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疏肝散治疗腹痛浅析

合集下载

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临床观察

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临床观察

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临床观察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临床观察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黏膜炎症反应,并常伴有上腹痛、胃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根据中医医学理论,慢性浅表性胃炎可归属于肝胃不和证,即情志不畅、气机郁滞导致胃脘气滞,病因环境使得气机不畅,引起胃气不和而导致炎症反应。

常规治疗主要以抑制炎症反应为主,但仅仅只是控制症状,并没有真正解决肝胃不和的本质问题。

因此,本研究通过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来观察其疗效及机制。

本次研究采用了前瞻性、随机对照、双盲的研究设计方法,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使用柴胡疏肝散加味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

观察指标主要包括胃炎症状评分、胃镜检查以及心理测量等。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

并且,治疗组的症状评分和胃镜检查结果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在心理测量方面,治疗组的焦虑、抑郁和生活质量得分均较对照组有所提高。

在分析疗效的机制方面,我们进一步探讨了柴胡疏肝散加味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影响。

首先,柴胡具有疏肝解郁、调和气机的作用,能够缓解因情志不畅引起的胃脘气滞。

此外,加入其他药材如黄芩、黄连等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抗菌的作用,可以缓解胃黏膜的炎症反应。

此外,柴胡疏肝散加味还可以增加胃部血液循环,促进胃黏膜的愈合和修复。

通过本次观察研究,我们发现柴胡疏肝散加味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具有显著的疗效。

其通过调和气机、缓解胃脘气滞、消炎抗菌等多种途径来改善胃黏膜的炎症反应。

然而,本次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样本量较小、研究周期较短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以验证本次观察研究的结果。

总之,柴胡疏肝散加味是一种有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中药方剂。

它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胃脘气滞和胃黏膜炎症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浅谈柴胡舒肝散治疗胃脘痛的诊治

浅谈柴胡舒肝散治疗胃脘痛的诊治

浅谈柴胡舒肝散治疗胃脘痛的诊治摘要】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治疗胃脘痛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柴胡舒肝散加减。

服法:水煎服。

日一剂,每次150毫升每日两次。

结果:该患连服5剂后,胃脘部疼痛明显减轻,又服5剂后,胃脘部疼痛症状消失,精神亦见舒展。

结论:对胃脘痛患者要重视精神与饮食方面的调摄,保持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劳逸结合,切忌暴饮暴食,或饥饱无常,饮食以少食多餐清淡易消化为原则,可减轻胃痛和减少胃痛发作,进而达到预防胃痛的目的。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胃脘痛临床诊治胃脘痛即胃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症的病症。

该病在脾胃肠病症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效果显著,本病症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但同时兼有泛恶,脘闷,嗳气,大便不调等症。

1 病因病机为1.1.寒邪客胃外感寒邪,内客于胃,过服寒凉,寒凉伤中,致使气机凝滞,胃气不和,收引作痛。

《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1.2 饮食伤胃,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胃,内生食滞,致使胃中气机阻滞,胃气失和而疼痛。

《医学正传·胃脘痛》曰:“初治病之由,多因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糐,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

1.3 肝气犯胃,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发胃痛。

肝郁日久,化火生热,邪热犯胃,肝胃郁热,热浊而痛。

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日久,血行瘀滞,或久痛入络,胃络受阻,均可导致瘀血内停,发生胃痛。

1.4 脾胃虚弱,素体不足,或劳倦过度,或饮食所伤,或久病脾胃受损,或肾阳不足,失于温煦,均可引起脾胃削弱,中焦虚寒,致使胃失温养作痛,或热病伤阴,或胃热火郁,灼伤胃阴,胃失濡养,亦致胃痛。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所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皆可伤及胃腑。

柴胡疏肝散治疗腹痛浅析

柴胡疏肝散治疗腹痛浅析

柴胡疏肝散治疗腹痛浅析【摘要】本文总结了笔者对腹痛的病因病机的认识,用柴胡疏肝散以理气行滞,养血调经治疗肝郁气滞型腹痛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腹痛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症。

《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

〔1〕本病影响患者工作学习,降低生活质量,影响身心健康。

本文是笔者在在临床实践中关于治疗本病的经验总结,现将经验介绍如下:1 病因病机《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

