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

七年级上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
七年级上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

第一课位置与区划

教学内容:教材P1-6 位置与区划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湖南的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2、描绘湖南及其相邻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图,并采用“联想法”记

住这些省份的轮廓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根据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概括。

2、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作为湖南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重点、难点:

1、了解湖南的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记住湖南及其相邻省份的轮

廓特征。

2、学会搜集信息。

教学准备:地图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学习活动

(一)中部省份

(1)在地图上找到湖南,并说出它的地理位置。

(2)介绍湖南的由来及简称。

(3)读图1-2,找出与湖南省相邻的省级行政单位。

(4)估算湖南省的经纬度范围。

(5)阅读资料:“三湘四水”“中部崛起”

(二)14个市州

(1)指导学生读图1-4,介绍湖南省的14个市州。

(2)活动

1)找出自己家乡所在县(市、区)的名称,并在地图上找到它的位置。

2)说出家乡位于哪一个省辖市(州)。

3)在地图上找到长沙市,判断它位于你的家乡所在地的哪个方位。指出长沙市与我省哪些省辖市相邻。

4)有同学说:湖南省政区图好像人头像,你觉得像吗?

(3)阅读资料:“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伟人故里”“芙蓉国里尽朝晖”(增强学生对身为湖南人自豪感的教育)

三、拓展延伸

1、查阅资料,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的家乡是哪一个县级市,哪一个省辖市?湖南是一个伟人辈出的省份,除了毛泽东以外,还有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罗荣桓。查阅资料,说说他们家乡所在的县(市)。

2、了解湖南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第二课人口与民族

教学内容:教材P7-11 人口与民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知道湖南人口特征与人口问题,湖南人口迁移特征与人口分布概况,掌握湖南民族分布特征与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以及自然条件对湖南民俗风情的影响.

2、会根据统计数据绘制湖南人口增长图,能分组讨论家乡的人口问题及对策,能搜集、交流反映湖南民居特色的图片,讨论自然环境对民居特色形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根据搜集到的文化信息,通过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理解事物发展变化或地域分布的基本规律。

2、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和尊重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兼容并蓄的意识。

2、关注湖南发展。

重点:

1、知道湖南人口特征与人口问题,湖南人口迁移特征与人口分布

概况。

2、掌握湖南民族分布特征与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湖南民俗风情

的特色,以及自然条件对民俗风情的影响。

难点:

1、自然环境对民居特色形成的影响。

2、家乡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二、学习新知

(一)人口数量多

1、介绍湖南人口数量概况。

2、分析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根据人口增长的变化规律,估算2010年湖南省人口总量。

4、湖南省2000年人口年龄结构分析。

5、活动

阅读资料“中国长寿之乡——麻阳”

(1)说一说麻阳县百岁老人长寿秘诀?

(2)讨论:随着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可能带来哪些问题?举例说明。

(二)分布不均衡

1、读图2-4,找出我省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和较小的地区,分析

人口密度有何特点?

2、根据表2-1的资料,计算出人口密度,比较湖南与全国以及其

他省份的差别。

3、举例说明留守儿童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三、课外活动

1、访问你身边的老人,询问他们的生活方式,想一想:自己应该怎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身体?

2、小组制定帮助留守儿童的计划,并付诸实践。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引入新课

1、简要说一说湖南人口数量概况以及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2、说一说湖南省人口分布特点。

二、新知学习

1、介绍我省的主要民族。(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

回族)

2、民族分布特点

读图2-7,分析我省少数民族分布特点,说一说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那些县级行政区?

3、少数民族自治。

三、课外活动

了解我省少数民族有什么特殊的生活习俗,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第三课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

教学内容:教材P12-17第三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湖南的主要山脉及地势,地形特征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运用多种方法收集、处理、评价信息。

过程与方法

联系实际,提升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湖南的地势、地形特征以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方法: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一)“马蹄形”地势

(1)指导学生看图3-1,介绍湖南的地势特征。

(2)活动

看图3-2,3-3

1)分别说出炎112°E线,沿28°N线湖南境内主要地形区的名称。

2)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中有“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

子洲头……”的诗句。想一想:湘江为什么北去?

3)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想一想,湖南位于哪一级阶梯?

(二)地形复杂多样

(1)读图3-5,说一说湖南地形面积结构特征。

(2)读图3-8,找出洞庭湖平原和湘中丘陵的大致范围,说一说它们的地形特征。

(3)阅读资料。了解洞庭湖平原和湘中丘陵地区发展多种经营的措施。

(三)山区面积广大

(1)读图3-9,找出幕阜山,罗霄山,武陵山,雪峰山,南岭等主要山脉。

(2)举例说明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形成的影响。

(3)读图3-10及小资料“雪峰山

讨论:A.320国道经过雪峰山一段,有331到急弯,122处险点,号称“雪峰天险”。想一想“雪峰天险”路段为什么会如此险峻?B.如何开发雪峰山区的丰富资源?

三、总结全课

四、布置作业

1、收集湖南名山资料,向同学们介绍其自然与人文特色。

2、我省大部分的贫困县分布在西部山区。你认为可能造成一些山区人口贫困的原因有哪些?收集资料,说一说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帮助贫困山区人口摆脱贫困。

第四课亚热带季风气候

教学内容:教材P18-23第4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湖南气温、降水分布概况以及气候的主要特征。

2、了解湖南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危害以及防灾、减灾措施。

3、通过收集、分析资料,了解湖南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重点、难点:

1、湖南气温、降水分布概况以及气候的主要特征。

2、湖南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危害以及防灾减灾措施。

3、湖南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湖南大致位于北纬25°-30°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其后条件比较优越。

二、新知学习

(一)四季分明

(1)读图4-1,找出湖南1月份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的地方,其气温大约各是多少度?说说湖南1月份的气温分布特点。

(2)日常生活中,人们采取什么办法来减轻寒潮和冰冻的危害?(3)读图4-6,找出湖南7月份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的地方,其气温大约各是多少度?说说湖南7月份的气温分布特点。

(4)湖南的夏季常常出现伏旱天气,结合实际说说伏旱对我省的

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

(5)小结

(二)降水充沛

(1)读图4-7,说出长沙、永州、郴州、吉首、娄底的年降水量分别是多少毫米。

(2)读图4-8,找出湖南的5个多雨区。想一想,多雨地区的降水与所处地形有何关系?

