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尼菲青霉菌(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

合集下载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PT幻灯片课件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PT幻灯片课件

3
追问病史
• 09.4月:当地医院疑似结核,抗痨治疗无效。 • 09.5月:本院诊断:肺炎、肺囊腺瘤畸形、 青霉菌败血症、化脑。
– 辅检:
• 6.4 CT:左下肺囊腺样畸形。两肺弥散斑片样影。 • 6.10 MRI:大脑、小脑类圆形异常信号灶。 • 6.8, 6.23骨髓培养,6.16血培养:马尔尼菲青霉菌生长。
7
MRI
8
Case Report
The T1-weighted MRI scan of the brain revealed multiple lesions suggestive of abscesses.
At autopsy, brain abscesses with central liquefactive necrosis (arrows).
• 男性(非免疫缺陷),41岁,慢性肝炎(HBV), Child-Pugh C,颞侧偏盲,失语。 诊治:常规抗感染(头孢曲松、万古霉素、甲 硝唑)无效,脑活检提示真菌感染,予两性霉 素B治疗后死亡,病理活检证实。
17
治疗
• • • • 两性霉素B 伊曲康唑 氟康唑 也有用伏立康唑治疗
• 两性霉素B脂质体(CSF浓度高) ivgtt 2-4w 伊曲康唑(组织浓度高) po 4-8w 小剂量伊曲康唑长期预防。 • 两性霉素B不能耐受者,改用氟康唑。
18
19
POINTS
• 经验医学 VS 循证医学VS文献
• 抗生素:规范、敏感、不滥用。 • “一元论”
• 病史重要性!
• 病原学确诊,必要否?
20
References
21
Thanks!
22
• 双相菌,组织(37℃)中是酵母型,室温 (25℃)时菌丝型。 • 病理特点为:1 肉芽肿反应;2 化脓性反应; 3无反应性坏死。

HIV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1例

HIV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1例

HIV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1例马尔尼菲青霉菌是种少见的侵袭性真菌,易感于免疫功能低下者。

本文结合自身的工作临床实验,研究了HIV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病例。

标签:马尔尼菲青霉菌;HIV;感染研究马尔尼菲青霉菌是种少见的侵袭性真菌,易感于免疫功能低下者。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是东南亚地区及中国南部的AIDS患者最主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该病临床表现为发热,无特征性,常易误诊;需真菌培养才能确诊。

该菌主要位于巨噬细胞中,两端略弯如腊肠样。

随着我国艾滋病患者的日益增多,马尔尼菲青霉菌的感染也日渐增多。

从我院一例发热病人的血培养中分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现报道如下:1 病例患者女性,27岁,发热十余天,体温波动于38.0-39.0℃之间,多于午后及晚上发热症状加重,头痛、四肢酸痛。

曾经予头孢曲松,病毒唑、喜炎平等治疗但体温控制不佳,仍然反复发作。

为求进一步诊断,特来我院就诊,门诊以“发热待查”收入我院呼吸内科。

查体38.1摄氏度,血压90/60mmHg,皮肤、粘膜未见皮疹、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咽部稍充血,扁桃体无肿大。

双肺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

心率122次/分,率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

实验室检查:WBC3.96×10/L,中性粒细胞79.0%,淋巴细胞15.7%。

,血红蛋白107g/L,谷丙转氨酶119.8U/L,谷草转氨酶225.5U/L.胸部CT:双肺纹理粗乱,双肺上叶及双肺下叶见小片状、点片状、索条状密度增高影,提示结核或真菌感染。

收入我院后做进一步实验室检查明确病因。

血培养分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抗HIV阳性(经CDC 确诊为阳性)。

2.结果8月18日送检血培养,置于BD血培养仪中,于36小时后报警,做初步涂片和转种血平板、中国蓝平皿。

血培养直接涂片革兰染色在镜下可发现粗大菌丝。

放于37摄氏度培养的哥伦比亚琼脂及沙保罗培养基上的菌落呈酵母相,哥伦比亚琼脂上生长较快,1至2天菌落直径约1至2mm,沙保罗培养基3至4天菌落直径约为1至2mm,两种培养基上呈淡灰褐色或奶酪色,有脑回样皱褶,无色素生成,镜下可见圆形、椭圆形及长形酵母样菌体。

