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上健次“路地三部曲”悲剧意识研究
廖一梅“悲观主义三部曲”的叙事底色探析

廖一梅“悲观主义三部曲”的叙事底色探析作者:骆志方来源:《出版广角》2016年第15期【摘要】廖一梅的“悲观主义三部曲”包含前两部文学作品《恋爱的犀牛》和《琥珀》,《柔软》是完结篇。
本文援引叙事学的理论,从文本分析入手,从叙事层面对她的“悲观主义三部曲”进行解读。
我们发现,不管是情节结构、话语模式还是叙事空间,她的文学创作都渗透着悲观主义的思想。
【关键词】廖一梅;悲观主义三部曲;叙事学【作者单位】骆志方,南阳理工学院。
廖一梅的作品被誉为“年轻一代的爱情圣经”,是当代中国戏剧文学的旗帜。
《恋爱的犀牛》《琥珀》和《柔软》三部作品成就了她的“悲观主义三部曲”,流窜于这些戏剧作品字里行间的是“狂热的爱情,灼人的情欲,自我与世界头破血流的斗殴,对虚假的厌恶和对世俗准则的不屑一顾”。
我们认为,这一切的原罪是廖一梅的悲观主义。
她善于用戏剧叙事,能借助戏剧独特的叙述结构和视角,探寻人性的本质、无处不在的欲望、决绝的爱情。
在她的作品中,无论是情节还是话语,都饱蘸激情,人物角色设置简单,对白精彩,激烈的冲突和矛盾通过凝练的情节紧凑地展现出来。
为何她的文学作品被认为带有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呢?本文从叙事层面对她的“悲观主义三部曲”进行解读和研究。
一、情节建构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倡诗人以悲剧审美效果为目的对素材进行编排,强调情节结构要完整统一,并且诗人能否对素材进行艺术加工是实现悲剧效果的关键。
正因如此,廖一梅说:“为什么是古希腊的悲剧而不是喜剧更能体现人类精神呢?因为能够令人类自己敬重自己的品质都不是轻松愉快的。
于是,那些折磨、痛苦和犹疑对她有着异乎寻常的力量。
” 当然,我们不能把她的作品都视为悲剧,而她对素材的安排和叙述都强烈地渗透出悲观主义的情绪。
从情节建构看,她的悲观主义主要表现为所有的爱情都是悲哀的,人生是没有价值、意义和目的的,尤其是女性的社会角色。
例如,《恋爱的犀牛》讲述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愿意为她付出一切的故事。
论达内兄弟早期纪录片中的悲剧意识

自己的索尼相机,从而正式踏上了拍摄纪录片的道
路,并于 1974 年成立了自己的视频工作室“集体漂
流”(collectif dérives)。正如名字所展示的,“漂流指
向默兹河的蜿蜒曲折,但它更是指从边缘流淌到城
市中心的一种过程”⑧,暗示的就是达内兄弟对本地
们会发现,纪录片创作的生涯给达内带来的真正影
响并不是拍摄电影的方法技巧,也不单纯是某一类
或一个人物的经历和故事,而是让达内兄弟学会了
如何对人的生活经历、苦难和反抗进行观察、概括
和反思,也进一步确立了他们在影片中所感兴趣的
主题和人物类型。也正因为如此,当二者认为纪录
片的局限性限制了他们去进行更多自我表达之时,
剧性的能力,即意识到“人类既有生存发展的强烈
欲望又没有达到目的的可靠能力,只能依凭追求生
存发展的意志和有局限性的能力冒险在世”④。但这
种悲剧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世界上充斥着苦
难、不公、孤独与无奈,但不是所有的逆境与不幸
都可以等同于悲剧,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意识到生
命中的悲剧性。为此,雅思贝尔斯提出了“悲剧知
效工具,也使他们在与社会现实人生直接遭遇过程
中形成的悲剧意识得以凭借纪录片形式上的优势得
到淋漓尽致的呈现。具体到达内兄弟悲剧意识在纪
录片中的表现,有两个特征是极其显著的:一是关
注边缘人群的现实苦难以及他们对苦难的反抗;二
是依托人物的回忆呈现记忆流逝后的个体性孤独。
纪录片,影片对于比利时煤矿工人罢工运动的表
达内兄弟的剧情片几乎都可以属于悲剧的范畴,而
恰恰是纪录片的拍摄经历,让他们在基于人物观察
和社会反思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更加成熟的对世
浅析老舍《茶馆》中的悲剧意识

浅析老舍《茶馆》中的悲剧意识摘要:悲剧意识是一种艺术观念,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源于对现实性悲剧的体验和感知。
主要表现为冲突和悲剧下的情感效果。
《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蕴含着浓厚的悲剧意识。
