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讲义的适度规模

合集下载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经济效用研究The Economic Utility of FDI since the Reform andOpening-up in ChinaApril 2012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国际直接投资日益频繁,投资流量、规模迅速扩大,对整个世界经济格局的变革产生了深刻影响。

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吸引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数量逐年增加,引资额已连续多年位居发展中国家的首位。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无疑已然成为世界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已然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发展新格局,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站在历史沿革角度,运用历史眼光正确看待外商直接投资的历史、现在及未来,对改革开放30年的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发展历程的重点进行梳理。

通过历史比较,对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期的作用得出综合评述,本文力求在每一章节做到条理分明,层次清晰。

本论文拟分五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前言。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介绍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学界有关外商直接投资经济效用研究方面的成果和文献综述;课题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研究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发展历程及特征。

包括基于历史角度,回顾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五个阶段发展历程;在华直接投资来源地、投资方式、产业布局、区域分布四个方面的特征分析。

第三部分: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分析。

首先从宏观角度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经济效用,然后选取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与中国技术进步、产业发展、市场化改革等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第四部分: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分析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进程中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产生的结构风险,如外资进入与国家经济安全、不均衡分布扩大经济水平差距、产业结构失衡影响工业结构效益;日趋受到普遍关注的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

第六章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与我国引进直接投资战略的调整

第六章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与我国引进直接投资战略的调整
1、新形势下我国利用外商投资的战略调整 (一)加工贸易项目将从制造劳动密集型产品
为主向国际型产品开发制造基地转变 (二)吸引外资将从单纯设厂开店上升到鼓励
跨国公司设立区域总部及投资公司、研发中心。
第三节 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战略调 整与对策建议
(三)利用外资将从东部向中西部辐射形成全 方位开放的态势。
行就业证管理。
第三节 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战略调 整与对策建议
二、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新出台的政 策
1、修改《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 营企业法》
新法变动主要表现在: (一)放宽企业设立条件 (二)规范企业采购行为 (三)取消外汇自行平衡规定
第三节 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战略调 整与对策建议
(2)外商在对华直接投资中日益重视商标战 略,靠商标等无形资产换取有行的巨额利润。
(3)外商利用中国行业和地方竞相争夺外资 的氛围,在中国支柱产业内踊跃投资以加紧挤 占中国市场,并在某些行业的市场控制方面处 于优势。
第三节 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战略调 整与对策建议
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回顾 1、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侧重以优惠政策吸
第六章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与 我国引进直接投资战略的调整
第一节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 及其主要特点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 1、1979-1986年间的起步阶段 2、1987-1991年间的稳步发展阶段 3、1992-1996年间的持续快递快速
发展阶段 4、1997年以来利用外商投资的调
(三)外商投资企业的商品出口优 化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
第二节 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经济 发展中的主要作用与问题
(四)扩大了就业机会,并在一定 程度上提高了就业质量
(五)增加了政府税收 (六)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第九章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

第九章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

1991 合 计
12978 41583
119.77 476.34
43.66 232.89
(三)1992-2001年:以市场与产业吸
引外商直接投资

1992年以后,出现了高潮。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巡重要讲话,奠定了进 一步改革开放的基调。 同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 北京召开,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 接着,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以发展市场经济为 基础的外商投资政策。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64 031
36 902
10.77
6.21
602.18
299.35
8.55
4.25
其他
30
0.01
185.28
2.63
四、方式结构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方式主要有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投资股份 制公司、中外合作开发和BOT投资方式等。但前三种 方式是最主要形式。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为主。 1979-1983年,占45.08%(项目数)。 8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从90年代起,合资方式大幅 增长,成为主要方式。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外商独资方式逐 步占据主导地位。项目数比重由1984年的 1.2%,上升到1999年的48.47%。 2000-2006年间, 比重分别为54.14%, 59.84%, 64.89%, 65.6%, 70.3%, 73.4%和 72.7%。 截止2006年,三种投资方式实际使用外资金 额所占比重分别为35.71%,13.28%和46.66% 。


