。我没有海滨华丽的别墅,而只是租了一套干净漂亮的公寓,这样我就能节省一大笔钱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旅游或者接济他人;我用不着在上司

面前唯唯诺诺,因为能证明自己的方式很多,提升并不是唯一的;我可以推去那些不必要的应酬,悠闲读书,独享书中无限风光,或者和家人、朋友交谈,分享轻松美妙的晚上…… ⑥简单,也将带给我们内心世界的丰富。我们将变得更敏锐,能真正深入、透彻地体验和理解生活。我们将会发现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将为每一次日出、草木无声的生长而欣喜不已;我们将重新向自己喜爱的人们敞开心扉,表现真实的自然,热情地置身于家人、朋友之中,彼此关心,分享喜悦,真诚以对。那时,我们将发现彼此因隔阂而不能相互沟通的问题,不过是过于忙碌而疏于交流造成的。只有当我们开始体验亲密和谐、友爱无间时,我们将不是在生活的表面游荡不定,而是深入进去,聆听生活本质的呼唤,生活因此而变得更有意义。 ⑦简单的生活是幸福的温床。只要不过度追求物质,不受虚荣的影响,我们的自由就会越来越多,幸福感也会越来越强。所以,让我们从清除“嘈杂声”和琐事开始,认清我们生活中出现的一切,哪些是我们必须拥有的,哪些是必须丢弃的。多一份从容,少一份焦虑;多一份真实,少一份虚假;多一份快乐,少一份烦恼,这就是简单生活所追求的目标。 (选自《名家随笔》,有改动) 14.填相应段落序号或原文内容,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3分) 引话题、析“简单生活”含义。(①— a▲)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幸福

哈佛感悟:教育的本质是幸福 荣德基官网 2016-11-24 791次阅读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几千年来,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将 其奉为圭臬,视其为教育的本质。在去哈佛之前,我也这么认为,但是现在, 我对于教育的本质却有了新的理解。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活出自我。 2013年,美国脱口秀女王普拉˙温弗瑞(OprahWinfrey)在哈佛作了一次热情洋溢 的演讲。其中有几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她说:“无论你一路上经历到怎样的挑战、挫折和绝望,如果你自始至终都只有一个目标,真的只有这一个目标,你 就会找到真正的成功和幸福。这个目标就是:作为一个人,你要活出你作为一 个人最大可能的最真实的自我。你愿意把你的自我最大化,用你的能量让自己 变得更好,让你的家人和身边的人变得更好。 中国人经历了太久的农业社会,杂七杂八一大群人,聚族而居,所有人都在审 视他人的眼光,总想把自己打磨成别人喜欢或者需要的样子。这在19世纪的农业社会是没问题的。但是,现在可是工业社会,我们与其斤斤计较于“别人喜欢 什么?”不如问问你自己,你喜欢什么?是什么事让你充满活力?做自己喜欢的事,让自己充满潮气,做一个生气勃勃的人,这才是这世界所真正需要的。 有一句话说得好,活着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所以,请活出自我!这是 新一代觉醒的父母对中国长期以来像在生产线上大批量生产标准化的工业产品 一样去生产“人”这个教育体系的反省。我认同这个理念,并从普拉的演讲中第 一次领悟到它的含义。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让孩子幸福 有一次,哈佛商学院一位很著名的教授到尼曼讲座。他之前也在Ted上做过同 主题的演讲,流传甚广。 那天,超过一米八的Clayton Christensen教授是拄着拐杖来的。他之前中过风,丧失过语言能力,与死神擦肩而过。他说他发现,哈佛商学院毕业生在刚开始 的同学聚会中,个个英姿勃发,指点江山。但在毕业10年15年后的同学聚会

文化的本质与分类探析(一)