全剧以以小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的个人命运和国家的命运交织。
演绎出一场历史悲剧。
全剧以“茶馆悲剧”、“人物悲剧”延伸到“社会悲剧”。
《茶馆》是一部悲剧,是老舍戏剧的顶峰之作,是中国当代话剧艺术中的经典,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哀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动荡、黑暗和罪恶。
演绎了中国五十年的历史。
全剧以“茶馆悲剧”、“人物悲剧”延伸到“社会悲剧”。
主要表现为时代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然而以小人物以小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的个人命运的悲剧性质。
茶馆里的人,茶馆的变迁。
社会的现实变化。
一、茶馆悲剧: 茶馆,在中国极为常见,但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茶馆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的各种形态,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同步演出了一幕幕的人间话剧。
《茶馆》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背景,一幅巨大的时代画卷,年代之长,经历的历史事件之多,出场人物之繁杂,涉及的社会面广泛而复杂。
清末时,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于此。
谈国事被抓进监狱的常四爷,卖女儿给太监。
在此相面骗钱。
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和庞太监的对话。
这表明了当时政治的黑暗。
军阀混战时期,茶馆生意艰难,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却也只能惨淡经营。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
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
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
其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已老态龙钟并且有了子孙;老的地痞流氓不见了,代替他们是他们的下一代。
这些小辈干起坏事来,比他们的父辈更加无耻。
这个时候,黑暗势力更加猖獗,百姓生活更加困苦。
沈从文及其作品的悲剧意识初探

四、悲剧表现形式
在优美的环境里,沈从文不时地将悲伤之情流露出来,
(一)微笑代替忧伤
表达出沈从文对当时社会的不断压迫,造成人性泯灭
沈从文在描写小说人物时,尽可能地表达真实 的看法。中国人的民族魂受到污染,沈从文希望当时
的情感。他曾说:“应该尽量避免文字表面的热情。” 的年轻人能看懂他的内心世界,重新成为自己的主人,
·170·
牡丹
能释放自我,自己的言行都得以控制,长时间存在性 示人,将悲伤藏进去。在沈从文的描绘中,不论是描
格缺陷的问题。作者大声控诉,这样的“文明”不是 写风景还是人物,都是他悲伤的开始。通过对美丽风
进步,它会造成人性扭曲,自我的道德观严重缺失。 景的叙述,沈从文将自我情感通过风景的美丽渐渐地
三、都市文明下的乡村悲剧
时出版了《长河》,这一文中写一个小村庄受到当时 得出美丽的世界只能用更多的悲哀进行交换的结论,
的压迫,本来宁静的溪水被搅成浑水。反映出乡村简 通过悲哀才能将美丽永记在心,悲伤在美丽的背影里
单朴实,而在社会的不断压迫下乡村却逐渐地丧失了 逐渐浓厚,浅浅的美丽背后隐藏巨大的悲伤,这是在
原本的美好,讴歌一幅宁静美好的闲暇生活,同时惋 沈从文文中我们可以发现的悲伤意识。
生第三种悲伤创作形式,在亲眼见证军阀对社会的严 始的风俗美、人性美有着深刻的向往,人与自然的不
重影响下,一个简单的小村庄所被破坏。由于军阀的 断融合,人际关系的融洽,都是沈从文多年来的向往,
打压,妻离子散,很多人都是无家可归,面对这样的 但这样的奢望是通过更多的人用性命交换的,是受到
情况,沈从文更是在文学中给予了深刻刻画。在抗战 社会的“文明”所迫害的。我们能从沈从文的文章中
