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交通设施研究
轨道交通车站交通设施衔接及周边用地规划探索——以西安市为例

轨道交通车站交通设施衔接及周边用地规划探索——以西安市为例吕向华【摘要】随着西安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建设通车,车站周边交通设施设置、用地功能组织、建设资金筹措等问题逐渐凸显.如何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的协调发展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针对西安市轨道交通已建线路及车站在建设及运行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探讨优化轨道交通沿线交通设施及车站周边用地的规划策略.以轨道交通4,5,6号线及市域轨道交通临潼线为例,确定车站周边800 m为研究范围,将涉及的88个车站划分为枢纽站、区域中心站、换乘接驳站和一般站.提出交通设施衔接控制导则、车站周边用地优化整合模式、各类车站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控制要求,以及车站周边用地开发强度等具体策略.%As Xi'an rail transit system in operation, many problems have been gradually emerged in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land use development in the vicinity of station area, and construction fund raising. It is urgent to promot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rail transit and urban area. Aiming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rail transit lines during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in Xi'a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lan-ning strategies for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connection and land use development in the vicinity of station ar-ea. Taking rail transit line 4, 5, and 6 as well as metropolitan rail transit Lintong Line as examples, the pa-per groups 88 stations in 800 m surrounding area into four categories:transit terminals, regional central sta-tions, transfer stations and regular station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trategies for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connection and land use control, land use integration in the vicinity of station area,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t different stations, and intensity of surrounding land use development.【期刊名称】《城市交通》【年(卷),期】2015(013)005【总页数】8页(P51-58)【关键词】轨道交通;车站;交通设施;用地优化;地下空间利用【作者】吕向华【作者单位】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8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91.1+20 引言国务院于2008年5月批复了《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中确定的6条轨道交通线路。
交通设施设计创新分享交通设施行业的设计创新案例和趋势

交通设施设计创新分享交通设施行业的设计创新案例和趋势交通设施设计的创新案例和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设施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
好的交通设施设计能够提高交通效率、舒适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分享一些交通设施设计领域的创新案例和趋势。
一、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创新设计案例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作为城市快速交通的重要枢纽,其设计创新对于提升乘客体验和交通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一些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创新设计案例:1.柏林国会大厦地铁站(德国):该地铁站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柏林众多历史建筑,站点内部装饰典雅,巧妙地融合了现代和传统元素。
2.新加坡地铁站(新加坡):新加坡的地铁站设计注重通风和自然采光,同时还配备了现代化的设施,如无障碍设施和电子导向系统。
3.纽约时代广场车站(美国):该车站通过优化空间利用、增加出入口等方式,有效缓解了高峰期的交通压力,提高了人员疏散效率。
二、智能交通信号灯创新设计案例交通信号灯是城市道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化的交通信号灯设计能够提高交通效率和减少交通拥堵。
