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尼菲青霉病
艾滋病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例

膜 、 包 等 全 身脏 器 , 现全 身不 同脏 器 损 害 的相 应 症 状 。 心 出
/ i, 2 a r nR 0次 / i, P 2/5 mH , mn B 107 m g 皮肤黏 膜未 见黄染 , 部 、 颈 腹 股 沟可触及数枚大小不 等淋 巴结 , 兀触痛 , 活动可。咽无充血 , 扁 桃体不肿大 , 颈软 , 双肺未 闻哕音 , 心率 9 6次 / i, m n 律齐 , 闻杂 未 音, 腹软 , 肝肋下 2m, c 脾肋下 3m, c 双下肢无浮肿。 C : 肺 T 未见异 常; B超 : 肝大 , 脾大 , 胰腺增大 。 白细胞 :. 0 , 63 血 45 X1札 N 9 .%, 8
他 夫 定 、 非 韦 伦 行 抗 H V 治 疗 。 入 院 时 : 清 ,3  ̄ P 6次 依 I 神 T 8C,9
滋病( I S 患者最 常见 的机会性感染之一l S AD ) l l M起病隐匿 , 。P 常 呈播散性感染 , 病情发展快 , 若不及时诊断与治疗 , 病死率高 。 P M病变常局限在皮 肤黏膜和肺 部 , S 当患者免疫力下 降时, P M可通过 血循环 向全身播 散 , 侵犯肺 、 、 、 骨髓 以及脑 肝 脾 肾、
所以在 治疗上首选药物推荐 两性霉素 B1 , [1 , 该患者使用两性霉素 2 B后 症状 很快缓解 , 疗效 明显 , 治疗期 问多次监测肝肾功能均无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21例分析

斟
20 0 8年 1 第 3卷 2月
第 6期
98 9
临床表现 。累及的器官数功能不全越多 , 死亡率越高。
2 5 临床治疗 . 以去 除病 因、 强抗感染 及器官功 能支持治 加
33 病死率高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M D E一旦 发生 , OS 虽经积极治疗病死 率仍 高
居不下。本组病例病死率达 7 . %。患者死亡与 衰竭 的脏 器 03
功能衰竭及 多器官功能障 碍综合 征中 的应 用 [ ] 内科 , 0 , J. 2 83 0
( ) 3 1— 9 . 3 :9 3 2
[ 文章编号 】 63 78 20 )6 99 2 17- 6 (08 0- 8- 7 0 0
艾 滋 病 合 并 马 尔 尼 菲 青 霉 菌 病 2 例 分 析 1
案 , 0 ) J 中国危重病急救 医学 , 0 ,6 1 :. 2 3 []. 0 2 41 ()1 0
[] 王士雯 , 2 韩亚玲. 65例老 年多气管功能 衰竭的临床分 析[ ] 10 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02 1 1 : — O 20 ,( )7 1 .
变化特点使用抗生素 , 加强排痰、 解除支气管痉挛 、 保持呼吸道 [ ] 姚永 明, 3 董月青. 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发病机 制研究进展 通畅。按 照脓毒血症治疗 指南加强监 测各重要 脏器功 能及血 []实用老年医学 , 0 ,85 : 0 ̄ 3. J. 2 41( )2 22 0 3 液动力学变化 、 时纠正低氧血症 、 织低灌注 及水 电解 质酸 [ ] 宁 军 , 及 组 4 黄卫华 , 黄工江 , 床边连续性血液净化在抢 救急性肾 等. 碱失衡 。必要时早期 应用 以肺 保护性 策略方式 为主予 以机械 辅助通气 、 连续性 肾脏替代 疗法 ( R T 及合理肠 内外 营养支 C R) 持等多种体外生命支 持系统 。
马尔尼菲青霉病治疗进展

彬mL¨6‘;而酵母相才是马尔尼菲青霉在人体内的致病
相,因此提示米卡芬净对马尔尼菲青霉病的治疗受到一定 的限制。然而,有学者研究证明米卡芬净可以加强两性霉 素B和伊曲康唑的抗马尔尼菲青霉活性,但不能增加氟康 唑的抗真菌活性,提示米卡芬净可以与两性霉素B或伊曲 康唑联合用于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治疗Ⅲ-。
[Key Words]Penicilliosis marneffei;treatment;review