(3)洪涝灾害与防灾减灾。

(三)雨热同期

(1)读图4-9,指出长沙、岳阳、郴州、怀化在6-9月的各月气温大多在多少度以上?这四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例大约是多少?这说明我省大部分地区气温和降水量配合有什么特点?

(2)小结

三、总结全课

四、布置作业

1、关于台风的利与弊,有两位同学正在进行激烈的争论:一位同学认为“弊大于利”,因为台风常常带来大风,暴雨等灾害性的天气;另一位同学认为“利大于弊”,因为台风带来降水可以缓解旱情。你支持谁的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2、查找资料,说出我国“四大米市”的名称。思考它们称为米市的原因。

第5课洞庭湖水系

教学内容:教材P24-30 洞庭湖水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湖南湘资沅澧与洞庭湖的概况。

2、收集资料,对比湖南与湖北、江西在河流、湖泊方面的特征。重点与难点:

1、了解湖南湘资沅澧与洞庭湖的概况。收集资料,对比湖南与湖

北、江西在河流、湖泊方面的特征。

2、能根据收集和整理的有关材料,对所探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

点。

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介绍洞庭湖的基本概况以及它在湖南的重要地位。

二、进入新课

(一)洞庭湖

1、洞庭湖的地理位置,面积以及重要的地理作用。

1)读图5-1,5-2,找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等湖泊,找出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和城陵矶的位置。

2)读图5-1,找出长江、湘江、资水,沅江、澧水等河流,找出一样、岳阳、常德等城市。

2、洞庭湖缩小的原因及危害

1)宋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在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中写道“……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你是怎样理解“衔远山,吞长江”这句话的?2)读图5-2,说说洞庭湖面积缩小的原因有哪些?

3)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可能带来哪些危害?

4)阅读资料“退田还湖”

思考:为什么要退田还湖?

(二)湘、资、沅、澧“四水”

1、湘、资、沅、澧的地理位置。

2、湘江的地理位置,支流及重要影响。

1)读图5-6,找出潇水、耒水、蒸水、浏阳河等湘江支流。

2)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湘江流域聚集了湖南省60%的人口,也聚集了许多重要的重要城市。

3)读图5-6,从地形和城市分布的角度分析京珠高速公路,京广铁路,107国道大体从湘江河谷通过的原因。

3、资水的地理位置及作用与面临的环境问题。

4、沅江概况与五强溪水电站。

5、澧水概况极其旅游资源。

三、总结全课

四、布置作业

查阅资料了解目前湖南省针对洞庭湖所遇到的环境问题采取

的积极措施,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第六课自然灾害与防治

教学目标

1、了解湖南自然灾害及分布概况。

2、收集资料,认识自然灾害与防治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湖南湘自然灾害及分布概况。

教学难点

能根据收集和整理的有关材料,对所探究的问题提出

自己的观点。

媒体运用图片、地图

导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介绍湖南整体自然灾害情况。

二、进入新课

(一)泥石流和滑坡

1、泥石流和滑坡的灾难特点及易发生地区。

1)读图6-1,6-2,找出泥石流和滑坡高发地区的位置。

2)读图6-2,找出长江、湘江、资水,沅江、澧水等河流,找出一样、岳阳、常德等城市。

思考:当你遇到灾害发生时,应该怎么办?

(二)干旱与洪涝

1、整体了解干旱与洪涝发生的原因。

2、阅读“抗洪防涝”,了解本地相关事件。

(三)虫灾和鼠灾

了解虫害和鼠灾相关知识

三、总结全课

四、布置作业

查阅资料,说说如何处理鼠灾,家庭投放鼠药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板书设计

自然灾害与防治

泥石流和滑坡

干旱与洪涝

虫灾和鼠灾

第7课远古遗存与传说

教学目标:

1、玉蟾岩遗址和高庙遗址、彭头山遗址、城头山遗址分别是何种遗址

2、炎帝和蚩尤的传说。

3、三苗和欢兜的传说

4、舜帝南巡和湘衡禹迹

教学重点:

玉蟾岩遗址和高庙遗址、彭头山遗址、城头山遗址。

教学难点:

传说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教学过程:

一、远古遗存

1、玉蟾岩遗址:

位于湖南道县,距今1万年左右,这里遗存的稻谷颗粒,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是探索稻作农业起源及水稻演化历史的珍贵资料。其出土的打制石器、骨、角、牙、蚌,反映了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度的面貌。

2、高庙遗址:位于湖南洪江市,距今8000——5500年。出土了石斧、陶器、玉器、竹篾垫子等器物。

3、彭头山遗址:位于湖南澧县,距今约 8000 年,说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世界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区之一。还发现了房屋遗迹。石器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有少量磨制石器。

4、城头山遗址:位于湖南澧县,距今约5500年,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城址,号称“中国第一古城”,发现有6500年前的水

稻田遗存,这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水稻田,其中还有配套的灌溉系统。

二、远古传说

1、炎帝和蚩尤的传说

传说炎帝姓姜,号神农氏,又号烈山氏。在与黄帝争夺黄河流域中失败,便率领部落成员南迁至湖南境内。

蚩尤是与黄帝和炎帝的战争中失败,所以南迁,从而成为中国苗族的先祖。。因为如今的中国苗族的族属渊源,和远古时代的“九黎”、“三苗”、“南蛮”有着密切的一脉相承的关系。

2、三苗和欢兜的传说

传说三苗和欢兜组合,组成了一个新的部落联盟。

3、舜帝南巡和湘衡禹迹

舜帝时,命大禹治水。大禹走遍天下,远及衡湘。

第八课珍贵的出土文物

教学目标

1、认识宁乡出土的青铜器,并尝试了解青铜器的用途。

2、明确帛书帛画的特点及内容,辨析秦简和吴简的区别。

3、了解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种类及价值

教学重点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种类及价值

教学难点辨析秦简和吴简的区别

媒体运用图片,多媒体

导学过程

一、宁乡出土的青铜器

1、课堂导入:

我们在历史课本中认识了四羊方尊,这件精美的青铜器正是在湖南宁乡出土的,今天,我们就在了解一下宁乡出土的青铜器精品。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大铜铙的特点,并找出其用途。明确历史价值。

3、看图8-2,讨论:人面纹方鼎的用途是什么?

