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导学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4、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一、预习导学

1、字音

仞()箕畚()孀()龀()匮()荷()

2、词语

(1)重点实词:河阳险阴许彻惧负匮

(2)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无陇断焉

(3)古今异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何苦

..而不平

(4)一词多义

①方方七百里()方其远出海门()

②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③曾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

④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吾义固不杀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君子固穷()

⑤亡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⑥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⑦而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⑧其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

3、重点句子翻译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甚矣,汝之不惠。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6)河曲智叟亡以应。二、探究思考:

1、北山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目标是什么?

2、愚公移山遇到哪些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3、河曲智叟讥笑并且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什么?

4、智叟和愚公之妻提出的问题有区别吗?

5、愚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三、讨论理解

1、本文是古代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色彩,历来脍炙人口。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文章首先交代故事,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等情节做铺垫。接着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全家人又讨论决定了运土方案,而后立即行动,上山“叩石垦壤”,这是情节的。下面再写河曲智叟闻讯赶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的思想,这是情节的。最后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终被移走,这是故事的和。

3、愚公的艺术形象:

愚公在九十高龄的情况下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并非出于一时感情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要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这样他才能不顾年迈力衰,不顾劳动的艰辛,毅然担负起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对移山有,这来自他对关系的正确认识,从“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可以看出,他懂得人力是无穷的,移山的事业尽管不可能在一代两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他这种观点就比自作聪明的智叟要高明得多。

4、神话结尾的作用: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的幻想方式,它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有着本质的差别。

5、本文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运用和的写法。例如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就具有强烈的作用。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的色调,而且增强了的效果。此外还有京城氏之子和智叟,京城氏之子刚七八岁,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则是“笑而止之”。之下,更显出智叟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

文中运用的例子也不少,例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对显示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一定的作用。又如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6、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可看出。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这两个人物对情节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阻之”,引出愚公的反驳,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才显得自然合理。

7、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应如何理解?

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年纪又很小,他去帮助愚公移山,必然是得到了他的寡母的同意,可见愚公的事业受到了众人的拥护。再从“跳往助之”来看,他是出自真诚,高高兴兴地去的,更有说服力。至于作者为什么写一个孩子来相助而不写大人,则可能还有一层意思:孩子阅世不多,不了解事情的艰巨性,所以用天真的态度来对待移山一举,其中也含有“愚”的成分;但反过来看,这种“愚”却表现了他对有意义的事业的热情。

四、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五、课堂检测

1、选出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汝心之固固:顽固

B.惧其不已也已:已经

C.寒暑易节易:交换

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2、选出下列句中的“于”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皆以美于徐公

C.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惩山北之塞(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

B.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运到哪里去呢)

C.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D.曾不若孀妻弱子(你曾经不知寡妇孤儿)

4、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是古代寓言,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B.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都对移山持否定态度。

C.愚公是有远大的抱负,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古代劳动人民形象。

D.“杂然相许”,表明移山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5、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愚公”和“智叟”的命名,突出了愚公的大智若愚,讽刺了智叟了鼠目寸光。

B.本文采用神话结尾,主要是宣传轮回报应的迷信思想。

C.写智叟的“笑”,写出了智叟自作聪明的神态;而写愚公“长息“,则写出了愚公因移山艰难而愁苦的样子。

D本文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法,目的是突出智叟的愚蠢和京城氏之子的幼稚。

6.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杂然相许许: 赞同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扛

C. 寒暑易节易: 交换

D. 何苦而不平苦: 劳苦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 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 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 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8、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A、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B、帝感其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C、非梧桐不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D、且秦灭韩亡魏且焉置土石

9、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⑴江阴____________ ⑵洛阳_____________

⑶衡阳_____________ ⑷华阴_____________

10、有人说:“愚公其实并不愚,他是大智若愚。”请说说他的“若愚”表现在哪里,他的“大智”又表现在哪里?