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是由一 种双相致病真菌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Pin) 感染人体所致,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和我国的广东广西地 区。
康唑200 mg/d,两年后发现伊曲康唑组发生马尔尼菲青霉 病只有1.6%(1/63),对照组是16.7%(4/66),而两个组 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口服伊曲康唑 可用于晚期AIDS患者对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一级预防,尤 其是伴有CIM+淋巴细胞计数<100/o,L的病人尤有必 要。由于停药后马尔尼菲青霉感染易复发,因此有学者给 予伊曲康唑200mg/d用于曾患有马尔尼菲青霉病的AIDS 患者进行维持治疗1年,效果显著,36例接受该治疗者无 一例复发;而无维持治疗者复发率达到57%,复发的平均 时间为24周¨“。后续研究中发现,曾患过马尔尼菲青霉 病但已治愈的AIDS患者,经过HARRT(高效抗逆转录病 毒疗法)治疗使CD4+淋巴细胞计数≥100/rd并持续6个 月以上者,可以停止伊曲康唑的维持治疗而不会增加马尔 尼菲青霉感染复发的机会¨“。
马尔尼菲青霉菌致病机制及相关超微结构特征研究进展

分生孢子表面的,这种粘附能力可以被可溶性的层粘连蛋白 和抗层粘连蛋白抗体所抑制,唾液酸可以消除这种粘附能力, 这表明PM分生孢子与机体相互作用是被特异唾液酸凝集素 介导的。而Hamilton Ajrla随后又描述了PM分生孢子与纤维 结合蛋白的相互作用,并且描述了这一作用在分生孢子识别 层粘连蛋白中的过程。免疫荧光显微技术指示纤维结合蛋白 粘附在分生孢子和瓶梗的表面,而不是菌丝,这一模式与报道 的层粘连蛋白的模式是一致的。粘附实验显示存在一个20— kDa的蛋白具有结合纤维结合蛋白和层粘连蛋白的能力,因 此,在纤维结合蛋白和层粘连蛋白上可能存在一个共同的受 体。Hamilton AJ研究所描述的这种机制口丁能在介导真菌入侵 宿主组织中有重要作用。Sfinoulprasert V”帔用直接粘附的方 法研究了各种细胞外基质中葡萄糖胺聚糖(GAGs)在PM起始 粘附中的作用.数据显示除了纤维结合蛋白和层粘连蛋白以 外.含有IdoA的GAGs在真菌粘附到人肺泡上皮细胞中起重 要作用。
L
缺乏调理素作用的情况下也存在.但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便确 定所产生的氧化剂是否足以杀死PM。在缺乏二价阳离子的 情况下未受调理素作用的PM会粘附于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 细胞.这种粘附作用不受以下因子的影响:甘露糖禁制剂,一葡 聚糖受体或直接抗CDl4和CDI I/CDl8单克隆抗体。但是这 种粘附作用会被麦胚凝集素抑制,无论是否受调理素作用都 可以观察到PM刺激PBMC耗氧量剧增。然而,仅仅在血清存 在的情况下,PM才能刺激PBMC释放肿瘤坏死因子a(TNF一 仅1.未受调理素作用的寄生于单核吞噬细胞内的PM并不刺 激TNF一的产生,其对单核吞噬细胞的这种寄生能力可能对其 毒力有关键性的影响。另外,Roilides Et‘6研究了兔肺泡巨噬细 胞(PAMs)和净化的人类单核细胞(EHMs)对PM的反应。在血 清存在下.PAMs和EHMs同等地吞噬了两株PM的分生孢 子.通过电子显微镜检查可显示吞噬体内分生孢子的破坏。 与未受调理素作用的分生孢子比较,受调理素作用的血清分 生孢子引出EHMs释放大量的超氧负离子。光学显微镜显 示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可以极大的提高PAMs和 EHMs对PM分生孢子的吞噬作用,这说明M—CSF提高单核 吞噬细胞吞噬和氧化代谢作用。细胞因子具有潜在的抗击 肺部和播散的PM感染。Coglihti Ml-1分别使用无细胞培养系 统和新的巨噬细胞培养系统研究NO和活性氮媒介物对活体 外的PM生长的影响.发现左旋精氨酸依赖的NO途径在巨 噬细胞对PM免疫反应中起了重要作用。
马尔尼菲青霉病8例临床分析

1 2・ 6
21 0 0年 6月 第 5卷 第 3期
C i vo,u e2 1 . 1 No 3 hnJM clJn 0 0 v05 .
