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桐城派

合集下载

桐城派 文选

桐城派 文选

桐城派文选
桐城派是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支重要派别。

它起源于明朝时期,由桐城县人樊一襄与吴元泰等人所创建。

桐城派的出现是为了弘扬儒家学说,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进步。

桐城派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个人修养与人伦关系的理顺。

他们强调儒家经典的研究,以《大学》《中庸》为主,研究熟读《四书五经》,从中汲取智慧。

同时,他们也注重实践,认为只有将儒家学说与现实社会相结合,才能真正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桐城派倡导以德治国,强调君子的道德修行和做人做事的准则。

他们主张君子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使社会得到真正的改善。

桐城派受到了当时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他们在学术界推动了传统儒学的复兴,并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他们所倡导的理念和准则,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桐城派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学术领域,还渗透到了社会各个层面。

他们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桐城派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支重要派别。

他们主张儒家学说的推广和实践,通过自身的努力弘扬儒家思想,对社会问题做出积极回应。

他们的思想影响至今仍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简述桐城派的文学主张

简述桐城派的文学主张

简述桐城派的文学主张
桐城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于20世纪20年代初在安徽桐城产生并发展起来。

桐城派文学主张主要包括追求自然真实、注重情感表达、倡导文学与生活的结合等方面。

桐城派强调追求自然真实。

他们反对烘托夸张、虚构浪漫的文学作品,主张以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情感来描绘生活。

他们通过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描写,力求还原真实的社会场景和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品中的真实性和鲜活性。

桐城派注重情感表达。

他们认为文学是表达情感、抒发内心的艺术形式,追求作品中真挚、深刻的情感体验。

他们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精准的语言表达,传递作品中的情感共鸣,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力量。

桐城派倡导文学与生活的结合。

他们认为文学应该紧密联系人民生活,关注社会现实,关心人民疾苦。

他们以普通人的视角来创作作品,关注人民的命运和生活,通过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民困境,表达对社会不公和不平等的关切,呼吁社会的关爱和改革。

桐城派的文学主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们追求自然真实、注重情感表达、倡导文学与生活的结合,通过具体的描写和精准的语言表达,传递了真实的情感和社会关怀。

他们的作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让人们对社会现实产生思考和反思。

桐城派
的文学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指导意义,也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简述桐城派的文学主张

简述桐城派的文学主张

简述桐城派的文学主张桐城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其文学主张包括了对于文学形式和主题的独特追求。

桐城派的文学主张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情感真实,自然流畅"。

桐城派强调以人为本。

他们认为文学创作的核心是描写和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桐城派作家关注人类的个体感受,注重塑造真实、饱满的人物形象。

他们通过深入人物内心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人类的喜怒哀乐,以及对于生活、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在桐城派的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和心理活动是最重要的创作对象,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来探索和揭示人类的内心世界。

桐城派追求情感真实。

他们强调作品中情感的真实性和真实感。

桐城派作家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的矛盾冲突。

他们注重对情感的刻画和表达,力求使作品中的情感真实可信,让读者能够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桐城派作家通过对情感的真实描写,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感人力。

桐城派追求自然流畅。

他们认为文学应该追求自然、流畅的表达方式。

桐城派作家注重语言的选择和运用,力求用简洁明了、自然流畅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他们避免华丽的修辞和繁复的句式,而是倾向于简单直接的表达方式,使作品更加通俗易懂、贴近读者。

桐城派作家追求自然流畅的表达方式,使作品更具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桐城派的文学主张以人为本,强调情感真实和自然流畅。

他们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的深入描写,展现人类的喜怒哀乐和对生活的思考;通过真实的情感表达,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共鸣力;通过自然流畅的语言表达,使作品更具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桐城派的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桐城派古文

