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与山水共生_重庆工学院花溪校区规划设计_何镜堂

合集下载

延续校园生态走廊——华工人文馆创作随笔

延续校园生态走廊——华工人文馆创作随笔

延续校园生态走廊——华工人文馆创作随笔
何镜堂;倪阳
【期刊名称】《世界建筑》
【年(卷),期】2002(000)011
【摘要】本文从延续华工校园生态走廊方面探讨了人文馆的设计理念.
【总页数】2页(P63-64)
【作者】何镜堂;倪阳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碑馆结合的尝试——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创作随笔 [J], 张捷;唐初旦
2.华工大逸夫人文馆 [J], 倪阳;郭昊栩
3.基于生态理念的丘陵地貌大学校园规划探析——南昌师范新校园总体规划的创作随笔 [J], 苏茜茜;刘烁;杨思近;王世媛;肖大威
4.广州大学城华工体育馆可持续设计创作实践 [J], 邓芳
5.走进校园: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方案创作随笔 [J], 刘恩芳;钱栋;蒋惠;孙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分析

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分析

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分析——之云影湖周边景观设计一、背景介绍:云影湖是云塘校区的空间中心,也是校园的人文核心。

云影湖在保留原有自然水塘的基础上,经过自然生态的设计,形成东西走向的宽阔水面。

依据原有地形高差设置三级水面,湖水清澈、充满活力。

湖体驳岸设计遵循自然生态法则,驳岸与沿湖道路留有5 至10m 的绿化生态带,给植物、水体和生物留有足够的栖息空间,形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生态链。

通过调研,师生最满意的新校园场所,云影湖排在第一位。

这里安全舒适,宁静清新;这里天光云影,晴岚荡漾;这里尺度宜人、有清和感和身份感;这里是师生最有环境归属感的地方。

云影湖将成为长沙理工大学自然和文化的中心福地,也将变成学校的代名词。

二、功能分区:功能分区且使各功能区域之间相互交融、渗透,就必须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

云影湖的景观环境优美,小路蜿蜒曲折,使人在其中流连忘返,既避开了车行区的干扰,又给喜欢休闲、漫步的同学、情侣等营造良好的空间,灌木丛的错落有致的分布给湖边的景观带来了生机,一排排杨柳倒垂在水面,仿佛阿诺多姿的少女在嬉戏,让云影湖的绿化更加美好。

三、校园特色:在规划中传承大学文化、地域特色造反映各自学校人文精神和特色的校园环境。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建立在清新自然的山水环境之中。

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就是对人类本身的尊重。

人是自然的部分,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是最好最高层次的人文环境。

云影湖据说是九座山的交汇处会和而成的,因此它的东边还保留有小山坡,可谓此处的环境是依山旁水,微妙微翘。

如果说建筑师永恒的艺术,那么植物则是变化的音符。

我们理工大学校园的植物种类繁多,金边黄杨、红花继木等给云影湖畔的景观带来了丝丝生气,也展现了我们校园独有的魅力。

而且植物之前的巧妙结合也产生了最大的造景艺术感染力,达到了“园林巧于因借,自称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

”同时也起到了防噪声、防风滞尘等功能。

四、景观设计的艺术性艺术性是高校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景观要不断创新发展,艺术性就成了突破的主要方向,不具备相当艺术水准的设计作品很难引起校园中师生的关注。

重庆工学院设计说明

重庆工学院设计说明

建筑设计说明·设计依据1.重庆工学院巴南校区校园修建性详规概念性方案征集文书(2003年1月9日)2.重庆工学院巴南校区项目建设批复3.重庆工学院巴南校区1:500现状地形图4.重庆工学院巴南校区地质气象资料5.重庆工学院巴南校区1:2000设计范围图6.重庆工学院关于巴南校区校园修建性详规概念性方案有关问题的通知(2003年1月21日)7.相关国家法规、规范一、工程概况1.建设目标重庆工学院是西南地区、重庆市历史悠久的骨干工科院校,始建于1940年,经过其6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一所拥有全日制在校生约1万人的以工为主多学科的高等院校。

作为重庆工学院的新建项目的重庆工学院巴南校区,立足于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着眼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趋势,遵循“励志笃行”的校训,把巴南校区建设成为布局合理、风格独特、设计新颖、质量一流的校区,为创建西南名校——重庆理工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基地区位重庆市巴南新城工贸园区位于重庆李家沱组团内,背靠真武山,东与渝黔高速公路相连,南接鱼洞,西隔长江,通过马桑溪大桥与大渡口组团相连,北经李家沱长江大桥与杨家坪—石桥辅助团相连。

