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
国际投资学 第十二章中国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

寻求资源优势
寻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寻求先进技术;利用国外资 金;获取信息。
寻求环境优势
政策优惠;产业群集;追求效益
发挥自身优势
技术优势;传统产品优势;低廉产品成本优势。
其它非经济性质因素
(四)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方式选择
股权投资
主要从企业自身实力(技术上是否先进、产品的竞争 力、规模的大小、管理水平的高低)和东道国的投资
中国问题
美国高盛公司研究报告称,只需保持当前发展态势, 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21年超过美国。不过,世界经济 增长的发动机下面也潜藏着危机。虽然中国央行制定 了贷款限制措施,经济过热的隐患依然未能消除;城 乡、个人收入之间的巨大剪刀差也令发展失衡,危及 社会稳定;环境污染更加恶化。另外,中国股市缺乏 独立、有效的监控机制,政府操纵股市;原料不足、 能源缺乏等一系列问题都为中国经济制造了瓶颈。
风险
法令、税制、汇率、通膨、贪污及文化,太独特也太複杂,对外 来投资人是最大挑战。
印度——世界办公室
印度被认为是亚洲经济奇迹的象征。自1991年经济改 革以来,印度GDP一直呈稳步增长态势。而且印度是世 界上人口第二多的民主国家,6000多家上市公司也使 其股市规模空前壮大。在过去的20年间,印度经济以 每年平均5.6%的速度稳定成长,而在经济前台的背后 ,是一支高素质的就业大军。据初步统计,西方企业 在印度约2300万高校毕业生眼中越来越富有吸引力。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外资企业 中外合作开发 外商股份制企业
其它形式
(三)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历程
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基本格 局是合作经营占优势,合资经营次之,独资经营刚 起步,合作开发则很少。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一波三折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1.中日两国的敌对(1949—1971)二战后,日本处于美国的占领之下,《旧金山和约》签订后,日本吉田政府于1952年4月与台湾当局缔结《日台和平条约》,建立了所谓“外交关系”,从而为中日关系正常化设置了新的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领导人决定采取民间先行、以民促官、渐进积累的方式,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
1952年6月,中日签订了第一个战后民间贸易协定。
1953、1955、1958年又签订了三次民间贸易协定。
但1958年的“长崎国旗事件”一度导致中日贸易中断。
由于双方对发展经贸关系又很强的需求,1962年廖承志与高崎达之助签署了《中日贸易综合备忘录》,即L—T备忘录。
1963年中日友好协会成立,积极开展中日民间交流。
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中日关系受到严重冲击。
回顾中日邦交正常化前29多年的两国关系,可以清清楚地看到中日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制约。
第一是冷战这一国际大环境;第二是日美关系;第三是日台关系。
2.中日关系的蜜月时代(1972—1991)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剧变。
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感到震撼,谋求同中国邦交正常化的呼声高涨。
1972年9月,田中首相访华,双方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两国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1978年8月,两国又签署了《中日友好和平条约》。
10月,邓小平访日。
中日关系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1周年。
从表面上看,中日早已和解。
但是,这些年来的事态发展证明,这两个国家远没有实现真正的和解。
究其根源,是因为中日的和解,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从上至下的安排。
两个国家的领导人为了共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引导了41年前的正常化。
但是,从上至下的和解往往是脆弱的,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没有对过去战争历史的起码认识和反省,没有民间社会真正的对话和沟通,没有国民教育的反思,历史的旧恨随时可以被重新激活。
中日经贸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前言二战结束以来,日本在举国废墟,满目疮痍的情况下,不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复兴,更是在短短的数十年中一跃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其发展速度堪称奇迹。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自1972年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特别是中国自1978年底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日两国的经贸合作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价值观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同。
就中日双边关系而言,两国谁也无法否认对方的客观存在和与己方利益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广泛而深刻的相互依赖关系。