文化的本质与分类探析(一) 摘要:文化是立人之本。但诚如西哲所言,越熟悉的存在人类越陌生,对“人”如此,对“文化”亦如此。据有人统计,世界上关于“文化”的定义已有数百种,足可自成一门“文化定义学”去专门研究。尽管由此而造成的对“文化”的歧解,大都是人文或社科学者在专门运用或研究“文化”概念时发生的,但显然也是不利于当代文化研究和建设的。因此,黄楠森先生在他的大作《论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中对文化概念重新作了阐释,是很有意义的。正如黄先生所说,当我们把文化问题作为一个理论问题来研究的时候,“我们对文化的含义必须有一个比较合理因而比较统一的理解,这是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必须首先解决的前提,否则研究与建设都无从谈起”。但令人遗憾的是,黄先生对“文化”的梳理不仅没有消除围绕“文化”的歧解,反而加大了这种歧解,很可能给“文化”概念的使用造成新的混乱。为此,笔者不揣浅陋,坦诚地谈一些不同意见,并尝试着也对“文化”的本质及分类作些系统阐释,以请教于黄先生。 关键词:文化的本质;分类;社会 广义的文化不等同于社会 黄先生对文化含义的讨论是以《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和哲学卷中的“文化”释义为基础的。为了便于共同探讨,我在这里先将黄先生的引文抄列于后: 社会学卷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哲学卷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总括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的和精神的全部产品。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以与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意识形态相区别”。 应当说,这两处定义对于“文化”的释义都是平实的,为当前学界所普遍接受的。笔者曾查过《哲学大词典》等其它国内权威的工具书,发现其中的释义与上述释义基本一致。问题恰恰是出在黄先生的阐释上。黄先生指出:“几乎各种论着都指出,文化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现象等同于社会现象……”。国内许多论着不自觉地把广义的文化现象等同于社会现象,或许是事实。其始作蛹者可能是西方社会人类学家对“文化”的定义,但它却决不是“几乎各种论着”都认同的定论。譬如上述两个权威“文化”定义中,广义的文化便与社会无涉。这是正确的。因为尽管从外延上讲,“文化”与“社会”几乎是可以重叠的,在若干对象身上,这两种性质也是交融共存的,但“文化”与“社会”毕竟是性质完全不同两类现象,体现着人类两种不同的本质。搞清“文化”与“社会”的这种区别,是我们把握“文化”本质的关键所在。其实,从“文化”(Culture)一词的词源——拉丁语中的“cultus”所包含的“耕作”,以及“colere”所包含的“开发”语义入手,搞清“文化”的本质是并不困难的。所谓“文化”就是“人化”,就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对“文化”言简意赅定义所说,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而“社会”,则是人类群体存在的关系结构及其组织制度形式。马克思关于“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的论述,便是从不同角度对“社会”本质内涵的揭示。概括地说,文化,是以人类能动性创造本质为内涵,区别于动物行为或自然形态的一个概念;社会,是以人类特殊群体共存的关系本质为内涵,区别于动物界的一个概念。它们既同源共生于古猿人改造自然的劳动实践中,又互补同存于现实人类活动系统中。 如果将这两个概念的关联作最简捷的表述,可借用苏联美学家卡冈的一句话:“同天然(自然)相对立的文化产生于社会定向的人类活动”。显然,所谓“文化”,所谓“社会”,都与人的本质相关,其差异只在于它们分处人类本质及存在形态的不同向度上。其下,我将卡冈关于人类活动系统的一个示意图略加修改,以显示“文化”与“社会”之关系与区别: 需略加说明的是,人与原生自然客体之间属自然关系的,只是纯粹的物理关系或生理关系,

安全文化的概念和本质参考文本

安全文化的概念和本质参 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安全文化的概念和本质参考文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1 安全文化的概念和本质 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在潜意识或有意识、有 针对性地探索和掌握安全文化。概而言之,安全文化是人 类在现实工作生活中对自身或他身安全在由感性向理性认 识、把握和实践过程中,追求最佳安全状态的要求、意愿 和氛同。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断提高,持以人为本、从 维护人的生命健康角度、突出通过人的素质提高和人的主 观能动性来保证安全的安全文化观,是包括所有企业在 内,全社会共同努力追求的方向。 2 加强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1 加慢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落实“j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具体体作为业文化的一部分,安全文化代表了

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宣传科学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职工的安全技术水平和安全防范能,它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发点在于捉高干部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罔,最终目标是防止事故、抵御灾害、维护健康,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2 加强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 加强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没,就是要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提高职工安全自主管理能力.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使企业能集巾精力抓生产,聚精会神搞建设。只有这样,煤炭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 加强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 3.1 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是加强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