以下是一些智能交通信号灯创新设计案例:1.无人机监控交通信号灯(荷兰):无人机通过悬浮在交通信号灯上方,及时监控交通情况,并根据实时交通流量智能调整信号灯的时间,提高了交通效率。
2.人脸识别智能交通信号灯(中国):该交通信号灯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判断行人的数量和移动方向,并优化信号灯的时间,减少行人等待时间。
3.可视化交通信号灯(日本):这种交通信号灯采用LED显示屏,可以显示定制的动画和图形,提高司机对信号的识别度,从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三、自行车道创新设计案例随着自行车出行的普及,自行车道的设计逐渐受到关注。
以下是一些自行车道创新设计案例:1.智能自行车道(丹麦):这种自行车道配备了感应器和LED灯,可以根据自行车的速度和转向来调整灯光的亮度和颜色,提高夜间骑行的安全性。
2.太阳能自行车道(荷兰):这种自行车道在道路表面嵌入了太阳能板,可以利用太阳能发电,为附近的照明系统和路牌提供电力。
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市政设施协同建设时序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市政设施协同建设时序研究摘要:城市轨道交通作为我国城市经济串联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加强与沿线市政设施协同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下面文章就以此为基础对轨道交通建设重要性进行分析,并探讨沿线市政设施协同建设策略。
关键词:轨道交通;沿线设施;市政设施;协同建设引言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不断强大,城市中汽车数量急剧增加,交通问题已经变成严重阻碍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问题。
由于汽车造成的交通拥堵,噪声污染,空气污染等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城市运转和建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交通问题和环境污染等成为全世界面临的城市病。
基于此,各大城市将目光投向了轨道交通,并相继开始建设和规划,对疏导城市交通取得了较大的效果。
1轨道交通建设的必要性从建设的必要性角度来说,有着以下意义:首先,串联城市空间。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带动着交通需求的增加,需要借助高效的交通方式,才能够实现对客流的高效转移以及疏导,因此建设轨道交通,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缓解交通压力。
城市拥堵问题,已经成为顽疾,影响着城市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而建设轨道交通,能够有效缓解交通压力。
另外,带动城市发展。
建设轨道交通,能够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串联城市各区,带动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2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现状纵观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其建设过程是否顺利,前期工作阶段(指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及站点土建工程动工之前的阶段,包括地质勘察、工程设计、征地拆迁、管线迁改、交通导改和临水临电等)的深度及对影响地铁施工各关键节点的预控质量至关重要。
分析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前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发现临时交通导改、管线迁改与征地拆迁是导致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缓慢的三大原因。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施工需较长时间占用紧张的道路资源,会对施工路段及周围路网产生较大影响,如果施工路段交通组织不到位,将使局部路网乃至整个区域路网的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不平衡,可能导致区域道路交通运行质量下降,给城市正常生产、生活和安全带来较大影响,如何协调好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市政设施的协同建设是地铁建设必须研究的重点。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选择与优化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选择与优化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人们纷纷开始关注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优化。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选择和优化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交通系统的效率和质量。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选择和优化。
一、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选择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选择有利于疏导城市交通,但线路的选取也需要考虑许多因素。
首先,需要考虑线路的位于地区的人口密度和可行性。
通常,线路的建设会重点考虑人口密集的繁华地带,从而缓解路面交通压力。
其次,线路的建设需要考虑交通流量的需求,特别是高峰期的交通量。