中日两国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经济互补关系和相互依赖关系。
由于种种原因,中日经贸关系出现过许多问题,经过两国的不懈努力,求同存异,中日经贸合作朝着令人满意的方向走来,两国经贸摩擦的阴影也逐渐消散。
但这并不代表两国经贸关系中的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在与日本的经贸合作中仍然要面对许多分歧和问题。
这无疑是我国对外经贸发展中的一大障碍。
因此,在当前世界经济、政治局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正确而清醒地认识中日经贸合作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对于我国实现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尤其是平稳健康地渡过当前全球金融危机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中日经贸合作的现状分析(一)中日经贸合作的发展历程自二战结束至今的六十余年里,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往有了很大发展。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日之间的经贸往来经历了从民间交往到半官方半民间交往再到官方交往的变化,特别是1972年中日复交以来的三十多年,在两国政府和经济界的共同努力下,两国的经济关系更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贸交往领域逐步扩大到了商品贸易、技术贸易、企业投资、资金合作等广泛的领域。
回顾这六十年来中日经贸交往的过程,从经贸关系的性质来看,以1972年中日复交为分界线,可分为民间交往时期和“政府主导、官民并举”时期。
日本对华投资特点及对策研究

行业 对外 资的限制 , 日本租赁行业对华投资也呈现 出大幅增
长趋势 。 3从 投 资 动 机看 , 阶 段 日本对 华 投 资战 略 是 : 中 国 由 . 现 使
身国际竞争力和本 国国情 . 华直接投资也进行 了结构性调 对
用型” 投资 。自 2 0世纪 9 O年代中后期 以来 , 随着 中国外资政
策 调 整 , 动 力 成本 升 , 民 币升 值 . 国 日益 增 强 的 生 产 劳 人 中
是随着 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 国内产业结 构升级 以及 面对欧美
和 中 国企 业 的 竞 争 , 日本 不 得 不 调 整 对 华 投 资策 略 , 入 2 进 l
摘
要: 日本 对 华投 资 始 于 2 0世 纪 7 代 ,0年 来 , 华投 资 策 略 发 生 了变 化 , 体 表 现 为 日本增 加 了对 比较 0年 3 对 具
优势产业和服 务行 业的投资 , 中国转变为市场导 向型的研 发基地。 使 同时, 日本对华投 资也存在一 些问题 , 了更好地 为
场, 并逐 步建立从研发到生产销售 以及售后服务的系统的投
资模式。
二、 日本在 华投 资 的重要 问题
同时 , 日本 企 业 对 华 投 资 也 日益 暴 露 出一 些 问 题 , 以 可 概 括 为 以下 几 点 :
菱东京 日联银 行早 在 20 0 5年 中国银行上市时斥 资 1 亿 美 . 8 元入股 ,为 20 0 5年上半年 日本对华投 资增 长贡献 了 l.% 3 1 份额 , 并于 2 0 0 7年在中国取 得独立法人银行资格后 , 其上海
自 17 年 起 , 99 日本 开始 对 华 直 接 投 资 。3 来 , 0年 随着 日 本在 华 投 资 的增 加 , 日经 贸 关 系 不 断 向前 发 展 。在 投 资 总 中
第十二章国际投资与中国介绍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程
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经历了兴起与渐进发展、缓慢渐进发展阶段(1979-1992)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始于1979年。1979年11月, 中日合资的“京和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在国外开办的第 一家国外合资企业。 1985-1991年批准海外投资的企业数量分别为77 家、92家、124家、169家、119家、157家和207家 ,1992年达到355家。这个阶段,中国参与海外投资的 企业类型大幅度增加,投资的领域进一步拓宽,如三九集 团、小天鹅电器公司、TCL、海尔、华为等,先后走出国 门参与跨国经营。
(一)起步阶段(1979-1986)
外商投资主要来自港澳地区,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项目和宾馆、服务设施等第 三产业项目居多。大部分集中在广东、福建两省以及其他沿海省市,内地吸收外 资则刚刚起步。
(二)稳步发展阶段(1987-1991)
中国吸收外商投资的结构有较大改善,生产性项目及产品出口企业大幅度增加 ,外商投资的区域和行业有所扩大,台湾厂商开始对大陆投资并逐年增加。
(五)成熟稳定期(2001年至今) 1.2001年加入WTO。完善了相关法规体系,改 善了外资的法律环境 2.跨国公司进一步扩大在华投资
跨国公司进一步扩大在华投资,提高中国在其全球战略中的地 位,将中国纳入其全球生产和销售网络,推动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 中心。近几年,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出现了新特点:加速进入中国, 全面推进中国市场战略,调整投资地域;提升中国的重要性,大幅 度增加投资;进行大规模、系列化、长期化投资;投资方式多样化 ;投资管理体制一体化;强化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加快在华技术转 让步伐,开始自觉转让技术;对投资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等。 跨国公司在华的发展已经历了营销本地化阶段、制造本地化阶段 和投资管理本地化阶段三个阶段,目前正处于研发本地化阶段,今 后,将向经营管理中心本地化阶段发展。最终,跨国公司将在中国 建立起构成其全球网络的营销、制造、研发和经营管理等节点,实 现本地化与全球化的全面结合。
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20年来的实.