项目拟建地地处巴南区花溪河畔,隔路相对为清华中学,地势比较平整、开阔,依山傍水,为理想的办学之地。

且距校本部约5公里,车行时间10分钟左右,交通方便,来往快捷,可大大降低今后办学的运行成本。

3.基地现状与周边环境巴南校区征地总面积约1400亩。

历年年平均气温17.8℃,整个区域西高东低,属山区浅丘陵地带,平均海拔227米,地块内最高点海拔240.5米,最低点170米。

区内用地主要系花溪河所引起的平缓坡降,无复杂丘陵、沟谷地形。

该地区地质条件良好。

巴南区南部新城道路路网规划系统以方格式路网为主,辅以自由式路网。

道路等级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和步行街五个结构层次。

目前校区周边部分道路已形成。

4.建设规模巴南校区规划占地1400亩,在校全日制学生人数10000人,总建筑面积495210平方米,校区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建设周期8年。

何镜堂:追求和谐足优秀建筑共性

何镜堂:追求和谐足优秀建筑共性

何镜堂:追求和谐足优秀建筑共性
龚小锋
【期刊名称】《房地产世界》
【年(卷),期】2012(000)009
【摘要】多年来,何镜堂获国家、部委及省级以上优秀设计奖100多项,2001年,获中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首届“粱思成建筑奖”。

以“中国馆之父”闻名于世。

被誉为“校园建筑设计掌门人”。

其对建筑的设计理念影响着很多人。

【总页数】2页(P50-51)
【作者】龚小锋
【作者单位】《房地产世界》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6
【相关文献】
1.何镜堂:建筑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是不对的 [J],
2.追求和谐社会秩序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共性本质 [J], 陈在碧
3."公共性"信念的养成:"和谐社会"的实践哲学基础及其人文价值追求 [J], 袁祖社
4.人大代表的建议成为和谐社会建设重要推动力:国际招标应充分发挥中国建筑师的作用——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 [J], 韩庆文
5.素质教育应追求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 [J], 蒋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与自然融合的“桃花源”起点--重庆理工大学花溪校区校前组团设计理念

与自然融合的“桃花源”起点--重庆理工大学花溪校区校前组团设计理念

建设科技 ∣ 71建设科技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1年3月上总第425期交流探讨与自然融合的“桃花源”起点——重庆理工大学花溪校区校前组团设计理念王智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640)[摘要]本文重点对重庆理工大学花溪校区的校前区建筑组团的设计特点进行了梳理与分析。

校前组团在尊重学校整体规划构思的基础上,力求与校园自然环境实现融合,体现出校前区的礼仪性的作用。

通过对传统的坡屋顶风格的借鉴与转译,并参照传统建筑院落围合的布局,整个校前区营造了依山就势的校园氛围。

结合校园总体规划对“桃花源”概念的借用,整个校前区很好地表达了作为桃花源记起点的空间序列的环境意义。

[关键词]桃花源;环境意义; 中介空间; 融合Starting Point of "Peach Blossom Spring" Integrated with Nature----Design concept of building cluster in the front of Huaxi campus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TechnologyWang Zhifeng(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o., Ltd., Guangzhou, 510640, Guangdong)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sorting out and analyzing the desig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mpus building cluster in the front of Huaxi campus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n the basis of respecting the overall planning concept of the school, the front-area group strives to achieve integration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campus, reflecting the etiquette role of the front area. Through the reference and transl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sloping roof style, and the layout of the courtyard enclosed by traditional buildings, the entire campus area has created a campus atmosphere that is located on the hillside. Combining with the concept of "Taohuayuan (Peach Blossom Spring)" in the master plan of the campus, the entire front area expresses the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of the spatial sequence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Peach Blossom Spring.Keywords :Taohuayuan (Peach Blossom Spring),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intermediary space,integrationDOI: 10.16116/ki.jskj.2021.05.01772∣建设科技总第425期建设科技交流探讨1 项目概况及建设历程本项目校前区建筑组团坐落在重庆市巴南区重庆理工大学花溪校区的主入口,南倚校园规划所保留的一座山岭,生态山地树林成为校园入口的背景。

(完整版)何镜堂作品欣赏

(完整版)何镜堂作品欣赏

何镜堂作品欣赏作为我国建筑界最优秀的设计大师之一,何镜堂院士是岭南建筑界的旗帜性人物,他主持设计过两百多个重大项目,获奖无数,其中包括:国家金、银、铜奖以及一、二等奖100余项;2001年获国家首届梁思成建筑奖;2004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9年在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评选中,以13项作品获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并荣获全国“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大奖。