.Leabharlann ・论 著 ・ 马 尔 尼 菲青 霉 病 8例 临床 分 析
翟志 芳 王 莉 周 村 建 徐 艳 杨希 川 钟 白玉 阎衡 ( 第三 军 医大学 西南 医院皮肤 科 , 重庆 40 3 ) 00 8
t e HI i fc e ain s o te h V— e t d p t t r oh ri n e mmu 0 u p e sv ai n s I c a a tr t s o c lg n itp t oo s k yf rd a n s . n s p r s ie p t t. t h r ce i i fmy oo y a d hso a h lg i e o ig o i e sc y s
① P ncl m m re e i et n o ol ocr di H V i et a et o I Spt ns ̄T esi ls n c d gr - ei lu an in c oscmm n cur I — fc dp t n r D ai t )h kn ei s nl i d ii f f i y e n n e i s A e . o i un e
C iia n l i o ih ae f e i lu a nf fci l c l ay s f g tcss nc l m m r e i et n n a s e oP ii i f n o
Z A h— n , N iZ U C nj n X a , A G X —ha ,H N a— , A e g H I iag WA G L,HO u -a , U Y n Y N i un Z O G B i u Y N H n Z f i c y ( eat n em tl yS uh et si lteT i layMe i l nvri , hn qn 0 0 8 C ia D p r tfD r aoo ,otws Ho t , hr Mitr dc i sy C o gig40 3 ,hn ) me o g pa h d i aU e t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例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例
孙杰;郑毓芳
【期刊名称】《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年(卷),期】2011(010)004
【摘要】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引起的一种系统性真菌病.过去认为该病少见,但随着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人数的增加,其已经成为AIDS流行区患者的常见机会性真菌感染性疾病之一.即使有效的抗真菌治
疗,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病死率仍高达20%[1].因此,在临床上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尽早发现并及时进行有效的抗真菌治疗,这是降低该病病死率的主要方法.【总页数】3页(P310-311,315)
【作者】孙杰;郑毓芳
【作者单位】临安市人民医院,浙江临安311300;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上海201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9;R512.9
【相关文献】
1.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40例临床研究 [J], 杨磊
2.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40例临床研究 [J], 杨磊;
3.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腹部超声表现分析 [J], 吴碧君;汤庆;周爱群;梁惠颖
4.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预后因素研究 [J], 袁雕
5.APACHEII/III与SAPSII评分系统对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病情预后评估的价值 [J], 梁欣;马卫国;黎灿;姚钦江;黄丽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败血症1例报告

艾 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 败 血 症 1 报 告 例
张 东兴 鲁 ,
赖 洪 涛
பைடு நூலகம்
病毒( I 初筛试 验和蛋 白印迹试 验均 阳性 。取 患者皮 损 H V)
及淋巴结活检组织行沙堡弱培养基培养 , 连续 2d抽血行 真 菌培养 , 结果显示 ,5℃条件 下菌落 呈绒毛 状 , 周 围及 培 2 其
对患者多次转 种提纯 分离 的菌落 进行 P R扩 增 , C 获得 56 6
b p的 D A片段 , N 结果 与基 因库 中编号为 F0 95 J0 5 5的马尔尼
