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古文二篇

合集下载

桐城派资料

桐城派资料

桐城派清代的散文和小说、戏剧相比,未免逊色,但也有大家,不乏佳作。

清代散文流派不如明代繁多,最大流派“桐城派”。

因这派主要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

桐城派创始于清初,延续到清末,它有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主张学习《左传》、《史记》、唐宋八大家古文,讲究“义法”。

所谓“义”,就是文章的思想内容。

桐城派所提倡的思想内容,主要是儒家的一套封建伦理道德。

所谓“法”,是指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雅洁。

这套要求言之有物和言之有序的写作理论,使人容易执法遵循,所以有影响。

在写作实践上,他们务求材料,语言简明,以阐明中心为原则,文章风格是简洁有余,生动鲜明不足。

他们的创作取得一定成绩,有一些好的作品为人传诵。

(“桐城派”创始人方苞因“南山集”文字狱牵连被捕,关在刑部监狱。

他目睹身受了监狱里的种种黑幕,名篇《狱中杂记》以大量的事实,栩栩如生的描写,揭露了监狱中官吏贪赃枉法、坏人逍遥法外,无辜者负屈含冤的真相,抨击了司法部门的罪恶与黑暗。

他的《左忠毅公逸事》记叙了明末东林党成员左光斗生前的逸事,以史可法为陪衬,把左光斗以国事为重,不计较个人生死荣辱的可贵品质写得慷慨激昂、情真动人。

在桐城派作家中,方苞的文章比较深刻,能反映复杂的生活和社会的真实面貌。

这个流派除了有明确的理论和一定的创作实绩外,作家和追随作家众多,因此,在清代文坛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

他有室名惜抱轩,学者称他为惜抱先生。

他少时家贫而体弱多病,学习刻苦。

乾隆二十八年(1765)中进士,历任山东、湖南副考官。

《四库全书》馆开,任纂修员。

不久,请病假辞官还乡,先后主讲梅花、钟山、紫阳等书院,达四十余年,所到之处,土子都以能入他门为荣幸。

他为了宣扬桐城派主张,使青年便于学习古文,选辑了《古文辞类纂》七十四卷,选文七百余篇。

这是现代流传广,影响较深的一部古文选本。

姚鼐少年时随伯父姚范学习经学,以姚范好友刘大櫆为师,学习古文,深受其影响。

古代文学论文 桐城派义法说

古代文学论文 桐城派义法说

为文有法,法无定法——浅谈对桐城派“义法”理论的理解元明清的古文领域,如一潭死水,无重大突破。

文化上独尊程朱理学,文字狱日益严苛,八股文风盛行。

文人们不得不在这样严酷的文化专制下,战战兢兢地挥动手中那支脆弱的笔杆。

而时至清中期,桐城派占领文坛几百年,时有“桐城文章甲天下”之美誉。

自先秦诸子至唐宋八家,谁都没有在为文时一个明确的理论依据。

而桐城派却高举“义法”旗帜,大行其道,为清代文坛注入一股新鲜的气息。

而提出做文章所要遵循的“义法”理论第一人乃属桐城鼻祖方苞。

一、“义法”说的起源及内涵最善于从归有光的创作境界中提炼古文艺术法则的,则以方苞最具理论深度——“义法”。

方苞(1668-1749)字凤九,晚年自号望溪,学者称望溪先生,清江南安庆桐城县人。

方苞早年以文名著称于时,受戴名世《南山集》案牵连获罪后,因“学问天下莫不闻”幸被康熙帝宽宥。

后世尊其为桐城派三祖之一。

所谓“义法”,在他看来,“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1]。

而“义法”一词也并非方苞首创,最早提出“义法”这一概念的可追溯到《易经》。

但“义法”一词最早见于《墨子.非命》:“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则不可而不先立义法”。

[2]此处“义法”即标准,可见“义法”本义中就已有规范准则之意。

桐城派文人姚永朴在他的《文学研究法》一书的序言中对“义法”一词的渊源作过较为详细的说明:“《易》家人卦大象曰:‘言有物’。

艮六五又曰:‘言有序’。

物,即义也;序,即法也。

”[3]《书·毕命》曰:‘辞尚体要’。

要,即义也;体,即法也。

[4]《礼记·表记》曰:‘情欲信,辞欲巧’。

信,即义也;巧,即法也。

”[5]这里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义”是指就文学作品的内容而言,“法”是指文学作品谋篇布局的形式和方法。