11、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12、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意思是

《愚公移山》导学案1

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愚公移山》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义。 2、揣摩人物心理,根据不同人物语气朗读课文。 3、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了解课文寓意。 学习重点:掌握重点字词义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学习难点:. 领悟寓言故事的现实意义。 知识链接: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学法指导:查阅资料,了解《列子》及其作者。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细研课文,通过质疑、讨论等,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通过当堂合作,探究交流及展示,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一、导入:《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国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副同名的巨幅油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人精神”?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二、预习导学: (一)检查预习,小组合作完成然后展示。 1、给划线的字注音: 曾()始龀()穷匮()厝()万仞() 亡以应()荷担者()箕畚()() 2、解释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始一反焉()②毕力平险()③杂然相许()④河阳之北() ⑤⑥ (二)自主学习,把握文意(朗读课文,走进文本,体会人物对话语气。): 1、齐读、分组分角色读。教师提示句子停顿、人物的语气。 示例: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①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愚公移山导学案

单元名称:慷慨正气 第六单元名称:心志坚毅 《愚公移山》导学案 预习案 一、初读自测:(相信自己就是最棒的) 1、读准字音 万仞( ) 冀南( ) 魁父( ) 荷担( ) 遗孀( ) 始龀( ) 智叟( ) 穷匮( ) 亡以应( ) 一厝( ) 雍南( ) 箕畚( ) 2、解释词语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 亡以应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指通豫南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指通豫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以残年馀力 3、查资料,了解 《列子》寓言 4、课文阅读指导 ①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补充注释的字词: 面山而居:面对。损魁父之丘:损:减少、削减。叩石垦壤:挖。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简直。 曾不若孀妻弱子:竟然。而山不加增:增加。③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2.愚公移山要实现的目标/目的是什么? 3.愚公认为山是移得了理由是什么? 我的疑问 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 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导学案 学习目标:1.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培养心 志坚毅的精神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2.了解寓言的特点。理解故事的对话、情节、悬念 等知识。 学习过程: 一、展示交流:师生共同译读课文 (一)朗读展示 1、小组内展示朗读,要求读出各人物的不同感情。 2、对比以下带“曰”的句子,讨论可以在各个“曰” 字前加上什么样的状语,应该用哪种语气来读“曰” 字后的对话。 1.聚室而谋曰 2.其妻献疑曰 3.杂曰 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5.北山愚公长息曰 (二)翻译展示 1、小组内交流翻译成果 2、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班内交流,师生共 同解决。 二、归纳积累:识记重点文言词语(小组合作学习) 通假字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词 特殊文言文句式: 1.如太行、王屋何?3.甚矣,汝之不惠。 2.何苦而不平?4.帝感其诚。 三、研读、探究课文的内容,深入文本。(相信你可 以) (一)研讨的问题之一:.课文为什么写“邻人”“孤 儿”移山的细节? 石门中学七年级学生版 1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导学案及配套教案.doc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导学案及配套教案 《愚公移山》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重点词句。 2、反复诵读,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3、感受愚公的英雄气概,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重点难点预测:重点:对愚公人物的分析。难点:本文的寓意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理解重点字词,分析人物形象,认识愚公的精神。 2、讨论交流,在研讨探究中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寓意。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2、关于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3、关于神话: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自学指导 1、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列子及《列子》一书。 2、诵读课文,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荷担孀妻始龀一厝朔东高万仞箕畚指通 3、对照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明白的地方划出来,准备交流。 4、自我检测,看谁做得又快又好。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甚矣,汝之不惠通,。河曲智叟亡以应通,。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面山而居()聚室而谋曰:()指通豫南:()始龀:()无穷匮也:()固不可彻:()箕畚运于:()毕力平险:()山之一毛:()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河阳之北 B、汝之不惠 C、操蛇之神 D、渤海之尾 4)、选出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其妻献疑曰 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 D、惧其不已二、课堂导学(一)、创设情境歌曲导入,置身于富有动感的音乐声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检查自学情况交流预习情况,并让同学展示预习成果。(三)、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2、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四)、理解课文,揣摩词句。(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愚公移山导学案答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答案 【篇一:愚公移山导学案答案在课件】 t>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理解课文深刻 的寓意。 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课前预习】 1、文体链接: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 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2、根据课文注释翻译加点字。 河阳之北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 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达于汉阴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寒暑易节始一反 焉........甚矣,汝之不惠北山愚公长息曰固不可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无陇断焉.... 【学习过程】 一、检查“课前预习”。 二、朗读课文共同体验 1、听课文录音,注意难读易错的字音和停顿。 2、自由朗读,了解大意。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注意语气,读对停顿。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的内容。 三、熟读成诵积累理解(小组合作完成) (一)疏通文章第一段文意 1、学生自读一遍,注意读出语气和感情。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这一段内容。注意对下面加点词语的理解。方七百里,高万仞河阳之北...