什么是幸福

什么是幸福 摘要: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时间也有不同的答案,幸福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幸福来源于思绪的每一次波动。人类是自己幸福的主人,人类活动的一切终究目标都是为了自身的幸福。但是围绕幸福概念,从古至今一只争论不休。幸福是一种价值判断,或者说是一种价值评价,是人们对生存世界生活情景意义的肯定。价值判断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具有相对性,所以幸福具有辩证性。 幸福辩证法主要体现在快乐主义幸福观和完善论幸福观。 关键字:幸福价值评判快乐主义完善论 1.快乐主义幸福观本质 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的快乐主义幸福观是由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提出的。伊壁鸠鲁声称,“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因为我们认为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他认为肉体的快乐和器官的快乐是一切快乐的起源和基础,没有感性的快乐,就不会有其他的快乐和幸福[1]。但与此同时,伊壁鸠鲁反对不加区分和权衡地追求一切快乐,他所追求的快乐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2]然而,在漫长的中世纪由于禁欲主义的盛行,快乐主义幸福观无论是在学理上还是在生活实践中都受到了极大的压抑。 17世纪英国经验论哲学家洛克重新将快乐主义幸福观发扬光大。洛克从人类所具有的“趋乐避苦”的心理和自然倾向出发解释了快乐主义幸福观。在幸福问题上,洛克坚持了他的经验主义立场,认为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了人们的各种情欲和感受,才引起了人们的苦乐感。他宣称,幸福就是快乐,“极度的幸福就是我们所能享受的最大的快乐。”[3]洛克等人的思想直接被后来的功利主义哲学家所继承。穆勒则对功利主义的幸福观进行了更为明确的界说,“幸福是指快乐与免除痛苦,不幸福是指痛苦和丧失愉快。”[4]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费尔巴哈对快乐主义的幸福观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在费尔巴哈看来,“幸福不是别的,只是某一生物的健康的正常的状态,它的十分强健的或安乐的状态;在这一种状态下,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和实际上满足为它本身所特别具有的、并关系到它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费尔巴哈所讲的幸福同样是建立在感觉基础之上的,他特别把快感和情欲的满足作为幸福的标志,提出“没有感觉就没有幸福”,他把感性的满足说成是幸福,比如他说“快乐与健康就是幸福”、“特别丰盛和美味的食物和饮料实际上是人们所追求的幸福的对象”在古代中国,魏晋时代《列子·杨朱篇》中这样写:人生有限,“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愚亦死。”活着就应不失时机地享乐,“为美厚尔,为声色尔”;人生别无他求,“为欲尽一生之欢,穷当年之乐,惟患腹溢而不得恣口之饮,力惫而不得肆情于色。”康有为大声疾呼:“普天之下,有生之徒,皆以求乐免苦而已,无他道矣”,“夫天生人必有情,圣人只有顺之而不绝之。” 从以上对快乐主义幸福观的简单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主体存在的精神维度上,幸福往往与体验或感受相联系。当某人说他感到很幸福时,这种幸福总是渗入了言说者对生活的感受或对存在的体验;这一意义上的幸福,相应

提高幸福感的具体途径

提高幸福感的具体途径 提高幸福感的具体途径 ----观《哈佛幸福课》有感之三 题记:一个人最大的错误就是害怕犯错误。 既然先天因素我们不能改变,后天环境也非我们完全可以控制,那么要想提高幸福感,我们只能从转变我们的关注角度入手,培养我们乐观的心态,下面我想从赞美感激、完美主义与失败、目标与工作三个方面来介绍一下Tal对它们的研究: 赞美与感激 我们许多人可能早已意识到赞美一个人的重要性,尤其是对教育孩子来说,用赞美代替责骂已成为一部分家长的共识,但Tal在这里着重指出的是不加区别的赞扬别人其实是在长期地默默地伤害他们,而非帮助他们,他举例说你表扬一个孩子说“你真聪明”和“你真认真”,结果会相差很大,表扬真聪明的孩子在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就会怀疑自己的聪明,从而不相信自己,而表扬他认真的孩子在碰到困难时会受表扬的鼓舞继续坚持,反而更容易成功,它们一个是在表扬不可改变的因素,一个是强调后天可以改变的因素,结果差别很大,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感激,appreciate在英语中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就是感激,第二层意思是增值,如果我们感激好事,好事就会增值。感激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一句感激的话就能让我们有力量支撑下去,但这有一个关键:感激一定要出自真心诚意。每天做感恩练习,我们慢慢就会