后司马迁又云:“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

上记隐,下之哀之获麟。

姚鼐集外诗文考释

姚鼐集外诗文考释

姚鼐集外诗文考释作者:耿森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23年第04期摘要:姚鼐是桐城派古文的集大成者。

姚鼐之诗文集目前收录最全者为黄山书社二〇二一年版《姚鼐诗文集》,但载籍浩繁,遗珠难免。

兹于清代学者之别集、碑传、方志中辑得姚鼐佚诗六首、佚文七篇,涉及其生平、交游、金石鉴赏等多方面内容,具有文献价值。

现将之辑录标点,并对其中涉及人物、史实加以考释,证其来源,或可备文献辑录之用。

关键词:姚鼐集外诗文桐城派中图分类号:G2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23)04-93-100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世称惜抱先生,桐城(今属安徽)人。

姚鼐以古文名世,是桐城派古文的集大成者,并与方苞、刘大櫆一起,被称为“桐城三祖”。

著有《惜抱轩全集》,选有《古文辞类纂》等。

周中明整理的《姚鼐诗文集》1是目前所见收录姚鼐作品最为完备的整理本,惠及学界甚多。

但姚鼐作为乾嘉时期的诗文名家,交游广泛,题赠甚多,集外间有失收之作,实属难免。

兹于清代学者的别集、碑传、方志中辑得姚鼐佚诗六首、佚文七篇,现辑录如下,略加考释,以期对姚鼐及桐城派研究有所助益。

一、《微云淡河汉》夜色横云汉,端居赏不违。

绛浮痕浅浅,碧掩影微微。

絮薄遮还漏,罗轻著更飞。

如绳弥北斗,络角下南扉。

灭没光摇练,分明态幻衣。

一槎曾宛转,两戒仅依稀。

倬彼金精耀,英如石气霏。

遥心净渣滓,吟望满晴晖。

2二、《下车泣罪》哲后敷声教,方州暨朔南。

忽逢罪士伍,且驻陆行骖。

曲法悲无术,圜扉悯孰堪。

柳风车下立,涕雨道旁含。

纲岂秋荼密,恩当夏屋涵。

象刑期勿犯,身度始无惭。

中罚平邦少,将封比户单。

更宣仁主意,隆典万民谙。

3按,《微云淡河汉》《下车泣罪》二詩均辑自法式善《同馆试律汇钞》卷十五,署“姚鼐姬传,江南桐城人”。

法式善,字开文,号时帆,又号梧门。

乾隆四十五年(1780)进士,历任左庶子、国子监祭酒、翰林院侍讲学士等职。

《同馆试律汇钞》凡二十四卷,收录自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甲辰科翰林院七百五十一人之试律诗二千六百五十一首,皆为乡试、会试、朝考、召试及馆课之作。

浅析清代桐城派对唐宋古文运动的继承和发展

浅析清代桐城派对唐宋古文运动的继承和发展

原 文 的解释 带上 了个人 的色 彩 。”
的题 目,这样 一来 整部 小说看 上去就 与传 统 的中 国章回小
比如 :第一章 I n w h i c h t h e r e a d e r i s i n t r o d u c e d t o a m a n 说一样 了 。而 传 统章 回小说 是被梁 启超等 人所 不齿 的, 自
参考文献 :
[ 1 ] Ha r r i e t B e e c h e r S t o we Un c l e T o m’s C a b i n , Ho u g h t o n ,
Mi f a i n Co mp a n y . Th e Ri v e r s i de Pr e s s , Ca mb r i dg e, 1 8 9 5
其 形式 就是 反对骈 文 ,提 倡古 文 。所 谓 “ 古文 ”,是 对骈 为 了复兴 儒学 。他们 的古文理 论 都把 明道放 在 首位 , 不过
声律 、典故 、词藻 等形式 ,华 而不 实。唐 玄宗天 宝年 间至 道 ”l l 】 。韩 愈及 其 学生 李翱 等人 转相 传授 ,推 动 了古 文运 中唐前 期 ,萧 颖士 、李华 、元 结等先 后提 出宗经 明道 的主 动 的开展 。宋 代 的古文 复兴 ,要到 欧阳修 倡导之 后 ,才形
响读 者 阅读下文 。
一 一
个 反映 。
林纾 以倡导 民族觉 醒呼 吁人 民平等权 益 为宗 旨翻译 的 《 黑 奴吁天 录》 一方面 可 以说是 当时 民众情绪 的反 映 ,另