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病例报道

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病例报道

发热 , 体 温最 高达 3 9 。 C, 有咳 嗽, 咳少量 白色痰 , 有腹胀 , 偶有 口 尿、 保肝 、 预防出血 、 升血小板 、 抗 肝 纤 维 化 及 对 症 治 疗 ,于 2 0 1 3
腔疼痛不适 , 无腹泻 , 无关 节疼 痛不适 , 无 头痛 、 头 昏, 无恶 心 、 呕


该 菌 是 条 件 致 病性 真 菌 。 近几年来艾滋病越来越 多, 本地 区有增 加趋势 , 艾 滋 病 出现
8 mmo l / L, AG 1 8 . 6 mmo l / L, Hs —C R P— z 5 1 . 8 mg / L。肝 功 能 :
AS T l 1 3 U/ L, GGT 1 9 1 U/ L, AL P 2 8 5 U/ L, TB I L— V 2 4 .1 全身多部位皮疹 的也越来 越多 , 多 数 病 人 未 得 到 及 时 诊 断 及 治 u mo l / L, DB I L— V 1 3 . 9 u mo l / L, TP 4 7 . 4 g / L, ALB 2 5 . 1 g / L, 疗, 大部分患者最先就诊科 室为皮肤科 , 经 皮 肤 科 反 复 治 疗 效 果
酒) / 日。 查 体 :T3 6 .8 ℃ ,P 1 2 3 次/ 分 ,R 2 4 次/ 分 ,B P 1 2 0 / 青霉 菌感 染 血 小 板 极 重 度 减 低 症 口腔 、 食 道 真 菌 感 染 低 蛋 白血 7 2 mmHg , 全身皮肤可见散在皮疹 , 大小 约 0 . 1 —0 . 2 mm, 突 出 皮 症 肺 部 感 染 ; 2 . 酒精性肝病 肝硬化 代偿期致 骨髓抑 制 , 全身 自 肤, 输液处有少量 皮 下瘀斑 。咽 红 , 且有 少量 白色分 泌物 , 双肺 发性出血 , 全 身 衰 竭死 亡 。 呼吸音粗 , 双 肺 可 闻 及 少 量 湿 性 哕 音 。上 腹 轻 微 压 痛 不 适 , 肝 于 二 、 讨 论 右肋下 2 —3横 指 可 扪 及 , 双 下 肢 无 水 肿 。辅 助 检 查 随机 血 糖 : 8 . 马 尔 尼 菲 青 霉 病 是 由马 尔 尼 菲 青 霉 引 起 的一 种 系 统 性 真 菌