成为一个更容易寻找到美好的人。Tal在这里还结合他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出了具体的建议:拿出一张纸,写下感激的东西,然后随身携带这张纸随时看看或者去做感激拜访。企业标语 完美主义与失败 我们谈到完美主义的时候,肯定首先得弄明白什么是完美主义,这只能从完美主义的几个特征来谈,首先完美主义者表现出较强的自卫性,总认为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其次,完美主义的人倾向于关注未达成的部分,即使已经完成了百分之九十,但对完美主义者来说,他们眼中只有那未完成的百分之十,为此而不断地烦恼;再次,他们有极端化的倾向,要么完美要么一无是处;最后,他们只关注结果,全然不顾过程当中的愉悦与否。 Tal将与完美主义者相对应的人称为追求卓越的人,他分析到完美主义者认为从起点到终点的道路是一条直线,而追求卓越的人则认为它是一条曲折上升的线。我们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我们有直线的预期,当稍微失败的时候我们就感到不正常,很难过。Tal一针见血地指出完美主义更本质的表现是面对失败时产生不可遏制的恐惧。动物歇后语 紧接着Tal为我们分析了失败之不可避免性,它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唯一捷径,我们要准许自己失败,准许自己犯错,准许自己为人而不是神。他举例说一个IBM员工给公司损失了一百万然后向老板辞职,老板对他说我们刚为你的教育支付了一百万,怎么可能解雇你?正当员工惊魂暂定要走出办公室的时候,老板补充了一句“下次再犯

《儒学文化的本质特性》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儒学文化的本质特性》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儒学文化的本质特性 儒学在中国产生以后,不仅存在和发展于中国,而且传播到亚洲和世界其他地方,一直传承和延续到今天。儒学具有持久不衰的生机与活力,有着不断进步的发展前途,是由它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共同决定的。 儒学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所以它对别的学说能够兼收并蓄、海纳百川,能够在共存之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就能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当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产生之时,与它同时并立的还有老子所代表的道家思想、墨子所代表的墨家思想等等。正是由于虚心向道家、墨家等学说学习,认真从中吸取思想营养,儒家思想才成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首屈一指的“显学”。当它传播到东亚其他地区时,又能与当地的思想文化相融合,促进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当佛学传入中国后,儒学不仅与之共存,而且将其引为自己的借鉴取长对象。这些都体现了儒学开放包容的特性,以及由此具备的生生不息的发展活力。 儒学具有实事求是的特性,所以它要求人们“惟是以求、知错即纠”,而不能“知错不改、文过饰非”。实事求是的精神,在中国儒学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是一以贯之的,是中国历代儒学学者所追求和坚持的。东汉著名儒学思想家王充在《问孔》《刺孟》中认为,即使对孔子、孟子这样的圣贤和儒家学说创始人,如果发现他们思想中有疏失有错误,也应加以“问难”,以纠“非”而明“是”。像王充这样敢于指出和纠正前辈儒学思想家著述与言行中错误的学者,在古往今来的中国儒学界所在多有。这说明,求实、求真、求是是儒学文化所具有的重要特性。 儒学具有经世致用的特性,所以它要求人们做到“知行合一、躬行为务”。所谓经世致用,就是要坚持将儒学的道德要求和思想主张应用于个人的修养和国家、社会的治理,也就是儒学大家们坚持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实干兴邦”。在中国西汉时期,著名儒学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为汉武帝所采纳。实行这一方针的目的和实质,就是要把积极进取、致用为上的儒家学说确立为治国理政的主导思想。正是由于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充分发挥了治国理政、开物成务的实践功能,才不仅成就了它对中国文明发展不断作出重大贡献,而且保证了它不断从社会实践中吸取养分,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也是儒学能够长久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一个法宝。 儒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所以它能够“因时达变、推陈出新”。主张“惟陈言之务去”、弃旧而图新,反对蹈常袭故、陈陈相因,是中国历代儒学学者和儒学工作者为学与治世的共同追求。儒学产生以后的两千多年间,经历过多次大的自我更新与演进。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对传统儒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改造,弘扬和发展儒学所蕴含的思想精华,使之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正是由于中国历代儒学学者、儒学工作者和具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政治家,不断根据时代条件、历史使命和社会实践发展变化的需要,适时推动儒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才保证了儒学与不断前进的社会实践同在,与长流不息的文明之河共进。

浅谈持续安全理念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2021)