二、长沙战国帛书帛画;秦简与吴简

1、帛书的特点及历史地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用毛笔和彩墨书写的先秦文献。

2、帛画风格及内容。发挥想象,对帛画内容进行联想。

3、自主阅读,明确秦简发现地址,书体,内容

4、对比阅读,根据秦简相关知识,找出吴简的特点。

5、比较讨论:秦简和吴简谁的价值更高

三、长沙马王堆汉墓

1、了解汉墓规模及出土文物内容

2、明确马王堆汉墓的历史价值。

3、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猜想:古人是怎样生活的?

四、作业与活动

组织同学观看相关文物的PPT或纪录片,了解湖南出土文物的情况。

板书设计

第八课珍贵的出土文物

青铜器代表: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大铜铙

马王堆汉墓的价值:

里耶秦简VS走马楼吴简

第九课楚国势力的扩张和秦、楚争夺黔中郡

教学目标

1、明确楚国势力的扩张范围及对湖南地区居民的生活影响;

2、了解战国时期的秦楚争夺给湖南地区行政划分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种类及价值

教学难点辨析秦简和吴简的区别

媒体运用图片,多媒体

导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自主阅读引言部分,了解东周之前的湖南历史。

二、楚国势力的扩展

1、楚国的中心地区:江汉平原。楚国势力进入湖南:A西路B东路(学生在书上对应位置找到路线)

2、了解不同时期楚国势力的进入情况,读懂“春秋时期楚国形势图”。学生阅读图9-1,找出本地所在位置,及在什么时候成为楚国势力范围。

3、提升阅读:学生自读战国时期的楚国形势图,找出重难点。

4、比较春秋与战国的楚国地形图,说说楚国势力的扩张对湖南地区居民的社会生活有什么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三、秦楚争夺黔中郡

1、黔中郡的战略意义:自读小字部分,了解黔中的重要性。

2、战国时期,秦楚争夺黔中郡

3、重要战役及时间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

1、明确黔中郡的范围、历史变迁及重要性

2、秦楚争夺黔中郡的过程

3、作业:背诵相关历史知识。

板书设计

第九课楚国势力的扩张和秦、楚争夺黔中郡楚国势力的扩张:春秋

战国

秦楚争夺黔中郡:公元前313年

公元前299年公元前280年

公元前278年公元前276年

公元前223年:重设黔中郡,设立长沙郡

第十课长沙国的繁荣和孙刘势力在湖南的争战

教学目标

1、了解吴氏长沙国和刘氏长沙国的全面繁荣;

2、明确吴刘在湖南的争战给湖南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长沙国的经济发展

教学难点刘、孙在长沙的争夺

媒体运用图片,多媒体

导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顾长沙历史,复习春秋战国时期各方势力对黔中郡的争夺

二、新授:吴氏长沙国

1、自读课文,明确湖南历史上第一个诸侯国——长沙国的建立时间、人物及都城。

2、读图10-1,10-2,了解吴氏长沙国的范围、面积和历史意义。

吴氏长沙国在维护汉中央统治中有着重要地位。

“七国动乱”

三、刘氏长沙国

1、册封原因:吴氏绝嗣被废。(定王台的由来)

2、刘氏长沙国推行政策及发展情况

3、刘氏长沙国的废除。

四、长沙国的经济发展

1、农业发展较快(学生自主阅读,从书中找到具体的发展方面)如:铁农具广泛使用;牛耕技术推广;水稻种植普遍;副食品种繁多……

2、手工业:纺织业、印染业和漆器业(马王堆汉墓)

3、商业:长沙是最早使用铁钱的地区之一

五、孙、刘势力在湖南的争战

1、赤壁之战(208年)后,刘备取得了长沙、武陵、桂阳、零陵4郡

2、孙权占领长沙郡的部分地区,孙、刘瓜分长沙郡。

3、219年,刘备势力退出荆州。

六、整理归纳:

说说长沙国的建立到废除的200多年里,长沙在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变化,复习本课主要知识点

板书设计

第十课长沙国的繁荣和孙刘势力在湖南的争战

长沙国的经济发展

农业:铁农具广泛使用;牛耕技术推广;水稻种植普遍;副食品

种繁多……

手工业:纺织业、印染业和漆器业(马王堆汉墓)