桐城派古文

桐城派古文一、什么是桐城派古文桐城派古文那可是咱中国古代文学里相当有名的一个流派呢。

它起源于清朝,主要是在安徽桐城这个地方发展起来的。

这个流派里有好多厉害的文人,像方苞、刘大櫆、姚鼐这些人,那可都是桐城派古文的代表人物呀。

二、桐城派古文的特点1. 文辞简洁他们写文章很注重用词的简洁,不会啰里吧嗦说一大堆没用的话。

就好比盖房子,每一块砖瓦都用得恰到好处,不多不少。

像方苞的文章,用词精炼得很,简单几个字就能把意思表达得特别清楚。

2. 结构严谨桐城派古文的结构就像是精心设计的建筑蓝图一样。

开头、中间、结尾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的。

开头往往会提出主题或者观点,中间展开论述,摆事实、讲道理,结尾呢就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就像写议论文似的,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3. 注重义法这个“义法”可有点复杂呢。

简单说呢,“义”就是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得是符合儒家正统思想的,积极向上的。

“法”就是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像刚刚说的文辞简洁、结构严谨都属于“法”的范畴。

三、桐城派古文的影响1. 在当时的影响在清朝的时候,桐城派古文那可是相当流行的。

好多文人都学习他们的写作风格,因为这种风格很符合当时科举考试的要求。

科举考试要求文章写得规范、有条理,桐城派古文就很合适。

而且,桐城派的文人还在各地讲学,传播他们的文学思想,影响了很多人。

2. 对后世的影响它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有很大的影响。

就算到了现在,我们学习古代文学,桐城派古文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它的写作技巧和文学思想,给现代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多的借鉴。

比如说,现在写文章也还是要注重结构,不能乱写一通嘛。

反正就是说,桐城派古文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我们应该好好去了解和学习它。

桐城派的散文成就及其影响

桐城派的散文成就及其影响

桐城派的散文成就及其影响桐城派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支重要派别,以其独特的散文成就和深远的影响而闻名。

下面将从桐城派的起源、代表作品、风格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桐城派是中国现代散文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20世纪初的安徽省桐城县。

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有冯至、杨绛、杨度等。

他们以其卓越的散文才华和独特的思想风格,对中国散文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桐城派的散文作品以真实、细腻的写实风格著称,以平实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情感。

他们注重描写细节,通过细腻入微的观察,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细节。

他们写作的主题常常涉及家庭、乡土、生活琐事等,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

桐城派的代表作品有冯至的《双儿记》、杨绛的《我们仨》等。

冯至的《双儿记》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点滴,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杨绛的《我们仨》则以幽默风趣的笔调,讲述了她与丈夫钱钟书和女儿的生活故事,深情而温暖。

桐城派的散文风格独树一帜,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人情味。

他们注重对细节的观察和描写,通过细致入微的文字,勾勒出生活的真实面貌。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对人性的思索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们的语言简练明快,情感真挚而不浮华,给人以深深的感受和思考。

桐城派的散文成就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作品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提倡真实和人性的表达。

他们的写作风格和思想观点对后世的散文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桐城派的散文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坛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桐城派以其独特的散文成就和深远的影响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他们的作品以真实、细腻而著称,通过对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生活的真实面貌。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后世的散文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他们的影响力不仅限于中国,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桐城派的散文成就不容忽视,它们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桐城派名词解释

桐城派名词解释

桐城派名词解释桐城派,又称“桐城诗派”,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个诗派。

桐城派的核心人物有高启、谭嗣同和刘师培等。

桐城派的产生和兴起标志着中国近代文学的新篇章的开启。

桐城派的名字来源于诗人高启的故乡桐城,他们通过诗作表现了对故乡的深情厚谊。

桐城派诗人重视古典文学的传统,注重对古典诗句的研究和领悟,同时兼顾现实生活的感受和表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

桐城派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桐城派强调取材广泛。

他们善于通过繁杂的生活琐事和社会现象来表现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他们的诗作中既有关于家乡、自然山水的描写,也有对社会问题的反映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其次,桐城派注重修辞技巧。