3、问题1: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有什么作用? 4、根据译文背诵原文。 (二)疏通文章第二段文意 1、学生自读一遍,注意读出语气和感情。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这一段内容。注意对下面加点词语的理解。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遂率子孙荷担者三人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始龀... 3、问题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愚公移山的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问题2: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问题3:写一个孀妻遗男的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 4、根据译文背诵原文。 (三)疏通文章第三段文意 1、学生自读一遍,注意读出语气和感情。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这一段内容。注意对下面加点词语的理解。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3、问题1:智叟的观点是什么?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问题2:愚公的观点是什么?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问题3: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问题4: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抓重点词“笑”“疑”) 4、根据译文背诵原文。 (四)疏通文章第四段文意 1、学生自读一遍,注意读出语气和感情。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这一段内容。注意对下面加点词语的理解。

愚公移山导学案(翠苑中学蔡云双)

23.《愚公移山》导学案 翠苑中学蔡云双 一、学习目标和学法引导 (1)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翻译,重点掌握“方、且、曾、固、亡”等多义词和通假字。 2.提高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3.在理解文章情节的基础上,形成对文章人物、情节多元解读。 (2)学法引导 查阅资料,了解《列子》及其作者。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细研课文,通过质疑、讨论等,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全文。 二、初读,正音,整体感知 1.正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惩.戒()阻塞.()迂.回()荷.枪实弹() 箕畚 ..()始龀.()穷匮.()智叟.()一厝.朔东()2.本文选自代编著的《》,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的出自本书的文章是《》。 3.本文的主人公愚公,是一个年龄的老人。老人想要搬掉的是、两座山,除了他本人,还有、以及邻人京城氏才岁的的孩子。反对愚公移山的人是。 4.最后帮助愚公完成移山大业的是,他们出面来搬山的根本原因是。 三、细读,文章字词理解。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 ....曰:“吾与汝 毕力平险 ..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 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 ..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 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 ..,跳往助之。 ..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

22愚公移山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22愚公移山 1.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寓意。 3.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一、导入新课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是如何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家及作品简介。 作家介绍: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简介:《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2.朗读课文,读好停顿。 点拨示例:(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再次朗读,并结合注释梳理文义,教师从旁指导,梳理文言现象。 【通假字】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倒装句】 (1)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2)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焉”提前)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三夫”后置) (4)告之于帝。(宾语“之”提前) 【省略句】 (1)(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2)(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主语“愚公”) (3)帝感(于)其诚。(省略介词“于”) (4)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省略介词“于”) 【教学提示】 本文倒装句与省略句较多,在时间条件充足的前提下,教学时可作为重点文言现象进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愚公移山》第1-2课时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愚公移山》学习任务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梳理故事,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反复诵读,分析主要人物,品读“愚”与“智”,把握愚公形象,感受愚公精神。 【课前学习任务】 1.熟读文章。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尝试对重点文言字词进行归类。 3.将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疑难字句。 学习任务二: 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学习任务三: 分析人物言行,品读愚公形象,感受愚公精神。 1.结合课后“思考探究一”,找出相关语句,简要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

2.找出文中相关语句,比读愚公之妻与智叟的对话,分析二者态度的不同。 3.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品读愚公与智叟的论战,感受愚公精神。 【学习资源】 《列子·汤问》。 【作业设计】 请从以下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新闻写作。 题目一:愚公移山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个事情,请你写一则消息报道此事,不少于200字。