”《诸病源候论》始将腹痛独立辨证,对其病因、证候进行详细表述,“凡腹急痛,此里之有病。

”“由腑脏需,寒冷之气客于肠胃膜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腹痛。

”唐氏在《血证论》中曰:“血家腹痛,多是瘀血,另详瘀血门。

然有气痛者,以失血之人,气先不和……宜逍遥散加姜黄、香附子、槟榔、天台乌药治之”。

《证治亡补·腹痛》谓:“暴触怒气,则两胁先痛而后入腹。

”由上可知,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腹中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并为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上述诸病因,皆可导致相关脏腑功能失调,使气血郁滞,脉络痹阻,不通则痛,发为腹痛。

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则痛。

2 治疗本病的发生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降低生活质量。

本方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同时指导患者放松心情,有助于提高本病的疗效。

笔者在临床中用柴胡疏肝散治疗肝郁气滞型腹痛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柴胡疏肝散出自《医学统旨》,为疏肝理气之代表方剂。

功能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主治肝气郁滞证,方中柴胡、枳壳、香附、陈皮疏肝理气;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川芎行气活血。

诸药合用,使气畅痛止,共奏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效。

临证加减:气滞较重,胸胁胀痛者加川楝子、郁金等;同音少腹者加橘核、荔枝核等;肝郁日久化热者加丹皮、栀子等;便秘者加郁李仁等;失眠者加炒酸枣仁、合欢皮等。

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胃脘痛临床效果分析

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胃脘痛临床效果分析

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胃脘痛临床效果分析
一、柴胡疏肝散的作用机制
1、疏肝解郁
柴胡疏肝散的主要成分中的柴胡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能够改善情绪波动,缓解因情绪不畅引起的胃脘痛症状。

2、理气和胃
柴胡疏肝散中的柴胡、香附等成分能够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缓解胃脘部的不适感。

3、解表退热
二、质子泵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质子泵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胃壁上的质子泵酶,减少胃酸的分泌,达到治疗的效果。

它是目前治疗消化性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较为常用的药物之一。

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胃脘痛,以柴胡疏肝散为主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加减,配合质子泵抑制剂的治疗。

在临床上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缓解症状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胃脘痛,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胃脘痛症状,使患者感到明显的舒适。

2、减少复发
3、改善生活质量
四、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1、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合理进行加减
2、长期用药需谨慎
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骨折的风险增加、感染的风险增加等,因此在长期用药时需谨慎,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3、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胃脘痛时,需要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产生。

五、结语
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胃脘痛,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但在临床应用中,仍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来验证其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柴胡疏肝散临床运用体会

柴胡疏肝散临床运用体会

柴胡疏肝散临床运用体会柴胡疏肝散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一味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肝郁气滞引起的疾病。

我在临床使用柴胡疏肝散多年,对其药理作用和临床运用有一定的体会。

柴胡疏肝散的主要成分是柴胡、半夏、黄芩、人参、枳壳、栀子、甘草等,各种草药共同作用,具有疏肝解郁、清泄肝胆、和胃止呕的作用。

柴胡疏肝散主要适用于肝郁气滞引起的头痛、胸闷、胁痛、眼红、苔薄白等症状。

在临床运用中,我发现柴胡疏肝散对肝郁气滞引起的疾病有较好的效果。

柴胡疏肝散对久病不愈的头痛有一定的疗效。

头痛多由肝郁气滞引起,柴胡疏肝散能疏肝解郁,舒筋活血,缓解头痛症状。

柴胡疏肝散也对胸闷、胁痛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胸闷、胁痛多由肝郁气滞引起,柴胡疏肝散能疏肝解郁,舒散气机,消除症状。

柴胡疏肝散还可以用来治疗眼红、苔薄白等症状,对于肝郁气滞导致的这些症状有明显改善的作用。

除了上述的症状,柴胡疏肝散还可以用于治疗其他与肝郁气滞相关的疾病,如情绪不稳定、易怒、失眠多梦等。

这些症状多与肝郁气滞有关,柴胡疏肝散能疏肝解郁,舒肝理气,缓解这些症状。

在使用柴胡疏肝散治疗疾病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来选择剂量和配伍药物。

不同的患者症状和体质不同,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过程要坚持,一般需要连续使用一段时间才能起到显著的效果。

肝郁气滞属于慢性病变,需要持续的调理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柴胡疏肝散还有一定的注意事项。

禁忌于体质虚寒者,因为柴胡疏肝散具有辛散逐寒的作用。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慎用,因为柴胡疏肝散具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可能对胎儿或婴儿有一定影响。