他们针对不同的主题和情感,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诗意的语言来增强诗作的感染力。

他们在古典诗词的传统上进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格。

第三,桐城派追求意境的表达。

他们在作品中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情景描写和细致入微的感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

他们以清新素雅、自然质朴的方式来展现作品的内涵和情感。

第四,桐城派注重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他们善于运用韵律和音韵的变化,使诗作具有动听的声韵之美。

他们注重节奏的把握,使诗句的排比、对仗和重复更具有韵律感。

最后,桐城派对古典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虽然受到古典文学的影响,但他们并没有僵化地沿袭古典的诗歌形式和题材,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创新,与时俱进地打破了传统束缚,创造出了独具个人风格的新诗。

他们在写作中既有自身的特色,又注重与传统的连续性和创新性。

总的来说,桐城派的诗人们在诗歌创作中兼顾了古典诗词的传统和现实生活的体验,通过独特的诗歌语言和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他们以细腻、深入的观察力和感悟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开创了中国近代诗歌的新局面,对于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名词解释桐城派

名词解释桐城派

名词解释桐城派桐城派又名安庆派,因其世居桐城而得名。

是清代前中期散文流派,属桐城文派,因多以“桐城”冠名集子,故名。

其创始人为方苞、刘大櫆、姚鼐,集中有名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等。

有“中国散文八大家”之称。

晚清散文中最有影响的散文流派之一。

桐城派是对桐城文派的简称。

桐城派主张为文应讲求声律,“义法”,并以义理、考据、词章合为创作宗旨。

重视文章的“义法”,认为义理、考据、词章三者缺一不可,主张义理、考据、词章三者结合起来。

其理论基础是程朱理学,但又与姚鼐、刘大櫆、曾国藩等人的学说相近。

因此桐城派又被称为“姚刘曾方”。

桐城派虽然是地域性很强的文学流派,但由于它成员之间的学术观点比较一致,所以又在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方苞,字灵皋,安徽桐城人。

生于公元1707年(康熙四十一年),卒于1742年(乾隆六年)享年69岁。

先后担任过编修、御史等职。

在礼部尚书任内,还专程到北京,向皇帝上了一篇《天变论》,提出了“畏天命”,“慎刑法”等改革意见。

他的这些主张,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新兴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具有强烈的反封建色彩。

在散文创作上,方苞受桐城派的直接影响,他反对明清小品空虚无物的文风,主张“雅洁”、“有法度”的散文。

他提倡“义理”和“考据”,反对“辞章之学”。

他的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气势充沛,语言质朴自然,都继承发展了桐城派古文传统。

方苞散文的特点: 1.能够把握题材的社会价值,选择有现实意义的事件入手; 2.善于描写景物,使笔下的山川草木、亭台楼阁皆有情态;3.叙述议论,抒情写景,两者配合适宜,互相渗透,形成完美的艺术整体。

方苞的著作有《周官集注》、《左传集解》、《春秋集解》、《孟子注》、《论文偶记》、《古文约选》、《诗集》、《尺牍》、《书集》、《左氏释》、《庄子释》、《离骚经解》、《史记评》及杂剧8种共38卷外加未刻定稿10余万宇;另纂录历次乡试正、副榜文字若干则附刊末尾(《试院冰渊录序例略存·跋韩柳诸集>条载各省优贡举业详晰甚备矣!)或亦足供采掇云尔!”(《赠孙雨林侍郎序>)(摘引)汪辉祖( 1736-1802)清代散文家,字才甫,号瞿庵,别号恕斋,晚年自号茶山老农,江苏常熟人。

桐城派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桐城派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桐城派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桐城派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散文流派,其创始人是清代文学家方苞。

该派的特点是注重义理,强调修辞,语言典雅,章法严谨。

桐城派的文章主张学习史记、左传等史书,强调文言文的正统性,重视语言的表达和运用,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桐城派的文章特点是气势磅礴,语言流畅,说服力强,常常运用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让读者读后倍感倍感清新、明了。