2.1991年后 1991年《外商投资企业与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对涉 外企业实行了税率、税收优惠和税收管辖权的统一适 用。 按照新税法的规定,中外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外商 独资企业及外国企业一律以30%的比例税率纳税,另 征收3%的地方所得税,合计税率为33%,并统一税收 优惠待遇。 1994年我国实行新的工商税制改革,在流转税方面停 征工商统一税,对内外企业统一适用征收增值税、消 费税和营业税。 2008年1月1日起,实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将内 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消除了内外资企业 的所得税差别。

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问题探讨

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问题探讨

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问题探讨作者:陈智聪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4年第8期陈智聪一、我国外汇储备增长概况(一)总体规模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 年3 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95 万亿美元。

这一数据较2013 年末增长了1300 亿美元。

(二)规模快速扩张的原因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究其原因:一是我国经济运行的良好表现,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吸引外汇资金大量流入;二是我国建立更加稳定的、透明的、可预期的市场环境,极大地改善了对外开放的形象,增强了海内外对我国经济前景的信心。

二、外汇储备合理规模的理论分析(一)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对一个国家来说, 如果外汇储备不足,往往会引起国际支付危机,如果长此以往,将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如果外汇储备过多, 则会损害经济增长的潜力,影响其经济发展。

目前,很多学者用著名的外汇理论来界定我国外汇储备的合理规模,主要有以下几点。

1.比率分析法特里芬以储备需求随贸易增长而增加为依据,提出用储备是与进口额的比率来预算外汇储备的合理规模,这一方法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采用,通常认为能应付3 个月进口额的外汇储备就可以算是发展中国家的理想水平。

2.储备-债务比例法由于外汇储备的作用在于偿还一国的对外债务,外汇储备规模应与外债的规模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外汇储备规模大约等于全部外债的40%。

3.目标区分析法综合考虑进口额与外债余额,国家干预外汇的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并界定好各因素与外汇储备间的比例关系的上下限,从而得出合理的目标区域。

(二)外汇储备规模过大的利弊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出现的迅速增长趋势,国内外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认为这种趋势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

现阶段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对我国具有众多积极的影响。

一是规模巨大的外汇储备是抵御国际风险的坚实物质基础,否则,我国应对国际经济挑战的难度就会加大。

二是有利于增强国内外对我国经济和人民币的信心。

我国利用外资适度规模的确定

我国利用外资适度规模的确定

我国利用外资适度规模的确定
刘欣华
【期刊名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年(卷),期】1991(000)004
【摘要】一、我国利用外资适度规模的衡量标准衡量利用外资规模是否适度,主要通过衡量外资使用的累积结果——外债余额进行的。

国际金融机构对“适度”制
订有很多评价标准,综合考虑,有以下几方面。

1.偿债率。

它是指一国利用外资的还本付息占当年出口收汇的比值。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和总结,把20%的偿债率作为外债的安全线(或警戒线),这已为世所公认。

【总页数】4页(P70-73)
【作者】刘欣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5.4
【相关文献】
1.我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目标确定方法研究 [J], 王强;张秋龙
2.关于九十年代我国利用外资规模,结构和增长速度的确定 [J], 肖海泉
3.商务部我国保持利用外资规模面临不确定因素 [J],
4.我国利用外资的适度规模与管理 [J], 林筱文
5.略论我国利用外资的适度规模 [J], 黄文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空间相关的度量及政策建议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空间相关的度量及政策建议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空间相关的度量及政策建议肖光恩;赵月【摘要】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FDI in China have witnessed a great unbalance growth, and these distributions of FDI are seriously spatial correlation on the cross section, say based on the individual province.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indexes show that FDI are spatially clustered between coastal provinces and FDI are primarily dispersed between inland provinces. To promote the balanc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DI in China, the adjustment of location and industry policy of FDI must be connected with the optimization of localized investment environment and localized industry competitive advantage respectively. Local government also must eliminate or restrain the serious competitions and speed up the mutual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文章运用空间相关指数度量的结果表明,沿海省市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具有很强的空间相似性特征,而内陆省市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则具有很强的空间离散性特征。

