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写意画中的写意性简析
抒情与写意——中国花鸟画赏析

抒情与写意——中国花鸟画赏析教材分析本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进行美术学习的第一课,属于“欣赏·评述”单元。
该单元由中华博览和世界之旅两部分组成,本册介绍的是中国花鸟画和外国静物画。
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如何分析美术作品,他们还没有系统的认识。
教师应利用多方面资源,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中外经典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会欣赏并评述相关作品,为培养学生对艺术品形成全面的鉴赏能力奠定基础。
一、教学路径在中国画中,花鸟画是与人物、山水画鼎足而立的画科。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其不仅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而且在世界美术领域亦自成体系,独树一帜。
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花鸟画千年不衰,为广大的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
从黄筌的《写生珍禽图》、赵佶的《芙蓉锦鸡图》到文同的《墨竹图》、朱耷的《游鱼》,再到齐白石的《蟹篓图》……中国花鸟画的画家们在看似寻常的花鸟虫鱼中发现自然之美,运用笔墨色彩的技巧去表现大自然中的丰富和生动。
他们通过富于情感和生命的花鸟形象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界的认识,反映社会现实。
在画家的笔下,花鸟画不仅仅表现花鸟之美,更是把花鸟作为表达特殊情感的重要媒介,这远远超出了花鸟本身。
本课以名家画作为切入口,围绕花鸟画家如何描绘自然,又如何表达情意而展开。
让学生通过欣赏和评析,逐步理解中国花鸟画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
二、课时建议2~3课时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名家名作的欣赏,让学生们了解花鸟画用笔、用墨、用色的技巧和花鸟画家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技能目标:让学生们学习多角度欣赏花鸟画作品,并能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情感目标:通过作品赏析,让学生们体味中国花鸟画的艺术美,感受花鸟画的独特魅力,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花鸟画家怎样写形,如何表意。
教学难点:理解花鸟画抒情写意的独特表现形式。
三、教学准备教师:教材、教学多媒体课件。
浅谈写意画及其意象特征

收 稿 日期 :2 0 — 0 2 09 1— 6 作者 简 介 :王 少华 , 男 ,福 建 漳 州人 ,民革 漳 州 市委 会 专职 副主 委 ,秘 书长 。
① 僻 风眠艺术随笔》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 , 99年版第 6 页。 ② 风眠艺术随笔》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 , 99年版第 2 4页。
20 0 9年第 6 期
福 建省社 会主义学 院学报
J OURN UJAN I S I UT FS I IM A OFF I N T T E O OC AL S
No6 2 0 . 0 9 s ra . 5 e ilNo 7
( 总第 7 期 ) 5
浅谈 写意 画及其意 象特征
③ 尼采 《 剧的诞 生》 ,三联书店,18 9 6年版第 3 6页。 6
④ 《 风眠艺术随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 年版第 l 页 琳 99 4
大学 中 国学 院 曾说 过 : “ 界 上 还 有 什 么 事 情 比 世
置” ,要 求 注 重 谋 篇 布 局 的 整 体 意 识 和 构 图 的开 合 ,即 : “ 、承 、转 、收 ” 第 六 为 “ 摹 移 起 。 传
先 贤 曾经说 过 : “ 于人 类 尊严 的最 高 理想 ,是 对
顺 着 自然 而 生 活 ,而 做 一 个不 必 逃避 人类 社 会 和
人 生 ,而 本性仍 能保 持 原有快 乐 的人 ” 。然 而 ,只
和谐 是 乐 的本 质 要求 ,秩 序 是 礼 的行 为 准 则 。礼
与 乐 构 成 中 国文 化 的 主体 精 神 ,在 人类 文 明发 展 史 上 闪烁 着 熠 熠 的光 芒 。 印度 诗 哲 泰戈 尔在 国际
王少 华
( 民革漳州市委会 ,福建 漳州 3 30 ) 6 00
什么是写意画?看完这些,你就知道了。