桐城派的文章广泛适用于科举考试、学术交流等领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拓展:
桐城派是清代最为著名的散文流派之一,其作品多为弘扬儒家思想、宣传道德规范的产物。

该派别的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櫆、姚鼐等,他们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很高的声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桐城派天下文章其在桐城呼!”这是清朝乾隆年间世人对桐城文章的赞誉。

桐城派,又称桐城文派、桐城古文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魁、姚鼐均系桐城人,故名。

桐城派是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其参与作家之众、播布地域之广、绵延时间之久,皆为中国文学史上所罕见。

桐城文派源远流长,可以上溯到明末清初。

桐城人方以智、钱澄之、戴名世,在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初步体现桐城文派的某些特征,可以认作桐城文派的前驱。

桐城派文论体系和古文运动的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魁、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

方、刘、姚被尊为“桐城派三祖”。

方苞,字灵皋,号望溪,出生于桐城一士大夫家庭。

早在青年时代,方苞就有“以八家之文,载程、朱之道“的志向。

32岁举江南乡试第一,39岁中进士,适逢母病未能参加殿试。

44岁因受乡先辈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案牵连而入狱,经大学士李光地等人营救,得以赦免出狱。

方苞继承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主张。

“义”是指文章中心思想即封建正统的基本观点;“法”是指表达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的形式技巧,包括结构、条理、修辞等。

他认为“义”与“法”之间为一经一纬,相辅相成,即内容与形式必须统一。

方苞还提倡文章语言必须“雅洁“,淘汰杂质,创造清真雅正、谨严朴质的文体。

他认为学习古文应以《左传》、《史记》为范本,而要学到《左传》、《史记》的精髓,又必须从唐宋散文八大家入手。

方苞虽推崇古文,但也反对一味“求古求职典”,反对形式上拟古的古文倾向。

这些主张均比较切实,便于人们掌握古文的正确写作方法,是对唐宋以来古文运动创作经验的总结,在文学批评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方苞“义法”论的创立,为桐城文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门下有刘大魁、沈彤、沈庭芳等一大批弟子,其中尤以刘大魁、最有建树,为桐城文派承前启后的中坚人物。

刘大木魁、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

他读书勤奋,擅长文辞。

青年时代游学京城,拜在方苞门下。

方苞读其文章,赞叹不已,认为自己不如他:“如苞何足算也!邑子刘生,乃国士耳。

“可见方苞对刘大魁是何等到看重。

刘大魁晚年致力于教学,曾任皖南黟县教谕,后又主持歙县问政学院,归老于枞阳故里,一生著作颇丰。

刘大魁补充发展了方苞的“义法”论,偏重于古文的艺术探讨。

他在肯定文章思想居于首要地位的同时,认为文章的艺术性有相对的独立意义,指出文字“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因此必须重视艺术的体现。

刘大魁提出了“神气”、“音节”、“字句”为文章要素的理论。

“气”是指语言的气势,而“神”则是“气之精处”,是一种最本质的独特的风格,是作者性格特征在艺术上的体现。

他认为文章的“神气”虽然难以看见,但能“于音节见之”,而“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从文章的字句、章节入手,就可以体察文章的神气,看出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顿挫,这无疑是总结我国诗歌韵律学说中的理论,并运用到散文领域。

刘大魁认为,进窥古文“义法”的奥妙应当从熟读古文入门:“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这就是后来桐城古文家学文与作文的秘诀,后代传桐城文法者无不以此为不二法门。

刘大魁门下弟子众多,以姚鼐最为杰出。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弟子称他为惜抱先生。