商业:铁钱的使用

2018年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2018年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远至日本,近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纪年纪时和姓名字号。 二、纪年纪时 (一)、古代纪年方法 1、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如甲午战争,辛丑条约等。 练习巩固:2008然后就戊子年,2071年是什么年?(辛卯年) 2、帝王年号纪年法 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义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如:乾隆三十九年,开元元年等。所取定的年号大多孕含着吉祥之意,寄托了振兴国运,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如“康熙”就寄托了天下隆盛兴旺之意,再如“光绪”有光明永绪之愿。 (二)、古代纪月的方法 1、序数纪月法 如:如平地二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采草药》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用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之前加上一个特定的“建”字,就成了一种纪月的方法。如: 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农历十一月)——杜甫《草堂纪事诗》 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农历十月)——庾信《哀江南赋》 3、时令纪月法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学案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学案 第一课时湖南的位置与区划、人口与民族 ?学习目标: 1、结合地图描述湖南省的地理位置。 2、运用湖南政区图找出14个市州及其行政中心。 3、知道湖南人口数量,运用地图分析我省人口分布特征。 4、运用地图说明湖南省少数民族分布概况。 ?学习重点:1、湖南省的地理位置; 2、14个市州。 ?学习难点:1、描述湖南省的地理位置。 2、分析湖南省人口的分布特征。 ?快乐学习。 一、自主学习,领悟课本。(预习“湖南”七年级上册课本P1—11,完成学习任务) 1、湖南省属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________地区,南邻________省,北接_____省,是连接东 南沿海与____________的桥梁。因为省内有大河流湘江,故简称_________。 2、“三湘四水”中的“四水”是指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和 _________。 3、湖南省现有_______个省辖市,湖南省的行政中心是______________。 4、2017年,湖南省总人口为____________人。 5、湖南省东面毗邻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 A、赣 B、黔 C、鄂 D、粤 6、被誉为“莲城”的省辖市是() A、长沙市 B、邵阳市 C、湘潭市 D、株洲市 7、我省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 A、湘西、湘南、湘中 B、湘南、湘西、湘北 C、湘东、湘西、湘南 D、湘西、湘东、湘北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了解位置与行政区划。 , , , M________,N_________。 3、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家乡在_____(省辖市)的_________(县级市)。 【探究2】读图了解湖南省的人口分布特征及其原因。 下面是一幅未完成的“湖南省市(州)人口密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南省市(州)人口密度分布图。 2、根据地图的信息简要说一说湖南省人口的 分布情况。 3、有一些地方(如张家界、吉首、怀化等) 人口分布相对比较稀疏,结合下面材料提供的 信息,从自然条件简要说明这些市(州)人口 分布稀疏的原因。 材料:湖南省地形东、西、南三面峰峦起伏,山岭相连。中部是低山和丘陵,其间夹有大小不一的盆地。北部是洞庭湖平原。 ?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1、说一说麻阳县百岁老人长寿的秘诀在哪里? 2、举例说明留守儿童中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地理)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 1、湖南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1)湖南位于祖国的中南部,长江中游南岸,是祖国东部沿海与西部地区的过渡地带。(2)湖南的邻省:北面湖北省、西北重庆市、西面贵州省、南面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东面江西省)。(3)现行行政区区划:湖南现有13个省辖市(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衡阳市、邵阳市、岳阳市、郴州市、永州市、娄底市、益阳市、常德市、怀化市、张家界),1个自治洲(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洲)。(读七年级上册P3 湖南省政区图熟悉湖南的13个省辖市) 2、面积、人口、民族:湖南总面积为21.2万平方千米,2005年,湖南总人口为6732.1万人,人口密度318人∕平方千米,人口密度较高,湘中、湘南、湘北较为稠密。湖南主要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主要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等,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湘西、湘南、湘东的边远山区。 3、湖南地形特点:(1)湖南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2)地势:东、西、南三面高、中部低,像一个朝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 4、主要的地形区:湖南地形大致可分成四部分:①西部有东北——西南走向的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②南部、东部分别为湘南、湘东山地。湘南山地包括南岭的主体部分及其附近的山岭。南岭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③中部是湘中丘陵。④北部的洞庭湖平原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5)湖南的最高峰—武陵山脉的壶瓶山、怀化的最高峰——雪峰山脉的苏宝顶。(读七年级上册P15湖南地形图和P16湖南山脉图) 5、气候:湖南大致位于北纬25度—30度之间,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地区,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降水丰,雨热同期。 6、洞庭湖:位于湖南的北部,是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对长江洪水起调节作用。 7、湘、资、沅、澧四大水系:(1)湘江:是湖南最大的河流,流经湖南东部,水流平缓。河流沿岸城市有:株洲、湘潭、长沙。(2)沅水:发源于贵州东部云雾山,是湖南最长、也是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其干流上修建的五强溪水电站是湖南最大的水电站。(3)资水:水力资源丰富,有“滩河”之称,建有柘溪水电站。(4)澧水发源于湖南西北部,是四水中最短的河流。四大河流向北流入洞庭湖。(读图七年级上册P27湖南水系图) 8、湖南的主要自然灾害:山地灾害主要表现为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湖南主要的气候灾害有寒潮、干旱、洪涝、冰雹、龙卷风、大风和冰冻等。 9、湖南境内的铁路干线:(1)南北向铁路:焦柳线、京广线、洛湛线、武广高铁。(2)东西向铁路:浙赣——湘黔线、石长线、渝怀线。(3)主要铁路枢纽:株洲、怀化、长沙、衡阳等。(4)铁路干线上的城市:焦柳线上有张家界、吉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 学习目标 基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学习重点 与古文阅读联系紧密的文学常识,如古代授官、称谓等 学习难点 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与识记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课时 一课时 知识链接 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

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

最新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

八年级上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 第1课快速延伸的公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公路运输的作用及特点 2、了解湖南公路运输建设的成就,及主要是公路分布格局 2、了解公路运输与经济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交通图和统计图表的能力,并运用地图说出我省交通公路运输的大致公布格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我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的巨大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 1、了解公路运输的作用及特点 2、记住主要的公路运输干线 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说出我省交通公路运输的大致公布格局。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1、请问同学们是如何到达县城的? 2、父母是如何到达单位上班的? 3、家里购买大件商品是用什么运回来的? 4、你出旅游乘坐过的交通工具是什么? (教材归纳)公路运输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湖南快速延伸的公路。

二、讲授新课 (一)公路运输 1、(问)什么是公路运输?它有什么特点? (讲)机动灵活、适应性强、速度较快、“门对门” 2、在什么情况下,公路运输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缺少铁路和水运的地区)(板)(二)湖南运输业的发展 (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公路建设发展迅速,到2007年底,湖南省公路总里程已居全 国前列,已基本形成以长沙为中心的公路运输网络。 (读图)3页,图1—3完成书本第2面活动题,了解我省的哪些公路干线。(三)湖南公路运输的分布格局 1、(读图)5页的图1-7,分析我省的公路运输的分布格局 2、(讲解)湖南省的调整公路按照“五纵七横”的形态布局。全部建成后,将 形成以长沙为中心,连接全省重要城市,辐射全省广大城乡地区的高速公路网络 (四)湖南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 1、完成本书第6页活动题1-2 2、小组讨论并归纳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了解了湖南公路运输干线和其“五纵七横”的形态布局。公路运输的建设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六)课后活动 你的家乡的公路是水泥路吗?是什么时候修建的?说一说修建水泥路前后你的感受有何不同? (七)板书 第1课快速延伸的公路 一、湖南运输业的发展 二、湖南公路运输的分布格局 三、湖南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