另外,何镜堂院士还创立了“两观三性”的建筑设计理念,探索出了产、学、研三结合的发展模式,为广东省和全国建筑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人物介绍作为我国建筑界最优秀的设计大师之一,何镜堂院士是岭南建筑界的旗帜性人物,他主持设计过两百多个重大项目,获奖无数。

其中包括:国家金、银、铜奖以及一、二等奖100余项;2001年获国家首届梁思成建筑奖;2004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9年在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评选中,以13项作品获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并荣获全国“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大奖。

1996年初,何镜堂在《建筑学报》写了一篇短文,《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首次在学报上提出了何镜堂的创作思想。

后来在2002年9月《建筑学报》上发表了《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一文,较为系统的论述了何镜堂所主张的创作理念,即二观(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三性(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学术观点,以及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何镜堂的创作思想和实践每年都在多次的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上作了交流。

2002年,何镜堂和倪阳副总建筑师承担了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的设计,该馆选址于校园教学区的中心,位于东西两湖的交接处,视野宽广,环境优美。

何镜堂仔细研究了项目的条件,提出“宜低不宜高、宜散不宜聚、宜透不宜堵”的设计策略,创作了一个玲珑通透,与周围环境和谐,有岭南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校园新建筑,建成后已成为全校师生聚合和交流的地方,并被评为建设部和教育部优秀设计一等奖和国家优秀设计金奖,获得建筑设计的最高荣誉。

何镜堂:用建筑精品记录前进中的中国

何镜堂:用建筑精品记录前进中的中国

何镜堂:用建筑精品记录前进中的中国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21年第14期从兴建虎门海战博物馆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科技馆到惊艳世界的“东方之冠”中国馆,他用2000多个建筑精品生动记录了前进中的中国。

同时,他的人生也与新中国同频进步。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何镜堂。

深圳科学馆,开启事业新征程何镜堂,1938年出生在广东东莞,自幼喜爱绘画,1956年,考入华南工学院土木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毕业时又因学业优异被推荐为研究生,攻读民用建筑专业。

1973年,何镜堂工作调动,来到首都轻工业部设计院从事建筑设计。

他不仅在工作中完成了办公楼、厂区规划的设计任务,还在业余时间参加建筑绘画、小型铁路客站、农村住宅设计等竞赛。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的建设,何镜堂心中“捂”了十几年的建筑师激情,也期待着有机会尽情燃烧。

他专程去了一次深圳,看到昔日荒凉的地方正成为繁忙的建筑工地,他感受到了“热土”的含义,内心也跟着沸腾了起来。

1983年,何镜堂带着家人从北京回到母校华南工学院。

回来的第三天,他就接到一个竞赛任务——设计深圳科学馆。

“本来还想去买点儿安家的东西,一听到竞赛,我想‘机会来了’,立刻放下手头其他事情。

”于是,何镜堂和同为建筑师的妻子李绮霞一起工作了20多天,把深圳科学馆的方案和模型作了出来。

“改革开放前沿的速度确实是快。

我的模型中午送到,下午就开始评选,傍晚便通知我中选了。

”在45岁的那年,何镜堂打响了人生第一炮。

何镜堂告诫青年人:“只要肯努力永远都不迟。

”此后的36年,何镜堂先后主持设计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天津博物馆、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映秀震中纪念地等2000多个建筑精品、200多项重大工程。

这些重大标志性工程见证了包括反法西斯战争、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抗震救灾、“一带一路”等近百年来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记忆与时代精神。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景观设计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景观设计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景观设计武斌; 杨淑梅; 周建华【期刊名称】《《南方农业》》【年(卷),期】2012(006)002【总页数】3页(P34-36)【关键词】校园环境; 景观设计;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作者】武斌; 杨淑梅; 周建华【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6.2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很多学校都有自己堪称经典的特色景观,从而成为其学校文化的象征。

像俄克拉荷马大学诺曼校园已成为观光地,新建和改建的设施,喷泉和雕塑作品都是人们向往的景观;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和清华园; 北京大学的未名湖和红楼; 武汉大学的樱花路,这些几乎成了各校的代名词。

他们之所以令人向往,是因其一草一木、一楼一阁都融入了大学校园的文化,彰显了其求学精神、人文情怀,让人感受到校园的幽雅与惬意。

笔者以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为例(如图1),探讨此类校园景观塑造的设计手法与可行途径。

1 项目概况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其新校区位于江津区滨江新城职教园区的东北角,总用地规模约73 hm2,绿地率为43.28%,绿地总面积约为297880 m2。