2中山 医科 大 学 附属 第二 医院 )
菲青 霉株 同源 性达 9 % 。最后 确诊为 A D 9 IS合并 播散 性 马 尔尼菲青霉病 , 马尔尼菲青霉败血症。人院后第 12 3天静 、、
常规 WB . ’L 中性粒 细胞 占 7 % , 5gL 肝功 C4 2x 0/ , 1 9 Hb8 / ;
检 查 总 蛋 白 8 . / , 0 7g L 白蛋 白 3 . / , 蛋 白 4 . / , 8 8g L 球 1 9g L
繁殖 、 产生毒素 , I 弓 起高热 、 寒战等 毒血症 状 , 侵犯组 织器 官
注两 性霉 素 B脂质体分别为 57 5 1 a, 、 . 、0n 口服伊 曲康唑胶 g
马尔尼 菲青霉病 为马尔尼 菲青霉感染引起的皮肤 、 巴 淋
结、 多脏 器和系统性疾病 , 临床 表现为局 限性或进 行播散 其 性, 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 多发生 于免疫功 能受损患 者 , 包
括 患 严 重 基 础 疾 病 、 用 免 疫 抑 制 剂 或 艾 滋 病 ( IS 患 者 。 应 AD )
养基背面见葡萄酒 色色 素并扩 散 到整个 培养 基 , 下 见分 镜
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诊断进展

菌丝相 , 证明其分生孢子 的特征和产生红色 素, 还 要培养转变为酵母相 , 费时费力 , 以许多研究 较 所 者都开展免疫试验研究证明 P M。有文章曾报道应 用沉淀素(rc i ) pei t 沉淀 P 的菌丝相培养液 , pi n M 用 琼脂胶免疫扩散试验证 明 P 后来应用 P M, M菌丝 相外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沉淀素抗体 , 从而证明 其可溶外抗原。血清学诊断方法有很多种。 3 1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 应用 P 的分生孢 子或 酵母 相 作 抗 原 , 测 患 M 检 者的 I g G抗体。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 的 t 滴度 s G 达 10以上 , 6 而对 照者 的滴 度 低于 4 J 0 。
33 酶 联免 疫 吸收实验 ( LS ) . E IA
播散 型患 者 骨髓 涂 片 经姬 姆 萨及 瑞 氏染 色 可
作者简 介: 王莹 , ( 女 汉族), 士 硕
维普资讯
—
生 国真菌学杂志 2 0 年 1 0 7 O月 第 2卷 第 5 期
C i J yo。  ̄ br 0 7 v 】 , o5 h M c O oe 2 0 。 0 2 N 。 n l
型的菌落表面呈丝绒状 , 可形 成放射状皱褶 , 颜色 从淡 绿渐 变 为灰 色 。该 菌在 2 c 时 生长 快 , 5【 = 2—3 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尔尼菲青霉病 马尔尼菲青霉病属地方流行病,好发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免疫抑制患者,是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误诊率极高。 1 病因学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青霉属中唯一的双相型真菌,即在25℃和37℃下表现为菌丝型和酵母型两种不同的形态。在25℃时该菌生长为菌丝相,具有青霉所特有的帚状枝及孢子链。在沙氏培养基中眼观呈典型的丝状菌落,表面丝绒状,可形成放射状皱褶,颜色从淡绿渐变为灰色。该菌在25℃时生长快,2~3天即产生特征性的可溶性葡萄酒红色素,从菌落底部逐渐弥散至整个培养基中。在37℃培养时为酵母相,无色素产生。约48h,菌落大小1~2mm,呈灰白色,表面光滑。72h后菌落明显增大,扁平膜样、有脑回状皱褶。 真菌学培养鉴定,在沙氏培养基上25℃培养呈菌丝相并分泌红色色素,镜下菌丝呈双轮生青霉帚状枝,有4-5个梗基,每个梗基上有表面光滑的分生孢子链; 在37℃培养呈酵母相,镜下见有许多圆形、椭圆型酵母样孢子,分裂繁殖,中央可见一横隔。 诱因分析:HIV为最主要的诱因。对于非HIV阳性患者,有肺部基础疾病患者最多见,其他可能的诱因有糖尿病、长期使用激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抗结核药物、与病原体有密切接触史等。