反复咳嗽、咯血伴双肺病灶一例---马尔尼菲篮状菌

反复咳嗽、咯血伴双肺病灶一例---马尔尼菲篮状菌

反复咳嗽、咯⾎伴双肺病灶⼀例---马尔尼菲篮状菌⼀般情况男性,27岁,瘦⾼体型,BMI=17.9kg/m2反复咳嗽5年,咯⾎伴胸痛2⽉2021-02-19⼊院2015年外伤⾄左前臂及上臂⾻折、左侧肋⾻⾻折,予⾏左臂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次年⼿术取出内固定器,⾃诉⼿术前摄胸⽚未见明显异常既往史及个⼈史否认慢性病史,否认输⾎史,否认药物及⾷物过敏史否认有机粉尘接触,否认有毒有害物质接触史2019年其⽗因“肝癌”过世,2019-2020年6⽉待业在家,2020-06前往浙江东阳打⼯,从事⾐物熨烫⼯作未婚未育,⽆性伴侣,否认冶游史否认家族性遗传性疾病2016-2017 ⾸次发病2016年左臂内固定器取出术后发病(具体时间回忆不清)渐起咳嗽、咳痰,⽆咯⾎,⽆全⾝⽪疹具体伴随症状回忆不清当地医院诊断为“肺结核”予2HRE/7HR化疗,症状好转,遵嘱停药,胸部CT仍有病灶咳嗽、咳痰症状未再发⽣2017-01 胸部CT2017-05 胸部CT2019-01 再次发病2019年因咳嗽、咽痛再次当地医院就诊咽痛为主,咳嗽症状不重,⽆咳痰胸部CT⽰双肺病灶,考虑结核复发予动态喉镜检查,检查资料缺失喉部活检送A院病理科会诊:(喉部)粘膜组织慢性炎伴⾁芽组织增⽣,部分区见上⽪样⾁芽肿形成及多核巨细胞反应,未见明显凝固性坏死再次予抗结核治疗⼀年,具体化疗⽅案不详,症状好转,病灶未吸收2019-01 胸部CT2021-01-15 ⼜⼀次发病咳嗽症状再发,伴咯⾎,伴胸痛(不剧烈,与呼吸相关,不影响活动)及活动后⽓喘,就诊于浙江胸部CT病灶较2019年进展(CT⽚遗失)外周⾎嗜酸粒细胞⽐率最⾼44.1%外院⽓管镜下未见明显管腔异常灌洗液送检常规病原学培养及结核X-pert⽆阳性发现BALF细胞分类未查建议肺穿刺,患者拒绝,回原籍治疗2021-01-18⽓管镜检查⽀⽓管可见痰液黏着,予吸除右中叶肺泡灌洗液送检结核菌、细胞培养、GM试验未见异常GeneXpert未见异常右下⾏⽑刷找抗酸杆菌、找真菌未见异常结核菌培养(⼆⽉后回报阴性)转回原籍县医院头孢哌酮舒巴坦抗感染治疗2周,胸部CT报告描述病灶与前相仿予甲泼尼龙40mg qd静脉治疗1周,病灶有所吸收,咳嗽、咯⾎及胸痛症状好转,后继⽤1周外周⾎嗜酸粒细胞仍升⾼,应⽤甲泼尼龙治疗后下降免疫球蛋⽩IgG升⾼诊断不明,建议上级医院就诊2021-01-31 胸部CT(甲泼尼龙前)2021-02-05 胸部CT (甲泼尼龙1周)激素治疗前后对⽐⼊院前部分检查2021-02-19 ⼊院症状及体征阵发性咳嗽,不剧烈,不影响睡眠偶有痰中带⾎丝及暗红⾊⾎块,量少偶有痰中带⾎丝及暗红⾊⾎块,量少活动后有⽓喘,登三楼感⽓促阳性体征:静息⼼率110次/分,右上肺叩诊实⾳,双肺呼吸⾳粗全⾝未见⽪疹,浅表淋巴结⽆肿⼤,⽆肝脾肿⼤,⽆双下肢⽔肿总结病史特点青年男性,个⼈史⽆特殊症状较轻微,但肺部病变累及多个肺叶,形态多样外周⾎嗜酸粒细胞升⾼⽓管镜未见明显异常常规抗感染⽆效,激素治疗病灶有所吸收初始治疗⽅案停⽤甲泼尼龙不使⽤ICS咯⾎量多时予⽌⾎治疗平喘对症完善检查,以期明确诊断双肺病灶伴嗜酸粒细胞升⾼诊疗思路肺实质疾病慢性嗜酸粒肺炎勒夫勒综合征⽓道疾病Churg-Strauss感染?药物?寄⽣⾍?⼊院相关检查超敏CRP:70.20mg/L⾎常规:嗜酸粒细胞 16.5% 1.54*10^9/L痰真菌荧光:-/+/+⼄肝两对半及丙肝、艾滋、梅毒抗体均(-)。

