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石壕吏》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石壕吏》PPT课件

为什么老翁逃走,而让老 妇出门和差役周旋?
老妪为什么“请从吏夜 归”?是没人问她自诉出 来的话吗?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谁在哭?幽咽声很低,杜甫 还能听着,说明什么?
杜甫为什么眼看着官吏的 粗暴行径而始终保持着沉 默?
老翁为什么逾墙走?是因 为没有爱国之心而特意逃 避军役吗?
分别了,但各自的生活还得继 续:想象一下,留下的老翁、 儿媳、幼孙三人,在兵荒马乱 中将何以度日? 等待老妇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
诗圣
唐代现实主义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瑰丽精 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 诗圣 杜甫则被后世尊为“( )”。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真实 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这转 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 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 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 被誉为“( 诗史 )”。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上册 执教人:赣县江口中学 刘世真
杜 甫 诗 三 :
杜甫
主要成就:
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杜工部集》 子美
杜陵野老, 代表作品: 杜陵布衣 中国 字: 号:
汉族
少陵野老
杜少陵,杜工部
出生 地:
出生 日期: 逝世 日期: 职业:
河南巩县 世称: (今巩义市) 712年2月 尊称: 12日 流派: 年 770 诗人
谢谢指导!
演示结束!
THANK YOU FOR WATCHING!
感谢聆听!
石 壕 吏
杜 甫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 读课文,注意停顿、节奏 和语调的变化。
走:
惟:
古今异义,古指跑。 只。 古今异义,古专指下衣,这里泛指衣服。 停止。
裙:
绝: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原文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原文八年级语文石壕吏原文:石壕吏①暮投石壕村②,有吏夜捉人③。
老翁逾墙走④,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⑤!妇啼一何苦⑥。
听妇前致词⑦,三男邺城戍⑧。
一男附书至⑨,二男新战死⑩。
存者且偷生⑪,死者长已矣⑫!室中更无人⑬,惟有乳下孙⑭。
有孙母未去⑮,出入无完裙⑯。
老妪力虽衰⑰,请从吏夜归⑱。
急应河阳役⑲,犹得备晨炊⑳。
夜久语声绝㉑,如闻泣幽咽㉒。
天明登前途㉓,独与老翁别㉔。
词句注释:①石壕:村名,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东七十里,现名干壕村。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②暮:傍晚。
投:投宿。
③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④逾: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⑤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⑥啼:哭啼。
苦:凄苦。
⑦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
⑧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防守,这里指服役。
⑨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⑩新:刚刚。
⑪存: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⑫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⑬室中:家中。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更,再。
⑭惟:只,仅。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⑮未:还没有。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⑯完裙:完整的衣服。
“有孙”两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
⑰老妪:老妇人。
衰:弱。
⑱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
请,请求。
从,跟从,跟随。
⑲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应,响应。
河阳,今河南孟州,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⑳犹得:还能够。
得,能够。
备:准备。
晨炊:早饭。
㉑夜久:夜深了。
绝:断绝;停止。
㉒如:好像,仿佛。
闻:听。
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
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㉓明:天亮之后。
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
登,踏上。
前途,前行的道路。
㉔独:唯独,只有。
白话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五首
1.《望岳》
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
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春望》
杜甫(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
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石壕吏》
杜甫(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4.《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东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使至塞上》
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石壕吏教案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教学设计【优秀8篇】

石壕吏教案八年级语文《石壕吏》教学设计【优秀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规章制度、员工手册、创业计划、企划方案、心得体会、法律文书、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ployee manuals, entrepreneurial plan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leg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石壕吏教案八年级语文《石壕吏》教学设计【优秀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2024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石壕吏》教学反思

虽然学生常说姜老师的课本比班里很多学生写得都密密麻麻,但是我相信这是钟老师对我的严格要求,我也看过她的课本,真的是如此,听过她的课,也感叹她对于文本的挖掘到了“细”的不行的地步。也许,文本的深不在于深,那只是故弄玄虚的深,而应该是“细”。回去之后,准备翻翻实习的时候听过的钟老师执教的《藤野先生》和《与朱元思书》的听课笔记,好好体会。
张若虚只身一人,在良辰美景前,面对着苍茫宇宙,人显得多么的渺小。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或许是作者经过一番思索之后的所得吧,也是这首诗能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春江花月,良辰美景,美不胜收;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生命虽短暂,但各有精彩,同样是一种美;而作为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相思,虽然难免苦涩,但有值得牵挂的人,同时又被人牵挂着,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美。
语文:5.25《石壕吏》课件(1)(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五、说教程