百年 以后 ,再仔 细读林 译 ,从这些 并不 影响故 事情
节 发展 的 “ 入 乡随俗 ”的删 改 或误译 上却 能相 当真切 地感

吴汝纶与桐城派古文

吴汝纶与桐城派古文

吴汝纶与桐城派古文
作为一名热爱古文的文学家,桐城派古文大师吴汝纶,既是晚清文学家,也是一位作家,被誉为“桐城无双”。

他对古文达到了高度的融合,给古文
注入了活力。

吴汝纶善于把古文中的新颖概念与古典文风结合起来,把思考
和感情灵活地融入古文作品中,让古文脱颖而出。

吴汝纶的古文创作有着独特的个性和新颖的思路,他善于表达思想,并
采用押韵手法来营造一种富有韵律的古典韵脚。

他的古文作品大都以山水、
植物和风景为主题,在将山水景物、植物描绘出色彩斑斓的表面,也可以彰
显自然不朽的精神和丰富的内涵。

吴汝纶的古文采用朴素的辞藻和素净的文字,将十分婉转的句式和朴素
的词句完美地编织出一张网,使古文增添更多的色彩。

在他的古文作品里,
不仅拥有了文学的灵魂,还具有哲理的色彩,也让古代文学产生了新的活力
与美感。

吴汝纶是桐城派古文大师,他以厚重语言和押韵处理,将古文注入了新
的活力,他的古文作品既有文学精神,也有哲理色彩。

他不仅引领了写作古
文的新方向,他对于古代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论桐城诗派的两条诗学路径

论桐城诗派的两条诗学路径

论桐城诗派的两条诗学路径叶当前【摘要】桐城诗派由姚范、刘大櫆开宗立派,在姚鼐、朱孝纯手中发扬光大,形成奇险与雄奇两条风格互补的诗学路径.奇险支派是桐城诗派的主流,重视学习黄庭坚、韩愈与杜甫,姚范诗作往往以学问为诗,爱用生词僻字,好用事用典,常以虚字入诗,对姚鼐一脉产生一定影响.雄奇支派逐渐被熔铸唐宋的诗学传统所淹,在桐城诗派史上不显,刘大櫆以才气为诗,通过句式变化与夸饰手法创造雄奇诗风;朱孝纯游历较广,其雄奇诗风多得山川之助.【期刊名称】《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6)005【总页数】7页(P1-7)【关键词】桐城诗派;姚范;刘大櫆;雄奇;奇险【作者】叶当前【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安庆 246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桐城派也是一个诗派命题已得到学术界共识,方东树、姚莹、曾国藩等桐城派作家早就思考过桐城诗派渊源,钱基博、黄华表、钱锺书等亦梳理过桐城诗派诗案,桐城派诗歌及其理论在清诗史、清代诗学、同光体研究等领域已成为无法绕过的存在。

当代学界研究桐城诗派多从师承渊源、诗学理论、地域分布入手,在诗派溯源、诗派风格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分歧,如在开宗立派上有钱澄之说、姚范说、刘大櫆说、姚鼐说等;在诗学渊源上有熔铸唐宋说、宗宋诗风说,认为桐城派推尊并学习黄庭坚、韩愈、杜甫一系;总结桐城派诗歌风格为奇险、雄深、瘦硬等。

可见,桐城派诗歌领域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综合研读桐城派诗歌文本,结合其诗学理论,不难发现前期桐城派诗人很重视诗才之奇与诗风之豪,刘大櫆、朱孝纯的诗歌呈现出雄奇风格,恰与姚范、姚鼐的诗风相对而互补,较清晰地呈现出桐城派诗歌双线发展的轨迹。

一、桐城诗派的主流诗学路径钱基博《读清人集别录》主要著录了桐城派作家别集,其中总结了桐城派作家诗歌风格,追溯不同作家诗学渊源,虽没有明确区分风格类型,却直观呈现了桐城诗派风格脉络。

