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创新说课稿
2020-2021年创新说课大赛一等奖:高中化学选修4实验说课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知 道铝与氢氧化钠 溶液反应的产物 及实质,能正确 书写化学方程式 和离子方程式。
通过本节课 的学习,初 步学会由一 般到特殊的 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从生活 中提炼科学知识, 用科学知识指导生 活的能力。 ②进行辨证唯物主 义观点的教育。
情境 激学法
探究 讨论法
1
重点:铝 的特性
3
难点:铝与NaOH
溶液反应实质
2
4
演绎 推论法
启发与讲 授结合法
五、教学设计
设计
理念
社会
生活
化学
导
思
生活中的铝
议
展
评
检
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导
思
议
产生的气体可 能是什么?
怎样检验?
展
评
检
培养学生证据意识
导
思
议
展
评
检
师
离子方 程式
生
生
氧化剂
导
思
议
展评检口头来自述黑板展示导思
议
展
评
检
学生自评
教师点评
导
思
议
展
评
检
1、写出铝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除去镁粉中混有的少量铝粉,可用盐酸 B .加入铝能放出的H2溶液中,Na+、Cl-、OH-、K+能大量共存 C.铝制品大量使用的原因是铝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D.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考虑,铝制品应严格控制用于食品行业
铝与酸的反应 性物质的原因了吧?
个性 铝与强碱的反应
首尾呼应
板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的实验创新》说课稿(省级化学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的实验创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的实验创新》,本节的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氧化剂与还原剂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设计背景、教材分析、实验教学环节、实验改进优点、实验教学方法设计、实验教学目标、自我评价及反思等七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设计背景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建立以及原理的应用,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教材中也没有设计实验,学生理解较为抽象,大部分学生只是死记硬背结论并没有真正理解概念,这也违背了新课程理念,为此我设计了本实验。
二、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基本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章内容是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遇到的一类重要化学反应。
它贯穿中学化学学习的全过程,是学习中学化学的主线和关键之一,由于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认识不深,要求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与还原剂是教学中的难点。
在本实验中,由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兴趣,再进一步分析现象推理,可以更加生动具体的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微观本质。
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得出结论,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设想。
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也让学生进一步深刻的认识到化学对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做出的重大贡献。
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导入】播放视频【提出问题】蘸有碘酒的衣服可用双氧水、大苏打溶液、VC溶液中的哪一种溶液洗干净?【观看】视频【思考】大胆做出猜想到底是哪一种溶液可以洗干净衣服?感受体验氧化剂和还原剂在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
通过直观的生活场景,降低对纯理论学习的难度,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探究活动一【验证实验】分别选三种溶液的三名学生上台,戴上橡胶手套同时将蘸有碘酒的衣服放入自己所选溶液的水槽中。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技能创新大赛说课稿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技能创新大赛说课稿学校:兴义市则戎乡中学参赛教师:马建春参赛时间:2018年6月13日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我是则戎乡中学的马建春老师,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我展示的创新实验是:《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的内容,同学们都知道,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出二氧化碳气体,我们在实验室做实验时需要用到二氧化碳气体时,能不能收集我们呼出的气体,这样就引入该课题。
在课本上,实验是这样设计的,提供实验仪器,(都是玻璃仪器)长颈漏斗、锥形瓶、导管(带橡胶塞)、集气瓶、玻璃片、试剂有碳酸钙、稀盐酸。
该实验的不足之处:1、不方便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2、用的都是玻璃仪器,容易破碎3、所用的仪器空间大,耗费大量的药品。
因此我对该实验进行改进,我改进后的实验设计体现5大理念:1、变废为宝.我使用的仪器是塑料瓶、医院里输液用过的输液管,给动物打针用过的注射器、我把它们高温消毒后拿来使用。
可以循环使用的橡胶塞、还有平时家里用剩的蜡烛、火机和木条。
2、容易携带,不易破碎,使用方便。
3、多功能.可用于实验室用固体与液体反应制取气体的装置(制二氧化碳、氢气等)。
4、容易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节约药品,可根据需要气体的多少,选择不同大小的塑料瓶和注射器。