2 发病机制 人类自然感染马尔尼菲青霉的途径尚不十分明确。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该菌在自然界的分布主要在土壤,其孢子易随风播散。因此可以经呼吸道感染可能性很大,该菌也可以在水中长期存活,故不能除外消化道首发感染的可能。当马尔尼菲青霉菌的分生孢子进入宿主体内,可被宿主巨噬细胞吞噬,如果巨噬细胞内的马尔尼菲青霉菌最终不能被清除,则可导致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巨噬细胞呈递真菌抗原至致敏T淋巴细胞,后者通过释放淋巴因子,活化巨噬细胞的酶系统,达到杀菌作用,但巨噬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等也可以同时造成局部组织的坏死。 该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发生于免疫力低下患者,可为局限型或散播型,马尔尼菲青霉菌通常最先侵犯肺部,随后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到皮肤、皮下软组织、淋巴结、脾、小肠等器官。侵犯呼吸系统时表现为咳嗽、咳痰、气紧、胸闷。侵犯消化系统时可有腹痛腹泻大便潜血阳性。皮肤损害是散播型的临床特征,皮损常见于面部、躯干上部及上肢,皮损种类多。侵犯淋巴系统引起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侵犯骨质系统引起溶骨质性变。
3 病理学 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状态决定了病变的基本表现形式:①在成年非艾滋病患者,或HIV感染初期以及AIDS早期,机体的免疫状态基本正常或轻度低下时,病变以慢性化脓性炎和化脓性肉芽肿性炎为主,但血管反应、中性粒细胞及液体渗出较细菌性脓肿为轻,类似寒性脓肿。病灶中央组织液化形成脓液,周边有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有时出现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淀粉酶消化后PAS染色或Gomori氏六胺银染色在脓液和脓肿壁中可以检出少量酵母型真菌。病变部位包括肺、皮肤及皮下软组织、骨和关节等。 皮损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主要分为肉芽肿性病变和坏死性病变,在肉芽肿性病变基础上可以出现化脓性病变。 组织病理特征如下: (1)肉芽肿性病变( 结节、脓肿或溃疡边缘取材的标本) : 表皮轻度或中度增生,棘层肥厚,真皮浅深层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呈结节状浸润,多核巨噬细胞易见,可见中性粒细胞聚集形成脓肿。PAS染色可见组织细胞或多核巨噬细胞内吞噬椭圆形或腊肠形孢子,部分孢子可见中央分隔; (2)坏死性病变( 脐窝状丘疹处取材) : 表皮局部坏死,真皮乳头和真皮浅层水肿,真皮浅中层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可见灶状坏死和血管壁纤维素样变性,红细胞外溢。HE染色可见组织细胞内外大量圆形或腊肠形孢子,孢子横隔分裂。
4 临床表现 与病理表现形式相对应的是,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表现形式同样取决于机体免疫状态以及病灶部位和范围。大致可以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 4.1 局限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 多见于青壮年患者。病原菌仅局限在入侵部位,以局限于肺部的感染最为常见,系吸入病原菌孢子所致,其临床表现不具特征性,极易误诊为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或肺结核等。若免疫功能下降,有可能发展成播散性感染。局限性感染也可因为外伤性接种引起,临床表现为皮肤结节,感染灶附近淋巴结可触及肿大。 4.2 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 多见于AIDS患者以及胸腺发育不良的婴幼儿。主要症状为发热,发热不规则,反复出现且持续时间长,多数患者伴有贫血,体重减轻,血小板减少,淋巴结和肝脾肿大。肺部受累表现为咳嗽,咳痰,胸痛等。累及消化系统出现腹痛,腹泻,脓血便等;骨受累表现为溶骨性损害,包括骨周组织出现皮下脓肿。至少70%以上的播散性感染累及皮肤,皮损形态多种多样,以传染性软疣样中央具坏死性脐窝状凹陷的损害较为特殊,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两型病变之间可有过渡型存在,依照患者的机体免疫力而定。当机体免疫功能较正常,则病变易被局限而形成慢性局灶型马尔尼菲青霉病;当免疫功能逐渐低下时,病变逐渐播散演变成播散型马尔尼菲青霉病。
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后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贫血、消瘦、全身淋巴结肿大、皮肤损害和肝脾肿大,以皮肤损害居多,尤其HIV阳性的患者表现为中央坏死的脐窝状丘疹,类似传染性软疣皮损,皮损主要分布在头面部、四肢和躯干上部。但该皮损特征无特异性,常和HIV阳性的患者并发播散性组织胞浆菌感染和隐球菌感染的皮损相混淆,易被误诊。在HIV阴性的患者中,皮损常表现为皮肤结节和脓肿,在HIV阳性的患者中亦可出现结节样损害。患者早期皮损临床表现为结节,若未能及时治疗,可发展为脓肿,继而破溃并形成溃疡性损害。