前言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
20年来的实践表明,包括日本在内的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这不仅是我国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学习国外先进的经营方法和管理经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我国改革开放,迅速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重要举措。
日本是世界经济大国和资本输出大国,在制造业应用技术方面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由于日本是我国最大的贸易对象国,又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所以从80年代起,我国就一直对日本投资抱很大的期望,在吸引日本直接投资方面倾注了很大的努力。
从总体情况看,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了很大的发展,日本也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投资来源国之一。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对扩大中日经济关系、加强中日经济合作,促进中日友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受到了中日双方的重视和欢迎。
与此同时,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在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技术转移以及投资环境、当地经营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促进中日经济关系、中日经济合作、中日友好的发展和加强,中日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多年来一直重视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调查和研究,笔者对这方面的调查和研究也很感兴趣,在《世界经济》、《世界经济与政治》、《日本学刊》、《现代日本经济》等刊物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
尽管如此,但个人总觉得对这方面的研究很不深入,一些问题,特别是对在华日商投资企业(日系企业),国内外都很少有人进行研究。
1988年—1989年,笔者在承担辽宁省社会科学“七五”计划项目《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研究》、撰写《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概论》时,虽然已经认识到了这方面研究的必要性,其后也一直收集这方面的资料,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一直未能进行系统的研究。
1997年有幸得到国家社科规划·基金的资助后,终于下定了进行这方面研究的决心,并在完成国家下达课题《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与中日经济合作》的基础上,完成了本书的写作。
第十一、十二章 外国投资法 海外投资保险制度

2.保险人(海外投资保险机构)
(1)政府机构作为保险人 如:日本、新西兰、瑞典等国 (2)政府公司作为保险人 如: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 OPIC— (OPIC— Overseas Private Investment Corporation) Corporation) (3)政府与国营公司共同实施保险业务 如:联邦德国和法国
2、发展中国家的外资立法 管制多、限制多 鼓励多、优惠多 3、俄罗斯及中东国家的外资立法 放宽外资进入限制 加强对外国投资保护 给予外国特殊鼓励 4、中国的外资立法 总的趋势:放松管制、逐步自由
三、我国对外商投资的法律保护
可分为两个方面、三个层次。 两个方面是指我国国内法上的保护和我国签订及 参加的条约所提供的国际法上的保护。我国已对 外签订了130多个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近100个双 边税收协定;参加有关国际公约和组织,如《承 认与执行外国裁决公约》、《MIGA公约》等。 三个层次是指国内法中根本法(宪法)、中央一级 制定的专门立法(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等) 及地方性法规。 所以,我国对外国投资的保护不仅依国内法实施, 而且还承担了条约义务。
第十一章 资本输入国外国投资法
一、外资法的概念和立法体例