区内为丘陵地貌,地形总体较平缓,突出的浑圆状小山丘与宽缓的沟谷相间分布,地面高程一般在+252~+314 m,相对高程约62 m。

用地范围内土壤以紫色土和黄壤土为主,较利于植物生长; 但山体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较薄。

总规方案中几处地势较陡的山体及河渠水道得以完整保留。

另外,基地外部为风景秀丽的缙云山脉,内部遍布油菜田以及灌木、乔木、竹林等天然植被,生态环境良好。

2 景观设计理念及原则2.1 设计理念作为高校,每所大学的校园环境都有一定的地域特点,这种特点体现在气候、文化、植物、地形等方面[1]。

为体现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特色及简约古朴的建筑特色,将校园景观总体风格确定为简洁明快的新中式风格,运用简明的现代设计元素,体现校园浓厚的历史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园与山水共生
—重庆工学院花溪校区 规划设计
重庆工学院花溪校区的建设地点位于重 庆市巴南区南部新城。 用地面积78.81hm2, 建筑面积约 45万m 。 设计规模为在校生一

陵由于以往的建设成人工化的台地,另外 两个保留了自然形态,最南边的丘陵在国 防铁路100m宽的控制红线内。 在规划设计 中我们保留这三个主要的丘陵并且加以利 用, 把台地丘陵改造成山顶公园, 另两个维 持其自然形态并进行适当的植物种植,使 这些丘陵成为校园的绿色制高点。 河流—基地的东侧有一条景色优美 的花溪河, 河岸两边是生长茂盛的竹林, 竹 子是基地内较为有代表性的植物。我们完 整地保留了河边的竹林,把学生宿舍组团 放在靠河的一侧, 以获得良好的景观, 并且 利用花溪河边的小片平地建设成体育公园, 用人行天桥联系校区的体育区和宿舍区, 形成一个方便到达的宜人的运动与休闲区。 池塘—基地平缓的谷地有许多鱼塘, 这是基地很有特色的一个景观,我们把这 种景观因素结合到校园规划中去,将部分 鱼塘改造成为校园园林景观,为师生提供 一个宜人的交往场所。 对各个自然要素的合理利用强化了基 地原有的、 有特色的环境特征, 在尽可能少 的破坏环境的情况下使校园景观得到最大 的提升, 形成生态自然的校园环境。 在一期 项目完成之后,我们欣喜地看到基地原有 的野生白鹭和一些不知名的鸟群返回校园 园林中生活, 使校园充满了自然的气息。
万人。 整个新校区用地西高东低, 属山区浅 丘陵地带,地形海拔高度相差 70 多米。 用 地内平缓的谷地有不少鱼塘与农田,山地 地势变化较大, 没有大面积的平地。
何镜堂 郭卫宏 马明华
摘要 / 方案从基地原有环境条件入手,在充分保护和利 用基地原有的丘陵、河流、池塘等自然元素的基础上,通 过组织丘陵、建筑与水体的相互关系来取得良好的总体 景观与空间效果,营造出一个融山、水和建筑为一体的 地域化校园。 关键词 / 个性校园 自然环境 山地校园 ABSTRACT/ Making full use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original natural elements of the base and utilizing organic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lls, buildings and waters, this program constructs a regionalized campus integrating building and landscape into a whole, and scores good spacial effect. KEY WORDS/ Campus with individuality, Natural environment, Upland campus
建筑学报 铁路 21 广场 20 次入口 19 18 河 33 保留山体绿化 15 16 溪 8 水面 滨水广场 10 11 14 12 花 9 6 13 4 5 山顶公园 7 3 2 山顶公园 22 1 部队用地 24 25 23 28 27 29 30 32 26 31
17