外商对我国直接投资的规模分析

外商对我国直接投资的规模分析

直保持 着高速增 长 , 这样 的速度意 味着 日益增
长的市场 和 巨大的投资 机会 , 使外 国投资 者看好 中国中 长期 增 长潜 力 , 资迅速 进 入 我 国 市场 。 外 () 2 高关 税和 国内企 业缺乏竞 争力 给外商 直接投 资提供 了较 多机会 。 虽然 我国的关税 一再降低 , 但 中国的平均关税水平仍高于发展 中国家 的平均 水 平, 高关税 促进 了大 量 贸易替代 型直接投 资的进 入 。同时 , 虽经过 二十年 来的对 外开放 , 我国包 但 袱沉重的 国有 企业在外资企业面前仍 显竞 争意识
1 79 9, 9 1 1 7, 01
51 . 3 00
5 1 02 2. 41 5
42 7 5 .5
4 4. 3 5 6 44 0
20 0O
2 53 2, 2
67 2
48 0
数据 来源 : 经 贸部 外 资统 计 。 外
作 者简 介 : 金旗 ( 9 3 男, 京金 融 专科 学校 国际 金 融保险 系讲 师 研 究方 向: 何 1 7 一) 南 国际 贸 易理论 。
38 . 5 4 48
1.9 76
9 6 .1 1 .1 4 9 1.6 95 2.4 24 2 .1 3 4 3.4 19 3 .9 3 3
商直接投 资数额较少 ,9 9 1 7 —— 1 9 年 1 90 2年间 .
中 国实际 利用 F I D 的累计 数额 只有 2 6 9 0 . 2亿美 元, 平均每年不过 1 7亿美元 。从 9 年代初期 起 , 0 中国吸收的 F I D 数额 急剧增长 。19 年 , 9 2 实际利 用外资额达 I 0亿美元 ,9 3 1 1 9 年达 2 5 1 7 . 5亿元 ,

中国引进外资要“适度”

中国引进外资要“适度”

中国引进外资要“适度”毋庸置疑外资的大量进入对内资、外资都极度匮乏的正处于改革初期的中国来说,外资的引进大大的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为国内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但是盲目、过度地引进外资也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了不少的问题。

标签:外资;过度;问题一、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分析(一)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

这个时期我国面临着内外资双缺口的局面,资金严重短缺而且技术匮乏,大量引进外资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这种选择也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积极的后果。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分析的结果,1981—2000年,在我国GDP年均9.7%增长速度中,大约有2.7%来源于利用外资的直接和间接贡献。

[1](二)20世纪中期至今利用外资的规模不但有增无减,而且其增幅之大令人咋舌,1979—1991年合计利用外资才233.5亿美元,96年我国利用外资就突破400亿美元,2002年突破500亿美元,2004年我国合同利用外资额为1534.79亿美元,增长33.38%。

但是我国资金供求却发生了逆向变化,原来的双缺口变成了双溢出,即国内储蓄溢出和国家外汇溢出。

從上表1可以看出,我国已不是一个资金缺乏的国家。

根据罗思托的经济起飞理论,[2]一个国家有12%的储蓄率就能够满足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而我国的储蓄率远远高于此比例,以此支持7%-8%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在理论上应该是可以的,这反映了我国目前信贷资金来源相对过剩的状态。

在内资未被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外资的逐年增长已大大加剧了双溢出的扩大。

同时,我国出现了另外两个缺口,即技术缺口和经营管理能力缺口。

加之外商投资的形式和目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投资形式上,从新建转向并购,特别是有选择地重点对某些行业和某些地区国有企业的并购;从参股外销到控股控市;从资金输入到品牌输入;从合资到独资经营等。

在投资目的上,20世纪90年代前主要是利用我国优惠政策降低生产成本,随着近年殴美,日跨国公司对华大规模,系统化投资,投资的目的已经转向占领我国市场.随着这种经济形式的变化,我国引进外资的目的,用意和期望及方式,规模本应相应地发生变化,但事实是盲目引进外资,排斥内资,过度超前开放的现象仍然非常普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