因此,需要将线路建设在主要的人口聚集区域,并且考虑交通流量的分布情况。
此外,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建设还需考虑城市规划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通常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即适应未来城市交通流量的增大和城市規劃发展趋势的变化。
这意味着线路的建设需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建筑物的规划。
同时,建设者也应该考虑到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交通设施,例如城市公交系统或者城市地铁系统,在线路的建设上尽可能节省成本。
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优化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优化是为了提高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效率和质量,这意味着考虑到车辆的运行速度、载客率和地铁之间协调等因素进行整体规划。
具体来讲,城市轨道交通的优化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减少车辆的拥堵和延误曾经,很多人在地铁里垂头阔步追求车厢空间,读书,听音乐,但是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不断,车厢的拥堵问题日益突出。
减少车辆拥堵和延误不仅能方便乘客,还能提高整个交通系统的效率。
这需要对轨道的停靠、速度、停车时间等进行调整。
例如,加速缩短停车时间,增加运行速度等等。
2.提高运行的效率为了使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效率更高,应该优化轨道的配置和长度,同时合理安排停车站点。
通常,高流量和中心区域的停车站点应该设置在较长的轨道上,而低流量和闲散区域的停车站点应该设置在较小的轨道上。
基于TOD模式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规划研究

2.1变“交通枢纽”为“城市结点”,强调用地功能的混合
(1)降低长途客运站用地的面积,增加社会停车场用地,将公交、出租车设施紧凑布局于站点周围并尽可能利用地下空间,减小交通设施用地面积所占比例;(2)适当弱化轻轨站点作为交通枢纽的功能,强调居住、商业服务、办公等用地功能在轻轨站点核心区域的混合配置;(3)轨道交通作为公交客运线路对商贸批发业的带动有限,且商贸批发带来大量货流,对片区城市环境不利。要将原规划中商贸批发这种传统“火车站经济”形式从核心区中置换出来,以零售商业、办公服务等用地功能予以替代;(4)鼓励片区内土地功能的混合使用,达到轻轨站点区域紧凑布局的目的,同时混合使用的土地开发模式对“城市结点活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5)轨道交通站点区域是人流大量转换的集散区,有大量的酒店服务需求。但经验证明对乘坐城际轨道往返的人群,质优价廉的经济性酒店(汽车旅馆)是最受旅客欢迎的酒店形式。因此,在原规划确定星级酒店项目用地的同时,新规划注意结合便捷的交通设施布置经济型酒店用地;(6)轨道站点核心区内鼓励发展以商务公寓为主的居住建筑业态,为未来第三产业发展后转化为办公功能建筑留有余地。
基于TOD模式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规划研究
摘要:TOD模式是以快速交通为导向,促使中心城区部分功能向郊区转移的城市发展模式。TOD模式主要通过交通系统与城市中心区的快速连接来缩短交通时间,吸引中心城市的部分功能转移到郊区,达到分散城市中心区居住功能的目的。
关键词:TOD模式;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规划
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在我国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应用TOD模式指导城市规划与建设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是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点,能取得城市交通发展和城市经济发展“双赢”的效果。如何把握城市交通建设和城市发展的契机,将TOD理念坚定不移地贯穿于整个城市轨道建设当中是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
轨道交通沿线站点分类及用地控制研究——以芜湖轨道1、2号线为例

轨道交通沿线站点分类及用地控制研究——以芜湖轨道1、2号线为例摘要:轨道交通沿线站点分类及用地控制研究是对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实施用地控制的必要支持和有效延伸,有助于提高线网的可操作性,起到稳定线网的目的。
作为城市交通体系的一个专项研究内容,是要在线网规划基础上进一步稳定线网层次和核心构架,稳定线路走向和站点分布,根据不同分类,使得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得到有效控制,以确保工程的可实施性。
继而有效引导轨道沿线土地的开发,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加快旧城更新和土地置换的步伐,推进新城的快速发展;保证轨道交通的运行的安全和顺畅;促进轨道交通经营和沿线土地开发的双赢。
一、研究背景2003年9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3]81号文)明确指出,所有拟建设城轨交通项目的城市,应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交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城轨交通建设规划,明确远期发展目标和近期建设任务,以及相应的资金筹措方案。
根据发展改革委员会会同建设部组织审核后报国务院审批条件,芜湖市初步设想是在2020年建设两条轨道交通,即1号线、2号线。
根据国内外各大城市建设轨道交通的经验来看,轨道交通的建设势必对沿线的用地,甚至是城市的发展方向及空间结构都将会有巨大的影响。