现择要摘录制表如下,以窥桐城派诗歌风格大概。

桐城派研究

桐城派研究

派的古文家 , 又都是桐 城派之 羽翼 由清代的文 学批评 言, 论到 它散 文的部分都
不 能 不 以桐 城 为 中心 。 揆 诸 历 史 实 际 , ” 此语 洵 为 的评 。
白 话 文取 代 文 言 文之 后 . 赫 一 代 的 桐 城 派 渐 归 煊
萧晓 阳博士任教 于衡 阳师范 学院。他 的“ 现代 性
视 阈 中的 近 代 桐 城 派 诗 文 研 究 ” 题 , 20 课 是 0 9年 国 家 社 科 基 金 项 目。 该课 题拟 从 近 现 代 文 学 与 学 术 发 展 的 关 系 角度 , 对桐 城 文 派 、 城 诗 派 、 城 学 派 进 行 综 合 桐 桐
桐 城 派 研 究
特 邀 主持 人 王 达敏 ( 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中国
[ 持人语 ] 主 桐城 派是 清文 史上最重要 的流
在 晚 清 新 学 一 统 天 下 、 学岌 岌 可 危 之 际 , 心 于 经 史 旧 倾 之 学的维 系, 力于古 文辞的 守护 , 用心 与智 慧, 致 其 在
今 日颇 具 价值 。
派。郭绍虞先 生在《中国文学批评 史》中说 : 清代 文论 “
以 古 文 家 为 中 坚 古 文 家之 文 论 又 以 桐 城 派 为 中 坚 。 而
有 清 一 代 的 古 文 , 前 后 后 殆 无 不 与 桐 城 生 关 系 。在 前
桐城派未立以前的古文家 , 大都 可视 为 桐 城 派 的 前 驱 ; 在 桐 城 派 方 立 或 既 立 的 时候 , 般 不 入 宗 派 或 别 立 宗 一
沉寂。此后 , 桐 城 派 为对 象 的 学术研 究 逐步 展 开。 以 数 十 年 间 , 受五 四 新 文 化 运 动 非 学 理 性 批 判 的 影 响 , 因 桐 城 派研 究 历 尽 曲 折 。 近 十 余 年 来 , 埃 落 定 , 城 派 尘 桐 研 究峰 回路 转 , 出勃 勃 生 机 : 透 内容 扎 实 的论 著 先 后 梓 行, 以桐 城 派 研 究为 论 域 的 硕 士 论 文 、 士论 文 达 数 十 博

姚鼐

姚鼐

姚鼐姚鼐(1731~1815)清代安徽桐城人,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

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

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人物生平(一)姚鼐一世祖居麻溪(今枞阳钱桥河南岸姚王集),其五世祖姚旭明景泰年间迁居桐城城里。

至姚鼐像姚鼐,其家族居桐城县城已300余年。

鼐出生于桐城南门的一个官宦书香人家。

其祖先姚旭为明云南布政司右参政、姚之兰为江州府知府加按察副使衔,皆载入《明史循吏传》;高祖文然,康熙时任刑部尚书;曾祖士,曾任湖北罗田知县,均贤良清廉,辞世皆享名宦祠祀。

伯父姚范,进士及第后为翰林院编修,著有《援鹑堂文集-诗集》,学贯经史,与桐城派祖师之一的刘大櫆情深意笃,使姚鼐得以跟其伯父受经学,跟刘大櫆学文。

其祖父孔瑛二十六岁时即去世,父淑终生为一介布衣。

姚鼐出生时,家庭已衰落,(二)鼐幼嗜学,伯父姚范授以经文,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刘大櫆对姚鼐特别器重,称其“时甫冠带,已具垂天翼”,“后来居上待子耳”。

乾隆十五年(1750),他二十岁考中举人后,经过五次礼部会试均名落孙山,直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三十岁第六次应礼部试,才中进士,授庶吉士。