2016湖南地方文化常识地理全面复习

湖南乡土地理 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1、湖南的位置:湖南位于我国的中部偏南,长江中游南岸,东经108°47′—114°15′北 纬24°39′—30°08′。大部分地区位于洞庭湖以南,故名湖南,简称“湘”。绝大部分位 于低纬度,在五带中位于北温带;其北邻湖北省,东邻江西省,南邻广东省,西南邻广西 壮族自治区,西邻贵州省,西北邻重庆市。(请同学们掌握湖南的邻省) 2、湖南行政区划:全省划分为13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行政中 心吉首),省会长沙市。 二、自然环境

1、湖南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①、地形特点: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 ②、地势特征:湖南东、西、南三面山岭相连,中部多为丘陵和盆地,起伏和缓;北部为平原,地势低平,从总体上看,全省恰似一个三面高、中部低、朝北部敞开的“马蹄形”盆地。 ③、主要山脉分布:东、西、南三面是山地,东面是幕阜山脉、罗霄山脉,南面是南岭,西面是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 2、气温、降水的分布概况: ①、气温分布概况:湖南年平均气温在16℃~18℃,冬季寒冷,春季温暖,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四季变化明显。 ②、降水的分布概况: 湖南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700毫米之间,降水丰沛。 时间分布:湖南雨季集中在4~6月,这期间的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40%~50%。降水的变化大,降水强度大是湖南省降水的一个明显特征。 空间分布:山地降水一般多于平原。 3、气候主要特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期。 4、洞庭湖的概况:①、洞庭湖位于湖南北部,长江中游以南,由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组成,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西北面有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等数条水道接纳长江来水,然后从东北面的城陵矶附近在入长江,成为一座天然水库,对调节长江的水量起着重要作用。 ②、目前的洞庭湖较以前比较,面积大为缩小;面积缩小的原因有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治理措施:主要有退田还湖;在长江中、上游和洞庭湖水系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淤积。 5、湘、资、沅、澧四水和主要的水电站: (冷水江市)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doc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远至日本,近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纪年 纪时和姓名字号。 二、纪年纪时 (一)、古代纪年方法 1、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如甲午 战争,辛丑条约等。 练习巩固:2008 然后就戊子年,2071 年是什么年?(辛卯年) 2、帝王年号纪年法 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义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 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如:乾隆三十九年,开元元年等。所取定的年号大多孕含着吉 祥之意,寄托了振兴国运,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如“康熙”就寄托了天下隆盛兴旺之意,再如“光绪”有光明永绪之愿。 (二)、古代纪月的方法 1、序数纪月法如:如平地二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采草药》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用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之前加上一个特定的“建”字, 就成了一种纪月的方法。如: 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农历十一月)——杜甫《草堂纪事诗》 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农历十月) ——庾 3、时令纪月法 一年分四季,一季三个月,每季的三个月按顺序依次加孟、仲、季,就可将一年的十二个月 清楚的区别开。如: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农历十月) (三)、古代纪日法 1、序数纪日法。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归有光《项脊轩志》 2、天干地支纪日法。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姚鼐《登泰山记》 3、月相纪日法。根据月亮的形状,对每月某些较特殊的日子进行称谓。如:朔(农历每月初一)、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胐(农历每月初三)、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四)、纪时法 今天我们要想知道几点了,只需看一下表即可,这是科技给了我们方便,古代特别是秦汉 以前,无表,但人们也不是完全生活一混沌中,他们也有自己的“计时器”,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 解一下古人的“计时器”都有哪些?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 第1课湖南的禁烟运动和新思想的萌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湖南的禁烟运动,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2、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3、魏源的改革思想与“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根据搜集到的文化信息,通过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理解本节课内容。 2、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与人合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知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林则徐禁烟。 2、魏源的改革思想。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册我们主要了解了湖南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湖南的相关历史文化知识。希望大家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有所收获。 二、讲授新课 (一)湖南的禁烟运动: 原因:英法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疯狂的向中国走私鸦片。 危害:造成中国“银荒兵弱”,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禁烟措施:设禁烟局、捉拿烟贩、收缴烟具、封闭烟馆、配制戒烟药丸、严令吸烟人员定期戒绝。 1912年,湖南都督谭延闿在湘禁烟,一次就焚毁下笔91551两。