5、所用药品能就地器材,所用的大理石(石头)就是我在路边捡的。
实验过程:介绍本次实验所需的仪器,连接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向塑料瓶中装入适量的碳酸钙(块状的石头),塞紧橡皮塞,把注射器里的稀盐酸(适量)推进塑料瓶里,观察实验现象,同时用排空气法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并验满。
要求学生完成下列表格:实验结论: CaCO3 + 2 HCl ==CaCl2 +CO2 + H2O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实验成功的关键:装置的气密性必须好,燃着的木条不能伸入塑料瓶中。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技能创新大赛实验教学设计实验名称: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参赛学校:兴义市则戎乡中学参赛教师:马建春参赛时间:2018年6月13日《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创新实验设计设计意图:用生活中一些使用过的器材来设计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增强学生爱护身边的塑料瓶。
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说课稿-醇醛酸连续转化探究实验

醇醛酸连续转化探究实验一、使用教材本实验是将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实验3-3和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第二节实验3-5进行整合二、实验器材酒精灯,铁架台,玻璃两通管,烧杯,试管,棉花,镊子,洗耳球,橡胶管,三通导管,导管,三脚架,石棉网,火柴,滴瓶,吸管10%氢氧化钠,2%硫酸铜溶液,2%氨水,2%硝酸银溶液,氧化铜,无水乙醇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一)将乙醇的催化氧化和乙醛的还原性实验合并,目的是将乙醇,乙醛,乙酸的转化层层递进,更易构建一个系统的关于醇,醛,酸的知识网络,另外对乙醇氧化产物的检验更直观科学,不再以闻到有刺激性气味为唯一依据,因为乙醇的挥发,对气味的判别有干扰(二)我们用氧化铜氧化乙醇,让学生更直观理解到铜催化氧化乙醇的反应原理,能让学生透过现象认识到本质(三)最后用乙醇与银氨溶液混合加热与乙醛的银镜反应作对比实验,能排除思维的干扰,更能培养学生实验思维的严谨性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我们知道乙醇可催化氧化成乙醛,乙醛可被新制氢氧化铜和银氨溶液氧化成乙酸,在乙醇的催化过程中实质是氧化铜氧化乙醇,我就是将这三个实验进行了整合。
铜催化氧化乙醇实际是氧化铜氧化乙醇五、实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熟悉醇、醛、酸转化的路线,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知识网,了解铜催化氧化乙醇的原理。
并提高学生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了解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通过探究验证,形成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培养实验思维的严谨性和创新意识六、实验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学习完乙醇、乙醛后,让学生通过乙醇氧化成乙醛、乙醛的氧化乙酸的实验将醇醛酸之间的转化有机地联系起来,构建一个知识网络,探讨铜在催化氧化乙醇的作用,并感知乙醇,乙醛的相关性质七、实验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让学生回顾乙醇氧化成乙醛、乙醛的氧化乙酸的转化关系(二)实验探究:让学生设计,评价,操作实验,实现醇醛酸的连续转化及验证铜在催化氧化乙醇的作用(三)总结提升: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并提升学生学习认知能力,如掌握一条醇醛酸的转化路线,树立用对照实验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影响的实验素养。
《化学反应实验》创新实验教学设计(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化学反应实验》创新实验教学设计(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化学反应实验创新实验教学设计1. 简介本实验教学设计是一项创新实验,针对化学反应实验进行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
该教学设计曾获全国实验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以下将对该实验教学设计进行介绍。
2.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化学反应实验,让学生了解反应速率和反应平衡的基本原理,培养他们的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他们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3. 实验内容本实验设计包括以下内容:- 实验前的理论知识讲解和预- 实验操作步骤的演示和讲解- 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操作- 实验数据记录和分析- 实验结果讨论和总结4. 实验材料和仪器本实验所需的材料和仪器包括:- 盐酸和碳酸氢钠等反应物- 量筒、烧杯、试管等实验器材5. 实验过程本实验的实验过程包括以下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和化学品;2. 将盐酸和碳酸氢钠按一定比例混合,观察反应现象;3. 记录反应速率和反应平衡的相关数据;4. 进行实验结果的讨论和总结。
6. 实验效果和评价通过该实验教学设计,学生能够亲自进行化学反应实验操作,并通过观察和数据分析,加深对反应速率和反应平衡原理的理解。
实验结果的讨论和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该实验教学设计获得了全国实验教学设计大赛的一等奖,证明了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7. 总结该《化学反应实验》创新实验教学设计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启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实验技巧和科学思维能力。
该教学设计在全国实验教学设计大赛中获奖,进一步验证了其教学效果和实用性。