5 鉴别诊断 马尔尼菲青霉病与组织胞浆菌病的临床和病理表现极其相似,易误诊。 组织胞桨菌病主要在北美一带流行,少量来自非洲。我国不是主要流行区,但偶有病例报道。该病的病原体组织胞桨菌也为双相型真菌,其真菌培养的形态与马尔尼菲青霉截然不同,易于鉴别。H.cap25℃生长较慢,无色素产生,2~3周时才能看出特征,除分隔的菌丝外还有大小两种分生孢子:大孢子直径8~15μm,表面有棘突如舵轮状,有诊断价值;这两种真菌在25℃生长时最易区分[10]。而37℃培养时和在人体组织中表现为酵母相,与马尔尼菲青霉不易鉴别。
6.治疗 我国学者则认为采用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疗效,两者联用可获得更高治愈率,合并AIDS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均应同时行HARRT(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治疗。临床上,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联用可用于严重的马尔尼菲青霉感染者,而中度感染者单用伊曲康唑或酮康唑,治愈后应口服伊曲康唑长期维持治疗,整个过程中应同时采用免疫辅助治疗。 (1)两性霉素B(AmB)及其脂质体 由于两性霉素B毒性较大,一般只用于严重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治疗,且不适宜长期使用,故多与伊曲康唑等联用。泰国学者对74名经培养确诊为系统性马尔尼菲青霉病的AIDS患者进行研究,先静脉给予两性霉素B0.6mg/(kg·d),持续2周,然后再口服伊曲康唑400mg/d,持续10周,有72名(97.3%)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没有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香港学者胡德超等类似方案亦获得满意的效果。治疗期间应定期严密监测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血钾、心电图等,为了减轻其不良反应,给药前可给予解热镇痛药和抗组胺药,静脉滴注时同时给予氢化可的松25~50mg或地塞米松2~5mg;加入肝素10m能减轻静脉炎;当出现低血钾时给予口服补钾,出现肝功能损害时给予护肝治疗。 鉴于两性霉素B毒性较大,临床上多采用其脂质体剂型。两性霉素B脂质体保留了两性霉素B的抗菌活性,更重要的是减低了两性霉素B的毒性,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2)唑类抗真菌药 对马尔尼菲青霉有效的唑类抗真菌药主要是伊曲康唑、氟康唑和伏立康唑。 伊曲康唑属三唑类抗真菌药,对浅部、深部真菌感染均有良好疗效。由于其为高度脂溶性化合物,故餐后服用可增加药物的吸收。伊曲康唑是目前研究得最多且效果显著的抗马尔尼菲青霉药。伊曲康唑在酵母相和菌丝相的MIC值分别为0.03~0.06μg/mL和0.03~0.50μg/mL,体现出高度敏感性。伊曲康唑与酮康唑一起被推荐作为治疗轻、中度马尔尼菲青霉病的首选用药[9]。WuTC,ChanJW,NgCK,etal.ClinicalpresentationsandoutcomesofPenicillium marneffeiinfections:aseriesfrom 1994to2004[J].HongKongMedJ,2008,14(2):103-109.
氟康唑的抗马尔尼菲青霉活性较低,甚至出现耐药菌株。临床上如果伊曲康唑和酮康唑效果不佳时可考虑使用氟康唑;且可以与伊曲康唑联用。
伏立康唑(Voriconazole)属于第二代三唑类抗真菌,通过抑制细胞色素P450介导的14α固醇去甲基酶的功能,达到抑制参与形成功能性真菌膜以及维持真菌生长的甾醇的生物合成的目的,从而起到抗菌的活性,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可用于马尔尼菲青霉病的治疗。伏立康唑的体外抗菌活性优于两性霉素B,且不亚于伊曲康唑,其MIC为<0.01~0.06μg/mL,而最低杀菌浓度为0.12~0.50μg/mL。 Khuanchai等[15]将伏立康唑用于有系统性马尔尼菲青霉病的晚期AIDS病人的治疗,住院者静脉给药(第一天总量12mg/kg,分两次给药;以后每天总量8mg/kg分两次给药,至少维持3天;以后病人转为口服给药,总量400mg/d,分两次给药),非住院病人采用口服给药(第一天总量800mg,分两次口服;以后每天总量400mg,分两次口服),最长用药时间为12周,且这些病人未同时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结果在9名病人中,8名病人在临床上和病原学上均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其中有6名患者治疗结束后继续随访4周,均未发现复发。在该试验中,伏立康唑也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虽然有小的不良反应,但没有因为伏立康唑引起的不良反应而中途停药。因此,提示伏立康唑是系统性马尔尼菲青霉病治疗的一种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