姚鼐幼时十分好学,拜刘大魁为师学习古文。

乾隆二十八年中进士,官至刑部郎中。

历任山东、湖南乡试副考官,乾隆三十八年入四库全书馆任任篆修官。

《四库全书》修成后,他辞官回乡,致力于教育和精研学问,先后主讲于扬州、安庆、歙县、南京等地书院,其弟子遍及南方各省,名扬天下。

作为桐城派的第三代祖师,姚鼐发展了方苞的“义法”论,提出了义理、孝据、词章三者合一的主张,使桐城派文论具有更完整的体系和周密的理论性。

他的另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提出了富有创见性的阴阳刚柔说,这是我国古代散文审美理论和风格特征的重大命题。

姚鼐认为文章的阴阳刚柔变化,是作者性格、气质、品德的表现。

用阴阳刚柔这个哲学概念解释文章风格的来源和散文的风格特点,无疑是一个创举。

姚鼐在教学之余,还选辑了《古文辞类篆》一书,作为弟子学习古文范本。

姚鼐之后,直至本世纪初,先后有“姚门四杰”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姚莹,曾国藩及“曾门四弟子”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黎庶昌以及林纾、姚永朴、姚永概等卓立文坛。

桐城派文章大都具有不可低估的艺术魅力,成为一代文学正宗。

具体的说,论文观点鲜明,逻辑性强,辞句精练,间有卓识;游文章写景状多有传神之笔,能抓住特征加以渲染,使一山一水一木一石生机盎然,俱能寄寓对世情的感叹;传状之文,刻画生动,情见于辞;纪事之文,叙述扼要,流畅时晰。

平易近人,清新可读,是其整体的流派特点。

其中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有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

“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白话文学随之而生,给了桐城派致命的打击。

而林纾仍在鼓吹“尊孔读经”,逆时代潮流而动,反对新道德,反对新文学,被斥为“桐城谬种”,理所当然的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批判对象,桐城派古文运动自此终结,然而,不能据此把崛起于200余年前的桐城文派定为反动流派,一概否定,正如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所说,“不能以其末流之堕落,归咎于作始”。

对于这个在中国文学史上发后过较大影响的散文流派,应该全面、客观、公正地予以评价。

桐城派散文创作桐城派散文作品浩繁,以文从字顺,清通驯整,精严雅洁为特色。

清代以来,编辑出版的桐城派桐城籍主要作家文集有戴名世的《戴南山先生全集》14卷,方苞的《方望溪先生全集》32卷,刘大櫆的《刘海峰诗文集》22卷,姚鼐的《惜抱轩全集》85卷,方东树的《仪卫轩文集》12卷,方宗诚的《方柏堂文集》92卷,刘开的《刘孟涂文集》44卷,姚莹的《中复堂全集》98卷,戴钧衡的《味经山馆诗文钞》10卷,吴汝纶的《桐城吴先生全书》19卷,马其昶的《抱润轩文集》22卷等。

1984年由北京师范学院王凯符、漆绪邦选编的《桐城派文选》一书,收入上列作家散文作品93篇,集中代表了桐城派散文创作的艺术风格。

文选表明,桐城派得以绵延久远,成为一代文章正宗,其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不容忽视。

其论说之文,虽乏宏博,但辞句精炼,逻辑性强,间有卓识;游记之文,写景状物,多有传神之笔,能抓住特征加以渲染,使一山一水一木一石生机盎然,且能寄寓对世情之感叹;传状之文,刻画生动,情见于辞;记事之文,叙述扼要,流畅明晰。

总之,桐城派散文大都平易近人,清新可读,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流派特色,并在艺术风格方面又具有各自的个性特征。