什么是写意画?看完这些,你就知道了。
常有喜欢中国画的朋友问:什么是写意画?写意画的特点是以形写神,以神写意、⾻法⽤笔,以书⼊画、追求意境,缘物寄情三个特点,具体如下:以形写神,以神写意:写意画偏重于表现,抒情、⾔志。
西⽅现代绘画注重主观、表现,情感,在强调绘画抒发创作主体的内⼼情感上两者颇有相似之处,在造型上表现出对象的内在本质精神⾯貌和性格特征,才算真正达到绘画的⽬的。
⾻法⽤笔,以书⼊画:“⾻法”是指客观物象的形神结构,“⽤笔”则是⽤笔⽅法,⽤笔技巧和艺术表现。
中国写意画的⽤笔来源于书法,在唐代就形成了书画同源的观点,元代以后中国写意画家更注重以书⼊画。
中国写意画以书⼊画,不仅对于作品本⾝笔精墨妙的形式具有关键作⽤,⽽且可使笔法作为独⽴于物象之外的因素更增加其审美价值。
追求意境,缘物寄情:中国写意画追求画外的意境创造,以诗⼊画的特⾊。
⾃元代尚意以来,由于⽂⼈的介⼊,⼀直把追求意境美放在⾸位,画家笔下的物象、笔墨都成为表达情感的借助物,“缘物寄情”、“托物⾔志”,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
董其昌尊他为'⽂⼈画'之祖。
五代徐熙先⽤墨⾊写花的枝叶蕊萼,然后略施淡彩,开创了徐体'落墨法'。
之后宋代⽂同兴'四君⼦'画风,明代林良开'院体'写意之新格,明代沈周善⽤浓墨浅⾊,陈⽩阳重写实的⽔墨淡彩,徐青藤更是奇肆狂放求⽣韵。
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写意画代已进⼊全盛时期。
经⼋⼤、⽯涛、吴昌硕、齐⽩⽯等发扬光⼤,如今写意画已是影响最⼤、流传最⼴的画法。
写意画主张神似。
董其昌有论:'画⼭⽔唯写意⽔墨最妙。
何也?形质毕肖,则⽆⽓韵;彩⾊异具,则⽆笔法。
'明代徐渭题画诗也谈到:'不求形似求⽣韵,根据皆吾五指裁。
' 写意画注重⽤墨。
如徐渭画墨牡丹,⼀反勾染烘托的表现⼿法,以拨墨法写之。
元代吴镇论画有云:'墨戏之作,盖⼠⼤夫词翰之余,适⼀时之兴趣,与夫评画者流,⼤有寥廓。
浅论写意油画

浅论写意油画摘要:中华文化美学思想的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写意特征,中国写意油画的产生和发展,写意油画的意义。
关键词:天人合一写意写意油画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意向,其核心是先秦诸家确立的强调主体人与客体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的理念。
孔子讲“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孟子说:”神者妙万物而言之“”含道应物,应目会心“;老子云”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庄子主张”不以心损道,无以人灭天“”人天一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1]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文艺理论家从一开始就给中国的文艺定了调子,那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文艺创作的各个领域。
在中国绘画中集中体现就是“写意“,宗炳的”澄怀味象“,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倪云林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写胸中之逸气“[2],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画家们通过画出的形象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气、意念。
这里的“写”的意思,就是笔法、笔道、笔性,这是中国画形式之本体。
晚唐张彦远说“书画同体”,[3]用意也在于此。
张彦远还说:“意存笔先”,[4]中国画所谈之“意”,是由用笔本身所生发出来的一种臆想或意象,是对笔的精神补充,与人的气息、气脉相通。
故张彦远又言“画尽意在”“虽笔不周而意周也。
”[5]北宋苏轼也说:“笔略到而意已俱” [6];明初画家王履在《重为华山图序》:“画虽状形,主乎意。
意不足,谓之非形也。
虽然,意在形,舍形何以求意。
故得其形者,意溢乎形。
失其形者,形乎哉“[7]。
中国传统艺术的主体和客体相结合的“天人合一”理论,也就是意象说和写意的艺术体系。
西方的主体和客体相分离的“艺术摹仿自然”的理论体系,也就是再现说。
两者的审美方式是有很大区别的。
西方油画被引进到中国,由于审美方式的不同,早期并没有引起重视,到了近代西方列强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武器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才去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真正学习研究西方油画也就是近百年历史。
中国油画写意性的意义和前景预见