(二)戏剧表演、语文实践(30分钟) A、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全班分为八组,每组六至七人。 1、组内全员参加。 2、想象丰富,有创意,合情合理。 3、补充一些事实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 节。 4、表演符合人物身份。 5、配合默契。 表演时,一组表演,另外七组根据文意和要求评 分,满分是五分。七组的评分结果相加为该组表演的总 得分。 说题目的:调动学生集中精力全员参与,又可培 养学生欣赏评价能力。
二、说学情
(一)学生对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只是一般性的 理解,没有深刻的感受。 (二)在领会诗中精炼语言上还有待于老师的点拨, 这过程其实 就是训练学生的 联想、想象的思 维能力的过程。
三、说教法
(一)创设情景、投入情感法。因为八年级学生 生活阅历、社会阅历都较浅,对诗人的忧国忧民的 感情只是一般性的理解。 (二)探究发现型教学法。自主探究诗中精炼的 语言、巧妙的构思,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 象的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戏剧表演法。一位语文大师说过“让感受 和体验成为学生生命的双翼。”通过戏剧表演的形 式,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 感。
五、说教程
B、疏通文意,组织表演 各组准备,注意先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 通理解文意,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排练。 分角色表演。 C、评分,培养鉴赏评价能力 评分标准,客观、公正,并且言之有理、持之有 据。 (三)背书比赛,事半功培(10分钟) A、形式。男与女的比赛,组与组的比赛。 B、进行比赛。 C、设题目的:背诵课文,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六、说反思
(一)体验深刻独特。这是一堂以学生实践为主 的语文活动课,全班同学人人参加,既作评委,又当 演员,看了七遍,演了一遍,印象深刻,学生真正成 了“课堂的主人”。 (二)进行了相关知识、相关学科的整合。除了 语文的特点(查工具书,疏通文意,想像,理解)外, 还动手表演,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如课桌当墙, 书包表身份等。 (三)培养了想象力,打开了学生思想之门,充 分地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 (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带来 了无比的快乐。一句话:学习的主动性加强了.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精选7篇-最新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7篇《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掌握重点实词,能够翻译全文。
3、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根据情节提示能复述故事甚至进行背诵。
5、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
6、通过合理联想补充石壕吏的语言描写,理解以侧面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翻译疏通全文;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想象补充石壕吏的人物语言与神态。
教学难点:理解以全侧面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回顾所学: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杜甫的两首诗,初步了解了杜甫这位诗人。
他早期的作品风格热情奔放,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深沉含蓄,抑扬顿挫。
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的这首诗,与《春望》是同一个时期的,都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写的,不同的是《春望》是借景抒情诗,而《石壕吏》是叙事诗。
那么诗人又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抒发他怎样的感情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出示教学目标)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壕逾邺戍惟妪衰应泣咽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3、播放多媒体音频朗读课文,让学生大概感知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朗读课文4、呈现学习目标:通过自学掌握文言实词,通过合作学习翻译全诗(教师指导疑难字词句的翻译)【逾】越过【老妪】老妇【一何】多么【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犹得】还能够【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新】最近【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泣幽咽】(有人)低声地哭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5、合作完成课文的翻译(多媒体展示课文翻译和重点词语的翻译,以便学生矫正)三、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根据同学们所理解的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这首诗的大意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
《石壕吏》人教八上

《石壕吏》人教八上1.《石壕吏》人教八上篇1张笑天《石壕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古体诗在停顿和节奏上的特点,能准确、有感情的进行朗读。
达到熟读成诵。
2、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体会诗歌精练传神的语言和作者的复杂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他,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年轻时曾发出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可是命运多舛,屡屡失意;他,人到中年却因一场史无前例的战乱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他,在晚年悲守穷庐、贫困潦倒,却仍然心忧天下,最后孤苦伶仃地客死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上。
他,开创了现实主义诗歌的新局面。
他的诗因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被称为“诗史”,他本人更被后人誉为“诗圣”。
请问,同学们,我说的是哪一位诗人?由此引出“安史之乱”,引出“三吏三别”(出示幻灯)。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吏三别”中最著名的一首——《石壕吏》(投影课题、作者)。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2、指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读,准备做点评。
指名学生点评,然后询问学生朗读诗歌要注意什么?3、明确古诗朗读的方法(出示投影):①读准字音,读得顺畅——第一步②把握节奏、停顿与重音——第二步老翁逾墙走听妇前致词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③注意语速、语调,读出感情——第三步为了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我们共同了解一下有关的背景资料(出示投影)4、指名再读一遍课文,看有没有读出感情来。
5、让我们听一遍录音,进一步感受一下诗歌朗读的魅力。
6、自由朗读一下课文,看有没有受到启发或感染。
7、学生跟着录音读一遍。
读完后追问:读出了诗中人物的什么感情?明确:老妇——苦差吏——凶8、全班齐读一遍课文,再一次感受一下诗歌的情感力量。
三、品味语言: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诗人仅用120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炼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有些词可谓一字传神。
(出示投影)想一想,下列划线的词用哪一个好?说说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
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 话概括本诗的主题吗?