同时,从城市运营角度,也是希望通过城市规划控制并改变沿线用地属性和用途,增强土地集约利用率,导致土地收益提高,充分利用轨道交通对土地开发的推动作用。
二、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开发经验借鉴2.1 国外典型城市轨道交通开发经验借鉴—东京东京自1927年建成第一条地铁以来,至今已建成10条线路,总长218.9公里,141个车站,年运送乘客26.24亿人次。
地铁给东京带来的益处不仅在于缓解了交通压力,还在于它带动了沿线居民区及商业区的快速发展,日本学者称之为“据点效应”,即城市以地铁的快速交通系统为轴,以车站为据点,当地铁在某一车站地区的路网密度越高、线路交织越多,城市的土地、空间资源利用强度也越高、人流量越大,据点效应也越明显,如池袋、新宿和涉谷等车站都形成了地区的“据点”。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设施空间规划设计导则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设施空间规划设计导则1 总则1.1 编写目的为贯彻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发展目标,推进城市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协调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多层次、多维度的空间规划,统筹设施空间的规划设计,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环境高品质和多元利益协同,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制定本《导则》。
1.2 指导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优化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设施空间布局,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由追求规模速度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站点周边各类设施空间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构建安全、高效、绿色、智慧、共享的设施空间,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服务体验,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
1.3 设施空间本《导则》聚焦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的交通衔接空间、车站附属空间、集散驻留空间、公共服务空间、市政公用空间等五类设施空间,关注人的出行全流程体验,对各类设施空间进行一体化规划设计引导,确立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施空间与周边城市空间的三维立体对接关系,提升空间规划设计的协同化、精细化、高效化、品质化,指导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各类设施空间共谋、共建、共治、共享。
1.4 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设施空间规划编制、规划管理、工程设计等。
铁路、城际铁路等站点周边地区设施空间可参照使用。
1.5 使用方法各城市可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地使用本《导则》。
本《导则》没有规定的,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执行。
2 术语和定义 2.1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 urban rail transit station 指为城市轨道交通乘客提供始发、换乘和到达的场所。
2.2城市轨道站点周边地区 surrounding area of urban rail station征求意见稿指距离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中心约300-500m ,与城市轨道交通功能紧密关联的地区。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越来越突出,城市轨道交通成为缓解交通压力的重要途径。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线网不完善、设施老化、安全隐患等。
为此,有必要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1. 线网不完善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仍然较为局限,线网的密度和覆盖范围有限。
许多城市的轨道交通线路只能连接市中心和部分城市周边区域,无法覆盖整个城市,更无法连接不同城市之间。
这导致了城市交通出行的不便和效率低下。
2. 设施老化我国一些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其中的轨道线路、车辆和设备等已经呈现出老化现象。
设施老化不仅影响了轨道交通的运行效率,也容易引发安全隐患,对市民的出行安全构成威胁。
3. 安全隐患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行速度较快,而且通常是地下或高架运行,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将会十分严重。
而一些城市轨道交通存在着信号设备不完善、车辆维修不到位等问题,安全隐患较大,需要及时解决。
二、发展对策1. 完善线网规划,加快建设进度针对轨道交通线网不完善的问题,需要城市规划部门与交通部门携手合作,设计和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扩建和改造。
尤其是城市之间的轨道交通线路,可以有针对性地规划和建设,以解决城市之间出行不便的问题。
2. 加强设施更新,改善运营条件对于轨道交通设施老化的问题,应当加大投入,对老旧轨道线路、车辆和设备进行更新和改造,以提高运营效率和安全性。