二、都市文明悲剧 通过沈从文的描述可以体会到农村基层人被社 会压迫的悲惨现实。然而,沈从文的笔锋一变,由乡 村一下子转化成都市文明。通过乡下人的口吻冷眼对 待都市人群,语言充满讽刺,像是对当时的社会充满 嘲讽。在沈从文的笔下,都市人群靠着声名显赫的家 庭,做一些不齿之事。在当时的社会中,金钱操控着 一切,在金钱与欲望的双重诱惑下,名流之辈渐渐流 露出贪婪之色,对金钱与欲望的渴望促使人们背叛人 性,做出一些有违常理的事情。面对这样的纸醉金迷, 沈从文将这一切的罪恶源头指向了都市社会,不断地 对都市社会进行批判,揭示出都市生活的两性化的虚 伪假象。沈从文的《八骏图》是当时比较著名的文章, 通过对八名教授的描写,沈从文将都市社会对人的腐 蚀度进行严格控诉。文中所提倡的“文明”不断腐蚀 着当时的人群,导致很多人被这种文明“捆绑”,不
苏青的悲剧意识

从《歧途佳人》看苏青的悲剧意识摘要:苏青,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有名的女性作家代表之一。
《歧途佳人》作为其典型的自传体小说,展现的是她自己的人生轨迹。
文中主人公是一个被新思想感染过的现代女性,她想成为一个自由自主的女性,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却是不能的。
佳人人生多歧途,人生充满悲剧。
生活是悲惨的,但是生命仍然是有希望的,这就是苏青的生命的悲剧意识。
关键词:歧途佳人悲剧意识苏青谈及苏青,许多人并不陌生。
毕竟她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时是那样的大红大紫,她和那时轰动一时的张爱玲的友情也为人称道。
张爱玲说:“把我同冰心、白微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心甘情愿的。
”①孤傲的张爱玲能如此评价苏青,可见,苏青并不只是张爱玲的好友如此简单,苏青在文学界的地位也是不容小觑的。
“读张爱玲的文章放佛可以嗅得到古檀木的馨香,夹杂着奢华糜腐的味道,把故事织造如绮梦一般,委婉哀怨旖妮俱在其中,独待你细细的去品味。
苏青的文字则不然,好像雕刻一样,一字一句,锋利得像刀刃,把外表累赘的皮肉都剖开来,独把冷森森的白骨呈现出来让你看。
”②上海某集团董事长于女士如是说“据我所知,苏青的书不多,就是这本《歧途佳人》让我爱上了她,很女性的一本书,小说从头至尾通透出一股逼人的寒气,无论如何地挣扎,依旧钻不出漫无边际的酸楚与凄凉。
”《歧途佳人》是很悲剧性的小说,让人看的心情很沉重。
小说刻画了符眉英,符小眉等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
他们或者勤奋,或者努力,或者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对生命充满了热忱……可是等待他们的是一次次的失败,面对生活的无可奈何,只能一步步走向生命的歧途。
小说讲述了一个叫苏青的女子在船上遇到符小眉,听她讲述她的充满坎坷的人生经历的故事。
作者把符小眉讲述的故事用一个个简短的片断集结而成文章。
构造了如流水般舒缓流畅自然明晰的故事情节。
虽然够不上多么跌宕起伏,却能感受到浓浓地生活气息。
人物的鲜活,多变复杂的性格也使故事少有些戏剧色彩。
中外小说名著“三部曲”

中外小说名著“三部曲”导读:三部曲,源出古希腊,指情节联贯的三部悲剧,又称“三联剧”。
如埃斯库罗斯的《俄瑞斯忒亚》。
后来泛指三部内容相对独立成篇而又互相联贯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戏剧以及诗。
许多中外文学家有“三部曲”作品传世。
这里辑录部分小说名著三部曲。
郭沫若小说《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
茅盾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巴金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即《火》三部曲。
法国巴尔扎克小说《幻灭》三部曲:《两个诗人》、《外省大人物在巴黎》、《发明家的苦难》。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小说自传体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波兰显克微支历史小说三部曲:《火与剑》、《洪流》、《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
英国高尔斯华绥小说《福赛蒂世家》三部曲:《有产者》、《进退两难》、《出让》;《现代喜剧》三部曲:《白猿》、《银匙》、《天鹅曲》;《尾声》三部曲:《女侍》、《开花的荒野》、《河那边》。