1、概念:从广义上说,外资法是指资本输入国 (东道国)制定的关于调整外国私人直接投资关 系的法律、法令、条例、细则、规定、管理办法 等规范的总和。 其中,不仅包含关于外资的待遇和保护的规范, 也包含对外资审批和管理的规范,还包括解决争 端的规范,以及其它性质的规范。同时,它也是 国际投资法的主要渊源。
4.保险对象
③海外投资必须符合投资者母国的本身利益。 By statute, and consistent with overall policy, U.S. government policy OPIC does not participate in projects subject to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履行要求)that would substantially reduce the potential U.S. trade benefits of the investment.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华工矿业投资及掠夺

( 简称 “ 满铁 ” 为 中心 的重 工业 企业 集 中了一批 工 业资 ) 金, 但就 全 部 在华 E资 而 言 , 纺 织 业 仍 是 重 点 所 在 。 t 棉
“ ・ 八” 变后 , 九 一 事 随着 战争 的 需 要 , 日本 对 发 展 东 北 以
发公司独 占全满地下 资源 的开发 ; 满洲采金株式会社 独 占
中 图分 类号 :4 9 F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2 7 20 )6— 0 2— 5 10 4 0 (0 8 0 05 0
抗 日战 争 时期 日本 侵 华 工矿 投 资 已完 全 纳 入 侵 略 战
日资企业中 , 东北 的重 、 化工业在全 国占据了优势 , 东北 的
争的轨道 , 他们一方面加紧对沦 陷区民族工业及资源 的掠
夺, 一方 面增 加 对 军 事 工 业 及 与掠 取 资 源 有 关 的 工 矿 业 的 直接 投 资 。其 基本 指 导 思 想 是 发 展 东 北 , 发 关 内 , 开 以最 快 的速 度 掠 夺 中 国 的经 济 资 源 , 为其 漫 长 的军 事 战 线 提 供
刘 国 良
江 苏广播 电视 大学 , 江苏 南京 2 0 3 10 6
摘 要 : 日战 争 时期 ,l 抗 E本侵 华 当局 一 方 面 加 紧对 沦 陷 区工 矿 业 的 掠 夺 和 榨 取 , 一 方 面加 强 对 与 掠 另
夺资源相关的工矿业的直接投资。 日资在 华形成 了以 2 O个垄断性企业 系统为核 心的殖民掠夺与为侵略战争 服务的投 资经营体 系, 完全控制 了沦 陷区的经济命脉 。 关键词 : 日战争时期 ; 抗 中国; 工矿业 ; 投资 ; 掠夺
日本政 府通过 由政府 直接领 导的 “ 特殊 会社 ” 准 与“ 特殊会 社” 面控 制 了 日资在 华活 动。这些会 社都 是独 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日本对华投资概况
图1
日本对华投资金额的变迁(单位:万美 元)
图2 日本对华投资项目数量的变迁(单位:件)
1、日本对华投资的过程
1).1984~1985 年间的第一次对华投资热潮 此阶段,日元升值,日本企业在日本国内生产的产品不再具 有竞争力,所以许多日本企业开始考虑把自己的生产基地向 海外转移。这时候投资的主要地点是大连,因为从地理及历 史的角度而言,日本和大连间有很深的渊源,且大连的日语 人才资源相对其他城市而言较为丰富,所以日资企业大多集 中于此。日资投资的主要行业则集中于食品加工、纺织和杂 货等产品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同时,中国国内的 与外企投资相关的法令、法规建设逐步完善, 中国经济整体 自改革开放以来也慢慢步入正轨,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日 本企业的对华投资由尝试向实际行动转化。仅1984 年1 年 间的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的数量和金额,就超过了前5 年的总 和。1985 年全年的投资数量又增长了一倍。
2、日本对华投资的特征 1).20 世纪90 年代前半期, 日本是中国吸引外 资活动中最重要的投资方之一 在所有外资投资排名中,1992 年日本的投资数量处 于第二位,投资金额处于第五位;1994、1995 年 中,日本投资数量超过美国成为第一位,投资金额 仅次于美国处于第二位,超过了英国。到了1996 年 以后,日本对华投资的数量和金额上都有所减弱, 排名也随之下降,这主要是受日本国内经济及亚洲 金融危机的影响所致。但是,从日本企业对亚洲整 体投资的角度来看,1999 年度对华投资金额有所下 降,而投资数量仍保持在第一位。
2、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情况
图表Ⅰ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变化(按国际收支计算)
60, 000 (100万美元) 50, 000 40, 000 30, 000 20, 000 10, 000 0