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说课稿-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实验教学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接下来我将从“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环节展示”两个方面,同大家分享本节教学内容。
一、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位于人教版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教材的第二章第二节,本节对于高中化学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既是对必修部分与此相关内容学习的延伸与深化,也是后续学习化学平衡及移动知识的基础。
2.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已经简单储备了一些相关知识、积累了一些化学方程式;但还不能用有效碰撞理论由表及里的分析原因。
2)能力基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基础,并能根据实验现象推测与判断实验原理。
学生由于经验不足,还欠缺分析、判断与综合的能力。
3)心理准备:学生正处于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的年龄阶段,对新事物接受较快,感知能力较强。
3.三维目标:1) 知识与技能:①通过“控制变量法”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②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有效碰撞理论来解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2) 过程与方法:①学会收集、处理和分析信息。
②会利用这些信息设计和改进实验方案,并通过分组实验探究、观察思考、学生自主归纳总结体验科学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实验、问题的讨论,形成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
②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探究成功乐趣,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
4.重难点:重点: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难点:能用有效碰撞理论理解并合理解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5.教学方法: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结合交互白板完成探究实验教学。
二、教学环节展示课前预习阶段,为学生提供两节微课内容,以增强学生学习途径多样化。
课堂教学从“趣味实验—大象的牙膏”开始,当时的同学们和现在的您一样,感受到了化学实验的魅力,同时,我告知同学们该实验内容的核心反应为:过氧化氢分解。
【精品】2019年高中化学实验创新大赛说课稿★☆氨气的综合实验

【精品】2019年高中化学实验创新大赛说课稿★☆《氨气的综合实验》说课一、设计思路“实验之于化学,正如双翼之于飞鸟”。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也是学习化学的核心所在,在以上思想的指导下,基于对学生知识和认知情感分析,以实验为主线来讲解氨气的性质。
同时教材并不是教学的字典,其中的素材也并不是唯一的经典,克服教材实验的不足,设计实验改进方案,将氨气的制取、收集和喷泉实验,以及氨气和氯化氢反应实验用一套装置进行综合,把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融合在一起。
理解氨气性质的内在联系。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第一课时,氨气是高中阶段唯一一种碱性气体,是重要的氢化物的代表,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重要的化工产品。
从内容上看,它属于物质知识课,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良好教材。
从结构上看,它是在学生掌握了硅、氯、硫等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之后展开教学的,为本节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而本节课的学习还对后续的铵盐、硝酸、合成氨的学习起铺垫作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②掌握氨气的化学性质和另一种氨气的实验室制法③理解喷泉实验原理2、过程与方法:①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体验和对问题的探究,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②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发现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使学生体会化学对环保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②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积极思考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氨的喷泉实验及其化学性质教学难点:氨的喷泉实验及其化学性质五、教学过程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圆底烧瓶两个,注射器,烧杯,矿泉水瓶,导管,橡皮管,橡胶塞,止水夹,Y型管。
实验药品:浓氨水,氢氧化钠,酚酞。
为了落实我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层层推进,来完成本节课的内容。
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说课稿-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改进

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改进一、使用教材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2、年级:高中二年级3、所用教材:人教版4、所属章节:第四章第三节二、实验器材每小组的实验仪器和试剂:具支U形管,石墨电极、普通的铁电极,学生电源,注射器,酒精灯,带有橡胶管的导管,带双头鳄鱼夹的红黑导线2根,淀粉碘化钾溶液,淀粉碘化钾试纸,火柴,烧杯,酚酞、饱和食盐水自制教具:自制的改进创新装置、阳离子交换膜三、实验改进与创新点1.实验设计原则“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化学组根据实验要求创新了电解饱和食盐水装置,用透明容器、活性、惰性电极、阳离子选择膜直观展示了电解放出氢气、氯气、生成氢氧化钠的过程。