浅谈持续安全理念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2021) Safety culture is to establish a safe, reliable, harmonious and coordinated environment and a safety system for matching opera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424

浅谈持续安全理念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 指导作用(202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安全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理念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安全文化以其独特的精神、观念等意识形态,已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基础和发展之宝。2008年民航局党组提出了持续安全的新理念,要求全行业以更宽广的视野、更科学的思路、更坚定的信心、更严格的管理、更务实的措施确保持续安全,促进行业科学发展。本文浅述了企业安全文化的概念、持续安全理念的内涵以及持续安全管理理念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 一.企业安全文化的概念 中外有关组织机构的调查资料一致表明:大多数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其比例远远超过因安

全工作条件不到位而造成的事故发生率。这些存在于职工思想上、行为上的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安全管理所能包涵的范畴,而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跳出传统管理的圈子,把安全放置在文化的大视野中去研究,通过在企业中构建一种以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为基础的安全文化,借助文化所特有的持续影响力、广泛渗透力和久经扩张力,引发企业各级管理者和广大职工安全理念的转变,引导全体职工养成正确的安全行为习惯,突破安全生产工作的制约瓶颈,进而达到卓越的安全管理水平,在塑造本质安全人的基础上,实现本质安全型企业。 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给出的安全文化定义为:“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即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 英国保健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会(HSCASNI)组织认为,“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保健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

分析幸福及其实现的社会心理学

分析幸福及其实现的社会心理学

分析幸福及其实现的社会心理学 来源: 教育论文网 摘要:从幸福的渊源即快乐论和实现论入手,通过不同观念、不同研究取向的比较,分析幸福的概念。另外。从社会心理学角度,阐释幸福的本质及其要素,多取向地分析幸福感的心理机制及其理论模型。并结合幸福感的心理机制探讨实现幸福或提升幸福感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幸福;心理机制;主观幸福感 幸福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由于幸福观念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研究者从哲学、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角度探讨这一问题,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和观点。积极心理学的崛起大大推动了幸福的心理学研究。自Wanner Wilson 在1967年撰写的<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以来到现在,幸福的研究进程经历了从描述性阶段到理论建构阶段再到实证研究阶段。而近十年来,幸福领域的研究发展迅速,西方关于生活满意度和幸福等主题的文章就有数千篇。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作为个人对和谐社会的最直接感知,幸福作为热点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和研究。幸福不仅密切关系到个人自身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精神需求,而且对于家庭的和睦、组织的建设、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发展以及民族的团结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到“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国家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建设和谐发展社会的目标,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也与全世界对幸福研究的重视不谋而合。 一、幸福的理解一)幸福的渊源从西方哲学传统上看,有关幸福的概念与理论可以归结为两种基本的类型:快乐论(hedonic)与实现论(eudemonia)。 将幸福感等同于快乐主义愉悦或快乐的历史源远流长。快乐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伊壁鸠鲁。快乐论认为幸福是一种快乐的体验。虽然幸福感的快乐主义研究视角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许多西方的哲学家、宗教领袖和牧师反对将快乐作为幸福感的基本标准,并且提出了实现论,其代表人物主要有亚里士多德。实现论哲学渊源认为主观幸福感不等于幸福,并非所有已经实现的期望都能增进幸福。实现论认为幸福不仅仅是快乐,更是人潜能的实现,是人的本质的实现与显现Ⅲ剪。 相对于西方学者而言,我国古代的先驱们关于幸福的见解显得有些零散,更多的是提出各种思想,并没有上升到完整的理论水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幸福被认为既是一种生活方式,又是一种心灵体验,同时还是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和领悟,并且幸福与道德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例如,儒家强调心灵的泰然,幸福在于心灵而不在于外物。道家强调幸福在于心灵的自然。在道家看来,每个人都有其先天本性,只要自然本性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就是幸福,这是一种认知上的领悟与超越,进而会践行一种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生活方式。佛家的幸福则强调心灵的超然,均从心灵上看幸福,所以有福无福也是由心而起,但这种幸福并不是心灵的反应性感受,而是一种心灵的修炼、一种智能、一种领悟”。 幸福的不同理解.不同观念中的幸福讨论和分析了认知观、快乐观、情绪观和混合观中对幸福的不同理解。纯粹的认知或态度观认为,幸福观是一种认知状态,或者更确切地说,从这个术语的哲学意义看,幸福是一种人生的积极态度。幸福仅仅是以积极的态度评价自己的人生,赞美自己的人生。Haybron 对这种观点持有最强烈的反对意见。他认为我们很少能够持有认知观理论所要求的人生整体态度,因为大部分人在大部分的时间里,没有事实能够简单地表明,他们在总体上对自己的人生是否满意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意。快乐观认为,幸福是快乐相对于不快乐(或“痛苦”)的差别程度。幸福存在于积极的或良好的情绪平衡感中的观点,可以认为是快乐观的一个特殊的版本。情绪观认为幸福是某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这种状态不需与某种特定的事情有关。Sumner¨刮将这种积极的情绪描述为精神上充满能量、活力和轻松的一种感觉,“一种乐观或愉快的情绪,它可以使你对自己的人生和周围的世界持有多姿多彩的观点与看法”。