题目二:课文只用了“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来描述愚公移山的情景,如果当时你亲历现场,请为这个片段写一篇 200 字以内的新闻特写。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寓言故事,探究寓言主题,把握寓言的文体特点。 2.联系生活实际,读写结合,体悟愚公精神的时代价值。 【课前学习任务】 1.回顾《两小儿辩日》和《杞人忧天》,了解寓言的基本特征。 2.思考这则寓言的寓意。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析手法理构思 学习任务二: 多元思考明寓意 学习任务三:颂当代“愚公” 【学习资源】 《列子》(译注本)。

愚公移山 导学案

会宁县郭城驿初级中学语文学科导学案(试用) 一、课前预习案(小组评价) 跟我来预习: 1、朗读课文。 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1)注音:万仞( ) 冀南( ) 魁父( ) 荷担( ) 遗孀( ) 始龀( ) 智叟( ) 穷匮( ) 亡以应( ) 一厝( ) 雍南( ) 箕畚( ) (2)用斜竖线标出朗读停顿: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积累文学常识: 《》,内容多是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其中有许多故事直到今天还脍炙人口,由这些故事还形成了不少成语,如杞人忧天、朝三暮四、歧路亡羊等。相传为战国时期的列御寇所著。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代表人,郑国 人,主张清静无为。 《愚公移山》的体裁是。这种体裁的特点是。 3、文言文句子翻译,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训练方法之一。它可以让我们在翻译文言文句子中积累文言词语、感受古代汉语习惯,更重要的是准确理解原作内容。下面给大家整理了文言文翻译技巧,请认真阅读,尝试独立译文,尽可能准确,完成后微小组互相批阅。 “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抄录下来。文言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例句①:“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梦溪笔谈》)句中“元丰”是年号,“庆州”是地名,“子方虫”是害虫名,“秋田”与现代语意思相同,均不必翻译,抄录即可。 “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这些词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的古代汉语词,这一类词很多可以用“单音节变双音节”的方法解释;另一类是古今异义的词。例句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曾子杀彘》)句中“欺”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为“欺骗”;“今、是”属古今异义的词,要翻译为“现在、这”。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借助工具书和文中注释;另一方面得根据自己积累的古代汉语词汇进行解释。 “补”,就是在翻译文言文省略句时,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在文言文中,省略句不少,主要是省略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翻译时应把省略成分补充进去。例句③:“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句中“便”前省略了主语“渔人”,“初”前省略了主语“洞口”。例句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句中“以”后省略了宾语“之(这点)”。 “添”,就是有些文言句子,不好说它省略掉什么成分,但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添加一些词语,译句才连贯通顺。例句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此句是判断句,在翻译时需在“高尚”前加“是”。例句⑤:“虽鸡狗不得安宁。”(《捕蛇者说》)此句应翻译为“(不要说人,)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需要注意的是,增添的内容一定要必要,二要与语境吻合,否则就是画蛇添足了。 “删”,就是删除原文有而翻译句可略的字眼。例句⑥:“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弱篷,为楫,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这句话中共有七个“为”字,翻译时只需要保留第一个即可,其余省略不翻译,这样反而显得简洁利落。文言句子中,还有些虚词也是不翻译的,也应该删除。例句⑦:“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句中“之”是帮助宾语前置的,不翻译。这种省略原文不翻译的情况虽不多,但也值得注意。 “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例句⑧:“屠惧,投以骨。”(《狼》)句中“投以骨”是“以骨投”的倒装,翻译为“把骨丢(给它)”。 我的《愚公移山》译文:

愚公移山 导学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 【学习目标】 2.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3.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 4.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学习难点】 1.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 2.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 【自主预习案】 1、《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______ 2、列子名__ ,____ 人,____ 代表人物之一. 3..寓言就是__ 的一种文学样式。其主要特点是___ 4.读准字音 仞()、惩()、塞()、迂()、荷()、箕畚()、 龀()、匮()、亡()、厝() 5、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杂然相许()惩山北之塞() 且焉置土石()何苦而不平() 寒暑易节() 河阳之北() 而山不加增()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固不可彻()虽我之死()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1.如《夸父逐日》 2.御寇郑国战国前期道家 3.深刻的道理寄寓在一个假想的短小故事情节、结构简单故事生动有趣,思想深刻 4. Rèn chéng sè yū hé běn chèn kuì wú cuò 5.赞同苦于况且愁交换的增加连—都顽固即使尽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读故事 1、读一读 ①自由朗读,了解大意。 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注意语气,读对停顿。 ②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 ③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落实字词,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学生自主阅读,质疑探究,教师指导。) 2、辨一辨 ①通假字: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 ②一词多义: 方七百里()年且九十()曾不若孀妻弱子() 方其远出海门()且焉置土石()曾益其所不能() 汝心之固()河曲智叟亡以应()惧其不已也() 吾义固不杀人()今亡亦死()其如土石何() 方圆当-时将况且连增加顽固本来无逃亡人称代词 疑问代词 ③非常规的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导学案

2、古今异义词 惩.山北之塞 聚室.而谋曰 其妻献.疑 曾不 ..能损魁父之丘 投诸.渤海之尾 指.通豫南 毁山之一毛. 北山愚公长息.曰 3、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的类型。 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面.山而居 吾与汝毕力平险. 4、一词多义 且且焉置土石焉且焉置土石年且九十有子存焉其其如土石何 帝感其诚 5、重点的词语 1.方七百里 2.阳 3.阴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5.如太行、王屋何 6.汝心之固 7.虽我之死 8.何苦而不平 9.投诸渤海之尾 指出下列特殊句子的类型并翻译 1.甚矣,汝之不惠。且焉置土石?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何苦而不平? 4.帝感其诚。 5.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6.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结合课下注释,合作探究,共同翻译课文,注意合作质疑。 六、检查翻译情况 七、合作学习,研读课文 (一)人物:这篇课文一共写了哪些人物? (二)事件:读课文,思考这些问题,用课文原句来回答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 6、山最终移掉了吗? 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八、态度:智叟与愚公妻在移山问题上态度有什么不同? 九、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开山路或者干脆搬家就不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十、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十、【巩固练习】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惩.山北之塞()②杂然相许.()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B、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C、其:其.妻献疑曰既出,得其.船……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D、之:投诸渤海之.尾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找出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 例:河曲智叟亡.以应。 A.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B.甚矣,汝之不惠.。 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4、翻译句子: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③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后练习二。 学后记:

Unit6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tains SectionA(1a-2c)导学案

Unit 6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d the mountains. Section A 1 (1a-2c)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学生对愚公移山的故事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故事发展可能还不是很了解。特别是运用一般过去时、新短语来复述听力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主要是新单词与短语),老师也要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听力习惯为目标,引导学生做好听前、听中、听后的活动。 一、学习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 1) 能读写并理解以下重点短语:shoot the suns; move the mountain; once upon a time; as soon as; continue to do sth, work on doing sth 2) 能够听懂民间故事-愚公移山,并了解故事的发展顺序。 3)能用一般过去时来复述故事。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愚公,要学习他“主动挖山”的精神。在我们生活工作中存在着很多的“山”。在这些山的面前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对待它?是通过“搬家”来避开它或找领导请求帮助;还是像愚公一样明知困难却迎难而上,凭借自己的力量勇敢的克服困难。愚公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勇敢面对的精神,正是值得我们所学习的。 3.学习过程与技能目标:养成学生良好的听力习惯。 二、学习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本课时中出现的短语:once upon a time; as soon as; continue to do sth, work on doing sth;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短语与时态,复述故事中的人物或情节。 三、学习过程 Step 1 Lead in 1). 看一些图片与问题,说出相关的故事,并完成1a T: Do you know some traditional Chinese stories?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3课《愚公移山》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