还需要加强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和维护。
3. 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加强应急准备为了解决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安全隐患,需要从源头上加强轨道交通设备和车辆的质量安全检查,加强事故预防措施和紧急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和能力。
4. 引入新技术,提高运行效率为了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行效率,可以积极引入新技术,如智能调度系统、自动驾驶技术等,优化线路的运行布局和车辆的运行方式,以提高运行效率,缩短乘客等待时间,优化出行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路网的建设已经进入 了快速发展时期 。据报道 , 到 2015 年 , 我国的城市 轨道交通线路将达到 1 700 k m , 建成后将大大提高 我国大城市特别是北京 、上海等城市的公共交通占 用率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中所承担比例 的上升 ,其对人流和城市活动的高聚性越来越明显 。 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走廊地区 , 尤其是城市轨道交 通站点所在地区 (以下简为站点地区) , 自发聚集了 各种各样的城市活动 。站点地区也逐渐成为新型的 城市公共空间 ,成为房地产开发商竞争的焦点 。
然而 ,由于站点地区自发形成的城市活动具有一 定的盲目性 ,同时缺乏特定的规划设计和城市管理手
·14 ·
1 站点地区的特殊性
1. 1 站点地区的双重属性 站点地区既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节点 ,兼具城
市公共空间的功能 ,因此其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的特 殊性和复杂性 。作为交通节点 ,站点地区将汇集大 量的客流 ,为公共空间的塑造创造了条件 。作为一 个交通节点 ,站点具有三方面的意义 :首先 ,站点是 轨道网络中各条线路的汇集点 ,实现了网络内部之 间的交通转换 ;其次 ,站点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联系 城市其他公交系统的唯一途径 ,是城市轨道交通网 与外部交通联系的通道 ;再次 ,站点是列车与乘客交 流的地点 ,由于城市轨道车辆在运行的时候全封闭 , 站点就成为了乘客与轨道车辆联系的唯一途径通 道 ,因此站点作为人与车相互联系的节点 。
段 ,使得站点地区的开发建设较乱 ,出现了很多问题 , 不利于站点地区公共空间作用的发挥 ,同时也影响了 站点地区城市土地价值的提升 。如何有序合理地规 划 、建设站点地区 ,充分利用其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 先天优势 ,提升城市活力和土地价值 , 这已成为城市 轨道交通、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多专业 、多学科交叉 的新课题 。如何利用站点地区这一特殊的城市公共 空间 ,有序合理地规划和建设 ,是本文的基本出发点。
图 1 尖沙咀站点地区公共交通停靠点示意图
人民广场地区有地铁和公共汽车 2 种公共交通 方式 (除出租车外) 可以到达 。3 条地铁线路的换乘 通过三角形地下换乘大厅 ,为 3 线换乘带来了极大的 便利性 ;站点地区有多个公共汽车停靠站 ,主要位于 西藏中路上 ;所有的道路公交首末站均布置在广场南 面的武胜路上 ,距离站点 500 m 范围外 (见图 2) 。 3. 3 站点地区的联系性分析
典型的公交社区模式是半径长度为不等距离的 多用途混合地 ,以公交车站为门户 ,公共广场及商业 服务设施围绕车站布置 ,形成社区中心 。在公交社 区的发展模式下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常常发展 成为社区的中心 ,集交通换乘 、生活服务 、娱乐等功 能为一体 。由于公交社区发展要求事先有完善的地 区开发计划 ,使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建设和社 区建设同步发展 ,以更好地营造社区的活力 。 2. 2 综合交通枢纽模式
车站综合体的发展 ,使很多城市轨道交通站点成 为城市中一个特殊的功能区域 ,结合周围其他设施功 能的配合 ,逐渐成为城市综合体 。这种车站综合体的 形式在香港的地铁站建设中得到广泛运用 :将交通换 乘场地、停车场地 ,以及居住 、商业 、公共开放空间等 功能放在同一个建筑综合体内 ,极大地节约了城市用 地 ,方便了站点内各功能的联系 ,同时对站点周边地 区的影响较少 ,提高了站点周边土地的使用效率 。
站点地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 ,各种城市设施和 城市活动在这里高度集中 。有的站点本来就位于城 市中心地区或者社区中心 ,如上海城市轨道交通人 民广场站和南京西路站等 。这些站点具有作为城市 公共空间的先天条件 ;有的站点位于城市郊区 ,站点 地区可以作为未来郊区社区的中心 ,如上海城市轨 道交通的莲花路站 、七宝站等 。无论是何种类型的 站点 ,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 ———上班 、上学 、休闲 、购 物等紧密联系 ,从而使站点地区具有了城市公共空 间和场所的意义 。规划建设好站点地区 ,对于提升 社区活力 ,增强其地方特色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也为 各种城市开发活动创造了机会 。
3 上海和香港站点地区建设案例分析
本文选取了香港的尖沙咀站和上海的人民广场 站作为研究对象 。由于这两个站点均位于两个大城 市的城市中心 ,站点地区的建设和开发较早 、也较完 善 ,因此具有较好的研究价值 。在研究的技术手段 上 ,本文将对距离城市轨道交通站点 500 m 范围作 为“站点地区”,从该站点地区内交通接驳设施的分 布 、城市道路和步行系统的分布等进行深入研究 。 3. 1 案例介绍
3) 已建成的站点地区存在着轨道交通与其他 交通方式衔接的问题 。如 :缺乏安全的停车设施 、远 离道路公交站点等 ;站点地区的换乘和接驳设施的 便捷性与站点地区其他开发活动之间的矛盾未能得 到妥善处理 。