艾滋病患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艾滋病患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1 例48h,9 例72h,1 例5d后。 2.2 菌 种 鉴 定 2.2.1 25 ℃菌落特征呈青霉相
在 沙 保 罗 培 养 基 上 孵 育 48h 长 出 直 径 0.3~0.5 mm 大小菌落,菌落呈浅灰色绒毛状并深入到培养 基 中。72h菌落变为 浅 黄 色 绒 状 或 膜 状,并 有 放 射 状 沟纹,还产生少 量 的 红 色 色 素 使 培 养 基 变 红。 随 培 养时间的延长,红 色 进 一 步 加 深 并 弥 散 到 整 个 培 养 基中。一周后变成棕红色蜡样有皱褶的菌落并有白 色绒毛样菌丝。 显 微 镜 下 菌 体 特 征:取 培 养 物 放 在 加入棉酚兰液的玻片上制片,用高倍 镜观 察,可 见 细 长的分隔菌丝,单 轮 生 或 双 轮 生 的 帚 状 枝。 分 生 孢 子梗光滑,梗基上有1个瓶梗,分生 孢子 卵圆 形或 圆 形 ,有 孢 间 联 体 ,孢 子 链 有 的 散 乱 ,长 短 不 一 。 2.2.2 35 ℃培养菌落特征呈酵母相
马尔尼菲青霉菌生长速度较慢,本文11 例 血培 养报阳时间从48h 到 5d 不 等。 大 部 分 在 72h 左 右。如临床怀疑 马 尔 尼 菲 青 霉 菌 感 染 时,应 延 长 培 养时间,以防漏检。马尔尼菲青霉菌属于 青霉菌属。 Samson等 于 [1] 2011年根据马尔尼 菲 青 霉 菌 的 生 物 特性将其更名为马尔尼菲蓝状菌。现人们还习惯称 之为马尔尼菲青霉菌。鉴定马尔尼菲青霉菌主要根 据形 态 学 特 征 和 菌 落 特 点,25 ℃ 培 养 菌 落 呈 青 霉 相,35 ℃培养菌落呈酵母相。25 ℃培养物在高倍镜 下可以看到特征性结构帚 状 枝,35 ℃ 培 养 物 可 见 圆 形或卵 圆 形 的 酵 母 样 菌 体。 另 外 培 养 3~5d 后 产 生红色水溶性 色 素 并 且 浸 入 到 培 养 基 中,这 也 是 马 尔尼菲青霉菌的特征。

【病例报告】以气管-支气管受累为主的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一例

【病例报告】以气管-支气管受累为主的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一例

【病例报告】以气管-支气管受累为主的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一例文章来源: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5,38(02):141-143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marneffei, PSM)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marneffei,PM)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1],常见于东南亚地区,我国以广西和广东多发。

PM为条件致病菌,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染,非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的文献报道较少,特别是以气管-支气管感染为主者罕见,同时诊断十分困难,容易误诊。

现报道1例如下。

患者男,49岁,广西河池人。

因“间断咳嗽、咳痰、胸痛、发热6个月”于2013年9月29日入院。

患者于2013年4月在我科住院,诊断“肺结核”。

给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联合抗结核治疗,院外规律服用抗结核药物。

7月底当地结核门诊复诊后给予“异烟肼+利福平”治疗,但仍发热、盗汗、咳嗽、咳痰、胸痛及消瘦等。

8月4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臀部皮疹,伴疼痛和瘙痒,当地医院诊断为“带状疱疹”,经治疗(具体不详)后皮疹逐渐消退。

8月20日患者再次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0 ℃,午后发热,偶有盗汗,未经特殊处理可降至正常,发热、盗汗持续至9月上旬,期间出现阵发性咳嗽,咳白色黏痰,活动后感呼吸困难。

9月9—15日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左肺上叶大叶性肺炎;左侧胸腔少量积液。

经治疗(具体不详)后咳嗽、咳痰好转,但午后仍低热、盗汗。

9月17—29日在外院住院,诊断为“继发性肺结核双上中涂阴,复治?左肺炎症;左肺上叶肺不张查因”。

给予抗感染、止咳祛痰及抗结核治疗。

入院3天前患者出现左侧胸背部隐痛,患者诉住院期间咳嗽、咳痰症状无明显好转,咳痰为黄色黏痰,不易咳出,午后仍有低热、盗汗,自觉稍活动后即可出现呼吸困难。

为进一步治疗再次到我院就诊,门诊拟诊“肺结核”收住我科。

自患病以来,患者精神、食欲及睡眠一般,近1个月体重下降约4 kg。

马尔尼菲青霉菌综述题目

马尔尼菲青霉菌综述题目

马尔尼菲青霉菌综述题目摘要:一、马尔尼菲青霉菌的基本信息二、马尔尼菲青霉菌的生物学特性三、马尔尼菲青霉菌的临床意义四、马尔尼菲青霉菌的检测与诊断五、马尔尼菲青霉菌的治疗与预防六、总结与展望正文:一、马尔尼菲青霉菌的基本信息马尔尼菲青霉菌(Mucor),又称马尔尼菲青霉,是一种属于拟革孢属的真菌,广泛分布在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类环境中。