愚公移山 【课题解说】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作者为战国的列御寇,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 【学习目标】 1、准确熟练的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义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2.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3.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4.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 4.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 【难点解说】 分析人物形象: 愚公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加增”。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此可见,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驳斥智叟有理有据。像这样可敬的老人,谁还能相信他是“笨老头”呢?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智叟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这种人自以为是,其实不过是卖弄小聪明罢了。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的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奋斗不懈的道理. 【写作特色】 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写法。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就具有强烈的对比作用。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对显示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一定的作用。又如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词语积累】 1.古今异义 (1)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用手指;

三阶提升同步导学案八年级第6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

第23课 《愚 公 移 山》 导 学 案 要点填空 知识要点 本文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 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这一表现形式,反映了我国 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坚持奋斗的精神, 结尾极富浪漫主义,体现了人定胜天的乐观信念。

1.为加点字注音 万仞.( ) 迂.( ) 魁.父( ) 荷.担者( ) 箕畚.( ) 孀.妻( ) 始龀.( ) 智叟.( ) 穷匮.( ) 亡.以应( 厝.( ) 陇.( ) 2.古今异义词 ① 达于汉阴. 古义:( ) 今义:阴天。 ②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古义:( ) 今义:虽然。 ③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 ) 今义:曾经。 3.词类活用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 ( ) 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 ③面.山而居 ( ) 4.通假字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②甚矣,汝之不惠 ( ) ③河曲智叟亡以应 ( ) ④一厝雍南 ( ) 5.一词多义。 之 ①( )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②( )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③( ) 告之于帝跳往助之 6.句式 (1)聚室而谋。( ) (2)杂然相许。( ) (3)如太行、王屋何?( )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5)甚矣,汝之不惠( ) (6)何苦而不平?( ) (7)帝感其诚。( ) 7.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 8.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9.熟读课文,归纳文章的层次结构。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4课 愚公移山(导学案)

第24课《愚公移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3.感受愚公精神,培养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把握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学习过程】 一、预习案 查阅工具书,阅读《愚公移山》,完成下列任务。 1.作家作品 《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如《纪昌学射》《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都很有教育意义。 列子,名御寇,相传是战国时期的道家人物。其学说源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认为人应该摆脱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 2.文体知识 寓言: 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以劝诫、教育或讽刺为目的。寓言大多短小精悍,语言凝练、形象;往往采用拟人、夸张等手法讲故事,以突出强调其中的寓意。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盛行寓言,其中有不少保留在《列子》《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4.自由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连。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rèn)。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jī 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wú)以应。

《愚公移山》导学案及答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及答案 一、基本信息 - 课程名称:语文 - 课时:第X课时 - 教材版本:XXX教材 - 课文:《愚公移山》 二、研究目标 - 理解《愚公移山》的寓言意义 - 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句子 - 培养学生的坚持不懈和勇气品质 三、导学过程 1. 理解寓言的意义 寓言是一种以故事形式表达道理和启示的文学形式。请回答以下问题: - 《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有什么寓意? - 愚公的行为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 理解关键词语 请解释以下关键词语的含义: - 愚公 - 移山 3. 理解重要句子 请解释以下句子的含义: - "能滋润千里之区" 是什么意思? - "未海泽其小而、终必至其大" 是什么意思? 四、导学答案 1. 理解寓言的意义 - 《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就一定能战胜各种困难和障碍。 - 愚公的行为告诉我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是成功的关键。 2. 理解关键词语 - 愚公:表示一个愚笨而却有坚定信念和坚持不懈精神的人。 - 移山:象征着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决心和努力。

3. 理解重要句子 - "能滋润千里之区" 表示只要不断努力,即使开始时只能取得 微小的进步,但长期坚持下去,最终可以达到大的成就。 - "未海泽其小而、终必至其大" 表示虽然目标看起来很遥远, 但只要一步步地努力前行,终究能够达到。 五、研究反思 请回答以下问题: - 在研究《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时,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 你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可以向愚公研究? 六、作业 请写一篇文章,探讨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并阐述你 如何通过坚持努力克服它们的经历和感受。