企业文化的实质讲课稿

企业文化的实质与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企业规范、企业生存氛围的总和, 既是一种客观存在 , 又是对客观条件的反映。作为企业实践的结果 , 又影响未来的实践。企业文化形成于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 所以随着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变化 , 企业文化也会发展变化。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 它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成长来说 , 看起来不是最直接的因素 , 但却是最持久的决定因素。纵观世界成功的企业 , 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等 , 其长盛不衰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 即优质的产品、精明的销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优质的产品、精明的服务往往产生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著名企业家张瑞敏在 '99 《财富》论坛前夕对媒体记者分析海尔经验时就说 :" 海尔过去的成功是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成功。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 , 而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价值观。" 至于张瑞敏个人在海尔充当的角色 , 他认为 " 第一是设计师 , 在企业发展中如何使组织结构适应企业发展 : 第二是牧师 , 不断地布道 , 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 , 把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 " 实际上 , 海尔的扩张主要是一种文化的扩张一一收购一个企业 , 派去一个总经理、一个会计师、一套海尔的文化。 然而, 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 , 改造企业文化首先要冲决的是旧有观念、习惯以及制度的束缚 , 正所谓有破才能有立。 ·企业人心态的理性化

《解放日报》曾经刊出过一组照片, 是记者在哈尔滨北郊虎林园摄下的。这个虎林园 1996 年初建成的 , 占地 100 万平方米 , 建园的目的是把动物园里的东北虎放回丛林中让其恢复野性 , 提高其野外捕食能力和生存本领。据说 , 当时 , 虎林因为了让记者拍摄到精采的 " 群虎噬牛图 ", 特地放进了一头小牛。在场的人们以为会看到血淋淋的场面 , 但 " 初生牛棋不怕虎 ", 小牛用牛角拼命抵抗老虎的轮番攻击 , 结果老虎灰溜溜地走开了 , 小牛成了胜利者。记者在图片说明中解释说 : 造成虎性消退的原因是老虎所享受的喂养制。由此使人联想到我们的一些企业 , 何尝不是如同这关在笼中的老虎。现在企业转制 , 企业要到市场上去找饭吃 , 就象笼中喂养的老虎一样 , 己经丧失了" 虎性 ", 缺乏在竞争中生存的能力。或许这正是许多国有企业连年亏损不能自拔的症结所在。如何能使企业恢复 " 饿虎扑食 " 的元气 , 当务之急是让企业真正的 " 放归山林 " 因为, 企业的竞争文化既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 又带有历史的烙印。目前 , 我国的市场经济机制还没有完全成熟 , 以往的 " 人治 " 及 " 浮夸" 作风还在很多人的意识中存在 , 加上在改革开放后所形成的一些利润空间和机会所成就的 " 暴发户 " 榜样 , 许多企业人的心理是不理性的 , 有人抱着幻想 , 认定天上会掉下陷饼 , 有人抱着赌徒的心理 , 想 " 赌 " 成巨富 , 也有人面对迅速膨胀的财富不知如何是好 , 还有人 " 心理不平衡", 要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据为己有。其结果不言自明。即使一时得手 , 也是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 到了一定时间就会爆炸。 ·企业行为规范的全球化 世界经济趋向一体化, 中国即将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 对中国的