马尔尼菲青霉菌具有多种生物学特性,既可以腐生,也可以寄生。

二、马尔尼菲青霉菌的生物学特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的生物学特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长速度:马尔尼菲青霉菌生长速度较快,一般培养2-3天即可观察到菌落生长。

2.营养需求:马尔尼菲青霉菌为异养生物,可利用多种有机物作为碳源和能源。

3.温度适应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的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低于15℃或高于35℃生长受抑制。

4.湿度要求:马尔尼菲青霉菌的生长需要较高的环境湿度,一般在70%以上。

三、马尔尼菲青霉菌的临床意义马尔尼菲青霉菌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感染人类:马尔尼菲青霉菌可导致人类感染,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化疗后的癌症患者等。

2.诱发疾病: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可导致多种疾病,如肺炎、皮肤感染、内脏感染等。

3.诊断指标:马尔尼菲青霉菌的检测对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四、马尔尼菲青霉菌的检测与诊断马尔尼菲青霉菌的检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直接镜检:通过显微镜观察患者样本中的马尔尼菲青霉菌孢子。

2.培养法:将患者样本接种到适宜的培养基上,观察马尔尼菲青霉菌的生长。

3.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PCR等方法检测马尔尼菲青霉菌的特异性基因。

五、马尔尼菲青霉菌的治疗与预防马尔尼菲青霉菌的治疗与预防措施包括:1.抗真菌药物治疗:针对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可选用咪康唑、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2.免疫调节: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增强抵抗力,减少感染风险。

3.预防措施:加强卫生管理,避免与马尔尼菲青霉菌污染的环境接触,特别是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

马尔尼菲青霉病 人兽

马尔尼菲青霉病 人兽

马尔尼菲青霉病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是青霉菌中惟一的呈温度双相型的致病菌是一罕见的致病菌。

本病可发生于健康者,但更多见于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抑制者,随着HIV感染者日见增多,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报道也逐年增加。

本病可为局限型,但多呈播散型.,常累及肺、肝脏、皮肤、淋巴结等多组织和器官,故文献多以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或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描述本病(disseminated penicillium marneffei infection)。

过去因对本病认识不足,常延误诊断,死亡率很高,另一方面,本病是可治疗的。

因此,正确认识本病,及早诊断和治疗对挽救病人生命就尤为重要。

目录1症状体征2用药治疗3饮食保健4预防护理5病理病因6疾病诊断7检查方法8并发症9预后10发病机制1症状体征邓氏等的8例尸检记载完整可资参考,这8例主要是青少年及婴幼儿。

实际上各年龄组皆可。

以男性青年为多,职业以农民为多,反映与户外活动有关。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可高达40℃,浅表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可有脓肿形成及溶骨性损害,极少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及肾上腺等内分泌腺。

血白细胞增多,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少。

成人与婴儿的病型还有诸多不同,具如下:1.婴幼儿都有胸腺萎缩,缺乏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虽明显增生,吞噬大量PM但缺乏杀灭能力,PM在吞噬细胞内仍继续繁殖,在骨髓内的表现就更为突出,正常的造血组织为增生的单核巨噬细胞充斥,以致贫血明显;成人的PM繁殖受限制,炎性浸润比较局限,形成肉芽肿性病变,脓肿形成和溶骨性病变远较儿童常见。

2.儿童肝脾肿大较成人显著。

成人的肝常发生真菌性亚急性重症肝炎病变,但局部PM的数量并不多,可能是一种变态反应。

3.4例成人的肺部都有多发性脓肿发生,幼儿无肺脓肿形成,主要为间质性肺炎。

相同的是淋巴结和肠道的病变。

淋巴结肿大主要见于肺门及肠系膜,肠淋巴组织病变常形成表浅溃疡。

2用药治疗体外药敏试验证明两性霉素B等抗真菌药物(还有氟胞嘧啶、咪唑类)对PM是有效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