〔注〕由于美元换算方法的差异以及直接投资的定义变更,严格来说,数据没有连续性。 84~94年按美元换算使用公布的数值。95年是按照日元换算每半年进行一次计算;96 年以后是根据日银银行交易、中期平均比率每季度进行一次计算。 〔资料〕根据《国际收支状况》(财务省)、《外国外汇行情》(日本银行)编制。
2)、日元升值影响 从1985年广场协议至1987R元,九十年代 迫于美国的压力再次从1993年的1美元=124.8日元 升值到1995年的1美元=96.45日元,突破了百元大 关。 日元升值,意味着日元在国外更具有购买力,同时 也相当于外国商品或者劳动成本都将变的更加便宜, 国内工资高涨,为了降低成本,日本企业转移生产 能力,在国外进行投资,而作为本身劳动力成本低 廉的中国,更是日本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的 重要原因之一,同元升值的过程也是日本对华不断 进行投资的过程。
2)、产业投资因地区和国家而异 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和存量来看,日
本企业投资的主要目的地是北美、欧洲和亚 洲三大地区。对制造业的投资则主要集中在 亚洲,其次是北美。自1999年起日本对亚洲 制造业的投资比重始终保持在60%以上。而 日本对非制造业的投资则重点放在欧洲。
尽管日本对三大地区制造业的投资均占有一定的比 重,但投资产业却有所不同。如日本企业1950年代 开始的海外投资是以国内边际产业转移为目的的投 资,主要集中在亚洲,如纺织服装业。因而,亚洲 国家或地区的日资企业基本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及 大量的加工贸易产业,如电子和电气设备制造业。 1989年之后,随着日本国内产业的不断升级,日本 对亚洲的投资也开始转向电气机械和运输设备制造 业以及化工、金属和机械产业。但日本企业对北美 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投资则始终以资本、组 装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投资为主,如汽车制造业等。
2).进入20 世纪90 年代后,制造业成为日本对华投资的 主方向 截至20 世纪80 年代末期,日本对华投资要以服务业等非制 造行业为中心, 此方面的投资额也大多超过了制造行业。但 是,1991 年以后,对制造业的投资金额和数量都超过了非 制造行业。到了1997 年3 月末,在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总额 中,对制造业投资约为61.0%,远远超过了非制造业投资的 35.9%。1990 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有46%投向制造业, 1991 年以后对制造业的投资高速增长,到1993 年猛增到了 空前绝后的81%。此后一直到2008 年,对华制造业投资平 均在70%以上。上述数据表明, 日本对华投资的主要行业领 域是制造业,中国是日企海外加工与制造的最主要基地之一。 就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化而言,主要集中于机电、汽车零部件、 服装、钢铁、化工、食品加工等相关行业。
4)、日本国内需求不足、经济萎靡也是日本来华投 资的重要原因。 日本经济从20世纪90年代直至现在一直处于经济低 迷状态,特别是在亚洲会融风暴时的1997年和1998 年达到了战后同本经济增长率最低的水平,分别为0.4%和1.9%,经济低迷导致日本国内呈现一系列 的经济现象:同本工人收入水平下降,从而导致购 买力下降,即国内需求减少,需求减少将直接导致 生产相对过剩,从而投资者会减少在国内的投资, 而当时的中国经济正在迅速崛起,因此日本内需严 重不足,日本投资者将投资目标转向需求旺盛的中 国。
3).与国内产业升级密切相关 日本企业进行海外投资与日本国内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对 外投资战略等因素密切相关。日本对外投资的产业也因不同 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状况而有所不同。 按小岛清的边际产业转移理论,日本在华直接投资的产业是 由于在日本国内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劣势或衰落地步,为了 维持产业的长效机制或者为了达到产业的利润最大化,将这 些产业转移到不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从日本的实际发展 情况来看,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当时同本国内纺织工业和 钢铁等制造业部门基本处于饱和的状态,如果继续扩大投, 不仪难以提高效率,甚至很难再维持现有的效率和利润,因 此只能向外投资。而同时日本国内出现了一批新兴产业,信 息通讯产业逐渐规模化发展,不仅满足了日本国内产业的发 展,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
第十二章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