太平天国在湖南的斗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湖南的禁烟运动和新思想的萌发,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太平天国在湖南的斗争和湘军的创建 二、讲授新课 (一)太平军在湘南的发展: 起义时间:1851年 地点:广西金田村 领导人:洪秀全 进入湖南:1852年6月 发布檄文:《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 (二)长沙之战: 1852年8月,西王萧朝贵率林凤祥、李开芳等1000余名太平军奔袭长沙 1852年9月24日,洪秀全率太平军主力增援长沙,兵分3路向长沙城发起猛攻。激战81天后,撤出长沙,挥师北进。 (三)水营的建立与太平军出湘: 1852年12月,太平军占领岳州,获火药、枪炮、船员5000余只,正式建交“水营”。 (四)曾国藩创建湘军: 目的: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1852年11月开始创建到1854年初,湘军已经扩大到15个营,水师10个营,总人数达17000人。 1864年6月,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失败。 三、小结:结合板书,概括知识要点 四、板书设计 第2课太平天国在湖南的斗争和湘军的创建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讲座教案 一、前言 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本讲座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民族、民俗学常识,讲座内容既包括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也注重民俗文化内涵的揭示,同时也适当介绍了本学科的研究与最新发展。民俗实体部分的介绍构成了讲座的整体框架 二、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本讲座的学习,了解文化的本质内涵,理解并掌握文化的基本特点; 了解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的起源和发展; 理解民俗的分类,民俗的特点,民俗的功能; 理解民俗与文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 了解民俗调查,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出现、发展和现状。 2.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第一讲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词语,自古以来,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来界定文化。堪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的Cultura,原意是耕种和植物培育。以后逐渐由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精神领域。古罗马哲学家塞罗曾提出“智慧文化即哲学”的著名论断,其内涵则包含了人的心灵、智慧、情操、教育等内容。进入18世纪以后,伏尔泰、康德等思想家、哲学家不断赋予文化以精神或观念的意义。 《说文解字》上说“文,错画也,象交纹。”因此“文”的本意是指各色各样交错的纹理,如手掌上纹理交错称掌纹,天上日月星辰交错称天文,布帛纹理交错成文布纹。“化”的本意为改易、生成、造成,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如《易·系辞下》中“万物化生”的“化”,引申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说文解字》上“化,教行也。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 文化二字合用包含有“人文”与“化成天下”、“以文教化”的意思。我国古代最早将“文化”二字连在一起的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补亡诗》和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分别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和“文化内辑,武功外悠”的记载。这里的文化都含有“文治教化”之意,它与天文(自然)是相对的,天文蕴含的是古代中国人的自然和宇宙意识。人文体现的则是他们对人伦社会活动的思考。 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基本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它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包含着一种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涵,又有伦理意义。演化到今天,不同的人在使用文化一词时,内涵是不尽相同的。它通常的含义是指“知识”,如“学文化”、“文化课”等;或指某种较鲜明的社会生活习惯、风俗,如“饮食文化”、“丧葬文化等;而目前学术界常用的文化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仰韶文化”、“玛雅文化”;二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文学艺术”,“文化领域”等。 文化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又称“大文化”,它包括的领域甚广。如认识领域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等;艺术领域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器用科学领域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相关的制造技术等;社会领域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这里既有物质文化,又有精神文化。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复习资料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复习资料 湖南自然地理 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1、地理位置: 湖南省绝大部分位于低纬度,在五带中位于北温带;在我国温度带中的位于亚热带。湖南位于我国中部偏南,长江中游南岸,大部分地区位于洞庭湖以南,位于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的过渡地带,北邻湖北省,东邻江西省,南邻广东省,西南邻广西,西邻贵州省,西北邻重庆市。 2、地级行政区及行政中心: 全省包括13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省级行政中心是长沙。14个市、州,除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行政中心是吉首,其余的行政中心与省辖市同名,分别是: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衡阳市、郴州市、永州市、岳阳市、邵阳市、娄底市、常德市、益阳市、张家界市、怀化市。 二、自然环境 1、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①湖南的地形特点: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 ②湖南省的地势特征:三面高、中部低、朝北部敞开的:“马蹄形”盆地。 2、主要山脉分布: 东、西、南三面是山地,东面是幕阜山脉、罗霄山脉,南面是南岭,西面是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 3、气温、降水的分布概况: ①气温分布概况:湖南年平均气温在160—180C,四季变化明显。 ②降水的分布概况:降水丰沛。湖南雨季集中在4—6月,山地降水一般多于平原。 4、气候主要特征 湖南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期。 5、洞庭湖的概况: ①洞庭湖位于湖南北部,对调节长江的水量起着重要作用,面积缩小的原因有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 ②治理措施:主要退田还湖;在洞庭湖以上的长江中、上游地区和洞庭湖水系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淤 积。 6、湘、资、沅、澧四水及主要的水电站 ①湘江、资江、沅江、澧水,从不同的方向汇入洞庭湖,构成洞庭湖水系,然后注入长江。湘江自南向北注入洞庭湖,是湖南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沅江是湖南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 ③主要的水电站有沅江的五强溪水电站、凤滩水电站;资江的柘溪水电站;湘江的东江水电站。五强溪是湖南省 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 7、湖南的自然灾害 ①湖南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 ②地质灾害:主要有泥石流、山体崩塌、滑坡。人为原因是乱砍滥伐森林,自然原因是多山,降雨集中。 ③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寒潮等。旱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受季风的影响,降水的变化大。措施主要有: 加强各种水利建设;兴修水利;修筑堤防;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④生物灾害:虫灾、鼠灾和农作物病害。 三、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湖南自然资源类型齐全;总量较丰富;分布不均 2、土地资源: ①主要特点:土地资源问题丰富,类型齐全,地区分布不均。 ②分布:在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分布最广,以湘西、湘南为多;耕地集中于湘北、湘东、湘中的河谷平原和洞庭 湖平原。湘西、湘南耕地较少,以旱地为主;草地集中于湘南山区。 ③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 3、气候资源: ①主要特点:热量丰富,雨水充沛,雨热同期。 ②对农业的影响:湖南有适合于不同作物熟制的气候资源,是我国农业发达的地区,雨热同期的利于作物的生长。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地理2)