总平面
16
织不同功能组团。由于功能组团的组织结 合丘陵的形态,保证了在分期建设的过程 中, 不影响校园的整体空间结构形态。 各组团与丘陵相间的布局使丘陵成为 了各组团间的绿色景观带与交往空间, 形 成 “建筑- 丘陵 - 建筑 - 丘陵” 疏密相间、 张驰有度的校园空间布局, 正如中国书画 中 “疏可走马, 密不透风” 的概念。 同时, 校园建筑组团局部向花溪河开放, 使花溪 河景观与校内景观互相渗透, 有机地融合 在一起,形成山、水、建筑一体化的校园 空间。 我们通过控制建筑首层的标高及建筑 层数等手段来控制校园的建筑群体效果, 使整个校园的建筑顺应地形布置,对外形
校园内部环境
虑, 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 他们逐渐认识到 开山确实过于破坏丘陵景观环境,慢慢地 接受了我们的建议。 重庆工学院花溪校区经过一年多的建 设, 目前已经完成了一期项目的建设, 二期 建设也正在展开。 就已建成的效果来说, 规 划得到了来自学校等各方面的充分肯定和 赞赏。 山地校园比平地校园的设计复杂得多, 要把 “依山而建” 的理念变为现实, 需要参 加建设、设计等各个方面付出加倍的努力 和辛劳。 在设计与建设的过程中, 我们的工 作得到校方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大力支 持与理解, 对此深表谢意。 同时也希望本文 的思考与尝试,对今后山地校园规划提供 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不足之处愿与各 位同行、同仁共同探讨。■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广州,5 1 0 6 4 1 ) 收稿日期:2005-10-08
总体鸟瞰
15
建筑学报
校园规划 CAMPUS PLANNING
结构分析
功能分析
交通分析
景观分析
诗意校园 为了保留基地原生态环境,我们通过 组织与利用丘陵、建筑与水体的相互关系 来取得诗意般的校园空间。 校园南地块校前区的丘陵自然地隔开 了城市道路与校内主要教学空间,对内形 成相对封闭宁静的教学环境。我们为保护 该山体而采用了隧道的形式,不仅保留了 山体的自然形态,而且在校园空间上形成 “桃花源” 般独特的空间感受。 我们把实验楼顺应山势布置在中心园 林两侧, 加强空间的引导性, 并且借鉴中国 园林中 “廊” 的造园手法, 利用横跨山体的 廊式建筑来增加中心园林空间的渗透与层 次变化。中心园林区周边的教学建筑以中 部丘陵为背景依山而建,形成高低错落富 有韵律与节奏感的空间界面。宿舍组团拉 开组团间的间距退让出丘陵绿地,使得花 溪河的自然景观与丘陵绿化呼应,内外景 观有机融合。中心园林区水体设计也有别 于一般的平地校园,中心园林的水体由原 有池塘改造而来, 形成大小不一、 层层跌落 的小尺度园林水景。 在规划中,我们利用地形环境与建筑 组织多层次的校园交往空间,其中以丘陵 绿地及谷地中部的水体园林组成公共交往 空间的主要架构,各个建筑组团与地形结 合形成空间丰富的组团园林,形成层层递 进的、 有条不紊的多层次园林空间结构, 为 师生提供理想的交往场所。 山地校园 由于校区具有明显的山地地形特征, 我们通过组织校园景观系统来强化校园的 山地特征,利用丘陵等自然元素来建立校 园整体结构,进而按照不同学科及功能组
校区内水景
成高低错落富有节奏感的立面,对内形成 空间层次丰富、 尺度宜人的山地院落。 建筑 相对紧凑,以灵活自由的形态布置在丘陵 之间平缓的坡地上, 通过广场、 院落、 步行 道、 连廊、 平台等建筑元素, 使各个建筑彼 此之间紧密地联系,并且取得丰富的校园 空间形态及层次感。 建筑造型借鉴重庆传 统的山地建筑形式,利用单坡顶及错落有 致的体量变化,形成类似重庆江边特有的 房子层层叠叠布置的传统山地景观意象, 营造出富于情趣的山地校园形象。 校园道路的设计结合山势地形地貌, 减少土方量的开挖,为了保证道路线形流 畅, 坡度尽量保持在 5% 以内, 局部地方为 保留丘陵的自然形态采取了开隧道的方式, 隧道不长, 保证隧道有充足的采光。 最初, 校方对采用隧道方案在经济等方面有所顾
对于这样一个地形复杂和原生态景观 良好的校园规划,我们认为沿用以往那种 方正规整的布局方式是不合适的,而应该 充分尊重基地原有环境特征及其生态结构, 因地制宜、 灵活布局。 在规划中, 充分利用 丘陵地形及花溪河良好的原生生态环境条 件, 因地制宜组织建筑布局, 并且在校园景 观中延续重庆的山城传统建筑特征,力图 营造一个生态的、 充满诗意的山地校园。 生态校园 基地环境优美, 有山有水, 充满诗情画 意,我们希望新校园的建设对基地原生态 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限度。为了突出校园 生态特色,我们通过对基地环境的自然条 件的分析和地形地貌特征的研究,萃取了 构成基地的三个主要景观元素—丘陵、 河流、池塘。 丘陵—基地内部有三条主要的丘陵 自西向东伸入基地,其中南地块北部的丘
公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