戴名世主张道、法、辞并重,精、气、神合一,寓雄奇犀利于简洁朴实之中,长于史传,杂文、游记亦颇具特色。

方苞“以义法为宗”,为文静重博厚,出语朴重,其代表作《左忠毅公逸事》、《狱中杂记》等,剪裁精当,笔墨简洁,绘形传神,真切生动,被后世一直列为古典文学教材。

刘大抛“以晶藻音节为宗,虽尝受法于望溪,而能变化以自成一体”。

其文气肆才雄,恢宏壮阔,所作《答吴殿麟书》,气充势足,挥洒自如,辞采华富,表现了刘文“洋洋乎才力之纵恣,无所不及”的特点。

姚鼐的散文艺术成就较高的是写景文,他“以神韵为宗”,为文“纾徐卓荦,撙节粱括,托于笔墨者,净洁而精微。

”(以上均引自戴钧衡与方宗诚合编的《桐城文录》)。

所作《登泰山记》等游记,观察敏锐,描摹维肖,色彩鲜明。

姚鼐以后一些作家的散文,诸如姚莹“雄奇真切”,刘开“纵横晓畅”,方东树“沉雄坚实”,吴汝纶“恣肆老练”,马其昶“思深辞婉”,均具有各自艺术风格。

此外,桐城派非桐城籍作家的散文创作同样是浩如烟海、汗牛充栋。

文章风格在大体上继承了桐城派的庄重典雅的同时,又各具特色。

如薛福成的从容而稍带刚气,林纾的婉曲而偏于柔弱等。

关于桐城派如果汉民族没有遭受到满清的征服,我们会走向怎样的道路呢?李卓吾已经在探讨了,汤显祖也开始反动,公安三袁高擎起“性灵说”的大旗……似乎有一种生气开始流动。

你看,甚至画画的唐伯虎、徐文长都开始跃跃欲试了,他们已然在破旧立新了。

就连民间都得意洋洋地哼唱起“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这分明是一种意气风发,一个新的未来好似就在眼前。

儒学经历了朱熹,经历了王阳明,再到李卓吾已经被彻底改造,这改造的目的是为了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可惜啊,垂垂老矣的势力眼看就要被摧垮了,李自成这愣头青搅坏了一盘好棋。

于是女真乘虚而入。

落后的势力和野蛮的半开化民族容易接受保守、封闭的文化体系,于是所谓的“明君”们直接跳跃了李卓吾、王阳明,拜倒在朱熹的脚下。

原本充满希望和憧憬的知识分子们开始失落了,再加上文字狱的折磨,谁还有心思去思考未来?干脆都回到过去算了。

——于是小学,考据、音韵、文献、碑帖、金石……这些死亡之上的学术发达了起来。

你看那些“乾嘉学者”津津乐道的有哪一样是具有开创性的工作?也难怪,既然知识分子被迫放弃了对未来的建构,转而进行对过往两千多年的总结也算是他们对历史的交代了。

晚明思想界的活跃是可以和魏晋南北朝、春秋战国时代和民国的思想大爆炸相提并论的,只可恨李自成、建州女真的暴力战争生生割断了思想进步的脉络,我每每想到此都不禁唏嘘扼腕。

你看那随有清一朝相始终的桐城派是个什么玩意啊?他们高标什么程朱理学,宋明理学,大谈什么“义理”。

他们的祖师爷方苞是那位所谓的“明君”康熙皇帝的“南书房行走”,正是他对满清的屈服开创了他们桐城派两百多年的与满清王朝文化事业上的合作历史。

那个第二鼻祖姚鼐身为四库馆臣的时候为什么和戴震矛盾重重?因为戴震还是晚明知识分子清流的赓续,而他姚鼐则是女真的文学侍弄之臣。

桐城人自豪的说我们这里有父子宰相——是啊,那二张当然是宰相了,也只有你们桐城派愿意当这个异族统治下的宰相了。

我很欣赏钱玄同那句著名的破口大骂——“桐城谬种”!骂的何其痛快淋漓。

你看那个林纾,他还振振有词地想和蔡元培争论一番呢,他恨不得叫天下读书人都和他们桐城派一样回到复辟的满清王朝继续心安理得的当奴才去。

桐城派这三个字我一看到就是满腔的愤怒,它已然随满清王朝相始终一辈子了,在满清灭亡后还在那挣扎。

真恶心,像是粪坑里蠕动的蛆,密密麻麻地粪里嚼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