中国油画写意性的意义和前景预见作者:张文文来源:《新生代·下半月》2018年第09期【摘要】:写意性精神,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
油画自西方传入中国后,受儒道禅的影响,在追求“似与不似之间”传达“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象,经过东方文化土壤的孕育,形成油画写意新趋向,中国油画应当有自己的民族性,这条写意之路使油画在中国有了扎根的土壤。
在如今思想开放、文化多元和艺术市场化的时代背景下,人的意识形态也要借古开今,兼容并蓄,立足根本,放眼开来,油画艺术的写意性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和巨大潜力。
【关键词】:油画写意一、中国油画写意性的发展明朝末年,油画由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和利玛窦传入我国。
在20世纪初,由李叔同、徐悲鸿和刘海粟等一批在海外留学的中国学子将油画的技法、绘画观念及教育体质引入,油画艺术在我国正式拉开帷幕。
新中国成立前后,油画经历了“民族化”缓慢进程,许多油画家以中国优秀的民族艺术遗产为借鉴,自足中国时代背景形成一批写实油画的群体,如懂希文的《开国大典》、罗工柳的《毛主席在井冈山上》,基于西方油画传统技法,运用写实形式和对民族意识的诚挚感情。
在经历“土改”和“文化大革命”以后,“红、光、亮”的美术标准结束,出现了以罗中立、何多苓、程丛林等为代表的“伤痕美术”,标志一个“神”时代的结束和一个“人”时代的开始。
在油画传入中国的早期,具象写实的表现形式和当时人们的传统观念存在着差异,需要一个与中国传统绘画交融的过程,任何艺术都离不开其自身成长的土壤,特别是在20世纪,中国油画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时代风采的艺术语言,其中油画的写意性将中国的油画和外国的油画区别开来,彰显了不同的是民族气派,但是其共同出发点都是基于反映人类追求文化交流、兼容并蓄、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油画的写意性可谓是一条探索性之路。
二、油画写意性的时代意义写意性精神,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
刘曦林在《便引诗情道碧霄》中提到:“写意,概言之,即强烈的情思与奔放的手法的统一。
中国画“意象”和“写意”的关系

国画 ,正是经 由千年承传的 中国文化传统 中关于意象学说方面
最重要 的表现载体和传达媒介 ,是华夏文明在视觉艺术范畴中 最成熟 、 最具特点 、 也是最值得继续存 留发展的传接方式之一。 中国文化阶级对 “ 意象” 的认识 和表现分 为两个 阶段 :意象 “ 观” 阶段和“ 意象说” 阶段。对 意象 的理解形成一定的正确认识早
首先 , 中国画中的“ ” 意 要依托 “ ” “ 象 来 表现 ” 可以说 , , 画家
写意 , 就是要写意中之象 。早在魏晋时期 , 宗炳就提 出山水画是
26・
己有之 , 最早可追朔到周 易时期 , 但仅仅局 限于部分 圣人 贤士的 意识范围 ;意象观 ” “ 形成 于魏晋南北朝 时期 , 是达 到审美 自觉 时
中国 画 “ 象 ” “ 意 和 写意 ” 系 的关
国 刘
摘 要 : 观数千 年的 中国绘 画史 , 战国 帛画 到敦煌 壁画 ; 唐 代的鞍 马 人物 到宋 元的 山水花 纵 从 从 鸟 ; 徐 渭 、 涛 到现代 的 齐 白石与 张大 干 , 多作 品不单 纯显 露 了“ 墨 ” 法 的 熟练 从 石 众 笔 技 与 高 超 , 重 要 的 是 无 一 不 闪烁 着 “ 象 ” 维 的 智 慧 之 光 和 对 “ 意 ” 术 性 的 创 造 , 更 意 思 写 艺 从
造化之妙 , 不可形容也。我朝寓意其间, 不下数人耳 , 莫得其意而
失之 板 。” 过 祝 允 明 的话 , 们 可 以知 道 “ ” 含 在 画 的“ 通 人 意 是 画外
之意”是 隐藏在画者 的用笔和用色之外 的“ , 弦外之音” 。所 以要 想得到意 , 必须先有象 , 当象 与艺术家的心灵结合 在一起时 , 才 形成 意象 , 才有可能完成 写意的过程 。因此说 , 意象是写意的前
管窥中国水墨人物画中的意象语言及写意性