全诗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地描绘,揭露 了官吏的残暴,反映了人民的苦难。
你说我说:
作者耳闻目睹了石壕吏捉人的全过 程,但他始终却做了一个旁观者,你如何 评价?
这个故事反映了战争给 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那么, 你如何看待战争与和平呢?
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清的疾苦,
怎样知道的?
一家三男被征 …… 听妇前致词 二男新战死 寡媳衣不遮体
老妇一家三男被征,说明了什么? 三男已死二男,又说明了什么?
说明兵役之苛酷及战争之惨烈。
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 的,而是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 试据此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课文插图
(齐读最后一节)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 “如”字用得很含蓄,假如没人哭 作者为何有此感觉?假如有人在 哭,那么会是谁在哭呢?
归纳小结
暮――投宿――开端:有吏夜捉人 夜――住宿――发展: 听妇前致辞 夜久 高潮: 请从吏夜归
天明――告辞――结局:独与老翁别 线索:诗人的行踪
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请在文中找出语言根据来说明)
对战争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深表 同情,对统治者压迫老百姓的残暴行径极 为不满。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主要叙述了差人乘夜来捉人,连衰老的 老妇人也被抓去服役的惨事.
给下列字注音:
吏:
邺: 咽:
泣:
lì yè yè qì
逾: yú
shù 妪 : yù
戍:
疏通文意:
、画出难懂的句子,与同桌交流, 然后举手发问。
、翻译课文 、准备复述故事。
傍晚时分(我)投宿到石壕村,遇到有差役趁着夜色来 抓人。老头(听到声音)便越墙逃跑了,老妇走出屋去应门。 差役叫得多么凶狠,老妇啼哭得多么痛苦。 (我)听到老妇走上前说:我有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 了。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活着 的不过是苟且活着,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家里再没有别的 (男)人了,只有个还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所 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可是)出出进进没有一件完整的 衣服。我这老太婆虽然已年迈力尽,请让我今晚跟你们一 起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赶上)准备(明天)早 晨做饭。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有人) 低声哭泣。 (等到)天亮登程赶路时,只有同那个老头告别了。
走进石壕村——
复述故事:
不要求逐字逐句翻译, 说出大意就可以了。
(齐读第一节)
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写 了几个人几件事?哪一句预示有一 场灾难降临?
四个人,四件事。 有吏夜捉人
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 举动?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捉人
(齐读第三节)
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诗人是
杜 甫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悲壮,语言瑰丽 精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 峰,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真实深 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这转折过程 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 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的 社会矛盾,历来被誉为“诗史”。
写作景
《石壕吏》的写作背景是唐朝安史之乱时期。
道不完的灾难,
我们要珍惜和平, 保卫和平, 让白鸽飞遍全球, 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 幸福之中
集体背诵全诗
作业
一、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提示]石壕史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 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 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 故事情节。
石壕吏
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争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 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 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 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 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 声。杜甫这番经历写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三吏”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2)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3)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石 壕 吏
杜 甫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法指导
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记忆, 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 大的现实主义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