3年以后,散馆改主事,分属兵部;旋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

后历任山东、湖南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和刑部广东司郎中等职。

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

此职本应翰林方可充任,独鼐与休宁戴东源、兴化伍大椿、歙县程晋芳等8人破格当选。

《四库全书》成,鼐乞养归里,不入仕途,时年44岁。

大学士于敏中、梁国治先后动以高官厚禄,均被辞却。

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否则,不如“从容进退,庶免耻辱之在咎已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
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
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
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 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 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接上文)余尝就老胥而问焉:“彼于刑者、缚者,非相仇也, 期有得耳;果无有,终亦稍宽之,非仁术乎?”曰:“是立法
以警其馀,且惩后也;不如此则人有幸心。”主梏扑者亦然。
余同逮以木讯者三人:一人予三十金,骨微伤,病间月;一人 倍之,伤肤,兼旬愈;一人六倍,即夕行步如平常。或叩之曰:
“罪人有无不均,既各有得,何必更以多寡为差?”曰:“无
差,谁为多与者?”孟子曰:“术不可不慎。”信夫!
这两段大致在讲述行刑者对财物的索取以及不给财物而对犯人
进行的不公正惩处。罪魁祸首只要有钱取保,反而逍遥狱外,而众
多涉案者和证人却被活活折磨死了;犯人同是被捆绑,如果没钱贿 赂,他们就在捆绑时把筋骨折断,甚至造成终身残废;同是遭受板
子、夹棍刑讯,但因贿赂钱数差别大,造成伤害的后果差别就也非
窦:穿壁为小户曰窦 作:起 天时顺正:气候正常 叩:询问 遘(gòu):遭受,遭遇 而狱中为老监者四,监五室:这监狱一共有四座老监房。每座监房有五个房间。 牖(yǒu)其前:在前方开一个窗洞。牖,窗。 屋极:屋顶
正文
(接上文)旁四室则无之,而系囚常二百馀。每薄暮下管键, 矢溺皆闭其中,与饮食之气相薄;又,隆冬,贫者席地而卧, 春气动,鲜不疫矣。狱中成法,质明启钥,方夜中,生人与死 者并踵顶而卧,无可旋避,此所以染者众也。又可怪者,大盗、
迩年:近年。 好事者:多事的人。 书吏:管理公文的办事员。 钩致:钩取,即逮捕。 械手足:手脚戴上刑具。 俾(bǐ ):使。 导以取保:诱导犯人花钱保释。 少有二句:只要稍有关系,必定千方百计地牵连入案。
量其家句:衡量他们家中财产多少作为敲诈的依据。剂:分量
正文
(接上文)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 官与吏剖分焉。中家以上皆竭资取保,其次求脱械居监外板屋,
彼不能以二人之命易其官,则吾辈终无死道也。”竟行之,案末
二人立决。主者口呿舌挢,终不敢诘。余在狱,犹见某姓,狱中 人群指曰:“是以某某易其首者。”胥某一夕暴卒,众皆以为冥 谪云。 案末:列在名单后的同案从犯 封奏:将审判书加封上奏 主谳者:负责审判的官员 倘复请之:假如再次向皇帝请示 口呿舌挢:张口结舌 冥谪:阴间则发
费亦数十金。唯极贫无依,则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馀。或
同系,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轻者、无罪者罹其毒。积忧愤, 寝食违节,及病,又无医药,故往往至死。”
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他们就教你怎样取保,保出去住在外面。
中家:中产之家。 为标准句:做样子警告其他人。
罹其毒:遭受其毒害。
寝食违节:睡觉吃饭都不正常。
正文
(接上文)……余同系朱翁、余生,及在狱同官僧某,遘役死,皆
不应重罚。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左右邻械系入老监,号呼达旦。
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余生:名湛,字石民,戴名世的学生。 同官:县名。 泛讯:广泛地询问。
凡死刑狱上,行刑者先俟于门外,使其党入索财物,名曰“斯 罗”。富者就其戚属,贫则面语之。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 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其绞缢,曰:“顺我,始缢即气 绝;否则,三缢加别械,然后得死。”唯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 用此,富者赂数十百金,贫亦罄衣装;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 主缚者亦然,不如所欲,缚时即先折筋骨。每岁大决,勾者十四三, 留者十六七,皆缚至西市待命。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 或竟成痼疾。
其上闻及移关诸部:意谓那些奏上皇帝和送达中央各部的公文。
功令:指律例法令 立决:立时处死
狱词:审判书
不羁晷刻:片刻不得耽延 狱具矣:案件已经判决了
(接上文)叩其术,曰:“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取案
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其同事
者曰:“是可欺死者,而不能欺主谳者;倘复请之,吾辈无生理 矣。”胥某笑曰:“复请之,吾辈无生理,而主谳者亦各罢去。
皇帝行宫的方位记叙得清清楚楚,构成了以日观峰为中心
的一组风景图。这些古迹的简介,突出了日观峰自古以来 就是泰山的重要游览胜地,游人甚众,周围的古迹也随之 而起。
第五段,综述泰山的特点:“山多石,少土;石苍黑
色,多平方,少圆。杂树,多松,生石罐,皆平顶。”在 三多三少的排列中,着重写了山石的苍黑颜色和平方形状,
常大。