美国德莱塞小说《欲望三部曲》:《臣仆》、《穷人》、《首脑》。
德国威利·布雷德尔小说《亲戚与朋友》三部曲:《父亲们》、《儿子们》、《孙子们》。
前苏联高尔基小说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前苏联阿·托尔斯泰小说《苦难的历程》三部曲:《两姊妹》、《一九一八年》、《阴暗的早晨》。
前苏联革拉特科夫小说自传性三部曲:《童年的故事》、《自由人》、《荒乱的年代》。
苏联西蒙诺夫小说战争题材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一个夏天》。
法国萨特小说《自由之路》三部曲:《懂事的年龄》、《延缓》、《心灵之死》。
法国保尔·艾吕雅小说《第一次打击》三部曲:《水塔旁》、《大炮的沉默》、《巴黎和我们在一起》。
美国福克纳小说“斯洛普斯三部曲”:《村子》、《小镇》、《大宅》。
三 部 曲

三部曲洪深: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郭沫若:叛道三部曲:《卓文君》、《王昭君》、《貂蝉》女神三部曲:《湘果》、《棠梨之花》、《女神之再生》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流文三部曲:《转变》、《前线》、《第四病室》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人生三部曲:《家庄》、《寒夜》、《流亡》抗战三部曲:《火》一、二、三部革命三部曲:《灭亡》、《新生》梁斌:农民三部曲:《红旗谱》、《插火记》、《烽烟图》叶君健:《土地》三部曲:《火花》、《自由》、《原野》黄明柳:虾球三部曲:《春风秋雨》、《白云球海》、《山长水远》曹禺:话剧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阳翰笙: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李满天:水向东流三部曲:《水向东流》、《山流水转》、《水归大海》沙汀:农村三部曲:《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冯德英:三花:《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杨沫:青春三部曲:《青春之歌》、《芳菲之歌》、《英华之歌》赵德发:农民三部曲:《缱绻与对决》、《君子梦》、《青烟或白雾》杨啸:草原上的鹰三部曲:《雏鹰展翅》、《鹰长千里》、《鹰击长空》雷加:潜力三部曲:《春天到了鸭绿江》、《站在最前线》、《蓝大的大森林》博马舍:“费加罗”三部曲:《赛维勒理发师》、《费加罗的婚礼》、《有罪的母亲》德莱塞:欲望三部曲:《金融家》、《巨人》、《斯多蔼》埃斯库罗斯:“厄瑞斯忒亚”三部曲:《阿伽门农》、《奠酒人》、《复仇女神》维吉尔:三部诗作:《牧歌》、《农事诗》、《埃涅阿斯记》法国市民文学韵文故事三部:《驴的遗嘱》、《农民医生》、《阿麦尔贡斯当》但丁:“神曲”三部曲:《地狱》、《炼狱》、《天堂》流亡三部曲:《飨宴》、《论俗语》、《帝制论》克里斯托佛:三部悲剧:《帖木尔》、《马尔他岛的犹太人》、《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巴尔扎克:第三时期传奇剧三部:《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人间喜剧三部作品:《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分析研究》约翰·弥尔顿:宗教体裁三诗:《失乐园》、《复乐园》、《斗士参孙》若望雅克·卢梭:三部作品:《新爱洛伊斯》、《爱弥儿》、《忏悔录》雨果:“双城之三部曲”:《复活》、《金钱》、《暴风雨的踪迹》毕西纳:三剧本:《丹东之死》、《莱昂莱和莱娜》、《沃伊采克》福楼拜:三故事集:《淳朴的心》、《圣·玉莲外传》、《希罗底》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萧伯纳:三个戏剧集:《不愉快的戏剧》、《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左拉:《卢贡——马尔卡家庭》工人生活三部曲:《小酒店》、《萌芽》、《人兽》《三名城》三部作品:《鲁尔德》、《罗马》、《巴黎》。
哈代小说中悲剧意识

试论哈代小说中的悲剧意识摘要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最伟大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描写的是贫穷的农家女子苔丝的悲剧性命运。