《愚公移山》导学案及答案

《愚公移山》师生共用导学案 ............. 备课:徐春红 ......课型:阅读课 ......学习时间: .....班级: ...姓名 ..:. 【学习目标】 ......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 ............“.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 .........”.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 ................ 义。 ..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 【知识链接】 ...... 1...列子和《列子》 .......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 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全书八篇,........................................ 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2...文体链接 ....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 诫、教育或讽刺目的。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 .......... 财富。 ... 【预习导学】 ...... 1...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仞.( ) ..惩.( ) ..塞.( ) ..迂.( ) .. 荷.( ) ..箕畚 ..( ) ..(.).孀.( ) ..妻. 2...借助注释,直译课文,并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 (.1.)重点实词 ..... 方七百里 ....方: ..惩山北之塞 .....惩: .. 迂: ..毕力平险 ....毕:全。 .... 杂然相许 ....许: ..损: .. 始龀: ...寒暑易节 ....易: .. 彻: ..何苦不平 ....苦: .. (.2.)通假字 .... 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厝朔东。 .....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无陇断焉。 ..... (.3.)一词多义 ..... 且: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焉: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2愚公移山》赛课导学案_0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本文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有带有神话色彩,运用对比衬托等写法塑造了个性鲜明的愚公形象,思想内容上有极强的教育意义。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文言词语,理清故事情节。 (2)分析愚公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愚公精神及其意义,学习愚公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故事情节,分析愚公形象; 学习对比、衬托手法。 难点:理解愚公精神与意义,学习愚公精神。 教学方法 谈话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图片(襄阳深圳工业园),学生欣赏并说说对这里的印象。 十多年前,这里还坐落着许多小山丘、小土堆,政府为了家乡的经济建设,这里瞬间被夷为平地,可以说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移山的故事。那么,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呢?他移山的目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则感动许多人,激励许多人的故事——《愚公移山》。 二、复习检查 文言知识大比拼,分成A 、B两组进行对抗赛,当A组同学答完后,B组同学给出评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方.七百里惩.山北之塞 荷.担者三夫汝心之固. 始一反.焉亡.以应 2、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A、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B、以.君之力以.残年之力 C、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 D、河阳之.北跳往助之.

三、理清故事情节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完成愚公移山行动计划表。 2、同桌互相交流,愚公移山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 ①“方七百里,高万仞”——山高大无比; ②“年且九十”——年事已高; 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工具简陋; 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遥远。 3、故事为什么用神话做结尾,有何表达效果? 在古代,劳动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与自然的茅盾无法解决时,人们就会通过想象、联想,借助神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实现美好的愿望。 四、分析愚公形象 1、请用下列句式概括愚公形象。 愚公是一位()的老人。 2、文章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愚公这一人物形象的?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对比衬托 (1)智叟——愚公(语言)(1)用山的高大衬托愚公的气魄 (2)智叟——愚公妻子(态度)(2)用操蛇之神的惧、天地的感 衬托愚公移山的毅力与恒心(3)智叟——邻居之子(行动) 3、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加强对比,讽刺愚公,突出愚公高大形象。 五、向愚公致敬 1、给《愚公移山》动画片段配音。 小组内自由分工合作,进行剧本台词练习。 2、当代愚公 (1)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期间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依然没有放弃,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杨善洲:一位地委书记,退休后,回到自己的家乡“大亮山”,在这里义务植树二十多年,克服万千困难,绿染大亮山,实现了当初那句“为家乡人民做点实事”的诺言。 (3)马云:当代商业巨子,用自己的一份执着、一份实干,创造了国际电子商务的神话——阿里巴巴,为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六、课堂小结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更要学习愚公精神,小到学习,大到国家建设,都要用

《愚公移山》导学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2.把握愚公这一 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二、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三、教学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 虚词。 5.延伸拓展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 1 课时 七、教学过程 [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 请看动漫flash --- 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 一厝朔东无陇断焉 (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 惩山北之塞A.处罚B .警戒C . 苦于 出入之迂也A.绕远B .迂腐C . 困难 指通豫南A.指向B .手指C . 一直 杂然相许A.允许B .赞成C . 答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