中考湖南地方文化常识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1、湖南的位置:湖南位于我国的中部偏南,长江中游南岸,东经108°47′—114°15′北纬24°39′—30°08′。大部分地区位于洞庭湖以南,故名湖南,简称“湘”。绝大部分位于低纬度,在五带中位于北温带;其北邻湖北省,东邻江西省,南邻广东省,西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邻贵州省,西北邻重庆市。(请同学们掌握湖南的邻省) (七上P2)2、湖南行政区划:全省划分为(13)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行政中心吉首),省会长沙市。(七上P3)二、自然环境1、湖南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七上P15)①、地形特点: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②、地势特征:湖南东、西、南三面山岭相连,中部多为丘陵和盆地,起伏和缓;北部为平原,地势低平,从总体上看,全省恰似一个三面高、中部低、朝北部敞开的“马蹄形”盆地。③、主要山脉分布:东、西、南三面是山地,东面是幕阜山脉、罗霄山脉,南面是南岭,西面是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七上P16)2、气温、降水的分布概况:①、气温分布概况:湖南年平均气温在16℃~18℃,冬季寒冷,春季温暖,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四季变化明显。(七上P18)②、降水的分布概况: 湖南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700毫米之间,降水丰沛。(七上P20)时间分布:湖南雨季集中在4~6月,这期间的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40%~50%。降水的变化大,降水强度大是湖南省降水的一个明显特征。空间分布:山地降水一般多于平原。3、气候主要特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期。4、洞庭湖的概况:①、洞庭湖位于湖南北部,长江中游以南,由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组成,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西北面有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等数条水道接纳长江来水,然后从东北面的城陵矶附近在入长江,成为一座天然水库,对调节长江的水量起着重要作用。(七上P24)②、目前的洞庭湖较以前比较,面积大为缩小;面积缩小的原因有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治理措施:主要有退田还湖;在长江中、上游和洞庭湖水系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淤积。5、湘、资、沅、澧四水和主要的水电站:(七上P27)湘江:发源于广西东北部的海洋山西麓,全长850千米,水量丰富,水流平稳,两岸工农业发达。耒水上的东江水电站是湖南较大的水电站之一。资水:发源于桂东北和湘西南地区,全长650千米,中游有著名的柘溪水电站。沅江:发源于贵州东部云雾山,全长1000多千米,是湖南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干流和支流上有凤滩水电站和五强溪水电站(湖南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澧水:发源于湖南西北部,是四水中最短的河流。6、湖南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①、地质灾害:主要有泥石流、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滑坡主要分布在湖南的西部、南部、东部山区。造成地质灾害发生的人为原因是乱砍滥伐森林,自然原因是多山,降雨集中。②、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寒潮等。旱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受季风的影响,降水的变化大。抗旱减灾的措施主要有:加强各种水利建设;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兴修水库;人工降雨等;抗洪防涝的措施主要有:修筑堤防;整治河道;修建水库拦蓄洪水;植树造林,保持水土。③、生物灾害:虫灾、鼠灾和农作物病害7、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湖南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适宜发展林业或栽种经济林,但对交通运输发展不利,平原地区耕地面积广,适宜发展种植业;河流、湖泊对发展水运有利,同时可养殖淡水鱼,湖区地势低平,易产生洪涝灾害;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有利,但降水的变化大,易产生旱涝灾害,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很大。三、

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教学博苑 10-18 0629 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积累古代文化常识。 过程与方法:以教师系统讲解为主,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作进一步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古代文化的认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古代文化基本常识,尤其与中学文言文教学有密切关系的部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想要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作品,除了要学习大量的文言现象外,还应当适当掌握一些文化常识,今天我们就来对这方面的知识作一基本探讨。 二.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

中国古代地理文化常识考点

中国古代地理文化常识考点,太全了! 1.地区名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大多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精品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朔气指北方的风,也叫朔风。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三都】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部晋阳和京都长安。 【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2.政区名 精品

最新八年级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1)

8年级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 第1课快速延伸的公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公路运输的作用及特点 2、了解湖南公路运输建设的成就,及主要是公路分布格局 2、了解公路运输与经济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交通图和统计图表的能力,并运用地图说出我省交通公路运输的大致公布格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我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的巨大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 1、了解公路运输的作用及特点 2、记住主要的公路运输干线 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说出我省交通公路运输的大致公布格局。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1、请问同学们是如何到达县城的? 2、父母是如何到达单位上班的? 3、家里购买大件商品是用什么运回来的? 4、你出旅游乘坐过的交通工具是什么? (教材归纳)公路运输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湖南快速延伸的公路。

二、讲授新课 (一)公路运输 1、(问)什么是公路运输?它有什么特点? (讲)机动灵活、适应性强、速度较快、“门对门” 2、在什么情况下,公路运输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缺少铁路和水运的地区)(板)(二)湖南运输业的发展 (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公路建设发展迅速,到2007年底,湖南省公路总里程已居全 国前列,已基本形成以长沙为中心的公路运输网络。 (读图)3页,图1—3完成书本第2面活动题,了解我省的哪些公路干线。(三)湖南公路运输的分布格局 1、(读图)5页的图1-7,分析我省的公路运输的分布格局 2、(讲解)湖南省的调整公路按照“五纵七横”的形态布局。全部建成后,将 形成以长沙为中心,连接全省重要城市,辐射全省广大城乡地区的高速公路网络 (四)湖南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 1、完成本书第6页活动题1-2 2、小组讨论并归纳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了解了湖南公路运输干线和其“五纵七横”的形态布局。公路运输的建设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六)课后活动 你的家乡的公路是水泥路吗?是什么时候修建的?说一说修建水泥路前后你的感受有何不同? (七)板书 第1课快速延伸的公路 一、湖南运输业的发展 二、湖南公路运输的分布格局 三、湖南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文言阅读水平。 能力目标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梳理,古为今用。 教学难点通过活动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比较下面三组地名,说说你的感想。 兰陵(古)——枣庄(今) 庐州(古)——合肥(今) 修水(古)——艾邑、分宁(今) 点播:历史上有颇负盛名的《兰陵王入阵曲》。微博上有人吐槽说,“兰陵王”搁现在是“枣庄王”,“兰陵王入阵曲”就成了“枣庄王入阵曲”,意蕴全无。 古时的才子之乡——安徽庐州,现在叫合肥。结果呢,庐州才子被称作合肥才子,清逸俊秀的翩翩少年一下多了大腹便便之感。 艾邑、分宁和“修水”相比怎么样?颇具古风古韵的城市名称,经过现代的加工改造,反而少了一些味道。 对于古今地名的沿革,大多数网友也表现出对古地名的钟爱,认为这些古地名更具文化底蕴。