柴胡疏肝散是一味常用的中医方剂,对肝郁气滞引起的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在临床运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来选择剂量和配伍药物,并持续使用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显著的效果。

需要注意禁忌和注意事项,以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散临床运用体会

柴胡疏肝散临床运用体会

柴胡疏肝散临床运用体会柴胡疏肝散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方剂,由茯苓、白芍、柴胡、人参等数味药材配制而成,其特点是以柴胡为主药,兼具疏肝理气、和血、调理人体五脏的作用。

本人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临床上常常运用柴胡疏肝散治疗各类病症。

根据之前的经验和对该方剂的理解,本文将从几个方面简要谈一下柴胡疏肝散在临床应用中的体会。

1、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的主要功效之一是去疏肝气,缓解因肝气不畅引起的各种症状。

肝气郁结会导致情绪不稳,容易出现易怒、烦躁等情感问题,也会影响到脾胃功能,导致胃肠不适等问题。

因此,柴胡疏肝散在临床上常常用于治疗各种因肝气郁结引起的情绪不稳和脾胃不适的症状。

2、和血柴胡疏肝散中的白芍是一种常用的补血药材,其具有养血止血、滋润肌肤等功效。

在某些病症中,血液循环不畅或是失血过多,容易导致血虚血瘀,出现眩晕、面色苍白或月经不调等问题。

使用柴胡疏肝散可以调和气血,使血液循环畅通,达到和血的作用。

3、平衡人体五脏柴胡疏肝散成分中配方兼具调理人体五脏的功效,可调动五脏功能,促进人体的调理,从而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这种调理是在调节肝气的基础上实现的,可以使五脏之间的协调联系得以保持,从而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

柴胡疏肝散在临床上常常应用于各种由情志失调、内伤外感、气分失和等引起的疾病。

4、注意剂量虽然柴胡疏肝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剂,但剂量也十分重要。

如果使用不当易出现副作用,包括头晕、恶心、呕吐、口干等症状。

因此,临床医生在使用柴胡疏肝散时要注意剂量,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来调整剂量。

总之,柴胡疏肝散是临床中一种应用广泛,疗效显著的中药方剂。

它具有疏肝理气、和血、调理人体五脏的功效,特别适用于因情志失调、内伤外感、气分失和、肝气郁结等引起的各种疾病。

临床医生在使用柴胡疏肝散时,需要注意调整剂量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做出良好的判断,并遵从“因人而异”的原则。

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患者的临床效果

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患者的临床效果

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患者的临床效果发表时间:2016-12-15T14:16:55.10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9月第17期作者:冯跃龙[导读] 在奥美拉唑胶囊基础上加用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浙江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综合科 312000【摘要】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来我院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患者40例,并按照随机平均的原则,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20例患者行奥美拉唑胶囊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柴胡疏肝散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经过比较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奥美拉唑胶囊基础上加用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临床效果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指各种理化因素致胃黏膜呈现慢性炎症改变。

该种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出现程度不一的反酸、呕吐、上腹不适等等。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得到了相应的变化,且现今社会上的各种压力普遍增加,造成我国该种疾病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1]。

临床上,一般使用常规西药对其进行治疗,但临床疗效欠佳,很容易导致患者的病情出现反复,病程迁延难愈。

本文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来我院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患者40例,并对其中20例患者在奥美拉唑胶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柴胡疏肝散治疗,发现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来我院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患者40例,并按照随机平均的原则,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柴胡疏肝散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型腹痛55例