4) 步行系统和车行系统矛盾突出 。站点地区 交通和客流高度集中 ,各种交通方式相互抢占道路 、 广场等 ,客流也汇集在道路和广场地区 ,使得交通混 乱 ,不利于客流的疏散和安全性 。
联系性是指站点地区各种城市活动之间或者与
2010 年
城市其他地区的空间关联性 。本研究将从道路系 统 、步行系统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的布置 等三个方面对站点地区进行分析 。
图 2 人民广场站点地区公交站点布局图
3. 3. 1 尖沙咀站 1) 尖沙咀站点地区的过境道路和地区性道路
分布较为均匀 (见图 3) ,有利于过境交通的及时疏 散以及步行 、商业等活动的连续 。
将各种交通方式进行联合运行是大城市的发展 趋势之一 。站点地区是城市中综合交通运输发挥作 用最明显的区域 。越来越多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不 仅与市内各种公共交通 、私人交通保持着便捷的联 系 ,同时还起着联系对外交通的作用 (包括铁路 、航 空等) ,综合交通枢纽应运而生 。综合交通枢纽的发 展使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界限模糊 ,站点在城市内 外部联系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成为城市发展新的带 动点 ,并将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城市的空间延伸 。 2. 3 车站综合体模式
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起步较晚 ,而大城市又 迫切需要解决交通问题 ,因此在短时间内城市轨道交 通的建设就进入了高潮时期。投资大、建设速度快 , 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一方面城市站点地区的建设速 度跟不上交通网络的建设速度 ;另一方面城市轨道交 通站点周边区域的开发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模式 ,使 得站点地区的建设出现了诸多问题 。目前上海市轨 道交通站点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下 :
第 2 期
百家论坛
站点地区作为交通节点和城市公共空间 ,均对其 规划建设提出了要求 。两种性质相辅相成 ,存在着对 立统一的关系 。提高站点的交通功能 ,可以改善地区 的可达性 ,为站点地区的某些开发活动提供可观的客 流 ,从而为创造城市公共空间提供机会 ;然而 ,如站点 地区拥有轨道交通、出租车 、公共汽车、小汽车等 ,虽 然可达性提高了 ,但如果处理不好这些机动交通方式 与步行的关系 ,则容易使站点地区交通混乱 ,不利于 行人的安全 ,也不利于公共空间的塑造。 1. 2 站点地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2 国内外现有站点地区建设模式分析
从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的修建到现在 ,已经有一 个多世纪的历程 ,很多发达国家或地区早已经形成 了比较成熟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同时对于城市轨 道交通网络的建设也有了完善的建设管理模式 。总 体来看 ,目前国外站点地区的建设模式有以下几种 。 2. 1 公交社区模式
On Transport Facilites in Urban Rail Transit Node Areas L i Ti ngti ng , Zha ng Gua nze ng Abstract Thr ough a nalyzi ng t he nat ure of rail t ra nsit node areas , t his p ap e r st udies t he const ruction models all ove r t he w or d wit h a comp a ris on of t ra nsit node a reas betwee n Tsi m Sha Tsui St ation ( Hongkong ) a nd Peop le Square St ation (Sha nghai) , discusses t he relations hips a mong p ublic sp ace , t ra nsp ort f acilities a nd p e dest ria n syste ms . A t t he e nd , t his p ap er p r op oses a numbe r of recom me ndations f or t he s ha2 p i ng of p ublic sp ace at rail t ra nsit nodes . Key words ur ba n mass t ra nsit ; node a reas ; t ra nsp ort f acil2 ities First2author’s address Ha ngz hou U r ba n Pla n ni ng & Design I nstit ute ,310012 , Ha ngz hou , Chi na
城市轨道交通研 究
2010 年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交通设施研究
李婷婷 张冠增
(杭州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310012 ,杭州 ∥第一作者 ,助理工程师)
摘 要 从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性质出发 ,分析了国内 外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建设开发模式及其公共空间的 特点 。选取香港尖沙咀和上海人民广场的站点地区作为案 例 ,进行比较研究 ,分析其公共空间的质量同交通设施和步 行系统的关系 ,并针对站点地区交通和步行系统的设置提出 了一些建议 。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 站点地区 ; 交通设施 中图分类号 U 231 +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