部中老胥,家藏伪章;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增减要语, 奉行者莫辨也。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功令:大盗未杀人, 及他犯同谋多人者,止主谋一二人立决;馀经秋审,皆减等发配。狱 词上,中有立决者,行刑人先俟于门外。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 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狱具矣。胥某谓曰:“予我千 金,吾生若。”
狱。两年后出狱。这篇文章是方苞出狱后,追述他在刑部
狱中所见所闻的记录。
正文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狱,见死而由窦出者日四三 人。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此疫作也。今天时顺正,
死者尚希,往岁多至日数十人。”余叩所以,杜君曰:“是疾
易传染,遘者虽戚属不敢同卧起。而狱中为老监者四,监五室, 禁卒居中央,牖其前以通明,屋极有窗以达气。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
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
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 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
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
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44以来,其远古刻尽 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 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 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者面前,揭露了天子脚下的刑部狱的种种黑幕,百姓
的横遭逮捕、冤死狱中,以及狱吏的敲诈勒索、受贿 枉法、草菅人命等事实,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国家的 司法机构的腐败与恐怖。
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 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 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
(接上文)奸民久于狱,与胥卒表里,颇有奇羡。山阴李 姓,以杀人系狱,每岁致数百金。康熙四十八年,以赦出, 居数月,漠然无所事。其乡人有杀人者,因代承之。盖以 律非故杀,必久系,终无死法也。五十一年,复援赦减等 谪戍。叹曰:“吾不得复入此矣!”故例,谪戍者移顺天 府羁候。时方冬停遣,李具状求在狱,候春发遣,至再三,
凡杀人,狱词无谋、故者,经秋审入矜疑,即免死。吏因以巧 法。有郭四者,凡四杀人,复以矜疑减等,随遇赦。将出,日与其 徒置酒酣歌达曙。或叩以往事,一一详述之,意色扬扬,若自矜诩。 噫!渫恶吏忍于鬻狱,无责也;而道之不明,良吏亦多以脱人于死 为功,而不求其情,其枉民也,亦甚矣哉! 无谋,故者:不是预谋或故意杀人的。 入矜疑:当时审判犯人,分情实、缓急、可矜等项 矜疑:犯罪者情有可怜,罪在疑似之间 因以巧法:借此违法舞弊 渫恶句:意谓贪官污吏贪赃枉法 矜诩:得意 道之不明:指是非之道不明 情:指真实情况 枉民:冤枉人民
着重写了松树生于石缝之中和平顶的状貌。这样,用短句
写出了鲜明形象,突出泰山苍劲峻峭的面貌。又描绘了泰 山严冬的景观。 《登泰山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 过,表现了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抒
发了作者赞美祖国河山的情怀。
谢 谢
第二段,写他于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离京师,乘风雪,
历经数县,抵达泰安的经过,以及在这个月的丁未日(即二 十八日),与朱子颖登泰山的初程、日期和天气状况是全文 的点睛之笔。
第三段是全文的中心。作者于二十八日傍晚登上山顶, 第二天即除夕日(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夕即与朱子颖 到日观峰上的日观亭,泰山上的名胜 古迹很多,而作者只选了日观亭附近的一些古迹,加以简 要记叙。写时,以日观亭为中心,把岱祠、碧霞元君祠、
不得所请,怅然而出。 表里:内外勾结
奇羡:特别赢利 以律:按照法律
谪戍:充军到边地
文章揭露的一些实情:
一、狱吏与狱卒的工资收入微薄。
二、狱中瘟疫流行,死者相枕藉。
三、无所不用其极的敲诈勒索与贪赃枉法。
四、对死刑犯进行偷梁换柱。
方苞通过自己在刑部狱中的所见所闻的大量事实, 把狱吏与狱卒的残酷无情、暴虐成性的面目展现在读
桐城派古文二篇
桐城派
清代中叶的一个散文流派。 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 提倡古文,强调学习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八大家散文。
讲究所谓“义法”,即注重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狱中杂记
写作背景
1711年(康熙五十年),方苞因《南山集》案牵连
入狱。《南山集》为桐城人戴名世所著。戴名世在《南山
集》的《与余生书》一文中提出写历史时应给明末几个皇 帝立“本纪”。此事被御史赵申乔揭发,戴名世全家及其 族人牵累定死罪者甚多。方苞也因《南山集》序文上列有 名字,被捕入狱。开始在江宁县狱,后解至京城,下刑部
相薄:相混杂,相侵袭。
质明:天正明的时候。
正文
(接上文)余曰:“京师有京兆狱,有五城御史司坊,何故刑部系 囚之多至此?”杜君曰:“迩年狱讼,情稍重,京兆、五城即不敢 专决,又九门提督所访缉纠诘,皆归刑部;而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
及书吏、狱官、禁卒,皆利系者之多,少有连,必多方钩致。苟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