打造学校幸福文化

当今中国,随着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不断升高,家长对学校的期望不断升温,绝大多数学校都存在着教师累、学生苦、效率低的问题。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身体出现了透支,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身心受到了摧残。 面对这样的教育现状,我忧虑过、悲悯过、愤慨过。我们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改变不了事实,但可以改变态度。作为校长,必须坚守教育理想,遵循人的发展规律,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不唯上、不媚俗、不浮躁、不跟风,努力打造一个有文化的学校。多年来,我一直在努力探寻教育的规律,努力改变师生的生存状态,努力打造学校的幸福文化,确立了“让教师幸福,让学生快乐”的办学理念。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源头活水,让教师幸福是我们永恒的目标。因为只有教师幸福了,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为学生创造幸福,让学生幸福地学习,幸福地成长,幸福地发展。 发挥引领作用 通过多年的学校管理实践,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到:校长就是引领,校长就是服务。校长对学校的领导应该是思想的领导、价值观念的领导。校长有思想,团队就有了灵魂。而且,我也认同这样的观点:三流的校长拼升学率,二流的校长抓教科研,一流的校长抓文化建设。一流的学校靠文化管理,二流的学校靠制度管理,三流的学校靠权力管理。在学校管理中,我勤于读书,勇于实践,善于反思,努力发挥自己的引领作用。 1.用人格引领 校长是教师的教师,教师首先是人,做人是一辈子,做人是根本。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我们必须锻造自己的人格,用人格熏陶教师。近几年来,我阅读了《平常心》、《定位人生》、《易经心得》、《做人哲学》、《话说生命》、《季羡林的处世哲学》等几十部著作,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净化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我把自尊与自信作为立身之本,把“ 守真崇实 ”作为人生旗帜,把“在人之上视别人为人,在人之下视自己为人”作为做人准则,把“怀平常心,讲平常话,干平常事,做平常人”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把“淡泊明志,低调做人”作为人生宗旨。面对充满各种诱惑的世界,我时常告诫自己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灵魂。我把读书、反思、写作作为生活方式,努力保持积极乐观的生命状态。 2.用思想引领 思想是理性化的认识,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需要与客观的统一,是领导者运用智慧的结果。没有思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领导者。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一直坚持遵循规律,守望教育,坚持走“从规范出发,向规律靠拢”之路。我认为,教育其实很简单,简单就是“求真务实”,“求真”就是讲求规范,尊重科学,遵循规律;“务实”就是带着思

幸福心理学课后作业与答案(20190522012250)

幸福与心理学(一)已完成成绩: 80.0 分 1 【单选题】下列对丹尼尔·卡尼曼说法错误的是()。 A、 2002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B、 1961 年获得经济学博士 C、是心理学家 D、主要研究人的非理性行为 我的答案: B 得分: 20.0 分 2 【多选题】“幸福热”在组织层面上的表现为()。 A、幸福组织 B、幸福企业 C、幸福热成为越来越响亮的口号 D、企业幸福感 我的答案: ABD 得分:20.0 分 3 【判断题】“幸福热”的时代表现在地方层面、媒体层面和学术层面。() 我的答案:得分: 0.0 分 4 【判断题】美国对主流经济学提出批判的背景是GDP 增长了几倍但是民众幸福感并没有同 步增长。 () 我的答案:√得分:20.0 分 5 【判断题】赛利格曼曾在哈佛开设了幸福公开课,使得这门课程被广泛关注。() 我的答案:×得分: 20.0 分 幸福与心理学(二)已完成成绩: 80.0 分

1 【单选题】下列关于相对剥夺感说法错误的是()。 A、会与参照全体进行比较 B、会产生消极情绪 C、觉得一切环境都在欺负自己 D、当人们将自己处境和某种标准进行比较时发现自己处在劣势,会产生剥夺感 我的答案: C 得分: 20.0 分 2 【单选题】关于幸福感与物质水平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水平越高 ,人们越幸福 B、物质水平的提高不一定能带来幸福 C、物质水平越低 ,幸福感越高 D、物质水平和幸福感无明显关系 我的答案: D 得分: 0.0 分 3 【多选题】选择自由就意味着()。 A、承担责任 B、独立面对困难 C、更具有幸福感 D、学会解决问题 我的答案: ABD 得分:20.0 分 4 【多选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全世界十大疾病中,精神抑郁症排(),预计到 2020 年将跃升 世界 ()。 A、第一位 B、第二位 C、第四位 D、第五位 我的答案: BD 得分:20.0 分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