·219·艺术研究摘 要: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融合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笔墨语言与西方绘画严谨的造型形式,创生出极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首先从两个方面对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意象语言进行了分析概括,一方面是人物造型的意象语言运用,另一方面是绘画笔墨的意象语言体现。
然后,本文探讨了中国水墨人物画写意性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对立统一的笔墨观、三维立体的意象观以及象在境中的重要体现等等。
关键词:中国水墨人物画;意象语言;写意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在各种文化形式不断融合碰撞的基础上,中国古代以石恪、梁楷、闵贞等人作品为代表的传统水墨人物画在人物造型和笔墨线条等方面发生了创设性的变革,又形成了初具形态的年轻画种。
1 中国水墨人物画中的意象语言1.1 中国水墨人物画造型中的意象语言与西方的绘画艺术强调写实性和客观性不同,中国的绘画艺术更加注重对特定绘画对象的意象表现,同时具备具象性和抽象性的特征。
西方的绘画艺术在三维空间中对现实事物进行客观再现,利用色彩、光影和明暗度的不同来刻画事物的真实原貌。
而中国水墨人物画则是通过多种意象语言来实现形似与神似的兼顾统一。
[1]一方面,画家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意象进行充分的观察,正确分析和把握其形态特征和精神内涵,从中确定出该意象的个性特征;另一方面,画家不能局限于对现实事物的描摹刻画,而是要通过意象语言来凝练和表现该事物的艺术气质和画家的精神内涵。
例如,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运用极具表现力的起伏线条来刻画衣带,彰显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故被称为“吴带当风”。
1.2 中国水墨人物画笔墨上的意象语言运用笔墨来写意是中国水墨人物画的主要表现方式之一。
笔墨上的意象语言是绘画者生活思维方式的反映,与绘画者的精神境界相互交融。
当画家被某种物象所吸引的时候,通常都伴随着心理的波动和情绪情感的产生,因而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笔随心动,笔墨形式上必然能体现出意境和神韵上的相通之处。
油画的民族化与本土化之路——中国油画的写意解读

一
生 动 的艺 术手 法 不 断地 运 用到 油 画 艺术 写 意 的创 作 中。 为他 们提 供 充 足 的土 壤 养 分 ,他 们 在 这 里 不但 看 到 了 笔 墨情 趣 ,浑 厚 华 滋 ,也 看 到 了色 彩肌 理 ,和谐 绚 丽 ,获 得 更广 阔 的发 展 空间 。在 写 意油 画 的创 作 题材 上 , 也从 传 统 文化 中 汲取 了大 量 的灵 感 :如 戏 曲人 物 、士 女 、 古代 小 说 、青 花 瓷器 、 剪纸 皮影 、古代 文物 造 型等 等 都 大胆 拿 来创 造 出 具有 现代 感 的 作 品 。二是 民族 文 化 的精 神赋 予 中 国写 意 油 画时 代价 值 。要 使 油 画 艺术 具有 充足 的时代 精 神 ,这 就 要求 画 家们 深 入 时代 生活 、扎 根 于生 活 的土壤 、切 实感 受 生活 , 从 巾获 得具 有 时代 特 色 的创 造激 情 。只有 在 充满 激情 和 社会 责 任感 的精 神力 量 支配 下 ,使 油 画 家们 自觉地 投入 现 实 生活 和社 会潮 流 ,才 能真 正创 造 出无愧 于 时代 具 有 强烈 影 响力 的 艺术 作 品 ,创 造 出具有 民族特 色 民族气 魄 的 中 国写意 油 画 。早 在 1 5 97 年 ,著 名 油画 家 董希 文在 《 中 国绘 画 的表 现 方法 谈到 中国油 画 从 风 》一 文 中就 明确 指 出 : “ 画 中 国风从 绘 画风 格 方面 讲 ,应 该 油 是我 们 油画 家 的最 高 目标 。要 使我 们 的油 画 赶上 世 界先 进 水平 , 在 世界 艺术 舞 台上 发 出光 辉 , 绝不 是 仅仅 把 我们 油 画画 得跟 西 洋 的油 画一 模 一样 。即 使将 来 我们 的油 画形 式 、技 法 能够 达 到欧 洲 样 的水 平 ,我 们 也 不 能 以此 为满 足 。我 们有 我 们 民族 自己 的艺 术 优 良传 统 的继 承 和 发展 。中 国画 家应 该 有 中 国画家 的 气质 , 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