本文认为,苔丝的悲剧是在宗法制社会的毁灭与资本主义社会的胜利这一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她的苦难历程反映出由于资本主义的入侵而在经济上彻底崩溃的农民阶级的悲惨命运。
苔丝的悲剧不仅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和阶级根源,而且还有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方面的因素,而苔丝的经济地位和阶级地位决定了她在为资产阶级服务的道德、宗教、法律面前,必然处于被压迫的地位。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苔丝悲剧社会根源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一苔丝的悲剧与社会演变托马斯·哈代被卢那察尔斯基称为:“一位描述各国屡次发生过的、稳定的私有者阶层衰落现象的优秀编年史家”。
《德伯家的苔丝》正是反映英国农民阶层毁灭的故事和象征。
苔丝的毁灭代表了由于资本主义的入侵而在经济上彻底崩溃的农民阶级的悲剧命运,而她的悲剧是在宗法制社会的毁灭与资本主义社会的胜利这一社会演变过程中形成的,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和阶级根源。
1 宗法制社会的毁灭与农民阶级的解体苔丝的故事发生在由哈代自己命名的威塞克斯地区。
这是英国南部农村残留下来的一个保有古风古貌的宗法制社会。
但在19世纪后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侵入英国偏僻落后的农业地区,威塞克斯的古老秩序遭到破坏。
“资产阶级在它己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
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
”威塞克斯社会已经发展到了它最后的悲剧阶段,它的主要阶级——农民阶级的命运也是悲剧性的。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农民由于经济结构的改变而引起的经济上的彻底崩溃,那些自食其力的占有少量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农民,都不得不随之破产。
苔丝作为农民阶级的代表,她的悲惨命运就是在这种历史进程中形成的。
”2 苔丝的身份转变与破产农民的苦难苔丝是一个农家姑娘,她的父亲是一个贫苦的乡下小贩,一家人全靠一匹老马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上健次“路地三部曲”悲剧意识研究
中上健次在日本文学史上以“透明族”文学流派代表作家的身份为读者和学界所熟知,1975年他以小说《岬》斩获第74回、也是战后第1回芥川奖。
《岬》和之后作家创作的《枯木滩》、《天涯海角·至上之时》被并称为“路地三部曲”而备受关注。
小说通过刻画主人公秋幸在残酷境遇下复杂的心理变化,其所处伦理关系的异化过程,以及其一步步走向毁灭深渊的过程,不但客观再现了日本部落民群体在物质生活上的苦难,还展现了他们灵魂上的苦难,揭示了这些社会底层民众的精神危机和悲剧。
在此前提下,本文透过“悲剧意识”的角度,对“路地三部曲”所勾勒的社会和历史景观进行考察研究,分析中上健次悲剧意识的成因,探讨“路地三部曲”蕴藏的悲剧美学价值。
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绪论主要梳理了中日两国学界对于中上健次其人和作品的先行研究状况,阐明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从中上健次的个体生命经历和福克纳对中上健次的影响两点出发,探讨中上健次小说悲剧意识的成因。
第二章聚焦“路地三部曲”的意象悲剧意识,从地形学意义、隐喻象征意义两方面对三部小说的发生场景做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解构。
第三章关注“路地三部曲”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意识,分析了秋幸、龙造等主要悲剧冲突人物的悲剧意识。
第四章剖析了中上健次小说悲剧意识的文化特征,以多维的视角对包括“路地三部曲”在内的中上健次小说整体的创作特色等加以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