2、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我们尝试结合课本上“古代文化常识”这一专题,对我国传统文化作些初步的梳理探究。 二、重点探究 1、出示电视剧《琅琊榜》中两幅图片,比较异同,要求学生从古代文化角度加以解释。 提示:发式:古代男子15岁束发;20岁行弱冠礼,代表成年。 服装颜色:达官贵人一般穿艳丽的颜色;平民只能穿素色。 服装材质:有钱人穿丝帛;平民只能穿粗布麻衣,称布衣。 服装纹饰:平民不能有纹饰;龙袍是皇帝专用,私造龙袍要满门抄斩。 跪坐姿势:严肃隆重的场合里的标准坐姿。 教师补充:“左衽”和“右衽”:“右衽”:前襟向右,左襟在上,右衽是汉族的象征;少数民族的服装相反,称“左衽”。国民党元老、著名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先生,“右任”这一笔名,就是取“右衽”的谐音。名字中体现了他年轻时反清救国的决心和志向。“左衽”还代表死人(在陪葬的壁画和先人的画像中使用,以示阴阳有别。)有的影视剧里不注意,活人也穿着死人衣服,就闹笑话了。 小结:过去,服饰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外在标志,有着严格的规定。 2、分组探究。 第一组:天文地理组。 第二组:纪年纪时组。 第三组:科举选官组。 第四组:姓名称谓组。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1课湖南的禁烟运动和新思想的萌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湖南的禁烟运动,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2、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3、魏源的改革思想与“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根据搜集到的文化信息,通过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理解本节课内容。 2、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与人合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知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林则徐禁烟。 2、魏源的改革思想。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册我们主要了解了湖南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湖南的相关历史文化知识。希望大家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有所收获。 二、讲授新课 (一)湖南的禁烟运动: 原因:英法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疯狂的向中国走私鸦片。 危害:造成中国“银荒兵弱”,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禁烟措施:设禁烟局、捉拿烟贩、收缴烟具、封闭烟馆、配制戒烟药丸、严令吸烟人员定期戒绝。 1912年,湖南都督谭延闿在湘禁烟,一次就焚毁下笔91551两。 (二)湖南营兵赴粤抗英: 1841年2月,关天培虎门抗英,壮烈牺牲。 英军进攻乌涌,直逼广州。在湖南任总兵的祥福率军抗敌,他和31名将领牺牲,415名营兵阵亡。 (三)魏原的必改革思想与“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原是鸦片战争时期的进步思想家,编写了《海国图志》,提出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即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以抵抗外国的侵略。是近代中国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湖南的禁烟运动,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及魏源的改革思想与“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

传统文化之文学常识教案一

传统文化之文学常识教案 叶县高中语文组潘遂伟 教学目标: 1. 识记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的分类及特点。 2. 识记中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 3.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展示探究成果并且识记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 2.讲练记结合,牢固掌握文学常识。 重难点: 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的分类及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 文学常识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内容,但很多学生认为文学常识内容多、分值小,花太多时间去记不太划算,倒不如记一两个近义词或成语,于是就放弃。其实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文学常识固然内容多,但只要有巧妙灵活的方法,就可以化繁为简、化多为少,轻松而又高效率地记住。 1 .突出重要性、一流性 重要:指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并对当代或后代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作品及这些作品的作家。 纵观近几年全国高考试题可以发现在中国作家及代表作品的命题方面,所取材料都是重要的、一流的,所以备考时,对各个时代的重要的、一流的作家的姓名、字号、籍贯、生活时代、代表作品、文集的名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都应准确熟记。 2. 重视课本适当迁移 从多年的高考语文命题来看,考查中国作家的知识基本上还是以课内知识为主,再加上今年是新教材实行的第一年,这一特点将更加明显.由于高考的竞争性与选拔性,命题又会涉及一些课外的知识,而课外的又往往是课内知识的迁移或延伸,如:笛福的《鲁禀逊漂流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这就体现了命题的特点:重要性、一流性。多年来,并未出现艰深、冷僻的偏题、怪题。 二.学生展示探究成果 各个小组展示所预习的历代选官制度。 三.知识梳理 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类别。它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一)散文 按照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散文的重点是“形散神不散”。“形散”是指散文取材自由,不受时空限制,表达方式多种多样。“神不散”是指散文的主题要明确集中。 (二)小说 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历史部分汇总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 一、湖南境内的重大考古发现 l.湖南境内著名的远古遗存有:玉蟾岩遗址、彭头山遗址、高庙遗址和城头山遗址(时、地、发现) ⑴.玉蟾岩遗址位于道县,距今1万年左右.出土遗物主要有打制石器和骨、角、牙、蚌制品,反映了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的面貌。其中遗存的稻谷颗粒,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是探索稻作农业起源及水稻演化历史的珍贵资料. ⑵.彭头山遗址位于澧县,距今约8000年.这里出土了1万多粒稻谷和大米,还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石器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有少量磨制石器。还发现了房屋遗迹。 ⑶.高庙遗址位于怀化洪江市,距今8000~5500年.这里出土了石斧、陶器、玉器、竹篾垫子等器物,发现了大型祭祀场所、一座远古部落首领夫妻墓. ⑷.城头山遗址位于澧县,距今5500年左右,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城址,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城”。城头山遗址发现的稻田遗址,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水稻田,其中还有配套的浇灌系统。 2.湖南境内跟炎帝、蚩尤、舜、禹有关的传说(与黄帝、尧无关.) ⑴炎帝(又称神农氏),他教民耕种,传播农业技术,为民治病,遍尝百草,后中毒而死。为了纪念炎帝,后人在炎陵县塘田乡修建了炎帝陵.(图见书) ⑵在湘西苗族传说中, “蚩尤”(“剖尤”)是远古苗族一位勇敢善战的首领,祭祖时必须杀猪供奉他. ⑶舜帝南巡征战,打败三苗.后病逝,葬于九嶷山.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九嶷山(今宁远县境内)修建了舜陵和舜庙. ⑷传说禹到过南岳衡山、安化、桃江、益阳、华容、长沙等地,留有不少的禹迹(如岳麓山上的禹王碑),人们也建禹王庙纪念他。 3.四羊方尊(识图)出土于湖南宁乡,是最精美的青铜器,也是现存最大的青铜酒尊. 4.湖南龙山县里耶出土的秦简,为研究秦朝历史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史料。 5.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出三座西汉墓葬,其中以T形帛画、素纱襌衣、彗星图、导引图等闻名于世,更有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它们对研究古代的社会生活、医疗和防腐技术,具有重要价值.P43. 6.长沙走马楼出土了三国吴简17万余片,这里是我国一次性出土简牍最多的地方.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