一、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况
日本对华投资下降及海外投资转移是由诸多
因素造成的,除东道国经济发展及投资环境 等因素的影响外,也有跨国公司及其母国国 内经济发展、投资战略转变等因素的影响。 相比之下,后者对海外投资起到更为重要的 作用。
1、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
1)、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 1980年代中期,随着日本对外贸易顺差不断扩大, 日本遭遇的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加之《广场协议》 签订后日元急剧升值,造成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迅速 增长。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统计,日 本对外投资额从1980年的46.93亿美元猛增至 1989年的675.4亿美元,提高了13倍多。日本一 跃成为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国之一。截至 2006年底,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已达到 4496.80亿美元。
日本在欧洲和美国汽车制造业的投资统计显示,1980年代和 1990年代初期,日本丰田、本田和尼桑三大汽车公司分别在 美国和欧洲投资设立了13家汽车公司和8家汽车零部件公司 (美国9家、英国4家);而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则位于英国(4 家)、法国(2家)、德国(1家)和意大利(1家)。在1951年- 1995年的45年里,特别是在1980年以后,日本对美国运输 设备产业的投资累计达到68.49亿美元,约占日本对海外该 产业投资总额的37.08%。另据日本财务省对北美“按行业 对外直接投资”的统计,1999年-2003年间,日本对北美 电气制造业的投资额累计达238.29亿日元。仅1999年的投 资额就高达160.61亿日元,分别约占当年日本对北美制造 业投资额及对北美投资总量的73.51%和57.85%。由此可 以看出,日本企业对欧洲和北美制造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运 输设备产业和电气及电子设备产业。
4).2000~2005 年间的第四次对华投资热潮(中国加入 WTO) 自第三次投资热潮后,1997 年爆发了席卷全球的亚洲金融 危机。日本的银行业、证券业也陷入了破产冲击,日本国内 经济跌入了低谷。受其影响,1997~1999 年间对华投资也 大幅度衰减。但是, 随着1999 年中美达成了中国加入WTO 的合作意向, 并于2001 年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享受 到了平等的成员国待遇,但也促使我们与国际相接轨, 使外 商的整体待遇面有明显改善:根据承诺,我国逐步降低了关 税,对外资企业也实行了国民待遇,放宽整个市场的准入标 准,为我国吸引外资创造了制度和政策等良好的软环境,降 低了外资进入我国的投资成本和风险。这些变化增强中国在 吸引外资角度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对此时期日本对华投资产 生巨大的吸引力。自此,日本企业的对华投资又一次进入了 高潮。
3).1991~1995 年间的第三次对华投资热潮 形成这一投资热潮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政府根据实地发展 需要, 于1990 年4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并实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 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的决定》;1991 年起设立了新的经济开发区—上海浦东新区。这些举措都充 分表现了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不变性和持续性,有效地为外 资入华注入了信心。除了优秀而丰富的劳动力条件外,这一 阶段中国国内的社会基础设施也得到了相对良好的改善。同 时,这一阶段国际资本市场日元汇率激增的形势,也为日本 企业加大对华投资起到了有效地促进作用。1995 年全年, 日本对华投资数量770 件,投资金额达到了历史新高的 459200 万元,形成了对华投资的最高峰。这一时期,日本 对华投资的主要地点除了大连以外, 还聚集于珠江三角洲。 投资的行业除原有的食品、杂货、纺织等行业外,还有机械、 电子、电器、交通工具(如摩托车、汽车等)。
达到过去最高水准
84
86
88
90
92
94
96
98
2000 2002 2004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