既避免产生氢气与氯气混合,又防止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同时防止尾气污染环境。
该装置利用了阳离子交换膜,通过酚酞检验两极产物可以很直观的体现该膜的作用,便于学生理解。
装置轻巧、操作简单。
装置避免了传统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复杂装置,也可以不用学生电源,利用电池也可以进行电解。
2.气体纯净,且实验过程无污染。
整个实验过程都是在密闭的环境中进行,两个气孔被胶帽堵住,气体不会溢出,且胶帽还便于后续检验过程中注射器直接插入吸取气体。
3.实验现象明显,趣味性强。
在电解过程中的气泡非常多,便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气体是什么,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装置的透明的,可视性非常好,在两极产物检验的过程中,氯气使淀粉碘化钾溶液变色、氢气的点燃都非常明显、最后酚酞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可以将本次实验推向高潮,学生会惊讶为什么红色不会扩散到另一边。
4.本装置还适合其他电解实验的使用。
四、实验改进设计的出发点氯碱工业是教材详细介绍的化学工业之一,电解饱和食盐水是氯碱工业中的重要反应,也是高中化学课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
不同版本教材中对于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的呈现也有不同,见表1。
表1 三种版本教材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对比和苏教版教材中既没有该实验的图示,也没有安排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按照鲁科版教材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即利用带有支管的U型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实验创新说课稿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化学实验创新说课稿
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装置的改进
任教科目:初中化学
任教单位:长沙县黄花中学
作 者:陈恺平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评委、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我来自长沙县黄花中学,我参赛的课题是《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装置的改
进》。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教学安排了一个经典的演示实验
来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中通过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
夹,水通过导管进入集气瓶,体积上升约五分之一等现象,探究空气的成分。在
实验中,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
教材中选用的仪器为集气瓶、导气管、烧杯、止水夹、燃烧匙、酒精灯,在
实验操作过程和结论分析中,本人觉得该实验有以下不足之处:
1、该装置系统性误差较大,一方面,导管中有5-10ml空气,随着集气瓶内
气体体积减少,压强减小,打开止水夹,导管内的空气将进入集气瓶,导致液面
小于五分之一。
2、该装置的刻度不明,五分之一之说全凭老师口
说,没有通过准确的定量展示,对于严谨的科学学习来
说,不利于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
3、在分析结论时,由于物理中的大气压强还未学习,学生最难理解的是,为
什么水会进入集气瓶。
4、该装置需要等到装置完全冷却,才能打开止水夹,冷却所需要的时间较
长,如未完全冷却,实验误差较大。
基于以上理由,本人根据化学和物理相关知识,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对
这个实验进行了一定的改进。
改进如下:
仪 器:500ml集气瓶,长导管两根,橡胶塞一个,橡皮管一根,燃烧匙、
250ml量筒。
实验操作:
1.先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用集气瓶装满水,把塞子塞紧,目的在
于证明这是一满瓶水。
3.将集气瓶中的水倒250ml放在量筒内,
同时题问:集气瓶内的空气体积是多少ml(用
于测定空气的体积)
4.在燃烧匙内装上足量红磷,将一端长导
管放入量筒内,加热红磷,红磷剧烈燃烧后,迅速将带长导管的橡胶塞塞住集气
瓶。
5.观察实验现象。最开始,由于红磷在集气瓶内燃烧,气体受热膨胀,将排
出部分水,我们在可以看到量筒内将有气泡冒出,这部分被排出的空气,是导管
内的气体,不是集气瓶内的空气,也恰恰是我们实验需要排出的气体。之后水将
沿着导管进入坐集气瓶,量筒内液面逐渐下降。
6.红磷完全反应后,将集气瓶倒过来,振荡,让集气瓶,充分冷却。(大约
20秒钟时间即可冷却),正立集气瓶,捏住橡胶管,将导管内存留的水倒流至量
筒,把长导管拿出量筒,读出量筒内水的体积,为200ml。由此可知,减少的气
体体积为50 ml。我们也精确测算出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五分之一。
本装置改进之后的优点:
1.学生很容易理解,实验前精确地测定出原来空气的体积。实验后,精确的
测定出量筒内水减少的量,就是集气瓶内气体减少的量。
2.从始自终,都维持着瓶内、外气压平衡,有利于氧气的充分反应,也很直
观地观察到水不断地通过导管,从量筒内自然地流入集气瓶,在没有学习大气压
的情况下,可理解为,集气瓶内的气体不断减少,外面的水不断补充,无需过多
的解释气压的变化。
3.集气瓶在实验前被润湿,并留有存水,有利于五氧化二磷的吸收,并冷却
装置,装置容易冷却,倒立集气瓶,即可用水冷却,让体系温度降低,很快地恢
复到反应前的初始温度。
4.实验过程中,排出了导管内的空气,最大可能地减小了实验误差。
5.实验现象明显,读数精确,有说服力。
附:本人觉得这个实验的改进,虽然很简单,但在实际教学中可操作性强,
有实际意义,这个实验的改进被抛弃觉得深为可惜。正如,在探究二氧化碳溶于
水的实验一样,将一个软塑料瓶装半瓶水,收集半瓶二氧化碳,盖上瓶盖,振
荡,塑料瓶变扁,这个实验虽然简单,但效果非常好实用。发布在博客上,希望
通过我的博客与同行交流,对从事九年化学教学的同行们有益。也期待抛砖引
玉,得到同行的进一步改进。本人查阅了网络和相关资料,没有发现与本实验相
似的改进,有原创性。
本实验成功的关键:1.气密性好;2.红磷一定要剧烈燃烧,否则氧气不能充
分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