柴胡疏肝散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型腹痛55例

表 l 两 组 腹 痛 治疗 前 后 腹 痛 程 度 比较 例
等症状 。 临床常规治疗方法多采用抗炎 +解痉药 , 患儿症状 多 可 以 得 到 暂 时 缓 解 , 是 容 易反 复 发 作 , 乏 有 效 的 治 疗 但 缺
手 段 【 。笔 者 近 年 来 采 用 中药 柴 胡 疏 肝 散 治 疗 肠 系 膜 淋 巴 1 ] 结 肿 大 型 腹 痛 的 患 儿 ,取 得 了 较 好 的 治 疗 效 果 ,现 报 告 如
1 治 疗 方 法 将 1 0名肠 系 膜 淋 巴结 肿 大 型 腹 痛 的 患 儿 . 2 0 随机 分 为 2组 ,治 疗 组 5 5例 患 儿 采 用 柴 胡 疏 肝 散 治 疗 , 对 照 组 4 例 采 用 常规 抗 炎 +解 痉 药 治 疗 , 以 1 为 1 程 。 5 周 疗 两 组 患 儿 的一 般 资 料 无 显 著 性 差 异 , 有 可 比性 。 胡 疏 肝 具 柴
染, 以回盲部 的淋 巴结肿大 为主 , 常被 误诊为急性 阑尾炎 , 部分患 者还 可有 少量腹腔积液 。诊 断时必须 排除其他可能
引起 4,L 痛 的各 种 脏 器 的功 能 性 或 器 质 性 病 变 、急 腹 症 " 腹 J 等 , 要时行超声检测以辅助诊断。 必 中医 学 上 将 肠 系 膜 淋 巴 结 肿大型腹痛 归属于“ 痛 ” 畴 中, 诱 因多为寒邪博结 腹 范 其
[】 文 文 , 勤 , 韵 青 . 武 汤 治 疗 d J 肠 系膜 淋 巴结 肿 大 型 腹 2王 王 骆 真 ,L
21 两组 间腹 痛 治 疗 前 后 腹 痛程 度 的 对 比( 表 1 。结 果 . 见 ) 显 示 柴 胡 疏 肝 散 治 疗 组 改 善 腹 痛 症 状 的效 果 优 于 对 照 组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柴胡疏肝散治疗腹痛浅析
【摘要】本文总结了笔者对腹痛的病因病机的认识,用柴胡疏肝散以理气行滞,养血调经治疗肝郁气滞型腹痛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症。

《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

〔1〕本病影响患者工作学习,降低生活质量,影响身心健康。

本文是笔者在在临床实践中关于治疗本病的经验总结,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

”《诸病源候论》始将腹痛独立辨证,对其病因、证候进行详细表述,“凡腹急痛,此里之有病。

”“由腑脏需,寒冷之气客于肠胃膜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腹痛。

”唐氏在《血证论》中曰:“血家腹痛,多是瘀血,另详瘀血门。

然有气痛者,以失血之人,气先不和……宜逍遥散加姜黄、香附子、槟榔、天台乌药治之”。

《证治亡补·腹痛》谓:“暴触怒气,则两胁先痛而后入腹。

”由上可知,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腹中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并为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上述诸病因,皆可导致相关脏腑功能失调,使气血郁滞,脉络痹阻,不通则痛,发为腹痛。

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则痛。

2 治疗
本病的发生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降低生活质量。

本方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同时指导患者放松心情,有助于提高本病的疗效。

笔者在临床中用柴胡疏肝散治疗肝郁气滞型腹痛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柴胡疏肝散出自《医学统旨》,为疏肝理气之代表方剂。

功能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主治肝气郁滞证,方中柴胡、枳壳、香附、陈皮疏肝理气;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川芎行气活血。

诸药合用,使气畅痛止,共奏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效。

临证加减:气滞较重,胸胁胀痛者加川楝子、郁金等;同音少腹者加橘核、荔枝核等;肝郁日久化热者加丹皮、栀子等;便秘者加郁李仁等;失眠者加炒酸枣仁、合欢皮等。

3 典型病历
陈某,女,40岁,2010年1月14日初诊。

因“小腹胀痛3天”就诊。

首诊:3天前患者因情绪波动出现少腹胀痛,痛无定处,时作时止,无恶心、呕吐,平素烦躁易怒,易上火,纳眠一般,二便常,舌尖红,苔薄黄,脉细弦。

本病是由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气机阻滞而痛作。

首诊以柴胡疏
肝散加减以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具体药物为:柴胡10g、枳壳15g、制香附15g、赤芍10g、川芎6g、青皮10g、丹参10g、鸡血藤30g、荔枝核30g、延胡索10g、丹皮10g、夏枯草10g、甘草5g,5剂,水煎服,一日一剂。

二诊(1月21日):服上药后无不适。

小腹胀痛较前明显减轻,烦躁易怒减轻,二便调,舌尖红,苔薄黄,脉细弦。

病在血分,不可单做水治,笔者继予柴胡疏肝散加减以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原方去鸡血藤,青皮易为陈皮10g,荔枝核易为15g,5剂水煎服,一日一剂。

三诊(1月18日):服药后无不适,腹痛基本消失。

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弦。

继予二诊处方5剂。

腹痛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脏腑气机不利,脏腑失养,经脉气血阻滞,不通则痛为基本病机。

《医学传真》曰:“夫通则不痛,理也。

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

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

……”笔者在临床治疗腹痛时以柴胡疏肝加减,全方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2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